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 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 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 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 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提升,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巧设计迁都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

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

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件(新人教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件(新人教版)
细化。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标志着北魏 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制定新律令
废除旧律令,制定新的律令制 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律令注重保护人民权益,减 轻刑罚,体现了孝文帝的仁政 思想。
同时,新律令也加强了对官员 的监督和管理,严惩贪污受贿 等腐败行为,提高了政府的廉 洁度。
实施方式
孝文帝时期,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政府进行土地登记, 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地尽其利,人尽其力。
影响
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无地少地的矛盾,提高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减轻民负担
减税
孝文帝减轻了农民的赋税 负担,减少了农民的赋税 ,以激励农民的生产热情 。
汉化政策引发矛盾
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胡汉民族矛盾,使得一 些鲜卑贵族产生不满情绪,对后续政治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改革对历史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历史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标志 着北魏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孝文帝的改革对于后世的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免役
同时,他还减少了农民的 徭役,使农民有更多的时 间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响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 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 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促 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农业生产
推广新农具
引入新作物
孝文帝时期,积极推广新的农具,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他还引入了一些新的作物,丰富了 农业生产的种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史料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理由: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可以成立。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1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18人教PPT课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全面推进
促进民族融合
汉化政策
(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 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 授田。”
田 制
量无主荒地; 经济衰退
制种的 ,土土层 税地地行制分不配得政度给买制)农卖度民耕);租定 有 役程利。调度于促抑国进制制家经(了征济赋土收发地赋展兼税。并和;徭
三 长 制
宗存配法在合督的均护问田制题制;邻职赋行责均,长:田征—影 政 革检制—发里查。徭权 的响户长役的 基:口—和,—兵巩 础经党征役固 。济长收,;租推;的奠恢健 了 家定复全行对后和了政人基体民期发层制的改展政;有权保效;,证控完了制善国。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 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 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 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主持者
前期 冯太后
改革措施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 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 设立三长制;④推行租调 制
改革重点
建立新制
后期
迁都洛阳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 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移风易俗
背景
内容
影响
侧重点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原创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④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 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⑤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 威胁我们的统治。
孝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 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②平城不宜为都。 a.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于对 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b.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C.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D.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③洛阳的优势。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
污。 影响: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 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 机制(任期考核制)配合,使 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 的贪污受贿。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三长制”
添加标题
1
添加标题
2
添加标题
3
添加标题
4
添加标题
5
添加标题
6
“三长制”
2
3
4
租调制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2013·安庆一模)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 “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3.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答案:D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01
02
03
巧设计迁都洛阳
卓有成效的新制
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4).租调制

3).三长制

2).均田制

1).俸禄制

特点: 措施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5张PPT)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5张PPT)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 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 祖母冯太后。冯出身于汉族,对孝 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汉文 化教育,亲自督促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指导他阅读 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 后对文帝管教很严,要求孝文帝身 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文帝的 表现,不报则加以责罚。在冯太后 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 生了浓厚兴趣。 孝文帝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改革 影响是深刻的。
1、与汉族“同文轨”;利于“移风易俗”; 黄河 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 2、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 城、洛阳城所仿效。
魏晋南北朝(220—589)
对这个时代,你知道些什么?
花木兰 梁祝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这两尊北魏骑马 武士陶俑令我们 想起北魏骑兵纵 横驰骋、骁勇杀 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 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 牧民族迅速崛起、 逐鹿中原、饮马 长江的普遍现象。
迁都洛阳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 阳的问题。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 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 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 此,应当大庆。” 1、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9)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9)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但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
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过程 和民族融合。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484年),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485年) (3)设立三长制 (486年) (4)推行新的租调制
(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2、设巧计迁都洛阳
3、后期——移风易俗(孝文帝主持)
(1)措施: 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改籍贯。
移风易俗:胡服特点(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 长裤长靴。)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 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 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 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 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阶段 重点 冯太后主持
前期改革:创立新制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吏治有所好转

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有பைடு நூலகம்
保证国家对人民控制

国家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效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484年),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485年) (3)设立三长制 (486年) (4)推行新的租调制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19张PPT)
---使吏治有所好转,但不能根本抑制腐败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使吏治有所好转,但不能根本抑制腐败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影响: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改革后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影响:改变以前赋税征收的混乱,减轻农民的 负担;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农业人口增多,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国家所有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农民所有
限 桑田
男:20亩
麻田
男:10亩 女:5亩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 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 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 威胁我们的统治。”
面对众多的守旧 反迁都势力,请你设 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 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 其迁都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后强化演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所以答案选C项。

答案:C
5.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在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包含④的予以排除。

答案:A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属于北魏孝文帝经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方面的内容。

答案:A
7.下图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情景,孝文帝排除万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
B.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解决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不足
D.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解析:孝文帝迁都主要是加强统治的需要。

A项是迁都的影响,B、C两项是迁都的原因。

答案:D
8.孝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把女儿嫁给范阳卢氏,这一做法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改鲜卑人为汉人
B.消灭鲜卑陋习
C.加速汉化过程
D.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解析:孝文帝通过婚姻的改变,把两族利益联系在一起,加速封建化进程以巩固统治。

答案:C
9.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信息概括回答。

第(2)题,结合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至
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信息概括回答。

第(3)题,结合材料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信息概括回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对外来文化态度及改革者角度谈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注: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明确其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