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表证 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表证 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https://img.taocdn.com/s3/m/1cbe4803581b6bd97f19ea5a.png)
下 、 寒不 得外泄则 痒 ) 风 。故 本 证 病 机 , 寒 风 郁 是 阳 , 邪相争 于 表 , 宜从 速 因势利导 , 表宣郁 , 正 治 发 使 体 表 之风寒 得 以宣散 , 闭于体 表之卫 阳得 以宣 通 , 郁 由此邪 去 正安 , 正 相 争 之 势 亦 自然 得 息 , 病 则 邪 其
尖 )甘草 一 两二铢 ( )大枣 五枚 ( ) 炙 擘
右七 味 , 以水 五升 , 先煮麻 黄一 二沸 , 上沫 , 去 内 诸药 , 煮取 二升 , 去滓 , 服一 升 , 温 日再服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3 脉 浮数者 , 当汗 出愈 … … … ……… ( 9 . 法 4)
一
即不再 发病 。
【 临床现症 】 发热恶 寒 , 时作 时止 , 日发作 二次 或数 次而 不 一 定时 ; 无汗 , 或服 药发 汗 而不彻 ; 面红 , 痒 , 呕 , 身 不 大 小便 正常 ; 质 淡红 , 舌 苔薄 白 , 浮 。 脉 【 病因病机 】 本证 的病 因病 机 寒 风 郁 阳 , 邪 相 争 , 均 力 正 势
・
5・
JANG I XIJ R OU NALOF RA T O L C NES MEDI I T DI I NA HI E CNE
寒风郁 遏卫 阳 , 邪 相 争 , 当恶 寒 发热 ; 恶 正 本 今
均 可 出现 “ 红 赤 ” 面 。然 本证 的 病 因病 机 仅 为 风 寒 郁 阳 , 无 内热 , 面赤 身 痒 , 属 阳 气怫 郁 欲 发 越 并 其 乃
寒发热时作 时止 , 如疟之发作 ( 即第 2 、5条所谓 32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https://img.taocdn.com/s3/m/ea59acb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4.png)
表证是指外邪从体表入侵,导致人体表面出现症状的一类疾病证候。表证通 常具有急性起病、寒热往来、头痛、身痛等特点。
表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表证的发病与外邪入侵、人体抗邪能力、气血运行等因素密切相关。袭而引发表证。
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表证临床表现包括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鼻塞等症状。辨证要点有寒邪还是热邪、 虚证还是实证等。
表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表证的原则是驱除外邪、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常用方法有汗法、发散 法和解表药物的运用,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和治疗疾病案 例
中医药治疗表证常用的方剂包括麻杏石甘汤、桂枝汤、银翘散等。这些方剂 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咳嗽等疾病的治疗。
总结和讨论
表证是热性疾病的重要类型,对于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伤寒论》中的表证内容,我们能 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大量关于热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和理论。本次演讲将重点介绍《伤寒论》中与表证相关的内容。
医学经典《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重要医学经典,以热性疾病为主题。全书包含了原文、译文和张仲 景的医案解释,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表证的定义和特点
《伤寒论》中太阴伤寒表证见症试探
![《伤寒论》中太阴伤寒表证见症试探](https://img.taocdn.com/s3/m/650c89a3dd3383c4bb4cd279.png)
南昌3 3 0 0 0 6 ; 2 .江 西 中医学 院
南昌
摘要 : 通过对《 伤寒论》 条 文的辨析 , 对太阴伤寒表证症状进行 归纳 , 进一步完善 太阴病病 变的辨证。
关键词 : 伤寒论 ; 太阴; 伤寒 ; 表证
中图分类号 : R 2 2 2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阴经何来表证?《 伤寒论》 ( 注: 以下所用条文均为 《 伤寒论 》 原文) 第2 7 6条原 文 日 : “ 太阴病 , 脉浮 者 ,
可发 汗 , 宜桂 枝 汤” 。条 文 以“ 太 阴病 ” 冠首, 说 明病 位确 属于 阴经 一太阴 ; 发汗 为治疗表 证 的常用方法 ,
恶寒 , 体痛 , 呃逆 , 脉阴 阳俱 紧者 , 名 为伤 寒 。 ” “ 或 已 发热 , 或未 发 热 ” 是 言 太 阳伤 寒 早 期 有 的发 热 有 的
2 第 7条原文 日 : “ 病有 发 热 恶寒 者 , 发 于 阳也 ; 无 热恶寒 者 , 发 于 阴也 。 ” 太 阴 为里 , 阴气 独 胜, 其 表 受 寒 邪 外 侵 是 否 可 见 发 热 值 得 辨 析 。第 3 0 1 条原 文 日 : “ 少 阴病 , 始 得之 , 反发 热 , 脉沉 者 , 麻 黄 附子细 辛 汤 主 之 。 ” 少 阴相 对 于 太 阴 而 言 更 位 于 里, 其 受寒 邪触犯 , 在“ 脉沉 ” 的情 况 下仍 可 见发 热 ,
说明太阴受寒邪侵犯 出现 “ 脉浮” , 更可 以出现发
热。
第1 6第 原 文 日 : “ 太 阳病 … …桂 枝 本 为 解 肌 , 若 其人脉 浮 紧 , 发热汗不出者 , 不可与之也。 ” 此条 指 出在 脉浮 紧的太 阳风寒 郁 表之 实 证 之 时 , 会 出现 “ 发热 汗不 出” , 不可 以使 用桂 枝 汤 , 因此 , 有人 提 出
《伤寒论》六经中风表证证治分类举例
![《伤寒论》六经中风表证证治分类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4af35b3c1ec5da50e2704b.png)
3 六经 中风表证证治分类 为了更好地剖析 《 伤寒论 》中有关六 经 中风表 证证 治的内容与 实 质 ,笔 者试 从 现症 、病理 、治法 、方药 、 证治解读等五个方面 ,对 《 伤寒论 》六 经 中风表证逐 一 分析 如下 。
一
风伤 六 经之 表 ,还会 兼 化 各 异 。即太 阳 中风 ,风 多夹
寒 ;阳明 中风 ,风 易燥 化 ;少 阳 中风 ,风从 火化 ;太
体”的 ,正如刘渡舟先生所言 :“ 认识疾病在 于证 ,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阴中风 ,风与湿兼 ;少 阴 中风 ,风与 热合 ;厥 阴 中风 ,
风合 入里 。
疗疾病在于方 ,方与证 是伤 寒学 的关 键 。 ” _ 1 本 文试就 六
太 阳表虚 ,腠 理不 固 ,故 当解 肌发 表 ,调 和 营 卫 ,方
尤在 泾 日: “ 夫 风寒 中人 ,无 有 常经 ,是 以伤寒不
必定 自太 阳 ,中寒不 必定 自三 阴 。论 中凡言 阳 明 中风 , 阳明病 中寒及少 阳 中风 ,太 阴 、少 阴 、厥 阴中风 等语 ,
皆是本 经 自受风 寒之证 ,非从太 阳传来 者也 。 ” [ 2 说 明伤
摘 要 :六经 皆有 中风表证 ,各 经经脉 被风邪 所伤 ,其证 治特 点既有 联 系,又有 区别 。本文通过 对 六经 中风表 证的机 理进 行初 步探
讨 ,并例举其证 治特 点 ,从 而迭到深刻领悟 《 伤 寒论 》六经辨证精髓之 目的 ,为有 效地指 导临床 实践提 供参考 。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01e45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a.png)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
![《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https://img.taocdn.com/s3/m/002450f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2.png)
1702017.08中医中药《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郑双铭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摘 要】《伤寒论》是指导临床的经典,对于八纲辨证,阴阳是总纲,而“表里”是临床看病的第一要素,本篇重在总结《伤寒论》表里关系中,表里同治的临床表现、方药以及临床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伤寒论;表里同治;临床《伤寒论》中针对表里病症的治疗,有先解表后攻里,有先扶里后解表,也有表里同治的,在临床治疗上要分析清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对证用方,而对于表里同治方面,临床表现和遣方用药是如何体现的呢?1 大青龙汤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中倍用麻黄,合桂枝、生姜辛温之品,使发汗之力较麻黄汤更强,说明表证更重;原文第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从脉象看出这是伤寒表证,身疼,不汗出,提示外在寒邪郁闭在表,故而以麻黄汤为基础方解表发汗,烦躁提示里有郁热,这里的热不时阳明里实的大热,而是无名郁郁之热,乃寒气郁闭,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散发于外,郁于内而产生的,故加入石膏以清里热;此方伤寒表证明显,郁遏阳气致烦亦明显,表里同病,若先解表,里热加重;先清里则更出变证,故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内外兼顾。
此方被称为“发汗峻剂”,是表郁较麻黄汤更为严重,同时,里热出现的烦躁是“不汗出”的必要条件,故要辨别此在里的烦热之象和在表的表证的关系,临床上只要证见“不汗出而烦躁”的患者,均可应用,又如外感、流脑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烦躁都在本方运用范围。
2 小青龙汤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本方既能治疗伤寒表不解,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紧等伤寒表实证,又治心下胃脘部寒饮内停而出现的“心下有水气”,用干姜、细辛散胃中水寒之邪,配伍五味子收敛肺气,一散一收,即不会发散太过损伤正气,又能使寒气得以温散;原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证治初探
![《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证治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f2180caef7ec4afe05a1dfba.png)
《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证治初探六经皆有外感表证。
太阳经外感表实证和阳明经表实证,可麻黄剂峻汗。
少阳经外感表证,宜柴胡剂和解。
阳经外感表虚证、三阴经证外感表证无论虚实,皆扶正解表,常用桂枝剂。
其目的是根据六经抗病能力以及感邪轻重,分别解表祛邪,以免过汗伤正。
标签: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治疗《伤寒论》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六经外感表证指六经感受外邪表现的证候。
《伤寒论》着重论述了太阳经外感表证,对其他五经的表证则简略。
清代柯琴著作《伤寒来苏集》注疏《伤寒论》,补充归纳了《伤寒论》六经外感表证相关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太阳经外感表证《伤寒论》第1条概括太阳经外感表证特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受邪。
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见发热。
卫气抗邪于肌表,见脉浮。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温煦失司,见恶寒。
经脉受邪气血运行不畅,见头痛。
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有异,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表表现为伤寒表实证和中风表虚证。
风寒较重,表闭阳郁,表现无汗,脉紧者,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麻黄开腠理,发汗解表。
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
炙甘草缓和麻桂烈性,防过汗伤正。
柯氏总结:“麻黄发卫中汗,桂枝发营中汗。
”风寒邪气以风邪为主,风邪伤卫,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表现汗出、脉缓者,属太阳中风表虚证。
如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桂枝配生姜,发散风寒以解肌。
芍药、大枣、炙甘草滋营阴以资汗源。
2阳明经外感表证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经表寒实证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https://img.taocdn.com/s3/m/1308fbf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1.png)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https://img.taocdn.com/s3/m/be29843e4431b90d6c85c767.png)
总之,治疗表证水肿麻黄是主 药,麻黄汤治疗水肿既可叫解表 利水,又可叫宣肺利水,《内经》 中称为“开鬼门”,也有人将此 形象地称为“提壶揭盖”。用麻 黄以后,病人可出汗,也可不出 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随之水肿 消退。
麻黄常规用量一般不会有不良 反应,只是对于本身有快速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应注意,因为麻黄 可加快心律,这时可将麻黄换成 浮萍,用量是30克。
3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之邪
温邪无收引、凝滞之性,不会 束缚肌表,郁遏卫气,故不会恶 寒。
温病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 不经过肌表,所以也无表证的可 能。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 阴”。
4 《温热论》中的“卫”不 是表证
温病的卫、气、营、血,实为 气分和血分两个层次,其中卫为 气分的初期轻证,营为血分的初 期轻证。卫,并不是表证。这可 以从《温热论》中找到根据。
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 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所 主治的蓄血证,因为蓄血不急不 重,兼有表证时要求先解表。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 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 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 所主治的蓄血证,因为蓄血急重, 即使有表证也要先治蓄血。
麻黄是平喘的要药,若兼有寒 饮犯肺,咳喘而痰多清稀,则配 温肺化饮之品,如姜、辛、夏、 味等,小青龙汤是其例;若是肺 热壅盛致喘,而见高热汗出,喘 促鼻扇等,则配辛寒清热之石膏, 麻杏石甘汤是其例。
3 利水:
用于表证水肿,其病机为寒邪 束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得宣发 于肌表而为汗,又不得通调水道 而尿,溢于肌肤而为肿。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9592385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a.png)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一、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自可明了。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a5c6c6df5a8102d277a22f89.png)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表示伤寒病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后世医家总结出六经辨证,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病机,并蕴含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历代研究《伤寒论》者众多,迄今有医家逾700人,产生专著1700多部,发表论文逾3万篇。
从源到流,从本到末,从内涵到外延,有以文解论、以经解论、以论解论、以注解论、有以心解论等。
历代医家多重视六经实质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学说,但解释六经离不开其所属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
本研究以六经为纲,脏腑经络气血为目,用八纲作为纽带,对伤寒六经病证进行重新疏理,以揭示六经病证及其方系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经的特性和组合分析六经变证。
此外,就少阴心肾进行中西医理论汇通的探讨,以期为临床上急危重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六经辨证是最经典和最根本的辨证体系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本无“六经”之说,六经之名源自《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六经波荡,五气推移。
”《灵枢·刺节真邪》曰:“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等。
后世论《伤寒论》者,对六经演绎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伤寒论》以六经分病、论证、辨治并断转归,其三阴三阳论证,清楚地表达了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和转归,实际上后来提炼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已在其中得到表达,后世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也是以六经辨证为框架进行发挥和充实。
既然三阴三阳已表达了整个有机体的各个层面和状态,其自然具有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基础。
表证的四种单证
![表证的四种单证](https://img.taocdn.com/s3/m/3f9da87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d.png)
表证的四种单证学习《伤寒论》“六病”脉证并治,需要了解“六病证”的病位所在和寒热虚实状态,才能根据病位的深浅和病性的寒热虚实,采⽤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法。
我们就从“三部六病”学说的认识开始。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毕⽣研习《伤寒论》,在长期⼤量的临床实践中创⽴起来的。
“三部六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基本框架和辨治法则的发现、运⽤和传承。
《伤寒论》对⼈体的疾病作了三部的区分和六病的概括,对疾病的深浅划分了三部,即表部、⾥部、半表半⾥(中)部,对疾病的诊疗规范了三阴病和三阳病的系列⽅证。
表部为胸腔、腹腔以外的⽪肤、肌⾁、⾻骼,包括头部与四肢及肺等部位。
⾥部为消化道,包括胃、⼩肠、⼤肠等部位。
中(半表半⾥)部为胸腔、腹腔、盆腔,包括⼼、肝、脾、胆、肾、胰、⼦宫等部位。
表部的热证、实证为表阳病,即太阳病证;表部的寒证、虚证为表阴病,即厥阴病证;⾥部的热证、实证为⾥阳病,即阳明病证;⾥部的寒证、虚证为⾥阴病,即太阴病证。
中(半表半⾥)部的热证、实证为中(半表半⾥)阳病,即少阳病证;中(半表半⾥)部的寒证、虚证为中阴病,即少阴病证。
刘绍武先⽣以“三部六病”学说作指导,创制了治疗表热证的⽅剂葛根⿇黄汤(⿇杏⽢⽯加葛根),后经“⼗余年应⽤千余例,⽆⼀不见其功”(《三部六病》),显⽰了葛根⿇黄汤治疗表热病证的⾮凡功效。
邪⽓侵犯⼈体表部,就会出现表部的证候。
“三部六病”学说认为,表部证候,除去合证、兼证,可分为表阳病和表阴病两种证候。
表阳病包括表热和表实两种单证,表阴病包括表寒和表虚两种单证。
表阳、表阴四种单证中所共有的表现是恶寒,所以“有⼀分恶寒,便有⼀分表证”之说,是需要注意的。
虽然恶寒不⼀定就是表证,但是表证通常都有恶寒的表现。
下⾯将表证的四种单证作⼀个简述。
⼀、表热证表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热,⼝微渴或不渴、或咳喘,脉浮数。
表热证的病理状态是肺⽓受热,邪热在表,其脉浮数。
经⽈:“脉浮者,病在表”,“病⼈脉数,数为热”。
《伤寒论》所有鉴别类总结
![《伤寒论》所有鉴别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cc88dc52ea551811a687a0.png)
桂枝加附子汤
4
病机
表邪不解,胸阳 受损,阳气不足
表证未解,阳虚卫外不固, 阴液不足
胸满,脉微,伴 发热,恶风寒,头痛,汗
证候 恶寒,头痛
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脉浮
同
解肌祛风,温经扶阳
治 法
异
畅通胸阳, 温经复阳
调和营卫, 补阳敛汗
方同 药 异 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汤 加附子
证名
麻黄汤证
桂枝新加汤证
病机
风寒束表,卫阳被 遏,营阴郁滞
营卫不和,营气损 伤,经脉失养
证候
身疼痛,伴发热、 恶寒、头痛、无汗
身酸困疼痛、麻木, 或有头痛、发热、 恶风、汗出
脉象 浮紧(或浮数) 沉迟
①未经发汗身疼 鉴别 痛,汗后痛减 要点 ②脉浮紧或浮数
③病程较短
①汗后身痛不减或 加重 ②脉沉迟 ③病程较长
证名
中风表虚证
3. 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治疗胃阳虚,水停中 焦,证见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并可有胃中震水音。
4. 三方虽药仅一味之差,剂量略有出入,而主治迥异。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三证鉴别
证 名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证
抵当丸证 14
相同 神志异常,小便自利,少腹满,轻,病势较为 轻浅
五苓散用桂枝化气行水,二苓、泽泻导水下行,白术健脾利水(以二苓、泽泻为主,重 在利水); 茯苓甘草汤则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桂枝、茯苓通阳化气逐饮(以茯苓、生姜为主,重在 和胃)。 二者主要鉴别点是渴与不渴、小便利与不利,以及饮水后的反应。
证型
病机
同
异
五苓散证、茯苓甘草汤证鉴别表
主证
治法
同
异
《伤寒论》里证及表里相关方证的几何图解
![《伤寒论》里证及表里相关方证的几何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9c3a29d02cc58bd63186bd6d.png)
者 ,惟 有石 膏 、大 黄 、人 参 、 附子 。有 此 四 药 之 病 ,
一
剂可 以 回春 ,舍 此 以外 则 不 能 ” 。此 四味 药 物 确 在
临床上 起着 领军 作用 。四个 代表 方 系 列也 概 括 了中 医 的温清 攻补 四个 主要 治 法 ,在治 疗 重 病危 症 中起 着支 柱 作用 。所 以后 世评价 《 伤 寒论 》奠 定 了 中医 辨证 论 治 的理 论基 础 ,开创 了救 危拯难 之先 河 。
作 用 的药物 。近代 名 医 张 山雷 言 : “ 病 之 能 起 死 回生
病 四逆 汤 证 。这 就 是 《 伤 寒论 》里 证 中典 型 的寒 、
热 、虚 、实 四证 。
现将 《 伤寒 论 》里证 的寒 、热 、虚 、实 四证 以几
何 坐标 系来 表 达 ,以横 轴来 表 示 虚 实变 化 ,纵轴 表 示 寒 热变 化 ,两轴 的交 叉点 为 原 点 A 表 示 未病 ,如 图 1
《 伤寒论 》具有 完美 的数 学结 构与 简洁 之美 。
1 《 伤 寒 论 》 里 证 的 几 何 坐 标 系解 读
四逆汤c = )( 量寒 证)
图 1 《 伤 寒论 》 里证 虚 、 实 、寒 、热 坐标 图
《 伤寒 论 》太 阳病 表 证 的传 变 规 律 是 向半 表 半 里
《 伤寒 论 》的里 证 包 括 阳 明病 、太 阴病 、少 阴病 、
厥 阴病 等 。 阳 明 病 是 里 实 热 证 ; 而 里 虚 寒 证 是 太 阴 病 ,论 中言太 阴病 “ 以其 脏 有 寒 故 也 , 当温 之 ,宜 服 四逆 辈” ,是指 治 疗 用 理 中汤 、四逆 汤 之 类 。太 阴 病
伤寒表实证
![伤寒表实证](https://img.taocdn.com/s3/m/0cdd15b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4d.png)
麻黄汤兼证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
主之。(31)
邪入太阳经腧
经气不利 筋脉失养
风寒外束,腠理闭郁,营 阴郁滞之表实证
第二十三页,共43页。
麻黄汤兼证
病机:卫闭营郁,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麻黄、葛根、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 甘草)
第十五页,共43页。
麻黄汤禁例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85)
平素疮疡缠身,经久不愈,多为气血两伤。气血两伤之人, 虽有外感,不可发汗,否则阴液被劫,更伤营血,筋脉失 养,必发生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等变证。
第十六页,共43页。
麻黄汤禁例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
经脉不利。
无汗:风寒之邪郁闭肌表,玄府不通,汗腺闭塞
喘:肺合皮毛腠里,风寒束表,至肺气不宣而喘
第二页,共43页。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则: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
第三页,共43页。
• 过剂变证――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禁例:表里俱虚,不可服大青龙汤 • 脉微弱——-里虚 • 汗出恶风——表虚
第三十二页,共43页。
麻黄汤兼证
【原文】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无少阴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而细等阳虚见症
第三十三页,共43页。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温服――一般辛温发表的汤剂均宜温服。 覆取微似汗――凡表证服发汗药,都应注意发汗的原
《伤寒论》和方之四:炙甘草汤
![《伤寒论》和方之四:炙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67512e3d3968011ca3009175.png)
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1
七、霍乱病辨证论治霍乱病辨治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1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瘥后劳复证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1
主治医师金匮要略大纲
一痉湿暍病篇
(一)痉病证治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1
(二)湿病证治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12.风湿兼气虚证(防己黄芪汤证)1
1.白虎汤, 燥热
2.桅豉汤, 郁热
3.承气汤, 结热
4.大黄黄连泻心,湿热
5.抵当汤, 血热
5.大陷胸汤, 湿热与燥结
6.桃核承气汤, 血热与燥结
7.茵陈蒿汤, 郁热与燥结
..0...
四,解读太阴:
1.四逆汤: 里寒
一。解读太阳:
1.桂枝汤, 表热有汗
2.麻 黄, 表热无汗
3.葛根汤类,表热有汗/无汗 (有汗去麻黄)
4.麻杏石甘,表热里燥热有汗(太阳阳明合病)
5.大青龙, 表热里燥热无汗(太阳阳明合病)
8.葛根芩连,表热里湿热 (太阳阳明合病)
9.麻连赤, 表热里郁热 (太阳阳明合病)
二、中风历节病篇历节病证治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1
2.寒湿历节证(乌头汤证)1
三、血痹虚劳病篇
(一)血痹证治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1
(二)虚劳病证治1.虚劳失精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12.虚劳腰痛证(肾气丸证)1
3.虚劳不寐证(酸枣仁汤证)1
(一)肺痿证治1.虚热肺痿(麦门冬汤证)1四、肺痿肺痈2.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证)1
阳者,其性为热,其形为火(或日风)。---同理不一定要发热才叫有热,目赤,舌红苔黄,尿黄等都是热。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a20b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7.png)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表现,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
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
另外,六经中的所有证候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此即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
二、六经与八纲中表里的关系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从三阳病三阴病而言,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三阳病而言,太阳属表,少阳属半表半里,阳明属里;从阴阳配属的关系言,太阳属表,少阴属里,阳明属表,太阴属里,少阳属表,厥阴属里。
另外,一经中也有表里之分,如太阳经证属表,而太阳腑证属里。
判断疾病的表里还可以说明病势的趋向,如疾病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
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也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可见六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表里辨证的内容。
三、六经与八纲中寒热的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然而,病证之寒热的情况较为复杂,同一证候,如下利证、呕哕证、黄疸证等,都有属寒属热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经脉别论》有:“饮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津,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揆度以为常也”。
发汗止利法其实质在于调整人 体津液的输布状态,与利小便之 所以实大便机理相同。 喻嘉言用败毒散治疗痢疾兼表 证的方法称为“逆流挽舟”,当 源于此。
5 排毒: 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 症时,通过发汗促进尿毒症毒素 从汗腺排泄。
6 温病初期的治法不是解表, 而是清解肺热。 赵绍琴教授认为,温病初起治 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 清解。
在孟澍江教授主编,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的 《温病学》教材中我们也可以找 到有关证据。
在“风温”病的“肺热发疹”时, 治法是“宣肺泄热,凉营透疹”,方 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 大青叶、倍玄参方。后面的方解说 “本证邪不在表,所以去豆豉之解表, 因肺热及营发红疹,故加生地、丹皮、 大青叶、玄参等凉营泄热解毒,以共 奏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之效。临床运 用时若无表郁见证,荆芥亦可去之” (见第45页)。可见银翘散本来是 清泄肺热的方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 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即撤去气药。” 明确指出了前面说的“在表初 用辛凉轻剂”是“气药”,而不 是解表药。这一点从后面还可找 到证据。
在辨舌时叶天士又说“再论 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 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 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 两和可也。” 既然“气分”之邪未尽,治 法怎么说成是“泄卫”呢?
上二条是阳明病里热为主,兼有 轻微表证,所以此时的表证是不 须要治疗的,也是不能治疗的。 相似的例子还有温病中的春温, 流行性出血热时兼表证。
表里先后治法归纳 表证――汗法(44、45、90) 单纯 里热实――清下法(90) 里证 里虚寒――温法(323) 里实未成(36、235) 先表后里 表 表证为主(276、36 里 正虚已甚(91、92、364、372) 同 先里后表 里实已甚(124) 病 素虚外感(102) 表里均衡(40、41、146、301) 表里同治 侧重治表(38、39) 侧重治里(163)
我认为,温病初期是肺热证, 温病初期如果有“恶寒”,是肺 热兼有表寒证,属于表里同病的 范畴。“恶寒”并不是温病本身 的固有表现。治疗应遵循《伤寒 论》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原则, 并不一定都用桂枝汤。
恶寒重,表证为主,肺热不重, 应先解表,可先用桂枝汤; 恶寒轻,肺热为主,应以清肺 热为主,可用银翘散原方; 没有恶寒,只有肺热的表现, 清肺热即可,用银翘散去掉荆芥、 豆鼓。
五 表证的兼挟证 表证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 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如兼里热、 兼水饮、兼阳虚等,根据临床表 现进行判断。
以表证为主的兼挟证,其中中 风的兼证如桂枝加葛根汤证、桂 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去芍 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新加汤证等;伤寒的兼证如 葛根汤证、大小青龙汤证等。
总之,治疗表证水肿麻黄是主 药,麻黄汤治疗水肿既可叫解表 利水,又可叫宣肺利水,《内经》 中称为“开鬼门”,也有人将此 形象地称为“提壶揭盖”。用麻 黄以后,病人可出汗,也可不出 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随之水肿 消退。
麻黄常规用量一般不会有不良 反应,只是对于本身有快速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应注意,因为麻黄 可加快心律,这时可将麻黄换成 浮萍,用量是30克。
“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束 表,卫气被遏,卫气不能发挥温 分肉的功能所致。 “恶寒”的特征是病人感觉怕 冷,不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 寒性收引、凝滞,只有寒邪才 能束缚肌表,引起表证。
根据这个定义,临床上不可能 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表证,特别是 不可能有所谓的“风热表证”。
三 表证的性质 根据上述表证的定义分析,表 证的病因是寒邪侵袭肌表,损伤 卫气,故其性质属寒,按八纲辨 证归类为表证、寒证、实证。
银翘散方: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牛蒡子、鲜芦根 (煎汤)、芥穗、淡豆鼓 没有恶寒,用荆芥、豆鼓意 义何在?
银翘散证是邪热在肺的轻证, 比银翘散证再轻一点就是桑菊饮 证,比银翘散重的就是白虎汤证, 这就是所谓的辛凉轻剂、平剂、 重剂的意思。三方都是清热的, 只是程度有轻重。 如果桑菊饮证、银翘散证是 表证,就不能和白虎汤证相提并 论了。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理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肖相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 表证的定义 表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束缚 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 表证是伤寒的初期阶段,《伤 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是 我们现在研究表证的文献根据。
二 表证的特征 太阳病的提纲条文是“太阳之 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其中“恶寒”是表证的特征。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 证”。 “有一份恶寒,才有一 份表证”。
附案例: 1 表证水肿案 2 出血热兼表证案
附: 《金匮》卒病痼疾治疗原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篇第 十四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 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八 麻黄汤的运用 麻黄汤的运用现状。
1 解表: 用于伤寒表实证,表现有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 苔薄白,脉浮紧。其特征是发热 恶寒无汗。《内经》有“体若燔 炭,汗出乃散”。如感冒、流感 等辨证为寒邪束表者用之,其效 如神。
吴鞠通的解释不得要领,让我 更加明确了他对温病和伤寒的区 别不太清楚。 但吴鞠通和张仲景一样,记录 了他所见到的临床事实。就是有 的温病患者初期可以有“恶寒”。
张仲景见到的是有的伤寒 (广义)患者初起“不恶寒”。 吴鞠通见到的是有的温病患 者初起“恶寒”。 这是临床事实,但是他们显 然没有明白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 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 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 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主之”。
七 表里先后缓急治则 表证和其他证候的兼挟即表里 同病,其治法应遵循表里先后缓 急的原则,这在《伤寒论》中体 现的很充分。一般而言,表里同 病以表证为主,里证不急不重者, 应先解表,或以解表为主;里证 急重者则应先治里,或以治里为 主。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 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 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 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 凉轻剂。”
辛凉轻剂(桑菊饮): 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 翘、薄荷、甘草、苇根。 从组方来看,桑菊饮实为清热 宣肺之剂。
“前言辛凉透风,甘淡驱湿, 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显然入营应该是从气分传入,不 可能从所谓的“卫分”赿过气分 而到营分。
6 凡是具有寒邪凝滞病机的 病证,都可考虑使用麻黄汤。如 曾有用麻黄汤治疗难产、呃逆、 痛经、寒痹等的验案。
九
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1 《伤寒论》中温病提纲无 “恶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者,为温病。”
2 将温病提纲中的“不恶寒” 解释为“微恶寒”没有根据。 太阳病提纲和温病提纲的矛盾 源于张仲景对温病没有深刻的认 识。
(4)运用三标准: 一是水肿有表证者; 一是水肿有肺经病变者,如咳 喘胸闷等; 一水肿病程短者,1个月以内 的水肿都应考虑用解表利水法。
4 止利: 用于伤寒表实兼有下利者。 32条便是其例,“太阳与阳明合 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其病机是寒邪束肺,腠理闭塞, 肺气不得宣发津液于肌表而为汗, 又不得下输膀胱而为尿,下注大 肠则为下利。
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 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所 主治的蓄血证,因为蓄血不急不 重,兼有表证时要求先解表。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 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 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 所主治的蓄血证,因为蓄血急重, 即使有表证也要先治蓄血。
四 表证的分类 根据是否“汗出”将表证分为 表实证和表虚证,即太阳中风和 太阳伤寒,亦即麻黄汤证和桂枝 汤证。《伤寒论》中第 2 条是中 风提纲,第3条是伤寒提纲。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之邪 温邪无收引、凝滞之性,不会 束缚肌表,郁遏卫气,故不会恶 寒。 温病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 不经过肌表,所以也无表证的可 能。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 阴”。
4 《温热论》中的“卫”不 是表证 温病的卫、气、营、血,实为 气分和血分两个层次,其中卫为 气分的初期轻证,营为血分的初 期轻证。卫,并不是表证。这可 以从《温热论》中找到根据。
足见在叶天士的心目中, “卫”和“气”是一个概念,而 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气分证”的概念。我们现在 把“卫分证”和“气分证”分开 来,把“卫分证”定义为“表证” 不符合叶天士的本意。
5 《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 证也不是表证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 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 枝汤主之。但恶热、不恶寒而渴 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表证和其他经病的兼挟证,即 表证和其他经病相兼出现,如柴 胡桂枝汤证即是中风和少阳病的 兼挟证、桂枝人参汤证即为中风 和太阴病的兼挟证、麻黄细辛附 子汤证即为伤寒和少阴病的兼挟 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