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进校园”:活体传承的创举2013年03月28日 09:15

来源:宁波日报A8版

|更多

甬剧传承基地落成典礼在鄞州区高桥镇望江小学举行

惠贞书院的学生们正在给菱形风筝上色

望江小学小童星在央视闹元宵特别节目中演出

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的学生表演姚剧

鄞州区优秀非遗校本教材

上林湖的传说、粉塑、工艺竹编、箍桶技艺、犴舞、蛟川走书、木偶摔跤、水火流星……这些名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这些植根在宁波土地上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然而,在宁波许多中小学校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要归功于我市文化部门推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靠什么保护和传承发展?人。的确,戏要有人唱,舞要有人跳,工艺要有人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它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宁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不仅是临时、短期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示、展演、做讲座等,更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

目前,我市171个非遗项目中已有36个传承基地放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及大学,其中有12个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名单,涉及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7个大类。

“‘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宁波非遗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在服务于现代社会之外,更为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寻觅潜在的传承人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对学校来说,非遗的浸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在中小学中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学校也借此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宁波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非遗进校园”活动。

本土戏曲唱响校园

“月光泻银映碧波”、“杜鹃妹真好心,帮助我磨粉”、“我格阿爹起得早”……在鄞州区高桥镇望江小学,每星期有两个下午,校园内回荡着经典甬剧《田螺姑娘》、《杜鹃》、《九斤姑娘》选段抑扬顿挫的旋律,学校甬剧社团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板有眼地学习唱腔、进行身训的场景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甬剧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积淀的宁波戏剧,它从农村田头山歌、唱新闻等演化而来,体现了宁波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传承这一体现浓郁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艺术,甬剧把传承的目光瞄向中小学校,开展甬剧进校园活动,先后在江北区育才小学、鄞州区高桥镇望江小学成立了“甬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让传统戏剧在校园“活”起来。

从2011年4月起,望江小学与宁波甬剧团合作,开展了《甬剧文化在农村校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写了宁波市第一本少儿甬剧教材《乡韵》和《宁波方言简单学》,还请来甬剧专业老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宁波话、唱腔、身段。

来到望江小学,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甬剧文化气息:校园墙面汇集了各种甬剧知识、名家风采组照等;校园广播每天播放甬剧经典唱段等;孩子们吟唱的校歌是专门创作的甬剧版。2011年11月,陈露茜、陆永园两位同学演唱的《杜鹃》片段在央视戏曲频道《快乐戏园》“周末大比拼”中获得银奖;2012年元宵节,李雅林、戴佳莉和卫婷的《田螺姑娘》、《半把剪刀》参加了央视戏曲频道“闹元宵”特别节目的演出。

甬剧团导演王红钢作为传承基地的专职老师,连续三年每周都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他为孩子们认真学习的热情深深感染,“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尤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他们努力克服语言关,从学甬剧开始,了解宁波地方戏、了解宁波文化,难能可贵。”

校长褚炳君告诉记者:“如今,望江小学大多数小朋友掌握了甬剧知识,并渐渐喜欢上了甬剧艺术,一大批家长也被带动着开始了解和关注甬剧。”

无独有偶,同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波另一个剧种姚剧也正收获着“非遗进校园”的硕果。从2004年起,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成为姚剧进校园试点单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如今,学生人人会唱姚剧,并多次在市、省、全国戏曲比赛上获奖。

此外,蛟川走书、宁波评话等地方曲艺类非遗项目也分别在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东钱湖旅游学校设立了传承基地,让宁波传统戏曲扎根在学校、留驻在青少年的心田。

手工技艺找到传人

剪纸、粉塑、宁波农民画、泥(雕)塑、竹刻、竹编、风筝制作、泥金彩漆……这些宁波民间优秀的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曾经像一颗颗明珠,焕发着夺目的光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传承人也面临着年龄老化的问题。如今“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它们在校园生动地传播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熟悉并掌握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让它们走上了现代化传承之路。

在鄞州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在中小学校遍地开花:中河街道东裕小学———彩灯扎制技艺传承基地,姜山镇实验中学———泥塑教学传承基地,石碶街道冯家小学———灰雕教学传承基地,钟公庙中学———泥彩塑、剪纸教学传承基地,古林镇蜃蛟小学———彩线刺绣技艺传承基地,横溪镇中心小学———箍桶技艺传承基地……各具特色的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风筝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北区庄桥街道以其风筝特色成为“浙江省文化艺术之乡”,宁波惠贞书院作为风筝项目传承基地,也同样上演着“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好戏。学校从2009年9月起,开设风筝选修班,请来被誉为宁波风筝“第一人”的邵国强老师授课,并将学生制作的优秀风筝作品放在学校文化长廊中展出,利用大课间活动以及体育活动时间,开展风筝放飞竞赛。如今,宁波风筝制作工艺传承现状良好,让老艺人松了一口气。

剪纸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基地余姚市小曹娥镇曹娥小学自2008年以来,聘请余姚民间剪纸传承人胡国君、小曹娥民间剪纸传承人许爱妹,系统地开展剪纸艺术教育,营造校园剪纸文化。学生的剪纸作品还在2012年12月19日央视财经频道《淘乐进行时》中播出。在享受传统剪纸艺术带来的无限快乐的同时,剪纸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已经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而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打造的“校企合作”非遗传承模式,则为“非遗进校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从2007年起,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与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合作,在工艺美术专业中开设“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黄才良、陈龙大师亲自编写教学大纲、传授技艺,学生则到公司参加实物制作实训,优秀学员还到公司就业。2011年又开设了省级非遗项目“淸刀木雕”培训班。

这一“校企合作”模式为非遗传承人梯队的培养创造了喜人的前景,同时也扩大了宁波非遗的影响力。青海省煌中市职业中学闻讯派6名学生到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非遗传承基地学习泥金彩绘,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梁怡教授专程到公司考察,意欲将公司实训基地建成中国美院版画系、雕塑系的实训基地。这一做法也受到了文化部、教育部的表扬,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将这一做法予以肯定、推广:“将民族的艺术、民间的文化、民间的工艺,作为职业教育来传承,变成职业教育的专业,并赋予时代特色,使之不断传承下去。”

体育游艺让学子内外兼修

2012年4月18日,奉化高级中学学生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表演了“奉化布龙”,盘、滚、游、翻、跳、戏……40多个动作生龙活虎,让英国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让该校的“镇校之宝”、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声名远扬。而早在2008年,该校的学生舞龙队还前往土耳其,在爱琴海边展现“东方神龙”的威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