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合集下载

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作文

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作文

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作文篇一《东莞非遗在校园的奇妙之旅》在我们的校园里,来了一群非常特别的“客人”,它们就是东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莞的非遗可不少,像龙舟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啥的,但是要说最让我们觉得新鲜又好玩的,那得数糖不甩制作了。

那天,学校专门请来了会做糖不甩的老师傅。

老师傅一来,就在校园的小广场上摆开了阵仗。

他那装备可齐全了,小炉灶、铁锅、大盆小盆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原料。

只见老师傅把糯米粉倒在一个大盆里,然后慢慢加水揉起来。

那手法就像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儿,原本白白散散的糯米粉就变成了一个柔软的大面团。

我们一群好奇的学生就围着老师傅,眼睛都不眨一下。

老师傅边揉边给我们讲,这糖不甩啊,可是东莞的传统甜食,以前过年过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做。

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本地口音,听起来特别亲切。

接下来,老师傅揪下一小团面团,放在手心里搓啊搓,没几下就搓成了一个圆润可爱的小团子。

我们都跃跃欲试,老师傅就分给我们一些面团,让我们自己动手。

我接过面团,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搓起来。

嘿,这看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我搓出来的团子不是瘪瘪的就是歪歪扭扭的。

再看旁边的同学,也是状况百出,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哈哈大笑起来。

等所有的小团子都下了锅,煮得浮起来之后,老师傅把它们捞出来放到一碗提前准备好的糖浆里。

那糖浆闻起来可香甜了,弥漫着浓浓的麦芽糖香气。

老师傅又撒上一些炒熟的花生碎和芝麻,糖不甩就大功告成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那软嫩弹牙的口感,甜而不腻的味道,简直绝了。

通过这次糖不甩制作体验,东莞的非遗不再是书上生硬的文字,而是变成了我们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品尝的美好记忆。

这就是东莞非遗项目进校园带来的奇妙乐趣,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我们年轻的心里生根发芽。

篇二《校园里的莞香传奇》咱们校园里突然流行起一股特别的“香”风,这可不是普通的香水味,而是莞香的味道。

东莞的莞香可是大名鼎鼎的非遗项目啊。

以前我只在书上看过莞香的介绍,说它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有着独特的香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范文六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范文六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范文六篇【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它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及精神。

其形式多样,在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技艺、医药、礼仪、民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

通过本次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活动时间周末 9:00——16:30(活动时间待议)三、活动地点校内操场、运动场四、活动内容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学习阶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在活动开始前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1.认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物、校内宣传专题专栏,提高师生对文化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了解和认识。

在活动前激发学生们学习优秀文化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条件。

2.做好校内宣传活动,营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横幅、国旗下演讲等形式,介绍与本次校园活动内容相应的非遗基本知识,为活动的正式开启做好充分的宣传准备。

(二)活动展示阶段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参与活动,具体安排如下:1.感受非遗(1)活动地点:校内操场(2)活动形式:非遗展示活动(3)具体内容:2.体验非遗(1)活动地点:校内操场(2)活动形式:非遗体验活动(3)具体内容:图片.png3.非遗创作(1)活动地点:校内操场(2)活动形式:非遗创作活动(3)具体内容:图片.png五、活动人员的安排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携带孩子选择上午或下午参加活动,并提前告知学校参与活动的时段,教师及工作人员按照工作表按时出勤。

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非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指的是中国多种传统技艺、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知识等理论体系,是中国沉淀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近年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探讨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一、非遗进校园能够传承和保护非遗非遗传承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到下一代人。

非遗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非遗,并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技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

将非遗融入到教育中,使得非遗不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陈旧文物,而是活跃在校园内的生动文化,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非遗进校园促进青少年文化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的主力。

非遗进校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非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化对于国家、民族重要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让青少年能够亲身体验非遗艺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塑造有益价值观和美德情操,对于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三、非遗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智慧。

非遗进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非遗传承和创新中,学生可以发挥创意和想象力,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价值,进一步拓宽思路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而将非遗带进校园,可以极大地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生通过非遗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带回家中,推广给家人和周围的人,从而将非遗传播得更加广泛。

学校也可以举办非遗文化周、展览和活动,展示非遗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非遗进校园对于非遗传承、青少年文化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文化交流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各级政府和学校应该重视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第1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促使非遗(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蚌山区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精心遴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戏曲曲目和葫芦工艺雕刻、蛋雕、万胜苗刀、心意六合拳、陈式太极拳等具有蚌山特色的非遗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2024年,全面展开“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戏曲)进小学、进中学工作。

在抓好中小学校“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基础上,要突出抓好我区乡(镇)、街道(社区)及农村中小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

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学习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扩大覆盖范围,力争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全覆盖,确保所有学生能欣赏到一场优秀的非遗(戏曲)演出。

四、主要内容(一)整合蚌山区地方资源,以泗州戏、花鼓灯为重点,组织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

(二)聘请和组织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

确保每个学校至少能听一次非遗(戏曲)知识讲座。

(三)组织全区各戏曲院团配合教育部门通过校园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校园文化周等方式,把优秀戏曲剧目送进学校、送到学生身边。

同时采取请上来的方法,组织全区各学校戏曲爱好者进剧场观摩演出,确保观看效果和艺术质量。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摘要】本文介绍了非遗课程进校园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意义。

在详细讨论了非遗课程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作用。

最后结论指出,非遗课程进校园对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提升。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看出非遗课程进校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当今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非遗课程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学生意义、文化自信、全面发展、文化身份认同、教育质量、学生成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提升。

1. 引言1.1 介绍非遗课程进校园的背景在过去,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以理工科为主,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但是随着非遗课程的进校园,学校教育逐渐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既是为了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学校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非遗课程的进校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和提升。

1.2 阐述非遗课程进校园的重要性非遗课程进校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非遗课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学校教育中,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非遗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非遗课程的开设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让他们更加自觉地珍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进校园有感作文

非遗进校园有感作文

非遗进校园有感作文前几天,我们学校搞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非遗进校园。

这可把我们这群整天闷在教室里的学生给乐坏了!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一进校园,就能感觉到和平常不一样的气氛。

校园的小广场上搭起了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帐篷,每个帐篷前都围满了好奇的同学们。

我也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人群,想看看这传说中的非遗到底有啥魅力。

我最先来到的是剪纸的摊位。

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剪刀,在一张红纸上灵活地游走。

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就出现在了她的手中。

那小兔子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跳出来似的。

老奶奶一边剪纸,一边还跟我们讲着剪纸的历史和技巧。

她说,剪纸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以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漂亮的剪纸,图个喜庆。

我听得入了迷,忍不住也拿起剪刀想要试试。

结果,我剪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简直惨不忍睹。

老奶奶却笑着鼓励我说:“孩子,别着急,慢慢来,剪纸这门手艺啊,靠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告别了剪纸摊位,我又被一阵悠扬的笛声吸引了过去。

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吹竹笛。

那笛声清脆悦耳,仿佛能穿透人的心灵。

老爷爷给我们讲,这竹笛看起来简单,但是制作起来可不容易。

要选上好的竹子,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做成一支好笛子。

他还现场教我们怎么吹笛子,我鼓起腮帮子,使劲吹,却只发出了“噗噗”的声音,引得周围的同学哈哈大笑。

老爷爷说:“吹笛子啊,可不是光用力就行,要掌握好呼吸和指法,得多练习。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个大大的蒸笼,蒸笼里散发着阵阵香气。

原来是在做传统的糕点。

做糕点的师傅手法娴熟,揉面、包馅、造型,一气呵成。

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糕点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像花朵一样的,有像小动物的,简直太可爱了!我忍不住尝了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那感觉,真的是幸福极了。

还有捏泥人的、画脸谱的、做糖画的……每个摊位都让我流连忘返。

这一天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以前总觉得这些非遗离我们很遥远,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才发现,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是那么的生动有趣。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一、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
1、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家园。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学到经典文化的精髓,掌握传统文化的点滴,学习到精熟音乐、舞蹈、技艺等技能,理解细微的文化特征,从而发挥创新能力,达到创新和创新的教育效果。

3、保护传统文化。

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保护责任,并加强学生的保护意识,从而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非遗课程进校园的价值
1、弘扬传统文化。

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教育学生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弘扬传统文化。

2、拓展学生的思维。

传统文化有其特殊的思维渠道,很多学生喜欢古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深度和宽度。

3、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成长性。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素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提升素养及成长性,从而形成理性思维、传统价值观和き形成良性的学习及健康的成长习惯。

小学非遗进校园活动总结(3篇)

小学非遗进校园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

现将活动总结如下: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1. 非遗知识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技艺特点等。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非遗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2. 非遗技艺体验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技艺的体验活动,如剪纸、泥塑、面塑、皮影戏等。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手制作非遗作品,感受非遗的魅力。

3. 非遗文化展览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展示各类非遗作品、图片、视频等。

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4. 非遗文艺演出邀请非遗文艺团队来校演出,让学生欣赏到精彩的非遗表演,如京剧、豫剧、评剧等。

通过文艺演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5. 非遗主题活动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征文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非遗的热爱。

四、活动成果1. 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得到了提高,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得到了增强,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3. 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4. 非遗文化在校园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方面:在活动策划、场地布置、人员安排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2. 活动内容方面:可以增加更多形式的非遗活动,如非遗知识竞赛、非遗故事演讲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成长;3. 活动宣传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非遗进校园活动,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 活动评价方面:要建立健全活动评价机制,对活动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今后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由各族群传统及历史形成、发展并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技艺、行为表演、文学作品、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传统体育、民间医药、民间美食和民俗等各个方面的人类非物质文化创造与活动。

作为中国优秀的非遗项目可以追溯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非遗资源丰富多样,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圈不同地区,其中有一些项目一直保存至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进入了校园,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那么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呢?非遗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如今的学生大多生活在都市中,对于传统文化了解较少。

但通过非遗课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从而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非遗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许多非遗项目都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

非遗课程进校园还能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化。

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非遗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校的教育内涵增加一份丰富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化,培养出更具有人文关怀、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非遗课程进校园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非遗项目需要学生团队合作,比如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出团队合作的能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丰富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将非遗课程融入到校园中,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第二篇示例: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传、传统的和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以及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技艺等。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使之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非遗文化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受到了关注和保护。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老一辈艺人的逐渐减少、传统技艺的失传等问题。

非遗文化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留下的灿烂文化宝藏。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非遗文化涉及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现,涉及到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等多个领域。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和丰富。

三、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途径1. 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和表演形式,让学生通过实物展览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口头或非物质创造性表达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推移,非遗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所淘汰,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将非遗课程融入到教学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其意义与价值十分重要。

非遗课程进校园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传统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形式,了解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打破自身的学科限制,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非遗文化多以手工艺为主,如剪纸、陶艺、木雕等,这些技艺都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亲身参与非遗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还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许多非遗技艺都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例如舞蹈、传统音乐等,这种合作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关乎着整个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非遗课程进校园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和智慧。

通过将非遗课程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起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作用,使非遗文化在新一代群体中延续发展。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是多方面的。

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非遗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于社会的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口头传承、不断创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而传承和发展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

它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戏曲、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等等。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技艺,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始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

那么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呢?非遗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非遗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到非遗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非遗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非遗技艺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们通过接触非遗技艺,可以学习到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非遗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非遗技艺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音乐、舞蹈、手工艺等等。

学生们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非遗课程通常需要学生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非遗课程的开设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传统手工艺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通过将非遗技艺引入校园,可以为相关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传播,可以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非遗课程进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在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淡忘和遗忘。

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非遗课程开始进入校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学生品格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影响力,处境岌岌可危。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作为学生知识的摇篮,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师队伍,通过将非遗课程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常规教育的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修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培养机会,让他们接触和学习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技艺,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这不仅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关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非遗课程进入校园,让学生在接受常规教育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新的贡献。

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精选10篇)

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精选10篇)

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随着现代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民间文化财富,其价值和意义更加不可替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

一、非遗进校园的意义高尚的非遗文化不只是几种具体文化的代表性和保留性角色,更是民族、地域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为此,大力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集体文化的内聚性、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而,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与审美水平,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人文精神。

二、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传统文化包括很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将非遗文化进校园,既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也可以从专项文化体验和推广等多个角度进行。

我们简单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活动方式:1.非遗讲堂。

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青年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讲堂主要注重传授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有名家讲师、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人讲授相关知识、故事。

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生动鲜活的讲述以及趣味性的互动,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2.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

孔明灯、剪纸、春联等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体验,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简单易学、快速熟悉非遗文化内容的机会。

例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触到传统文化、制作过程、技巧、工艺和特点等。

体验活动的持续深入可以使学生不仅提高专项技能,而且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3.主题写作活动。

在非遗文化中选取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活动。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述的能力外,还增强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比如,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写一篇与传统非遗食物有关的,书写的同时也传承着非遗文化。

非遗进校园,滋润我心田作文

非遗进校园,滋润我心田作文

非遗进校园,滋润我心田作文哇塞!最近我们学校可热闹啦,因为“非遗”走进了校园!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就像被浇了一场甜甜的春雨,滋润得不得了!你知道吗?那天,操场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有捏面人的老爷爷,他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几下子就捏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我当时就惊呆了,心里想:“这难道不是从神话里走出来的吗?”还有画糖画的叔叔,那勺子在他手里仿佛是一支神奇的画笔,一会儿工夫,一只漂亮的蝴蝶就出现在眼前。

我忍不住问旁边的同学:“这难道不是艺术的魔法吗?”我和小伙伴们在各个摊位之间穿梭,眼睛都不够用啦!我们看到了精美的剪纸,那细致的线条,就像在纸上跳舞。

我好奇地问剪纸的阿姨:“您是怎么做到这么厉害的呀?”阿姨笑着说:“只要用心,你们也能行!”还有扎染的展示呢!那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布料,就像天边的彩霞。

同学们都忍不住亲手尝试,弄得手上都是颜料,可谁也不在乎,都开心得哈哈大笑。

我一边摆弄着布料,一边兴奋地喊着:“这也太有趣了吧!”最让我难忘的是皮影戏的表演。

幕后的叔叔阿姨们操纵着那些小小的皮影人物,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那场景,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梦幻世界。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心里不停地感叹:“这难道不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吗?”表演结束后,我们还和演员们交流。

我问他们:“这么辛苦地传承皮影戏,不累吗?”他们坚定地回答:“这是我们的宝贝,再累也值得!”非遗进校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精彩的技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过去的好奇之门;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财富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去传承和发扬它们吗?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这就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非遗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1. 引言1.1 引入非遗的定义和背景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人类智慧及实践的结晶,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术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而将非遗课程引入校园,正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化。

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学生们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心。

非遗课程的进校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2 介绍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情况正在逐渐增多,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非遗内容,例如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舞蹈等。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习非遗技艺,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些学校还通过开展非遗展览、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情况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非遗课程进校园的重要价值之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非遗项目在校园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进行探讨,从意义、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非遗项目在教育中的更好发展。

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遗项目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

通过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和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非遗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

4.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遗项目的介入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学生对学校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方式1. 举办非遗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专家来校园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 开展非遗手工制作活动:通过组织非遗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 参与非遗田野调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田野调研,亲身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体验。

三、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1. 引言1.1 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的背景非遗课程进校园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教育法》中,对加强和丰富课程内容的规定。

2000年后,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课程,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和普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传统的关注,非遗课程进校园成为了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校也愈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

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国家记忆,更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非遗课程的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结束。

1.2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必要性非遗课程进校园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记忆,是民族的灵魂。

将非遗课程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许多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和侵蚀。

引入非遗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非遗课程进校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文化体验,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1.3 非遗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非遗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非遗课程正是传承和弘扬这一根基的有效途径。

通过非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课程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具优势。

非遗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通过学习传统工艺和技艺,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进校园”:活体传承的创举2013年03月28日 09:15来源:宁波日报A8版|更多甬剧传承基地落成典礼在鄞州区高桥镇望江小学举行惠贞书院的学生们正在给菱形风筝上色望江小学小童星在央视闹元宵特别节目中演出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的学生表演姚剧鄞州区优秀非遗校本教材上林湖的传说、粉塑、工艺竹编、箍桶技艺、犴舞、蛟川走书、木偶摔跤、水火流星……这些名词让很多人感到陌生,这些植根在宁波土地上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

然而,在宁波许多中小学校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切,要归功于我市文化部门推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靠什么保护和传承发展?人。

的确,戏要有人唱,舞要有人跳,工艺要有人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它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宁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不仅是临时、短期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示、展演、做讲座等,更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

目前,我市171个非遗项目中已有36个传承基地放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及大学,其中有12个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名单,涉及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7个大类。

“‘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宁波非遗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在服务于现代社会之外,更为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寻觅潜在的传承人打下了基础。

同时,中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而对学校来说,非遗的浸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在中小学中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学校也借此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宁波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非遗进校园”活动。

本土戏曲唱响校园“月光泻银映碧波”、“杜鹃妹真好心,帮助我磨粉”、“我格阿爹起得早”……在鄞州区高桥镇望江小学,每星期有两个下午,校园内回荡着经典甬剧《田螺姑娘》、《杜鹃》、《九斤姑娘》选段抑扬顿挫的旋律,学校甬剧社团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板有眼地学习唱腔、进行身训的场景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甬剧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积淀的宁波戏剧,它从农村田头山歌、唱新闻等演化而来,体现了宁波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更好地传承这一体现浓郁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艺术,甬剧把传承的目光瞄向中小学校,开展甬剧进校园活动,先后在江北区育才小学、鄞州区高桥镇望江小学成立了“甬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让传统戏剧在校园“活”起来。

从2011年4月起,望江小学与宁波甬剧团合作,开展了《甬剧文化在农村校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写了宁波市第一本少儿甬剧教材《乡韵》和《宁波方言简单学》,还请来甬剧专业老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宁波话、唱腔、身段。

来到望江小学,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甬剧文化气息:校园墙面汇集了各种甬剧知识、名家风采组照等;校园广播每天播放甬剧经典唱段等;孩子们吟唱的校歌是专门创作的甬剧版。

2011年11月,陈露茜、陆永园两位同学演唱的《杜鹃》片段在央视戏曲频道《快乐戏园》“周末大比拼”中获得银奖;2012年元宵节,李雅林、戴佳莉和卫婷的《田螺姑娘》、《半把剪刀》参加了央视戏曲频道“闹元宵”特别节目的演出。

甬剧团导演王红钢作为传承基地的专职老师,连续三年每周都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他为孩子们认真学习的热情深深感染,“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尤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他们努力克服语言关,从学甬剧开始,了解宁波地方戏、了解宁波文化,难能可贵。

”校长褚炳君告诉记者:“如今,望江小学大多数小朋友掌握了甬剧知识,并渐渐喜欢上了甬剧艺术,一大批家长也被带动着开始了解和关注甬剧。

”无独有偶,同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波另一个剧种姚剧也正收获着“非遗进校园”的硕果。

从2004年起,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成为姚剧进校园试点单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如今,学生人人会唱姚剧,并多次在市、省、全国戏曲比赛上获奖。

此外,蛟川走书、宁波评话等地方曲艺类非遗项目也分别在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东钱湖旅游学校设立了传承基地,让宁波传统戏曲扎根在学校、留驻在青少年的心田。

手工技艺找到传人剪纸、粉塑、宁波农民画、泥(雕)塑、竹刻、竹编、风筝制作、泥金彩漆……这些宁波民间优秀的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曾经像一颗颗明珠,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传承人也面临着年龄老化的问题。

如今“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它们在校园生动地传播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熟悉并掌握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让它们走上了现代化传承之路。

在鄞州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在中小学校遍地开花:中河街道东裕小学———彩灯扎制技艺传承基地,姜山镇实验中学———泥塑教学传承基地,石碶街道冯家小学———灰雕教学传承基地,钟公庙中学———泥彩塑、剪纸教学传承基地,古林镇蜃蛟小学———彩线刺绣技艺传承基地,横溪镇中心小学———箍桶技艺传承基地……各具特色的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风筝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北区庄桥街道以其风筝特色成为“浙江省文化艺术之乡”,宁波惠贞书院作为风筝项目传承基地,也同样上演着“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好戏。

学校从2009年9月起,开设风筝选修班,请来被誉为宁波风筝“第一人”的邵国强老师授课,并将学生制作的优秀风筝作品放在学校文化长廊中展出,利用大课间活动以及体育活动时间,开展风筝放飞竞赛。

如今,宁波风筝制作工艺传承现状良好,让老艺人松了一口气。

剪纸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基地余姚市小曹娥镇曹娥小学自2008年以来,聘请余姚民间剪纸传承人胡国君、小曹娥民间剪纸传承人许爱妹,系统地开展剪纸艺术教育,营造校园剪纸文化。

学生的剪纸作品还在2012年12月19日央视财经频道《淘乐进行时》中播出。

在享受传统剪纸艺术带来的无限快乐的同时,剪纸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已经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而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打造的“校企合作”非遗传承模式,则为“非遗进校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从2007年起,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与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合作,在工艺美术专业中开设“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黄才良、陈龙大师亲自编写教学大纲、传授技艺,学生则到公司参加实物制作实训,优秀学员还到公司就业。

2011年又开设了省级非遗项目“淸刀木雕”培训班。

这一“校企合作”模式为非遗传承人梯队的培养创造了喜人的前景,同时也扩大了宁波非遗的影响力。

青海省煌中市职业中学闻讯派6名学生到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非遗传承基地学习泥金彩绘,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梁怡教授专程到公司考察,意欲将公司实训基地建成中国美院版画系、雕塑系的实训基地。

这一做法也受到了文化部、教育部的表扬,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将这一做法予以肯定、推广:“将民族的艺术、民间的文化、民间的工艺,作为职业教育来传承,变成职业教育的专业,并赋予时代特色,使之不断传承下去。

”体育游艺让学子内外兼修2012年4月18日,奉化高级中学学生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表演了“奉化布龙”,盘、滚、游、翻、跳、戏……40多个动作生龙活虎,让英国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让该校的“镇校之宝”、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奉化布龙声名远扬。

而早在2008年,该校的学生舞龙队还前往土耳其,在爱琴海边展现“东方神龙”的威风。

奉化布龙的传承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奉化技工学校、尚田中学、尚田镇中心小学、奉化高级中学等学校均成立了布龙传承基地。

奉化高级中学更是从2002年开始,把它作为特色体育项目,学生舞龙队为学校争得了全国农运会银牌等数十项荣誉,其中的佼佼者还被北京体育大学特招为民族体育专业特长生。

现在,学校构建了“制龙、舞龙、赏龙、悟龙、成龙”为一体的“五龙”教育体系,全校有800多名学生参加了奉化布龙这门选修课的学习。

奉化布龙在奉化高级中学的成功传承令校长应伟龙非常开心,他表示,舞龙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奋力向上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

作为“非遗进校园”的成功案例,奉化布龙现在不仅在校园,而且在奉化城乡扎下了深根,奉化现在有200多支舞龙队,他们与旅游结合起来,到各地去表演,奉化布龙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让这一非遗项目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每天上午9时,1000多名学生穿着练功服习练四明内家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场景壮观。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明内家拳源自明代道士张三丰,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对内家拳有评述,民间也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四明内家拳杀富济贫、抗倭保土的传说。

2009年这一非遗项目引入五乡镇中心小学后,项目传承人夏宝峰编成一套内家拳行拳操在全校推广。

校长李凌辉总结了学生习练内家拳的益处,“内家拳要用气,练的是内功,强身健体;内家拳的‘要字决’里有‘敬、勤、紧、径、切’等,这些与学生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相结合,能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素养。

”如今,四明内家拳已引入五乡镇中心小学、北仑泰河中学、神舟中学、宁波大学等校园,由学校辐射,在宁波已有2000多人学习内家拳,甚至吸引了美、德、韩等国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它还被列入全国性武术比赛项目。

除了奉化布龙、四明内家拳,走进学校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还有很多,如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的犴舞、木偶摔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宁海狮舞,北仑区柴桥实验小学的北仑造趺,鄞州区横街镇中心小学的跑马灯,镇海区澥浦中心学校的澥浦船鼓……丰富多彩的体育游艺活动装点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更让非遗文脉在校园绵延不绝。

(配图均为资料照片)(记者陈朝霞)链接宁波市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名单宁波大学(传统武术)宁波市育才小学(甬剧)象山县丹城第二小学(剪纸)象山县爵溪职业高级中学(渔鼓)奉化市奉化高级中学(奉化布龙)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姚剧)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木偶摔跤)北仑区梅山小学(水浒名拳)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内家拳)镇海区澥浦中心学校(船鼓艺术)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泥金彩漆)奉化市技工学校(奉化布龙)慈溪建立民间杂技水火流星传承基地2014/5/29 2:10:45 来源:慈溪文化馆陆悠悠2014年5月28日浏览次数:选择字号: 大中小有一种民间杂技表演叫做“火流星”,表演源于唐代,盛于宋代,是流传于北方民间艺人的街头杂耍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