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马克思主义与三大战役

马克思主义与三大战役

马克思主义与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能取得胜利,与指导三大战役的毛泽东战略战卡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而这也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透过对一些历史资料与一些参考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三大战役中的一些战术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影响.1.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这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

1948 年秋,东北地区人民军队共有兵力100余万人,控制丁东北98%的土地;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仅有兵力 55万人,且又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较为孤立的地区。

鉴于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绝对优势,1948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其实,早在 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东北野战军按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于12日发起辽沈战役,至10月1日已切断东北之敌通往关内的惟一通道,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地区并随之全歼,避免了东北之敌南逃关内,大大减轻丁后来平津及华北战场上的压力。

2。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这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牺牲,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中,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胜利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的背景是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控制长江口,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军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则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形成了坚固的据点。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淞沪会战的胜利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布防和地下工事的建设,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战术灵活性,采取了分散防御和集中反击的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民兵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军企图攻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中部地区。

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汉保卫战的统一指挥体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武汉会战的战斗过程十分激烈和复杂。

日军通过空中轰炸和陆地进攻,试图迅速攻克武汉。

然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意志。

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战役是战争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战斗行动。

三大战役是指历史上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下面将分别对三大战役进行名词解释和分析。

一、斯图亚特岛战役斯图亚特岛战役发生在二战期间的1942年。

它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之间在太平洋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斯图亚特岛战役是美军夺取所罗门群岛的一部分战略行动。

这场战役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军舰组成的美军联合舰队对日本帝国海军进行的一场攻击。

美军在战役中发挥了战略优势,成功阻止了日军对所罗门群岛的扩张势头,保护了美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后方基地。

斯图亚特岛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它对于日本的战略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此次胜利策应了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对于日本海军的重创,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二、圣哈拉岛战役圣哈拉岛战役发生在1950年,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一场战争,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军事冲突。

圣哈拉岛战役是美军同朝鲜和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战斗。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了大部分朝鲜半岛。

美国等联合国成员国为了支持韩国,组织了一支联军,其中包括美军。

圣哈拉岛战役是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圣哈拉岛战役中,联合国军队在突破重重防线的同时,对朝鲜和中国军队展开了有力的反击。

这场战役的成功巩固了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迫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

三、基辅战役基辅战役始于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的一次重大对抗。

这场战役见证了苏军的血与火的抗击,也展示了纳粹德国的残暴性。

基辅战役发生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纳粹德国希望通过歼灭苏联军队来迅速占领基辅。

然而,苏联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与德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三大战役精神

三大战役精神

三大战役精神
“三大战役”是难仗、硬仗、苦仗,不可能轻易取胜,必须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三大战役”破局开路,把“三大战役”打到实处、打出气势、打出成效,赢取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三大战役持续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辽沈战役,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
淮海战役书写了以少胜多的辉煌历史;
平津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定都北京举行了奠基礼。

三大战役.ppt.

三大战役.ppt.

三大战役指挥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员战役国民党共产党辽沈战役卫立煌、廖耀湘、范汉杰、郑洞国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淮海役战杜聿明、黄百韬、邱清泉、黄维、李弥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平津战役傅作义、陈长捷邓宝珊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李宗仁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抗日英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人。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1948年5月20日-1954年3月10日)、代总统(1949年1月21日-1949年11月20日)。

抗日战争爆发。

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

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

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三大战役结束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三大战役345

三大战役345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从刚进入东北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70万大军的东北野战部队,林彪居功至伟。

当年林彪废止与敌主力在锦州及其周围决战,并主动撤出四平,改变了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军委对东北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其意义与关内我军内线作战的方针同样重大。

从1947年夏季攻势开始,特别是经过秋季、冬季攻势之后,东北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野战主力达70万之众。

东北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下风,虽然还有14个军55万部队,但主力不到40万人,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且被相对孤立在几个大城市。

当时情形下先打长春肯定比打锦州有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考虑要“关门打狗”,林彪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判断并认为锦州作战会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

后来林彪招人非议的“回师打长春”之举其实也无可厚非,敌增兵锦西、葫芦岛确实对我军构成威胁。

林彪的犹疑多少与他孤独自私的个性有关,包括之前的要求华北杨成武兵团先行动和后来主力的推迟入关。

但实际交战中,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开创了我军功坚作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

以高度机动和大胆穿插将廖耀湘兵团打乱并分割围剿,仅用两昼夜就将其全歼,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我军战史上可谓空前的记录,毛泽东要求淮海前线我军也应仿效这种战法。

辽沈战役组织之精彩绝伦,林彪的军事指挥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以压倒性优势对抗国民党军的一次决战,此役我东北野战军主力(70余万)加上华北军区第2、3兵团主力(20余万)总数已达90万,连同地方部队参战人数多达100余万。

敌华北战区兵力总数不足60万,其中正规军人数只有30多万,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而成,有战斗力的部队人数也不多,又被孤立于几个城池,兵力使用上捉襟见肘。

较之淮海、辽沈战役,军事方面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相对要弱,战役胜败的悬疑度要小,政治范畴获取的胜利远大于军事上取得的胜利。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是什么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是什么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是什么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的三次重要战略会议所提出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这三次会议分别是“八路军会剿会”、“晋冀鲁豫会议”和“边区政府扩大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的转变。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的核心是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消灭日军主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无论地方党组织还是部队,都要服从中央统一指挥,加强内部建设,提高战斗力。

会议精神也强调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广泛动员和团结民众,巩固抗日根据地。

这些精神的实施,使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战略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战役会议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三大战役会议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内部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日,共同为抗日胜利而努力。

这种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在当今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三大战役(完整版)

三大战役(完整版)

详细定稿版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着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军队展开战略决战。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敌人万2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此战役称为辽沈战役。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精兵,以徐州为中心,与***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整个战役共歼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等部55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该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军队展开了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陈长捷、傅作义等部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和天津,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

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民)。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刘亚楼
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引言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役则是战争中的重要环节。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胜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三大战役,并探讨它们的历史意义。

一、巴格拉季昂战役巴格拉季昂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双方在1943年7月至8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1.1 战役背景在战役之前,纳粹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反复获胜,逐渐掌控了大片领土。

苏德战争进入了一个危险的阶段,苏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1.2 战役过程红军经过艰苦的准备和组织,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展开了一系列进攻行动,最终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军。

巴格拉季昂战役被誉为二战东线战场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1.3 历史意义巴格拉季昂战役的胜利使得纳粹德军失去了对苏德战争的主动权。

它不仅挫败了纳粹德军的进攻行动,也成为了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反攻的起点。

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为红军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红军士气,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巴格拉季昂战役为战后的欧洲格局奠定了基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发生于1815年,是拿破仑在统治法国百日王朝中的最后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比利时境内,拿破仑的法军与英联军和普鲁士军队展开了激战。

2.1 战役背景拿破仑曾经统一了欧洲大陆,并且对英国构成了威胁,但最终他的野心和军事扩张使得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并发动了一系列反法联军的战争。

2.2 战役过程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的法军不敌英联军和普鲁士军队的联合攻势,最终拿破仑被击败并流亡。

2.3 历史意义滑铁卢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也是欧洲重塑格局的重要一步。

拿破仑的失败为欧洲带来了相对长期的和平,也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结束了一个帝国的统治,并为欧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 北战场,并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 路)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 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作战图
战役过程
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 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 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但是解放军进展神速, 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两个兵团的同时很快攻克锦州,生 俘范汉杰。侯镜如兵团见锦州已丢撤回葫芦岛,此时长 春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集团陷入混乱,相继被缴械。 围困长春的东野部队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增援。廖耀湘 在黑山被阻试图南下营口遭到重炮部队迷惑被迫撤退沈 阳,途中被6纵阻击,锦州的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冲击廖兵团,两天之内全歼之,俘虏廖耀湘。随后52军 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 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 沈阳之敌全部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土地和86%的人口,东北人民欢聚解放东北。国民党军 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 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 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 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 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 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 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 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 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战前计划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 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辽沈战 役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 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作战目标:放 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 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定抗击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三大战役,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人民在这三大战役中所展现的英勇斗争进行探讨。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武装保卫本土的战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上海。

面对敌中有敌,国内又有内患的复杂情况,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奋起抵抗。

即使面对日本军队装备先进的优势,中国军民依然用顽强的抵抗、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组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

淞沪会战中,中国人民耐心地进行阻击战,通过多次阵地死守,迫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

无论是震天的炮火声,还是滚滚的硝烟,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战斗到底的信念。

随着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被击退,中国人民的抗击精神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彰显,他们的英勇牺牲和顽强抵抗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推进打下了第一道坚实的基石。

第二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平型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经过艰苦努力和天险地形的有力利用,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中,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得到了更加深厚的展示。

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敢地与之抗争,坚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第三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

这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期间进行,中国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与国内的敌军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最终,中国解放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敌军,迅速解放了包括苏北、豫东、皖南等在内的广大地区。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

三大战役归纳总结战役是军事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

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包括三大战役。

本文将对三大战役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对历史和战争发展的影响。

一、战役一:汉朝的定陶之战定陶之战发生在西汉初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刘邦借助此战打破了项羽的围困,逃离险境,并最终建立了汉朝。

在定陶之战中,刘邦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成功地破解了项羽的包围圈,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邦的智谋和决断力,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陶之战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结果使得汉朝得以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定陶之战也向后世证明了灵活战术和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并成为中国军事思想中的经典战例。

二、战役二:拿破仑时期的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发生在1815年,是拿破仑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拿破仑的最后一战。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和其盟友成功击败了拿破仑的法军,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对于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结束了拿破仑统治的时代,为拿破仑战争画上了句号。

这场战役也奠定了英国在整个19世纪的霸权地位,对于塑造欧洲政治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滑铁卢战役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英国军队的组织极为严密,指挥官也具备出色的指挥才能。

此外,盟军之间的配合默契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也为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滑铁卢战役的影响让后世战争研究者追求军事协同和军事智能的发展。

三、战役三: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争的一个重要章节。

1942年至1943年间,在斯大林格勒市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纳粹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果对于二战的走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纳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彻底扭转了战局,标志着盟军取得了对德国的战略优势。

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体现出了强大的顽强抗击能力和出色的指挥协调能力,无论是在城市阵地作战还是在草原战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三大战役
——战略大决战
教师:梁爱君
【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

3.分析和总结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
4.理解渡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知识梳理】
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概况:1.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自主预习】:
一.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年9月到1949年月。

二: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

2.经过: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3.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年月日,解
放。

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影响: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退往。

【教师讲解】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

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二:学生交流,纠正完善。

三.教师讲解,难点突破(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
(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辽沈战役组)?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请结合P94《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组)
(3)平津战役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平津战役组)
(4)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渡江战役组)
(5)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每个小组都要完成)
【课堂反馈】
一.选择: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 A长春B沈阳市C锦州D天(2)淮海战役的中心地区是()A长春B徐州C南京D天津(3)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4)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
(1)这是那次战役中人们支前的统计数字?
(2)说说这次战役的中心,指挥员,参战部队。

(3)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4)这个图表说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如何?你有何启示?
2.“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

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对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请回答:
(1)这是什么人发布的什么命令?
(2)这段话反映了什么事件?
(3)从材料上看,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军事基础是什么?
(4)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占领了什么地方?其重大意义是什么?(5 )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
【下发下节学案,指导预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