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Word版含解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2.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千米。
2.可见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判断1.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2.宇宙是有限的,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可见宇宙”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①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1)银河系主要有恒星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1)太阳系(读上图)①中心天体:太阳。
②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③八颗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④小行星:数量众多,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特征: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
(3)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判断1.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2.陨石是天体。
(×)3.总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1)表现: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天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判断正误] 1.因行星自身不能发光,所以我们在夜晚看到的星星,皆为恒星。( × ) 提示 行星自身虽然不能发光,但是可以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所以夜晚我 们看到的星星也有可能是行星。 2.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是天体。( √ ) 提示 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已经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成为 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属于天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常见的天体和天
体系统,培养地理实践力。
2.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太阳系的主要成
运用资料, 员,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提
描述地球所 高综合思维素养。
处的宇宙环 3.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
境。
的条件和其他星球存在地外生命的可
返回导航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2.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1)银河系主要有恒__星__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可观测宇宙。 3.太阳系与地月系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 ①组成:由太阳、_行__星__、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_彗__星___、流星体和行 星际物质等组成。 ②八大行星的位置: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 A 水星、B 金星、 C_地__球__、D 火星、E 木星、F 土星、G_天__王__星___、H 海王星。 (2)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_月__球___组成。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部说课稿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
化
判定地质年代
石
研究古地理环境
例如
珊瑚化石境(陆生环境)
含石油地层
石灰岩 比喻:
温暖的浅海环境 浅海环境
沉积岩——地球历史书
地层 —— ‘书页’
化石 —— ‘文字’
贰
地球的演化史
宙
显生宙
元古宙 太古宙 冥古宙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晚 古 生 古代 生 代早 古 生 代
无宽广的大陆, 岩浆活动剧烈
无氧
方法技巧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 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 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纪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前寒武 纪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人类 哺乳动物
被子 植物
爬行动物
裸子 植物
两栖动物 鱼类时代
蕨类 植物
藻类 无脊椎动物
多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
藻类
最原始的生物
(细菌蓝藻时代)
初生地球阶段
大气 环境
形成矿产
地壳运动 (海陆分布)
1、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 或近似的化石。 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其他
气体和悬浮 物,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 要组成部分,厚度 2000-3000千米
海洋水、陆 地水、大气 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 水、生物水、 运动中 土壤水
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生物是系 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 的因素。
地球的圈层结构
气
大
物
•特殊圈层
莫霍面 岩石圈
✓说出软流层的位置
软流层:上地幔顶部 (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之间) ,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900千米
地幔
✓试比较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古登堡面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
硬的岩石组成岩石圈平
均厚度约100千米
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正好是岩石圈的下界。
(二)、地幔
17千米 速度(千米/秒)
03 6 9 深度
12 15
900千米 (千米)
1000
横波
纵波
2000
(s) (p)
2900千米 3000
4000
5000 6000
下地幔 地幔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主要有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地幔
软流层 上地幔
(一)、地震
•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将烈度相同的点 连成封闭的曲线。
地震构造示意图
等震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 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中
从震中到震
震
源
源垂直距离。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1.4 地球的演化
课前导入
仅从古人类学的角度而言,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人类起源时间表是:
约700万年前出现乍得沙赫人 约600万年前出现原初人 约580万年前出现地猿
科学家如何推算人类的 起源时间的呢?
约420万年前出现南方古猿
约250万年前出现能人
约180万年前演化出直立人
约20万年前出现智人
地壳活动:
元 地壳运动剧烈。
古 宙
生物演化: 海水中生命活动明显增强,除单细胞生物外,
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年代特点: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
显生宙
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自寒武纪开 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 骼结构。 按照早晚顺序,显生宙依次划分为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直运动以及外力作用。
阅读(古化石的形成)
✓ 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 ✓ 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
他动物所吞噬; ✓ 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才能形成化石。
密封于琥珀内的昆虫化石
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指示作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 用 环境特征
练
的痕迹
更
(2)图中甲化石表示的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处地质
健
年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最可能是
康
A.藻类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地壳发生剧烈变动
C.鸟类一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D.灵长类动物—地壳运动平稳
(1)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课件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0张ppt)
地球的宇宙环境
And you?
2014.04.08
李光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太阳辐射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0.4 微米
0.76微米
紫 蓝 青 绿 黄 橙 赤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太阳活动
黑 子
耀 斑
太阳风
概念 位置
太阳光球常出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 带电粒子以高速 现一些暗黑的 现一块突然增大、 飞向宇宙空间, 斑点 增亮的斑块 形成带电粒子流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轰击地球两极( 受地球的磁场的 作用,偏向地球 的两极)的高层 大气--极光 极光与磁暴 增大、增亮的斑块 暗黑的斑点( (黑子数目最多地 温度比其他地 方和时期,也是耀 方低) 斑等活动出现最多 的地方和时期) 干扰地球的电离层 影响地球的天 能引起磁暴,影响 气现象 短波通讯等
太阳风---日冕层
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太阳活动
黑 子
耀 斑
太阳风
概念
位置
太阳光球常出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 带电粒子以高速 现一些暗黑的 现一块突然增大、 飞向宇宙空间, 斑点 增亮的斑块 形成带电粒子流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轰击地球两极( 受地球的磁场的 作用,偏向地球 的两极)的高层 大气--极光 增大、增亮的斑块 暗黑的斑点( (黑子数目最多地 温度比其他地 方和时期,也是耀 方低) 斑等活动出现最多 的地方和时期)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3) 请用3个以上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有相关性) ; (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 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 ③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必修模块内容标准以及活动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册1章PDF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Ⅰ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 尽管人们对于宇宙空间的知 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但是, 与茫茫的宇宙空间相比, 人类对宇宙的 认识, 还只是 “沧海一粟”。
探索宇宙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天文现象。 在语言和文字诞生之前, 先民就开始探索天 空中闪烁、 运动的繁星的奥秘。 各民族的先民编织了有关星空的美丽神话, 留下 了大量观察星空的记载, 为我们揭开宇宙奥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至今使用的星 座和一些恒星的名称, 都与精彩的星空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颗行星。 从北极上空看, 各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 即自西向东沿着近圆形的轨
道绕日运行, 它们的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以地球的位置为界, 常把水星和
金星叫地内行星,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叫地外行星。 木星和土
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居
第一、 二位, 常常称它
们为巨行星。 天王星和
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
亿个。 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 包含着
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 直径从几千
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 所
图 1-2 类似于银河系的仙女座大星云
有的星系合在一起, 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 称为总星系。 它包括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 迄今为止, 人类探索宇宙的
能力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从此种意义上说, 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
1.66 17 时 48 分 164.8 年 14
注: 卫星数据资料截至 2013 年。
(1) 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 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这些 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 “金锁链条件”。 请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 质量的大小等方 面, 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
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
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如,教材“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地理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与此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围绕这一目标,正文教材组织的主要内容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内力与外力;②内力作用(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对教材“地图”的剖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读图与制图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在教学中具有“左图右书”的地位。
全书地图类型有普通地图(如四川省地形图)、专题地图(如2002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图)和统计图(如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
全册共有地图25幅,约占全书篇幅的5%。
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因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如,教材“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表形态差异性分布的认识),本节教材安排了两张专题地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和“东非裂谷带示意”。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板块名称、运动方向、受力方向以及板块生长和消亡边界,其作用是丰富和解释正文——“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东非裂谷帯示意”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东非裂谷带的位置与规模,其作用是结合实际,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板块张裂对非洲地形的影响。
两张地图要素简单,凸现主题,起到了丰富正文、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积极意义。
3 .对教材“景观照片”的剖析
地理景观照片信息丰富,是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
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全书照片37幅),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
“从宇宙中看到的银河系”、“石英、金刚石、方解石”、“地方性分异景观”、“山区公路”等照片都是照片中之精品,一方面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教材共提供了8幅精美照片:峡谷、阿拉伯半岛、华山、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海蚀地形、风蚀地形和梯田。
其中阿拉伯半岛、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反映的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阿拉伯半岛照片是尺度较大的卫星影像,用以说明板块性质(如边界)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照片都是内力激烈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峡谷、华山、海蚀地形、风蚀地形照片反映的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梯田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
这些照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写照,极具说服力。
并且照片内容丰富,可替代大量的文字描述。
从这一角度看,教材中的照片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4.对教材“示意图”的剖析
地理示意图在教材中比重较大,约占全书的10%。
示意图是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
其效果是既减少了文字数量,又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感,起到
了降低难度的效果。
设计精巧的地理示意图有:“太阳系”、“太阳外部结构”、“大气运动和等压线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不同尺度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地球表层的差异性”、煤炭的综合利用”,等等。
从全书来看,地理示意图不失为教材内容处理的一个亮点。
在“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教材共选编了4幅示意图:喜马拉雅山形成、背斜构造、向斜构造和断裂。
和照片相比,示意图具有绘画特征,体现编者的主观意志。
换而言之,示意图可根据主观需要表达的意愿进行设计。
如“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中的板块运动的方向、“背斜构造”示意图中原始正地形的恢复、“断裂”示意图中岩层的错位等,形象的印证了正文的观点(也可以补充、完善正文表达之不足),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5 .对教材“阅读”的剖析
“阅读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延伸以及案例说明。
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教材精神选了大量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表1)。
这些短文选材紧扣正文,文字活跃,内容生动。
和正文相比,阅读材料不应成为考核学生的内容,因此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考核压力。
例如,“化石”、“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1998年长江洪水”、“黄河输沙造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半坡村落”、“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等等,都是较好的教学素材,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内容表达完整,文字活跃,可读性较强。
不少阅读材料同时配有地理景观照片或地图等,表现形式多样,给人印象深刻。
阅读教材既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
关于对“阅读”的定性分析详见表2。
全册共有阅读36个,其中第一章“阅读”12个,占全册总量的32.4%;第二章“阅读”7个,占全册总量的18.9%;第三章“阅读”8个,占全册总量的21.6%;第四章“阅读”10个,占全册总量的27.1%。
从“阅读”材料功能的比重看,属知识延伸类的阅读18个,占全册总量的48.7%;属知识解释类的阅读10个,占全册总量的27.1%;属案例类的阅读9个,占全册总量的24.2%。
无论是从章节安排,还是从功能分类,“阅读”材料的结构与比例合理,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