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兰州新区各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兰州新区各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介绍一、新区科技产业园区基本情况1、甘肃省科技创新城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科技创新广场、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集聚区、人才宜业宜居新社区、公共和商务配套设施;吸引甘肃以及西北地区(陕、宁、青、新)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重点打造兰州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孵化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结合服务平台、技术转移聚集平台、碳交易平台、大学科技园,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发展“智库”。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期)总规划用地面积:666.689亩。
建设用地面积:442.951亩。
总建筑面积:59.06万㎡(其中科技创新服务区面积13.5万㎡,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3.5万㎡,科技与金融区4.5万㎡,科技文化融合区4.06万㎡,人才公寓3.5万㎡)。
(2)目前进展情况创新城公司筹建情况目前,甘肃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于近期注册完成,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也将于近期完成注册,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孵化器。
●一期规划编制进展情况2013年初,我们邀请北京、西安、浙江和甘肃的四家规划设计单位在兰州新区纬三路以南、纬七路以北、经四路以东、经五路以西区域开展“科技创新城”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6月1日邀请有关单位、专家评审通过了“科技创新城”概念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最终选定清华大学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做的概念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并在进行修订和完善。
待修订后,我们将向兰州新区正式申报,开展详规及单体设计。
●海默科技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项目一期工程海默科技产业园已开工奠基,海默科技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在国内和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多相计量、页岩油气开发、压裂装备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和钻井测井等油田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将对促进我国高端油气装备工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信源软件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信源软件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处于兰州新区的核心位置,北至纬三路、南至纬七路、东至经八路、西至经六路,距兰州新区管委会300米,吉利汽车兰州新区基地900米,南侧是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基地以软件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功能规划配置合理、服务完善、机制先进,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资源环境。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
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附图2-4:“三昇四区”限制开发区域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图“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人口 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
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29•【字号】甘政发〔2020〕68号•【施行日期】2020.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现就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
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落实到区域空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优化发展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
强化分区管控。
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
突出分类施策。
针对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要求,强化刚性约束,突出精细化管理。
实施动态管理。
坚持省级统筹、市级落实、省市联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定期评估、动态更新调整“三线一单”内容。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甘肃省三屏四区是指甘肃省划定的三个屏障生态功能区和四个重点生态功能区。
三屏是指“三大屏障”,即祁连山一带、阿柔山一带和河西走廊一带,它们是甘肃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四区是指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区域,分别是天水太湖生态保护区、兰州罗田生态保护区、嘉峪关敦煌生态保护区和白银太白山生态保护区。
以下是对甘肃省三屏四区的详细介绍:一、甘肃省三屏介绍:1.祁连山一带:祁连山位于甘肃省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山地屏障之一,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区域。
它不仅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极端的地区之一,还是亚洲大陆分水岭和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东亚水塔”。
在这一带,分布有大量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如野生大熊猫、雪豹等。
2.阿柔山一带:阿柔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与新疆交界,是祁连山的延伸,被誉为祁连山的朋友。
这一带的生态环境与祁连山相似,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之一,也是大气和水资源的重要产地和涵养区。
3.河西走廊一带:河西走廊是指甘肃省西南部的狭长地带,位于黄河河流域的西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这一带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稀缺,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如鸣沙山、莫高窟等。
二、甘肃省四区介绍:1.天水太湖生态保护区:天水太湖生态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该区域水域广阔,湖滨湿地面积大,拥有丰富的湖泊、沼泽、河流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和繁殖的重要地点。
2.兰州罗田生态保护区:兰州罗田生态保护区位于兰州市西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水源丰富,有利于净化空气和保护水资源,同时也是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3.嘉峪关敦煌生态保护区:嘉峪关敦煌生态保护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独特,既有戈壁沙漠和裸露山地,也有绿洲、湿地和森林,蕴藏着沙漠植物、野生动物和石窟壁画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
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
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该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小陇山林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初探
小陇山林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初探作者:白娟来源:《甘肃林业》 2020年第5期白娟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于196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管辖小陇山林区的全部、西秦岭和关山林区的一部分,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之一,是嘉陵江、渭河上中游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区,是陇东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它在国家“两屏三带”、甘肃“三屏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文化展示区之一。
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4°22'至106°43',北纬33°30'至34°49',东西长212.5千米,南北宽3330米,年均气温7至12℃,年均降水量460至800毫米,无霜期140至218天。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总经营面积1243.0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118.76万亩,非林业用地124.29万亩,森林覆盖率63.6%,下设21个国有林场、11个局直单位、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7家省级森林公园。
该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天水、陇南、定西三市的秦州、麦积、清水、武山、徽县、两当、礼县、漳县八县(区),林区相连19县(区),东与陕西省的陇县、宝鸡市陈仓区相连,南与凤县、留坝县、略阳县接壤,西与甘肃省岷县、宕昌县相邻,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相接。
林区、林缘区共有89个乡(镇),1920个行政村,126.9万人。
一、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意义和必要性(一)森林康养产业的概念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森林对人体特殊的功效为基础,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优质的森林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浓郁的森林文化等主要资源,结合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理念,辅以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服务活动。
甘肃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6
城关镇、高崖镇、青城镇、金崖镇、定远镇、甘草店镇、夏官营镇、来紫堡乡、小康营
乡、连搭乡、银山乡、马坡乡、新营乡、清水驿乡、龙泉乡、中连川乡、韦营乡、贡井
21
乡、园子乡、上花岔乡、哈岘乡
什川镇、石洞镇、黑石镇、水阜镇、忠和镇、九合镇
6
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兴隆乡、永新乡、北滩镇、若笠乡、大芦乡、高湾乡
13
康乐县
附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古镇、莲麓镇、八松乡、鸣鹿乡、上湾乡、草滩乡、八丹 乡、康丰乡、白王乡、流川乡、五户乡、虎关乡
15
2088 1142 311 349 372
5
附件 2
甘肃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治理 区名 市(州) 县(市、区) 称
涉及乡(镇、场、站)
乡(镇、场、 站)数量(个)
宕昌县
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临江铺乡、韩院乡、兴化乡、好梯乡、甘江头乡、两河口乡、
21
新寨乡、竹院乡、狮子乡
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中寨镇、铁楼藏族乡、丹堡乡、刘家坪乡、玉垒乡、范坝乡、
文县
中庙乡、口头坝乡、尖山乡、临江镇、梨坪乡、舍书乡、桥头镇、堡子坝乡、石坊乡、
20
石鸡坝镇、天池乡
城关镇、安化镇、东江镇、两水镇、汉王镇、角弓镇、马街镇、三河镇、甘泉镇、鱼龙
静宁县
岘乡、雷大镇、余湾乡、仁大镇、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甘沟镇、四河乡、
24
红寺乡、细巷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
麦积区
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花牛镇、中滩镇、新阳镇、元龙镇、伯阳镇、石 佛镇、五龙乡、琥珀镇
12
省级 水土 流失
清水县
永清镇、红堡镇、白驼镇、金集镇、白沙乡、松树乡、王河镇、远门乡、土门乡、郭川 镇、贾川乡、丰望乡、草川铺乡、陇东乡、黄门镇、新城乡
半径100公里 构建都市新兰州
半径100公里构建都市新兰州来源: 西部商报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伴随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措施。
根据《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兰州都市圈范围界定为8区16县(市)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伴随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措施。
在谈到兰州都市圈规划的来历时,此次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怀录教授说,兰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不是空穴来风,它的提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循序渐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趋势,依据兰州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以前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发展和尝试的基础上提出的。
本报记者王燕军马进帅为您报道众所周知,由于兰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之间联系程度并不紧密。
据介绍,此次兰州都市圈规划的目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提出打造"培育型都市圈"。
根据《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规划的时间为2005年-2020年,都市圈的范围界定可以分为时间和空间等几种方式。
根据空间要素界定为以兰州市为中心半径约100公里,以时间要素界定为从兰州出发1小时的车程,以流量要素界定为兰州对外日发车次超过24次的公路客运线路等方式。
兰州都市圈范围界定为8区16县(市)。
据悉,规划设计专家组首先分析论证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可行性,得出了兰州不仅迫切需要建设都市圈而且具备发展都市圈的良好条件的结论。
接着,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兰州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中的地位和兰州都市圈发展水平,发现兰州都市圈的雏形已经形成,在区域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兰州都市圈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重点等,展示了兰州都市圈发展的前景。
航拍中国内甘肃知识点分析
航拍中国内甘肃知识点分析知识点1.黄河石林——地质作用进入这道峡谷,数百万年前,这里仍然充满着大量湖水。
随着地壳的抬升,每一万年,水位褪去一米,松软的泥沙被河水带走,附着力弱小的岩石从岩壁迅速坠落,河谷的两侧,坚硬的砂砾岩却屹立不倒,这里最高的石柱有200多米。
石林,一般是由可溶于水的石灰岩形成,黄河石林的容貌,得益于大自然持续的塑造,我们无从想象,未来这片石林,将会被雕刻成什么样子。
Q1:黄河石林形成的原因包括(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风化)、(重力崩塌)等。
Q2:文案中提到的“可溶于水的石灰岩”多形成(喀斯特)地貌,成因主要是(化学溶蚀)。
知识点2.羊皮筏子——交通运输长时间以来,龙湾村与外界通道只有两条,一条是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另一条则是乘坐羊皮筏子。
羊颈部的刀口,是整张羊皮的唯一破损之处,制作筏子需要使用山羊的皮。
耐磨的山羊皮在经过处理之后,可以使用十几年。
乘坐羊皮筏子,现在是龙湾村的旅游项目。
羊皮筏子古称“革船”,在黄河上的使用时间又大约2000年。
Q:联系河流特点和附近环境特点,分析黄河上游用羊皮筏子代替木船的优势?A:黄河上游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缺少木材,但畜牧业发达,羊皮筏子制造材料丰富;制作传统历史悠久,且过程简单;上游河流水位浅,羊皮筏子体积小、重量轻,吃水浅,适合航行。
知识点3.董志塬——黄土地貌与农业西北高原上,黄土层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形被称为塬。
董志塬,面积最大时超过900平方公里。
平坦而细腻的黄土层,让这里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Q:分析董志塬的黄土对农业在这里发源起到的积极作用。
A: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种;土层深厚,利于长期耕作;矿物养分含量多,每年都有新的黄土沉降,利于恢复肥力;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灌溉或降水后,土层下层养分也容易被吸带到地表(毛细作用)。
〖知识拓展〗黄土地貌有三种典型单元:黄土塬(顶面平坦开阔,略有起伏)、黄土墚(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黄土峁(呈孤立的黄土丘)。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5]49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5.04.16【实施日期】2015.04.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4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2015年工作要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4月16日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2015年工作要点根据《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发改西部〔2014〕8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32号)和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要点。
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1.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启动编制《全省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6-2025年)》,加快建设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完成造林面积300万亩以上,全省森林面积累计达到5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1.86%。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2.全面完成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65万亩建设任务,积极争取国家安排我省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任务120万亩。
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推进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3.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完成围栏建设任务450万亩,其中,休牧围栏250万亩,划区轮牧围栏200万亩。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以永登县为例
——以永登县为例杨青,陆荫,张强(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甘肃 兰州730020)摘要:永登县位于兰州西北部,属于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本文运用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对永登县2016-2018年生态功能状况变化状况进行研究。
分项研究指标为:自然生态指标、环境状况指标。
结果表明:2018年永登县FEI 为49.29,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水平,2016-2018年永登县ΔFEI 为1.85,生态功能状况略为好转。
关键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永登县;生态功能状况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10-0015-01DOI:10.16647/15-1369/X.2019.10.008Evaluation of county ecological function status in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Taking Yongdneg County as an exampleYang Qing,Lu Yin,Zhang Qiang(Gans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Lanzhou Gansu 730020, China)Abstract: Yongdeng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Lanzhou. It belongs to the Qilian Mountain glacier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status index (FEI) was us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status in Yongdeng County from 2016 to 2018. The sub-study indicators are: natural ecological indicators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I of Yongdeng County is 49.29 in 2018,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t a general level. In 2016-2018, the ΔFEI of Yongdeng County is 1.85,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s slightly improved.Key words: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 Yongdeng County; Ecological function status1 研究区域永登县位于兰州市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河西走廊的门户。
中职甘肃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职甘肃地理知识点总结1.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镶嵌在我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
2.甘肃全省总面积为42.58万平方千米,在我国各省区中,居第7位。
与它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6个)。
甘肃的西北隅与蒙古国接壤。
一、甘肃的地貌1.地形和地势: ( 甘肃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根据甘肃各地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全省的地形可分为:①陇南山地:该地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北秦岭、徽成盆地和南秦岭。
②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一般以六盘山为界,将六盘山以东称为陇东黄土高原,以西称为陇西黄土高原。
“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
(庆阳市)③甘南高原:是全省地势最高的高山、高原交错区,本省最重要的牧区。
④河西走廊:因地势平坦而狭长,形似走廊,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
“古丝绸之路”和“第二亚欧大陆桥”都经过这里。
河西走廊物产丰富,是甘肃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⑤祁连山地⑥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2.特殊地貌①花岗岩地貌②岩溶地貌③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第六名。
④雅丹地貌:敦煌雅丹是- -座罕见的天然雕塑博物馆。
3.地质灾害①地震:甘肃省处在我国两大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和“南北地震带”上。
②滑坡:滑坡在甘肃全省山区普遍存在,特别是黄土高原山区和陇南山地一带。
③泥石流二、甘肃的气候1.气候特征(30年观测记录为得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甘肃省的主要气候特征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降水少且分配不均,集中在7、8、9月份。
①气温:甘肃省各地气温差异的总体特征是“南热北冷,盆地河谷暖,山地高原冷”。
甘肃省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气温的昼夜温差较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对河西地区日气温变化的真实写照。
甘肃省生态区划
1,甘南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青海、
四川3 省交界处,是黄河首曲,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面积为9 835 平方公里。
该区植被类型以草甸、灌丛为主,其次还有较大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类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此外,还有重要的土壤保持、沙化控制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生态脆弱,超载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较为严重,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大、鼠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强化监管力度,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恶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退化草地实行休牧、轮牧和围栏封育措施;合理控制载畜量,实施鼠虫害防治工程;对生态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
2,甘肃白银地区生态区域分异及其恢复途径初步探讨
/Article/CJFD2005-CYKX200511003.htm 3, 甘肃白银地区生态区域分异及其恢复途径初步探讨
/mag2/nongyekexue/xumudongwu/28848/2005 11/12366325/
4,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product.sf.2196922.1/。
甘肃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类别划分规定
甘肃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类别划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4.09.30•【字号】甘政办发[1994]75号•【施行日期】1994.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类别划分规定(1994年9月30日甘政办发〔1994〕75号)为了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结合甘肃省地面水水域实际情况,对我省地面水水域环境保护功能划分类别作如下规定:一、水域环境功能的划类:依据地面水水域的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水域环境功能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水域环境功能划类的主要原则: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
2.划分各水域功能一般不能低于现状功能。
需要降低现状功能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时,按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4.同一河流在划分不同河段的功能类别时,要相互协调。
上游河段的功能划分应满足下游的功能要求,进入湖泊、水库的河流应满足湖泊、水库的功能要求。
5.坚持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对重要水域(如城镇河段、污染较重、高功能水域)逐一划分,一般水域和较小水体笼统划分。
三、水域环境功能划类结果:1.划分结果见《甘肃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类别划分表》。
2.水库的功能类别划分均在所流经的河段中,未集中划分。
3.对于其它未列入的水域作如下规定:以专业水产、养殖和以农业用水为主兼有水产养殖的水域(河、渠等)及分散式饮用水源,原则上适用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对季节性河流灌区渠首下游的古河道,因主要功能为泄洪、纳污,原则划分为Ⅴ类,但其水质必须满足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等功能的要求。
甘肃区域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分析这些条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
是山地形高原地貌。
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
(2)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关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
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 之间,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3)自然资源:a.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
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
人均占有土地26.3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
b.水利资源:甘肃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河流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潜,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但总体处于缺水状况。
c.矿产资源:甘肃省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
截止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4%。
2.社会经济背景条件2008年,甘肃实现GDP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
完成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平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12•【字号】平政发〔2014〕64号•【施行日期】2014.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根据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32号)精神,为贯彻落实好《总体方案》,结合我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大意义我市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全省“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全省四大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在稳定全国、全省大局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进一步彰显资源优势,放大生态效应,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工作,确保在2020年底前建成蓝天碧水、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生态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建设国家级生态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要载体,是弥补差距短板、增强综合实力、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有效利用资源型城市的先天特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彰显地域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省上的支持下,我市始终把生态建设和改善发展条件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
以下是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
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回族自治州的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该地区位于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其中,黄河在玛曲境迂回绕行433 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功能定位: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区。
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以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培育与生态环境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省优质畜产品供给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水源补给区。
草地、森林和湿地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涵养和补给着黄河水源,年提供约66 亿立方米水量,约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在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区域已纳入国家限制开发生态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2007 年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等建设。
2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是指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是我国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
面积25060.0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88%。
2008年,人口为145.3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3%。
该地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省最大的原始林区。
流域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
既是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功能定位: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区域。
发展方向: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休养生息的方针,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与主体功能定位不一致的开发活动。
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及农村能源工程等。
适度发展采矿业及水能开发,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和牧业;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该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区域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富集多样,有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作为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生态地区围。
汶川地震使这一地区生态植被遭受重大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
该区域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嘉陵江和长江干流的生态改善。
工程主要涉及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长防林、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
3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省与省交界处,东西向绵延约10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总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处于河川水系之间,具有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高原冰川面积约1970平方公里,储存的水量是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多。
降水和冰雪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每年为石羊河、、疏勒河、干湖四个陆河水系提供约75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是河西走廊、自治区西部等绿洲的水源基础,维系着近500万人口、70多万公顷耕地和众多工矿企业的生存,为我国重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和河西陆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市的阿克塞县、肃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市的肃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山丹县,金昌市的永昌县,市的古浪县、天祝县,市的永登县和中牧山丹马场特别区。
面积107352.84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21%。
2008 年该区域人口为184.05 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
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河西陆河流域水源涵养保护区,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区。
发展方向:以构建河西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为重点,实施对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创新保护机制,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减轻系统压力。
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实施石羊河、、疏勒河三大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在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永登、古浪、永昌、山丹、民乐等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发展特色农业和绿洲节水高效农业,协同建设沿黄农业产业带及河西农产品主产区,提升其在全省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石羊河、、疏勒河三大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1 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部,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规划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灌区节水改造、生态建设与保护、水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6 大工程措施。
2008 年5 月上报国务院《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
3.2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是西北的第二大陆河,2001 年8 月,国务院批复《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已连续8 年实现向下游正义峡泄水9.5 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
2004 年6 月编制完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二期规划),并通过黄委会审查后上报水利部;2008年10月水利部决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重新调整修编,将单项规划调整为综合治理规划。
3.3 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疏勒河流域位于省河西走廊西段,疏勒河流域分干湖水系和疏勒河水系。
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也是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
重点是解决中南部地区数万移民的贫困问题,增强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于1996年5月启动,经中期调整,2006年12月竣工。
4 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地处民勤县的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是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面积15835.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2%。
2008年人口为30.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5%。
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两大沙漠包围,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风沙多,以荒漠植被为主,大部分土地不适宜开发。
由于石羊河上中游大量用水,民勤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民勤绿洲岌岌可危。
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区,防沙治沙综合示区。
发展方向:立足流域水资源,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适度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
严禁任何不符合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5 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与新疆接壤,总面积26718.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7%。
2008 年该地区人口为18.29 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
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表水严重不足,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绝迹,天然植被急剧减少、退化,荒漠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生物链中断,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和自然奇观月牙泉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功能定位: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发展方向: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实施全面节水、“引哈济党”生态调水工程、结构调整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规用水秩序,减少水资源无序开发,控制人工绿洲规模,打造精品绿洲,发展与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相适应的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敦煌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