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误差分析

合集下载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1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1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d p xp x (, n) s
则应将xp从该组试验值
中剔除。
7 10.52 0.066 10.52 0.119
8 10.82 0.366
x 10.45
x 10.40
s= 0.165
s= 0.078
从附录2查取。
(, n)
(1) s (0.05,8) 2.03 0.16 0.320.366 (2) (0.05,7) s 1.94 0.078 0.15220.119
※ 适用场合: 测定次数n >20
※测定次数n <10时,应采用其它准则。如:
格拉布斯准则、狄克逊准则、t检验法等 21
(2) 格拉布斯(Grubbs)准则

第一次检验
第二次检验
※ 方法:
号 xi xi x xi xi x
1)计算包括可疑值在内
1 10.29 0.164 10.29 0.111
•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 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没有确定的规律;
• 在一次测定中,是不可预知的,但在多次测定中,其误差 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
※ 随机误差的来源:偶然因素 ※ 随机误差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1) 有界性; (2) 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频数大致相等; (3)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收敛性)。 (4) 当测量次数n→∞,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于零(抵偿性1)3 。
用来描述试验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即反映系统误差和随 机误差合成的大小程度。
16
1.5 试验数据误差的估计与检验
※1 随机误差的估计 对试验值精密度高低的判断:
(1) 极差:指一组试验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

第一章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

第一章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
这类误差对于单个测量值来说,误差的大小和正、负都是 不确定的,但对于一系列重复测量值来说,误差的分布服 从统计规律。因此随机误差只有在不改变测量条件的情况 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才能计算出来。
随机误差大多是由测量过程中大量彼此独立的微小因 素对测量影响的综合结果造成的。这些因素通常是测量者 所不知道的,或者因其变化过分微小而无法加以严格控制 的。如气温和电源电压的微小波动,气流的微小改变等。
例如,仪表使用时的环境温度与校验时不同,并且是变化的,这就会 引起变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找出产生误差的 原因及变化规律,改善测量条件来加以消除,也可通过计算或在仪表 上附加补偿装置加以校正。
未被充分认识只能估计它的误差范围,在测量结果上标明。
(3)随机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同一观测者,同一台测量器具,相同的环 境条件等)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不可预 知地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3)准确度:精密度与正确度的综合称准确度,它反映 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数值,即测量结 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准确度也称为精确度。
对于同一被 测量的多次 测量,精密 度高的准确 度不一定高, 正确度高的 准确度也不 一定高,只 有精密度和 正确度都高 时,准确度 才会高。
三、不确定度
是表示用测量值代表被测量真值的不肯定程度。
它是对被测量的真值以多大的可能性处于以测量 值为中心的某个量值范围之内的一个估计。
不确定度是测量准确度的定量表示。不确定度愈 小的测量结果,其准确度愈高。在评定测量结果 的不确定度时,应先行剔除坏值并对测量值尽可 能地进行修正。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测量系统和测量条件不变时,增加重复测 量次数并不能减少系统误差。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误差的传播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误差的传播习题及解答

四、解答题 1. 设 x>0,x*的相对误差为 δ,求 f(x)=ln x 的误差限。
解:求 lnx 的误差极限就是求 f(x)=lnx 的误差限,由公式有
已知 x*的相对误差 满足
,而
,故

2. 下列各数
都是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值,试指出它们有几
位有效数字,并给出其误差限与相对误差限。 解:直接根据定义和式(1.2.2)(1.2.3)则得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误差的传播
一、判断题: 1.舍入误差是模型准确值与用数值方法求得的准确值产生的误差。 ( )
x2 2. 用 1- 2 近似表示 cosx 产生舍入误差。
( )
3. 任给实数 a 及向量 x ,则 || ax || a || x ||。
()
二、填空题:
1.设
x*
2.40315 是真值
5. 计算下列矩阵的范数:
1)
,求
2)
,求
3)
,求
解:1)
2)
3)
1 0 1
6.
求矩阵
A
0
1
0
的谱半径.
2 0 2
1 0 1
解 I A 0 1 0 1 3
4分
2 0 2
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1 0, 2 1, 3 3
8分
所以谱半径 A max0,1,3 3
7. 证明向量 X 的范数满足不等式

。( 2.7183 和 8.0000)
12. 、
,则 A 的谱半径

,A 的

( 11.计算


,利用( )式计算误差最小。
四个选项:
解:
三、选择题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版)李云雁-第1章-误差分析PPT优秀课件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版)李云雁-第1章-误差分析PPT优秀课件

设有n个正试验值:x1,x2,…,xn,则:
1 1 ... 1 n 1
1 x1 x2
xn i1 xi
H
n
n
常用在涉及到与一些量的倒数有关的场合 调和平均值≤几何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Excel在计算平均值中的应用
13
1.2 误差的基本概念
1.2.1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10
(3)对数平均值(logarithmic mean)
设两个数:x1>0,x2 >0 ,则
说明:
xL
x1 x2 ln x1 ln x2
x1 x2 ln x1
x2 x1 ln 宜使用对数平均值
对数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如果1/2≤x1/x2≤2 时,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
(1)定义: 一定试验条件下,由某个或某些因素按照某一 确定的规律起作用而形成的误差
(2)产生的原因:多方面 (3)特点: 系统误差大小及其符号在同一试验中是恒定的 它不能通过多次试验被发现,也不能通过取多次试验值的
平均值而减小 只要对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对它进
行校正,或设法消除。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在国内积极倡导和普及的“优选法” 我国数学家王元和方开泰于1978年首先提出了均匀设计
3
0.2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意义
0.2.1 试验设计的目的:
合理地安排试验,力求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获得较好结果 例:某试验研究了3个影响因素: A:A1,A2,A3 B:B1,B2,B3 C:C1,C2,C3 全面试验:27次 正交试验:9次
6
误差分析(error analysis) :对原始数据的可靠性进 行客观的评定
误差(error) :试验中获得的试验值与它的客观真实 值在数值上的不一致

计算方法 第1章 预备知识与误差分析

计算方法 第1章 预备知识与误差分析

1. 误差的来源及误差类型 一般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须经过如下几个过程: 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 数值算法 程序设计 计算结果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某些次要因素而对问题进行简化, 由此 产生的误差称为模型误差; 很多数学模型都含有若干个参数, 而有些参数往往又是观测得到 的近似值, 如此取得的近似参数与真实参数值之间的误差称为参数误差或观测误差。 例如自 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公式
nn
(1.2)
其矩阵形式可以表示为 Ax b, A R
, x, b R n ,由线性代数知识我们知道,当其系数
授课对象: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
杨中华
2
编者:杨中华
计算方法讲稿
第一章 预备知识与误差分析
矩阵对应的行列式不等于零时,即 D 法则,有:
A 0 ,该线性方程组有唯一一组解,根据克莱姆
这个耗时数还不包括求解过程中的加减运算以及更耗时的读写内存数据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如果用 Gauss 消去法求解此规模的线性方程组,其乘除法次数约仅为:
n3 n n 2 3060 3 3
(1.4)
从(1.3)与(1.4)式的巨大差距可以看出求解线性方程组用 Gauss 消去法非常有效, 因此对于稍 微大一点规模的线性方程组没有任何理由选择克莱姆法则解决此类问题。 对程序员的忠告:千万不要以为计算机的速度不是问题,选择数学方法不当可能让你 永远等不到最后的计算结果! 我们再看一个实例, 从中可以发现, 有时直接使用高等数学中给出的很简单明了的数学 表达式进行计算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我们预期的结果。 例1.2 考虑导数的近似计算问题,根据导数的定义
计算方法讲稿
第一章 预备知识与误差分析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版)李云雁 第1章 误差分析.ppt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版)李云雁 第1章 误差分析.ppt

1.2.2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1)定义: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 真值

ER
x xt
x
xt xt
(2)说明:
真值未知,常将Δx与试验值或平均值之比作为相对误差:
ER
x x

ER
x x
可以估计出相对误差的大小范围:
ER
x xt
x xt max
相对误差限或相对误差上界
∴ xt x(1 ER )
设有n个正试验值:x1,x2,…,xn,则:
1 1 ... 1 n 1
1 x1 x2
xn i1 xi
H
n
n
常用在涉及到与一些量的倒数有关的场合 调和平均值≤几何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Excel在计算平均值中的应用
1.2 误差的基本概念
1.2.1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真值:在某一时刻和某一状态下,某量的客观值或实际值 真值一般是未知的 相对的意义上来说,真值又是已知的 ➢ 平面三角形三内角之和恒为180° ➢ 国家标准样品的标称值 ➢ 国际上公认的计量值 ➢ 高精度仪器所测之值 ➢ 多次试验值的平均值
1.1.2 平均值(mean)
(1)算术平均值(arithmetic mean)
(3)对数平均值(logarithmic mean)
设两个数:x1>0,x2 >0 ,则
说明:
xL
x1 x2 ln x1 ln x2
x1 x2 ln x1
x2 x1 ln x2
x2
x1
若数据的分布具有对数特性,则宜使用对数平均值
对数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如果1/2≤x1/x2≤2 时,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

第1章 误差分析

第1章 误差分析

第1章误差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几乎全都是近似计算:计算机所能表示的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用到的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不可能进行绝对精确的计算。

定义:设x *为某个量的真值,x为x *的近似值,称x *- x为近似值x的误差,通常记为e(x),以表明它是与x有关的量。

与误差作斗争是时计算方法研究的永恒的主体,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关系,我们仅对这方面的只是做一个最基本的介绍。

1.1 误差的来源误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为:描述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

1描述误差为了便于数学分析和数值计算,人们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通常只反映出主要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描述误差。

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描述通常称为是建立数学模型,所以描述误差也称为是模型误差。

2观测误差描述实际问题或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中的某些参数往往是通过实验观测得到的。

由试验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观测误差。

比如我们用仪表测量电压、电流、压力、温度时,指针通常会落在两个刻度之间,读数的最后一位只能是估计值,从而也产生了观测误差。

3.舍入误差几乎所有的计算工具,当然也包括电子计算机,都只能用一定数位的小数来近似地表示数位较多或无限的小数,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4.截断误差假如真值x*为近似值系列{x n}的极限,由于计算机只能执行有限步的计算过程,所以我们只能选取某个x N作为x*的近似值,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

我们可以通过函数的泰勒展式来理解截断误差:设f(x)可以在x=x0处展开为泰勒级数,记f N(x)为前N+1项的和,R N(x)为余项,如果用f N(x)近似表示f(x),则R N(x)就是截断误差。

提示:在我们的课程中,重点是考虑尽可能减小截断误差,尽可能消除舍入误差的副作用。

1.2 误差基本概念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定义:设x*为某个量的真值,x为x*的近似值,我们称|x*- x|为近似值x的绝对误差;称|x *- x|/|x*|为近似值x的相对误差。

第一章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计算方法-1 -第一章 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1误差的来源1. 误差概念:精确值与近似值之差称为误差,也叫绝对误差。

2. 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① 模型误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在一定条件下抓住主要因素将现实系统理想化的数学描述称为实 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描述常常是近似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存在误差,这种误差称为模 型误差。

② 观测误差:数学模型中往往含有一些由观测得到的物理量(如温度、电阻、长度)或由物理量估 算出的模型参数,这些观测物理量或模型参数常常与实际数据存在误差。

这种由观察产生的误差称为观 测误差。

③ 截断误差:数值计算中用有限运算近似代替无穷过程产生的误差。

例如计算一个无穷次可微函数 的函数值时,理论上只要能算出这个函数的泰勒级数值即可,但是实际工程上仅用泰勒级数中前面有限 项来近似计算函数值,而舍去高阶无穷小量。

这个被舍的高阶无穷小量正是截断误差。

④ 舍入误差:计算中按四舍五入进行舍入而引起的误差或因计算机字长有限,数据在内存中存放时 进行了舍入而引起的误差。

3. 举例说明例1设一根铝棒在温度t 时的实际长度为L t ,在t=0 C 时的实际长度为 L o ,用i t 来表示铝棒在温度为t 时的长度计算值,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I tL °(1「.t ),其中a 是由实验观察得到的常数:-二(0.0000238 ± 0.0000001 ) 1/ C,称L t —I t 为模型误差,0.0000001/ C 是a 的观测误差。

这个问题中模型 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实际上 L t 与t 2有微弱关系,也就是说模型未能完全反映物理过程。

为了计算近似值,可取前面有限项计算•如取前面五项计算,计算过程中与计算结果都取五位小数得e ~1+1 + 1/2+1/6+1/24疋2.7083, e 取五位小数时的准确值为~ =2.71828,于是截断误差为:□0' —:2.71828 -2.7083 = 0.00995 n总n !这表明:只要在计算中采用了有限步运算近似代替无限步运算的方法,截断误差就一定存在。

数值计算方法matlab 第一章 误差分析

数值计算方法matlab 第一章 误差分析

1 第一章作业1.对一个数求和100000次。

对数1以单精度方式求和,对数0.00001分别以单精度和双精度方式求和。

问题分析:单精度方式使用函数single(),双精度求和为matlab自动调整,不需要特别说明。

程序编写如下:运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不难看出,对于1进行单精度求和得到的结果和期望值一致,但是对0.00001进行单精度求和的结果却存在误差,对0.00001进行双进度求和,误差得到减小。

这是由于量化误差造成的,0.00001在计算机中并不能准确表示,只能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一个和真值有一点区别的量化值,小量计算中可以忽略,但在计算了100000后误差积累,导致了最后的结果误差较大。

双精度的情况下,该误差小得多。

当x=0.1时,从1x -开始,然后每次加入一项来分别计算。

在每加入一个新项后,计算近似百分比相对误差,直到近似误差估计值的绝对值小于与五位有效数字一致的误差准则时停止计算。

问题分析:本例中,要保证5位有效数字,因此容限误差为:256s (0.510)%510--ε=⨯=⨯近似百分比误差为: -100%a ε=⨯当前近似值前一近似值当前近似值真误差为:-100%ε=⨯真值近似值真值跳出循环的标准为:a |s |ε<ε程序编写如下:运行结果如下:3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计算到第6次时,近似误差就已经小于了容限值,循环结束。

随着添加多的项数,实际误差和近似误差都减小了,说明了计算精度在逐步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改的值来调节所需要的计算精度。

变s。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分析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分析
0 .5 0.16 % r (a) = a 312 0 .5 2.08 % r (b) = b 24 311.5mm x 312.5mm
(a)
(b )
23.5m的近似值,其绝对误差限等于该近似 值末位的半个单位。
截断误差求解数学模型所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如果是近似的方法那么只能得到数学模型的近似解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或方法误差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误差分析 1.1 误差的来源和分析 1 模型误差
反映实际问题有关量之间的计算公式,即 数学模型,通常只是近似的。由此产生的 数学模型的解与实际问题的解之间的误差, 称为模型误差。
a
称为近似值 a 的相对误差限和相对误差界,有er r 。
例 1 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卡尺测量直杆甲和直杆乙,分别读出长度 r ( a) 、 r (b) 各是多少?两杆的实 a=312mm 和 b=24mm,问 (a) 、 (b) 、 际长度 x 和 y 的范围?
解: (a) = (b) =0.5mm
5 尽量减少运算次数
定义 设 a 是数 x 的近似值,如果 a 的绝对误差限是它的某一位的半个 单位,并且从该位到它的第一位非零数字共有 n 位,则称用 a 近似 x 时具有 n 位有效数字。
数 a 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0.a1a2…ak × a= 10m a 其中 m 是整数,ai 是 0 到 9 中的一个数字, 1 0。 如果 a 作为 x 的近似值,且
如,由Taylor(泰勒)公式,函数f(x)可表示为,
为简化计算,当误差不大时,去掉上式 右端的最后一项,得近似公式:
此近似公式的误差就是截断误差。
4 舍入误差 由于计算机的字长有限,参加运算的数据 以及运算结果在计算机上存放会产生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舍入误差或计算误差。 如 1/3=0.333333333 (1.000002)2-1.000004=0 在数值分析中,主要研究截断误差和舍入误 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而一般不考虑模型误 差和观测误差。

第1章过程检测技术基础-误差分析基础

第1章过程检测技术基础-误差分析基础

常州大学信息学院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
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处理方式
1、系统误差的处理
➢系统误差的综合 ➢系统误差的分配
误差分析基础
Changzhou University
常州大学信息学院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
误差分析基础
例2:某仪表的技术说明指出:当仪表在环境温度20℃+5℃、电源电 压200V+5%、湿度<80%时的基本误差为2.5%。若环境温度超出该范围, 则将产生0.2%/℃误差;电源电压变化±10%时,则将产生±2%的附加 误差;湿度>80%时也将产生1%的附加误差,现在35℃时使用该表,湿 度>80%,电源电压为220 V,试估计测量误差。
Changzhou University
常州大学信息学院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
误差分析基础
具有这样特性的事件称之为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正 态分布的概率密度:
f
x
1
2
exp
xu
2 2
2
1
2
exp
2
2 2
测量值分布中心可用求算术平均值的方法求得:
1 N
u B x N i1 Xi
常州大学信息学院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
例4:有一电位差计如图所示,现假定检流计G的误差忽略不计, 且R1=10Ω, R2=10Ω, Rp=5Ω, R3=490Ω, R4=235Ω,当随机误差不考 虑时,问个电阻的误差如何分配,才能保证其测量误差小于1%。
Changzhou University
常州大学信息学院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
误差分析基础
例如,温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仪表电池 电压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则可能产生 变值系统误差。

测试误差分析第1章

测试误差分析第1章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基准
基准用来复现某一基本测量单位的量值,只用于鉴 定各种量具的精度,不直接参加测量。 一级基准,又称主基准和国家基准 – 具有最高水平的基准。一个国家只有一个。 二级基准,又称副基准 – 副基准的量值精度由主基准确定,用以代替主基 准向下传递或代替主基准参加国际比对 三级基准,又称工作基准 – 工作基准用来直接向下属标准量具进行量值传递, 用以检定下属计量标准量具的精确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引用误差的特点
问题的提出?
引用误差的定义 一个量程内的最大绝对误差与测量范围上限或 满量程之比 引用误差的特点 1)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与仪表的量程上限成正 比; 2)被测量的值越接近于量程上限,测量的相 对误差越小,测量越准确。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误差的来源
测量装置误差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课程内容概况
绪论 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测试系统静态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测试系统动态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测量结果的处理及评定 数据处理的最小二乘法 静态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动态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应用实例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组合形式单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用乘、除的形式组合而成 的新单位 由基本单位构成,如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 秒(m/s2)”; 由辅助单位和基本单位构成,如角速度单位“弧 度每秒(rad/s)”; 由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和基本单位构成,如压力 单位“牛顿每平方米(N/m2)”; 由一个单位作分母,而分子为 1 构成;如线膨胀 系数单位“每摄氏度(1/℃)”; 由国际单位制单位和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 位构成,如电能单位“千瓦小时(kWh)”。

《误差分析与处理》第一章 绪论

《误差分析与处理》第一章 绪论
1-27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概述 引用误差(fiducial error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定义
xm rm xm
仪器某标称范围(或量程) 内的最大绝对误差
该标称范围(或量程)上限 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是一种相对误差,而且该相对误差是引 用了特定值,即标称范围上限(或量程)得到的, 故该误差又称为引用相对误差、满度误差。
二、测量的分类
测量
非 等 权 测 量 非 电 量 测 量
直 接 测 量
间 接 测 量
静 态 测 量
动 态 测 量
等 权 测 量
电 量 测 量
精 密 测 量
工 程 测 量
1-11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概述
按测量结果的获取方式分类
直接测量
指被测量与该标准量直接进行比较的 测量,指该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直接 由测量仪器输出得到,而不再需要经过 量值的变换与计算。
(0.5 10l / m)μm =0.0006m,但用来测量 1m长的工件,其绝对误差为0.0105m。
前者的相对误差为 r1 / l 0.6 106 / 0.01 0.6 104 后者的相对误差为 r2 / l 10.5106 /1 1.1105 用绝对误差不便于比较不同量值、不同单位、 不同物理量等的准确度。
根据被测量对象在测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类
静态测量
指在测量过程中被测量可以认为 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需要考虑 时间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在日常测量中,大 多接触的是静态测 量。对于这种测量, 被测量和测量误差 可以当作一种随机 变量来处理
动态测量
指被测量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 其他影响量)发生变化

第一章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一章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一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I)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真值的基本概念,理解平均值的表示方法;(2)理解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3)理解试验数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4)理解描述试验数据的精准度的三个术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5)理解随机误差的估计方法,理解秩和检验法在系统误差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6)理解有效数字的含义、有效数字的运算;(7)掌握误差的传递的基本原理;(8)了解Excel在误差分析中的应用。

(II)教学重点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误差的传递。

(III)教学难点误差的传递。

通过实验测量所得的大批数据是实验的初步结果,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人的观察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一些误差,即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具有普遍性的。

因此,研究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性,尽可能地减小误差,以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对于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误差估算与分析的目的就是评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误差估算与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数,从而在准备实验方案和研究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消除或减小产生误差的来源,提高实验的质量。

目前对误差应用和理论发展日益深入和扩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本章只就化工基础实验中常遇到的一些误差基本概念与估算方法作一扼要介绍。

1.1 实验数据的真值和平均值1.1.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

对它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环境、人员及测量程序等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实验误差难于避免,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在分析实验测定误差时,一般用如下方法替代真值:(1)实际值是现实中可以知道的一个量值,用它可以替代真值。

如理论上证实的值,像平面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又如计量学中经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的值,像热力学温度单位—绝对零度等于-273.15K;或将准确度高一级的测量仪器所测得的值视为真值。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1-1 误差分析的意义何在?1-2 误差有几种类型?总结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异同点。

1-3 试验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如何表示,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4 什么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误差如何计算? 1-5 数据有几种表示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1-6 可疑观测值的取舍有哪些方法?简述其步骤。

1-7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º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8 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50 mm ,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1 m ,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1-9 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 m ,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 m ,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

1-10 使用凯特摆时,g 由公式2212/)(4T h h g +=π给定。

今测出长度(h 1+h 2)为(1.04230±0.00005) m ,振动时间T 为(2.0480±0.0005) s 。

试求g 及其最大相对误差。

如果(h 1+h 2)测出为(1.04220±0.0005) m ,为了使g 的误差能小于0.001 m/s 2,T 的测量必须精确到多少?1-11 检定2.5级(即引用误差为2.5%)、量程为100 V 的电压表,发现50 V 刻度点的示值误差2 V 为最大误差,问该电压表是否合格?1-12 为什么在使用微安表等各种电表时,总希望指针在全量程的2/3范围内使用?1-13用两种方法测量L 1=50 mm ,L 2=80 mm ,测量结果为50.004 mm ,80.006 mm 。

试评定两种方法测量精度的高低。

1-14 多级弹导火箭的射程为10000 km 时,其射击偏离预定点不超过0.1 km ,优秀射手能在距离50 m 远处准确地射中直径为2 cm 的靶心,试评述哪一个射击精度高?1-15 测量某物体重量共8次,测得数据(单位为g)为236.45,236.37,236.51,236.34,236.39,236.48,236.47,236.40。

第一章定量分析测定中的误差

第一章定量分析测定中的误差

第一章定量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本章教学目的:1、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2、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3、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准确度和精密度表示方法;误差来源;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教学目的:1、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2、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教学重点: 误差、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误差来源实验引题:1、每位同学测自己20秒的脉搏,测6次,记录每次脉动次数。

2、投影屏开启4~5次,记录每次所需时间。

设问:1、同一块表测得的脉动次数或开启时间相同吗?2、不同的表(定时)测得的脉动次数或开启时间相同吗?引入内容: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分析工作者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测得的结果不可能和真实含量完全一致;即使是技术很熟练的分析工作者,用最完善的分析方法和最精密的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其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难于避免的误差。

一、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值 1.真实值(xT)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数值,称为该量的真实值。

显然,它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来说,真实值是末知的,但下列情况可认为其真实值是已知的。

(1)理论真实值如某种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2)相对真实值认定精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测定值作为低一级测量值的真实值,这种真实值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如分析实验室中标准试样及管理试样中组分的含量等。

2.平均值(1) 算术平均值() 几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1-1)(2) 总体平均值() 表示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特征值。

(1-2) 3.中位值()中位数是将一组平行测量数据(xi)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若n为奇数,中位值就是位于中间的数,若n为偶数则是中间两数的平均值。

第1章_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1章_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x 0.2 ER 3 10 3 或0.3% x 58.7
Page 13
1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例 1-4 已知由试验测得水在 20 ℃时的密度 ρ =997.9kg/m3, 又 已知其相对误差为0.05%,试求ρ 所在的范围。 解:
x 997.9 0.05% 0.5kg / m3 所以所在的范围: 997.4kg / m 998.4kg / m
②可以估计出相对误差 的大小范围:
ER
x x xt xt
max
相对误差限或相对误差上界

xt x(1 ER )
③相对误差常常表示为 百分数(%)或千分数
(‰)。
Page 12
1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例 1-3 已知某样品质量的称量结果为: (58.7±0.2g ),试 求其相对误差。 解:依题意,称量的绝对误差为0.2g,所以相对误差为
Page 20
1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3)精密度判断 ①极差(range):
R xmax xmin
n 2 i n
R↓,精密度↑
②标准差(standard error)

( xi x)
i 1
n
2
n
2 ( x x ) i i 1 n

2 x ( x ) i /n i 1 i 1
(1)含义: ◈反映了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多次试验值的彼此符合程度 例:甲:11.45,11.46,11.45,11.44 乙:11.39,11.45,11.48,11.50 (2)说明: 可以通过增加试验次数而达到提高数据精密度的目的; 试验数据的精密度是建立在数据用途基础之上的; 试验过程足够精密,则只需少量几次试验就能满足要求。

计算方法 第一章 误差

计算方法 第一章  误差

五、误差的传播与估计
1.误差估计的一般公式:(略) 2.误差在算术运算中的传播:大小相近的同号
数相减、乘数的绝对值很大以及除数接近于0 等,在数值计算中应设法避免。 3.前例的误差分析:从相对误差来看,前两种 算法比后两种大许多。
六、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 定义:凡一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受舍入误差的 影响小者称它为数值稳定的算法。
y=1000的相对误差限分别为
r
(
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0
0.1,
r
(
y)
5 1000
0.005
r (x) r (y)
故y的精度比x高得多。
四、有效数字
★定义:若近似值x 的绝对误差限是某一位上 的半个单位,且该位直到 x的第一位非零数 字一共有n位,则称近似值 x有n位有效数字, 或说 精确x到该位。
※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都是准确到末位 的有效数字。
第一章 误差
一、误差的种类及其来源 二、绝对误差和绝对误差限 三、相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限 四、有效数字 五、误差的传播与估计 六、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一、误差的种类及其来源
1.描述误差:也称环境误差或模型误差 将复杂的物理现象抽象、归结为数学
模型,往往只得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从 而造成误差。 2.观测误差:也称初值误差
实际使用的初始数据往往都是通过人 们实际观察测量得来的,这些测得的数据 都只能是近似的,称为参数误差。
3.截断误差:
计算时只能完成有限次运算,需要对一些 无穷计算过程(如微分、积分、无穷级数求 和等)进行截断,即仅保留无穷过程的前段 有限序列而舍弃它的后段。
4.舍入误差:四舍五入所造成的误差。 ※前两种为非过失误差,无法避免;后两种为

大物实验第一课 测量误差分析

大物实验第一课 测量误差分析

5第一章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1.测量与误差1.1 测量在科学实验中,一切物理量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所谓测量,就是用一定的工具或仪器,通过一定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与被测对象进行比较.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有一句名言:“凡是可能测量的,都要进行测量,并且要把目前无法度量的东西变成可以测量的”.物理测量的内容很多,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原子、分子.现在人们能观察和测量到的范围,在空间方面已小到10-14~10-15 cm ,大到百亿光年,大小相差在1040倍以上.在时间方面已短到10-23 ~10-24 s 的瞬间,长达百亿年,两者相差也在1040倍以上.在定量地验证理论方面,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因此可以说,测量是进行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测量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指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认定为标准的物理量相比较,例如用直尺测量长度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间接测量是指按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一个或多个直接测量量计算出另一个物理量,例如测物体密度时,先测出该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再用公式算出物体的密度.在物理实验中进行的测量,大多属于间接测量.一个测量数据不同于一个数值,它是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数值有了单位,才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这时它才可以称之为一个物理量.因此测量所得的值(数据)应包括数值(大小)和单位,两者缺一不可.1.2 误差从测量的要求来说,人们总希望测量的结果能很好地符合客观实际.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和测量人员的水平以及种种因素的局限,不可能使测量结果与客观存在的实际值(真值)完全相同,我们所测得的只能是某物理量的近似值.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测量结果的量值与真值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值,将其称为该测量值的测量误差,简称“误差”,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测量误差的大小可以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 测量值-真值,100%真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E .测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实验者应该根据要求和误差限度来制订或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案和仪器.不能不切合实际地要求实验仪器的精度越高越好;环境条件总是恒温、恒湿、越稳定越好;测量次数总是越多越好.一个优秀的实验工作者,应该是在一定的要求下,以最低的代价来取得最佳的实验结果.要做到既保证必要的实验精度,又合理地节省人力与物力.误差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为此必须分析测量中可能产生各种误差的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评价.1.3 误差的分类6误差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误差的来源和性质上可分为“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两大类.1.3.1 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测量值对真值的偏离(包括大小和方向)总是相同的,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1)理论公式的近似性:例如单摆的周期公式g l T π2 成立的条件之一是摆角趋于零,而在实验中,摆角为零的条件是不现实的.(2)仪器结构不完善:例如温度计的刻度不准,天平的两臂不等长,示零仪表存在灵敏阈等.(3)环境条件的改变:例如在20℃条件下校准的仪器拿到-20℃环境中使用.(4)测量者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记录某一信号时有滞后或超前的倾向,对准标志线读数时总是偏左或偏右、偏上或偏下等.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恒定性,不能用增加测量次数的方法使它减小.在实验中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常常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的主要因素.能否用恰当的方法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是测量者实验水平高低的反映,但是又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去消除误差,主要靠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与处理,要靠实验经验的积累.1.3.2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其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这种误差是由实验中多种因素的微小变动而引起的,例如实验装置和测量机构在各次调整操作上的变动,测量仪器指示数值的变动,以及观测者本人在判断和估计读数上的变动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就使测量值围绕着测量的平均值发生涨落,这变化量就是各次测量的偶然误差.偶然误差的出现,就某一测量值来说是没有规律的,其大小和方向都是不能预知的,但对一个量进行足够多次的测量,则会发现它们的偶然误差是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分布的,常见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t 分布等. 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正方向误差和负方向误差出现的次数大体相等,数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数较多,数值很大的误差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通常不出现.这一规律在测量次数越多时表现得越明显,它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规律.1.3.3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关系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称量的砝码误差,对于制造厂家来说,它是偶然误差,对于使用者来说,它又是系统误差.又如测量对象的不均匀性(如小球直径、金属丝的直径等),既可以当作系统误差,又可以当作偶然误差.有时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混在一起,也难于严格加以区分.例如测量者使用仪器时的估读误差往往既包含有系统误差,又包含有偶然误差.这里的系统误差是指他读数时总是有偏大或偏小的倾向,偶然误差是指他每次读数时偏大或偏小的程度又是互不相同的.2.测量的不确定度和测量结果的表示2.1 测量的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中,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即为测量的不确定度,它给出测量结果不能确定的误差范围.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不仅要标明7其量值大小,还要标出测量的不确定度,以表明该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目前世界上已普遍采用不确定度来表示测量结果的误差.我国从1992年10月开始实施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技术规范》中,也规定了使用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误差. 通常不确定度按计算方法分为两类,即用统计方法对具有随机误差性质的测量值计算获得的A 类分量∆A ,以及用非统计方法计算获得的B 类分量∆B . 2.2 偶然误差与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 2.2.1 偶然误差的分布与标准偏差 偶然性是偶然误差的特点.但是,在测量次数相当多的情况下,偶然误差仍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在物理实验中,多次独立测量得到的数据一般可近似看作为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征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当测量次数n 趋于∞时,测量值x 将成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分布为正态函数,形式为⎪⎪⎭⎫⎝⎛⎪⎭⎫ ⎝⎛--=221exp 21)(σμπσx x f (1)其中,µ 表示x 出现概率最大的值,在消除系统误差后,µ为真值.σ 称为标准偏差,它反映了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定义21()d xx f x x ξ=⎰,表示变量x 在(x 1,x 2)区间出现的概率,称为置信概率.x 出现在(µ-σ,µ+σ)之间的概率为()d 0.683f x x μσμσξ+-==⎰(2)说明对任一次测量,其测量值出现在(µ-σ,µ+σ)区间的可能性为0.683.为了给出更高的置信水平,置信区间可扩展为(µ-2σ,µ+2σ)和(µ-3σ,µ+3σ),其置信概率分别为22()d 0.954f x x μσμσξ+-==⎰和 33()d 0.997f x x μσμσξ+-==⎰(3)2.2.2 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值标准误差尽管一个物理量的真值µ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企图得到真值的愿望仍不现实,我们只能估算µ值.根据偶然误差的特点,可以证明如果对一个物理量测量了相当多次后,分布曲线趋于对称分布,其算术平均值就是接近真值µ的最佳值.如对物8理量x 测量n 次,每一次测量值为x i ,则算术平均值x 为nxx ni i∑==1(4)x 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可用贝塞尔公式估算为1)(12--=∑=n x xni ix σ (5)其意义为任一次测量的结果落在)(x x σ-到)(x x σ+区间的概率为0.683.由于算术平均值是测量结果的最佳值,最接近真值,因此我们更希望知道x 对真值的离散程度.误差理论可以证明x 的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为()()nn n x x xix σσ=--=∑12(6)上式说明,平均值的标准差是n 次测量中任意一次测量值标准差的n /1,显然x σ小于x σ.x σ的意义是待测物理量处于x x σ±区间内的概率为0.683.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n为无穷大时,0=x σ,即测量次数无穷多时,平均值就是真值.2.2.3 有限次测量的情况和t 因子值得注意的是测量次数相当多时,测量值才近似为正态分布,上述结果才成立.在测量次数较少的情况下,测量值的概率密度曲线将呈t 分布(图2).测量次数较少时,t 分布相比正态分布变得平坦,当测量次数较多时(例如多于10次)t 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当测量次数趋于无限时,t 分布过渡到正态分布.对有限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与正态分布同样的置信概率,显然要扩大置信区间,将置信区间乘以一个大于1的t 因子,则)/(n t x t x x x x σσξξ±=±=的置信概率与正态分布的置信概率ξ相同.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建议置信概率采用0.95,因子95.0t 和n t /95.0的值见表1.表1 95.0t 和n t /95.0与n 的关系92.2.4 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A 是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的分量,当重复测量次数为n 时, n t t x x A /Δξξσσ⋅==.当实验中取置信概率为0.95,且n =6时,有x A σ05.1=∆.通常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当n =6时,由于有1/95.0≈n t ,取∆A = σx ,即在置信概率为0.95的前提下,A 类不确定度∆A 可用测量值的标准偏差σx 估算.2.3 不确定度的B 类分量不确定度的B 类分量∆B 是用非统计方法计算的分量,如仪器误差等.一般而言,不确定度的B 类分量∆B 记为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C ,其中C 为置信系数,通常情况下C 取1,即∆B = ∆仪.某些常用实验仪器的最大允差∆仪见表2.表2 常用实验仪器的最大允差102.4 测量结果的表示 2.4.1 测量结果的表示若用不确定度表征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则测量结果需写成下列标准形式⎪⎩⎪⎨⎧⨯=±=%100x u u u x x xx r x (7)式中x 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u 为合成不确定度,u r 为相对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u 由A 类不确定度∆A 和B 类不确定度∆B 采用均方根合成方式得到22B A x u ∆+∆=(8)若A 类分量有n 个,B 类分量有m 个,那么合成不确定度为∑∑==∆+∆=mi B ni A x i iu 1212(9)2.4.2 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过程 (1)单次测量时,通常有三种情况:(a )仪器精度较低,偶然误差很小,多次测量读数相同,不必进行多次测量; (b )对测量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只测一次就够了; (c )因测量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多次重复测量.单次测量的结果也用(7)式表示测量结果.这时u 常用极限误差∆表示.∆的取法一般有二种:一种是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另一种是根据不同仪器、测量对象、环境条件、仪器灵敏阈等估计一个极限误差.两者中取数值较大的作为∆值.(2)多次测量时,不确定度以下面的过程进行计算:(a )修正已知的系统误差,得到测量值(如螺旋测微器必须消除零误差);(b )求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nxx i∑=;(c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偏差:()12--=∑n x x ixσ;(d )标准偏差乘以一置信参数n t /95.0,求得∆A ; (e )根据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 确定∆B : ∆B = ∆仪; (f )由∆A 、∆B 计算合成不确定度:22B A x u ∆+∆=;11(g )计算相对不确定度:%100⨯=xu u xr x ; (h )给出测量结果:⎪⎩⎪⎨⎧⨯=±=%100x u u u x x xr x x .例:在室温23℃下,用共振干涉法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的波长λ,数据见表:试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 解:波长λ的平均值为()mm 64.46161==∑=i i λλ任意一次波长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mm)(03.0510109164612≈⨯=--=-∑iλλσλ实验装置的游标示值误差为:∆仪 = 0.02 mm波长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为:∆A =1.05σλ ≈σλ = 0.03mm B 类分量为:∆B = ∆仪 = 0 .02 mm 于是,波长的合成不确定度为()()04.002.003.02222≈+=∆+∆=B A u λ(mm )相对不确定度为 %9.0%100=⨯=λλλu u r测量结果表达为:()⎩⎨⎧=±=%9.004.064.4λλr u cm122.4.3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间接测量量是由直接测量量根据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这样一来,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就必然影响到间接测量量,这种影响的大小也可以由相应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设间接测量所用的数学公式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形式表示),,,( z y x F N = (10)式中的N 是间接测量量,x ,y ,z ,…是直接测量量,它们是互相独立的量.设x ,y ,z ,…的不确定度分别为u x ,u y ,u z ,…,它们必然影响间接测量量,使N 值也有相应的不确定度u .由于不确定度都是微小的量,相当于数学中的“增量”,因此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与数学中的全微分公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1.要用不确定度u x 等替代微分dx 等;2.要考虑到不确定度合成的统计性质,一般是用“方和根”的方式进行合成.于是,在普通物理实验中用以下两式来简化地计算不确定度+∂∂+∂∂+∂∂=222222)()()()()()(z y x u zFu y F u x F u (11)+∂∂+∂∂+∂∂==222222)()ln ()()ln ()()ln (z y x N r u zF u y F u x F N u u (12)(11)式适用于N 是和差形式的函数,(12)式适用于N 是积商形式的函数.用间接测量不确定度表示结果的计算过程如下: (1)先写出(或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2)依据),,,( z y x F N =的关系求出x F ∂∂,y F ∂∂…,或x F ∂∂ln ,yF ∂∂ln …. (3)用(11)式或(12)式求出u 和u r ,亦可用传递公式直接用各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进行计算u 和u r (见表3).(4)给出实验结果⎪⎩⎪⎨⎧⨯=+=%100N uu uN N r,其中),,,(⋅⋅⋅=z y x f N . 例:已知金属环的内径D 1 = 2.880±0.004 cm ,外径D 2 = 3.600±0.004 cm ,高度 H = 2.575±0.004 cm ,求金属环的体积,并用不确定度表示实验结果. 解:求金属的体积()()3222122cm 436.9575.2880.2600.344=⨯-⨯=-=ππH D DV求偏导:13H H V D D D D V D D D D V 1ln ,2ln ,2ln 212211212222=∂∂--=∂∂-=∂∂%8.0008.0)(22222122122122212===⎪⎭⎫⎝⎛+⎪⎪⎭⎫ ⎝⎛--+⎪⎪⎭⎫ ⎝⎛-==代入数据H u D D u D D D u D V u u H D D VrV求3cm 08.0008.0436.9≈⨯==rV V u V u实验结果:⎩⎨⎧=±=%8.0cm 08.044.93rV u V .表3 常用函数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任何一个物理量,其测量结果既然都包含误差,那么该物理量数值的尾数不应该任意取舍.在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前,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一致的位数,然后舍去某些数字后面多余的尾数的过程被称为数字修约,指导数字修约的具体规则被称为数字修约规则.根据数值修约规则(按国家标准文件:GB8170-87),测量结果只写到开始有误差的那一或两位数,以后的数按“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 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修约.对于“5”后尾数都为0的情况,则看“5”前一位,前一位是奇数,则将5进上,使有误差末位为偶数,若5的前一位是偶数则将5舍去.我们把测量结果中可靠的几位数字加上有误差的一到两位数字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或者说,有效数字中最后一到两位数字是不确定的.显然,有效数字是表示不确定度的一种粗略的方法,而不确定度则是对有效数字中最后一到两位数字不确定程度的定量描述,它们都表示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如1.23与123都是三位有效数字.关于“0”是不是有效数字的问题,可以这样来判别:从左往右数,以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为起点,它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它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例如0.0123是三位有效数字,0.01230是四位有效数字.作为有效数字的“0”,不可以省略不写.例如,不能将1.3500 cm 写作1.35 cm,因为它们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大致反映相对误差的大小.有效数字位数越多,则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越高.3.2 数值书写规则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由不确定度来确定.由于不确定度本身只是一个估计值,一般情况下,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只取一到两位.测量值的末位须与不确定度的末位取齐.在初学阶段,可以认为有效数字只有最后一位是不确定的,相应地不确定度也只取一位有效数字,例如L =(1.00±0.02)cm.一次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由仪器极限误差或估计的不确定度来确定.多次直接测量算术平均值的有效数字,由计算得到平均值的不确定度来确定.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也是先算出结果的不确定度,再由不确定度来确定.当数值很大或很小时,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如:某年我国人口为七亿五千万,极限误差为二千万,就应写作:(7.5±0.2)×104万,其中(7.5±0.2)表明有效数字和不确定度,104万表示单位.又如,把(0.000623±0.000003) m写作(6.23±0.03)×10-4 m,看起来就简洁醒目了.3.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在有效数字运算过程中,为了不致因运算而引进“误差”或损失有效位数,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统一规定有效数字的近似运算规则如下:(1)诸量相加(或相减)时,其和(或差)数在小数点后所应保留的位数与诸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一个相同;(2)诸量相乘(或除)后保留的有效数字,只须与诸因子中有效数字最少的一个相同.(3)乘方与开方的有效数字与其底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4)一般来说,函数运算的位数应根据误差分析来确定.在物理实验中,为了简便和统一起见,对常用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作如下规定:对数函数运算后的尾数取得与真数的位数相同;指数函数运算后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可与指数的小数点后的位数相同(包括紧接小数点后的零);三角函数的取位随弧度的有效数字而定;(5)在运算过程中,我们可能碰到一种特定的数,它们叫作正确数.例如将半径化为直径d = 2r时出现的倍数2,它不是由测量得来的.还有实验测量次数n,它总是正整数,没有可疑部分.正确数不适用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只须由其他测量值的有效数字的多少来决定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6)在运算过程中,我们还可能碰到一些常数,如π、g之类,一般我们取这些常数与测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相同.例如:圆周长l =2πR,当R=2.356 mm时,此时π应取143.142.在实际运算过程中,为减少舍入误差,其数值的修约可以暂时多保留一位,但运算得到最后结果时,再根据有效位数弃去多余的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1 §2 §3 §4 §5 计算数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误差的表示 误差的传播 算法设计的若干原则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1
本章内容安排
1. 目的意义:了解计算数学的背景知识;掌握误 差的基本知识 2.重 点:误差来源、误差表示、误差传播 及算法设计原则 3.难 点:有效数字 4.内容分配: 第 1 次:§1 计算数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5
计算数学一方面是数学,其研究手段包括数学推导、 分析、论证和计算,其成果将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但另 一方面,计算数学又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其研究对象往往 涉及许多其它学科,其研究成果则可以应用于实际计算并 通常带有数值实验的结果。 推动纯粹数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自身提出的问题, 而计算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解决科学和工程中的 计算问题的需要。计算数学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方 法的改进将能使计算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计算数 学提出的要求也将对计算机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提供新的推 动力。 科学和工程计算的能力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 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这一研究领域, 并以大量资金投入加以支持。美国在此领域长期处于领先 地位,目前有每秒万亿次的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8
对于给定的数学问题,常常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值 计算方法。如何评价这些算法的优劣呢?一般来说,一个 好的方法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结构简单,易于计算机实现; (2).有可靠的理论分析,理论上可保证方法的收敛性 和数值稳定性; (3).计算效率高,时间效率高是指计算速度快,节省 时间,空间效率高是指节省存储量; (4).经过数值试验检验,即一个算法除了理论上要满 足上述三点外,还要通过数值实验来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学习数值分析时,我们要注意掌握数值方法的基本原 理和思想,要注意方法处理的技巧及其与计算机的结合, 要重视误差分析、收敛性及稳定性的基本理论。此外,还 要通过应用数值方法编程计算具体例子,以提高使用各种 数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计算在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几乎已无所不在,计算 数学正是这许多交叉学科的纽带和共同基础。不同的学科、 不同的工程应用会提出不同的实际问题,但他们往往又是 归结为若干类典型的数学问题。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是用于解决不同类型的科学问题。 一方面要寻找更加有效更能发挥计算机功能的新型算法解 决老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的和工程技术不断提 出的新问题需要设计新的高性能算法。 各应用领域对科学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 高,计算机也在不断发展、更新换代,这些都要求不断地 发展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是科学和工程计算的核心,构造好的计算方 法与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及高效率软件同等重要,计算的功 效是计算机工具的能力与计算方法的效率之乘积。
p3 ( x ) a3 x 3 a2 x 2 a1 x a0 直接计算需要6次乘法,3次加法。如果作如下改变: p3 ( x ) a3 x 3 a2 x 2 a1 x a0
((a3 x a2 ) x a1 ) x a0
只有3次乘法,3次加法。这个算法称作:秦九绍算法。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6
二、计算数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根据数学模型提出的问题,建立求解问题的数值计算 方法并进行方法的理论分析,再编制出算法程序上机计算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就是计算数学研究的对 象和任务。因此,计算数学就是研究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 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理论。 计算数学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它不象纯数学那 样只研究数学本身的理论,而是把理论与计算紧密结合, 着重研究面向计算机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值方法及 其理论,具体地说,数值分析研究的内容包括: 1.构造可在计算机上求解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 2.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即按此方法计算得到的解是否 可靠,与精确解之差是否很小,以确保计算解的有效性。
§2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2 次:§3 误差的表示 §4 误差的传播 §5 算法设计的若干原则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2
2018/10/27
§1 计算数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计算数学的产生与发展
数值分析是科学计算研究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 研究科学计算中各种数学问题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科 学计算的兴起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之一, 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 的新型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实现其在高科技领域 应用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 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根本无法求得理论解,也 难以应用实验手段解决,但却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计 算。科学计算与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并列,已成为当今 世界科学活动的第三种手段。
当前科学计算正在向大规模和高性能发展,要达到 “全物理、全系统、三维、高分辨、高逼真”的数值模拟, 发展高效的计算方法与发展高性能的计算机同等重要。 数十年来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中,先后产生了计算 物理、计算力学、计算化学、计算生物、计算经济学等一 系列计算性的分支学科。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4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3
计算克服了理论分析及实验手段的局限,这是自伽利 略、牛顿以来科学方法论的最伟大的进步,推动着科学实 践中一场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革。 在科学和工程的许多领域有了计算才能获得重大的研 究成果和完成高度复杂的工程设计。科学计算的方法和理 论作为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理论基础, 正在并将继续推动当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2018/10/27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分析方法的效率。分析比较求解同一问题的各种方 法的计算速度和存储量,以便使用者根据各自的情况采用 高效率的方法,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样的分析是数 值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指出,数值方法的构造和分 析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例如:计算3次多项式 的函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