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扶贫开发的一般理论及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

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

3.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3)

4.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3)

5.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 (4)

国外扶贫开发的一般理论及观点

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哥伦比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在其著作《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观点与内容: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主要不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内部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而在这个“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存在相对的资本缺乏,从而使促进区域发展的资本不足。

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经济停滞和贫穷的困境之中。

评述: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的评述。“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核心是要说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困,打破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地增加投资,增加居民储蓄,促进资本积累和形成。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贫困的重要特征,并初步探讨了产生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但是,它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储蓄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性,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R)于1956年提出的,它描述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持久均衡状态。

观点与内容: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处于维持生命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他认为,只要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的理论值,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倒退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固定不变;当人均收入大于这一理论值,国民收入超过人口增长,从而人均收入相应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降到人口增长为止,在这一点上,人口增长和国民收入达到新的均衡。因此,在一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这种均衡相对也处在稳定状态。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使投资得增长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低水平均衡陷阱”。

评述: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从多方面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贫困的原因,

分析了资本稀缺、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决定性作用。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积累和形成不足。

3.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L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贫困陷阱”,即“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

观点与内容:

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打破收入低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就必须保证足够高的资本投资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的水平值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

国民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国民经济的内在推动力量太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因而最终又会落到低收入均衡的陷阱,无法打破这种稳定的均衡。

评述: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积累与形成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状及反贫困战略的安排都具有重要的

启发意义。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或地区),资本积累与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把资本积累和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

4.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

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缪尔达尔等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观点与内容:

和其他研究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学者所不同的是,缪尔达尔试图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广泛的层面上研究欠发达国家贫困的原因。他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提出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以此解释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

论用制度的、动态的、演进的方法,从另一种角度来研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的贫困问题。缪尔达尔认为,产生低收入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为此,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

评述:

缪尔达尔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突破了纳克斯的悲观论点,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