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的生物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进展

2.1 抗 CD4抗 体 (OKTcdr4a ,imuclone) 这 是 一 种 针 对 CD4的 人 源 化 单 克 隆 抗 体 。 在 银 屑 病 早 期 皮 损 中 主 要 有 CD4T 细胞 浸 润 。OKTcdr4a通 过 与 TCR 复合 物 中 CD4结合 而 达 到 抑 制 T 细 胞 活 化 的 作 用 。该 药 原 是 一 种 治 疗 类 风 湿性 关 节 炎 的 药 物 。该 药 对 其 他 药 物 抵 抗 的斑 块 型 银 屑 病 获 得 满 意 的 效 果 ,治 疗 4周 后 患 者 的 皮 损 面 积 严 重 度 指 数 (PASI评 分 )平 均 下 降 46 。 2.2 依 法 利 珠 单 抗 (hull24,efalizumab ,Xanelim) 这 是 一 种 针 对 CDIla的 人 源 化 单 克 隆 抗 体 。 CDIla是 T 细 胞 表 面 LFA一1的独 特 的 n链 。LFA-1与抗 原 递 呈 细 胞 表 面 的 ICAM 结 合 ,可 以抑 制 T 细 胞 的 活 化 、移 行 及 细 胞 毒 作 用 。Gottlieb 等 用 3个 不 同 剂 量 (0.1,0.3,0.3~ 1 mg/kg)治 疗 了 39例 斑 块 型 银 屑病 ,发 现 PASI积 分 分 别 下 降 10 ,45 及 47 。 该 药 不 良反 应 轻 ,主 要 有 寒 战 、腹 部不 适 、头 痛 及 发 热 等 。 2.3 达 克 利 珠 单 抗 (daclizumab ,Zenapax,赛 尼 哌 )和 巴斯 力 莫 (basillmab) 达 克 利 珠 单 抗 为 人 源 化 抗 CD25的 单 克 隆 抗 体 ,9O 为 人 IgG1,10 为 鼠 源 性 。 巴斯 力 莫 则 是 75 的 人 源 性 和 25 的 鼠源 性 的 嵌 合 蛋 白 。CD25是 T 细 胞 上 II 一2 受 体 的 n链 ,与 银 屑 病 的 发 展 和 持 续 有 相 关 性 。二 者 均 可 特 异 性 地 作 用 于 激活 的 T细 胞 上 白介 素一2(IL一2)受 体 的 n亚 单 位 (Tac/CD25),通 过 竞 争 性 地 与 IL一2受 体 结 合 ,拮 抗 IL一2与 IL一2受 体 结 合 所 介 导 的 T 细 胞 增 殖 ,从 而 发 挥 免 疫 抑 制 作 用 。达 克 利 珠 单 抗 应 用 剂 量 稍 高 于 巴斯 力 莫 。达 克 利 珠 单 抗 是 美 国 FDA 批 准 治 疗 肾移 植 急 性 排 斥 反 应 的药 物 ,近 来 不 断 有 治 疗 银 屑病 的研 究 报 道 。Krueger等 对 19例 银 屑 病 患 者 治 疗 16周 ,第 8周 PASI评 分 平 均 下 降 3O ;抗 体 注 射 后 1 h外 周 T 细 胞 表 面 的 CD25即被 封 闭 ,第 16周 表 达 下 降 44.8 。

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抑制药物科普

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抑制药物科普

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抑制药物科普常常被人们称作“牛皮癣”的银屑病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的、不具传染性、具有复发特点的传染性皮肤病。

在医学领域,这种病的病因尚未彻底的查明,也没有研究出具体的治疗方法。

一旦患病,就有可能伴随一生,因此常常被称作“不死的癌症”。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25亿的银屑病患者,银屑病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在我国,几乎有超过700多万的患者在遭受银屑病的困扰,银屑病患者数量也在呈现逐年剧增的趋势。

目前在医学界对银屑病的治疗只能达到近期的治疗效果,无法防治其复发,在目前看来,生物制剂和相关的小分子抑制药物治疗银屑病起到了可观的治疗效果,那么,治疗银屑病具体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抑制药物有哪些呢?生物制剂:1.斯库奇尤抗单:这种生物制剂的别名是苏金单抗,是专门针对白介素的单克隆抗体抑制剂,通过特异性结合使得致病因子无法发挥其治病作用,此外,苏金单抗也会选择性识别致病因子,防止其与人体的受体细胞相结合,此两种作用,有效的抑制了致病因子在人体内的活动及引发银屑病的能力。

从宏观上来讲,这种药物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减少了患者发红、肿痒的症状,还能快速的增生新的细胞。

据目前的治疗经验,这种生物制剂对于已知的几种类型的银屑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2.英夫利昔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是19世纪90年代被美国政府批准投放到医疗市场上的一种药物,目前也已经获得中国食品药物监督总局的批准并已投放在中国的医疗界。

英夫利昔单抗对于可溶性的、跨膜性的致病因子具有特异的亲和力,致使诱导免疫反应的模式有一定的偏移,以便于清除人体内活化的T细胞,随之减少银屑病多余血管的生成和细胞的浸润,此外,还可以相对的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不正常过度增殖。

需要注意的是,英夫利昔单抗是通过人体的静脉输入药物,需要患者按时、定期住院,以便于在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对于英夫利昔单抗有关成分过敏的患者、患有结核病及其他感染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不得使用英夫利昔单抗。

银屑病治疗的新进展

银屑病治疗的新进展
轻度为疾病不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能将疾 病的影响最小化,不需要治疗;治疗措施没有 已知的严重不良反应;<5%体表面积。
中度为疾病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期望治疗 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不良反应最小; 2%~20%体表面积受累。
重度为疾病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对有最小不 良反应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愿意接受影响生 命状态的不良反应而缓解或治愈疾病;>10%体 表面积受累;其他因素:患者对疾病的态度,疾 病的部位(如面部、手足、指甲、生殖器),症 状(疼痛、紧缩感、出血、剧烈瘙痒),关节病/ 关节炎。
单用效果不明显;与 糖皮质激素联合减轻 鳞屑
20%体表面积以上应 用可能发生水杨酸中 毒
表2 糖皮质激素的效能分级
级别
效能
药名
1级
超高效
二丙酸倍他米松、丙酸氯倍米松、双醋二氟
拉松、丙酸氯倍他索
2级
高效
曲安奈德、二丙酸倍他米松、去羟米松、氟 轻松、哈西奈德
3级
中高效
二丙酸倍他米松、戊酸倍他米松、丙酸氟替
一、银屑病严重程度的评价
2.疾病严惩程度评价需个体化。如果银屑 病导致患者窘迫、焦虑、严惩瘙痒或疼 痛,影响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工作学习、 运动或关节受累,则认为是重度银屑病。
从皮肤科医师的角度看,如果银屑病面积
广泛、红皮病、广泛脓疱病,或特殊表
现如头皮、皱褶和肢端受累而患者又非 常关注,则认为是重度银屑病。即BSA >10%(10个手掌的面积),或PASI> 10,或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10即为重度银屑病。
四、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
(一)光疗:对皮损分布广泛而外用药抵 抗的患者可考试光疗。最简单的方式是 天然疗法,正式的光疗包括宽谱UVB、 窄谱UVB(311nm)、PUVA,窄谱 UVB疗效较好。

银屑病生物治疗的目标及达标策略

银屑病生物治疗的目标及达标策略

-
-
12周:13.3%
-
依奇珠单抗中国人群研究尚未发布;古塞奇尤单抗尚未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临床研究
1. Jianzhong Zhang.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 Annual Meeting. 2019 2. Zhu X, Zheng M, Song M et al. J Drugs Dermatol 2013; 12: 166-174. 3. Haizhen Y , Ke W , Hongzhong J , et 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2;125(11):1845-1851. 4. Cai L,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31(1):89-95. 5. Xie F, Wang R, Zhao ZG, et al.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7;37(6):943-947.
产生 抗药抗体 (ADA)
给药剂量 不足
继发性治疗 失败
患者对生 物制剂敏 感性降低
全人源抗体的ADA发生率最低
65种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 (以ADA *患者的百分比表示)1
误差棒显示使用不同类型的单克隆抗体平均免疫 原性发生率(%存在ADA的患者)(±标准差)
➢ 嵌合抗体2
≈25%鼠源蛋白,其余为人源
不同生物制剂的起效速度
达PASI 75应答率为25%所需时间
1
2
3
4
5
• 司库奇尤单抗(300mg, • 阿达木单抗
• 乌司奴单抗(45 • 依那西普
1次/周)
(40mg,1次/两周) mg,0/4周注射一 (50mg,2次/周)

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治疗-患教

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治疗-患教

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治疗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本幻灯片仅做科普宣教用,具体情况请咨询您的主诊医生目录1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治疗2慢病管理治疗银屑病有特效药吗1. 2.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银屑病处于一种慢性、终生存在的、复发和缓解交替出现的疾病状态(上帝的纹身)目前尚无特效药可以根治(断根)可以控制,象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但不能断根!!!(和平相处)控制皮肤损伤提高生活质量银屑病的治疗目标10.6%24.3%44.3%65.1%0%20%40%60%80%皮损清除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皮损清除可提高生活质量近3倍。

DLQI 总分为0的病患百分比增加~ 2倍增加~ 2.8倍第16周时的改善PASI 50PASI 75PASI 90PASI 100「皮损清除」「皮损几乎清除」N=192N=255N=288N=170Revicki DA et al. Dermatology 2008;216:260-270达到皮损清除或几乎清除 可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银屑病需系统治疗1. 2.目前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炎症疾病常伴发其他系统疾病(关节、代谢、心血管等)不能只关注表面,需要系统治疗银屑病2.59%合并重大心血管事件430.1%合并有代谢综合征638.8%合并高血压310%合并眼部疾病16%~39%合并关节炎75.7%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67%合并抑郁211.2%合并克罗恩病8轻度中度重度时间外用药膏照光传统口服药生物制剂1.2.北京大学国际医药管理学院,银屑病疾病负担和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8.10Data on file银屑病阶梯治疗生物制剂国外使用情况1.在国外,生物制剂出现后迅速成为银屑病患者的优先选择(纳入医保报销)Hernánz JM,et al.Actas Dermosifiliogr . 2012 Dec;103(10):897-904.局部治疗药物27%传统治疗药物33%生物制剂58%光照疗法11%如何看待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1. 2. 3.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生物制剂疗法,是银屑病治疗的新趋势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生物制剂针对性更强生物制剂的特点作用于特定的关键环节靶位性阻断免疫反应疗效更好毒副作用小生物制剂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像正常人学习工作生活工作-轻松安心家庭-夫妻和睦社会-人际交往心理-减轻压力生理-减轻痛苦••••目前中国市场上的5种银屑病生物制剂3种抗TNF-α:阿达木单抗(修美乐®)、英夫利西单抗(类克®)、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一种抗IL-12/23:乌司奴单抗(喜达诺®)一种抗IL-17:司库奇尤单抗 (可善挺®)目前中国市场上的5种银屑病生物制剂L ynde CW, Poulin Y, Vender R, Bourcier M, Khalil S. J Am Acad Dermatol 2014; 71 (1): 141–150IL-12/23TNF-aTh17细胞已活化的树突细胞IL-17A角质细胞哪些人可以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怎么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关节病型银屑病中重度银屑病(PASI>10; BSA>10)传统疗法(如光疗,甲氨蝶呤,阿维A或环孢菌素)治疗失败,禁忌或不耐受银屑病对患者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造成很大影响(如DLQI > 10;或临床相关抑郁症状)局部严重银屑病且伴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和/或高度痛苦(如难治部位:指甲,面部,头皮,掌跖,屈曲和生殖器)1. Menter A,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9, 80(4):1029-10722.Gisondi P,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 May;31(5):774-7903. Susan MP, et al.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9, 23(1S) 3S–12S4. Amatore F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33(3):464-4835. Smith CH,et al. Br J Dermatol. 2017 Sep;177(3):628-636.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适用人群指标2017BAD 12019AAD/NPF 22017 EDF/EAVD/IPC 32019CDA 42019法国52018德国6既往病史*√√√√√√肝炎√√√√√√结核√√√√√√HIV√√√√√√1.Smith CH,et al. Br J Dermatol. 2017 Sep;177(3):628-636.2. Menter A,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9, 80(4):1029-10723. Nast A,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 31(12):1951-1963.4. Susan MP , et al.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9, 23(1S) 3S–12S5. Amatore F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33(3):464-4836.Nast A , et al. JDDG: 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2018, 16(5):645-669.不同指南建议的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前评估和筛查指标结核感染,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活跃期患者 不能使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前2-4周进行抗病毒治疗,持续至生物制剂治疗结束后6-12个月1乙肝病毒感染活跃者:推迟TNF-α抑制剂至抗病毒治疗控制感染2乙肝病毒非活动性感染者:与肝病学家共同管理监测3丙肝病毒感染活跃者:在生物制剂前进行抗体筛查与抗病毒治疗3◆✓潜伏性结核经预防性治疗后,可在密切监督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1,3-4预防性治疗(异烟肼300 mg /天)通常于生物制剂治疗前3周开始,并持续6个月TNF抑制剂/2个月IL17抑制剂。

银屑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银屑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银屑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摘要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表皮角质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细胞肥厚、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等,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异常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银屑病患者病情反复,治疗效果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综述银屑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新进展,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银屑病;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治疗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参与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全世界患病率为1%~2%,主要病理表现为表皮角质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细胞肥厚、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等,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其与遗传、感染、免疫及精神等相关,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异常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银屑病患者不仅有皮肤和关节受损,常伴发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治疗过程漫长,且效果差,易反复,给患者的精神和身体造成重大压力和痛苦,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水平,因此调查该疾病的流行病学来提高人民群众对该病的认识,同时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皮肤科亟待突破和解决的课题。

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采用多种不同治疗方法,达到控制疾病发展、并发症的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就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新进展综述如下。

1 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关于银屑病发病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美国一项基于6万人的研究中发现银屑病年发病率为60.4/10万,发病高峰年龄阶段为6~70岁。

1984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估计当时发病率为12/10万[1]。

银屑病患病率与人群、地理位置、环境等有关。

欧洲白人患病率为0.5%~2.5%。

1984年调研报告统计显示当时银屑病的总患病率为0.123%,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1];而2010年,丁晓岚等[2]关于我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银屑病的总患病率升高到0.59%,总标化患病率为0.47%,其中银屑病初发年龄为4~78岁,其中40岁以前发病占67%。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及应用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及应用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及应用进展沈芳(综述);谢韶琼(审校)【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 T细胞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传统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疗效不高、不良反应大,而生物制剂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

靶向性生物制剂能阻断T细胞活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在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方面疗效显著。

近年来国外应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报道屡见不鲜,国内虽有使用,但甚少。

该文对多种银屑病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国内病例报道进行了综述。

%Psoriasis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and numer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 ce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occurrence.The efficac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treating psoriasis is not high ,and it has some adverse reactions.Biological agent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and good safety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in recent years.Targeted biologics can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T cell and related cytokines,which have shown good to excellent clinical outcomes for psoriasis.In recent years,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gents to treat psoriasis has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abroad.Although there are also being used in China,but little. Here reviews the mechanism,clinical efficacy and domestic case reports of biological agents for psoriasi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4页(P2013-2016)【关键词】银屑病;生物制剂;T细胞活化【作者】沈芳(综述);谢韶琼(审校)【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上海市皮肤病临床学院,上海 200443;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200443;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2004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63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我国的患病率为0.59%,且男性高于女性,其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1]。

治疗银屑病(牛皮癣)的突破性进展——生物制剂详解

治疗银屑病(牛皮癣)的突破性进展——生物制剂详解

治疗银屑病(⽜⽪癣)的突破性进展——⽣物制剂详解⼈类历史上与银屑病的抗争进⾏了3000年。

在古埃及⼈的纸草⽂书,就可以读到多种⽪肤疾病的描述,还包括⽤⽇光照射治疗疾病的⽅法。

公元前129年—前99年,盖伦⾸次采⽤“psora”⼀词,描述鳞屑增多表⽪脱落伴有瘙痒的银屑病。

3000年过去了,光疗治疗银屑病⼀直延续并发展⾄今。

以经验性发现为基础,其他治疗⽅法陆续被医学发现,其中煤焦油、⽔杨酸等使⽤⾄今,以⾄近年来使⽤的糖⽪质激素、卡泊三醇、阿维A、MTX、环孢霉素等等。

但是现实中,仍有⼤量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患者,达不到满意的疗效,或者因为药物副作⽤⽽限制了康复,银屑病仍是公认的顽疾。

因此,⼈们渴望医学科技进步,找到对于银屑病的突破性治疗⽅法。

直到上世纪末,科学家揭⽰,银屑病⽪肤之下的“元凶”——是淋巴细胞,导致了表⽪细胞的病态增殖。

从⽽解释了很多药物的作⽤机制,并开发出第⼀代抗淋巴细胞的⽣物制剂。

新世纪,银屑病的病因得到进⼀步揭⽰,科学发现了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精确信号通路,继⽽针对TNF-a 、 IL-12、23、17的⽣物制剂通过⽣物⼯程技术合成,精准的靶向治疗在银屑病中得以实现。

⽣物制剂终于成为银屑病治疗最有效的突破性疗法,其对于银屑病⽪损的清除率,和对于银屑病关节病变的改善率,远远超过了传统药物。

显著的⽪疹清除率,极⼤地提⾼了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活质量。

下图为患者单次注射2⽀类克,2周后⽪疹基本消退从治疗的便利性上,⽣物制剂也有很⼤优势,以“类克”(即上图中“英夫利西单抗”)为例,间隔2个⽉打1针,即可具有持续疗效。

以类克为例,下⾯具体介绍⽣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具体情况和⽤药流程。

⼀类克针是什么类克,⼜名“英夫利西单抗”,是治疗银屑病的新⼀代⽣物制剂。

由于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活化相关的细胞因⼦“肿瘤坏死因⼦α”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导致⽪肤反复炎症,形成斑块,⼤量脱屑,甚⾄产⽣脓疱和关节病变。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质肿瘤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排液或出血、宫腔内出现赘生物等。

目前临床上诊断常规形态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不存在问题,但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会出现特殊的病理特征,这为临床诊断该病带来一些困难[9]。

目前已有学者对特殊形态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进行了研究。

杨直、张洪生及杜薇等[10]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变异形态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

在该研究中,医护人员对一些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发现其除了具有典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外,其中有8例患者的肿瘤存在黏液性改变,有3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呈现印戒细胞样形态,部分患者伴有平滑肌分化、纤维化及石棉样纤维改变。

在伴有平滑肌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中,H-caldesmon蛋白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40%,结蛋白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40%,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有60%。

由此可见,尽管部分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发生形态变异,但使用免疫组化法及基因检测法仍可准确地诊断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聂瑜、甘继瑶及李瑞山等[11]也对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他们选取10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阴道出血及下腹部有肿块。

在这1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并发多发性子宫肌瘤,有1例患者患有子宫腺肌瘤,有2例患者合并有平滑肌混合性肿瘤。

术前确诊此类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病情的难度较大,术后对其肿瘤进行病理检查可比较准确地诊断其病情。

虽然术前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准确性较低,但临床医生仍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各项检查,从而尽早确诊其病情。

B超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均可用于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临床医生在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时,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阴道异常出血及下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其是否存在子宫增大等特征,检测其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从而综合诊断其病情[12-13]。

银屑病的生物治疗进展的开题报告

银屑病的生物治疗进展的开题报告

银屑病的生物治疗进展的开题报告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主要以皮肤症状为主,
如斑块、鱼鳞、瘙痒等。

虽然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局部或全身药物治疗、光疗、激素等可以缓解症状,但随着生物治疗的发展,针对银屑病的生
物治疗也逐渐成为了可行的治疗方法。

生物治疗是以生物制剂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作用
机制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改善银屑病的病理过程。

生物制剂目前
分为三类:抗TNF-α生物制剂、IL-12/23生物制剂以及CD20抗体。

目前,生物治疗在银屑病的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逐
渐得到临床推广。

以抗TNF-α生物制剂为例,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这
些治疗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副作用较小,
治疗效果较高。

总体来说,生物治疗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前景。

但是需要
注意的是,生物制剂的治疗费用较高,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治疗需求
和经济能力,避免因为医疗费用问题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压力。

此外,生
物治疗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患者的免疫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以确保安全使用。

因此,把握生物治疗的机会,规范治疗流程,并将其与传统治疗方
法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促进银屑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银屑病最好的治疗方案

银屑病最好的治疗方案

银屑病最好的治疗方案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灰白色鳞屑,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虽然目前无法根治银屑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治疗方案银屑病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下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案:1.外用药治疗方案:外用药是银屑病治疗的首选方法。

可选用类固醇类药物、维甲酸类药物、抗生素、光敏感剂等。

外用药的优点是方便、无副作用、疗效显著。

2.内服药治疗方案:内服药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或对外用药无反应的患者。

可选用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等。

内服药的波动较大,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3.光疗治疗方案:利用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促进皮肤细胞增殖和代谢,减轻症状。

主要有窄带UVB、UVA等照射方法。

4.生物制剂治疗方案: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治疗,可调控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

常用生物制剂有TNFα抑制药、IL-12/23抑制剂等。

生物制剂的价格昂贵,应慎重使用。

二、治疗方法1.注意保湿:银屑病患者由于皮肤角质层增厚,皮肤表面缺乏保水功能,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

因此,患者应保持皮肤的湿润和滋润,可选用护肤霜、乳液等保湿品。

2.避免外伤:患者应避免外伤和摩擦,以免引发银屑病局部病变或恶化。

3.注意饮食:饮食应注意均衡,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减轻症状。

但需要避免过激剧烈的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三、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药物:类固醇类药物是治疗银屑病的主要药物,但滥用药物可引起皮肤萎缩、痤疮等副作用,甚至会导致药物依赖性皮肤炎。

因此,患者应严格按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2.监测血常规:内服药物治疗时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以避免出现血液病变和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3.减轻心理负担:银屑病患者常因外观的变化而感到自卑、焦虑或沮丧,需要得到家庭和医生的支持和理解,以减轻心理负担。

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研究进展

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研究进展

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研究进展张玲玲;龚瑜;史玉玲【摘要】近年研究表明生物制剂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银屑病能减少生物制剂单独应用时抗体的产生,增加生物制剂的疗效.本文就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在治疗银屑病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It has been reported recently that biologics combined with immunosuppressor can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antidrug antibodies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biologics.The update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safety and mechanism of biologics combined with immunosuppresso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8(034)002【总页数】4页(P115-117,121)【关键词】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银屑病【作者】张玲玲;龚瑜;史玉玲【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T细胞介导的疾病。

我国流行病学所得患病率为0.47%[1]。

在国外,欧洲的患病率可达1%~3%[2]。

目前已知参与银屑病发病的T细胞亚群主要有CD4+Th1细胞、Th17细胞和Th22 细胞。

这些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形成了银屑病的炎性病理环境,从而促进银屑病的发生发展[3]。

生物制剂在儿童及青少年银屑病中的应用进展

生物制剂在儿童及青少年银屑病中的应用进展

【引文格式】 董良娇,陈霄霄,叶瑞贤,等.生物制剂在儿童及青少年银屑病中的应用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27(2):130-133.DOI:10.3969/j.issn.1674-8468.2020.02.017. 通信作者:徐晓,E mail:38147311@qq.com·综述·生物制剂在儿童及青少年银屑病中的应用进展董良娇1,2, 陈霄霄3, 叶瑞贤1,2, 张锡宝1,2, 徐晓1(1.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 广州 510095;2.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182;3.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000)[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银屑病的发病率不低,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Th17细胞及IL 23/IL 17轴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靶点。

TNF α拮抗剂、IL 12/IL 23拮抗剂及IL 17拮抗剂等生物制剂逐渐应用于儿童及青少年中、重度银屑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由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生理特点,更应注重生物制剂的安全性。

[关键词] 儿童; 银屑病; 生物制剂; 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758.6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8468.2020.02.017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存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8岁之前发病,约占儿童总数的1%[1]。

1970~2000年间,儿童银屑病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以上[2],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

儿童银屑病皮损形态、分布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与成人银屑病有所差异,治疗应用不同。

对于轻度银屑病患儿,通常只需要局部治疗。

银屑病免疫机制及生物制剂治疗进展

银屑病免疫机制及生物制剂治疗进展

化 因 子作 用 于 K C诱 导 其 增 殖 。活 化 的 K C可 以产
人 源化单 克 隆 I g G 抗体 . 阻断 L F A 一 1与抗 原递 呈 细
胞、 血管 内皮 细 胞 和 活 化 的 K C上 I C A M 的结 合 , 阻 断 T细胞 活化 的第二 信号 以及 T细胞 迁 移 到外 周 皮 肤 组织 。本 药 于 2 0 0 3年获 得 美 国 F D A批 准 。2 0 0 9
银屑 病 免 疫 机 制及 生 物 制剂 治 疗 进展
顾 军 . 周 欣
(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皮肤科, 上海 2 0 0 4 3 3 )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5 8 . 6 3
文 献标 志 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1 3 1 0 . 2 0 1 3 . 0 5 . 0 0 6
介 导 的获得性 免疫 应 答 。此外 , 皮 肤 浸润 的炎 细胞 ,
如肥大 细胞 、 中性粒 细胞 、 N K细胞 、 N K T细胞 通 过 分
泌 细胞 因子 ( T H一1 7 ) 、 抗 菌肽 和细 胞 毒 性 颗粒 也参 与 了银 屑 病 的 发病 。另 外 , T r e g细胞 失 去 其 抑 制 活 性, 以及 一部 分 T r e g细胞能 转化 成 T H一 1 7效应 细 胞 也 促进 了局部 皮肤 炎 症反 应 。前 炎症 细 胞 因子 和 趋
年 因其 治疗后 有发 生 细菌 性 败血 症 、 病 毒性 脑 膜炎 、 侵袭性 真菌感 染 和罕 见 的致 死性 进行 性 多 灶性 白质
脑 病风 险 而撤 市 。
2 . 2 T N F 一 仪拈抗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银屑病的生物治疗新进展
作者:李红, 周澜华, LI Hong, ZHOU Lan-hua
作者单位:李红,LI Hong(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300021), 周澜华,ZHOU Lan-hua(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北京,100089)
刊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年,卷(期):2010,24(9)
1.Berger JR;Houff SA;Major EO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2009(06)
2.Leonardi C;Menter A;Hamilton T Efalizumab:results of a 3-year continuous dosing study for the
long-term control of psoriasis 2008(05)
3.Griffiths CE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of psoriasis 2003(Suppl 2)
4.Goffe B;Papp K;Gratton D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irteen trials summarizing the long-term
safety of alefacept in psoriasis patients who have received up to nine courses of therapy[外文期刊] 2005(12)
5.Krueger GG;Papp KA;Stough DB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phase Ⅲ study evaluating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2 courses of alefacep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laque psoriasis[外文期刊] 2002(06)
6.Lebwohl M;Christophers E;Langley R An international,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of intramuscular alefacep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laque psoriasis 2003(06)
7.Panayi GS Immunology of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1994(02)
8.Di Cesare A;Di Meglio P;Nestle FO The IL-23/Th17 axis in the immuno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2009(06)
9.Austin LM;Ozawa M;Kikuchi T The majority of epidermal T cells in psoriasis vulgaris lesions can produce type 1 cytokines,interferon-gamma,interleukin-2,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defining TC1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d TH1 effector populations:a type 1 differentiation bias is also measured in circulating blood T cells in psoriatic patients 1999(05)
10.Sfikakis PP The first decade of biologic TNF antagonists in clinical practice:lessons
learned,unresolved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2010
11.Leonardi CL;Kimball AB;Papp KA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tekinumab,a human interleukin-12/23 monoclonal antibody,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76-week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double-
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2008(9625)
12.Krueger GG;Langley RG;Leonardi C A human interleukin-12/23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2007(06)
13.Mossner R;Reich K Management of severe psoriasis with TNF antagonists.Adalimumab,etanereept and infliximab 2009
14.Tyring S;Gottlieb A;Papp K Etanercept and clinical outcomes,fatigue,and depression in
psoriasis: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sed phase Ⅲ trial[外文期刊] 2006(9504)
15.Papp KA;Tyring S;Lahfa M A global phase Ⅲ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tanercept in psoriasis:safety,efficacy,and effect of dose reduction[外文期刊] 2005(06)
16.Papoutsaki M;Chimenti MS;Costanzo A Adalimumab for severe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an open-label study in 30patient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other biologics[外文期刊] 2007(02)
17.Menter A;Tyring SK;Gordon K Adalimumab therapy for moderate to severe psoriasis:A
randomized,controlled phase Ⅲ trial 2008(01)
18.Gordon KB;Langley RG;Leonardi C Clinical response to adalimuma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soriasis:double-bli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open-label extension study [外文期刊] 2006(04)
19.Antoniou C;Stefanaki Ⅰ;Stratigos A Inflixi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in Greece:4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t a single centre 2010(05)
20.Reich K;Nestle FO;Papp K Infliximab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moderate-to-severe psoriasis:a phase Ⅲ,multicentre,double-blind trial[外文期刊] 2005(9494)
21.Greaves MW;Weinstein GD Treatment of Psoriasis 1995(0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pfxbxzz20100903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