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8张PPT)

铸成大错:这个成语来源于司
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唐
纪·昭宗天佑三年》中的“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
也”,这里的“错”,指的是
指古代的货币——“金错刀”,
也就是西汉时王莽推行的一种
刀形铜币。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时期重要地区战前战后人口减少情况统计表
王莽时期割据势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混战
互动探究(一)光武中兴
倒封侯(拜外相戚,宦极官尽交荣替华。专权)
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
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收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
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跋扈将军梁冀
互动探究(三)黄巾起义
原因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朽,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的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时间
亡 黄巾起义 领导者 特点
影响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A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A 2.刘秀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 ②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 整顿吏
治,惩处贪官污吏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员
未根本解决。
光武中兴
历史信息?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观察下表,概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什么现象 ?会导致什么结果?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互动新授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主政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诛杀外戚 夺回君权
皇帝长大 依赖宦官
外戚专权 君权旁落
后果: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衰亡。此外,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势力不断壮大,拥有巨额财 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有的世代为害。这 些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 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比如实行 “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 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从主流上看,刘秀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 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政策,这些政策也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 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 整顿吏治。
互动新授 历史故事:
奖赏闭门人
郅恽是东汉光武帝在位时管洛阳城门的小官。有一次,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
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的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
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
恽拒绝了。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夜里看不清
楚,不能随便开门。”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
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
去,国家大事怎么办?”
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黄 巾 起 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黄巾起义口号: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起义者头绑黄巾, 被称为“黄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三、黄巾起义 1、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自然 灾害频发。 2、黄巾起义的爆发时间和领导人:184年 张角 3、宗教:太平道 4、黄巾起义的特点和性质:
间生活和地方风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文化昌盛的东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汉朝五贤帝
汉高祖:休养生息——定天下 汉文帝、景帝:以德化民——治天下 汉武帝:大一统——兴天下
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击鼓说唱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高56厘米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
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头上戴帻, 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 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 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 夸张,不仅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 俳优形象,更成为东汉雕塑艺术的代 表。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共24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汉光武帝刘秀,汉景帝后裔。
新莽末年,刘秀与其兄在家乡乘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问题探究 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核心素养
——《后汉书》
【历史解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
知识拓展
面给当时的东汉带来什么影响?
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 社会混乱。
目标导学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东汉坞堡复原图
东汉绿釉陶水亭
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 积贮,满于诸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历史解释】结合材料说一说光武帝的一 系列统治措施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 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目标导学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根据课本P74,归纳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行业 农业
措施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治理黄河
目标导学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史料实证】阅读课本P73-74,结合材料,了解光武
自主学习
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
史料
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 一切免为庶人。
释放奴婢
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减轻田租
措施
非犯殊死,皆一切勿案其罪。见徒免 为庶人。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政治腐朽、社会混乱。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豪强崛起,形成割据势力
黄巾起义
领导人:张角 时间:184年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阅读教材73页,思考: 西汉被谁建立的什么政权代替了?这个篡位者所进行的改 革是否取得了成功?他又被谁推翻了?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新政的实施不仅没有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 加剧了社会动荡。
史称“光武中兴”。
作用: (1)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2)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天下 出现兴盛局面。
东汉集市画像
东汉牛耕图像石拓片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农业:①耕作方式的变化(二牛一人一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水排、青瓷)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东汉绿釉陶水亭
➢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
表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兼并土地,逐渐形成割据局面。
三、黄巾起义
➢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
领导人: 张角等 创立宗教:太平道
黄 爆发时间: 184年 巾 爆发范围:全国各地 起 起义装扮: 头裹黄巾 义 整体特点: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新课讲授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一 武帝病逝后,昭帝英年早逝,虽然宣帝年轻时励精图治,但 之后的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 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材料二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饥馑仍臻。餧(wèi,饥饿)死于 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 西汉后期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3张PPT)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 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 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 庶民”。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 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 了人民的负担。
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 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 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①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 ②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利用宦官 夺权,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2)、影响: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走向衰亡。
2、黄巾起义
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又逢连年灾荒,人祸加天灾, 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 太平道。
光武帝去世之后,汉
明帝派大将窦固进抵天 山,大败北匈奴。
图二、东汉疆域
窦固大败北匈奴。 以后,东汉派班超 出使西域,并重建 西域都护府。此时 东汉王朝疆域基本 恢复到西汉时期。
图三、窦宪出征北匈奴
和帝即位,窦太后 临朝,永元元年(89年), 皇帝下诏,任命窦宪 为大将军。永元三年 (91年),窦宪派兵出居 延塞,在金微山大破 北单于,斩首五千余 级,北单于遁逃,不 知去向,其国遂亡。
但是,东汉王朝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从此元气大伤。
1)、原因: 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②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③自然灾害频繁
2)、时间: 184年 人物: 张角等 组织: 太平道
3)、结果: 历时9个月被镇压
4)、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东汉车骂出行壁画(局部)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仪仗等,前呼 后拥。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象。
黄巾起义
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
黄巾起义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
童谣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材料: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 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搜刮)财利,侵掠 百姓。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在这个城堡院落里,豪强大族 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 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汉代庄 园中常见的望楼,高坐的顶楼上悬挂大 鼓,并有武士巡视了望,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件望楼模型可以了解当时 豪强地主称霸一方、拥兵自保的情景。
东汉绿釉陶水亭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 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 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 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 强地主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 武装的写照。
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 特点和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东汉建立与 “光武中兴”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壹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末年政治形势
读图知史,说一说西汉末年的的社会状况?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 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 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东汉的兴衰ppt课件

东汉的兴衰ppt课件
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 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任务:写出以下时间点的重要历史事件
西汉建立
新朝建立 东汉建立 东汉灭亡
前202年
9年
25年
220年
9年,外戚(指皇帝 的母族、妻族)王 莽夺取政权,定国 号为“新”。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 剧了社会动荡,激 起各地农民起义。
姓名:刘秀 血统:汉室子弟 生于:公元前6年 逝于: 公元57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没落的皇族
骑牛举义
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长安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A.社会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并立
C.王朝走向衰亡
D.南方人民北迁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课堂练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3.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
兴”,其原因不包括(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合并州县,裁减冗员
C.减轻农民负担
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4.“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余部坚持斗
影响
豪强地主 刘秀原配妻子,第二
任皇后,祖上是辅佐
刘秀第一位皇后,出 生于中山郡名门望族,
齐桓公的管仲,阴家
母亲是西汉皇族后裔,
是南阳豪门大户
父亲是河北世家大族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 面的重要因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此诏令反映出( C ) A.汉朝强化西域治理
B.中医治疗技术已经成熟
C.政府关注民众疾苦 D.丝路开通促进中医发展
4.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 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 D)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使其一蹶不振。
没有推翻东汉
课堂小结










新朝 公元9年 公元25年



起 义






东汉中期
公元184年
随堂检验
1.“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根据下图,可计算西汉的“国祚”是
(B )
西汉建立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
汉献帝禅位
公元前202年
9年 25年
220年
A.193年 B.210年 C.226年 D.421年
风气
加强了民族团结
2.光武中兴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西汉末
近6000万
东汉初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东汉初期)天下安平,人无徭役, 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 羊被野”
--《后汉书》
原始鸟形灯盏
汉代的耕作, 以二牛抬杠最为典 型,应用最为普遍。 《后汉书》记载: 庐江郡“百姓不知 牛耕”,王景为太 守,首先修复了著 名的水利工程芍陂, 又“驱率吏民,修 起芜废,教用犁耕, 由是垦辟倍多,境 内丰给。”
三、何以亡——黄巾起义奏亡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刘秀——复汉兴国
东汉建立
东汉牛耕画像石 拓片(局部)
东汉杜诗发明 的水排(模型)
王景雕塑
墓葬出土的东汉 熹平四年青瓷熏炉
刘秀——复汉兴国
东汉建立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证明东汉时期已经使用二人一牛的耕 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杜诗发明的水排模型说明东汉时期冶铁工业发展较快,利 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铁的质量。
王莽——篡汉改新
王莽篡位
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趁机夺取 了西汉政权。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 即真天子位”,定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王 莽为什么能够成功夺权?
王莽——篡汉改新
王莽篡位
时至元、成、哀、平时期,各地豪强地主仗势欺压人民, 兼并土地,迫使百姓流离失所,沦为奴婢。而皇帝却在兴造宫 殿,“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以致“饥馑仍臻。流 散冗食,馁(饥饿)死于道,以百万数”(《汉书·谷永传》), 人民奋起反抗,纷纷杀官吏,抢粮库。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 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荒芜)……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范晔《后汉书》 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如果你是光武帝,你会如何治理呢? 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学习汉高祖刘邦实 施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刘秀——复汉兴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一统王朝的巩固》,领略了汉武 帝的雄才大略,了解了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发展情况。西汉 王朝后来发展如何呢? 它的后继王朝东汉是如何建立与发展 起来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随着几位“小人 物”,一起探寻“大历史”——东汉的兴衰之历史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P63~64,并结合下列材料: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建立之初,战乱不断;郡 县过多,官多民少,国家开支过大,且政府官员贪 污腐败严重;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愈重;父子流亡 ,夫妇离散;村落成为废墟,田地荒芜。
(1)东汉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西汉后期,王莽夺取政权,他的施政加剧了 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
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二 光武中兴太短暂,外戚宦官争专权;黄巾起
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请回答:
(1)你能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 的措施吗?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社会有什么变化?原因有哪 些?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裁减 官员,减轻刑法,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2)东汉走向衰亡。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农民起义爆发,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等。
情景导入
枣阳汉城
三字经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想一想:枣阳汉城和这段《三字经》都包含着一个
皇帝的历程,这位皇帝是谁呢?
思考: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 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 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 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 权之后,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 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 、重整朝纲,终于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那么,刘 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 亡的呢?
探究三 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P65~66,和材料: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 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 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说说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提示: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 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黄巾起义最终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提示:失败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C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 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对东汉建立之初的形势,汉
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目的 发展生产 缓和社会矛盾 减少开支 治理腐败 缓和民族矛盾
措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加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拓展探讨: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 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提示: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 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 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 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 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 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 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 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光武中兴
1.公元9年,王莽 夺取政权,建立 新朝 。 2.东汉建立: 刘秀 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 洛阳 。 3.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 担,减轻刑罚。②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
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 。
4.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归纳总结
(3)观察材料二图片。说一说年幼的皇帝和长大的皇帝 分别依靠谁。这一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提示: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 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又形 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 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一局面动摇了东汉 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
知识点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
统治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外戚
知识点三 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 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 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 繁发生。 2.时间及领导人:184年, 张角 等人。 3.特点:是一场 有组织 、有准备 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 统治 ,使其 一蹶不振 。(强调: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
达标测评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下列关于东汉中后期政治局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人民生活贫困
③时局动荡不安
④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 他无关的一项是( B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治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探究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材料一
皇帝
和 帝
殇 帝
安 帝
顺 帝
冲 帝
质 帝
桓 帝
灵 帝
少 帝
献 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的平均即位年 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 24岁。 (2)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 况?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寿命 不长。 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 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 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 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 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学生自主学习和 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