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群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收入人群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

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其一,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标准的划分依据。

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词语是中等收入,判断哪些收入者可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因子——中等收入者的唯一标准,就是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区间,收入水平低于或高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都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其二,中等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者之集合。

有些论者把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混为一谈,作为统一概念来使用,是值得商榷的。

中等收入者是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例如张三是中等收入者、李四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群体则是由张三、李四、王五等中等收入者所组成。

其三,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定时空内的中等收入者之集合。

测定中等收入水平是以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约束因素的,界定收入者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必须看在测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同一时空范围内,其收入水平是否处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之内。

一旦离开了这一约束因素,把一个中国公民的收入水平与美国的中等收入进行水平比较,或者将一个公民今年的收入水平与十年后的中国中等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来界定其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则明显违背了界定的可比性和可行合理性原则。

其四,中等收入群体是运动变化的。

中等收入群体是由全部中等收入者所构成的,能否成为中等收入者,要看这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否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内。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构成分子——中等收入者具有进入、成长、退出中等收入群体之运动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生产经营技能和资本累积的变化,有些人的创收能力提升较快,另一些人的收能力提升较慢,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低等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中等水平上升到高等水平而成为高等收入者,与此同时,也必将会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中等水平下降到低等水平而成为低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高等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这是经济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何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基本上近似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者”就是收入中等的人。

根据财政部有关专家的分析,中国城镇人口户(一般按3口之家计算)均税前收入6万-20万元,就是中国比较标准的“中等收入者”。

户均收入6万元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起点,这个起点与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相吻合的。

因为计税收入2000元前面有社会保险费用和公积金费用的适当费用扣除,大约人均500元,这样实际起征点是2500元,折合年薪就是30000元。

3口之家两人工作正好是6万元。

由此看来,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者都是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花得好。

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有四个: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士,形成一个高效的职业社会;二是鼓励大家创业,打破垄断,减少巨富,让更多专业人士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着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

除了这些重点以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

减税的焦点也不一定是非提高起征点不可,也可以在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中国未来要加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改变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一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府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劳动者不能只是“等靠要”,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未来创造比制造更加重要。

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能让财富成为群众的负担,不让中等收入者成为房奴。

三是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现阶段只有完善分好“蛋糕”的制度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做大“蛋糕”的积极性。

四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缩小现阶段的各种不合理收入差距,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平均主义思想不能抬头,历史已经证明,绝对平均也是很不公平的。

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之一。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目标就是使收入分配相对比较平均,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增长。

在国内,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往往和高薪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较高级别的公务员等角色相混淆,难以区别。

应该说,是否拥有自己名下的物业是跻身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硬指标。

一名高薪行业的从业者可能会花较少的钱买一套房改房,但如果一个没有自己房子的人,是无论如何升级不到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的。

至于是否拥有私家车,因为它在国内并非是必需品,并且购买使用的标准弹性也很大,每月花费在1000至5000元之间不等,所以是否有私家车并非是必要的标准。

中等收入者成本支出的其他大项,还包括社交应酬和包装成本。

正如一家时尚杂志所描绘的那样,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是要“与轿车、名表、名酒、化妆品、时装、保龄球、高尔夫球、酒吧、精品屋、舞厅、美容院、白领杂志为伴”的。

因此,中等收入者常常感慨自己是“讲品位且又很累的人”,但过生活“又不能不讲点品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将会大大扩张,这意味着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将会迅速提高。

透析中等收入者消费水准
在国内,实质意义上的中等收入者仅仅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国家信息中心去年在深圳召开的一个专题会议上,有专家、学者指出,未来5年内,国内将有两亿人口进入到中等收入者消费群。

在国内,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的人群。

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是占社会人群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间层次。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是“大众”的代名词,而与之相比较,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即使达到两亿人口,在国内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不到20%,这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业内人士曾开列过一份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清单,它是按中等收入家庭两个人为基数综合计算的:饮食吃喝每月花销为1500至5000元,即最低值为每天两瓶牛奶、两杯咖啡,每周去一次酒店,高数值主要是增加西餐的次数和到较高档次酒店的消费部分;医疗保险每月投入600至1500元,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瞻前顾后,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因此此项投入必不可少,但由于国内保险业良莠不齐,有待调整完善;教育“充电”费用每月在300至5000元之间,每位中等收入者都希望自己不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故用于自修和在职培训的投入往往是不惜血本,高层次的是攻读形形色色的MBA 学位,低层次简单的是电脑和外语学习培训费用;交通通讯每月支出500至1000元,中等收入群体在写字楼和住宅里的时间较多,所以手机费用较低,但上网、电话费用不低,由于工作忙碌休闲时间少,所以交通费用较高;时装、美容每月支出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视家庭经济收入多寡、夫妻双方对时尚的敏感程度,以及丈夫对妻子服饰打扮的态度而定;文娱休闲活动每月支出600至3500元,此项支出包括每月的影视欣赏,购买时尚生活类杂志、高质量影碟的支出,也取决于生活圈子里的人对户外、出游活动的热
衷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内要过上“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需要家庭中夫妻双方月收入达1万元,中等的中等收入家庭为月收入2万元,高级的中等收入家庭是月收入4万元左右。

在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模糊阶段,一些传媒总不断地炮制一些神话,给中等收入者贴上许多标签,譬如,“组织私家车去探险旅游”“夏天到北戴河游泳冬天去海南看海”“沉浸在交响乐中不能自拔”……当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时,众多新生活爱好者一夜之间成为这一群体的追逐者。

精明的商家更会瞅准商机,虚拟的中等收入市场一时成为商家们必争的商场。

也就是在这两三年间,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为中等收入者量身定做的房子、车子、保险乃至旅游计划等。

谁能成为未来的中等收入者
有学者指出,时下许多与“中等收入”相关的概念只是传媒制造出的“泡沫”。

社会公众对于中等收入者群体现状如此乐观,无疑会使“中等收入泡沫”出现虚高,从而掩盖一系列社会现实,对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对于“中等收入者”尚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给公众判断和评价“中等收入者”带来一定难度,社科院不久前在对“中等收入者”进行调查时,曾考虑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标准,二是收入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准,由此可以描绘出中国现代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范畴。

他们应该是从事白领职业的人;经济收入应该保持在中等收入水平或更高水平;其消费习惯、审美品位处于中等或更高等级。

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研究部门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定义为:人均年收入2.5万至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万至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而符合上述标准的国人约为13.5%。

据该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

而到2010年,以上数字将翻番,即达到标准的家庭总数达1亿个,户均年收入为15万元,户均拥有资产达62万元。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前不久曾说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出现和成长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有家学术研究机构曾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特征作出以下几个方面恰如其分的归纳:教育背景极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有部分固定资产,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非常易于形成某一方面的专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能够带动贫困群体的就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那些现代科学、人文知识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是产生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好土壤。

有报道说,目前占据这些行业领导地位的一批人,是国内第一代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精英,而近年来投身这些行业的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将会很快成为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主流,尤其是演艺界人士、医生、律师等具有特殊知识技能的人才,以及其他领域优秀的白领人才和具有娴熟技能的高级技工,也将会成为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收入者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收入稳定,薪金丰厚,是一个社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

对于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构成,一些对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曾作过明确的分析和判断,认为有五类人将会成为中国新兴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代表,即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国有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就职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人口比例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在源源不断地汇入到这个群体中来。

有许多经济学家断言,再过一二十年,在国内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群体,同时,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崛起也将构成整个社会最大财富的来源和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