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

它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其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能说中庸之道是适合其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个体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拿人与自然来讲吧,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可取,一点不借助自然资源又无法发展,如何拿捏呢,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在“无节制”与“一点不”中取了一个适当的点,即“可持续”的概念,戒其“过”,勉其“不及”,这就是度的正确把握。

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不论是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其次,讨论中庸之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它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庸之道,所谓道,是理念也是方法。

中不偏,庸不易,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

中庸还指中正平和,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不因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理性的看待问题,踏实的解决问题。

坚持不懈的恒心,平和的心态利于我们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高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讲价值观。

现在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中庸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即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它鼓励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是历史精华的积淀,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秦晓波1,郭秀丽2(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02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因此,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庸之道;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26(2007)05-0008-03[收稿日期]2007-05-20[作者简介]秦晓波(196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7年第5期第31卷(总第143期)№5,2007Vol.31General,№143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不能自动消除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社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

如何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

今天,重新审视“中庸之道”这一哲学理念时发现它有许多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又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文化长廊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李若仪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摘 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其精神内涵在于平衡通达,至真至简,中正包容,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和”。

“中庸”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体现在修身、处世、治道三个方面。

从“中庸”出发,我们能获得宝贵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庸;平衡;包容;和谐[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93-01中国文化是有其基本精神的,“贵和尚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条。

“贵和”即讲求和谐,“尚中”即崇尚中道。

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说:“中国哲学为最近人情之哲学,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中道”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种普遍精神。

对于“庸”,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将“庸”解释为动词“用”,“中庸”即“用中”,二是将“庸”解释为“平常”。

如果仅把“中庸”解释为“用中”,实际上只解释了“中”,而把“庸”作为一种虚词概念。

本文认为,“中”与“庸”都有其各自的涵义。

首先是“中”。

“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在于左右平衡,二是在于上下通达。

左右平衡是指事物两极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度的把握。

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也就是说君子遵从中庸之道,日常行为总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而小人违背中庸之道,日常行为任性没有顾忌。

因此,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适度原则,也就是“过犹不及”。

上下通达是指人居于世界的姿态。

“天地”、“天下”,是在中国典籍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身存在环境的认识。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可见,在老子眼中,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存在,与天地道同大。

人立于世,必然与周围发生关系,这就需要构建一个通达的环境,也需要人有“允执厥中”的思维态度。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儒家中庸思想的现实价值(一)中庸思想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在人格塑造上孔子也提倡以中庸之道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把自己完善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要求君子的言行不能偏于极端,而应“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要求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而应“文质彬彬”;又要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还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要求人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好自身的秉性,和顺自己的家庭,进行自我完善。

(二)中庸之道能够使人际关系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庸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这就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稳定和谐的奠基石。

然而,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趋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冷漠和淡化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在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与激烈碰撞。

而儒家强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倡导仁爱、宽容,这对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非常有益。

因此,这些思想并不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

中庸之道强调中和,主张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去激化矛盾而使之破坏现有的稳定发展,也不去试图同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而使之变的统一乏味,中庸之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适度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根据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等待适当的时机去缓解矛盾,促进更大的发展。

这一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中庸之道为我们当代社会的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庸之道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借鉴尺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要遵循中庸之道,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革也势不可挡,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变得不安定。

作为一种传统的理论体系,《中庸》从表层现象看,可能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但它的内涵和精神对现在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中庸》的意义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它解释了什么是和谐,以及如何建立和谐。

它提出了“修辞有度”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哲学思想,提倡人们应该行为端正、正直善良,避免贪图虚荣、矜持谨慎。

它还指出,人们应该通过平等和公平的分配来建立和谐,不要追求物质的利益而忽视精神的完整。

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既重大又紧迫,《中庸》的理论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从一个更现代的角度来讲,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私有权,重视价值的发掘,平等互助,促进协调发展。

正如《中庸》所说,“主权有度”和“两岸同欢”,不仅是一种社会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为进入一个和谐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中庸》不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一种职责观念。

它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学习,勤奋工作,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追求实现和谐的价值,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中庸》提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希望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在尊重社会风俗、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积极有建设性地参与社会发展,以真正落实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中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提供了指导人们走向和谐的思想和方法,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只有当这些理论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广西民族大学(530006)陈琼摘要儒学的中庸之道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

当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下,深入研究儒学的中庸之道,对于增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和谐社会现代价值一、“中庸”的含义“中庸”由“中”和“庸”两个概念合成。

“中,不偏;庸,不易”。

能够始终不变地把握住“中”,这是中庸的本意。

具体地讲:中庸思想主要包含“中”、“和”两层要义:中庸的“中”是指“无过无不及”,无过无不及为中正之道。

参照对立统一规律所述,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能和谐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把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和谐共存”,保持系统的安定统一。

中庸反对过与不及,认为超过了“中”,就是“过”,达不到“中”,就是“不及”。

“中”不是调和、折中,是“适度”,同时,“中”随时间而变化,也叫“时中”。

因此,“中庸之道”的根本又可以说是坚持用“中”之道不变。

中庸的“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调节,达到总体的协调。

孔子注重“和”的价值和意义。

他提出“和为贵”,即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维护矛盾的同一性,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最高目标,这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并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概念,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中庸强调“中”字的含义。

中庸主张在各种事物中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指导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时的态度和方法。

政府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不偏庇特定群体或者利益集团,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其次,中庸注重“和”字的意义。

中庸认为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引导政府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的策略。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中庸强调“诚”字的重要性。

中庸认为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引导政府在处理政务时的态度和行为。

政府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同时,政府也应该要求公务人员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社会的诚信建设。

最后,中庸强调“道”字的含义。

中庸认为道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和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指导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管理社会时的方法和策略。

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决策,注重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结合,遵循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指导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诚信社会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不仅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和谐社会建设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90-02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可谓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执两用中——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的基本要旨便是“执两用中”。

这是孔子在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时提出的。

要求在思考一切问题时都必须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谨防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片面性错误。

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要兼顾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认识和处理对立两端的关系时,要充分把握事物的“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实现事物的稳定与和谐状态。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发现矛盾,加以推敲、综合、概括,使之得到圆满解答。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需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笔者认为,“执两”与“用中”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执两”是“用中”的基础和前提,而“用中”则是“执两”的目的和结果。

“执两用中”即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准并把握好一个最适当的“度”,以做到不偏不倚、兼顾两端、公允中正、准确适度。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此。

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宋代朱熹先生对《中庸》极为推崇,并对其加以注释、编辑与整理。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与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民众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就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就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这才就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就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与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就是什么?“过犹不及”就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就是“与稀泥”、折中主义,这就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与,孔子就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与,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就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某一个度都会使得其反。

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

采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依旧有其非凡的现代价值,无论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与影响。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庸一词源自《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统一的价值观念中庸强调“君子中庸”,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同时将其体现在行为上。

在当代社会,因为众多的文化交流、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人们在面对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时,常常局限于对立和冲突,缺乏辩证和平衡的思考。

然而,中庸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应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避免刻板化和极端化的观念,追求人文精神的平衡和谐。

二、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中庸思想提供了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告诉我们,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充满诚意和正直的态度。

同时,“中得广博,温柔而应物”,意味着处理矛盾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温和的态度,以求达到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中庸思想强调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化解社会矛盾,这对当代社会寻求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中的平衡考量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于实践中的平衡考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陷入极端的做法和思维,难以在复杂的条件下寻求平衡。

而中庸思想强调“中之庸也”,提醒我们要在实践中保持常识和智慧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在不同利益、不同力量之间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中间点,以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和整体的发展。

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庸思想还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启示作用。

当代社会,个人自由和利益至上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人际关系问题。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

中庸思想强调兼容并蓄,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追求和谐和包容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践行中庸思想,建立起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中庸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中庸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中庸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中庸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中庸中提到“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是一切行动的准则。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应该坚持“道”的引领,即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道”为依据制定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指导。

同时,中庸还强调了“道”的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寻求平衡和调和。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要避免极端主义和偏激行为,推崇中庸之道,以平稳、和谐的方式推动国家的发展。

其次,中庸提出了“诚”的重要性。

中庸中提到“诚”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应该坚持“诚”的原则,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同时,中庸还提到了“诚”的境界,即“诚”达到了极致,可以与天地万物相通。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以诚信为核心,实现国家治理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中庸还强调了“中”的重要性。

中庸中提到“中”是一切美德的核心,是一切行动的准绳。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应该坚持“中”的原则,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寻求平衡和调和。

只有通过“中”的原则,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庸还提到了“中”的境界,即“中”达到了极致,可以与天地万物相通。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要追求高尚的政治境界,以“中”为核心,实现国家治理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中庸还提出了“和”的重要性。

中庸中提到“和”是一切美德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行动的最终目标。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应该坚持“和”的原则,即避免冲突和对立,追求和谐和共赢。

只有通过“和”的原则,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中庸还提到了“和”的境界,即“和”达到了极致,可以与天地万物相通。

在国家治理中,我们要追求高尚的社会境界,以“和”为核心,实现国家治理的智慧和力量。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虽然这一思想体系诞生于古代,但其价值观和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仁爱之道:建立和谐社会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之道。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通过培养自己的德行和行为,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竞争激烈、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仁爱之道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人们应该通过关注他人、关心社会问题,以及以小我为大我,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谐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主张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工作压力、竞争和忙碌的生活往往使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儒家思想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并努力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平衡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家庭伦理:强化社会纽带在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被视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关系日益疏远。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这种家庭伦理的强化有助于加强社会纽带,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理念:培养人才与道德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往往局限于获取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道德修养。

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塑造有责任感、有道德观念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政治伦理:推动良好治理在儒家思想中,政治伦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治国,倡导慎思慎行、诚实正直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中,腐败和道德沦丧等问题依然存在。

儒家思想提供了推动良好治理的指导原则,倡导政府官员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公平、负责任的政治体制。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09政A 094020055 谢东灵摘要中庸之道是孔门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更是社会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中庸之道不是消极的处世之道,而是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孔门看家本领;当代价值提起中庸之道,很多人往往会将它与折中调和、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与世无争、不求进取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上世纪的“批林批孔”中,中庸之道更被当作批判的重点,以至到了今天,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之道”仍然是一个贬义词。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实事求是地说,中庸之道不但是孔门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更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我们今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可以借鉴中庸之道的。

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①一﹑作为孔门看家本领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为孔门的看家本领,其说来自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

程颐在为《四书·中庸》第一章所作的“提示”中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所谓“心法”,是指口授心得的方法,非笔墨所能尽传。

而中庸之道便是孔门靠口授而传于后代的一种心法。

只是到了孔子的孙子子思那里,担心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才把它整理成书,并经子思的学生又传给了孟子。

程颐还认为,《中庸》一书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可用于实践,而这种学问是人一辈子也用不完的。

那么,何谓中庸之道呢?所谓“中”,即正的意思;所谓“庸”,即常的意思(也有人释“庸”为用)。

而所谓“中庸之道”,即中正之常道,也就是人们经常遇到的、时时应遵守的一些普遍的道理。

“中庸”既是孔门所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同时又是孔门处理大小一些事情的原则和方法论,故于孔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庸哲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庸哲学强调均衡和平衡。

中庸哲学认为,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偏不倚是一种至高境界。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意不同利益、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排斥另一方。

只有坚持平衡和均衡,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中庸哲学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中间立场,既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也不忽略社会整体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出现,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中庸哲学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中庸哲学认为,只有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实现心灵和谐。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但精神需求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只有注重人的精神内在修养,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总之,中庸哲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中庸哲学的精髓,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 1 -。

中庸思想的伦理智慧塑造道德重建的新局面

中庸思想的伦理智慧塑造道德重建的新局面

中庸思想的伦理智慧塑造道德重建的新局面人类的道德伦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扩大,如何重建有力有效的道德基础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而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智慧具有塑造道德重建新局面的潜力。

本文将从中庸思想的核心观念入手,探讨它对伦理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

一、中庸思想的核心观念中庸思想,又称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强调人德做到中正,“不偏不倚”。

其核心观念包括天理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天理人情是中庸思想的基础,它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关系,将人置于宇宙秩序之中,要求人守规矩、坚持正义。

其次,中庸思想关注个体修身,强调修养和自律,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第三,齐家治国是指在德治理念下,个人修身齐家治国,从而达到和谐与稳定。

最后,治理天下强调以德治国,通过诚信、公正、中和的道德标准来实现社会和谐。

二、中庸思想的启示和意义中庸思想蕴含丰富的伦理智慧,对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在伦理道德建设中要明辨是非,坚持中正之道。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下,人们的品德观念存在着差异。

中庸思想强调的“中正”原则,帮助我们摆脱极端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并在不同情况下平衡利益和价值冲突,使道德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中庸思想强调个体自律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伦理道德建设首先需要有强大的个体力量来支撑,只有个体能够保持内在修养和道德觉悟,才能对外界产生正面影响。

中庸思想的修身观念提醒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从而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的人,为道德重建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中庸思想的德治理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德治强调以德服人,通过引导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下,社会道德滑坡和信任危机仍存在,中庸思想倡导的诚信、公正、中和等伦理原则,可以强化社会信任,构建和谐社会。

中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

中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

中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精华”。

它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对人性、道德和治理的探讨,提出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

在当代社会,中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思考和指导,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中庸的研究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庸强调“诚意正心”,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

而中庸的研究提醒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注重内心的修养,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使个人能够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其次,中庸的研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庸主张“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而中庸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思路。

通过儒家的“仁爱”理念,中庸强调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公平和正义。

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中庸的研究对于领导者的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庸主张“中正仁义”,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面临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治理挑战,而中庸的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领导能力,实现有效的治理。

总之,中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不容忽视。

通过对中庸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启示,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导,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供解决方案,为领导者的治理能力提供指导。

中庸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庸的研究,将其智慧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庸思想的心得,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庸的内涵与特点中庸,即“处于两极之间的正常状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各种境遇下保持平衡、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原则,既不偏向极端,也不偏向过于保守。

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和处理关系时,要坚持中庸之道,追求和谐与平衡。

中庸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人的内外修养: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2. 强调道德伦理:中庸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要坚持道德的准则和原则。

3. 强调和谐与平衡:中庸思想认为,和谐与平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只有保持和谐与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1.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和谐与平衡,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人们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导,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培养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庸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要坚持道德的准则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的缺失和道德沦丧问题日益突出。

中庸思想的倡导者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

3.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庸思想强调人的内外修养,要求人们在修养方面做到内外兼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修养,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成功。

中庸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闫娇周雪玲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1期
摘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古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庸之道”也被称为“中和之道”,它是孔子所著的《礼记》中《中庸》篇所讲解的内容。

“中庸之道”可谓是儒家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最高的立身处世原则,也是历代儒家圣人们评判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基本准则。

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有关道德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庸之道中的“德诚之道”的理论分析,从立足传统优秀文化,丰富道德建设的内容;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使“德诚之道”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学习中庸之道,对人们立身处世、修身治世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德诚之道;修身治世
一、中庸的内涵
什么是“中庸”呢?宋代程颐曾解释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 也就是没有偏颇,保持恒定。

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 也就是说要不偏不倚,保持平常心态。

中庸之道,小则是不偏不倚,大则是蕴含着天下万物的运行之道,囊括着世间的各种处世之道。

小处可以遵守它修养个人品德,保全自身;大处可以遵循它治理天下,引导万民。

但如今很多人对“中庸”有颇多的误解,认为它是告诉人们在世间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告诉人们枪打出头鸟。

其实,这些错误的解释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入的阅读《中庸》这本书的内容,更是没有深入的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只是从“中庸”二字中浅浅而谈罢了。

事实上,“中庸”告诉世人的东西有很多。

中庸告诉人们如何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如何避免修身、处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它以培养人们成为至德至善的君子、引导人成为令世人尊敬的圣人为主要目的。

从《中庸》中我们可以读到“以德为本”、“守礼好义”等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可以读到“自强不息”、“言行一致”等具体的修身准则;还能读到“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追求勇和智”等圣人贤德志士的言行指引。

包括“天命章”告诉人要修德养性,顺承天命;“时中章”告诫人要近君子,远小人;“行明章”告诉人们为人处世要摆正心态,过犹不及,切勿清高自傲等等。

《中庸》的三十三章内容都是智慧之篇,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孝章、诚明章和至诚章。

这三个篇章主要讲的是人要厚德、要明理达诚,从而可达到至诚治国的程度。

二、《中庸》的德诚之道
“大孝章”中以舜的至孝至德之行来告诉人们“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德行完善了,地位会有的,名声会有的,寿命同样也会有的。

在当今的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把德、禄、寿的顺序完全颠倒了,先去追求禄,而忽略了德行。

一个人所具有的德行决定着他能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一个人所具有的德行决定着他能走多远、飞多高。

小德小得,大德大得,德行就如一栋大楼的地基,只有地基的牢固程度决定着大楼能建到多高。

“诚明章”中“自诚者,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这是在讲述“诚”和“明”的辩证关系,主要意思是,内心真诚便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主动追求内心真诚。

是在告诉人们要达到内心真诚,就需要先通过修养、求知去明德、明理,当“明”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达到“诚”。

“诚”是《中庸》的一个核心范畴,在整个儒家思想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

《中庸》中解释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上天所遵行的法则,是人行道应该达到的目标,当今社会所讲的“待人诚信”、“内心真诚”,只是“诚”的具体表现,是要达到“诚”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至诚章”中强调“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 意思是说,只有德行达到至诚的圣人,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起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下化育万物的大道。

这一章是“诚明章”的后续,明理至诚,至诚才能治世,这也和“大孝章”中的“大德必得其位”的道理相类似,至诚者得天下,高堂之座,只有德行至诚的人才配得到。

即使拥有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却没有超出众人的德行,位置也不能坐穩,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大禹就是一个因为至诚之德而得到天下的人,他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可以离别新婚的妻子,可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甘愿日夜奔波于荒野山林;他能真诚的对待每个人,用自己的艰辛换取百姓的安稳生活,所以获得了人们的信任,被人们推举到天子之位。

德和诚是修身的准则,至诚至德之人可以得天下、治天下。

我们普通的人虽然达不到至诚的境界,不能做到内心绝对真诚无私,但也不能放弃对道德至诚的不懈追求,也需要在日常中把“诚”和“德”作为修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德是万事之本,一个人知道修养自己的德行,将其作为立世之本,这便是知本;忽视德行,而追求不合道义的权势、富贵,那便是忘本。

知本可以安身立命,忘本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诚”是要先己诚再他诚,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对他人真诚之前,一定要做到自己内心的真诚。

所谓的内心真诚,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

人只有先关注自己的内心,才会有恻隐之心和羞耻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克己守礼、诚信待人。

三、中庸之道在当代的意义
(一)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作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当今社会是快速运转的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的基本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出现浮躁化的现象,人们的金钱观和利益观越来越重,一些传统的道德理念逐渐被一些人所遗忘,失德现象、失信事件层出不穷,老人跌倒不
扶、彩色馒头、碰瓷事件等恶劣的社会事件不断地被网络曝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道德的建设上。

(二)立足传统优秀文化,丰富道德建设的内容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明确道德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在传统中追根溯源,将传统礼教中的道德内容与时代的特点相结合,创新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道德内容。

习近平强调:“道德建设,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 在《中庸》中所强调的德行和诚信,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需要修德行、守诚信,更需要拥有至诚至德品质的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

(三)借用新型载体,创新道德教育形式
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传统礼教文化的道德教育,若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教育形式的创新、教育载体的创新是必要的准备条件。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播载体呈现出多样化、便捷化和科技化的特点。

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拘泥于传统的教育形式,应通过新型的传播载体,使《中庸》的道德准则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通过新型的科技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将《中庸》中的部分内容以图画、动态的形式呈现,来提升人们对于晦涩难懂的书本内容的理解度。

(四)加强主体教育,提升道德意识
时代在进步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但这不是社会淘汰人,而是因为这些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己淘汰自己。

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体的道德教育,提升他们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度,使他们主动学习中庸思想。

社会主体是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只有激发社会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失德、失信的现象。

“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要教育社会主体认识到明理修德的重要性,促使其以达到明理至诚的境界为发展目标;使其懂得至诚则明的道理,使他们从内心认可“德信诚”的道德原则,并促使他们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中庸之道中的大德必得其位、君子不忧无位的真理,使他们真正明白,只有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才能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中庸之道是教人们修身养性、明德至诚的道德准则,不仅在古代道德教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子思,著.墨非,编译.中庸[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138.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8:181.
作者简介:闫娇(1995.08- ),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周雪玲(1996.01- ),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幸福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