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历史改革过程及现状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述评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述评德国是一个拥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社会保障制度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典范之一。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公正、可持续”,旨在为每一个德国公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结构、政策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述。
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背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是源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当时,德国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人阶级数量不断增加,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解决工人阶级的生存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德国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891年,德国实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
此后,德国陆续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至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了德国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得到了德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二、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结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保险: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基于工资和薪金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强制性的,所有在德国工作的人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2、医疗保险: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基于收入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德国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样是强制性的,所有在德国工作的人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险费用。
3、失业保险: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一项基于收入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支持。
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样是强制性的,所有在德国工作的人都必须参加失业保险,缴纳失业保险费用。
4、工伤保险: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是一项基于工资和薪金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工伤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医疗支持。
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与启示
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与启示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亦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德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并分析其对其他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
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在过去几十年内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
作为全球闻名的社会福利国家,德国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每位居民提供平等的医疗保障。
然而,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上涨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但医疗资源却有限,导致医疗服务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也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其次,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严重医生短缺的问题。
德国的医生人均数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患者面临着长时间等待的局面,就诊时间过长,影响了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满意度。
此外,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缺乏全面的电子化管理系统。
尽管德国已经逐步推行了电子健康记录(EHRs)系统,但该系统尚未实现全面的覆盖。
这导致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提交和填写重复的资料,既浪费了患者和医生的时间,也增加了医疗错误的可能性。
对于其他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来说,德国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调了公平和平等的原则。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了每个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并且公共基金的收入主要由每个人的工资来支付。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在推行医疗改革时,注重平等和公正的原则。
其次,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注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德国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普遍接受医疗质量评估和医疗服务评价,这有助于推动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
其他国家可以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引入类似的评估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德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强调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医疗保险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医疗保险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医疗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费用的保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医疗保险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医疗保险的历史发展医疗保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1891年,德国首次实施全国性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工人提供医疗费用的补偿。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保险体系。
在20世纪,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例如,美国在1965年实施了医疗补助制度(Medicare),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加拿大则在1971年实施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所有公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保险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保险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中,大部分国家都实施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以确保全体公民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
同时,私人医疗保险也在一些国家得到普及,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障。
在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险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仍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部分人群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
因此,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质量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外,医疗保险的现状还受到医疗费用上涨、保险欺诈等问题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保险费率或降低理赔范围,导致部分参保人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同时,保险欺诈行为的存在也给医疗保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需要加强监管和打击。
三、医疗保险发展中的挑战和前景在医疗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进步给医疗保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其次,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也使得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巨额的赔付责任。
此外,保险欺诈行为的存在也给医疗保险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然而,尽管面临挑战,医疗保险的前景仍然充满希望。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的推进,医疗保险将更好地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五)公务员的医疗保险
公务员不参加法定的医疗保险。 公务员医疗保险费用可以报销50-70%, 公务员的家属医疗费也可以报销50-70%, 这部分费用均由国家预算支出。 其余费用可以通过参加私人医疗保险解 决。公务员生孩子也有补贴。政府中的职员 在职员医疗保险公司投保,享受全额的医疗 保险费用。
(六)法定医疗保险资金来源
(七)德国私人保险机构中的医疗保险
1、保险范围。 大约从1925年起,德国的私人医疗保险就开始迅速发展, 主要投保对象是不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独立经营者、自由职 业者、国家官员和高收入者等。参加了法定社会保险的人, 如果想享有标准更高的治疗和卫生福利,也可以参加私人医 疗保险。 2、投保方式。 投保者在患病时,私人保险机构承担治 疗费用和弥补收入损失。
(二)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制度有四大原则,这也 是一般社会医疗保险需遵从的原则。
一是团结一致原则。
在不同经济条件人群之间建立一个互相 帮助的平台,以达到减少社会摩擦的目的。所 有参保人按照薪水的固定比例缴费,与健康状 况和风险无关。所有参保者享受相同的医疗 保险待遇水平。
二是实物待遇原则。
疾病基金直接偿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如 对门诊一般采用以人头为基础的总额预算,对 住院一般按病种付费。病人不向医院或医生 支付费用。
五、改革趋势
(一)建立国家层面的疾病基金会,强化风 险平衡
(二)借鉴英国经验,建立“看门人”制度
(三)调整私人医疗保险政策 (四)增加政府投入
六、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启示
(一)建立低平台、多层次、有弹性的医疗
保障制度,使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 发展 (二)建立“看门人”制度,实现选择与约束 的有机结合
(三)引进协商机制,逐步推进集体签约制度, 促进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的协调发展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_现状_问题与改革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4*
总支出 (亿马克 ) 145. 3 235. 2 423. 6 901 1299 1690 2118 3593 3893 2340 占 GDP比重 (% ) 4. 8 5. 5 6. 3 8. 8 8. 8 9. 3 8. 7 10. 2 10. 3 10. 6
由于历史上法定疾病保险机构覆盖的人群是按行业与地域严格对口、归类 划分、不许跨界 ( 1996年后放开 )的, 法定疾病保险机构至今还保留着不同的类 型。目前, 德国共有包括普通地方疾病保险机构、工人和职员替代疾病保险机 构、企业疾病保险机构在内的 7大类、250余个法定疾病保险机构。在保险机构 的管理上, 德国推行高度自治、竞争和多样性的原则。由各类机构的全国协会自 行与对应的医生和牙医协会缔结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和补偿的协议, 并根据自己 的经营状况依照现收现付的原则厘定各自的缴费率, ¹ 缺口由政府通过公共税 收来填补。近年来, 德国通过允许投保人自由调换法定疾病保险机构来加大它 们彼此间的竞争力度, 以提高效率。
¹ 因此, 一般所称的法定疾病保险缴费率只是各类法定疾病保险机构 的平均缴费率。
11 0
欧洲研究 2007年第 6期
基金先按保险参加者人数以人头费的方式支付给医生协会。接着, 医生协会再 按照事先制定的统一计值标准, 对医生提供的服务进行审核、结算, 再行支付。 这意味着, 每点服务的具体货币值是总预算费用和该地区所有医生提供服务的 总点数的商。对单个医生来说, 他提供的服务越多, 则获得的点数越多、报酬也 就越多, 有激励医生多提供服务和检查的倾向。但如果总体点数增加, 则每点的 单价会下降, 收入则会减少。对医院的费用补偿一般分成两大部分, 医院的基建 和设备投资 (通常以医院床位为代表 )的费用来源于各州的财政, 而医院的日常 运营经费则来自于疾病基金和未参保者的自付费用。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趋势分析
2007.3卫生经济研究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趋势分析于广军1,乔荟 2,马强2(1.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200041;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200040)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778(2007)03-0045-02分担,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城市设立专项医疗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筹集社会基金。
为了防止资源浪费和逆向选择,可建立费用分担机制,这种机制能够强化病人在享受医疗服务时的费用意识,使得病人不滥用医疗服务。
(四)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
当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仍然停留在50年前的水平。
各国经验表明,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卫生习惯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呈正相关,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人民的健康,降低医疗服务和费用的压力。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主要应依赖个体预防,这就需要提高医药卫生知识传播的社会化程度,运用各种社会媒介提高卫生知识传播的深度、广度。
对现阶段贫困人群的防保问题应重点加强管理,可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对贫困人群进行健康促进。
收稿日期:2006-09-30(责任编辑刘钟明)一、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德国的现代医疗保险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883年,德国议会通过《工人疾病保险法》,奠定了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
在其后的100多年里,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经过多次改革,不断完善。
一是不断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从工业部门到其他行业,逐步扩展使之覆盖几乎所有人群。
例如,1883年覆盖率为10%,1910年为37%,1930年为50%, 1950年达到70%,1975年将近90%。
二是逐步调整保险待遇水平。
在疾病保险实施之初,疾病生活津贴高于医疗费用支出,二者之比为1.7∶1,到1955年,则变成了1∶4,1970年变成了1∶10,1984年则达到了1∶16。
从保障项目看,最初仅是有限的住院和院外护理免费提供药品和医疗用品;到1941年,实现了所有需申报疾病治疗费用的全额赔付;1970年增加了儿科检查;1974年取消了住院治疗时间的限制,增加了牙科等服务项目;1978年增加了医疗咨询和医疗支援。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改革方向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改革方向2006-12-20 19:23 文章来源:经商处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按照福利国家理论1[1]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自俾斯麦于1883年首创法定医疗保险制度以来,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德国的法定医保制度曾以其比较健全的医疗体系和较好的服务层次成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典型代表。
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法定医保模式本身所固有的弱点2[2]的显现,医疗费用逐年上升的困境已成为这一模式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瓶颈。
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德国医保体系与现状基础上,分析德国医疗改革方案的主要目标与措施、各方反应及改革前景,希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有所启示。
一、德国医保体系简介及现状德国通过社会法典确立了以“法定医保为主,私人医保为辅”的医保体系,用法律形式体现了福利国家的医保理念,同时也较好地贯彻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分析,全德法定医保的成员数到2005年底已达到7050万;而根据私人保险协会的统计,到2004年底完全私人医保参加者也突破了800万人,另有790万法定医保人员选择私人医保作为附加险种。
“双元并立,结构互容”的特点使德国医保体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一)法定医保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德国《社会法典》第五卷《法定医疗保险》将法定医疗保险(GKV)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其在德国医疗保险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法定医疗保险》规定了负有法定医疗保险义务的人员范围、结构原则、缴费义务、服务范围和保险机构组织形式等重要内容,调整了医疗保险中保险机构、医院(医生)和患者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确立了法定医保的团结互助(Solidaritätsprinzip)3[3]和自我管理(Eigenverantwortung)4[4]两大基本原则。
目前法定医保覆盖了德国90%以上的人口,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社会群体,是福利国家“全民保险”理念的体现。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近年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成为许多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一个具有先进医疗系统的国家,德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本文将探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启示。
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基于以下几个主要考虑因素: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的增长以及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德国面临着对长期护理和慢性病管理的巨大需求。
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成为重要议题。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1. 强调公平性和共享责任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公平性和共享责任。
所有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都必须强制参加医疗保险计划,无论其健康状况如何。
每个人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和雇主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这种公平性的分担机制确保了低收入人群和高风险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保健。
2. 提倡竞争和选择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鼓励竞争和选择。
公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医疗保险商,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保险计划。
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促使其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
3. 强调预防和早期干预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
医疗保险计划为公民提供定期体检和预防措施,并加强对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
这种注重预防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并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4. 实施统一门诊费用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并促进效率,德国采取了统一门诊费用的措施。
根据这一制度,医院和医生按照统一的收费标准向患者收取费用。
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避免对医疗费用的过度收取,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公平性和共享责任是保障医疗保健的基础。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
大视野field of vision统为平台,联通家庭、社工(机构)等,长者如感身体不适或有其他需求,可通过按动随身佩戴的遥控器按键向机构求援,社工随之提供相应的服务。
更为人性化的是,社工不仅仅被动地等待长者求援,而且会在节庆或天气突变的时候主动问候及关怀长者。
目前,“平安钟”已开发出手机模式,更加方便长者携带和使用。
在青少年服务方面,香港的社会工作服务形式更加多元。
对于在校学生,香港于2000年起推行“一校一社工”模式,由社工以“驻校”形式提供服务;对于未就学就业的青少年,社工和机构也以“青年中心”为平台,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训和职业见习计划,旨在通过活动发展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拓展生活学习视野、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并通过培训和职业见习计划开发青少年的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工作实践平台。
此外,香港社工会主动到青少年喜爱的篮球场、的士高等场地进行“外展”,以结识潜在的服务对象并进行跟进服务。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和滥药行为日益增多,社工及机构也益发重视相关的活动设计与服务提供,生命教育、控毒防毒开始成为重要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青少年服务不仅由社工一力承担,更以青少年重视平辈关系的特点为突破口来提升服务。
如香港青年协会就会邀请部分青少年担任“青年大使”,参与青少年活动和服务提供。
此外,警察、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士也常常以“义工”身份参与青少年活动,成为青少年的“同行者”。
总体而言,香港的社会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结合本地社会文化和民众需求的服务设计令人赞赏。
在推进内地社会工作事业时,相信香港的经验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作者简介:温颖娜,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第三部门教研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1883年《疾病保险法》通过后,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随后一系列法制不断了完善其医疗保险体系。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的是议会立法、民间实施、政府监督三者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实施和管理。
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演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医疗保险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探讨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历史背景医疗保险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德国的工人阶级由于工伤和疾病而导致严重的生活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医疗保险法案。
这一法案确立了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者共同支付保险费用的模式,为工人提供了医疗和失业保险。
二、发展阶段1.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德国的成功案例下,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并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保险制度。
如英国于1948年成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使所有居民能够免费享受医疗服务。
美国则于1965年实施了联邦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和Medicaid),为65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保险的普及与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保险制度在各国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医疗保障,大大减轻了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同时,为了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补贴、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等。
3. 科技进步对医疗保险的影响科技进步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涌现,使得医疗费用不断增加。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调整医疗保险制度,加强控制医疗成本的手段。
例如,采取了限制药物价格、推行疾病管理、提倡预防保健等措施,以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保险制度有望更加智能化。
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保险机构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制定保费,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多元化的保险模式未来,医疗保险制度将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社会医疗保险外,各种商业保险、互联网保险和互助保险等形式也将得到发展。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医疗保险体系,至今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但这套行之有效的保险体制发展到现在也浮现了一些问题,德国为了应对医疗保险面临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向前发展。
德国医疗保险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德国于1881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1883年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 年发布《工伤保险法》, 1889 年颁发《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1911年又通过《联邦健康保险法规》,上述法律加之《孤儿寡妇保险法》,组成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德国是社会保险模式最典型的代表,社会医疗保险的最大特点是采取多渠道方式筹集医疗保障费用。
它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一定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其家属看病就医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
医疗保险的投保人主要有三大类:义务投保人、自愿投保人以及家庭联保人。
对于义务投保人来说,保险是一种强制义务,人们不考虑其本人以及雇主是否愿意,而且保险参预各方不能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约定解除该强制义务。
义务投保人主要是工人、职员以及正在接受职业培训的学徒 (如果他们的收入高于养老保险的计费界限的75% ,则被免除保险义务);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的失业者;农场主、林场主及其一同劳作的家属;艺人及新闻业者;从事工作的残疾人;大学生(条件是未修完第14个专业学期且年龄不超过30岁);法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领取者(条件是其工龄的后半段的90%是投保于法定医疗保险)。
雇主向医疗保险机构报告其接纳新雇员的情况,雇员自受雇之日起自动成为医疗保险的成员。
雇佣合同期满时,雇员的投保身份也随之终止。
自愿保险是相对于义务保险而言的,投保与否取决于投保人的个人意愿,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权这样做,自愿投保得满足一定的条件:被免除强制保险义务的人,如果在免除义务之前的5年内至少投保了24个月,或者恰在免除义务之前连续投保了至少12个月;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因收入超过计费上限而被免除保险义务的人。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精选全文
4.负责接受投保人对经办机构的投诉并予以仲裁
三、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第三方
➢ 疾病基金会(经办机构)
性质: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是几百个的疾病 基金,经联邦医疗保险局批准成立,是非盈利性组织,
体系构成及组织管理 卫生部
医疗保险医师协会
患者
联邦医师 协会
联邦疾病基金 协会
联邦联合委员会
医院联盟
医疗服务质量与经 济性研究所
医疗质量监督协会
三、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组织结构:政府
➢ 政府的角色: 联邦医疗保险局隶属于国家卫生部,主要职责有
1.制定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与规定; 2.审批保险经办机构(疾病基金会)的成立、关闭及 合并
• 疾病基金减少,提高基金规模
• 引入竞争——1994年,允许自由选择疾病基金
•
2009年,允许自愿保险与法定保险竞争(两种制度趋同)
• 建立风险平准机制:1997年建立针对退休工人的风险平准机制,根据基金
的实际支出情况对高风险基金进行补偿;1993年,德国又建立了另外一种
事前风险平准机制,该机制使用年龄、性别、疾病补偿的申请情况、工作
➢ 第三阶段:施罗德为首的社民党/绿党政府的改革(1998-2005) • 总额预算、加强合作、删除无效技术和药品
➢ 第四阶段:默克尔大联合政府的全面改革 • 引入全民疾病保险 • 引入了卫生基金这一新的融资模式,征收统一的个人保险金
➢ 按改革的内容分: • 控制费用:减项目;个人负担部分费用;总额预算制度 • 合并疾病基金与引入竞争并行(法定基金之间\法定基金与商业保
性是医疗保险得以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说这种团结性 包括健康人与病人、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青年与老年以及单 身者与家庭之间的均衡。
德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医疗领域强国,其医疗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德国的医疗行业已经实现了高度发展和卓越成就。
19世纪初期,德国的医疗体系比较分散和落后,由私人医生和药店为主,国家几乎没有医疗保障机制。
19世纪末期,德国开始进行医疗改革,首先将医疗的责任从私人医生转移到国家医疗机构手中,成立了医院等医疗设施,但是总体来说,医疗质量和可及性仍有待提高。
20世纪初,德国仍然缺乏统一的医疗制度。
为了解决医疗保障问题,1911年颁布了全国性的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德国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使得医疗保障逐渐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
此后,德国医疗保险不断发展,1945年德国社会保障法颁布,规定将所有医疗机构纳入国家管理,推行社会化医疗。
1980年代,德国医疗行业出现了资金短缺和医患矛盾等问题,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政府建立了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医疗体系,使得民众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
如今,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德国医生的培养方式也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他们需要进行6年左右的医学院校学习,接受专业的医学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性价比极高。
德国医生有强烈的专业意识,能够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治疗和护理。
德国医疗行业的成功发展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大力投入。
政府不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也鼓励医生和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德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处于世界前沿,不断创新和更新医疗器材和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加高效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总之,德国医疗行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德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生培养和医疗技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经验和优势。
对其他国家来说,可以借鉴德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疗行业水平和质量。
德国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历史改革过程及现状
德国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历史改革过程及现状第一篇:德国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历史改革过程及现状德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回顾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该法的通过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
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社会共同筹资、建立风险分摊制度,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
其中法定医疗保险是德国医疗保险的主干,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社会疾病保险,目的是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该保险的主要特点是:(1)参保人群覆盖面广;(2)在资金筹集和费用支出方面既体现了团结互助的原则,又体现了自我负责原则。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德国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改革,下面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几个时代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
一、纳粹时期纳粹时期(1933-1945),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结构包括扩医疗融资和服务提供均维持不变,并且有一定程度的完善。
1941年,法定健康保险的范围扩展到了领区退休金的人群;1936年规定,疾病保险基金在法律上有义务为投保人和赡养对象提供住院服务,并且为赡养对象的住院服务支付大部分费用。
尽管社会保险制度的结构保持了连续性,法定健康保险的基本原则——为国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却被废除了。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煽动反犹太情绪,导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驱逐、迫害和屠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犹太人从法定健康保险获得服务和现金补助、意外事故保险和老年保险越来越受限制,甚至被拒绝。
并且,在纳粹政权时期,卫生保健的管理和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疾病保险基金、社区卫生服务、处理福利或健康卫生教育的非政府组织以及保健专业机构都集权并服从于德国纳粹工人党任命的领导人。
之后,权利的重心越来越从基金向医师转移。
德国是怎样推进医改的
德国是怎样推进医改的☉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刘 权尽管德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近些年来仍然一直在不断推行各项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在2004年、2007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进行了5次比较重大的医疗改革。
其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强化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减少医疗服务的不平等性等方面。
2004年医改:减少法定医保基金赤字由于法定医疗保险基金赤字严重,法定医疗保险费率不断增加,从2001年占总工资的13.5%到2003年占总工资的14.3%,再加上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问题,德国在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拉开了2004年医改的序幕。
2004年医改措施包括:1.减少成本或转移费用。
如减少法定医疗保险受益项目,包括购买非处方药、眼镜以及某些病人的交通费用等项目。
2.对于药品部门的费用进行控制。
例如,对专利药物设定参考价格(非处方药价格可自由设置)、引进药品电子商务、药剂师附加费固定为8.10欧元等。
3.设立联邦联合委员会。
此外,德国2004年医疗改革措施还包括增强病人的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重组较小的地区法定医疗保险医师协会并要求所有协会配备全职经理等。
德国2004年医疗改革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旨在减少医疗保险基金赤字,稳定法定医疗保险费率,并且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通过这次医疗改革,德国医疗保险费率得到了降低,从2003年占总工资的14.3%降到了2006年占总工资的13%,而且医疗保险开支也有所降低。
许多法定医疗保险基金开始扭亏为盈。
2007年医改:结构性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以2007年4月1日实施的《法定医疗保险强化竞争法》为标志,德国开始了新一轮医改。
这次医改方案是大联合政府中两派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德国总理默克尔对大联合政府就医疗改革基本达成一致表示高兴并指出,通过医疗系统的结构性改革,国家将会节省大量资金。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情况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情况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状况德国的医疗保险系统有很长的进展历史,历经社会变迁不断完善,目前德国的社会保险系统包括: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事故保险、失业救济金保险、退休金保险,可以说德国是一个保险的社会。
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为国家法定医疗保险和个人参保医疗保险两种,这两种方式结合运作可以保证德国的全部公民都参与到医疗保险体系中来。
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规定,假如公民拥有工作并且工资在3500欧元以下,则需要到政府指定的医疗保险公司购置医疗保险,假如公民的工资高于这一水平,则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保险公司和保险种类。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的费用,是根据公民的收入来确定的,一般是定为月收入的11%到15%左右,由公民负担一半雇主负担一半。
没有工作的公民,可以跟自己的家属进行投保,假如公民是靠社会福利过活的人员,则可以通过社会福利部门购置保险。
德国的私人医疗保险是根据公民的个人身体状况来确定价格的,假如公民的岁数小、身体好则保费就较低,假如年龄大、身体弱或有长期疾病则保费就相对较贵。
德国法定和私人保险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私人医疗保险可以在就医时享受更好的待遇,如要求专家诊疗、指定手术医师、住院时可以享受单间病房等,而这些都是法定医疗保险所没有的,假如参保法定医疗保险的公民也希望享受这些待遇,则需要另行购置一个附加保险。
德国医疗保险的范围很广,从疾病的预防到死亡抚恤都可以索赔,基本囊括了公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而且公民在参保后,可以获得一张医疗卡,凭卡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直接与保险公司结账,而不需要病人再自行垫付任何费用。
德国人看病都接受家庭医生制,即有专人对某个家庭的健康负责,家庭成员在需要看病的时候,直接到家庭医生处看诊,假如诊疗范围超过医生的能力,则医生会给病人开具转院单,让病人去看开放式的.专科医生或到大型综合医院就诊。
德国的很多医疗检查都是免费的,包括男性45岁后、女性20岁后的生殖系统防癌检查,35岁后的心血管检查、糖尿病检查,孩子6岁前的隐患疾病检查、孩子10岁后的智力、身体发育检查等等。
医疗保险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医疗保险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医疗保险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为人们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使得他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探讨医疗保险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医疗保险的起源医疗保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德国的工人阶级面临着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无法负担得起医疗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于1883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政府和雇主共同出资,为工人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成功激发了其他国家效仿,逐渐形成了现代医疗保险制度。
二、医疗保险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保险在各个国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20世纪初,许多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医疗保险制度。
例如,英国于1948年推出了国民医疗服务(NHS),为全体公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美国于1965年通过了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和Medicaid),为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保障。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保险制度。
三、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医疗保险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医疗保险未来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和数字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医疗保险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评估风险和制定保险方案,提高保险的准确性和效率。
2.个性化保险:随着基因检测和个人健康数据的广泛应用,医疗保险将越来越个性化。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个人的基因和健康状况来定制保险方案,提供更加精准的保障。
3.跨界合作:医疗保险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
例如,保险公司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医疗保险产品。
4.预防和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管理。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健康咨询、健康促进活动等方式,帮助被保险人保持健康,减少医疗费用。
德国医疗保险考察报告
德国医疗保险考察报告在全球医疗保障体系中,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一直备受关注和赞誉。
为了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优势和挑战,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
一、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背景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其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追溯到19 世纪末期。
当时,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工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德国逐步建立了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制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形成了如今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体系。
二、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1、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德国的医疗保险分为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
大多数就业人员及其家属必须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而高收入者、自由职业者等可以选择自愿参加私人医疗保险。
2、广泛的覆盖范围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医疗服务,包括门诊、住院、药品、康复、预防保健等。
无论是常见病还是重大疾病,参保人员都能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
3、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法定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缴费比例根据收入水平确定。
此外,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私人医疗保险的费用则由个人承担。
4、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自由选择参保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促进了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费用控制机制德国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如实行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药品参考价格制度等。
三、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运作流程1、参保登记符合条件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的医疗保险机构进行参保登记,提供相关的个人信息和证明材料。
2、缴费雇主和雇员按照规定的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费用由雇主代扣代缴。
3、医疗服务使用参保人员在需要医疗服务时,出示医疗保险卡,医疗机构按照规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医疗保险机构进行费用结算。
4、费用报销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提交的费用清单进行审核,按照规定的报销比例支付费用。
德国社会保险的现状与问题
他山之石异域传真I Y I Y U C H U A N ZH E N德国社会保险的现骥,、匈,阃,磨德国的社会保障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赡养、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在内的体系健全、执行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社保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等五项法定险种组成。
1.失业保险(A r bei t sl os enver-s i cher ung)属强制性保险。
所有被雇用的就业人员。
如工人、职员和培训人员都应参加的保险。
但官员、服兵役者或者65岁以上人员不需参加.从2006年2月1日起.从事照顾家属、个体经营,或者不在欧盟从业的人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继续参加失业保险。
从2007年1月起.失业保险费率为从业者劳动收入中需要计算保费的部分(简称缴费基数)的4.2%。
雇主和雇员各承担50%。
缴费基数的限额每年调整一次。
2.医疗保险(K r ankenver s i eh e邢n囝属强制性保险。
所有雇员、培训人员、失业者、农场主及其家属、艺术家、残疾人员、大学生、实习人员以及退休人员均应参加法定医疗保险。
在德国有90%人口参加了法定的医疗保险。
如果参保人的年毛工资超过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最高界限(2007年为42.750欧元).就可以选择继续参加法定的医疗保险还是改为参加私人医58人才资源开发201010口宗荷疗保险。
但自营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建筑师和律师.无论其是否达到最高工资界限.均可选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前提是他们原来必须是法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或私人医疗保险.法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可自行选择保险公司.家属可以随保.不另缴费。
医疗保费按照参加法定医疗保险最高工资界限(2007年为42。
750欧元)计算。
保费占工资的比率每个保险公司各不相同.2006年11月平均费率为14.25%.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50%。
月工资收入低于325欧元的培训人员.其保费全部由雇主承担。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组织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医疗保障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组织体制的发展与变革王 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摘 要!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组织体制变革的视角对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德国医疗保险组织的法律地位、治理结构以及运作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其政府干预性与市场竞争性同步强化的改革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朝着∀管理式竞争#的方向在发展。
关键词!德国;医疗保险;组织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R197 5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 issn.1674 2982.2011.02.011Evolution and refor m of health ins uranc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G er m anyWA NG WanSocial S ecurity R esearch C enter,Renm in University o f China,B eijing100872,ChinaAbstrac t!The social hea lth insura nce refor m i n Ger m any has generated a profound i n fl u e nce i n the w orld.This ar ti c l e analyzes the develop m ent process and or ganizati o n status of hea lth i n surance refor m i n Ger m any fro m the perspecti v e of or ganization refor m,and d i s cussed the r efor m trend i n f u ture.It prelm i i n aril y a nalyzes the l e gal status,governance str ucture,and operationalm echa n is m.I n additi o n,it expl o res the rei n forci n g coordi n ati o n of gover nm e nt i n tervention and t h e m arket co mpetition.The paper sho w s that the refor m wasm ov i n g to w ard the directi o n of∀M anaged Co mpetiti o n#.Key w ords!Ger m any;H ealth i n surance;O rganization str ucture;Refor m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发源地,德国医疗保险具有典型的俾斯麦体制特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在制度体系上维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回顾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该法的通过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
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社会共同筹资、建立风险分摊制度,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
其中法定医疗保险是德国医疗保险的主干,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社会疾病保险,目的是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该保险的主要特点是:(1)参保人群覆盖面广;(2)在资金筹集和费用支出方面既体现了团结互助的原则,又体现了自我负责原则。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德国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改革,下面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几个时代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
一、纳粹时期纳粹时期(1933-1945),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结构包括扩医疗融资和服务提供均维持不变,并且有一定程度的完善。
1941年,法定健康保险的范围扩展到了领区退休金的人群;1936年规定,疾病保险基金在法律上有义务为投保人和赡养对象提供住院服务,并且为赡养对象的住院服务支付大部分费用。
尽管社会保险制度的结构保持了连续性,法定健康保险的基本原则——为国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却被废除了。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煽动反犹太情绪,导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驱逐、迫害和屠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犹太人从法定健康保险获得服务和现金补助、意外事故保险和老年保险越来越受限制,甚至被拒绝。
并且,在纳粹政权时期,卫生保健的管理和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疾病保险基金、社区卫生服务、处理福利或健康卫生教育的非政府组织以及保健专业机构都集权并服从于德国纳粹工人党任命的领导人。
之后,权利的重心越来越从基金向医师转移。
1933年,疾病保险基金中的社会主义者、犹太人和多数工人代表都依法被开除。
门诊医师组织不断壮大,1934年建立了国家医师协会,它们可以自行进行医师注册而不用和疾病保险基金组织谈判。
但实际上,医师在在意识形态上得到提高,但1939后它们服务的对象受到限制,实际工作专业受控于公共卫生官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德国投降,纳粹主义结束,自此卫生保健也和其他所有德国社会结构部门一样,分解成两个独立不同的组织系统。
被西方联盟占领的三个区域变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德的苏维埃区域变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的国家卫生服务东德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受到了苏联较强的干预作用。
其医疗体系是一个受魏玛时期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卫生学传统和苏联、瑞典、英国卫生保健体系的影响的新模型,采取强制的方式来控制传染性疾病,是中央集权的,政府主导的卫生保健制度。
当地社区给居民提供预防服务,包括卫生健康教育、儿童和孕妇的保健以及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特殊治疗。
这些服务通过各州提供的综合社会支持提供补助。
在这样的制度下,民主德国很快建立起来了令很多国家羡慕的卫生保健制度。
但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和无法获得现代化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民主德国的卫生保健制度就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了。
2、德意志联邦德国时期社会保险体制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险体制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模式。
两德分裂后,西德的疾病保险基金、工会和社会民主党开始为建立健康、养老和失业的单一法定保险进行游说,从而为和已经在不同地区享有垄断权的门诊医师的谈判中增加砝码。
然而保守的基督教民主党赢得了1949年第一次大选,之后直到1955年,国家层面上基本上恢复到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卫生服务体制。
疾病保险的保险费由雇主雇员平摊,工商和残疾的保险由雇主完全支付,工会获得50%的代表权。
私人门诊医师被授予与权利、全力和职责相对应的垄断权。
之后的1955-1965年是医师、疾病保险基金、媒体和卫生产品公司联盟意图推翻降低成本结构的改革做斗争的时代。
1965-1975,由于卫生服务价格和工资的上涨(包括从宗教命令到时速人员的转变)、人口统计学趋势、对使用更昂贵的设备的补贴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和基层组织的现代化更新和扩充,卫生服务费用出现了快速的增加。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面向社会、心理治疗和护理服务扩展的改革,主要是由私人非盈利组织在社区层面实施。
另外,农民、残疾人和学生被引入到法定健康保险的保护之下。
石油危机后(1975年前期开始),持续的费用增加受到了财政投资的卫生保健提供方的批评。
1977年,德国进入了法定健康保险的成本控制时期,健康保险费用限制条理的引入结束了卫生保健支出快速增加的时期,特别是在住院部门。
自1977年以来,卫生保健领域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都是为疾病保险基金和提供者寻求稳定的筹资,而这也成为了德国之后几十年改革的主旋律。
三、德国统一后的卫生服务改革两德统一后,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降低两德之间的社会保险体制的差别,通过控制开支、引进疾病保险基金的竞争,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避免逆向选择的前提下,控制医疗支出。
一系列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1977年卫生保健成本控制法案的颁布,该法案旨在在保持社会团结和建立工资缴费率的稳定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1981-1982年间,政府又颁布了补充的改革,改革包括对牙医的保险减少,医院床位的减少,新生儿允许住院时间的减少等。
1986年的联邦医院花费法规介绍了疾病基金和医院可能的预算。
四、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改革近几十年中,在经济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的提高、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加强、法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提高、医务人员数量增加等原因的驱动下,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匮乏问题逐渐凸现。
根据1960年到2004年的数据显示,德国医疗费用支出处于不断上涨的状态,远远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60年的4.8%上升到了2004年的近11%。
另外,由于资金的筹集跟不上支出的增长,使得德国的医疗体系,尤其是作为主干的法定疾病保障体系收支缺口日益扩大。
并且由于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是以现收现付方式筹资的,因而直接导致了法定平均缴费率的持续上涨和作为补充来源的政府补贴的同步增长,企业、个人、政府等各级筹资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经济发展。
为更好控制费用增长,德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多次改革。
1、19891970 年代初,由于医疗保险支出增长,只能以不断提高保险缴款、不断地增大保险税课征的基础来获得资金。
面对卫生保险体系费用的爆炸性增长,费用控制政策显得软弱无力。
从1976~1977 年开始实施的卫生保健体系费用控制政策,使其早期支出和缴款率的快速增长得到有效削减,遏制了其上涨势头。
然而,保持医疗保险支出和缴款率的持续长期稳定的目标却未能实现。
德国政党联盟于1987 年提交一份“卫生保健体系结构改革法案”:创建一个对法定医疗保险体系各方(服务提供者、投保人和医疗保险基金)均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提高经济效率、注意节约使用资源,让个人为其健康承担更直接的责任;加强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财政基础;将保险赔偿和支出同卫生保健目标和医疗优先顺序挂钩,同时注意保持缴款率的稳定;保持和发展—个高效率的以社会为导向和结构多样化的法定医疗保险体系,并将互助性原则、风险共担的统一原则以及自我管理性原则触入其中,提供融合了医学进步成果的高质量卫生保健服务;在卫生保健体系和法定医昨保险基金内引入竞争性因素并增强其社会市场经济特点等。
1988 年12 月20 日颁布的《医疗保健体系结构性改革法》自实施后,对1989 年的保险费用节约产生重要影响。
医疗保险基金总赔偿支出从1988 年的1280 亿德国马克下降到1989 年的1230 亿德国马克。
同时,医疗保险基金平均保险缴款率能暂时保持稳定甚至下降,从1989 年的12.9%下降到1990 年1 月l 日的12.8%,同年后期继续下降,达到12.2%。
2、19921990 年代中期,降低费用措施的影响开始消失,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又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
1991 年,原西德联邦州每位保险成员的支出上升了l0.7%,这一数字比应付缴款收入增长率5%要高两倍多。
1992 年,支出增长势头仍在继续,这—年支出达92%,而应付缴款收入增长率仅为5.1%。
对于这样一种趋势,只有求助于新的卫生保健政策。
联邦政府起草形成《法定医疗保健改革法案》基础的建议,寻求卫生保健体系的结构改革。
1992年《卫生保健法》进行结构改革目标是重新安排医院服务报酬体系。
建立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卫生保健联系,有效限制法定医疗保险基金医师和内科医生的数目增长,重组医药部门,使其结构多样化,并对法定医疗保险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革。
此立法由于反对1988 年卫生保健改革法而设立了一个新的目标。
服务提供者首当其冲承担预期的财政负担,支出的3/4 由服务提供者承担,保险成员承担1/4 由州政府对整个法定医疗保险基金体系支出负重要责任,但法定医疗保险基金自我管理性结构的其他各方面的作用完全没变。
如果法定任务在要求时间内没有完成,这时要根据法规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
报酬和基金体系要为参与各方提供更为有效的刺激以保证资源的节约使用并提高关于服务质量的意识。
此法案增强了医疗保险基金之间的竞争,在卫生保健提供者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
1992 年《卫生保健改革法》生效后的两年,法定医疗保险基金又获得稳健的财政基础。
1992 年94 亿德国马克的赤字被随后1993 年l04 亿德国马克的收入盈余所取代,1994 年医疗保险基金又获得盈余大约21亿德国马克,费用爆炸式增长已得到遏制。
同时,缴款率水平也稳定下来并有所下降,大体上已能有效治愈法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过度增长的弊端,从而稳定缴款率。
但也不能忽视以下事实:所有医疗保险基金还远未充分削减缴款率,后面的竞争可能会更强。
3、2003在医疗保险所有重要支出项目上的费用预算使一度不可控制的支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法定医疗保险基金面对未来的挑战。
德国的医疗卫生政策,尤其是法定医疗保险基金是基于社会经济和医疗科学的基本条件上制定的。
根据这些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是法定医疗保险基金所面临的永久挑战。
德国从2004 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
改革的方案是减少法定医疗保险覆盖的项目,增加参保人责任,要求参保人为医疗诊治支付更多的费用。
主要举措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缴费率。
降低个人法定医疗保险占净收入的比例,从2003 年的14.3%降至2006 年的13%。
二是减少法定医疗保险覆盖的项目。
包括镶牙、购买非处方药等,并取消了每四年申请一次的为期三个星期的疗养计划。
三是取消病假补贴,改革前因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投保人可向医疗保险机构领取长达6 个星期的工资,此后可领取18 个月的病假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