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运动学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共27页文档
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2.直达波时距曲线3. 反射波时距曲线4. 折射波时距曲线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在地面激发了地震波后,根据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波的类型(如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地震波将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
时距曲线: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 之间的关系。
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1.1 时距曲线图a 自激自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相对应图b 多道接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不对应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1.2 共炮点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按观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放一炮,在一个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上接收并得到一张地震记录,地下存在反射界面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称为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另一种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同属于同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记录共反射点记录1.3 几个基本概念•炮检距(offset):炮点到地面各观测点的距离,也称为偏移距。
•初至时间(first break):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Geophone)并记录下来的地震波第一波峰时间。
•同相轴(event):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共炮点(common shotpoint):所有接收点具有共同的炮点。
•纵测线(inline):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offline):激发点不在测线上。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2.直达波时距曲线3. 反射波时距曲线4. 折射波时距曲线xtxt (x 1,t 1)(x 2,t 2)(x 3,t 3)(x 4,t 4)(x 5,t 5)t10t3t2t4t5x 1x 2x 3x 4x 502. 直达波时距曲线直达波:从震源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旅行 时间tX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t0之差。
tn t x t0 t0
1 X 2 t0 2V 2
t0
正常时差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二项式展开可以得到简 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用到。
tx t0
1
x2 v2t02
越平缓,曲率越小。
从视速度的角度考虑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视速度定理
t
s v
s' v*
s sin
s'
v* vs' v
s sin
A
△ S‘ B
△ t,△s
由此式可见,视速度一方面反映真速
度,另方面又受传播方向影响,故也 成为识别各种地震波的特征之一。
反射波时距曲线
A工区
B工区
什么情况下直达波的时距离曲线不是直线?
共炮点反射
同一炮点不同接收点 上的反射波,即单炮 记录,也称同炮点道 集。在野外的数据采 集原始记录中,常以 这种记录形式。
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 放炮。
共反射点反射 另一种方式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 上,把同属于某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 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 射点的共反射点记录。
t0
1
x2 2v2t02
Leabharlann t0x2 2v2t0
x 1 vt0
x2 tn tx t0 2v2t0
结论:
a)、炮检距越大正常时差越大;
b)、反射深度越深正常时差越小;
c)、速度越大正常时差越小。
物探精品课程 第二章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2 zu V1
cosi
根据视速度定理有
(2-10) (2-11)
代入(2-11)式得
T *
V1
d sin i
(2-12)
t x
d
Td* t0d
(2-13)
图2-13 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图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同样方法亦可得到O2激发,O2O1区间接收时的时距曲线方程:
式中
tu
在图2-1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为选择最佳观测段提供了依据。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四、绕射波和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1.绕射波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断层的
棱角、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
或侵入体如上所述,绕射波将以这些点
为新震源向周围传播。如图2-19所示,
点)左侧时,上式取负号。
由方程可见,该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O的直线,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即为
V*。即
V * x / t
(2.2.2)
当忽略震源深度时,一般可近似认为V*等于表层层速度V1。其时距曲线
参见图 2-12所示。显然,在一定观测范围内,直达波最先到达接收点。
第二节 地震波时距曲线
2、折射波时距曲线
若以T=t2,X=x2为变量作图,式(2-19)变成斜率为和截距为的直线,如图2-17
所示。利用这一关系可确定反射界面之上地层的速度值V。
根据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式(2-17),可求得沿测线变化的视速度:
V*
dx dt
V
1 4H2 x2
(2-20)
分析式(2-20)可以看出,在爆炸点附近(x→0),V趋于无穷大,而在无穷远处
《地震波运动学》PPT课件
(2)当测线平行于地层走
相等。此时,射线平面是铅直的 ,在该平面内可见到界面的法
线深度h,即 h Vav t0 / 2 ,表示 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而从O
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 称为真深度,也称之为铅垂深 度或钻井深度。界面的法线深
度h与真深度hz之间有下列关系
: hz h / cos
真深度、法线深度的关系
测线平行界面走向时深度间的关系
x
x
R
Ds
A
C
h
1
2
φ
C h C
I
R
B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t
1 v
x2 4h2 4xhsinφ
1、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2、xm = ∓2hsinφ 是时距曲线极小点的横坐
标,极小点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上倾一侧;
3、在极小点处,反射波返回地面的时间最短,
tm=2hcosφ/v
4、 xm 点实际上就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
多次覆盖剖面上的特殊波
回转波的水平叠加剖面(a)和偏移剖面(b)
第五节 地震反射的时间记录剖面
原始的地震资料上,地下地质界面是 以双曲线型的时距曲线表现出来的, 水平界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很显然,时距曲线不能直观地反映实 际的地下界面。
时间记录剖面:用时间来标定同相轴 所代表的界面深度的地震记录。
2、断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3、特点:倾角大;反射波振幅强度变化 大;断点有可能产生绕射。
4、地质意义:指示断层的存在及大致的 位置。
三、凹界面上的反射波
凹界面按其具体特点又可分为几种 情况
圆弧的曲率半径为ρ界面的埋藏深
02第三节时距曲线之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倾角时差
(DMO: dip moveout)
第三节 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地面
速度V
均匀介质模型
第三节 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地面
V1 R1
V2 R2
V3 R3
V4 R4
t
2
OA v1
AB v2
2 v1
h1
cos 1
v2
h2
cos 2
同样得到 OC 距离
x 2h1tg 1 h2tg 2
透过定律:sin 1 sin 2 P
v1
v2
cos i
1
P
2
v
2 i
( cos
1 sin 2 )
xt 22vv11
h1
1P2v12 v2
h1Pv1 1P2v12 v2
S1 S2 S3 S4
CMP R4 R3 R2 R1
CDP
5. 共炮检距道集(COP,Common Offset Point)
OFFSET
CMP
6. 共反射点道集(CRP,Common Reflecting Point) 7. 共成像点道集(CIP, Common Imaging Point) 8. 共聚焦点道集(CFP, Common Focusing Point)
关于数据集
1. 共炮点道集(CSP,Common Shot Point)
炮检距
偏移距
S
R1 R2 R3 … Rn
2. 共接收点道集(CRP,Common Receiver Point)
地震波运动学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v1
v2
vi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平均速度法。即把某一个界面以上的介质用具有平
均速度vav和厚度为H的均匀介质来代替。用下面公式 计算该界面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
t平均
1 vav
x2 4H 2
n
hi
n
其中vav
i 1
n ( hi )
,
H
hi
i 1
v i1 i
25-25
Seismic Wave Kinetics
用引入平均速度的办法,就可以把三层介质问题转化为均匀介质 问题,并可以把三层介质的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
引入平均速度是对层状介质的一种简化方案。它的准则是两种情 况下t0相等,或者说两条时距曲线在(x=0;t=t0)点重合。
实际地层剖面中,不只三层而是很多层,这时仍可以用上述方法, 用不同的平均速度值,把各个界面的上覆介质简化为均匀介质,
计算地震波传播的总时间t,以及 相应的接收点离开激发点距离x。
当计算出一系列(t、x)值后,就 可具体画出R2界面反射波时距曲 线。
25-8
Seismic Wave Kinetics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下面找出计算(t,x)的公式。波从震源 O出发,透过界面R1,其传播方向必然满 足透射定律,即:
在地震勘探中对客观存在复杂的地层剖面,根据对问题研 究的深入程度,对成果精度的要求等因素,建立了多种地 层介质结构模型,主要有三种:
• 均匀介质
• 层状介质
• 连续介质
25-3
Seismic Wave Kinetics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均匀介质 所谓均匀介质是认为反射界面R以上的介质是均 匀的,即层内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 个常数v。界面R是平面,界面可以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地震波时距曲线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 Curve Conception)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 情况下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 “时距曲线” (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时 间和距离的关系是通过速度联系的。
地震波时距曲线
一个分界面下地震波时距曲线
Chapter 2 Seismic Wave time distance Curve
本章内容提要:
这一章中主要讨论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 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波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 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在t-x坐标中表示出来, 所得到的曲线图象,称为时距曲线,即t与x关 系曲线,它属于运动学的问题。因此,讨论一 般采用几何作图的方法。下面介绍在均匀,层 状、连续介质中,在不同的界面处(水平,倾斜) 波的时距曲线及时距方程。
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 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 测线。二维观测大多用纵测线方式。
一、时距曲线的概念(T-X Curve Conception)
记录方式:
1. 单道(自激自收)接收--一炮一道(效率 很低);
2. 多道接收--一炮多道(现在常用96--120 道,最多达上千道);
(3)正常时差 Normal Movement (NMO)
(1) 时距曲线方程
Common Shoot Point Reflect Wave T-X Curve Equation
A.地质模型;
t
Geology Model 反射界面R, N 速度V,埋藏深度H, O点
放炮,S点接收时间t;
tD= X /V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t2
t02
x2 v 2
(2.1.13)
均方根速度为
v
n
tv ii i 1
n
2
1/ 2
ti
i 1
(2.1.14)
均方根速度是以各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在震源附近接收时,i角较小,可以略去pvi的高次项 得到结果,所以仅在震源附近满足假设,远离震源时 有误差,时距曲线是高次曲线。
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主讲:王伟 邮箱:
地质工程教研室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每激发一次人工地震波,都要 在多个检波点接收地震信号。炮点和检波点都沿一条 直测线布置,炮点到任意检波点的距离称炮检距x,相 邻检波点的距离叫道间距x,来自同一界面的地震波 沿不同路径先后到达各检波点,从而形成一张如图 2.1-0所示的地震记录。
t 0* RS 1 4h2 x2
v1
v1
(2.1.2)
将反射波在炮点的反射时间称为反射回声时间,
t0
2h v1
则(2.1.1)式可改写为
t
t02
x ( v1
)2
或
t2
t02
x2 v12
(2.1.2)
式(2.1.2)就是水平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式,可 化简为以下的标准双曲线方程
t2 t02
图2.1-1 直达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4)折射波、地滚波、声波等都有自己特有的形状。地 滚波、声波都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比直达波斜率大, 原因是面波和声波速度小于直达波。
(5)每一类特定的时距曲线,其时距曲线的斜率与地下 介质的纵波速度v有关。
因此,了解不同地质体产生的地震波时距曲线的特征, 对于利用地震记录及时指导野外施工,以及进行地 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都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2.1.6)标准形式为
(2hv c 1o 2ts2)2(x (2 h 2 c h o ssi n )2)21 (2.1.6')
1.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是双曲线
2. 双曲线以其极小点M为对称,M向反射界面上倾
方向偏移距离xm= 2hsin;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纵坐
标为tm
tm
2hcosx
v
3.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 为td /x,
图2.1-1 直达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4)折射波、地滚波、声波等都有自己特有的形状。地滚波、 声波都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比直达波斜率大,原因是面 波和声波速度小于直达波。
(5)每一类特定的时距曲线,其时距曲线的斜率与地下介质 的纵波速度v有关。
因此,了解不同地质体产生的地震波时距曲线的特征,对 于利用地震记录及时指导野外施工,以及进行地震资料 的处理与解释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图2.1.3,经推导,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在炮检距不大时)仍看成是双曲线;多层 介质的时距曲线方程式如下:
t2 t02vx22
(2.1.13)
均方根速度为
v
n t v2 ii i1
n
1/2
ti
i1
(2.1.14)
均方根速度是以各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
在震源附近接收时,i角较小,可以略去pvi的高次项得到 结果,所以仅在震源附近满足假设,远离震源时有误差, 时距曲线是高次曲线。
6.用一般分析手段,从反射波法很难获得详细的地层速度 资料,而只能求得反射层位以上比较笼统的所谓有效速度。 有效速度有时也近似看作平均速度
7.反射波法要求界面比较"光滑",否则会发生散射现象, 使记录不易辨认。
水平多层介质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六、水平多层介质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 时距曲线方程1 2 n-1 n 据斯奈尔定律:P V V V nn ====αααsin sin sin 2211 (6.2-28) 或),,2,1(sin n i P V ii==α i i PV =αsin2221sin 1cos i i i V P -=-=αα设波在第n 个界面上发生反射,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应走折线。
则[]22211⨯∆++∆+∆=n n tg h tg h tg h x ααα∑∑==-∆=∆=ni ii i ni i i i V P PV h h 122112cos sin 2αα∑∑∑===-∆=∆=⋅∆==⨯+++=ni i i iiii i ni i i n i ii n n V P V h h S V h V S V S V S V S t 12211221112)cos (1cos 222][αα⎪⎪⎩⎪⎪⎨⎧-∆=-∆=∑∑==ni i i i ni i i i V P V h t V P PV h x 1221221212 P55(§6.2-28①) 特点:①不是双曲线,②显函数形式写不出来。
2. 平均速度V(1) 平均速度的概念:① 波的射线速度V r ——波沿着射线的平均速度 nn nn n r V S V S V S S S S t t t S S S V ++++++=++++++=2211212121n n n nn V h V h V h h h h ααααααcos cos cos cos cos cos 2221112211∆++∆+∆∆++∆+∆=P54(§6.2②)② 平均速度的第一种定义方法当波垂直入射时,有021====n ααα ,P54(§6.2②)式变成:nn n V h V h V h h h h V 0cos 0cos 0cos 0cos 0cos 0cos 221121∆++∆+∆∆++∆+∆=∑∑∑∑====∆=∆∆=∆++∆+∆∆++∆+∆=ni ini ini ii ni inn nthV h hV h V h V h h h h 1111221121 P54(§6.2③)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垂直传播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叫平均速度。
时距曲线
S OSA S O SA OS O S , OA O A
* *
*
波由O 入射到A 再反射回S 点所走过的路 程就好象由点直接传播到S 点一样,在地 震勘探中,把这种讨论地震波反射路径的 简便作图方法称为虚震源原理。
O* S 1 2 1 2 2 2 t x (2h0 ) x 4h0 v v v
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 到达接收点的波叫直达波。一个纵波入射到 反射面时 ,即产生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也 产生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与入射波类型相 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 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入射角不 大,转换波很小,垂直入射不产生转换波。
㈢按波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 体波:
1 2h x 4hx sin x x 4h 4hx sin 1 , 当 1时 v v 4h 2h x 4hx sin t t 1 8h x 4hx sin t t 1 , t 为O点处自激自收时间 8h t x sin 2 x sin vt t t t sin h v 2x
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 中传播,合称为体波。
面波:
沿自由表面或分界面传播的波叫面波。其 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
R
2v2 1v1 2v2 1v1
R:反射系数(由介质1入射到分界面时界
面的反射系数)。
在界面产生反射波条件:分界面两边介 质的波阻抗不相等。 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界面,速度界面不 一定是反射界面。 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目前主要利用反 射纵波),习惯上把这种被我们利用的波称 为有效波,妨碍记录有效波的其它波都称为 干扰波。
地震勘探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tn t x t0 t0
1 X 2 t0 2V 2
t0
tx t0
1
x2 v2t02
t0
1
x2 2v2t02
t0
x2 2v2t0
tn
tx
t0
x2 2v2t0
结:
a)、炮检距越大正常时差越大;
b)、反射深度越深正常时差越小;
c)、速度越大正常时差越小。
4、正常时差(NMO, Normal MoveOut)
t0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 t0
2h V
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自激自收时间。
t
X 2 ( 2h)2 V2 V
X2 V2
t02
t0
1 X 2 t0 2V 2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旅 行时间tX 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 直时间t0之差。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对两个界面:
深层反射波返回地表的α角比浅层的要小 (α深<α浅),Va相对变大,斜率变小,曲 线变缓,则深层的时距曲线比浅层平缓。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 缓,反正,则越陡!!
时距曲线的弯曲情况
曲率大
曲率小
4、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反射波时距方程
R为倾斜界面,倾角为 ,界面 以上波速为V。 先求取时距方程。为讨论简便, 采用镜象法。
视速度定理:
t OA AS 2
V
V
h2
(X
2)2
1 V
4h2 X 2
Va
dX dt
V
地震波运动学(09级)第七节透过波和反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
注意:
激发点移动时,曲线极小
点在测线上位置不变,绕射
点正上方。但整条绕射波曲
线沿t轴平移,曲线形状保
持不变。
以上指出的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绕射波时距 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关系,对我们在一张共炮点 地震记录上识别绕射波是很有用的。
动校正后的反射波、绕射波同相轴关系
反射波同相轴
绕射波同相轴
二、断面波(断面反射波)
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 : 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这是它与 正常反射波的共性。 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 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 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 是单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界面上某两个点的反 射可能同时到达地面的同一个观测点。这是回转 波与平面界面反射波相比的特殊性。
绕射波时距曲线
(3)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 射波时距曲线相切。射 线RM既是反射线又是 绕射线,所以在M点上 两者时间相等,视速度 相同,斜率一致。 绕射波时间总是大 于反射波时间。
绕射波时距曲线
(4)由于绕射波的时距 曲线比t0值的反射波时 距曲线弯曲大,当用 一次反射波的时差进 行校正时,由于校正 量不足,所以校正后 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形 状仍然是曲线。
②找出等效传播路径O*M的长度 作O * N垂直地面,作AP∥MO*,交O*N于P点。 因此有AP=O*M。用AP代替O*M后,寻找它与已知 参数的关系就比较方便。
最后得到上行波时距曲线:
O*M 1 2 2 t (2 L sin d ) (2 L cos Z ) V V
当断层落差较大,断面两侧具有不同岩性的地层直接接触时, 断层面成为一个较明显的波阻抗分界面,产生断面反射波。 如果由于断裂活动,使断面两侧地层沿断面发生滑动,断面 就可能具有一定的光滑度,这时断面就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反 射界面,会产生较强的断面反射波。
2-2.4复杂地质条件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四、山谷和山脊地层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当反射界面是由平界和弯曲界面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界面时,时距曲线就会 变得相对复杂了。 若界面的形状象山谷R1AR2,此时,我们可以把这组界面分解为倾斜方向 相反的两个平界面,分别找到两个反射界面的虚震源,O1*、O2*,从这两点 向地表面作垂线,反射界面双曲线应当对称这两条直线。反射界面对应的双 曲线的长度,可由虚震源O1*、O2*连接R1、A、R2、并延长到地表面,其 两个交点的长度,就是反射界面相对应的双曲线。 山谷形状界面的反射波的两条双曲线相交在一起,而且扰射波的双曲线分 别和反射界面的双曲线相切,它对称过A点向地面引垂线的交点的时间轴。 当界面的形状是山脊的时,反射界面所对应双曲线是什么样子?与山谷使 用相同的方法,分别找到两个界面的两个虚震源,过这两个点向地面作垂线, 双曲线对称于过这两个交点的 t 轴,长度也可以确定。绕射波的位置也可以 确定,并和界面的反射波的双曲线相交。 与山谷不同的是,两个界面的双曲线不在相交而是错开一段距离,但绕射 波在错开的位置上出现。和山谷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形成了明显变化。
§2.4较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时距曲线
地震勘察地区的地质界面,实际往往是起伏不平的。对于地震勘察来说平 界面和弯曲界面的概念可以说是相对的概念。比如地下的一个反射界面,在 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例如几十km )的范围内的起伏,对于地震勘探的局部 地段(几百米~上千米)进行观测来说,仍然可以看成为一个平面。弯曲界面 一般是指在观测地段范围内出现弯曲的界面。
在断层附近地区,地层产状发生变化,形成各种不同产状类型的地层。使反 射波的时距曲线,在断层附近的形态就变得比较复杂。
三、断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常见的特点简单介绍几点: 1、反射波组错断,表示有断层存在。但断层面两侧的波组分层特征、反射波
地震波运动学
2
1
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五、正常时差
正常时差的计算
六、倾角时差
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x²
t²
t0²
m=1/v ²
t0²=4h² /v²
双边接收单炮记录 单边接收单炮记录 实际野外原始记录
双边接收单炮记录 单边接收单炮记录
三、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介质模型:界面倾斜,均匀介质,界面上下介质存在波阻抗差。
介质参数:界面倾角φ 、激发点o到界面的法线深度h,波速v,炮检距x。
01.
第一节 一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02.
第二节 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03.
第三节 多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04.
第四节 特殊波的剖面显示
05.
第五节 地震反射波的时间记录剖面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叫几何地震学,主要用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R1
R2
R3
O1´
O2´
O3´
M
M´
φ
1、共中心点资料的采集
2、时距曲线方程
中心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为:t0m =2h0/v
实际的地层介质
层状介质的特点:多界面、多层组波速分布不均匀(层与层之间的非均质性);
地震波的传播:在介质中以折线形式传播,路径曲折。
第三节 多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