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空间表现》

合集下载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分析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分析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分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8期摘要:东西方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彼此绘画构图取法不同。

中国人物画长卷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空间表现更自由,艺术表达更有厚度,能够产生空阔而深远的空间意象。

其虚实留白的处理方法和流动性的空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人在绘画创作中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空间;虚实留白一、散点透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二者绘画构图取法不同。

西方思维模式基于逻辑性、理性的分析与计算,在绘画方面追求三维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再现自然的人、事、物,重于求真写实。

散点透视法,是相对西方的焦点透视而言的。

散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画家的观察和创作,二是观者的观赏与感受。

在创作时,中国画家以多视点观察的方式探究自然进行绘画,在视点的移动和视角的变换过程中,画家可以自如地安排画面的构图和取景。

在画面不受视域影响的前提下,高度提炼所需的物象形象特征,将来自不同空间内的人、景放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通过对虚实关系的协调处理画面空间。

如陈洪绶的《百寿图卷》《西园雅集图》,多视点的观察方式使其心中所“见”已超越了眼之所见,画面在远近深度的表现上借虚实、疏密关系的对比加以实现,超越光线、明暗的物理變化,也超越自然空间形态的认知和体悟。

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的运用,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画面空间表现的自由性,“三远法”的使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特征。

“三远法”系宋代郭熙于《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画家将多视野观察下的感受综合绘制在一个画面中,以创造一个新的时空观。

如陈洪绶的《五泄山图轴》(图1),可仰观山巅之高,气势之雄,画面山石峥嵘,古木参天;画中的点景人物独坐其间,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观者直观地感受到山的博大与威严,此为典型的“高远”。

又如陈洪绶的《松溪对弈图》(图2),山形复杂多变,蜿蜒曲折,层层叠障,相互掩映,使画面结构如画中的棋局一般错综复杂,意蕴深远。

幼儿绘画发展特点

幼儿绘画发展特点

幼儿绘画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幼儿绘画是幼儿时期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对于幼儿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是指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认知、感知和创造能力的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一、绘画的表现形式特点:1.1 幼儿绘画的形象性:幼儿绘画更加注重形象的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

1.2 幼儿绘画的简化性:幼儿在绘画时往往将事物简化为几何图形或者线条,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3 幼儿绘画的变形性: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变形,这是他们对于事物特征的个性化表达。

二、绘画的色采运用特点:2.1 幼儿绘画的色采选择:幼儿在绘画时往往选择璀璨、明艳的颜色,以增加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

2.2 幼儿绘画的色采运用方式: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大面积的色块,缺少细节的表现,更注重色采的整体效果。

2.3 幼儿绘画的色采表达能力:幼儿在绘画时,通过色采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感受和情感。

三、绘画的线条表现特点:3.1 幼儿绘画的线条选择: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简单的直线、曲线和弯曲线,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轮廓和形状的认知。

3.2 幼儿绘画的线条运用方式: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重复的线条,以表达事物的运动和节奏感。

3.3 幼儿绘画的线条表现能力:幼儿在绘画时,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结构和比例的理解。

四、绘画的空间表现特点:4.1 幼儿绘画的空间感知:幼儿在绘画时往往表现出对于空间的感知能力,能够将事物的先后、上下、摆布关系表现出来。

4.2 幼儿绘画的空间透视: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以表现出事物的远近关系。

4.3 幼儿绘画的空间构成:幼儿在绘画时往往通过线条和色采的运用来构成自己想要表达的空间形象。

五、绘画的创造力特点:5.1 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幼儿在绘画时往往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作品。

人美版九年级美术绘画的空间表现

人美版九年级美术绘画的空间表现
二维空间艺术效果特征
平面 简洁 单纯
我们不能用二维空间解释三维空间表现的方法
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
通过长、宽、高三个维度的描绘来 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
1 焦点透视 西方传统画 2 45度斜投影法 中国传统绘画
焦点透视
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 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 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 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 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 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 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我是校园设计师 我为校园道路绘蓝图
学 习 与 应 用
要求:请同学们在道路两旁画上树木、教学楼 以及道路上的同学,天空的云等景象,所绘物 体要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
焦点透视 (西方典型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作品是如何 运用焦点透视知识表现空间的?
霍 贝 玛 《 林 荫 道 》
焦点透视源自于西方绘画,中国传统绘画 在空间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中国独特的透视观念
散点透视












画 )

明 代


散点透视法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 在一个地方,也不受 视域的限制,而是根 据需要,移动立足点 进行观察。凡各个立 足点上所看到东西, 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 面,这种透视方法叫 做“散点透视”也叫 “移动视点”。中国 山水画都能表现“咫 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
3能理解空间表现对作品主题的作用,认识绘画空间表现 的意义,能用所学方法表现生活场景及解决生活问题
空间
什么是空间? 空间作为造型艺术的存在方式, 表现为长,宽,高。

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研究

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研究

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研究美术作品中的空间表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空间表现,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以人们不同角度去感受的世界。

优秀的空间表现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要表现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空间表现在美术创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重要性、空间表现的类型以及空间表现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一、空间表现的重要性在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艺术家通过空间表现构建了作品的整体形式。

在二维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视觉手段将画面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平面上的空间感。

而在三维作品中,则需要通过对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进行描述,来构建作品的空间形态。

这些美术元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个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力。

其次,空间表现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价值。

通过运用不同的空间表现技法,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内涵和情感。

例如,通过色彩、构图、透视等手法,在画面上创造出深邃的空间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莫名的孤独和无法逃脱的束缚。

相反,创造出明快、开阔的空间感,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最后,空间表现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空间的深度和比例是构建作品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创作中运用恰当的空间表现技法,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视觉效果,引导观者进入作品所创造的空间世界,从而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

二、空间表现的类型在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具体有哪些类型呢?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空间表现类型:1.透视:是指通过画面上的透视线来创造出深度感和体积感。

透视分为线性透视和点透视两种。

线性透视将平面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通过视线和画面边缘的交点来确定物体的尺寸和位置。

点透视则将物体的位置和形状通过一个点来描述,通过视线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高低。

2.色彩: 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创造出空间感。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通过运用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对比,可以创造出空间深度感;在摄影作品中,通过运用光影的对比,可以创造出空间的明暗效果,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3课形的空间及质感课件(共29张PPT)

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3课形的空间及质感课件(共29张PPT)

形体中的空间
空间指的是一种围合 。
三个面就可以在纸上围合成一个简单的空间。
空间以什么形式存在
空间以体积的形式存在.
画一画
画面中物体体积的形成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形状转折、起伏,前后的空间等因素。
形体结构的转折有时是方的,有时是圆的
线条是塑造体积的重要元素
中国线描
西方素描结构 人物像
焦 点 透 视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北宋)
透视也是塑造体积的重要元素
焦点透视 静止眼光,一个视点,表现幅 度有限度。
散点透视 多视点,不受空间限制,时空跨 度、表现幅度自由随意
《密得哈尼斯林阴道》(荷兰)梅思德 霍贝玛
《长江万里图》(局部)(中国画)(现代)张大千
《帷幔》 达芬奇
光影 是体积必不可少的条件
《密得哈尼斯林阴道》(荷兰)梅思德 霍贝玛
画面呈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散点透视
《长江万里图》(局部)(中国画)(现代)张大千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
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 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 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 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 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 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二中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手持球面镜》版画 1935
埃舍尔 (1898-1972)荷兰艺术家
唤起观赏者无穷的遐想,现实中的不可 能在画面中变得合情合理。在这个不可能的 世界里充满了矛盾的空间,体现出艺术家不 同的审美观最终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
素描 是光影表现的基本形式
素描光影关系主要包括二大部分:受光部:1、高光 2、淡灰面 背光部:1、 明暗交界线 2、 深灰面 3、反光 4、 投影

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

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

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日本传统绘画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名。

其中,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是日本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绘画中透视和空间表现的特点和技巧,以及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首先,日本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技巧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主要通过线性透视来表现,即通过画面中的线条和线性关系来创造深度和空间感。

而日本传统绘画中,透视的表现更加自由和灵活。

传统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手法包括近景大、远景小的技巧,即通过将近景物体画得较大,远景物体画得较小来创造远近的感觉。

这种手法在日本传统绘画中被广泛运用,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其次,日本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技巧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日本传统绘画中,空间常常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

例如,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山脉的远近和高低。

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艺术家能够创造出错落有致的山峦和深邃的山谷,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在传统绘画中,空间的表现还常常通过运用虚实对比来实现。

艺术家通过运用浓淡不一的色彩和线条,将实物和背景进行巧妙的结合,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除了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日本传统绘画中还常常运用负空间来表现空间感。

负空间是指画面中未被填充的空白部分。

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巧妙地运用负空间来创造出虚实对比和空间感。

通过将实物和背景的负空间进行巧妙的组合和运用,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画面。

这种空间表现技巧在日本传统绘画中被广泛运用,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韵味。

日本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表现技巧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表达。

通过透视和空间表现的技巧,艺术家能够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

透视和空间表现技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能够给观者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然而,随着现代绘画技术的发展和西方绘画的影响,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和空间表现技巧逐渐受到冲击和改变。

美术中的空间表现技巧

美术中的空间表现技巧

美术中的空间表现技巧空间是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是展现物体、人物和场景三维感的关键。

空间表现技巧的使用能够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感受到更多维度的美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空间表现技巧,希望能够对爱好美术和绘画的读者有所帮助。

1. 透视法透视法是指画面中物体在空间中重叠、大小不一或位置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透视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点透视和双点透视两种。

在单点透视法中,物体的水平线条与透视线平行。

例如,当我们看向一个长方体时,其上下底面及垂直边线向消失点汇聚。

而在双点透视法中,物体的两侧与一条垂直于水平线的透视线相交。

这种透视法的造型会更加科幻感。

透视法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还能使人物和物体的位置关系更加准确。

2. 比例法比例法相当于把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和空间的深度联系在一起。

画家可以通过掌握造型的比例关系,使画面具有更大的深度和空间感。

在画人物时,比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

人物的身高和体型与画面中的其他物体的大小和远近成比例关系。

画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头部、眼睛、手、脚等特征上,通过比例关系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和有深度感。

3. 颜色法颜色可以让画面具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找准物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就可以运用颜色把物体表现得更加真实和立体。

例如,画面中颜色更暗淡的物体可以被渲染成更暗色调,让观众感受到更深的立体感。

4. 重叠法不同物体之间重叠的关系可以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画家应该通过重叠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把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比如,在画树林时,应该注意树木之间的重叠关系,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5. 投影法投影法可以让画面中的阴影和光影呈现出更加真实的效果。

画家应该留意在阳光和灯光下,物体的投影和反射可以达到的细节,并注意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使画面具有更多的光影变化和深度感。

总体而言,空间表现是美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观众感受到三维美感的重要手段。

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表现

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表现

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表现一、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含义中国山水画由景和地组成。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将山水画家们的知识沉淀、生产环境、成长经历、及其精神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的含义与内涵非常宽泛,仔细斟酌中国山水画,就会发现其“可居、可望、可行、可游”,并且体现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宇宙。

观赏者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精神通过画家描绘的佳境排序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山水画相较于人物画出现的晚一些,探究发现,这主要是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的问题。

由于人物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有限,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中大部分是没有背景的,并且人物容易得到合理的安排。

相较于古代人物画,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是景深万里之遥,通过合理的比例来处理山水景物所占有的空间,绘成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景物,在物质世界中一切都是立体的,空间是一种立体存在的形式,通过近大遠小、近实远虚的手法,来加强画面中空间感的表现。

在中国山水画构成的其中一种要素和形式表现的其中一种技法是空间感的营造,也是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1、透视法表现画面空间中国传统山水画采用的是三点透视法,以视点的游动为基础形成一种画面空间,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法能够更大更广的表现在画面的场面上,能够更加自由的处理画面结构。

例如《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

例如: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深远浅、近实远虚等都是与焦点透视法有相似处的方面。

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下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郭熙的三远法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的不间断地移动的一种游动视点透视观察法。

中国山水画中的透视与意境的联系密不可分,三远法与西方的透视法并不相同,三远法构成的艺术空间是诗意性的,而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

漫谈西方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形式

漫谈西方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形式

156ART PANORAMA2007・12艺术理论20世纪的世界美术以现代主义为主要思潮。

现代主义美术有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文艺复兴以来组织画面的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发扬,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画面组织形式。

本文拟从欣赏角度,对西方在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和归纳,从而对这个领域有更多的直观体验。

一、透视与空间崇尚科学,反对神学,在绘画领域表现得较为明显的是透视学的研究。

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三维空间。

14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乌彻罗的《圣罗马诺之战》是他精心表现透视变化的作品,画中长矛的排列变化暗示着空间的深度,但作者在这里还没有用其他的表现深度空间的方法,如大气、色彩、光线等,所以画面看起来有些像木偶戏一样呆板了点。

自从掌握了透视技巧,画家们开始大展其能,但直截了当地用透视表现空间尚需要勇气。

荷兰小画派中的霍贝玛的《林荫道》成为焦点透视空间的经典作品。

类似的空间表现还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庭院和人物的透视表现。

在法国画家鲁宾的《静物与棋盘》中,透视和光线在画中引导我们感受空间,作者似乎觉得透视变化的桌面还不够,他又在桌上加入方格图案,暗示纵、横两个方向的透视,这种方格图案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已成为荷兰小画派中的典型符号。

还有不是直截了当的,一层一层深入其中,在《宫娥》画中可以看到作者委拉斯开兹正在画一幅皇室成员图,他把人物置于一个很高的大厅里,屋内的装饰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幅画所表现的不单是简单的一个立方体,它所表现的是包括场上观众在内的完整空间。

在这里,各种人物在活动、在呼吸,包括观看者在内。

这个空间不仅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且画框内外的人物及形体均栩栩如生,从而把我们带到了四度空间之中!超现实主义画家德尔沃喜欢表现有神秘色彩的时空环境,《美女村庄》中,人物写实、静止,这张画作者运用透视伸展空间,人物也同时随之变化,虚幻的场景却用正常的透视空间,这也充分表明超现实主义的思想。

空间在绘画中的表现

空间在绘画中的表现

空间在绘画中的表现作者:暂无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9期■TEXT/张富军绘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同时,空间作为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已成为作品生命的存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处的空间较之以往有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在科技、哲学等方面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使得我们所生存的空间有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这些巨大的变化也使得深处其中的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周边事物以及所处空间的认知也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当今变化最为迅猛的国家,这样的变化更为明显。

而种变化对于置身于这一时代的中国艺术家们会有怎么样的影响,我们所感知的空间有着怎样的变化,又如何将我们所感知到的空间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空间在绘画中的表现。

毋庸置疑,当我们所感知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对于空间的表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只是画面空间中事物的变化,更应该是整个对于空间表现方式的改变。

所以,当我们所感知的空间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必须在我们的作品中去尝试新的空间表现方式。

对于深处这一时间、空间的中国艺术家们,我们见证并经历着这些巨变的同时,我们也继承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应当探索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空间。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中,对绘画空间的片面认识,源于对绘画的轻视:将绘画看作一种技能。

但绘画绝不只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语言,有着语言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交流,语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交流。

交流就是将一方的信息通过语言这一中间媒介传达给对方,并使其感知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往往是语言呈现的过程。

有效交流中的语言即承载了传达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又会兼顾着接受者固有的认知系统。

绘画也正是这样,绘画即便只是短暂甚至是瞬间的呈现,但作为语言也同样涵盖了交流的整个过程。

我们所见到的表面的形式同样是一个完整的交流过程,是将创作者所感受、感知、感悟到的通过画面传达给观者,使其感知的的过程。

而空间是绘画表现手段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绘画中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着绘画这种语言。

浅谈绘画的时间与空间表现

浅谈绘画的时间与空间表现

摘要东西方绘画采用不同的画幅形式表现出不同的作品风格,西方绘画多用立方画框,而中国画则以立轴与长卷的形式为主描绘物象、绘制作品。

这一特殊的描绘方式和中国古人特有的观看方式和时空观念紧密相连,蕴含了中国绘画特殊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时空观长卷立轴观看方式移点透视导言: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一文中说:“中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眺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方立轴以揽自上至下的全景。

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全幅的气韵与节奏。

西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至远的真景。

而光与影的互映构成全幅的氛韵流动 [1] 。

”这是论及中西绘画画幅形式问题较早的看法之一。

绘画的形式,常因习惯,代代相袭,而中西绘画采用画幅形式的不同是否便如宗白华所说是由于对于视觉空间认识不同所使?中国画常采用立轴和长卷的形式展开画面,这形式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便是本文关心探索的主题。

一、中西时空观的发展对画幅形式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对空间与时间的观念一开始就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不同的发展过程隐含着不同文化体系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向。

西方人在客观的、科学的、逻辑的线索上构架他们理智的宇宙。

文艺复兴以后,透视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基础。

纯粹建立在视觉准确上的科学方法被提出,影响着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的形式,建立在客观的视觉基础上,要求人的眼睛与物象之间距离固定、视点固定,视线的上下左右便出现了一定的极限。

例如,如果我们站定不动,眼睛视线投注在物象的一点作中心,我们视线所及,在上下左右各有一个极限的边界,把这四条边界线连接起来,大致就形成了一个画框的比例空间,而这个比例空间,也正是西方绘画形式构成的基础。

在此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西方绘画以真实描摹再现自然为最高宗旨。

以画框取景的形式,试图再现在固定视角所见的真实景象。

中国先哲却似乎有许多不安、矛盾,不时要提出更多的客观之外、科学之外、逻辑之外的询问。

《楚辞,天问》便发出了这样的质疑:“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里有着对人类凭理智测定的时间与空间的彻底怀疑,“邃古之初”,是时间的开始吗?“上下未形”,空间的方向大小有如何测定呢?这是古人对无限宇宙发出的超科学、超逻辑的思考。

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

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

081张 勇[摘 要]空间是绘画中的关键组成要素,画面呈现效果的优劣受空间表现是否得当的影响。

受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中呈现多样化、特色鲜明的空间观念,山水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空间意境。

从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手法来看,主要形成了散点透视、虚实留白、笔墨线条三种常见表现手法,呈现出不同的山水画空间意境。

[关 键 词]山水画;空间表现;散点透视;虚实留白;笔墨线条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研究一、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概述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开始起步,至隋唐迅速发展,于北宋繁荣兴盛,后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东方艺术风韵的绘画体系。

空间意识随山水画的起步、发展、兴盛,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宗炳首次提出“畅神”一说,形成了山水画基本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给后来的创作者以审美启发。

此后,在中国山水画成熟发展的隋唐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将“图真、传神”作为山水画的创作追求,并运用全景构图,创作《匡庐图》,远、中、近景相结合,表现出画面空间的真实感。

山水画在北宋繁荣发展,空间表现也实现了创新,在李唐的《清溪渔隐图》中,创新留白空间表现形式,实现了空间表现从全景向局部的发展,形成新的空间观念,其后的马远、夏圭则实现了极致的边角表现,留白即成为山水画中一项重要的空间表现技法。

此后,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山水画创作者在进行画面空间表现中,借助笔墨线条进行空间处理,形成画面视觉空间转换,使作品所呈现的空间画面能表达深远的空间意境。

至此,中国山水画形成了成熟、多元的空间表现理念与表现技法体系。

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中,作品表达讲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画家通过创作作品进行自我表达,以画中景来“表情”。

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多是以现实自然空间中的山水风光,通过画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事物感知,进行空间形态的二次转译,实现感性与理性、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念表达中,山水画家往往追求更深层次的“意象”表达,使得画面的视觉空间不拘泥于固定点,使画面呈现超脱于现实,进入“俯仰自得”的境界。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空间是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一种虚拟的、具有三维感的视觉效果。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空间意识时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特点。

本文将从透视法、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探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一、透视法的运用透视法是西方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空间的手法。

它通过透视原理,使画面中的物体能够按照真实的比例和距离排布。

在透视法中,常见的有线性透视、点透视和大舞台透视等。

在线性透视中,通过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线将画面分成多个部分,用以展示物体的距离远近。

画家可以利用透视线向观者传递一种深远感和空间层次感。

线性透视在西方绘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建筑和景观画中,可以清晰地展现远近景物。

点透视则是通过点的大小、强度和明暗来产生模糊感,使画面中的景物产生前后的层次感。

通过点透视的手法,画家可以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模糊但有深度的效果,使观者感到一种空灵的空间感。

大舞台透视主要用于室内和室外的环境表现。

它通过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使不同的景物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感。

大舞台透视给人们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增强了真实感和沉浸感。

与此相对比的是,中式绘画中并不常使用透视法。

传统中国画注重画家的主观表现和情感表达,画家通过墨色和笔触的运用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层次感。

中国画尤其注重表现空间的意蕴,给观者以诗意和想象的空间感。

二、构图的差异构图是指将画面中的物体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方法。

中西方绘画在构图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绘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有黄金分割、对称和对角线等。

黄金分割是将画面分割成两个相对比例接近的部分,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对称构图则是将画面分割成相等的两个部分,每一边都有对称的元素。

对称构图能够给人一种稳重而和谐的感觉。

对角线构图是指将画面分为对角线两侧,使画面具有动感和冲突感。

相对而言,中国画的构图一般追求同时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画面形象明确,构图简练。

中国画在构图时常用“有中有空”、“中有静,边有动”等方法。

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作者:熊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由于受到“天人合一”、“意象化”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画面中大量的留白是为了表现虚实远近的关系,这样使画面妙趣横生,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关键词:传统绘画;空间;表现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中国古人的空间意识中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当他们构成一个完整的时空才有意义,中国人以时间变化来体会空间变化,使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

宗白华曾说:“时间的节奏(一岁,十二个月,二十四节)率领着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以构成我们的宇宙。

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1]古人最早认知的宇宙的本源是混沌之气,后来化为阴阳二气,两气想感则化生万物,所以“宇”和“宙”本身是一个整体。

把宇宙空间看成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认知的强烈意识,这就形成了关注生命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意识,中国古人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观念。

由于受宇宙空间观念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中也有着空间意识表现,画家不局限于固定的一个视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散点透视法,这种方法可以将一个空间甚至是一个时间将物象融在一起,也才有将千里河山收于一张画上。

中国是农耕文明古国,在古代人们崇尚自然,十分关注宇宙万物的变化,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将宇宙天地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中国画家受到这种空间意识的影响,在绘画中不注重描绘物象的特征,而是以生命意识去感受自然,将精神寄托在物象中,表现其内在的神韵,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物象的生命精神和人格。

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绘,是长期对宇宙的生命空间的感受,然后通过主观对物象进行的重构和再生。

宗白华说:“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庄子语)我们的宇宙即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是流淌着的生动气韵。

美术作品空间表现的教案

美术作品空间表现的教案

美术作品空间表现的教案。

教案名称:美术作品空间表现适用对象:初中美术教师教案目标:1、了解美术作品空间表现的技巧和方法;2、学习如何在教学中遵循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法;3、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空间表现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1、美术作品的空间感:美术作品中的空间感包括:深度感、体积感、明暗关系、远近关系、透视关系等。

2、美术作品的空间表现技巧:(1)透视法:透视法是一种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物体深度的方法,在画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透视法分为单点透视法、两点透视法和三点透视法,要想在画画中表现好透视关系,需要理解这些透视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空间灰度:空间灰度涉及到光影关系,是指同一物体在不同距离和不同角度下的色调变化,用来表现物体的阴影和高亮。

(3)比例:比例是指物体在不同距离、角度下的大小关系。

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物体的空间表现。

教学方法:1、学生操作实践法: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研究作品中的空间表现技巧,并让他们实践使用这些技巧绘制自己的美术作。

2、交互式教学法:教师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互动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的空间表现技巧。

3、比较示范法: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水平学生的绘画作品,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向学生演示如何利用不同的空间表现技巧来改进作品。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美术作品空间表现的概念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美术作品中的空间表现技巧。

2、学习:老师通过展示各种美术作品,为学生讲解透视法、空间灰度和比例等空间表现技巧,并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对象的观察学习这些技巧。

3、实践:老师向学生提供绘画素材并让他们实践运用所学的空间表现技巧,画出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

4、总结:在实践学习过后,老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并从中提取出自己在空间表现技巧上的不足,让老师为他们详细指导。

5、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所绘制的作品,并鼓励学生互相鼓励、批评和学习。

浅谈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和空间表现

浅谈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和空间表现

浅谈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和空间表现关键词:工笔人物;空间表现;风格特点引言工笔人物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肯定是围绕着视觉科学、视觉审美、视觉创造等问题来展开对艺术中意义的追寻的,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工笔人物画艺术中艺术语言实践的基本任务。

在文学中,语言是表达思想和逻辑的根本符号,绘画中的“语言”则是将此进行类比后的一种视觉概念的转换,形成具有绘画特殊性质的语言表达系统。

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是发展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而工笔人物画又最先趋于成熟。

工笔人物画是以线描为骨干、精细、入微地表现人物对象的绘画手法。

一、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对于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其造型主要以线条为主。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

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则超出单纯塑造形体的功能。

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等变化形成的节奏美。

二是每根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它是由线条在绘画过程中有控制的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中国画,其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以艳丽、高雅的颜色着色,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从构图上,还是在线描特点和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均会使得图像的平面感加强。

现代工笔画具有借古开今的特点,把传统中极为规范的程序性的技法应用到现实人物写生或创作中,同时现代工笔画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纳洋兴中,以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工笔画,加强了工笔画中对于色彩和空间的应用,形成了新的工笔画的特点。

工笔画在许多技法里,强调精确和写实,同时这也是的工笔画在传统的工笔画基础之上起了原则性的变化。

然而目前部分工笔画在绘画的描述上,更加保守化和庸俗化。

可以绘制当代女性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服饰靓丽,其技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却缺少其个性化的神态,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描述。

这种风气缺少精神,满足了关于作者在细节上的真实,然而这种真实走向了极端,导致起难以摆脱庸俗的世风。

当代室内空间题材绘画表现研究

当代室内空间题材绘画表现研究

当代室内空间题材绘画表现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行业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当代室内空间题材绘画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这种类型的画作通常代表的是人们对于家庭、生活和个人空间感的表达,是当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室内空间绘画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如素描、写生和油画等,也可以采用新的媒介和技术,如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等。

在绘画中,画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和色彩搭配,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和氛围感。

不同的画家对室内空间的表现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有些画家会描绘富有情感的场景,如家庭聚餐、亲密休息等;有些画家则更注重对空间内部元素、形体、颜色、灯光的准确还原,强调室内的真实感,更具多元化的审美风格。

除了审美和艺术表达,当代室内空间绘画的研究也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

例如,一些研究对空间颜色、空间设计、布局和家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室内空间与个人生活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家居空间设计对个人心理和生活的影响,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当代室内空间题材绘画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需求。

它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关注于人类自身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擦去被遮挡和多余 的辅助线,我们就得到了 一个经过“切”和“挖” 的形体了。
游戏
亲身体验——互动交流
找出错误的形体
“大家来找错!看看谁的眼睛亮!”
视平线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 指向消 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 向消失点。
形体的对比
错误的形体
正确的形体
综合绘画
你们看这些作品,他们就是通过所学的知 识。对基本形体的“加、切、挖”而画出来 的这些奇特而复杂的形体作品。形体的“切、 挖、加”是十分有趣的。你们能画出比这些 更加出色的作品吗?能比他们更有想象力吗? 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消失点
视平线
消失点
视平线
什么是对形体“加”
“加”的方法 步骤 先在画面中假设一个视平线,在上
面任意找一个消失点。(我们在进 行切、挖、加的时候都一定要根据 这个消失点来作画。)
消失点
视平线
先定视平线。 找个消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画一个视平线,在视平线上 任意找一点。画一个正方形, 把所有的纵深线指向消失点。
纵深线指向消失 点。
视平线
消失点
先定视平线。 找个消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向消 失点。
消失点
视平线
在这个形体上我 们不断添加另外 的立方体。
视平线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向 消失点。
任意地添加立方体。
视平线
形成一组具有透视效 果的组合形体
视平线
擦去形体内部的线条, 保证所有的透视线都 消失在同一点上。
视平线 擦去形态内部线条
视平线
然后擦去所有的辅助线, 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被“切” 去两个角的形体了。
什么是对形体的“挖”
“挖、”的方法 步骤 则是对形体内部进行的镂空。
视平线
假设我们在同一形体上 “挖”一个镂空的三角形。
视平线
将三个点连接到消失点上。 就出现了一个三棱柱的镂 空透视。
视平线
先定视平线。 找个消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向消失点。
《多彩的学习生活》 绘画的空间表现
西宁十一中 张钧
找形体
同学们能不能在以下图片中找出哪些基 本形体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所常见到的物
体?
由长方体、圆柱体等组成

由各种的长方体六棱柱半圆 等组成
由若干体立方体组合 而成的建筑物
形体的组合(加、切、挖)
什么叫做“视平线”? 什么叫做“消失点”?
最后我们得到一组立方 体奇特的形体,
什么是对形体的“切”
v “切”的方法、步骤: v “切”是在原来形体的边缘所进行的动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横线指 向消失点。
画一个立方体,注意透视规 律,纵深线还是在消失在同 一点上。
擦去被形体遮挡的线条
视平线
用同样的方法,“切”去 另外的一个角,注意透视 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