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规律 指导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规律指导方法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应试技巧
摘要:古诗词鉴赏作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它要求考生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尤其是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应试过程中,可以从标题、作者、背景、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总结规律,指导方法,达到鉴赏的目的。
关键词:鉴赏意境炼字技巧
古诗词鉴赏作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主要题型为主观性分析评价题,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它是对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它要求考生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尤其是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在应试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标题,寻找突破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可以从标题上寻找突破。
1、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只要细加分析诗歌的题目,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贺知章的《咏柳》便是如此。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2、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标题中“送”字可以看出都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而李白的《渡津门送别》,则触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惜别之情。从以上分析可知,研究诗歌标题,有利于把握诗歌内容。但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二、看作者,联系背景
每一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诗言志”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也有区别,这就构成了诗歌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由于传奇的经历,旷达不羁的个性,愤世疾俗的人生,诗歌中上可揽日月,下可游龙宫的神奇想象,构成了其诗歌“清新飘逸”的浪漫特色。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残酷的现实,颠沛流离的遭遇,促使他把眼光投向现实,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形成了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苏东坡多次被贬官降职,但能坦然面对厄运,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涛去”的壮丽诗句,形成了苏词“豪迈奔放”的特点。李清照生活在动荡的社会,国破家亡,生活坎坷,“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愁别绪,形成了委婉含蓄的风格。另外,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
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如2006年扬州市中考题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问: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这就需要结合作者的情况或写作背景来理解。它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再如2006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辛弃疾的《破阵子》问: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思考,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它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为酬的悲愤。
三、析形象,体味意境
形象是诗人经过概括加工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鸟语花香等。诗歌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第一方面,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方面,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方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按照以上的介绍本题可作这样的表述: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分析诗歌形象,是把握诗人感情的聚焦点,所以要从具体的意境入手,领会作者的感情思路,不要牵强附会,切忌无意拔高。
四、品语言,尝试表达
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唐代卢延让就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的苦吟,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不用“闹”的炼字佳话传诵至今。再加上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因此,近几年的中考古诗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命题角度: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
重点考查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