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1~5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攻克)(能够)
C、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以礼相待)
D、进住.鄂县之樊篱口(通“驻”,驻扎)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鲁肃)言于.孙权曰(介词,对)与备会于.当阳长坂(介词,在)
B、若据而.有之(连词,并且)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连词,因而)
C、恐为.操所先行将为.人所并(介词,表被动)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连词,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介词,用来)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的一组是( B )
①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②我,子瑜友也。

③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A、①④③
B、①③⑤
C、②④③
D、③②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孙权的谋士鲁肃最先提出联刘抗曹,他首先分析荆州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指出这种形势对孙权有利。

B、鲁肃去荆州只是为了吊唁,表达对刘表手下及刘备的慰问。

(借吊唁为名,打探荆州实际情况)
C、刘备欲投吴巨不是他最好的选择,他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孙权。

D、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2)豫州今欲何至?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3)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译文: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担任孙权的长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6~10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中原地区)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以,拿)
C、鼎足之形成
..矣(形,形势;成,形成) 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会)(关键)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受制于.人(被)
B、愿将军量力而.处之(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
C、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取独)田横,齐之.壮士耳(的)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诸葛亮用激将法劝说孙权的是( D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⑤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诸葛亮游说孙权时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B、“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C、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曹操失败,一定北归,孙刘联盟形成。

(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D、这一段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文: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2)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译文:荆州归附曹操的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11~15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是时曹操遗.权书曰(遗留)(送给)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
C、乘犊车,从.吏卒(跟从)(使……跟从)
D、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因此)(仍然)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他,曹操)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甚至)此乃.天也(是)
C、动以朝廷为.辞(作为)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是)
D、挟天子以.征四方(来)何以.言之(凭借)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的是( A )
①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②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④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⑤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威吓孙权,但同时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由此埋下了曹军必败的伏笔。

B、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C、收到曹操战书,孙权手下反应强烈,只有鲁肃“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D、鲁肃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宇下”,向孙权进言,可见鲁肃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害怕主和派的围攻。

(单独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文: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看,没有一个不像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译文:况且将军可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译文: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16~20题。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操虽托名汉相,其实
..汉贼也(他实际上) B、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
C、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赞同)(帮助)
D、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丢弃,放弃)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将军以.神武雄才(凭借)权以示群下(把)
B、请为.将军筹之(替)为.操后患(成为)
C、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词,那)
D、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将领)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周瑜分析曹操不利条件的一项是( D )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③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④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⑤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⑥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周瑜分析己方有利的条件,先讲到门第出身“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然后分析幅员辽阔“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又讲到实力“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以此来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

B、周瑜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由此看出,战前谋略基本完成,孙刘联合抗曹已成定局。

(孙权)
C、周瑜夜见孙权是为了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D、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

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

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译文:土地方圆几千里,武器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您效力,正应当纵横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
(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译文: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
(3)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译文:您能对付曹操就请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21~25题。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船以次.俱进(临时驻扎)(次序)
B、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通“擂”,敲击)
C、去.北军二里余(离开)(距离)
D、盖以十舰最著.前(著名)(居于)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乃.取蒙冲斗舰十艘(于是,就)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B、余船以.次俱进(按照)时操军兼以.饥疫(由于)
C、岂足.托乎(值得)兵精足.用(足够)
D、操军方.连船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注意前后呼应,用“瑜等在南岸”交代了两军的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B.以“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来反映曹军的骄傲、麻痹心理,以“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来证实周瑜预言的正确,这一切都从侧面说明曹军失败的必然性。

C.在赤壁之战中,重点是黄盖诈降,因而详写;次重点是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描写也比较细致。

(重点是战前准备)
D.本文寓褒贬于叙事。

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部下大将不计其数,却因黄盖倡议火攻曹操而独提其一人。

对刘备只是一语带过,因为在决战中,刘备仅处于配合地位。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B.《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赤壁之战是魏、蜀、吴三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对阵双方分别是曹操军和吴蜀联军。

战争的结局是吴蜀联军用火攻之计击溃曹操军队。

(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D.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

它说明正确地分析形势和正确的指挥是胜利的关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译文: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

(2)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译文: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