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1~5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攻克)(能够)
C、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以礼相待)
D、进住.鄂县之樊篱口(通“驻”,驻扎)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鲁肃)言于.孙权曰(介词,对)与备会于.当阳长坂(介词,在)
B、若据而.有之(连词,并且)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连词,因而)
C、恐为.操所先行将为.人所并(介词,表被动)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连词,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介词,用来)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的一组是( B )
①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②我,子瑜友也。③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A、①④③
B、①③⑤
C、②④③
D、③②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孙权的谋士鲁肃最先提出联刘抗曹,他首先分析荆州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指出这种形势对孙权有利。
B、鲁肃去荆州只是为了吊唁,表达对刘表手下及刘备的慰问。(借吊唁为名,打探荆州实际情况)
C、刘备欲投吴巨不是他最好的选择,他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孙权。
D、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2)豫州今欲何至?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3)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译文: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担任孙权的长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6~10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
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中原地区)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以,拿)
C、鼎足之形成
..矣(形,形势;成,形成) 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会)(关键)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受制于.人(被)
B、愿将军量力而.处之(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
C、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取独)田横,齐之.壮士耳(的)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诸葛亮用激将法劝说孙权的是( D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⑤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诸葛亮游说孙权时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B、“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C、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曹操失败,一定北归,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D、这一段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文: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2)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译文:荆州归附曹操的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11~15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是时曹操遗.权书曰(遗留)(送给)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
C、乘犊车,从.吏卒(跟从)(使……跟从)
D、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因此)(仍然)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他,曹操)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甚至)此乃.天也(是)
C、动以朝廷为.辞(作为)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是)
D、挟天子以.征四方(来)何以.言之(凭借)
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的是( A )
①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②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④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⑤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威吓孙权,但同时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由此埋下了曹军必败的伏笔。
B、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