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
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像和审美思维,艺术欣赏中的理解、判断和鉴赏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艺术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界面装饰的艺术心理学》摘要:本论文将从空间维护体中基础的要素墙体界面入手,探究了对人们生活中造成的影响的一些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强调必须和界面设计协调的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功能性。
不同的色调可以使人对房间产生心理温差,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质感和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和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及影响人的心理。
探究对社会个体产生的心理反应的这些不同的方面,反作用于设计,使设计能阐述和充分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界面设计设计心理学色彩材质室内设计是根据使用的建筑,环境的相应标准,使用适当材料和技术手段以及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创建一个功能合理,舒适和美丽的室内环境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空间环境既应该拥有相应的使用价值,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同时也应该具备能说明历史文化背景,建筑设计风格,人文环境等心理因素。
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室内环境。
然而设计心理学则相反发展较为缓慢,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等方面较为滞后,当今设计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在室内设计中有所显露,这些设计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又对室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室内建筑界面设计种类以及应用(一)界面装饰的作用及分类界面装饰的主要居室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尤其是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当今时代,改善和美化居室环境空间已逐渐作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之一出现在室内设计行业。
作为空间维护体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的墙面,从过去仅仅只是简单粉刷墙面漆逐渐演变成为展现家居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空间维护体中,界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既能划分空间区域,又能通过装饰来美化室内空间。
墙面装饰的作用是保护墙体,美化环境。
推荐优秀的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推荐优秀的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影响,国家对美术教育心理学也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艺术中一种应用形式。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发展前景一、研究对象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是以普通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为对象,研究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表象及其发展规律。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学习技能和理论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等,从而找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规律,用以指导教学活动,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变化。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科学的一门独立分支,也是美术心理科学的独立分支。
因此,对于美术教育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它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对象更加具体化。
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美术教育教学现象,也并非把美术教育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美术教育教学情境中,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美术教育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一方面与儿童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心理学、生理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叉,另一方面也与美术教育心理学、美学、教学论、美术教材教法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主要是在美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体现了美术教育科目与心理学科目的交叉,体现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
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艺术与心理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个体还是社会层面上。
它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深入我们的情感世界,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艺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以及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
例如,在绘画领域,画家可以通过色彩的选择、线条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一幅用暖色调描绘的油画可能会引起观者的温暖和舒适感,而一副采用冷色调的油画则可能引发观者的寂寥和沉郁情绪。
音乐也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形式。
音乐家可以通过乐曲的速度、音量和音调来传达不同的情绪。
例如,慢节奏的音乐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内省和平静,而快节奏的音乐则更容易使人感到兴奋和愉悦。
第二部分:艺术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是因为艺术能够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从而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做艺术治疗,它通过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帮助个体表达情感并调节情绪。
艺术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自闭症和成瘾等。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患者可以使自己感受到情感的释放和内心的平静。
第三部分:受众对艺术情感的解读艺术的情感影响并不仅仅依赖于艺术家的创作,受众的解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观众可能会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
心理学研究显示,个体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解读。
一位心情愉悦的观众可能更容易从艺术作品中找到乐趣和美感,而一位情绪低落的观众可能更容易感受到作品中的悲伤或痛苦情绪。
结论: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的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与心理健康论文
艺术融化心灵——论艺术与心理健康2010042010005 李冰感受美、欣赏美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美妙的音乐,雄壮的雕塑,动人的画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心理得以调节。
艺术欣赏能满足人审美的需求,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经常欣赏艺术有助于心理保健。
艺术欣赏对人心理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欣赏过程中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
美好的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器官,使人产生舒适惬意的感受,有一种生理上的快感。
扣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给人视觉上的愉快感受宁听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等名曲,时给人听觉上的享受。
唐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如听仙乐耳渐明”的感受。
清代作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听众在听了王小玉的演唱后,“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干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正是对艺术欣赏中生,理快感的写照。
其次,欣赏艺术还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欣赏音乐;时人们会随不同乐曲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让人感到轻快,明朗,充满希望,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人感到激昂、振奋,民乐《春江花月夜》使人产生幽静、深远、婉转的体验。
欣赏艺术品时让人置身于艺术家所营造的美妙境地中,使人抛却尘世的各种烦恼,拥有轻松愉快的心境。
可以说,艺术欣赏有利于调剂生活压力,保证心理健康。
另外,一些艺术品的欣赏还能产生感情宣泄的效果。
在美学对美的分类中有一类叫悲剧美,是特指在欣赏悲剧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
悲剧可以说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欣赏悲剧时人会有消极悲伤的情绪反应。
如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传统戏中的《窦娥冤》等悲剧时,许多观众都被剧情所感染,并流下眼泪,但看完戏之后,人却有一身轻松的感觉,,这是说欣赏悲剧起到了感情宣泄的作用,让人将平日在生活巾积累的各种不快发泄出去,实际上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
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探讨艺术对人类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探讨艺术对人类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艺术与心理学的交互作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艺术表达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可以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艺术对人类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这种交叉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1. 艺术作品对情绪的影响艺术作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直接触发人们的情绪反应。
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一幅充满明亮色彩的画作可能会让人感到愉悦和希望,而一首悲伤的音乐可能引起悲伤和思考。
研究表明,欣赏美丽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情绪,减轻负面情绪。
2. 艺术创作对情绪的疏导作用除了欣赏艺术作品外,艺术创作本身也具有疏导情绪的作用。
许多人通过写作、绘画或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缓解情绪困扰和压力。
研究发现,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减轻焦虑和抑郁。
3. 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艺术的参与和欣赏对人类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其次,艺术创作可以提供创造力的发泄途径,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和压力。
此外,参与艺术活动还可以促进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增强人际关系,提升生活满意度。
4. 艺术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应用艺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艺术治疗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帮助个体在非语言的环境中表达和处理情绪问题,促进心理康复。
例如,艺术治疗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闭症和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此外,艺术创作也被用于解决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5. 艺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艺术对社会心理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艺术展览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可以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社区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此外,艺术作品也可以勾起人们共鸣,反映社会问题,引导公众关注和思考。
总结: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已经证明了艺术对人类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
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音乐表演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心理运动,它和人类的其他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的活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篇一《音乐表演艺术中怯场心理》【摘要】音乐表演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心理运动,它和人类的其他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的活动,除了需要足够的精神和体力、系统细致的专业训练和平稳适当的生理机制外,更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需要心理活动的参与、调节与控制。
【关键词】音乐表演;心理学;怯场音乐表演,是一项需要精良的表演技巧及丰富的感情相结合的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是表演者主体通过二度创造,使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展示和呈现出来的艺术活动。
它使人们不仅从听觉和视觉上获得了艺术欣赏的满足,同时它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它和人类的其他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的活动,除了需要足够的精神和体力、系统细致的专业训练和平衡适当的生理机制外,更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需要心理活动的参与、调节与控制。
本文将对表演者在表演中的怯场心理做进一步的分析,并找出克服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怯场心理的种种表现怯场又称表演焦虑或舞台紧张。
在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音乐表演者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
有些人并不为此所困扰,因为这种紧张是可以承受的。
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紧张会使他们超常发挥,表现出比平时更好的水平。
然而,对很多音乐表演者以及一些其他艺术专业表演人员来说,怯场却是灾难性的,他们都深深为怯场这个问题所苦恼。
1、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出冷汗、呼吸短促、颤抖、手指麻木、手掌湿冷、口干、胃部不适、头疼、头晕、恶心、腹泻。
2、心理情绪变化,如:过分的恐惧情绪,害怕失败、急躁。
另外,泛化的无名恐慌是最普遍的症状。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专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艺术心理学专业是一门结合了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旨在探讨艺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的重视,艺术心理学专业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艺术心理学专业涵盖了艺术和心理学两大领域的知识,旨在探讨艺术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的载体,而心理学则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各种规律。
通过学习艺术心理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层面,探讨艺术如何触动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以及艺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艺术心理学专业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艺术史、美学、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等。
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发展历程,美学则探讨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原则,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综合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艺术心理学专业还涉及到心理辅导、艺术治疗等实践领域。
心理辅导是指通过艺术形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而艺术治疗则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心理疗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艺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学习和掌握这些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第二篇示例:艺术心理学是艺术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了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艺术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艺术创作中所体现的心理活动。
艺术心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丰富的心理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与艺术和心理学相关的教育、研究和咨询工作。
艺术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史、心理学基础、艺术心理学理论、艺术疗法、艺术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提高自己对艺术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于表演心理学是什么的论文
关于表演心理学是什么的论文表演心理学是支配外在形式的一种心理动态,每一个表演者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会让整场演出很好的诠释出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表演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表演心理学的论文篇一《心理学应用于表演的探讨》摘要:从心理学出发,本文覆盖了心理学基本科学原理及概念。
心理学在表演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上,从心理生活形成的原因,找到思维方法上的逻辑,推断出突发事件中的行为表现。
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献与书籍,我了解大量关于心理学应用的大量知识及心理学对于表演的作用。
文中诠释了心理学帮助演员在舞台上心理状态,并试图运用逻辑推理、心理分析、心理暗示等表演中常用到的心理学方法,解决怎样调整演员的心理状态。
以心理学在创造人物方面进行了解析。
并结合事例印证了学习心理学对演员创造人物起到的作用。
通过自己演出过的实习剧目、毕业大戏作为素材,根据斯坦尼体系及心理学的指导,探讨心理学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学的学习对于演员表演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学;注意力集中;心理暗示谈到演员表演的心理学,就必先表演天性的根源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来做一探究,格林威而逊谈到“表演的天性来源于最初人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以考验自身的体力和脑力的极限。
”往往最初人们就是抱着这种心理,通过初级的游戏,挑战自己的能力,享受游戏的乐趣。
心理达到愉悦,这就是表演心理的基本欲望。
比如孩提时代的过家家或是扮演老师与学生,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中模仿的游戏使人类熟悉了周围的环境,逐渐获得了对心理控制的能力,戏剧作品之称作戏剧,实际也就是与游戏有关,并非处于偶然,因为戏剧的任务是向人们提供生活的不断经历和经历的不断排练。
心理学在表演中的应用,表现在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上,从心理生活形成的原因,找到思维方法上的逻辑,推断出突发事件中的行为表现。
对于戏剧的创作与欣赏,如果没有心理分析作为基础,就失去衡量和诠释的标尺。
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
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浅析艺术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了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要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现在的景观设计的主流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认知和交互影响。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居住得更加舒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在运用过程中彼此的行为特点,了解人们的心理需要。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环艺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情感设计1 情感在设计中的应用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环境中,使来到这个环境的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
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元素的设计,加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现代设计中。
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
例如,家居环境能够体现主人的自身价值和品位素养,公共环境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为例,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建造方针,意在匹敌甚至超越中世纪以前的文物古迹的建筑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是教会权力的象征,其始终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吸纳所有的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重新团结异教徒和他们的教会,将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让人们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严感、神圣感等。
2 通过艺术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分析从人与环境的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
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都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校园中的轴线设计首先应确定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宁静自然而优雅清新的自然生态空间。
根据我校实地调查分析,从学校校门到观书塘的区域,主要有喷泉、石碑、广场和升旗台,学生经常在这片区域进行娱乐活动。
而现在的状况是,水池不太整洁、池底覆盖满了青苔显得不太雅观,与观书塘后广场没有呼应。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探讨艺术创作规律、揭示艺术欣赏中心理现象的边缘学科,在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
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
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
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
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艺术心理学论文:从多角度解读儿童绘画行为研究
艺术心理学论文:从多角度解读儿童绘画行为研究艺术心理学论文:从多角度解读儿童绘画行为研究摘要:绘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通过绘画作品,可以解读儿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帮助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绘画作品能投射出儿童的心理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
关键词:绘画心理; 儿童绘画; 作品解读;我国着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
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
[1]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是儿童表达自我、交流沟通、释放情绪的最好方式,儿童绘画作品可以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投射出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
绘画艺术活动具有表达、创作、交流的功能,自产生时就具有治疗的作用。
[2]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幼儿也是先会画图再学文字的,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一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读图是最简单、最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远古时期,祖先就是用壁画表现对世界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探索,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荣格等都曾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并分析,并透过绘画来解读自我,与潜意识对话。
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非语言性心理治疗形式,包括绘画艺术评定和绘画干预两方面,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性的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绘画艺术治疗基本理论认为,通过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宣泄情绪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促进心理功能的恢复或重建。
通过绘画,画者可以在绘画中自发地表达,成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通过绘画,可以激发画者的形象力和创造性。
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画者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自己,认识自我,通过画面所隐含的意义和价值,画者能够找到自身的潜能和盲区,进一步发掘、成长。
艺术心理学论文六篇
艺术心理学论文六篇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1环境设计中生态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论基础、生态心理的形成与进展、生态心理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态、生态心理在室内外环境艺术中的表达与运用等,较系统地把人类进展历史中生态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现形态与审美伦理结合起来,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开拓性的设计思索与借鉴意义。
生态心理学是讨论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环境心理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作为讨论人与环境之间的学科,它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讨论领域,是由于社会心理学是讨论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
满意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考虑到四周的自然环境,既要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环境,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
例如,我国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奇妙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
那里处处都是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道路、建筑几乎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公共座椅、电话亭、书报亭等公共设施的构筑风格古色古香,体现着我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脉;道路标志设置醒口;景观雕塑宏伟壮丽;各种形态、颜色与环境既协调又富有共性。
这些设计不但奇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而且也便利了人们使用。
满意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设施应当不同。
如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多采纳具有暖和质感的木材,颜色艳丽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灰、蓝色,这些元素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暖和和视觉上的春天,使人们简单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开心。
我国有些地方潮湿多雨,因此在公共设施的选材上便非常留意防潮防锈,多为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颜色上也尽量使用一些光明色调。
二、从上面的观念可以看出一个符合生态心理学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设计师个人制造活动的完结,而是另外一个制造性的、可持续进展过程的开头。
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2)
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2)艺术设计心理学论文篇二《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研究》摘要: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
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欧普艺术图形和渐变、发射、近似构成图形被数十次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作品中应用的设计心理图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图形《催眠大师》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已成为设计专业人士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在现代设计艺术中,无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影视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够与设计心理学断然分割开来。
而在国产心理学影片《催眠大师》中,设计心理学通过图形,将心理学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作用有着一、《催眠大师》中应用图形的分类在《催眠大师》这部作品中,布景精心、光效细致、情节上的逻辑推理性较强,是一部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
其深入推敲的各个细节中,设计心理学上的成功应用也是将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影片的平面设计中,图形恰到好处的应用,成为作品中的一个匠心之处。
1.欧普艺术图形的应用欧普艺术图形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
其带来的视知觉上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可以使人产生眩晕的光效感和视幻效果。
在作品中,这种图形被应用了二十多处。
其给人带来的设计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体格调,也配合了情节的发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发射、渐变与近似图形的应用发射、渐变与近似的构成形式是现代构成中的几个基本方式。
除了上述的欧普艺术图形外,这三种构成方式形成的图形,也在很多场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帮助剧情进行铺垫。
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时所注视的钟表,卫生间中进行多次分割的镜子等等,这些道具的布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发射、渐变与近似构成原理所设计的作品。
作品中,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构成方式设计的艺术作品,其形成的设计心理学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处的。
选修心理学论文(艺术生)
xxx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心理学》课程期末论文第1 页共1 页上课时间周日第1,2节次班级艺术设计xxx 学号xxxxxxxxx 姓名xxx 序号199说说我这个人很久很久以前,皇帝给一名史官赐姓为史。
几百年后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中午有个小女孩来到了这个世界,父母取名亚楠,顾名思义亚洲的楠木。
他们说楠木是木材里最好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但目前为止我还没完成他们的心愿。
从上小学起我就学习不好,总是在班里后面几名。
父母为这事不少发愁,但我一点都不在乎,天天就知道玩。
喜欢画画,音乐,手工,捏泥巴,总之不喜欢学习。
不是学不会,只是觉得老师讲的自己都知道,所以就不想上课。
父母不能理解我这些喜好,他们认为那些都是没用的东西。
我给他们时候我想去学美术,舞蹈,乐器,我是发自内心的想学,只是因为喜欢,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学习不好,母亲怕我考不上大学就让我去学美术,只能学美术,没有商量的余地,还好是我喜欢的。
在画画的时候我会感觉很放松,好像所有的压力都释放了,一切都那么如鱼得水,在画室也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信心瞬间爆棚,感觉做什么都能成功。
后来考到了琴岛学院,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对父母来说孩子上了本科也是了了一大心愿了。
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要什么。
为着我的梦想前进。
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想念。
在学校很多不顺心的时候,我总会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没事的时候也总会写点东西来激励一下自己。
进学生会的那一天指导老师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明天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当时觉得只是句口号罢了,现在想想,好像真的是这样的。
那我就先做好我应该做的吧。
很多人都在强调一味的抱怨是没用的,但又有很多人在不停的抱怨,比如学费太贵,不给暖气,住宿不好,检查宿舍卫生。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试着去适应,这是我的理念。
试论艺术创作与人格-艺术心理论文
试论艺术创作与人格摘要: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是艺术家创作方向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问题。
我认为主要因素是艺术家的人格,观赏者站立于艺术作品前做不到顾名思义,从而忽略了幕后的艺术家及艺术家的人格。
本文采用理论与事实论证的手法并从艺术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阐述主题。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家;人格;引言人格与个体童年经历有关、与成长经历有关、与遗传因素有关,与环境因素有关??综合上述因素,便会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作为人体的内驱力驱使肉身做某些事情是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
我们有动机去做某事。
或有艺术冲动去进行艺术表现,都是个体人格在潜移默化的在幕后执使。
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自身的人格是决定作品的关键因素。
一、什么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风格艺术家是一生致力于发觉和创造极限美的一群人。
正如易中天先生说的一句话“艺术家是为艺术冲动所驱使的人,而且是只为艺术冲动所驱使的人”。
艺术应该是一种文化修养而并非一种职业。
艺术家在追求审美的同时,也同样展现了自己的风格与人格。
艺术作品的风格不是无源之水,他直接根源于艺术家的风格,是以属于自己创作的独有的方式在创作中形成稳定的绘画基本形式。
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画家心理因素有关。
绘画的格调是艺术家的综合结果,是画面传达出画家的品格、气质与修养。
艺术风格是是创作走向自成一家的独特标志。
“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指艺术家人格气质与艺术作品风格是一致的,歌德也曾说过“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二、人格“人格”一词是一个十分广泛又复杂的概念,被引入许多学科,如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等等,由于学科不同,研究的领域、人格的定义自然也就不同。
在本文中将人格现象和概念引入美学范畴,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心理等方面来考虑人格因素。
[1]在本文中人格主要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心理特征、精神风貌,是艺术家的最自然人格通过艺术范畴所展现的某种艺术性格、气质与能力。
费罗伊德、兰克、荣格这些深受人本主义熏陶的艺术家们,把艺术家的作品视为评价其人格的基本因素,而艺术创作过程不可避免的围绕人格中的力量。
论述艺术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论文
论述艺术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论文论述艺术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本文对艺术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展示心理学在艺术表现方面的脉络和应用,以及在创作中良好应用的重要性。
作者与受众二者之间如何通过心理作用更好地产生精神沟通。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暗示;艺术创作;自古以来,从最早起记录作用的岩画表达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起始,艺术创作就与心理上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已经不再更多地发挥记录与纪念的作用了,而是转向观念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越来越得到重视,艺术创作有了更为自由和独立的空间,进而这种思想上的表达也成了艺术创作灵感中颇为重要的部分。
情感上的活动产生创作动机和欲望。
影响创作表达和呈现,还作用于观众,使得作者与观者有情感上的传递和交流。
其中,在艺术创作过程里,心理暗示被运用得较多,而且这种特性产生的影响具有延续性。
当我们接触并接受了外界的人或物等来自周遭环境的因素,还有自身意识所传递出来的情绪、态度、愿望、观念等时就形成了心理暗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当我们的主观意愿肯定了这种暗示之后,从心理上就极力趋向于它。
信任这种暗示不一定是有理有据的,一旦接受之后就会在潜意识里肯定相关信息,形成经验。
心理暗示是一种心理特点,它有受暗示性,分为自我暗示和他暗示两种。
自我暗示是我们个人自身通过显意识不断重复这种动作来使潜意识接受特定的内容而改变心理进而改变行为,而他暗示则是接收来自外界给予的信息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普遍的心理特性,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如同古人在危险情境中积累出规避的经验、现代人在产品广告中产生购物的心理等。
广告就是通过在设计中添加具有象征和代表意义的艺术形象、语言等,引起观众的注意,并吸引一些特定人群,和他们自身的经历、所知、所感、所需产生共鸣,以达到激起人群购买欲望的目的。
艺术概论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
艺术概论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一、心理学促进人的自我认识学习心理学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并研究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活动。
通过心理学的测验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人,是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还是抑郁症。
再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进行自我完善,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丰富生活。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识中包括两个重要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总体认识,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反映评价一直伴随着我们,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并因此得到一朵小红花,那么小朋友的到老师的肯定后自信就会增加,在以后的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良好。
反之,如果小朋友在活动中因表现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孩子心中就会有挫败感,在此活动中必然无法充分发挥,以后的活动也许还会受到影响。
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小时候我们会比较哪个小朋友吃饭速度比较快,哪个小朋友比较乖,大一点,同学之间会比较谁的成绩高,成年后又会比较谁的收入高、谁的孩子好等等。
这些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前的状况,并及时弥补不足。
自我感觉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
做作业时自己通过努力思考解决了一道难题,自己动手缝好了掉落的扣子,第一次独立做好一顿晚餐,这些都可以是我们获得较好的自我感觉,并因此而更加自信,同时,自我概念也改进了。
自我评价是对自我所做的某种判断。
事实上,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就有自我评价成分的融入,而自我感念形成后又为自我评价提供了框架。
心理学有效地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二、心理学有利于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为认知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两大类,正确处理这两大类心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篇一《从现代美术教育的角度探讨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现代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学生主干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力争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美术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中逐步得到了美术教育者的重视,如何通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心理,感受作品的社会心理,并且升华自身欣赏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代教育;美术心理学;鉴赏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70-02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
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为了片面地与市场接轨,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提高了实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现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
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
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
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
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
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
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1、审美需要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
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美的事物,并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兴致。
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基础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要时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需要是艺术欣赏实践和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2、大脑信息的存储大脑信息的存储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并非是通感现象产生的一个环节,而是它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来对外部事物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加以存储。
主体只有在大脑中存储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后,才能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对艺术作品产生联觉的感悟作用,从而使主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
如果我们的大脑存储的信息太少或太单一,就很难在大脑内部产生通感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如果我们前期有关作品的信息存储的多而广,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唤起各感官对作品联觉认识,并与画家产生共鸣。
我们从画中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中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线,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已存的信息就会随着对画面的进一步欣赏感受而被唤起,同时大脑利用这些已存的信息进行各感官的联觉感悟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雕塑作品《收租院》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穷苦的农民形象视觉上的;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听觉上的等等。
这种以感官移借来感悟艺术作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媒介,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表层最终达到理性认识里层,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
所以前期大脑通过各感官获取信息的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通感现象的产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要广泛全面,并靠记忆的方式加以存储。
我们不但要以有意识记忆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要注重无意识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
有意识记忆方式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获取信息的方式。
如:我们对书本知识的获取、有目的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等;无意识记忆是指并非在大脑支配下获取信息的方式。
如: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各种经历和经验。
相比而言前者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较为系统和规范,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记忆方式由于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弱,记忆的强度不高,所以在大脑记忆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性,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最初获取的信息就会逐渐消失。
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而后者无意识记忆方式在实际运用范围上要广泛的多,获取的信息也较不规范和系统、也比较复杂。
但这种记忆却往往能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无意识记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为强烈的结果,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要不常说一个人最难忘的事情也就是对其刺激最深的事情。
因此,事物对大脑皮层刺激的越厉害,它给大脑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就越容易记住。
但是,这两种记忆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无意识记忆往往需要有意识记忆的理性分析、归纳和总结。
而有意识记忆也要靠无意识记忆来丰富自己。
这两种记忆方式是大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通感现象,从人的生理学上来看这种感官之间是不可能互通的,如音乐只能听不能看,相反绘画作品是看的不可能听。
但是从艺术心理学上看,这种感官的互通现象是可以实现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色彩的温度感,色彩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而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产生触觉上的温度感。
又如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转化为视觉画面的感觉。
这里的感官互通并非是真实的,而是大脑意象中的互通,是一种暗箱似的运作,外部是看不到的。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过程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感觉器官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不断的调整,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体的人,而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大脑,大脑在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对主体的各个环节起着支配作用。
下面从艺术心理学上分析一下通感现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作用。
反过来帮助主体更深非现实、创造性的和刻地感悟理解媒介。
理想化的感官意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感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除了客体媒介外,其他各环节都是主体的心理活动。
通感现象产生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观照这是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主体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阶段,属于表层范围的。
当主体产生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愿望审美需要时,主体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艺术的欣赏实践活动,并对艺术产品进行审美活动。
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方面主体在欣赏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用感官感知艺术作品,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媒介的观照活动,这里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辨证关系。
主体的观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感悟媒介的活动,并与情感活动相联系的。
因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会、审美态度,所以主体在欣赏作品时自然也要带着情感来感知艺术作品。
此外,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主体是带着情感来感知媒介的。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主体没有对客体的情感观照,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感知艺术作品的内涵。
如果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只是看知、听听完事,这也就失去了欣赏的意义了。
所以,只有主体带着一种情感去感受客体,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主体最终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层到里层的飞跃。
而客体媒介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是被认知体,处于被动地位。
但也有它能动的因素在其中。
这种因素主要表现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要能够使主体正确地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唤起主体对作品的情感感知。
这也是所有优秀艺术作品共有的特征。
如果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脱离生活和现实,或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作品的情感表达,也就不可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感知。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无法找到这类已存储的信息,自然也就感受不到作品要表达东西。
所以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唤起主体对媒介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主体对作品的认识。
2 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大脑对信息的分析是通感现象形成的第二个环节。
是属于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这时大脑要对前一个环节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同时也被作为新的信息来加以储存。
这里的分析主要是指对艺术作品的题材、体裁加以分析。
如:现代题材、古代题材、生活题材、爱情题材、战争题材、历史事件题材、山水花鸟题材、科幻题材、工农兵题材等等。
同时也要分析作品所选用的体裁形式是否符合题材所要表现的内容,体裁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完整形式。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题材与体裁相统一的,也就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3情感感受与联觉感悟作用这个环节是通感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知道情感活动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贯穿着艺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艺术活动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相伴随,艺术也就失去了意义,俗话说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以情动人。
这里的情感感受与情感观照是有很大区别的,情感观照只是对媒介初步的情感感知,具有直接的、外在的、表面的情感感知的特征,是主体的表层认识阶段,这时主体还没有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的阶段,要注意区分看画和欣赏画、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的不同。
情感感受是艺术欣赏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是建立在情感观照基础上的,是情感感悟的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主体基本体验到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里所表达的情感,并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的唤起前期已存储的与媒介所表达的情感相类似的信息,帮助大脑感悟认识艺术作品。
这些信息是多感官性的包括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具有各感官联合感悟艺术作品的特征,所以也称联觉感悟。
只要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各感官的信息都可以利用,并可以打破生理上的界限,使感官之间产生互通,也就是本文所谈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