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eb6ea9e84028915f804dc27b.png)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一、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语言非常平淡自然,意境高妙。
从他被人们尊称为“诗佛”就可以看出禅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作者的诗中充溢着禅,特别是在山水诗中。
本文试从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之境、静之美、淡之雅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山水诗中的禅。
二、空之境“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1](P177),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1](P177),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1](P177)。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在这三境中,空不光是讲空间,而且还透过空来看时间”[1](P177)。
无疑,张先生的阐述是非常精辟的。
纵观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主要是体现在后两个境界上。
那么本文就从这两个境界来探讨一下。
来看王维的这首《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卷一,P168)作者在诗中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江是如此壮阔,以至于天地外面还流着的仿佛依然是汉江的水,而山色在波澜壮阔的汉江掩映之下显得似有似无。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https://img.taocdn.com/s3/m/c38090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2.png)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https://img.taocdn.com/s3/m/c0a3653ea417866fb84a8edc.png)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https://img.taocdn.com/s3/m/b64d228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c.png)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2)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寂灭空灵的诗文,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说明心外一如的静寂境界,此诗禅味极浓厚,用笔疏淡而传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中的背景虽然在"人间",当清净的心灵,与自然境地融合为一时,却能从中体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浑然一体的程度。
因此,王维的艺术成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因此明胡应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从禅学来看,诗的上联、次联,表现一种真空的境界,所谓一切皆归于寂静的空灵意境,三联末联,则描绘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境界,使一切趋于完美和和谐。
木兰柴秋山钦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这是一首禅境诗,全诗的着眼点在于飞鸟的"彩翠时分明"的一句上,在这一刹那之中,它虽然有即将无的残照,以及似有似无的夕岚,不仅将这闪光的一刹那,烘托得分外鲜明,使读者体会禅趣的含寓。
同样,全诗也赋予了"秋山钦余照"的许许多多,说不清的意味。
禅对师佛王维的影响
![禅对师佛王维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6d927027cd184254b3535df.png)
禅对诗佛王维的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有那么一颗奇葩——唐文化。
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文化中,有以丹青闻名者,有以书画著世者,也有以杂学(茶、医、舞…….)成家者,然而,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在诗歌上成就达巅峰的大家也如恒河沙数,不计其数,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然而,最特殊的还是数诗佛王维,其以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彪炳千古,他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相结合,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山水诗的成就,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而成,正是他诗中的这些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一方面深修佛学理论,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坚持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需有多方面的因促成。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禅的发展。
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
其次,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
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这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https://img.taocdn.com/s3/m/69605e3383c4bb4cf7ecd1ca.png)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710b0aeb172ded630b1cb6c8.png)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https://img.taocdn.com/s3/m/562a1aa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e.png)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让我们一起探讨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得自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fe971db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6.png)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禅对王维的影响浅谈
![禅对王维的影响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2181d0f281c758f5f61f6768.png)
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7)一、禅宗的创立及其理论 (7)(一)禅宗的建立与发展 (7)(二)禅宗的理论要旨 (7)二、王维对禅宗的接受及其人生态度的改变 (8)(一)少年轻狂 (8)(二)仕途失意 (8)(三)中年丧妻 (8)(四)九龄被贬 (9)(五)天宝危机安史之乱 (9)三、禅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9)(一)“青”、“白”等冷色调的应用 (10)(二)“静寂”的审美意象 (10)(三)诗歌的“空灵”风格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英文摘要、关键词 (13)禅对王维的影响浅谈【摘要】王维作为盛唐诗人,是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
虽然王维初登官场时是有着非常积极的入世思想,并也非常渴望建立一番功业,但随着他早年的仕途失意、中年的丧妻之痛、还有九龄被贬、安史之乱后,诗人是深受打击的,他就接受了自小就受到家庭所影响的佛学,而后更是接受了中国化的佛教终极产物——禅学。
受禅的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年轻时的雄伟抱负慢慢的被淡化,最初的积极思想也最终转变为消极。
佛家“空“的思想最后成为了他人生的主导思想。
王维是一位诗人,因此他的诗歌也是深受着禅学的思想。
王维深谙禅家的“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所以他在诗歌的创作各个方面中都受到禅学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就表现在他诗中的“青”、“白”等冷色调的使用、“静寂”的审美意象的追求、空灵风格的展现。
由于王维与禅的关系,他被同时代的友人称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而他对佛学的推崇又使他获得里“诗佛”的美名。
【关键词】王维禅人生态度诗歌风格盛唐是我国大发展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都居我国历代之首,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更是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历朝历代都不能超越。
与此同时,佛教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产生了禅宗,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最终产物。
而此时的禅宗也开始影响着士大夫的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士大夫中的一员,王维也是深受着禅宗的影响,在禅宗的影响下他的诗名业已“首冠一时”(唐窦泉《述书赋》窦蒙注)。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100d63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6.png)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王维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风光典雅,充满了禅宗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歌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和后人的喜爱和赞誉,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探讨王维的诗歌如何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首先,王维的诗歌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如“物华天宝,而祇园之花,其状虽稀,而所化之气,可充华表”,这句话表达了王维对世间善美之物的淡泊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繁华与美丽,虽然珍贵难得,但只是短暂的美好,最终都会消失。
他倡导人们应该拥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实现“禅”的境界。
其次,王维的诗歌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通过“茱萸”一物的描述,表现了中秋佳节的氛围和人们团聚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世间最大的艺术,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寻找心灵的超越与升华。
最后,王维的诗歌表现了禅宗的生命哲学,如“两岩俱峙,峰如削成。
无人过处,径自通幽。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坚定和自信,也透露了对生命的追求。
王维的诗歌给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珍视,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他的诗歌融合了禅宗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悟道的途径和启示。
总之,王维的诗歌是诗与禅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与画作,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传承。
王维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充分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的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内涵,更具有思想深度。
禅宗哲学在王维的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他的禅宗思想体现在他对世间事物的淡泊态度上。
试论王维诗歌与禅学
![试论王维诗歌与禅学](https://img.taocdn.com/s3/m/754df37027284b73f2425074.png)
年又遭丧妻之痛 , 《 旧唐书》中记载 : “ 妻亡不再娶 ,
三 十年 孤住 一 室 , 屏 绝尘 累。” 在 这样 心灵 极度 空虚
荒芜的情况下 , 禅学给了其精神上 的寄托。综合 以 上 三 个方 面 的 原 因 ,王 维 与禅 学结 下 了不 解 之缘 。 他 的诗 歌 中 , 处处 渗 透 着 禅 理 、 禅典 、 禅趣 , 也 因此
第2 6 卷
第3 期
・
社会 科学论坛 ・
试论王维诗歌与禅学
张俊 梅
(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 与宗 教学学 院, 北京 1 0 0 0 8 1 )
【 摘
要】 佛教 自 东汉传人我国,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 到了唐代 , 已经达到 了其鼎盛时期 , 有了 自己独立的体
系, 出现 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天台宗 、 唯识宗 、 华严宗 、 禅宗 四大宗派 。唐代也是我国诗歌发展 的辉煌期 , 许多诗人
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 , 浮幻即吾真。 ……念此 闻思 者, 胡 为 多阻修 。 空虚花 聚散 , 烦恼 树 稀稠 。 灭相 成 无 记, 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 不到莫相尤。
了观 四 大 因, 根 性何 所 有 。妄 计 苟不生 , 是 身孰 休咎。 ……无有一法真 , 无有一法垢。 居 士素通达 , 随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3
作者简介 : 张俊梅( 1 9 8 8 一 ) , 女, 山西 听州人 ,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7 7
王维的另一些 诗中还包 含着 有关佛家修习的 理论 , 如其《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 : 三贤异七 贤, 青眼慕青莲。乞饭从香积, 裁衣学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诗歌中“禅”](https://img.taocdn.com/s3/m/718fbfebce2f0066f53322c5.png)
王维诗歌中“禅”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https://img.taocdn.com/s3/m/b5796c4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7b.png)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的诗与禅](https://img.taocdn.com/s3/m/f140cbd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8.png)
王维的诗与禅王维的诗与禅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王维的一生,信奉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
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
到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得到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代替北宗而兴起,并成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诗与禅学研究
![王维诗与禅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3e1c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4.png)
王维诗与禅学研究王维诗与禅学研究王维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与佛教禅学有着扯不开的连系,王维凭借他那诗风清丽、充满禅趣的山水般的田园诗独树一帜,诗歌的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对我们后世诗人以及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引言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唐代开远的繁荣时期,领导世界不仅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也像开放经济一般自由和丰满。
汉代佛教东结束以来500多年的唐朝,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与儒、道的唐代难以融合统一的思想,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打压李性和佛教的建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对儒学和佛教局三足鼎立,文化持续繁荣的局面。
王维生活在唐代天宝年间的开远盛世。
他从小被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年轻的时候便在佛教禅修。
他早期的官员,虽然不受政治太大的失败影响,但职业生涯的连续曲折,后来接受了佛教南宗禅一方的思想。
最后择取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的道路”。
后来的很多学者把他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还有为了实现心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从不停止奔走呼喊口号的杜甫等人相比,批评他用委曲求全的态度来过消极的生活,更甚的是上个世纪80年有一个学者为王维惯了为“佞佛”的称号,显然是对王维学习和接受宗教思想的偏见和排斥。
通过对王维的诗歌和王维的评价给古代和现代的研究者把握王维对古代诗歌的贡献,自身的精彩思想的独特魅力的禅诗的花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琢磨不透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王维的一直生活的积极向上,忍辱负重,质朴清洁,像其他杰出的诗人相同,在文学史以及社会史广阔的天空中绽放光芒,如星闪耀。
陈一新在《王维选集》在第一阶段,论述王维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价值,指出“王诗画”,并对王维早期诗歌的“强大”和后来的攻击“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田园诗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从“玄言禅意,奄奄一息的低调中一振而起,成为千古绝唱”的评价很高,也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学者,所以有来自禅宗,绘画学习一些王维的诗歌艺术,音乐和其他的观点,但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不同的特点分析,对王维的诗歌研究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64f3cf1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7.png)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
![王维诗画里蕴含的禅宗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1864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7.png)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王维研究:吟诗的禅者-王维
![王维研究:吟诗的禅者-王维](https://img.taocdn.com/s3/m/507e470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0.png)
王维研究:吟诗的禅者-王维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字“诘”,生于公元701年。
其高祖王儒贤至王维这一代,均为朝廷命官。
其父官终汾州司马,其母崔氏,亦为博陵以礼法相尚的大家。
王维全家都崇信佛教,素食戒杀。
他的母亲崔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王维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佛修行,并依止一代高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多年,一生“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事母至孝,据引日唐书?王维传》载:“事母崔氏以孝闻,……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多次出现在王维诗歌中的幽静美丽的蓝田川别业,就是他为方便母亲学佛修行而购置营建的。
他的名“维”与字“诘”,正是出自一部著名的佛经《维诘所说经》。
此经中的主人公维诘居士,是一位修证非常高的在家大菩萨。
维诘智慧超群,博学多才,辩才无碍,德行高妙,出生尊贵而不染世尘,常以其智慧善巧方便游化世间,是一位理想的大乘菩萨道行者,深得释迦牟尼佛和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的赞叹。
王维如此取名字的缘因,也是为了表示对这位在家的大菩萨的敬慕和效学之心。
王维曾在禅宗南宗高僧道光禅师座下受学禅宗顿悟之旨十年,后来又拜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高足荷泽神会禅师为师。
据《神会语录》载,王维曾求教神会大师修养心性和求解脱之事,与神会大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服其旨,赞叹神会大师修证境界不可思议。
后来王维受神会大师之嘱作《六祖能禅师碑铭》,全文充溢着对六祖慧能大师的崇仰之情:“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
百福成相,众妙会心。
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谈笑语言,曾无戏论。
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
”“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王维不但深谙佛理,而且坚持比较严格和正统的佛教实修,道德品质很高贵洁静。
他的早年诗作中就曾写有:“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隐居之时,他常与一些志趣相投的高僧和居士一起探讨佛法和共同禅修,如诗《山中寄诸弟妹》云:“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
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
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
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
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
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
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
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
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
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的影响。
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
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
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
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动乱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动乱,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
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
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
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僧侣,以玄谈为乐。
三十岁丧妻后,就不再续弦,独自生活三十年。
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
每当退朝后,在净室焚香坐禅诵经,别无余念。
又营建辋川别墅,与友人裴迪谈禅赋诗,悠游度日,以至终老。
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
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
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王维的禅诗简析
2、王维的佛禅诗,是融禅入诗,诗以简炼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将禅的空灵情趣融进了他的山水诗,使诗达到禅所具有的那种情逸的意境。
现在笔者根据前人研究王维诗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对王维佛禅诗从艺术审美及佛教禅理进行探索后的一些体会,就《鹿柴》、《辛夷坞》、《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瞑》、《木
兰柴》、《终南别业》、《过香积寺》等八首诗,从禅文化审美艺术的角度加以浅析和阐述。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
禅宗的行持重视"返照"(回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画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
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着名的田园诗,出自《辋川集》第十八首。
"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
诗文意理浅近单纯,其内容叙述: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诗人的笔下,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
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一幅生机勃勃,花朵烂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情况,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这是何等的洒脱。
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
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
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坞》的诗境意趣之美,可以从诗中体会,然而意境之外的禅趣则更浓。
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他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有,这正是禅的"任运自在"的体现。
我们从"纷纷"两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灭)的"禅"境界。
这在诗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里,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之中的,所谓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由自在地演化着。
"不生不减,如来异名。
"(《楞严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从辛夷花的花开花落中,亲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恒存在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
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此时此刻,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
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