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小说的精神家园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摘要】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深刻探讨了荒原意识与多重主题的关系。
荒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反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也体现了生存的极限考验。
在荒原中,人与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织,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挑战。
荒原也让人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对荒原与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的关系描写,苏童在《黄雀记》中呈现出多重主题的复合体。
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荒原意识在作品中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苏童的作品,以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荒原,人性,生存,自然,命运,自我意识,多重主题,意识影响。
1. 引言1.1 苏童作品简介苏童,原名苏湘。
生于1963年,江苏省宿迁市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项。
苏童的创作风格独特,常以荒诞幽默的笔调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苏童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命运、自我等深刻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荒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境。
苏童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个丰满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文学世界。
1.2 《黄雀记》概述《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荒原”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西北边陲,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王静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荒凉的草原上生存的艰难经历。
小说以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荒原上的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蜕变。
在《黄雀记》中,荒原被描绘得既美丽又残酷,是一种精神上的荒凉和孤独。
作者通过对荒原的描写,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表现了荒原对人性的影响。
荒原既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又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将人们置身于命运的挑战之中。
从苏童的童年体验看其“香椿树街”系列作品的创作(优秀范文五篇)
从苏童的童年体验看其“香椿树街”系列作品的创作(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苏童的童年体验看其“香椿树街”系列作品的创作从苏童的童年体验看其“香椿树街”系列作品的创作摘要:苏童从1984年至今,写了三十多年的香椿树街,可见香椿树街是他创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近十年来国内对苏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和人物形象分析上,很少有研究者涉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我将从苏童的孤独体验、缺失性体验、神秘体验三个角度探寻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作品的创作和自我体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苏童;成长背景;孤独体验;缺失性体验;神秘体验作家的创作有虚构有写实,但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营造自己的世界:从自我实际出发写现实生活,亦或是故意偏离现实生活追寻一种看似与现实毫无联系的世界,批评都有权利在其创作与生活中寻求某种内在的联系。
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作家完全脱离实际,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塑造的人物能够直指人心,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为一个产量高且风格多变的作家,苏童自然也不例外。
他曾在自己的文章《虚构的热情》中写到“所有的小说都是立足于主观世界,扎根于现实生活中”。
他本人的态度也表明:小说的创作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依旧来源于现实生活。
作家的主观意识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上得到丰富,变得厚重。
评论界按照苏童作品的内容与题材将其作品大致分为四类:历史题材系列,香椿树系列,枫杨树系列,红粉系列。
在这四个系列中,苏童创作了大量以“街头少年”为主角的小说,集中在“香椽树街系列”。
这是苏童在作品创作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以从他后期创作《城北地带》的动机看出:他在完成一系列“街头少年”作品后,又提笔写下《城北地带》这个从氛围、细节、人物特征上看,都与《香椿树街少年》短篇类似的中长篇小说。
苏童自己也解释道:“我一直未能割舍我的那些‘街头少年’小说,觉得在写了那么多短篇以后,应该写一个长一点的东西,把他们串起来,集中表现。
”“我觉得很过瘾,觉得是圆了一个梦”。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黄雀记》是中国作家苏童的一部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困境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荒谬,还深刻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荒原和人们的荒原意识。
小说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荒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黄雀和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人的贪婪、残忍和冷漠。
黄雀的父亲为了保全自己不被打倒,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将他拿去当兵;黄雀的妻子为了给自己找个好婆家,放弃了对丈夫的爱和关怀。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凸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丑恶本质。
这种丑恶和荒谬的人性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荒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贫穷和无序。
农村因为政治运动和战乱而四分五裂,田地空荡,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村的封建陋习和迷信观念,以及人们为了生活而做出的无法理解的举动。
这种社会的荒凉和无序,给人一种荒原般的感觉。
作者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和呈现,进而引发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思。
小说展示了人们的荒原意识。
荒原意识是指在荒凉和无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产生的一种无助、无望和彷徨的心理状态。
在小说中,人们不断地遭受打击和伤害,生活陷入困境,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黄雀被拿去当兵,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黄雀的妻子为了好婆家放弃了对丈夫的关爱,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这种荒原意识在整个小说中始终贯穿,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苏童的《黄雀记》通过展示人性的丑恶和荒谬、描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荒原以及展现人们的荒原意识,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相联系。
这部小说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和无助的世界,引发了读者对当时时代的思考和思索。
逃亡与还乡_论苏童_枫杨树_小说的主题
逃亡与还乡
——论苏童 “枫杨树” 小说的主题
◎米瑞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 在先锋作家苏童的创作中, “枫杨树” 系列小说可谓是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其中所充斥的浓郁的 “还乡” 情结 总是让人回味不已。而在苏童的此类小说中,逃亡” “还乡” “ 与 几乎是永恒的主旋律。本文将着重就其 “枫杨树” 系列小说 文本对这个主题进行探讨, 并简要分析其表现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苏童 “枫杨树” 系列小说 逃亡 还乡
望的实现, 我们还希望冲出生存的 “荒原” 寻找并开拓出一片 美丽富饶的精神家园, 这或许也就是其意义所在。
48
2009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2009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47
文 学 评 论
们生活在世界的两侧, 城市或者乡村, 说到我自己, 我的血脉 在乡村这一侧, 我的身体却在城市那一侧。 正是这种血脉与 ” 三、 寻找精神的家园 徐肖楠在 《中国先锋历史小说的神话国度》 中认为苏童的
是 一种人类在灾难和死亡的困境中力 身体两相分离的处境, 使人感到一种 “根” 的失落的不安与空 “逃亡” “一种文化逃亡, 虚, 所以还乡情结执拗地缠绕在苏童的作品中形成与逃亡遥 相呼应的又一大主题。 在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中苏童曾这样写到:我从十七八 “ 图精神得救的图景, 一种人类自己制造灾难和从灾难中逃亡 的情景。 ” 在 《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 苏童曾这样说: 中,
也许就 里的把垂死的儿子背回故乡, 想方设法让他做一个送竹童子, 但是它把那个不是失落了归宿的灵魂的永恒回归地。 好被故乡人接受认可。在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对丢失 中, 像海德格尔曾指出的那样: 无家可归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命运。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苏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其中《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中国西北荒原为背景的小说。
这部小说中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苏童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命运以及人性的探索。
本文将从多重主题和“荒原”意识两个方面对苏童《黄雀记》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我们来看看《黄雀记》中的多重主题。
在小说中,苏童通过描写不同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经历,探讨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如生死、爱恨、人性、自由等。
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生死。
在荒原的苦难环境中,人们经常面临着生死的抉择,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残酷的斗争。
小说中的主人公黄雀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在荒原上历经种种磨难,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生死选择。
通过对生死这一主题的探讨,苏童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在生死面前的沉重和无奈。
爱恨也是《黄雀记》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荒原的人生道路上,爱和恨交织在一起,成为主人公们情感的支持和折磨。
苏童通过对黄雀与雪鸡、阿懒与使红等多对情侣的描写,表达了爱恨情感的复杂和多变,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的对爱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引发了对爱情、婚姻、家庭等话题的思考。
人性是《黄雀记》中另一个重要的探讨对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众生相对,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苏童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强大和脆弱。
自由与命运也是《黄雀记》中不可忽视的主题。
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荒原上,人们时常为了追求自由而与命运抗争。
主人公黄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甘受制于荒原的苦难,一直追求着自己心中的自由和梦想。
通过这一主题的探讨,苏童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在小说《黄雀记》中,荒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和主题,它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中,成为主人公们生活和命运的背景。
荒原在小说中既是一种自然环境,又是一种人文环境,它不仅对主人公们的生存、情感和命运产生影响,也代表了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剧本和诗歌等多个文学领域。
其中,他的小说《黄雀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的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年黄雀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
本文将从多重主题和“荒原”意识两个角度入手,对苏童的《黄雀记》进行分析。
一、多重主题在《黄雀记》中,苏童通过对小说中众多主题的交织处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思辨性的文本。
1.生命意识小说中从头到尾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在荒凉的边陲小镇上生活的人们,大多数都是面临着贫病困苦、绝望失落的处境。
然而,对于主人公黄雀来说,生命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力量。
当他身处于荒原之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从而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认识。
他明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这一生命意识的塑造,不仅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无价的思想提供了现代化的表达。
2.情感主题除了生命意识,情感主题也是《黄雀记》中的重要内容。
主人公黄雀和其它人物之间的各种情感关系,如家庭、友情、恋爱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情感关系,不仅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为读者们展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美的多元表现。
3.历史观小说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边陲小镇,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群体性的形象——强国村中一众“老冤”们,他们曾在旧时的战乱、政治运动中受过刑罚或冤狱之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又因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
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小说家对历史和时代采取的一种高度关注和历史担当。
二、荒原意识作为中国作家中的创新者,苏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黄雀记》中,这种探索和创新体现在他对“荒原”意识的表现上。
“荒原”是在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既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惊异和敬畏,也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等的质疑和挑战。
《黄雀记》-论人性的褶皱(大纲)
目录(大纲)1人性褶皱下的黑暗的极致描写 (4)1.1人性流放的原始本性:欲望本性与暴力本性 (4)1.2人性黑暗的深沉感官:仇恨与孤独 (5)1.3人性异化与变质:压抑的堕落 (6)2人性褶皱下的黑暗展开维度 (6)2.1人性黑暗在逃亡中的延伸 (6)2.2人性黑暗在暴力中的喷发 (8)3人性黑暗褶皱书写的价值探讨 (8)3.1罪与罚冲击善良本性的思想价值 (9)3.2荒谬黑暗中诗性的艺术价值 (10)4结语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苏童作为当代非常具有文学道德和艺术认知的作家,他对人性以及生命及其关注,并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且与艺术相融合的人性世界。
而他对黑暗人性的艺术化和对文学本体论的现实实践,更是赋予了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新的艺术高度。
对于难以逃避的现实生存困境,苏童虽然无心经营,却又一砖瓦的构建起一堵围墙。
他将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自然环境作为两个思维维度无所顾忌地将人性的困境逐步展现在他的小说挖掘中。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为简要论述本文主题以及问题提出的背景,提出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总结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正文的第一部分梳理苏童的黑暗人性的极致描写。
本文将从人性中暴力本性和欲望本性的原始本性的流放,孤独与仇恨的深层感官以及人性中的黑暗面和被异化、倾向变质的压抑堕落等三个方面着手,对复杂精准而深刻的人性空间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
第二部分论述黑暗人性所展开的维度。
本文将从逃亡、历史和暴力这三个维度进行论述和分析,并通过对黑暗人性在各中的表现来探究《黄雀记》书写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继续分析探讨苏童的“人性褶皱”下的精神家园及其悖论。
其中他“逃亡”“出世”“幸福”“绝望”仍然是探讨主题。
第四部分探究分析黑暗人性的“人性的褶皱”这一主题的书写所带来的思想价值,以及在这荒谬黑暗的人性书写中苏童诗性的写作手法所带来的艺术价值。
孤独的灵魂孤独的歌_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叙写、演绎的是过去时代的 故事,如以历史人物、历史题材结构的小说《我的帝 王生涯》和《武则天》等,以20世纪30、40年代为背景 的《妻妾成群》《红粉》等,是苏童成就最高的一个作 品系列。在这些小说中,苏童拾起历史的点点碎片, 尽管这些想象的往事呈现着腐烂与阴暗,虚构的人 物在孤独地低吟着痛苦,但小说仍为读者带来了类 似童话般的美丽与忧伤,这种优雅曲折虚拟着人生 体验,显然有着新鲜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不可扼制 的解读欲望,同时将孤独的体会挖掘得更深。在《我 的帝王生涯》 中14岁的端白由于祖母的一个恶作剧 而成为第五世燮王,少年为王的端白体会到了巨大 的孤独和恐惧,于是他通过残暴的屠杀来舒缓自己 的压抑与孤独,他逃避令人孤独恐惧的帝王生涯而 日夜渴慕普通人生活,而当被赶下帝王宝座,历经坎 坷而成为走索王,并且终日与绳索和《论语》为伴时, 他确实摆脱了恐惧,却永远无法摆脱孤独。
这些小说里苏童的孤独意识是通过人物圆形生 命轨迹呈示出来的。在这个枫杨树乡村中,无论是留 守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还是逃离出走的祖先们,他们 无一例外地再也未能“寻找回失落的家园”,孤苦的
灵魂只有在世界两侧往返徘徊。这个虚拟的枫杨树 故乡与世隔绝,它既无地理概念,也无与外界联系的 可能,即使是由祖先逃离的脚步踩踏出来的那条通 往城市的小径,也只是枫杨树乡村的变向延伸,与之 相连的所谓城市最终也未能达到真正的世界另一 侧。人物经历了乡村—— —城市— ——乡村不断逃亡,实 际上是在逃离现存的一切,无论是离开乡村还是回 到乡村,人们不断逃离又不断回归的历程正暗含着 人类艰难跋涉的漫长精神之旅,这正是对孤独的徒 劳无功的反叛。米龙死于返乡之途,是对追求灵魂的 锚地而不得的暗示。这就是枫杨树故乡,就是叙述人 带领读者飞抵的精神家园,却神秘莫测、孤独幽深。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苏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黄雀记》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村青年保润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还通过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荒诞。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于苏童的笔调和文学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苏童的笔调温婉、沉实、内敛。
他以自己独特的耐心和从容的叙述方式,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
他的文字简练而不失深刻,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描写保润的成长经历时,他的笔触温柔而不失坚定,让人不禁为保润的遭遇感到心痛。
其次,苏童通过小说,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特征,如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
小说中的保润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随着土地流转,他的家庭失去了土地,也让保润不得不远赴城市谋生。
在城市中,保润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他的命运也因此被社会所束缚,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未来,但却总是陷入到一些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
苏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此外,在小说中,苏童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黄雀的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描写的黄雀,象征着保润的命运,也象征着当时中国农村青年的命运。
黄雀的命运如同保润一样,都是在社会的变迁和冷漠中艰难求生的,这个象征不仅贴切,而且富有诗意,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黄雀记》是一部展现中国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优秀小说。
它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苏童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刻画出了一个深刻、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这使得《黄雀记》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在读者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们反思社会现实,感悟生命的真谛。
论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3 No . 7
J u 1 . 2 01 4
论 苏 童 作 品审 美 精 神 的 文 化 价值
神 家 园 的 失 败反 而 造 就 了其 作 品 颓 废 的 美 学 风 格 。
关键词 :审美精神 ;文化价值 ;生命和死亡 ;历史解构
中 图分 类 号 :I 2 6 6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4 ) 0 7— 0 0 5 3— 0 5
因此 , 在苏 童人 物 的死亡 问题 上 , 并 没有 太 大太深 刻 的意 义 。其 实 , 死亡 在 苏 童 的 作 品 中 占了十 分 重 要 的 比重 , 但 是苏 童 总是淡 淡地 一带 而过 , 从 来不 做过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0 5 作者简介 : 郑丽霞 ( 1 9 8 7一 ) , 女, 福建莆田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
一
遭遇 。 ” l 2 苏 童 笔 下 的死 亡 只是平 平 淡 淡 而 已 , 既不 是为 了情 节 的需要 而 做 的铺 垫 , 也 不 是 为 了唤 起 人
们心 中的悲痛 , 只是 平缓 叙述 的一 部分 。一般来 说 ,
作 者笔下 的死 亡呈 现着 某种 意义 , 或 者表 达什 么 , 或
( 一) 普 通 平常 的死亡
在 苏 童的笔 下 , 死 亡好 像是 日常生 活 的一 部 分 , 死 亡 和生存 只是 人们 无意识 的行 为而 已 。苏 童 曾经 这样评 价 : “ 我 写 死 亡 是 想 更 好 地 表 现人 们 在 现 实
选修课论文(文学作品欣赏)
文学作品鉴赏题目:论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_作者:张展博班级:水工09学号:20120406372011年12 月13 日论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内容摘要:苏童的小说在语言、叙事结构和思想层面上都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先锋意识。
这些意识集中地体现了苏童个人的哲学思维。
人们在苦难压迫下求取生存却始终挽救不了精神危机,苏童在其中寄寓了关于生存哲学的深刻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在与现实的适应中的艰难深刻地揭露了进化论的悖论。
苏童在小说中极力渲染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深刻影响及“性”与罪恶的关系,展现了心理哲学的思维特色。
关键词:生存哲学进化论悖论精神家园心理哲学泛性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期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这期间,出现了众多的先锋派作家,像马原、莫言等。
苏童的小说也是先锋派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洋溢在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尤为显得独特而颇具魅力。
生存哲学与迷茫人生人一生都在面对生存问题,每个人都渴望生存并获得健康、自由、幸福的人生。
人们不断在生活中挣扎,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游走。
人真的可以获得自己希冀的人生吗?苏童在小说中给予了否定:挣扎的结局是迷茫的结局。
在《妻妾成群》中,颂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女大学生,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了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
在这个充满封建意识的家中,颂莲不得不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她有清纯的气质和活泼的性格,却在这个家中不得不积累争风吃醋的经验。
为适应环境、求取生存而成为了牺牲品。
在小说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意识:人们拥有了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却往往在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被现实的洪流所泯灭。
相反的,成为了无路可走的人。
另一类生存是逃亡的主题,是由受难的乡村逃亡理想的幸福之地——城市。
在苏童的相关小说中,逃亡首先表现在对固有生活环境的摆脱。
苏童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
苏童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苏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苏童的小说往往以一个小小的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乡土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带领读者回到了一个现代化进程之前的时空。
在这个被现代化冲击到不能自持的小村落中,人们的生活被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逐渐侵蚀,乡土情怀和传统价值观悄然消失。
在苏童的小说中,乡土情怀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对于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怀念和追求。
他通过描写乡村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与自然环境的交融来表达这种情感。
比如,在《妻妾成群》中,苏童通过讲述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户人家,逐渐被现代生活的冲击所摧毁的故事,力图唤起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情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苏童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变化,展现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在《船进南海》中,他通过描写一个逃离乡村流浪的青年,表达了现代化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破坏。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他失去了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迷失了自己。
乡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苏童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思想的冲突,探讨了乡土情怀和现代化之间等多层次的关系。
在《余华与苏童》中,他以小说家余华和自己的私人争论为写作背景,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乡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解。
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是苏童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苏童通过描写乡村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唤起了读者对于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丧失的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于现代社会的警示和反思。
总而言之,苏童的小说作品中充满了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的元素。
通过描写小村落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孤独的灵魂 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
孤独的灵魂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导言:众所周知,苏童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尤以其独特的生存意识而闻名。
本文将以苏童小说中表现出的孤独主题为切入点,探究其作品中的生存意识,以期从中深入了解人的心灵世界,以及探寻现实中的个体生存境遇。
一、孤独的灵魂苏童小说中,孤独是其作品的主要主题之一。
孤独是人类固有的存在状态,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感到孤独。
苏童却将之当作一种灵魂的存在,其作品中的角色无一不是心灵深处的彷徨与孤独的集合体。
1.1 内心世界的孤独在苏童的小说中,人物往往存在着内心的孤独。
比如在《当岁月忽悠人》中,主人公阿会因为未能和心爱的人团聚,内心长久以来憋屈的情感使他感到深深的孤独。
这种孤独与外在环境无关,主要源于个体内心所承受的压抑和直接的心理冲突。
1.2 社会环境的孤独除内心的孤独外,苏童小说中描写了不同人的孤独与社会环境也密切相关。
比如在《木兰花》中,主角木兰花是一位多年在军中远离家乡的女性,她的孤独感源自于对家庭的思念,同时也是对战争和社会不公正的反思。
社会环境的孤独使得人们感到无法融入,在内心世界中找不到安身之处,从而陷入更深层次的孤独。
二、孤独的歌在苏童的小说中,孤独并非一种消极的存在,而是一种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彰显。
孤独的歌指的是孤独者在面对孤独时所发出的呐喊与抗争。
2.1 内心世界的抗争苏童的作品中,主角常常通过内心世界的抗争来宣泄和彰显自我。
如《小镇》中,主人公支羽以寻找真情和美好生活为目标,通过与现实世界的艰难斗争来表达自我,与内心的孤独对抗,积极寻求解脱之道。
2.2 社会环境的抗争在社会环境的孤独中,苏童小说中的人物也有着自己的抗争方式。
他们坚守自我,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
比如《活着活着就老了》中,老年主人公韩道汉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孤独相对抗。
他们的抗争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的坚守和尊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发出了一种生存的信号。
论苏童创作的故乡情结
论苏童创作的故乡情结摘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因为每一个作者都离不开乡土,文学创作的故土情结总是难以磨灭的,作家苏童也不例外。
苏童的文学作品是离不开故乡苏州的, 苏州不仅对苏童的生活影响巨大,更直接影响到苏童的创作。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苏州影像,都作为特有的苏州地域特色的风景呈现出来, 展现苏州古城迷人的人文气息。
苏州已成为苏童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成为他笔下取之不尽的用之不完的文学创作的源泉。
Just as a popular Chinese proverb goes, each place has its own way of nurturing its own inhabitants.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too, is much influenced by the native place. As each author is inseparable from his or her native land, the native complex is always indelible in literature. The writer Su Tong is no exception.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Su To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zhou, his hometown.Suzhou not only make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life of Su Tong, but a direct impact on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n his works,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of Suzhou are presented 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showing a charming and cultural old city. As to Su Tong, Suzhou has been a lingering complex,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关键词:苏童、故乡、苏州、情结苏童,江苏苏州人,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武则天》、《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米》、《碧奴》等;中篇小说主要有《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刺青时代》《驯子记》、《肉联厂的春天》、《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等;短篇小说主要有《骑兵》、《神女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你丈夫是干什么的》、《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公园》、《白雪猪头》、《人民的鱼》等,在苏童的小说中,他总是放不下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苏州的人和事。
论苏童的家园意识
论苏童的家园意识在当代文坛交织着的众多声音中,苏童以自己的独特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他以精致柔美的语言、苍茫空灵的诗意、迷幻流动的神韵展示出一片如江南水乡般柔婉的家族情结。
新时期以来的家族小说,在营造一种新的家族叙事的过程中,将眼光更多地投注在家园文化与人性的复杂结合上,更多地表现着在家族的社会外观形态之下隐藏着的文化表征意义。
作家在不断地寻找着这种结合点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建立在自己的家园意识之上。
而正是因为家园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人们的家园情怀涵义便各自不同,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苏童的家族小说中,漂泊作为一种家园意识时刻贯穿其中。
各种人物以不同形式背离着自己的故乡,而最后又以无奈的返回终结。
苏童自己也曾描述“逃亡好象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
漂泊已经成为一种创作意识透过文章流露出来。
一、无所归依的故土情结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哲学原本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这样的形容用在苏童身上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苏童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
他躲过了三年饥荒,躲过了上山下乡,令许多人谈之色变的文革对他们来讲留下的不过是童年玩闹的记忆,他们没有被培养出政治敏感性,也没有坎坷的人生经验。
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缺乏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上很容易出现一种精神层面的苍白。
现实对他们来说,确实存在一种生存困境,即无法超越的写作局限。
而作为对这种局限的打破性的行为,他们开始转向历史,以一种逃遁的姿态在历史中寻找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就苏童个人来说,这也有一种对童年经历难以割舍的情怀。
作为移民的后代,他虽然出生在苏州这样一个富庶之地,但是毕竟是在父辈才移居的,祖辈生活在长江中心的一个小岛上。
作为移民的后代,苏童不能完全地融入到都市生活当中去,但是他又真实地生活在都市中。
这种生存状态造就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态,即成为了飘荡在都市与乡村的中间人。
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苏童小说创作特色浅析
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苏童小说创作特色浅析
王昭;郭悦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0(000)019
【摘要】苏童被文学评论界誉为先锋派小说作家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有着非常独到的特点,擅长细腻唯美的人性描写,以华丽诡异的想象力和流畅的叙事风格著称.苏童以对现实冷静、本真的理性来审视、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孤独的逃亡巧妙揭示人物的宿命,以细微的动作描写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冷静的文字积极深入地去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王昭;郭悦
【作者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4;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悲情张爱玲——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2.一场叙事的革命--试论先锋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特色
3.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
4.从"先锋"到"现实"的蜕变r——浅析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
5.毛姆短篇小说创作特色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童小说的离乡与回归情结
逃亡的另一种表现则刚好与此相反,它不是表现在对既有的生活环境的摆脱,而恰恰表现在对这种既有生活环境的固守。当然,在苏童的小说中,这种表现方式并非是主要的,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但这显然是一种更为意味深长的存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中的幺叔,这个近乎不可理喻的一心贪恋于野狗、疯女人、罂粟花和野百合的\"怪人\",于洪水肆虐而来之时却拒绝随家迁居城市。其实,他正是通过拒绝迁移,来完成了其天性之中冥冥独存的那个自由自在的生存之梦。这是一种固守,但无疑更是对俗世平常生活的一种逃亡。而《三盏灯》里的扁金,则更是一个奇异的存在:当众乡亲纷纷乘坐牛车远离战火时,他却执拗地留守在村庄,于那群心爱鸭子的在战火中惺惺相依,甚至还帮助小碗母女。而当战火平歇,乡亲们回居村庄时,他却赶着那群共度患难的鸭子逃亡在小河的下游。幺叔和扁金的固守,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亡,两者本质同一,这种\"固守式\"的逃亡,实际上正表现出了他们对人类生活的失望、否定以及悲观。只不过后者的这种本质内涵是在扁金前后两次的对比中凸显出来的套,诱惑你自投罗网。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他们不知道天堂是不存在的。”①显然,都市的霓虹只是给了逃亡者一场虚无的梦,他们在意识到向往中的都市不过也是一滩绝望的死水时,遥远的故乡便开始向他们发出了强劲有力的召唤,于是他们进行了第二次逃亡——还乡。
孤独中的生存理想_论苏童的小说
苏童的小说中写满了孤独,他用孤独倾诉着在现实生活的洪 流中苦苦挣扎的苦涩灵魂,充满悲伤,也带有诗意,同时他也用孤 独的心构筑了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一种不断的追寻的理想生存 信念。 就如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 光明”。
曹文娟(1985-)女,山东高密人 ,现读研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一
苏童曾说:“孤独的不可摆脱和心灵的自救是我们必须面对 的现实,我们和文学大师们关注这样的现实 ”。 因而在他的小说 中,孤独成为其创作的一个母题,孤独也使其小说散发出一种神 迷诡异的迷人气息。
小说中强烈的孤独感,首先源于苏童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孤 独者。 《少年血》中的小拐,孤僻而古怪的独居者;《我的帝王生涯》 中的端白, 宫廷中享有最高权力却渴望能像鸟一样飞翔的燮王; 《妇女生活》中无法彼此理解的几代母女;《妻妾成群》中痛苦寂寞 无人可依的颂莲;《沿铁路行走一公里》以鸟引诱剑陪自己说话的 老严;还有《离婚指南》中的杨泊,《飞越我的风杨树故乡》中的幺 叔……他们挣扎于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落寞与痛苦中,难以解 脱,孤独是他们内心最深切的体验。
文 学 界·文 学 评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仅是苏童,先锋作家们也普遍涉及历史题材。如格非的《敌人》,余华的《活着》、北村的《施礼的河》等,都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在苏童作品中,历史题材小说除《我的帝王生涯》、《米》之外,其他以中、短篇居多。这些作品,通过一些细小的历史碎片来展示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借以逝去的时间与往事来演绎故事和作者的理念。先锋作家们的历史与传统的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和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像苏童,他写历史,目的却并非再现历史,寻求对历史的解释,二是借历史这个载体来浇灌他个人的心灵块垒。因此,先锋们展示的是历史的虚无性和人生的荒诞性。
二,苏童小说的精神家园。
这里试图从苏童小说涉及的题材和思想内涵上去探索其作品的价值和美学意义。
苏童小说大部分选取了历史题材,如“枫杨树”系列、《红粉》、《我的帝王生涯》及众多短篇。但在历史方面,据苏童自称,他的小说不靠采访,不靠调查,“全是自己想出来的”,是“瞎编的”,“我的小说好多事情都没影子,客气一点说,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还不是扎扎实实的生活,可能还是影子,或者只是道听途说”。
其次,从一开始,苏童在构造小说的语言上就显得与众不同,叙述方式也显得独具特色。这从他的第一篇小说《桑园留恋》开始,我们便比初窥端倪。作者平静地叙述故事的表面,似乎是不经意地。但我们总会从作者平淡的叙述中,从看似琐碎的故事中触接到作品的背面。作者也曾说过,《桑园留恋》“在我的创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后来的短篇创作的脉络中初见端倪,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我定名为香椿树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从《桑园留恋》开始,我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摇晃不定的生存状态”。这便是《少年血》。 作者沉重地叙述,很少有心理的描写。淡心理描写的匮乏并不妨碍我们触摸到任务内心的纷繁世界,相反,在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描写中我们更容易感受人物的心理,而且作者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更大。客观的叙述和心理描写的近乎空白恰恰为了表现叙述的客观。
先锋们对历史的选择影响了之后的作家们的创作。譬如“新历史小说”兴起,获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前年(2003年),茅盾文学奖获得提名的作品全是历史类题材。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作家喜欢选择作为背景进行创作,历史对于现代人又意味什么,本篇无意去研究,但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薇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先锋文学的出现,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文学的内在创作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开放进程的加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度也在增大,在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现代主义文学方法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改变。人们经过初步探索和实践后发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运用一些现代西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可以增加作品从未有过的魅力。比如王蒙、宗璞等人的“意识流”、马原的“魔幻主义”、莫言等人采用的冗长的无句读的叙述技巧等,都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西方文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人们有了更多的参照物和模仿物,各种风格流派的文学尽显自己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先锋文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其中,苏童是成就很高的一个,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一度时期,他的作品倍受关注。特别是《妻妾成群》、《红粉》被张艺谋搬上银幕,作者的知名度更进一步提高。之后作品集《世界两侧》、《少年血》、《后宫》、《米》、《蝴蝶与棋》等相继出版,这可以看作是其先锋文学成就的一个总结。
但毫无疑问,苏童是喜欢解读历史的,尤其是家族史。家族史成了他追踪的对象,对那绵绵不断的枫杨树故乡的传说的津津乐道便体现了他浓厚的历史兴趣和历史意识。我们可以发现,家族的血脉触目惊心地横亘在许多篇章里,它带着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进入哲学的、文化的思考。在苏童看来,现实人生的所有喜怒哀乐都由“外乡人”的困惑与尴尬所组成,困惑与尴尬浓浓地升腾起来,包裹一切,吞噬一切,操纵了人的行为方式。历史是困惑的,也是麻木的——这是“枫杨树”的历史中所渗透出的思想。
在《1934年的逃亡》中,我们注意到,苏童话语操作的先锋性于仿古典风格构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令人在叙述的游戏与颠覆中迷失方向而滑出文本丰富的意义链套。作者以徐缓而沉静、激情而诡秘的叙述穿行在家族历史的碎片之间。这些,在其代表作《米》、《妻妾成群》和《罂粟之家》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叙述的激情与抒情其实仅是装饰颓败故园上的花朵,显得凄艳美丽却又不失悲壮激越,历史的感伤之气从叙述的纵深之处铺展开来,让人无法回避。
首先,其作品的风格是独特的,有人称为“零度风格”,即没有风格的风格。可以说,从他早期的《桑园留恋》、《妻妾成群》直至后来的《游泳池》、《天赐的亲人》,都不同程度体现了这一风格。这里谨作一些分析。
《红粉》是苏童“先锋小说”后期的代表作,发表在《小说家》1991第一期,是他以《妻妾成群》为开始的“妇女生活”系列小说的其中一篇。作品描绘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但更让人感性趣的,还在于那种充分个性化的叙述。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一个故事。和其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吻合,《红粉》选择了尘封的历史作为描写的背景。在作者笔下,那些早已消逝的烟馆、赌场、妓院、狭窄的街面和氤氲的南方天气又清晰地映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从八十年代起,青年作者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他们主导了文学的方向,如洪峰、残雪、余华、格非、莫言、刘恒、苏童、孙甘露,还有之后的迟子建、迟莉……他们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其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异军突起的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等,被文学评论界定为“先锋派”作家,他们的文学被为“先锋文学”。笔者也认为,无论是在创作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上,这些作家都极具创新意识,因此称之为“先锋”是不无道理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先锋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弊端,作家们的创作也陷入了困境。这种文学现象如流星一样,虽然照亮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却最终没有成为主流。然而,先锋作家们取得的成绩和他们为中国文学所做的探索性的贡献是抹杀不掉的。这里,我们将分析苏童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试图通过这种渠道来展示先锋文学价值的一斑。由于条件所限,笔者对苏童作品量不是很全,对其他有关评论家们对先锋作家和苏童作品的评论涉及不多,因此只能谈一些有限的看法。如果对一些已成定论的说法笔者还在嘀嘀不休,只好在这里先行致歉。
一,苏童小说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那种充分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风格上。
苏童是北师大毕业的学生,江南苏州人氏,被誉为“江南才子”,他那种文人气质的外溢,灵气四溢的写作,细腻而略显纤弱的艺术个性,给文坛带来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苏童以他那种独特的感觉方式与美学风格,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本世界。
苏童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文学的语言和文本的巨大热情。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现实来源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而把文学的语言作为文学的生命,他认为文学完全是个人心灵的产物。笔者认为,他这一表现跟南北朝骈赋取材纤细柔弱、形象绮丽艳冶,格调细巧尖新的文风和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有近似之处。苏童曾在《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三期)上这样阐述《妻妾成群》的写作:“因为我确实什么东西都没有,全是自己想出来的。……我想可能是我创造了这么一种生活,可能这种生活并不存在。这涉及到一个作家,一格创作者,我是这么写东西,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我的想象,我的白日梦,或者我的比较隐秘的感情意识怎么流露,怎么诉诸文字。”显然,其作品《红粉》、《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米》、《我的帝王生涯》、《罂粟之家》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论述中有所体现。正是由于文学成为其个人心灵的产物,作者才能驰骋在那种上个性化的自由化的话语空间。摒除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从这里,我们也许能看到她语言充分个性化的渊源。
除了解构历史,苏童还以新的个人的历史观来构建历史。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的帝王生涯》。作品中的历史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正史的羁绊,成为了虚构的个人生涯的书写。“我”的历史仅仅表现“我”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与别人完全无关。显然,它是对传统历史的背弃与拒绝。同时,在作品里,作者还着力展示了历史的虚无性与荒诞性。正如帝王的地位被“我”弃之若履一样,人生的历史也只不过占据了如此的地位而已。
但包括苏童在内的先锋作家们的历史观,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们表现的其实是西方的东西,中国的历史中是一个载体,因此他们的作品显得有些不和谐,跟后来者相比,尚显稚嫩和粗糙。
间言之,在苏童乃至先锋作家们的笔下,中国文学传统的叙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现实主义的白描式的,冶单纯是全知视觉而是丰富的叙述方法的尝试。并且,在他们笔下,叙述已不单单是一种文学的形式意味的东西,它被赋予了独立性和自足意味。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由于对西方现代文学形式的借鉴过于生硬,因此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显得不够成熟,并且形成的语言风格使得先锋作家们的“自我”丢失严重,不仅作家自己的每部作品的风格缺少变化,就是这一群先锋作家们,譬如余华、孙甘露、格非和苏童的作品,语言风格极其相似,大同小异。先锋文学的最终消逝,先锋作家们的最终消退,我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之后,有的先锋作家仍旧在文坛奋战,但可以看出,他们正在试图改变着什么,而且在进行着一些新的探索。
我们能看出,作者在写作时力图把故事投射到人物的意识中,把叙事仅局限在人物所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内,力求冷静、客观、不露声色,就连词语的使用也仅于一些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词汇。如小说写到秋仪置身于浦太太面前那种难堪尴尬的场面时,只写到秋仪“始终感觉浦太太尖锐的目光在她的全身上下敲敲打打的,浦太太南腔北调的口音在秋仪听来也很刺耳”,写老浦最终在坟场被枪决也只是“当枪声响起,老浦的脑袋打出了血浆,妓女们发出一声凄厉的恸哭,有人尖叫,都是小萼,都是小萼害了他”,便戛然而止。但即使是这种所谓的“零度风格”的追求也阻遏不了苏童那种文人气质的外溢。在他灵气四溢的写作中,那种细腻而略显纤弱的艺术个性,那种略带阴郁和书卷味的惆怅和感伤,都顽强地穿越故事的表层而传达出来,形成了一种明亮的主体精神的照耀和穿透,一种情调,一种意蕴,一种抒情,一种强烈的风格化了的叙事话语,如诗,如画,流露出了强烈的主体抒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