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学情分析:

《孙权劝学》语言精练,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篇章。七年级学生在经过一过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情境设置法。

教学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有个朋友,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能帮我想想办法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求知欲。]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知识

多媒体显示: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作示范背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读,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多媒体显示: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后教师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从字音、语速方面进行评价。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三)、研读探讨,合作交流。

多媒体显示研讨问题:

1.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探讨)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