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4b3b324afe04a1b071dee3.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揣摩品味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收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点拨。
2读法、欣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1强朗读,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意境,领悟思想感。
,2学习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
.(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品味含蓄、精炼的诗歌语言。
教师准备1根据教学实际筛选有关的参考资料2准备好教学需要的背景音乐、幻灯片。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作者或诗歌的资料(文字或图片)2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是个内容;3准备仿写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二、活动任务活动一:唱出心中的歌活动二:品味歌中的情活动三:铭刻一份感动活动四:抒写一片丹心推荐阅读: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推荐阅读:《太阳的话》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及外国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人教版九年级上已经有一个单元的诗歌编排,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他们队透过诗歌“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依然有一定难度。
对于诗歌的朗读,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例如:朗读的停顿、重音、节奏等,但是读的过于生硬,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深情朗读。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了解,要理解诗人的情感比较困难。
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有了解创作背景入手,抓朗读,抓诗歌中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同时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我爱这土地》评测练习效果分析《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评测练习,练习是由任课教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命题,现根据评测练习情况进行分析。
一、评测情况统计。
本次评测,从66名学生中随机抽测40名学生的成绩,及格率100%,优秀率90%,平均分96.3。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3a30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a.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在完成这篇诗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的运用、语言的表达等;三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讨论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第一个目标基本达成。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人通过“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祖国遭受苦难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在讲解过程中,我通过对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
对于第二个目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他们能够指出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能体会到诗人语言的简洁和有力。
但在深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方面,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
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会。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这一目标上,我觉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们被诗人的爱国情感所感染,纷纷发表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也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讲授法是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我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可能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讨论法的运用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3c2e97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d.png)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诗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之情”,所选的诗歌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写于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历史背景和复杂情感,学生可能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fbbd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0.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和表达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艾青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3.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或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以及诗歌创作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的深度。
3. 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创作中的表现,关注其创意、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的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99f029a58da0116d1749ac.png)
决心。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一种为祖国献
身的愿望。
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所有
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目睹满目疮
痍的祖国,爱的越深,痛的越切,诗人以“我的眼里常
们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
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
学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课例研究综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述
念。(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作为新教师的
我要不断学习,学习专业素养,研读新课标,向专家学
习,从教育网站学习,向专业教师学习。)
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战, 尽管路还很长,很艰难,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 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 动。
“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 馁、坚决反抗的土地,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 来的土地,所以诗人才会深沉的爱着这块土地”。
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过去的中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是义无反
顾的爱着它,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献给它,他在用
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歌唱,歌唱
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勇敢的人民,歌唱我们祖国
灿烂的未来。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爱国者,才换来了我
4、赏析语句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鸟”是一个什么 形象?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出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 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 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明确:活着,竭尽全力的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 投身祖国的怀抱,将自身融进祖国大地,这是何等的执 着而又深沉的爱,以其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 这是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 在饱受磨难的祖国唱出最深沉的爱,唱出对祖国献身的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ed643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10.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为九上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
本单元学习任务首先是“自主赏析”,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的爱国主义诗篇。
学情分析:在长期大量的积淀中,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可以辨别诗歌体裁,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并能对诗中的词句进行鉴赏。
而大多数同学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不能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2.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歌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教学中注重“美读”。
2.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教读,学生美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262a4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9.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描绘祖国美丽河山,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诗歌。
诗歌通过描绘不同地区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充满爱国主义情感,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够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2.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2.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投影仪或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诗歌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呈现(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给出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可以利用背景资料,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操练(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句子,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评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进行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景色或情感进行总结,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哪些情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热爱我们的祖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8502256941ea76e59fa0452.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饱含深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诗人,他们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今天我们一起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精讲点拨:师:板书课题,出标目标:初读诗歌请同学们初读诗歌,要求标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提问同学朗读熟读诗歌师:同学们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应该注意节奏。
为了帮助同学读好这首诗,老师给学生划好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提问学生朗读-->点评请同学们齐读,要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学生齐读)研读诗歌师:同学们我们如何才能读出情感呢?接下来我们研读诗歌:理解诗文中蕴含的意义。
诗人把自己比作成一只鸟,用毛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只鸟歌唱的对象是什么?(土地,风,河流,黎明)老师改写了这首诗歌,也歌唱了土地,风,河流,黎明,同学们分析老师改写的好不好?(学生评价)师:艾青是怎么写的呢?老师写的与艾青写的有何区别?你知道艾青为什么会这样写吗?你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自由朗读这几句诗(学生展示朗读)师:同学们,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938年)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历史问题:1937-1938年有哪些历史事件让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
(学生各抒己见)师:(展示图片)同学们自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疯狂的践踏了我们的祖国,妄想吞并我们的国家,他们所到之处,杀强掠夺,人不聊生,它们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艾青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理解这诗文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了吗?生:(应该结合写作背景),(应该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语去理解)(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饱含深情地朗读师: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诗,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bacf5adcc175527072208fe.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利用学过的《诗经》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预习作业为:(1)通过查阅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1作者生平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5eeefd9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4.png)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生:祖国土地大海地球老师等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
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生:关心照顾呵护和爱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
(这里***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二、进入课文(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
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
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
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
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6915d26529647d272852be.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题。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二、交流展示: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精讲点拨:(一)、速读诗歌,扫清障碍(做到借助工具书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我爱这土地一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爱这土地一文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8b684e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a.png)
《我爱这土地》一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偏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取得解放的心情。
学情分析:此刻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必然的困难。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诵吟诵——品味欣赏--总结”。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酷爱。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学习现代诗的大体朗诵技能,学会划分节拍、重音,能有情感地朗诵。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式。
进程与方式:通过朗诵、欣赏、联想等方式,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大体朗诵技能,学会划分节拍、重音,能有情感的朗诵;通过朗诵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诵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育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教学进程⒈导入新课作为中国人,咱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可是,咱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
这份耻辱始于鸦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
即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咱们仍然要铭刻,无论它是光荣的,仍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庞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
(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为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⒉作者及背景简介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持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域,所到的地方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附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d769e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d.png)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感受诗人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
2.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表达方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土地、祖国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诗歌朗读与感知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3.诗歌解读与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体会诗人对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
4.诗歌欣赏与表达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选取优秀的学生代表进行朗诵,展示诗歌的魅力。
5.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对土地、祖国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注重诗歌朗读与感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1.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意象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
2.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因为胆怯或对诗歌理解不深。
1.对诗歌意象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诗歌。
2.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在诗中提到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分别代表了什么?”学生甲:“土地可能代表祖国,河流代表着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91519c9e3143323868934f.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着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东北、华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着慷慨激昂的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并理解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感。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查资料阅读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引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艾青。
3、通过课堂朗读训练,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1、了解艾青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通过诗歌所写的意象、理解诗人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前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圈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象征了什么?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诗歌一、二节有什么内在联系?5、请你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展现你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第一题:略第二题:诗歌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d1f71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6.png)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一、引言《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难度适中的课文,内容涉及国家大事和人民情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反思,总结了教学心得和改进方法,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课文主题,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我爱这土地》课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国内外风景照片,引起学生对祖国美好风光的兴趣。
2.导读课文:提问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导读课文过程中思考。
3.理解课文:分段解读课文,注重词汇解释和句子理解。
通过合作讨论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文本解读:理解课文中的隐含含义和作者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审美情操。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美丽的风景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感情,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答法:通过提问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积极互动中学习。
3.合作学习法:在课文解读和分析过程中,我提倡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我使用了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材料,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心得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激发学生情感:通过情景导入法,我成功引起了学生对祖国美丽风光的兴趣和情感反应。
在后续课堂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效果有所提升。
2.课文解读要深入:在课文解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隐含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相对较弱。
2024年《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2024年《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27637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7.png)
2024年《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1今天分别在205和206班上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我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上,临时起意就上了。
上完后细想,还是有有意为之的嫌疑。
因为,昨天晚上和一位优秀的小老师讨论过这首诗。
小老师的言语给了我很多启示。
让我思考一个问题,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教?!还是“教”!这里需要纠正的一个概念就是这里的所谓的“教”,其实是引导学生“学”。
今天很开心,真的。
引导学生裸读这首诗,效果不错!现在将教学流程简单记录如下:1、从题目入手感受诗歌。
问: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我、爱、这、土地五个关键词。
2、用第几人称写的?第一人称。
3、我的对象是什么?——土地。
4、我对它的情感怎样?——爱。
5、这样看来,题目里的“我、爱、土地”这三个词语都是有意思的,只有“这”没什么意思,很多余的样子!为什么题目里要有这个“这”呢?(引导学生去掉“这”读,不去掉“这”读,感受区别)——“这”表达出我对土地的爱是非常“强烈”的。
(音韵上的起伏,没有“这”题目都是平声。
指代作用——这片土地,生我养我的土地,即祖国,生养自己而又满目疮痍的土地。
这个括号里的内容在这里不要讲,可以放在全诗都品读完以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即可。
)过渡:诗人为什么要对土地发出如此强烈的爱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三遍)6、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爱的情绪发出?因为,我爱的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
7、看着土地被“暴风雨”打击,怎么办?反抗!(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两句写出了“我们”的反抗精神!8、我们为什么会“悲愤”“激怒”?因为,我深爱的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9、“反抗”取得胜利了吗?没有写,但是,有希望,哪怕是微弱的希望。
(无比温柔)10、我反抗到何种地步?(反抗到底!到死!死也要死在我爱的土地里。
)11、这只“鸟”有何意义?这是一只具有反抗精神的鸟,看着土地被打击被蹂躏,它在呼叫,这是不屈的声音!为什么是嘶哑的声音?因为想要唤起所有的反抗精神,想让这个土地上的人都起来反抗,声音都嘶哑了还在“歌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d854d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1.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歌颂家乡。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感受。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
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能还没有达到文中诗人的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作业: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他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0e87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c.png)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收入六首中外现代诗,以爱国思乡为主元素。
单元目标总共有三点要求,一、揣磨诗的意象。
二、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此时的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发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通过对美好故土的眷恋以及借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已内心最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
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十几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中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有限,又加之距今时代久远,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针对九年级的学生,想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抒情方式。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1.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2.教学工具:多媒体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我爱这土地》课程教案的评估与反思
![《我爱这土地》课程教案的评估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71e5b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1.png)
这里是,以下是我的文章:《我爱这土地》是一门涵盖了人文、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本文将对该课程教案进行评估与反思,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一、教案评估(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掌握本课各项知识和技能,领会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优秀情操;理解走进各民族的艰苦卓绝、勇往直前,伟大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感知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故乡和家乡、城乡、东西南北等不同的地域因素和人际关系,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认识,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大多都被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游戏、演讲、课外实践等。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在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激发思维和感性认知;在游戏环节中,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掌握,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演讲和课外实践等环节中,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和实践课程内容,促进自我反思和成长。
这些方法都很实用和灵活,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室内外场地、博物馆和纪念馆、志愿者团队等。
这些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能够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特别是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场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和历史,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志愿者团队的到来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树立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的精细化尽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已经相当明确和具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更加精细化和具体化。
例如,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和考试情境来表达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让学生更能够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课程知识和技能。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ed2043227916888486d78a.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能够体会重点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音乐,创建学习情境。
播放歌曲《我爱这土地》,给学生以艺术熏陶,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知识积累检测1、找学生板书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
(两三句即可)2、下面学生同桌互检,并交流导学案预习案部分。
【C1板书,B2异组互检板书,A2到其他组组织对检,并交流积累】三、导入新课,解读作者及背景:1、导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共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介绍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饱含深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大地上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诗人,他们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今天我们一起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精讲点拨:
师:板书课题,出标目标:
初读诗歌
请同学们初读诗歌,要求标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问同学朗读
熟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应该注意节奏。
为了帮助同学读好这首诗,老师给学生划好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提问学生朗读-->点评
请同学们齐读,要声音洪亮,读出节奏
(学生齐读)
研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如何才能读出情感呢?接下来我们研读诗歌:理解诗文中蕴含的意义。
诗人把自己比作成一只鸟,用毛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只鸟歌唱的对象是什么?
(土地,风,河流,黎明)
老师改写了这首诗歌,也歌唱了土地,风,河流,黎明,同学们分析老师改写的好不好?(学生评价)
师:艾青是怎么写的呢?老师写的与艾青写的有何区别?你知道艾青为什么会这样写吗?你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自由朗读这几句诗
(学生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938年)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历史问题:1937-1938年有哪些历史事件让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
(学生各抒己见)
师:(展示图片)同学们自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疯狂的践踏了我们的祖国,妄想吞并我们的国家,他们所到之处,杀强掠夺,人不聊生,它们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艾青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理解这诗文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了吗?
生:(应该结合写作背景),(应该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语去理解)
(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
饱含深情地朗读
师: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诗,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
(学生饱含深情的自由朗读;各组代表朗读)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一起背诵这首诗。
《我爱这土地》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
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另外,学生的朗读水平较差,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
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我爱这土地》
效果分析
一、朗读时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节课通过引领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特别是窦雨晴和田文博同学的朗读能够声情并茂。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爱这土地》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颂的名篇,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烧杀虏掠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因此,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我爱这土地》
评测练习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的情感。
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3.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代表哪两种不同的情形?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5.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6.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
课后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
本节课设计了初读、熟读、研读、饱含深情的读,采用以读带析方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内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读、范读、配乐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笔者通过展示图片,引领学生回顾历史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函及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注重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改诗”的环节,通过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写作背景;从字面意思联想深层含义的方法欣赏诗歌。
四、教学过程中没有拓展延伸的环节,没有设计练笔的环节。
如果能够让学生模仿本首诗写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就好了。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我爱这土地》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饱含深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