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音乐剧的比较(一)

合集下载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

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感班级:2013211605姓名:刘丛娜学号:2013212283在看《巴黎圣母院》之前,我一直在想音乐剧究竟是什么。

艺术学者们将它定义为一种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的艺术。

从未接触过音乐剧的我一直无法揣摩透其中深意,但看完《巴黎圣母院》我想我有些明白了。

这部音乐剧分为两幕。

第一幕从“大教堂时代”开始由葛林果主唱,刚开始的声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对巴黎建筑群所描写出史诗般的感觉,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棱角分明,很符合一个法国行吟诗人的浪漫气质,使开场的演出很让人的眼睛为之亮起来,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

然后是“非法移民”由克娄潘演唱,将那些无家的游民的真实写照唱了出来,他们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阶级和不公平带来的,所以克娄潘的强调是和义愤填膺的是充满了抗争和控诉的,正如他在后面的几出戏中都唱到了“控诉”“推翻”字样的唱词。

“弗侯洛的出场”仿佛就是在预示悲剧。

弗侯洛扮演者的唱腔不是很能让人一听就记住,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能感到他声音是被压抑了的,听到他压抑的灵魂虽然是博学的,是近乎于神人的,但是却能分明的听到他的声音的最下层是无助的,是人性的。

然后“波希米亚的女郎”艾丝梅拉达的出场让人为之激动,毕竟她太美了,看着她的舞姿,我就不由得感受到了那个在广场上舞蹈,充满了活力,美丽,善良,无暇的女子。

在“愚人教皇”中,卡西莫多出场了,他的外貌相信所有看过原著的人都能大概的想象出来,但是他怎么走路,怎么敲钟,等等他动作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到他借助手臂的挥舞来做走路的动力时,一切就豁然了。

但是一想到他即将在两个小时后的悲惨结局,又让我很为他伤怀。

他的声音有一点的嘶哑,但这时却是显得无忧虑的,比之见到了艾丝梅拉达及以后不能的到她的爱的悲痛欲绝,愤恨上帝的不公的声音要让人欣慰得多。

第二幕由“佛罗伦萨”开始,两位唱者声音交融,嘹亮。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让人痴迷的音乐剧,它的剧情曲折动人,演员的演技精湛,音乐的旋律动人心弦。

作为观众,当我在2024年欣赏这场音乐剧时,我深深感动并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剧中的剧情扣人心弦,紧张悬疑。

故事背景设定在十四世纪的巴黎,讲述了一段扭曲的爱情故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和费尔巴朵。

卡西莫多是一位长相丑陋的钟楼看守,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内孤独地生活着。

而埃斯梅拉达,则是一个美丽而天真的年轻女孩,她身上带着神秘的面纱,让人无法预测她的真实身份。

故事的发展随着卡西莫多的爱慕和妒忌的情感逐渐升温,恶棍的阴谋也逐渐浮出水面。

观众可以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整个剧情如同画卷般展开,让人过足戏瘾。

其次,演员们的演技精湛,使剧情更加真实感人。

音乐剧的演绎需要演员们具备高超的歌艺和舞蹈技巧,同时还要有出色的演技。

在这场音乐剧中,演员们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演技,他们用嘹亮的歌声和精彩的舞蹈,将角色的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观众。

卡西莫多这个复杂而内敛的角色由一位资深演员扮演,他真实地表达了角色内心的痛苦和复杂情感。

而埃斯梅拉达则由一位年轻演员饰演,她纯净的音色和灵动的身姿,赋予了这个角色以魅力与神秘。

而费尔巴朵这个恶棍角色,则由一位实力派演员狠辣演绎,让人忍不住对他的心计和阴险佩服不已。

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使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音乐的旋律令人难以忘怀,流淌在心底。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它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剧情的发展,增加情感的共鸣。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旋律激荡着观众的情感,使人忍不住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中充满了悲伤与希望,激烈与温柔,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述说着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埃斯梅拉达的主题曲《人生圣洁之歌》,这首歌曲充满了悲壮与坚韧,唱出了一个坚强女子的心声,在剧中引起了观众们的一阵阵掌声。

总之,2024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标准版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标准版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标准版本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近期,我有幸观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这是一部由法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经典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

整场音乐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唤起了我对这个经典故事的许多回忆。

首先,我要夸赞音乐剧的布景和舞美设计。

整个舞台布景非常精致,还原了巴黎圣母院的壮丽和庄严氛围。

特别是在舞台一侧的巨大钟楼和石柱之间,悬挂着一幅幅漂亮的巴黎风景画,这无疑增添了整场音乐剧的视觉享受。

此外,舞台灯光的运用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灯光效果,成功地展现了故事中不同场景的气氛变换,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此外,音乐剧中的演员和演唱也是一大亮点。

主要角色的演技和唱功都非常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主角夜魔,他时而温柔,时而狂热,通过他的演唱和表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形象。

同时,配角们也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的歌舞表演让整个音乐剧更加生动有力。

特别要提到的是女主角埃斯梅拉达,她的清澈而又富有激情的声音给观众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善良和纯真。

除此之外,音乐剧的剧情和思想也非常值得深思。

这个故事讲述了年轻的吉普赛女孩埃斯梅拉达与天使般的歌手夜魔之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在他们的爱情之外,故事还涉及到宗教、社会和人性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音乐剧中对宗教信仰的探讨,隐喻地表达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以及在信仰面前的纷争和挣扎。

同时,音乐剧中也对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呼吁人们关注和关怀弱势群体。

这种思想的导入,使得音乐剧超越了单纯的爱情故事,提供了观众思考和思索的空间。

除了以上提到的亮点,我认为音乐剧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整个表演时间有些过长,导致观众的疲劳感增加。

同时,剧情中的一些情节过于复杂,有时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最后,音乐剧中的一些歌曲和舞蹈看起来有些过多,演唱和表演之间的平衡有时不够均衡。

浅谈《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浅谈《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浅谈《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中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巴黎圣母院》的高潮部分和埃斯美拉达的死;其次从《悲惨世界》出发,联系《巴黎圣母院》的大部分情节展开一系列对比手法的分析,比如加西莫多与菲比斯的对比、加西莫多与克洛德主教的对比等;然后从人物塑造、结构设计到蕴含的深刻道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小说《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最后对两部著作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艾丝美拉达冉阿让正文:首次拜读世界文豪雨果先生的两部著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不禁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震惊。

先是看完《巴黎圣母院》,有好几次热泪盈眶,都是因为加西莫多。

第一次被这个人物感动是在他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死。

笨拙的身躯,笨拙的表达,却一点不逊于“你若先去我绝不独活”的凄婉。

当艾丝美拉达第一次被推上绞架,是加西莫多不顾一切把她抱走——就像当初奉命抢走她时那么鲁莽但更多的却是心疼——他想为艾丝美拉达撑起另一片天空。

天真的卡西莫多以为一座教堂就能把她救下。

他错了。

虽然首批入闯者是艾丝美拉达的朋友(也许只是在领头人金钱的诱惑下吧),替更大的黑暗开启了加西莫多苦苦守卫的城堡。

当他看到人们散去时他也看到了艾丝美拉达的尸体,得知一切都枉费,绝望的伤心的卡西莫多仿佛变成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此时他看到了克洛德主教,那个收养他的人,他习惯听从主教的命令,确切的说他只服从克洛德主教。

但是他明白是主人逼死了艾丝美拉达,他不再愚忠,愤怒使得他把克洛德从顶楼推下。

要知道克洛德主教是加西莫多曾经的生命轴心,失去了艾丝美拉达也许是痛苦的,但是把自己曾经的信仰从灵魂中剔除又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呢?艾丝美拉达死于自己的单纯无知,死于主教的虚伪妒忌,死于贵族的处处留情。

她死了,那她救过的人呢?甘果瓦,她名义上的丈夫,是在这个可怜虫即将被吊死的时候她不顾旁人眼光救下的。

在他深陷水深火热时,他却说“我不能去,我是诗人,我得写诗。

我死了谁来记录这恐惧呢?”他缩在一角,只爱惜自己。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虽然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都从法国文豪雨果的文坛名著改编而来,但因前者诞生于巴黎且由法国公司包装、制作与推销,而同样源于法国的后者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包装运作,所以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作一比较。

一、演绎风格: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由52首歌曲串联起来,每首曲子都具有流行音乐的风格。

歌曲没用现场伴奏形式来呈现,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电声乐器伴奏录音。

分析一下原因,可能现场演奏电声与现场播放演奏录音的效果没太大区别,并且考虑到多场次演出的成本问题而最终选择了录音。

每个歌唱演员都配有一个耳挂式麦克风,而在大多数音乐剧中观众是看不见麦克风的,麦克风被隐藏起来为的是更贴近戏剧表演形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却偏偏要营造出现场巨星演唱会的感觉,这种方法无疑是别出心裁的。

歌唱演员的唱腔似乎属于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没有美声唱法。

而音乐剧《悲惨世界》就与《巴黎圣母院》不同了,它更接近歌剧,其中有不少咏叹调,歌唱者既似说又似唱,且采用了现场交响乐团伴奏。

《巴》的另一特色是舞蹈演员与歌唱演员各司其职,我们可以看到歌唱演员在唱歌的同时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出现。

一首曲子出现,舞蹈演员在歌唱演员身后或是激情热舞,或是翩翩慢舞,他们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我觉得这比单纯通过歌词的演唱更能同观众产生共鸣。

而演唱者则专注于很好地控制气息来把歌曲唱得更动听,更好地展现人物的音色。

这又和通常的音乐剧有所不同,但演出效果还是不错的。

《悲惨世界》中演员的舞蹈性动作不多,但演员在演唱的同时,他们的肢体语言很丰富,加强了观赏性。

比如德纳第的扮演者在客栈迎接客人入住时做的动作比较多,使人物更生动活泼。

《巴》中演员独唱较多,而在大多数音乐剧中,独唱、重唱和合唱的交相穿插演绎可以更好地表现跌宕的剧情,丰富的声音层次以及产生一种非比寻常的气势,《巴》剧相对来说合唱不多,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少了些音乐层次的丰富性。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

结合《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分析雨果作品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雨果,法国乃至世界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广为人们所传诵,其中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尤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雨果的作品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同情下层人民,反对并且痛斥封建君主和教会制度的腐朽,揭露黑暗势力,赞扬真善美的品质。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为我们刻画了几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包括美丽与善良的下层民众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但是内心却深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作品充分体现了美与丑的对照原则,内心的丑陋比外表的丑陋更加令人感到可怕,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可以说的上是一个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当卡西莫多被冤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刑台上接受阳光的曝晒时,她毅然的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喂水喝,而卡西莫多也为了报答她这滴水之恩将行刑前的爱斯梅拉达抢下并带到巴黎圣母院中悉心照料。

为了救下甘果瓦,爱斯梅拉达决定和甘果瓦做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这些都折射除了的仁爱精神,虽然她是一名下层民众,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去真心的对待并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说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

《悲惨世界》无疑是雨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义思想精髓的作品。

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苦,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刑,但当他走出牢狱时,“孤零零,没有栖身之处,没有避雨之处”,后来他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开始帮助他人,仅仅一块面包就要遭受牢狱之灾,并且一直遭到沙威的追捕,而迫使他去偷窃的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芳汀,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芳汀的悲惨同样是罪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而芳汀的孤女小柯赛特在德纳第夫妇手中,倍受虐待。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第一篇: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摘要:法语音乐剧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它无论是在音乐,剧本,还是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极具有创造力,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进步都给观众带来惊喜,每一次的创新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重写意的法语音乐剧给之前重写实的音乐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掀起了一股法语音乐剧热潮,更是为喜爱音乐剧的观众开启了另一扇全新的大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音乐剧不再专属于美国,开始走向世界。

在众多不同语言的音乐剧中,发展仅几十年的法语音乐剧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虏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尽管法语音乐剧是在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启发下发展的,但少受其影响,并且用“青出于蓝而不逊于蓝”来形容法语音乐剧是再贴切不过。

法语音乐剧之魅力所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法语音乐剧独树一帜的总体风格。

浪漫大于写实是法语音乐剧的一大艺术特点,观看法语音乐剧带给观众的不是那种仅限于花前月下式的简简单单的小浪漫,过目即忘,稍纵即逝,而是将感情的表现置于一切之上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把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因子散播至观众心中,切切实实,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式浪漫。

在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剧一开始就表现了写意大于写实的风格。

在空间有限的舞台上,几根高大的柱形物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气氛顿时变得沉重而压抑,即使是从未接触过《巴黎圣母院》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在教会无形的权威控制下的人们内心的惊惧和压抑。

这种写意大于写实的手法,与中国国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让观看者的思绪适当地发散,有助于增强观看者的感官享受。

其次是音乐风格。

法语音乐剧的音乐类型主要采用的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风格多样,音色多样,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喜好,较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因此法语音乐剧能够很快地打响知名度,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法语音乐剧的流行取向是以动听为第一追求,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无法消化音乐剧中庞大的音乐容量,因此只能努力去打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经典版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备受瞩目的音乐剧,它以它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壮丽的音乐以及精湛的演员表演成为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能够观看这部音乐剧,并被它深深打动。

以下是我对于《巴黎圣母院》这部音乐剧的观后感。

首先,我必须赞美这部音乐剧所呈现的精彩故事情节。

剧情以维多利亚时代的巴黎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夏尔·德·舍鲁瓦对于美丽女歌手艾斯美拉达的爱慕之情,以及他与巴黎圣母院的怪人之间的纠葛。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情感冲突,让观众十分投入。

同时,剧中也渗透着一些深刻的社会思考,如人与社会的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等。

这使得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这些问题。

其次,音乐剧的音乐无疑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

音乐剧中的音乐充满了激情、感染力和力量,它们将故事和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既能体现角色的特点,又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时间与幸福的差距》这首歌曲,它以它深情的旋律、悲伤的歌词和精湛的演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每当这首歌曲响起,观众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和回忆之中。

此外,这部音乐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精湛的演员表演。

每一个角色都被演员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能够投入到剧情中去。

尤其是主演夏尔·德·舍鲁瓦和怪人角色的演员,他们的演绎让人难以置信。

夏尔·德·舍鲁瓦一方面展现出了一个英俊、浪漫的单位,另一方面又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怪人角色则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这些出色的演员表演成为了这部音乐剧的一大看点,也让观众对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共鸣。

总结来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之作。

它以它精彩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以及出色的演员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爱与美、痛苦与迷茫的对冲,也可以思考一些深刻的社会议题。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样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样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样本观后感: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这是一场极富情感和震撼力的演出。

整个剧目以强烈的音乐和绚丽的舞台效果为主线,将经典的文学作品重新诠释,并赋予了新的生命。

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的音乐。

通过悠扬动人的旋律和婉转动听的歌曲,整个剧目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音乐剧中的表演者们用歌声表达出角色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痛苦、悲伤和欢乐的心境。

尤其是主角之一埃斯梅拉达的演唱,她的声音清透而富有力量,让我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心疼。

其次,剧目的舞台设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舞台的布置和道具的运用都相当精妙。

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壮丽、深邃神秘,在舞台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特别是剧中的支柱和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的特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教堂的庄严和神圣。

舞台上的演员们在灯光和服装的点缀下,更是散发出光彩照人的魅力,使整个剧目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剧中的角色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角夏尔多蒙和埃斯梅拉达之间的爱情故事饱含着悲剧色彩,令人动容。

夏尔多蒙作为一个畸形的怪物,在他内心深处却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这种复杂的内心矛盾在剧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现。

同时,埃斯梅拉达作为一个无助的年轻女子,她的坚强和勇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总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通过精彩的演出和震撼人心的表演,剧中的角色们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音乐和舞台的完美结合,以及角色的精彩演绎,使整个剧目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

这是一场值得一看的音乐剧,我深信每一个观众都会为之动容。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音乐剧《悲惨世界》是继《歌剧魅影》之后我所看过的第二部音乐剧。

在观赏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被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表演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思考。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是法国作家雨果的经典小说改编,讲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生活困境和无尽的悲惨遭遇。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还深入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意义的探寻。

首先,该剧通过精心搭建的舞台布景和华丽的服装设计,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贫穷与冷漠的时代。

舞台上的雾气、破旧的房屋和肮脏的街道,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

而演员们的妆容和服装细节更是将角色的个性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巴黎,感受那种压抑和无助的氛围。

其次,剧中的音乐和歌曲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而《悲惨世界》的音乐用心地传达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

无论是动情而深情的《空椅子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还是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明天又是晴天Tomorrow Shall Be My Dancing Day》,每首歌曲都贯穿着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挣扎,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动容。

剧中的角色塑造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主人公尚-巴尔让·吉奥尔是一个道德良知的吉布斯,奉行着自己的正义和信仰。

他的善良和慈悲对其他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激发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的坚持和努力使人们看到了无尽的希望,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勇敢而善良的人,他们不屈不挠地为正义而奋斗,为社会的进步和幸福付出努力。

角色艾波尼娅则给观众展示了一个母爱的伟大和牺牲。

她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坚强和毅力让人感到敬佩,也让我想起了自己身边的母亲和她们为了我们的幸福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

此外,剧中的反派角色警长雅博则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罪恶。

他用自己的私利和权力欲望践踏了无辜的人民,成为了社会的一块毒瘤。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议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议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议论文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唱形式音乐素材思想性论文摘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继音乐剧《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之后的又一经典剧目,在音乐剧历史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该剧在演唱形式、音乐布置、音乐素材等各方面有其别样之处和新的跨越,并且具有高度的音乐思想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

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

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最佳导演年度奖”、“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

《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 (VictorHugo, 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

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 (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

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对比

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对比
长篇小说。
+ 作为一部以声乐为主要表现手 段的音乐剧,音乐剧演唱是演 员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主要手段。 演员的音色形象和演唱风格与 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密切 相关,其演唱技巧的发挥和对 角色的驾驭能力又赋予角色形 象以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该剧整体的艺术价值进行归 纳总结,求证它获得世界范围 内审美认可的途径,以期能为 我国音乐剧的创作与研究提供 一个新的探索视角。
+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 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 演员不跳舞。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 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 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 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
+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 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 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 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 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 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 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 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 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
谢谢大家
+ 整部作品的结构由两个因素来整合,一是以节奏强烈、情绪激烈、舞 台画面较为喧闹的群舞合唱场面来作为结构上的支撑点。如第一幕中 吉普赛人的《异乡人》、《愚人节》、吉普赛人营地《我们都是兄 弟》、卡西莫多的游街示众、以及“爱之谷”等。第二幕中有吉普赛 人在教堂前的申诉、进入教堂解救艾斯美拉达、以及最后被镇压的场 面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享誉全球的音乐剧,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观看了该剧,我被这部作品深深地震撼了。

以下是我对巴黎圣母院音乐剧的观后感,以及对其中一些关键要素的分析。

首先,我要赞扬这部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和布景。

整个舞台设计非常精美,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巴黎圣母院的庄严和神秘。

特别是剧中的彩绘玻璃窗,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都令人难以忘怀。

此外,舞台的搭建和运用也非常出色,不仅能够创造出不同场景的氛围,还能够迅速切换,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其次,我要称赞演员们的演技和表演。

他们的演出非常精彩,每一个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和感情。

特别是对于主角埃斯梅拉尔达和费百拉这两个角色,演员们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埃斯梅拉尔达的天籁之音和内心的痛苦,以及费百拉的狂热和爱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各个配角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们的演出为整个剧情增添了更多的戏剧张力。

而剧中音乐的选择和演奏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

音乐剧中的歌曲都非常优美动人,旋律和歌词都能够深入人心。

演员们的演唱技巧也非常高超,他们的声音能够完美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而整个乐队的演奏也非常出色,他们将音乐与舞台剧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绝美的音乐盛宴。

最后,对我来说,这部音乐剧最令人难忘的一点是它所包含的多个主题和寓意。

通过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观众们能够思考和探索一些重要的主题,如爱情、信仰、艺术等。

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而剧中的结局也给人留下了许多悬念和反思,观众们不禁会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总之,巴黎圣母院音乐剧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从舞台设计到演员表演,以及音乐和主题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制作团队的专业水准和艺术追求。

观看这部音乐剧让人心潮澎湃,不仅给我带来了艺术的享受,更激发了我对音乐剧和艺术的热爱和思考。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这是一部根据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音乐剧,也是一部充满浪漫情怀和悲剧色彩的作品。

在剧场内,我沉浸在音乐和唱词之中,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

整个音乐剧以十五世纪的巴黎为背景,讲述了钟楼长大的残疾少年斗敌和公主埃斯梅拉达之间一段非凡的爱情故事。

斗敌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年轻人,他拥有天使般的歌喉,却因外貌丑陋而被世人所嫌弃。

他恰巧遇到了穷困潦倒的埃斯梅拉达,后者为了家人将嫁入豪门。

他们之间的爱意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让观众心生共鸣。

音乐剧中的表演和舞台设计都十分出色。

剧中穿插了多首激情四溢的歌曲,使整个剧情更加紧张动人。

主要角色的演员们唱功了得,他们的歌声充满了感染力,让人为之沉迷。

舞台设计也让观众大开眼界,特别是巴黎圣母院的重现,令人彷佛置身于古老的教堂,感受到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剧中的情节扣人心弦,令人叹为观止。

斗敌为了保护爱人,与恶势力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埃斯梅拉达被迫在愚昧无知的世俗观念下选择一位外貌帅气但是令人作呕的富有人家的婚姻;由于世人对于斗敌的嘲笑和歧视,他选择了孤独和死亡。

这些情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深思熟虑。

他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整个音乐剧氛围凝重,充满了死亡的味道。

斗敌和埃斯梅拉达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

最终,斗敌为了保护埃斯梅拉达,牺牲了自己。

他用自己的死为爱情画上了句号,也为故事注入了无尽的哀思。

这个结局让观众不禁为斗敌的命运感到惋惜和痛心,对于世俗的冷漠和偏见感到愤慨。

观后,我陷入了对于爱情、美丽和道德的思考。

作者通过斗敌和埃斯梅拉达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情应该是纯粹的,不应受到外貌和身份的束缚。

美丽不仅仅存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光辉。

同时,作者还借斗敌的命运表达了对于社会对于丑陋和弱者歧视的忧虑。

他通过剧中的角色和情节,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音乐剧鉴赏

音乐剧鉴赏

音乐剧赏析管理0805 蒋碧云 080750503《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都是雨果的小说,先后被改编为音乐剧,并且影响深远,真是不得不对雨果产生很深的敬佩之情。

高中的时候曾经看过《巴黎圣母院》,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的心和情欲。

小说里面丑与美的对比很鲜明,浪漫主义的色彩很是浓重。

很具有感染力,读的时候,心情一直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命运的更迭上下起伏。

雨果的这部巨作,不愧是影响文坛的经典之作。

《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我没有看过。

第一次接触就是音乐剧版了。

看过这两部音乐剧,感觉两者各有所长。

要说声名,作为劳埃德·韦伯的经典成功之作,作为四大音乐剧之一,《悲惨世界》可能更胜一筹。

而《巴黎圣母院》则更加倾向于歌舞剧,相比之下,《悲惨世界》是很正统的古典音乐音乐剧。

《悲惨世界》如很多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它典型的百老汇伦敦西区音乐剧。

而《巴黎圣母院》却诞生在法国,就像流落民间的贵族小姐一样,没有收到过正统的家庭教育,与从小在贵族习惯中成长的小姐是不一样的。

虽然在某些气质方面,不如那些正牌的小姐一样优雅,但是也由于一种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气质而备受喜爱。

说起音乐,《悲惨世界》比《巴黎圣母院》听上去要更加悲伤沉重,音乐比较严肃悲壮,只有偶尔穿插着一两个轻松一点的歌,一出现又马上又会被悲伤的声音淹没,。

剧情也要比《巴黎圣母院》起伏跌宕一些。

名副其实的是“悲惨世界”了。

但是我觉得,《巴黎圣母院》音乐的节奏性比较强,有很大的现代音乐的特点。

这跟音乐剧一般都是古典音乐有点不同的感觉。

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唱歌的演员和跳舞的演员是分开的。

在很多音乐剧中,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体现出歌舞一体。

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这一点,有很大的创新。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无法很好的跳舞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

从文学价值上看《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哪个更高?

从文学价值上看《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哪个更高?

从文学价值上看《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哪个更高?展开全文一、内容主题《巴黎圣母院》歌颂的是一段凄美浪漫的爱情,丑陋驼背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和美丽的女郎艾丝美拉达,鲜明的美丑对照却迸发出了最纯真真挚的爱情,伽西莫多也为了替自己心爱的姑娘艾丝美拉达复仇,将他视为信仰支柱的克罗德主教推下了钟楼。

所有的故事围绕着爱情展开,关于姑娘的芳心错付,关于敲钟人的一往而深。

毫无疑问,爱情永远是所有因素中最感人的,也是通过表达这份纯净的感情,揭示了更多诸如宗教的虚伪,为了利益而勾结的关系等。

《悲惨世界》虽然名字写有'悲惨'二字,但实则是写人性的光辉。

从微小的一个点切入,却发现他早已包含了森罗万象。

里面的各色人物所演绎的人生迸发着纯净的力量,冉阿让、沙威、芳汀、珂赛特等,他们都是在悲惨的境遇中寻求希望,最终获得光明的过程。

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

相较于《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中的凄美,类似于古希腊悲剧所能给予的崇高的精神的现实主义著作《悲惨世界》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毕竟人终究是要活在现实中的。

二、人物塑造《巴黎圣母院》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书重点要塑造的角色,他们的品质始终如一,坚贞纯净,而克罗德和菲比斯等人则都是以一种伪善的面貌出现,虽然雨果是想突出他的美丑对照原则,但是这种两面人物却有着过多的相似性,作为主角的二人也性格过于单一。

《悲惨世界》则大多表现的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就以主要人物冉阿让来说,他是所有矛盾的交集点,他身上有一种矛盾的气质,可能最初的那个他有着许多不足与缺陷,但是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见证了他在逐渐加难的考验中步步升华,直至最后的大道至圣。

而在观看他进行自我净化的过程中,读者也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振奋,他不似米利艾主教从始终是一种圣洁的代名词,他是一步步走向神坛的。

这种表述才能真正表达出文学的涤荡人心的力量。

冉阿让这个形象也从最初令人怜悯,渐渐变得值得赞叹,直到最后令人崇拜。

《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主教分析

《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主教分析

《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主教分析作者:王俊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在这两部著作当中,雨果分别对神职人员米里哀主教和克洛德副主教进行了精彩独具的刻画。

同为这两个作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当时教会的代表,却在作品中展现了完全不同人物性格。

下面就针对三个方面对两个主教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主教[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首先,在篇幅方面:可以说《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主教是个相对“瘦弱”的隐性形象,雨果在这部宏篇巨著当中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笔墨。

对米里哀的描写大部分仅限于作品的第一卷,后文只是借主人公冉阿让之口使他的形象逐步得以确立。

可以说他只是主人公冉阿让生命中经过的一个人,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人,才使得冉阿让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也正是由于米里哀主教精神的存在,才使得《悲惨世界》的灵魂更加突显深化。

而在《巴黎圣母院》当中,克洛德副主教这一形象贯穿整部作品,可以说他与米里哀相对是个显性形象,他作为作品当中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本小说的灵魂人物。

小说中,讲述了克洛德副主教的成长过程,细致的刻画了他由“天使”变成“魔鬼”的整个过程,其中心理描写尤为突出,使这一占据大半篇幅的反面形象活生生地游走在读者与作者之间。

其次,在写作手法方面,对两个主教主要都采用了对比与反衬的手法。

《悲惨世界》以冉阿让的一生为主线。

他由一个最初憎恶社会,一心企图报负社会的社会最底层的苦役犯,转变为一个不计较名利,慷慨济世的马德兰市长。

冉阿让刚进迪涅城时,连狗都不愿收留他,唯有城里最受人爱戴的米里哀主教大人接纳他,并视他为上宾,这是借助城中居民与主教形成对比;接下来,习惯了偷鸡盗狗的冉阿让为了一己私欲盗取了主教唯一值钱的餐具,再次将冉阿让与主教形成对比;最后面对被捕的冉阿让,主教以德报怨再赠送烛台的举动把对比推向高潮。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读后感)(最终定稿)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读后感)(最终定稿)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读后感)(最终定稿)第一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读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摘要: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两部著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影响深远,作家人道主义的立场影响了无数的人民大众。

而以此为原型改编的两部同名音乐剧也同样是鸿篇巨制,声名远扬,风靡全球。

观赏完这两部音乐剧,确实十分震撼,无论从音乐剧本身的角度还是从作品意义的角度来看都令人印象深刻。

关键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比较研究作品简介音乐风格音乐内涵舞台设计人物表现主题情感一、作品简介《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也是一部老少皆知的经典世界名著,它是15世纪末变动不安的年代中一个描绘人性善恶贪婪与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

法裔加拿大人卢可·普拉蒙顿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联手将它改编为同名音乐剧,搬上了音乐舞台。

本剧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

该剧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等诸多奖项。

音乐剧《悲惨世界》由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原著作者仍为法国文学巨匠雨果。

本剧诞生于1978年的法国,首演于1980年。

1985年被改成英文版登上伦敦舞台。

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

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之一。

该剧被誉为辉煌的音乐史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曾用21种语言,在38个国家,217个城市演出过。

二、音乐风格与传统的音乐剧相比,《巴黎圣母院》显得有些另类,歌唱演员的嘴边都挂着流行乐手常常使用的麦克风,而且没有现场乐队,全部采用录音带。

曲风方面也带有流行元素,在这种摇滚乐的包装下,很多歌曲节奏强烈,情绪激烈,旋律好,流行性强,使人百听不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两部音乐剧的比较(一)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

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

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让我看完这部剧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1.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

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

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

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

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refugees)>,愚人庆典(TheFeastofFools)>,
奇迹之殿(ThecourtoftheMiracles)>,爱之谷(valleyof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

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

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

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

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

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2.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

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

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
姿态。

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3.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

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

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

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

《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

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4.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

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

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

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
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

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

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