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2新课标】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2新课标】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阅读和问题串解答,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发展科学思维。

2.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通过对外来物种入侵分析,关注自然或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呈现资料:生物圈Ⅱ号位于美国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将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Ⅰ号而得此名,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

包括有5个野生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沼泽、沙漠)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集约农业区和居住区),约4000个物种。

1991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Ⅱ号”,本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

但18个月之后,“生物圈Ⅱ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

1996年,生物圈Ⅱ号转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作为生态学、环境变迁研究及教学的基地。

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将生物圈Ⅱ号既存的生态系统仿真实验及新的研究计划整合于一体并对外界开放,作为研究及学习中心,以探索我们人类生活与环境生态的互动影响。

生物圈Ⅱ号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生存。

只有保护好地球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才是唯一最好的办法!【新知讲解】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动态的呈现南京石臼湖的相关资料。

积极思维1:几百年来,百姓在石臼湖洗衣洗菜,湖上来往的船只会产生废弃物,为何生态系统仍保持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干扰下具有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积极思维2:石臼湖在家禽养殖污水及废水污染下,还能一直保持稳定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干扰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

4.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课标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课标解读1•阐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中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考查频度较高,多考查对能量流动过程、特点的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温室效应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法指导1.对能量流动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P84图4—10,再根据教材P83图4-9推算相关数据,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意义时,教师可先设疑:(1)在草原如何放牧才能达到既有高产畜量又不会导致草原退化?⑵如何使农田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要使学生懂得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合理调整能量的流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

2•有关碳循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并补充介绍化石燃料的燃烧所排放二氧化碳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注意联系环境,如联系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建议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会对碳循环过程产生什么影响?(2)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改善生存环境?3•有关氮循环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氮循环示意图,分组讨论的氮循环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过程的含义,总结交流比较氮循环与碳循环的异同。

•新课导入建议激趣设疑,导入新课:播放美国影片“荒岛余生(Cast Away) ”的片段。

思考与讨论:假设你像电影中的主人公查克一样流落荒岛,如果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 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原理和方法。

4. 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与恢复。

5.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重要性以及维持原理和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与恢复,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意义。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稳态的含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与恢复,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道德观念。

4. 实践法: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稳态含义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原理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自然景观图片、生态系统示意图等。

2. 视频素材:生态系统稳态破坏与恢复的实例视频。

3. 纸质教材: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的教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9课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标要求1.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3.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源于选择性必修2P 102“知识链接”反馈信号的极性与系统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同,从而起着增强系统净输入信号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正反馈调节;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少,遗传基因库越匮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注意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易错提醒(1)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③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原理和机制。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与内涵2. 生态系统稳态的特点3. 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原理4. 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5. 实际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点、维持原理和机制。

2. 难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和实际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点、维持原理和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态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点、维持原理和机制。

3.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生态学相关电影或纪录片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生态系统稳态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如《自然之道》、《地球脉动》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稳态在现实中的体现。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和案例分析报告,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机制。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机制:负反馈调节、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examples(如森林、湿地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持机制。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维持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态系统中的案例,如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如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概念和维持机制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提出的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稳态的相关图片和案例。

2.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领域的教材和学术资料。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位、物种丰富度、能量流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学知识体系。

2. 探讨生态系统稳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态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生态系统的稳态特征。

2.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 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估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九、作业设计:1. 编写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的理解。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位的变化可能导致物种多样性的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生态位的变化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路径的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的相关知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和进步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干扰及其调控措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建议,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视频资料:推荐观看《地球脉动》、《生态系统的秘密》等纪录片,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实地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稳态维持机制。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结合地理、环境科学等知识,探讨生态系统稳态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7.课后实践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设计课后实践调查,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建议。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推荐阅读:《生态学原理》(Odum E.P.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李博著)等生态学相关书籍,以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理论的理解。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5.论述题:阐述生态位的概念,并说明生态位变化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答案: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包括其生存、繁殖、取食和避敌等方面。生态位变化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表现在: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3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3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3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阐明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及调节机制。

方式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阳光和温度的变化把春天的信息传递给了生物。

信息像能量和物质一样,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以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种类呢?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呢?方式二1904年,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子里,他把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但一点也不影响雄蛾找雌蛾。

你知道雄蛾寻找雌蛾依靠的是什么吗?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信息类型2.特点:传递过程既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

3.意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强化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发挥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作用。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调控生物的生长发育实例: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长日照处理能使菊花延迟开花。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实例: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可以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例1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答案 C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发出的聚积信息素、榆树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和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都属于化学信息,而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方法规律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1)从信息传递的途径判断。

苏教生物必修3-13生物系统的稳态(教案)

苏教生物必修3-13生物系统的稳态(教案)

第四章生物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物系统的稳态【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2.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4.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计算【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章生物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物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二、能量流动的特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教学后记】通过展示工厂排放废气、排放污水,滥砍伐森林等图片,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稳态,提高学生如何保护环境,加强环保意识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人体的稳态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机制。

【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机制【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思考:是什么?【资料分析】本节课小结【布置作业】与你的同桌讲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练习】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受细菌感染,受损的主要是()A 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C 非特异性免疫D 特异性免疫第二课时细胞免疫复习上节课知识点,回忆体液免疫过程师:讲解细胞免疫过程(以CS游戏的方式讲述)生:分析二次免疫的速度师:尝试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师:在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既能独自发挥作用,又能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局限性。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讲,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概念和作用。
2. 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思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局限性。
(四)、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各种因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影响。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讲,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 记录课后作业,做好课后复习和拓展。
八、板书设计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板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 概念和作用
2. 自我调节机制
3. 局限性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
1. 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
1. 讲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自然灾害等;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2.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身边的生态系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讲,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
4. 态度责任: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维护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解。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周围的自然现象。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活动:
1. 设计一个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验或调查活动,如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苏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稳态的维持 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稳态的维持 学案

课题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稳态的维持【学习目标】1.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重点难点】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以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包括光、声、热、电、磁等。

这些物理信息往往表达了吸引异性、种间识别、威吓和警告等作用。

比如,毒蜂身上的斑斓花纹、猛兽的吼叫都表达了警告、威吓的意思。

还有的如:植物开花、动物繁殖、蜘蛛捕食、动物冬眠、飞蛾扑火等。

2.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等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

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

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例如:蚂蚁分泌出的尾迹素可以告诉其它的蚂蚁一些信息;蜜蜂可以释放出示踪信息素召唤同伴攻击敌人。

3.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的信息。

包括舞蹈、运动等。

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例如蜜蜂发现蜜源时,就用舞蹈动作来表示,以“告诉”其他蜜蜂花源的方向、距离;孔雀开屏等。

4.营养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的信息。

包括食物的数量等。

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是生物的营养信息系统。

例如:老鹰以田鼠为食,田鼠多的地方能够吸引饥饿的老鹰前来捕食。

例4.下面各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属于化学信息的是,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哺乳动物的体温 B.鸟类鸣叫 C.红外线 D.萤火虫发光 E.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 F.电磁波 G.昆虫发出的声音 H.昆虫的性信息素 I.植物开花 J.蓟的刺 K.紫外线 L.蜜蜂跳舞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5.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与温度有关;繁殖季节,雄性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教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教案-新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及特点;概述研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意义。

(2)通过图解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并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

(3)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难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负反馈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1.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材料,让学生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本节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3.制作动画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初步的讨论、交流,各组在作业本上写出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另外,各组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体系。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试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收集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例子,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相关视频资料。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关于生态系统稳态及维持的预习资料,包括PPT、科普视频和预习指南,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维持机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微信或邮件与学生沟通,确保预习效果。
此外,结合以下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④ 实物展示:展示生态系统稳态相关的实物,如土壤、水体样本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生态系统的特点。
⑤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⑥ 互动游戏:设计生态系统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态原理,探究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一平衡状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习惯。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 概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知道稳态的维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3.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与特征2. 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征及维持机制。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尤其是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稳态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征及维持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如过度捕捞、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稳态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机制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影响的认识水平。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提出的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

2. 案例资料: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影响的案例。

3. 教学视频:介绍生态系统稳态维持机制的动画或视频。

4. 教学课件:涵盖本次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与特征。

2. 第二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稳态。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时12: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学习目标素养目标1.概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过程,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通过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生命观念:认识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平衡、结构与功能,在这些生命观念之间建立联系。

2.科学思维:通过讨论引入泽兰实蝇是否合适,培养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培养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的能力,其基础是。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稳定性和稳定性。

3.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的因素是生物系统的和。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营养结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抵抗力稳定性,而恢复力稳定性则较。

草原生态系统正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反。

4.外来物种的入侵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99页生物圈Ⅱ号模式图。

讨论:1、生物圈Ⅱ号与地球有什么区别?2、生物圈Ⅱ号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讨论:1.苏州某一水乡人家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然很清澈,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这种能力反映生态系统的哪种稳定性?2.一块管理良好的棉田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草场相比,哪个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试说明判断理由。

3.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讲,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什么关系?所有的生态系统都这样吗?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P101“边做边学”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2.为什么不能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3.为什么生态缸内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1/5,不能装满?4.为什么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个体不宜过大?5.为什么生态缸内的生物成分必须齐全?探究活动四:阅读教材讨论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自我检测班级姓名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种子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升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升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一块弃耕后的农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升高2.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3.3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苏科版2024)

3.3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苏科版2024)

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3节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领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科学思维:分析图片资料,进一步练习读图、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尝试案例分析,初步提高数据解读和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爱护生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安全。

2.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安全。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致力于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生态系统内部复杂而精细的自我调节机制。

首先,从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简述其组成要素与结构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宏观的生态系统框架。

随后,引入自我调节的概念,解释它是如何使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保持相对稳定与平衡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生态系统案例,如热带雨林、草原等,详细剖析其内部的正反馈与负反馈机制。

通过动画模拟、图表展示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态系统在面临不同干扰时如何通过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最后,在教学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回顾本次学习的关键概念与核心观点,强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与脆弱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学设计姓名:王竹学校:渭南市杜桥中学邮编:714000【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中的第四小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设计理念】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究性。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影响生态系统稳态的因素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原理等方面内容。

它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这节课以前面所学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为第五章《人类与环境》做好重要铺垫,与第五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的意义:学习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使学生珍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地球,做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情境教学法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一方面,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有的生态系统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也能维持原貌,而有的生态系统一旦受到干扰或者人们不加以呵护就会受到破坏,只是对其原因不能从理论上给以正确解释。

另一方面,学生也知道生物的不同营养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比如,某种生物增多,必然导致其天地捕食者增多,而捕食者增多,又会导致被捕者减少等等。

这些日常积累的感性知识为理解本节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且渗透了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相关知识,为学好这节课做好了一定的铺垫。

3、非认知因素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解释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

1.2、举例说明影响生态系统稳态的因素。

1.3、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通过尝试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培养利用课内外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分析综合和推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唤起对生物学的热爱。

3.2、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整体性的观点。

3.3、通过本节教学,做到珍爱我们的生活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稳态与环境·教学指南》《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全优设计》等【教学方法】1、利用实例,结合多媒体课件、图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2、运用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探究生态瓶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思路】这节课,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环环紧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1、通过观赏学生自制的生态瓶,提出问题,导出新课。

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稳态的含义。

这样,不但导出了新课,复习了旧知,还提高了学生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2、在学生充分理解生态系统稳态概念之后,进一步提出为什么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机理是什么?很自然的将话题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并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并制作动画课件和图表,让学生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从而突破难点。

最后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调节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且有大有小。

3、老师适时提出:北极苔原和热带雨林哪个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知道这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以及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利用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能证明物种组成能影响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4、最后指出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提出:要维持生态系统稳态,我们应该做什么?从而使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他们自制的生态瓶或图片,交流生态瓶制作过程。

提出:你自制的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学生活动: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分解者真菌和细菌还有无机环境水、光线等等。

教师活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活动:水草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及小鱼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水草、小鱼的残落物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回到无机环境再被植物利用。

教师活动:看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它们之间也能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但是,如果我们不加以精心呵护,它会怎么样呢?学生活动:可能很快崩溃。

教师活动: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像它这般脆弱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活动:不会。

(同学们各抒己见,举出很多例子)教师活动:地球上,内蒙古大草原、位于黑龙江的大沾河湿地等等这些生态系统尽管会遭受洪涝、火烧、虫害等自然灾害,也会遭受人类适当的砍伐、放牧、捕捞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风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因此生态系统常常会趋向稳定状态。

我们称之为稳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学生自制的生态瓶,提出问题,导出新课。

这样,既导出了新课,又复习了旧知,还提高了学生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2、逐层分析,探究新知(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师生交流:得出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系统的稳态。

教师指出: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稳态,这是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特点,它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2.1.1、是否所有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具有稳态的能力呢?2.1.2、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是什么意思?2.1.3、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绝对的吗?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2.1.1、它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2.1.2、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2.1.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稳定。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活动:为什么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学生活动:因为它能进行自我调节。

教师活动: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它怎样调节?你能举例说明吗?现在,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前后四人一组讨论。

要求:1.每组要能列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例,并对实例进行分析。

2.每组要推举一位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略。

教师归纳:同学们列举的这么多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教师举例并展示图解:图1: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图解教师活动:我们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有无正反馈调节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生态系统正反馈调节的例子不多,但不是没有。

比如:湖泊受到了污染,鱼会大量死亡,鱼死亡腐烂后,又会引起池塘更严重的污染。

它调节的结果会加强最初发生的变化,这就是正反馈调节。

这种正反馈调节往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利。

教师归纳小结:总之,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主要是负反馈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思考:1、生态系统既然有自我调节能力,我们能否大肆的砍伐树木呢?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活动:不能。

因为它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2、北极冻原和热带森林相比,哪个更容易受破坏呢?为什么学生活动: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因为其营养结构简单,除了一些苔类植物几乎没有其他生物,苔类植物一旦死亡,其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而较复杂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个生物即使死亡还可由该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

由此看出,影响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因素与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并且承上启下,引出下一问题。

(三)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因素教师活动: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因素有哪些呢?(联系制作生态瓶来思考)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提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生交流后得出:影响因素:物种组成、非生物因素、营养结构等。

问题探究:你用什么方法能证明物种组成能影响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提示;通过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来验证)其它因素能证明吗?怎样证明?学生活动:相互交流、讨论、回答、得出:应该用对比实验。

变量是有无生产者,操作过程略。

(其他回答也可,但必须只有一个变量。

其它因素略)教师活动:你认为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各组讨论,看哪一组回答得最好。

师生交流后得出:1、制作的生态瓶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

2、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及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瓶不宜过大,其中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动物不能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制作的生态瓶应放在散射光下,不要随意移动。

4、若为探究实验,应设置对照组。

教师小结: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各个生物种群所具有的调控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来维持的。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相对的,人类活动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引出问题四。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通过教师小结,归纳知识,引出下文,做到层层递进。

(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师生交流后教师指出:包括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污染等。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做到珍爱我们的生活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师提问: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引出问题五。

(五)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小结:一要保护,二要适当调整等。

教师结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的稳定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