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力学第五章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瓦斯渗流——渗流力学作业(ppt文档)

瓦斯渗流——渗流力学作业(ppt文档)

Thank you!
3 研究内容
3.4 非线性瓦斯流动理论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 Darcy ,s law偏离的原因主要有流量过 大、分子效应、离子效应和流体本身的非牛顿态势。随着煤 层瓦斯流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偏向地 球物理场作用下的非线性、非达西渗流问题。以其中最典型 的理论模型为幂定律(Power Law)模型。
Fick扩散定律就是 把扩散流体的速度 与这种流体的浓度 梯度线性地联系起 来。
3 研究内容
3.3 瓦斯渗透与扩散理论
瓦斯渗透与扩散理论认为,煤层内瓦斯运动是包含渗透和 扩散的混合流动过程。甲烷和煤体表面接触后,先由甲烷 压力梯度引起渗流(大的裂隙、孔隙中占优势);在其浓 度梯度的作用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这种过程在小孔 与微孔系统内占优势。





Louis证明了立方定律,在此基础上

Tsang等提出了修正立方定律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林柏泉等
研究了围压不变的条件下煤体的渗透率 随瓦斯压力、煤体变形的变化规律
现 代
开展了不同围压、不同孔隙瓦斯压力下

煤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瓦斯渗流对
流 梁冰等 煤体力学变形性质的影响 力

实 验
通过试验研究了有效应力和煤体颗粒的
B
v k dp u dx
多为学者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
C 瓦斯流动的数学模型
3 研究内容
3.2 线性瓦斯扩散理论
煤是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 根据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 扩散机理的研究,可以用 诺森数kn来表示。当kn》 10,属于菲克型扩散。而 对于煤体内的瓦斯运动基 本符合菲克定律。

油气层渗流力学课件

油气层渗流力学课件
详细描述
稳定流是指流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通常发生在压力 梯度保持恒定的条件下。非稳定流是指流动参数随时间变化 的流动,如启动流动和边界层流动。
相对渗透率
总结词
相对渗透率是描述多孔介质中流体可流动的孔隙体积与总孔隙体积之比。
详细描述
相对渗透率取决于流体的粘度、孔隙结构和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于同一介质,不同流体的相对 渗透率可能不同,这影响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
通过数值模拟预测油气层渗流规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模拟结果的 准确性。
05 油气层渗流的应用实例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类型识别
通过渗流力学原理,判断油气藏的类型,如块状、 裂缝性、孔隙性等。
油气藏储量估算
基于渗流力学模型,估算油气藏的储量,为后续 开发提供依据。
油气藏产能预测
通过渗流力学模型预测油气藏的产能,评估开发 的经济效益。
油气开采方案设计
开发方式选择
根据渗流力学原理,选择 合适的开发方式,如自喷、 机械采油等。
井网优化
基于渗流力学模型,优化 井网布置,提高采收率。
生产参数优化
根据渗流力学原理,优化 生产参数,如采油速度、 采油温度等。
提高采收率方法
化学驱油
利用化学剂改变油、水、岩石之间的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热力驱油
流动的过程。
该模型考虑了时间变化 的影响,能够描述流体 的动态变化和油气层的
动态产能。
非稳态渗流模型通常用 于评估油气层的短期流
动行为和产能预测。
多相渗流模型
多相渗流模型描述的是油气层中多相流体(如油、 气、水)同时流动的过程。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特性 差异,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多相流体的流动行为。

渗流力学(课件)渗流力学(课件)渗流力学-习题集精选全文

渗流力学(课件)渗流力学(课件)渗流力学-习题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 油气渗流基本定律和渗流数学模型一、基本概念1、何谓多孔介质?在油气层中,分哪几类?2、什么叫渗流、渗流力学、油气层渗流研究对象是什么?3、现阶段油气渗流力学的研究特征是什么?4、什么叫含油边缘和计算含油边缘?5、何为开敞式和封闭式油藏?区别是什么?6、什么叫折算压力?怎样求地层中某一点折算压力?7、什么叫地层压力系数和压力梯度曲线?8、常见的驱油能量有哪些?有哪些最基本驱动方式?9、何为渗流速度?为什么要引入它?它与流体质点的真实速度的区别何在? 10、什么叫线性渗流定律、其物理意义是什么?怎样确定其适用范围? 11、岩石渗透率的物理意义和单位是什么?各种单位制之间有什么联系? 12、何谓非线性渗流的指数式?其物理意义是什么?13、何谓非线性渗流的二项式?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与指数式有何区别和联系? 14、什么叫流压和静压?15、什么叫渗流数学模型?其一般构成是什么?16、建立渗流微分方程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分几个步骤进行?17、简述分别用积分法和微分法推导单相流体稳定渗流微分方程的步骤? 18、分别写出液体、气体和岩石的状态方程。

二、计算题1、有一未打开油层,如图:其中P A =18MPa,h=10m,原油重度γ=0.8,求P B =?2、四口油井的测压资料如下表,已知原油比重0.8,油水界面的海拔为-950m ,试分析在哪3为-1000m ,位于含水区的一口探井实测地层中部原始地层压力为11.7MPa ,油层中部海拔-1300m ,已知原油比重为0.85,地层水比重为1.0,求该油田油水界面的海拔深度。

4、已知一油藏中的两点,如图,h=10m,P A =9.35MPa, P B =9.5MPa,原油重率γ=0.85,问油的运移方向如何?BA h=10m5、已知一个边长为5cm 正方形截面岩心,长100cm ,倾斜放置,如图所示,入口端(上部)压力1P =0.2MPa ,出口端(下部)压力2P =0.1MPa ,h=50cm ,液体重率0.85,渗流段长度L=100cm ,液体粘度μ=2mPa.s ,岩石渗透率K=12m μ,求流量Q 为多少?6、在上题基础上如果将h 改为0,其结果又将如何?通过计算说明什么?(其它条件不变)7、某实验室测定园柱形岩芯渗透率,岩芯半径为1cm ,长度5cm1mPa.s 建立压差,使粘度为1mPa.s 的液体通过岩芯,在二分钟内测量出通过的液量为15cm 3,从水银压力计上知道两端的压差为157mmHg ,试计算岩芯的渗透率。

第一篇 第五章 渗流力学基础

第一篇 第五章 渗流力学基础

188 第五章 渗流力学基础第一节 油气层渗流的达西定律油气层渗流的基本规律是达西定律。

1856年法国水利工程师达西在研究城市供水问题时,欲测得获得一定的流量需要消耗的能量,于是达西运用填满砂的管子做实验,得到了水流速与管截面积、入口与出口压头之间的关系式,后人为纪念他,将这一定律称达西定律。

一、达西实验及结果达西实验装置如图1—ll 所示,液体经过进水管a 进入模型主体。

再透过砂层,经节流阀门流入量杯。

节流阀可以控制流速,量杯D 测取流量Q 。

测压管可以分别测出过水断面1-1,2-2上的压力p 1、p 2。

稳压管b 可以使模型内液面稳定在b 管的位置上。

显然,节流阀开度不同时,将得到不同的流量和不同的测压管高度。

实验结果发现:流量大小与管于截面积A ;入口及出口压力差p 2-p 1成正比,与填满砂粒的管子长度△L 成反比,将上述关系写成等式,需加上比例系数K 。

即:Lp p KAQ ∆-=12 (1—6) 式中 K ——渗透率,它表征多孔介质和液体的渗透能力。

二、达西定律的导出(一)由管路水力学导出达西定律由普通水力学可知,任意过水断面上的总能量表示成下列形式:gv pZ H 22++=γ (1-7)式中 H-——总水头;Z ——位置水头;γp---压力水头; gv 22---流速水头。

189由于渗流速度v 很小,可以忽略gv 22项,于是总水头可表示为:γpH =+Z (1-8)断面1—1,2—2上的水头差可表为:⎪⎪⎭⎫ ⎝⎛--⎪⎪⎭⎫ ⎝⎛+=-=∆H γγ221121p Z p Z H H (1-9)达西通过实验发现:通过砂层的流量Q 与水头损失△H 成正比,与渗流面积A 成正比,与渗流段长度△L 成反比。

即:LHAQ ∆∆∞= (1-10)欲将(1—10)写成等式需加一比例常数,于是我们得到:LHAK Q i ∆∆= (1-11) 式中 K i -——比例常数,称为渗流系数,它与流体及砂层的性质有关。

渗流课件

渗流课件

结构不R因e 渗 流Re而k被(破紊坏流()渗透破坏)的情况。
R•上ek当述土结0体论.7结5不n构再1因适0渗.用2透3,v而该d发问生题7变属~形土9 (力破式 径学坏中,的),一研时d般究为,取范土d=的d1有0 效粒
畴。
对非层流渗流:
1
v kJ m
完全紊流时:m=2;层流时:m=1;过渡区:1<m<2。
通过渗流模型的流量必须和实际渗流的流量相等。 对某一确定的作用面,从渗流模型所得出的动水压力,应当和 真实渗流的动水压力相等。 渗流模型的阻力和实际渗流应当相等,即水头损失应相等。
§7.1 渗流的基本概念
四、渗流类型
恒定渗流与非恒定渗流 均匀渗流与非均匀渗流 渐变渗流及急变渗流 有压渗流和无压渗流
积的比值。
n
W
ω:土中孔隙的体积;
W:土体的总体积。
§7.1 渗流的基本概念
二、土的渗流特性
2. 土的均匀度——不均匀系数η
d60
d10
d60:占土体总重量60%的土粒所能通过的筛孔孔径; d10:占土体总重量10%的土粒所能通过的筛孔孔径。
η越大,土粒越不均匀。
§7.1 渗流的基本概念
二、土的渗流特性
包括土粒骨架所占据的空间在内均由水所充满, 似乎无土粒存在一样。 渗流模型的实质:把实际上并不充满全部空间的液体运动,看
作是连续空间内的连续介质运动。
§7.1 渗流的基本概念
三、渗流模型(Seepage model)
2. 渗流流速的定义(模型流速、真实流速) 根据渗流模型的概念,某一微小过水断面上的渗流流速定义:
§7.2 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三、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k值是反映土的渗流特性的一个综合指标,主要取决 于土壤颗粒的形状、大小、均匀度以及孔隙介质的特性。不同孔隙 介质的渗透系数是不同的。

渗流力学_第五章

渗流力学_第五章

fw dfw dSw
dfw dSw
fw
dfw 1 t ∫xodx = dSw φA ∫0q(t)dt
x
¢ fw t x - xo = ò0 q(t )dt fA
Sw
¢ fw x - xo = W (t ) fA
Buckley—Leverett 方 程
Buckley曲线
Sw
t 1
t2 t3
t t2 1
∂pc ∂( po − pw ) ∂po ∂pw = = − ∂x ∂x ∂x ∂x
vt = vo + vw
∂pc vw − (vt − vw ) = − ∆ρ.g sin a Kw Ko ∂x
∂pc vw( + ) − vt = − ∆ρg sin a µw µo Ko ∂x Kw Ko
µw
µo
µo
′ fw
fw
0
0
Sw
பைடு நூலகம்
1
B
′ fw (Swf ) =
fw (Swf ) Swf − Swr
t
fw
A
x f − xo =
' fw (Swf )
∫0 q(t)dt φA
Swr
Swf Sw
Sw
∫0 q(t)dt Sw − Swr =
1 Sw − Swr = ′ fw(Swf )
t
φA(x f − xo )
油相: 水相:
∂(φρoSo ) − ∇⋅ (ρovo ) = ∂t ∂(φρwSw ) − ∇⋅ (ρwvw ) = ∂t
∂(vox ) ∂(voy ) ∂(voz ) ∂So + − + = φ ∂t ∂y ∂z ∂x ∂(vwx ) ∂(vwy ) ∂(vwz ) ∂Sw − + + = φ ∂t ∂y ∂z ∂x

《地下水渗流力学》PPT课件

《地下水渗流力学》PPT课件
*1901年P. Forchheimer等研究了更复杂的渗流问题从而奠定了地下水 稳定理论的基础。
* 1906 提出了 年提出了Thiem 。 *1928年,O.E. Meinzer 1976~1948 )注意到地下水运 动的不稳定性 和承压含水层的贮水性质。
4.2 非稳定流建立和发展阶段
(1 )1935 年,美国的C.V. Theis(1900~1987 )提出了地下水流向承 压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 - - Theis 公式,开创了现代 公式,地下水运动 理论的新纪元; (2 )1954年 M.S Hantush 1955 年C.E. Jacob 1914~1970 )提出了 越流理论;
( 4)农业工程 :农田灌溉中确定灌排沟渠的合 理间距、排灌水量、 时间及地下水动态预报。 ( 5)环境地质 :水质污染及净化趋势的预报、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边 坡稳定、海水入侵、地下水储能(贮能)以及人工补给。
矿坑涌水或突水
隧道排水问题
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海水入侵预测
农田盐渍化排水设计
安徽理工大学 . 水资源与规划系
绪论
概念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 本学科发展历史 应用情况 课程的特点
1概念
(地下水)渗流(动)力学:
研究地下水在多孔介质(孔隙、裂隙和溶隙)中运动规律的科学。 (流体、溶质)
它是研究地下水流运动特征和溶质在地下水水流作用下在多 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与机理,并从量上和质上进行定量评价,并 以此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最终达到兴利除害的一门理论基础课 程。
2. 习题集
迟宝明主编.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 实验指导书
水资源与规划系编,地下水动力学实验指导书,2010.2。

《渗流力学》讲稿

《渗流力学》讲稿

驱动方式只是反映油藏中的主要动力,但不是说某一种驱动方式存在唯一的一种动力,
而是其他的动力相对来说不起主要作用。
驱动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一个实际开发的油藏来说,在同一驱动方式下,往往有两种或三种驱油能量同时
起作用,而其中某一种驱油能量占据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驱动方式就是依据这种起
主导作用的驱油能量来确定的。同一个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驱动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倾斜底层的 Darcy 公式: Q K A[ p g sin ] L
二、两个基本概念
1.渗流速度:渗硫量与渗流截面积之比。 Q A
2.流体真实速度(真实平均速度):渗硫量与渗流截面的孔隙面积积之比。 Q Ap
两者的关系:
(1)
(2)真实速度常用于计算流体质点的排出时间。 三、基本渗流方式
阻力,第二项代表吸附膜或水化膜引起的吸附阻力,驱动力则是二项之和。 气体在低速渗流时,由于存在滑脱现象,表现为在低速渗流时渗透率增加。存在滑脱现
象时,气体渗流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K
1
b P
gradP
P ——平均压力,等于两端压力的平均值, P P1 P2 2
b——Klinkenberg 常数,对一定的气固系统为一定值。
而是随着开发的进程及开发措施的实施与调整,会发生变化。《油藏工程》P83)
第三节 渗流的基本规律和渗流方式 一、Darcy 定律
1956 年法国水利工程师 Darcy 为解决给水问题通过大量实验得到的。这是 Darcy 对渗 流力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Q
K
A p L
1.ΔP:折算压力差 2.1µm2=1D=1000mD 3.实质:动力与阻力之比。 4.地层水平,则实测压力差就等于折算压力差;对于倾斜底层,则应把实测压力换 算成折算压力。

渗流力学

渗流力学

渗流力学绪论多孔介质:由固体骨架和相互连通的孔隙,裂缝,溶洞或各种类型的毛细管体系所组成的材料。

渗流力学与其他力学的区别:介质的不同。

第一章渗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油气藏:油气储集的场所和流动的空间。

油气藏按圈闭形成的类型: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的分类: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

油气藏根据流体流动空间的特点:层状隐藏,块状油藏。

层状油藏的特点:1:油层平缓,分布面积大。

2:多油层,多旋回。

3:只考虑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流体。

块状油气藏得特点:有限的圈闭面积内相当厚的油藏,考虑纵向上流体的流动和交换;考虑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

纵向上分为三个区:纯油区,过渡区,纯水区。

过渡区:含束缚水过渡带,油水同生过渡带,残余油过渡带。

多孔介质的特点:孔隙性,渗透性,比表面积大及孔隙结构复杂。

渗透性: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K= ;渗流: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的孔隙流体为一项时,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存在时,岩石桂其中一相的通过的能力。

相对渗透率: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岩石所有岩石颗粒的总表面积或孔隙内表面积。

孔隙类型:粒间孔隙,裂缝,溶洞。

多孔介质巨大的比面和复杂的孔隙结构,使得渗流具有阻力大,流动速度慢的特点。

油气层孔隙结构分为:单纯介质(粒间孔隙结构和纯裂缝结构),双重介质(裂缝-孔隙结构和溶洞-孔隙结构),三重介质(大洞或大裂缝和微裂缝、微孔隙共生)。

理想结构模型:将岩石的孔隙空间看成是由一束等直径的微毛细管组成。

修正理想结构模型:变截面弯曲毛细管模型。

重力(动力或阻力),惯性力(阻力),粘滞力(阻力),弹性力(动力),毛管力(动阻力)原始地层压力:油藏开发前流体所受的压力。

供给压力:油藏中存在液源供给区时,在供给边缘上的压力。

井底压力:油井正常工作时,在生产井井底所测得的压力。

第五章 单相液体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五章 单相液体不稳定渗流理论

r(t1)
r(t2)
第一节 弹性丌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二、水压弹性驱动
1、井以定产量投产时地层压力传播及变化规律
A t1 H
A1 A2 A3 A4 An
t2
G
t=0(投产前)
B 5)B点开始流动,意味着
- B点乊外开始补给
- 漏斗线在B点的切线不水 平线间出现夹角
t < tB
- 随补充能量的增多,夹角
re
第一节 弹性丌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二、水压弹性驱动
2、井以定井底压力生产时地层压力传播及变化规律 M t1 2)压力传播第二阶段(到边界乊后) - 边界外的液体开始向地层补充 - 在相当长时间后,边界外补给液量 等于井内产出液量,此后渗流过程 就趋于稳定 - 达到稳定流后,压力分布曲线和稳 定渗流时的对数曲线一致
第一节 油气渗流的力学基础
三、驱动方式
主要驱动力决定了油藏的驱动方式
回顾
水压驱动
弹性驱动 溶解气驱动 气顶气压驱动 重力驱动
油气藏的驱动方式是根据主要的驱
动力命名,实际油气藏的开采过程
中,同时存在多种驱动力;在油气
藏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驱动方式并
非一成丌变,若主要驱动力改变,
其驱动方式也随乊改变
第一节 弹性丌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增大,流速增大 - 供给液量逐渐趋于产量,
漏斗线逐渐无变化
- 漏斗线最终趋于稳定,边
r(t1)
r(t2)
界供给量等于产量
第一节 弹性丌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二、水压弹性驱动
1、井以定产量投产时地层压力传播及变化规律
A t1 H
A1 A2 A3 A4 An
t2
G

渗流力学讲稿2011.10

渗流力学讲稿2011.10
①要增加产量,可采用增大生产压差 Pe Pwf 或减小渗流 阻力 Ru 的方法即:
★提高地层压力 P (通常难于做到)或降低井底压力 Pwf , e
放大压差;
★改善地层渗透率可提高产量,如油井压裂、酸化等;
★降低原油粘度 可提高产量,如热力采油等;
★供给半径
re 和油井半径 rw 均在对数内,其变化对产量



状态方程
3、渗流是连续性过程,必须遵循物质守恒定律


连续性方程
4、渗流过程还伴随一些物理化学现象,如扩散
、传质、双重介质窜流等
特征方程
渗流微分方程的建立
运动方程
K V gradP
渗流微分方程

状态方程
o C f P Po
o 1 CL P Po
连续性方程
div V 0 t
2 P 2 P 2 P 1 P 2 2 2 x y z t 1 P 2 or : P t k 其中: Ct
第三章 单相液体稳定渗流理论
●单相液体稳定渗流微分方程典型解 ●井的不完善性对渗流的影响 ●油井的稳定试井 ●井间干扰现象和势的叠加原理及典型应用 ●考虑边界效应的镜像反映法 ●等值渗流阻力法
V
Vkp
dP AV BV 2 dL
§1.3 特殊情况下的渗流规律

需考虑:渗流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对 渗流规律的影响;特殊流体或多孔介质对渗 流的影响。
1、表面活性物质如环烷酸、沥青胶质等会与岩石 产生吸附作用,形成吸附层; 2、气体低速渗流时产生滑脱效应; 3、两相渗流时有贾敏效应;
Pe c1 ln re c2

渗流力学教学课件及我对渗流力学教学要点的若干认识

渗流力学教学课件及我对渗流力学教学要点的若干认识

第一章:渗流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练1-7】油藏中两点,高差10m,高点压力9.35MPa, 低点压力为9.5MPa,原油重率0.85,问原油流动方向?
答: 以低点为基准面,高点的折算压力为: Pr=9.35×106+850×9.8×10=9.4333MPa 由计算结果可知:原油从油藏中低点流向油藏中的高点。 【练1-8】分析油藏压力下降后产生岩石压缩性的原因?
第一章:渗流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练1-19】岩石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概念?
答:非均质性指表征储层特征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 即储层多孔介质单元的性质随空间位置不同而不同,包 括储层具有的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其中流体的性质和产状 非均质性。通常把渗透率视为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 如果多孔介质的连通孔道具有方向性,同一多孔介质 单元在不同方向上所具有的渗透率不同,称为各向异性。
纵向渗透率 平面渗透率
小结:练习题【1-9】至【1-20】对应第一章第二节 及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达西定律的基本概念、真 实速度与渗流速度、非达西(高速、低速、非牛顿)、多 相达西渗流规律、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渗流方式及其 特征化等内容。重点是达西线性渗流规律及其判别。 提问:达西线性渗流定律、非均质及各向异性概念。
渗流力学习题课
Mechanics of Fluid Flowing in Porous Media
主讲人:王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2012年11月2日
个人简介-教育及科研经历
王庆,男,汉族,1985.1.3出生,山东菏泽人,博士 (导师:刘慧卿教授)、石油工程学院讲师(2012.7); 教育经历: 2003.9-2007.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数学与计算科学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 2007.9-2012.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油 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 科研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不同内边界和边界条件下压力波的传播
供给边界,井底定产
供给边界,井底定压
封闭边界,井底定产
封闭边界,井底定压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二节 无限大地层定产条件弹性不稳定渗流基本解
本节要点
1 渗流过程的数学描述—渗流数学模型; 2 渗流方程的求解方法和过程—基本解; 3 基本解的理解和应用
(
2p x2
2p y2
2p z2 )
p t
K Ct
导压系数,压力波向周围传播的速度,cm2/s。
Ct—综合压缩系数, Ct aCL C f
单位体积地层岩石在单位压力降下排除的液体体积,MPa-1 。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一)渗流过程的数学描述
渗流数学模型
1 (r p) 1 p r r r t
r r r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二)数学模型的求解
? 所要求解的
1 (r p) 1 p r r r t 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不能直接求解。
解法:
解析解
分离变量法 积分变换法, etc
半解析解(试井分析) 数值解(数值模拟)
基本思想:偏—常;高—低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所求的解:
Q eu
p(r,t) po 4Kh
r2 4t
u
du
如果应用幂积分函数:
Ei (x)
eu du
xu
(x 0)
则我们的解可表达成:
Q
r2
p(r,t)
po
4Kh
Ei (
4t
)
幂积分函数的数值 可查幂积分函数表,
见附表。
在井底处(r=Rw)t 时刻时的压力为:
pw (t)
po
渗流力学第五章演示文稿
优选渗流力学第五章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一节 弹性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本节要点
第一、“弹性驱动”的原因和机理—处于高压状态的岩石和液体发生膨 胀—岩石和其中所含液体本身的弹性能作为渗流动力的驱动方式。
第二、弹性不稳定渗流的压力波传播的两个阶段。 第三、弹性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根据油井工作制度(内边界条件— 定产和定压)和外边界条件(封闭和供给)分为四种情况。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二节 无限大地层定产条件弹性不稳定渗流基本解
(一)渗流过程的数学描述
1 所讨论研究问题(地质模型) 水平、均质、等厚无限大地层中存在一个生产井(完善井),从
某一时刻(t=0)起以定产量Q生产,弹性不稳定渗流。 假定:地层原始压力为Po,地层渗透率为K,有效厚度为h,
po
Q 4Kh
ln
2.25t
Rw 2
如果井是不完善井,井半径Rw需用折算半径Rwr代替。 如果所研究的井是注入井,注入井工作引起地层各点压力上升, 在计算时注入量应取负值,即以-Q代入公式中。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第三节 弹性驱动方式下多井干扰理论
本节要点: 1. 叠加原理 无限大地层中等产量的两口生产井 无限大地层中等产量的一口注入井和一口生产井 2. 边界对渗流的影响 直线断层一侧有一口生产井 直线供给边缘一侧有一口生产 3. 井以变产量生产问题
p(r, t)t0 po
控制方程、综合方程 初始条件
p(r, t) r po
外边界条件
r p
Q (r x2 y2 ) 内边界条件
r
2Kh
r Rw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弹性不稳定渗流 2 p 2 p 2 p 1 p
x2 y 2 z 2 t
水平等厚地层
p 0 z
2 p 2 p 1 p
x2 y 2 t
2 p 0
z 2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流动对称性(沿径向)
(x, y) (r, )
r2 x2 y2
2 p x 2
2 p y 2
2 p r 2
1 r
p r
1 (r p ) r r r
综合方程,控制方程__
1 (r p ) 1 p
Q 4Kh
Ei [
(x
x1)2 ( y
4(t t0 )
y1 ) 2
]
幂积分函数可以展开成下面的无穷级数
Ei (
r2 4t
)
ln
4t r2
0.5772
r2 4t
1 4
( r2 4t
)2

r 2 0.01 4t
时:
Ei (
r2 ) 4t
ln
4t r2
0.5772
ln
2.25t r2
其误差小于0.25%。
压力波传播的过程
pi (1)AB:t1时刻距离井r处的 压力,BC: AB:t1时刻距离 井r处的压力降,随着时间t 的增加,压力下降,压力 降增加。
(2)同一时刻,随着距离r的 增加,压力增加,压力降 下降。
(3)压力波在平面上看是一 个圆向外扩大。
C B
D
t1 pe
t2 t3 t4
r1 A r2
Q 4Kh
Ei (
Rw 2
4t
)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若井投产时间不是t=0,而是t=t0时刻,则投产以后压力分布应为:
p(r,t)
po
Q 4Kh
Ei [
r2 4(t
t0
)
]
若井点不在坐标原点,而在点(x1,y1)处,则投产后压力分布为:
p(x,
y, t )
po
导压系数为,以井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求地层中各瞬间的压力分布?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渗流过程的数学描述
1. 流体的压缩系数:
CL
1 VL
dVL dp
a [1 CL ( p pa )]
2. 岩石的压缩系数:
Cf
dVp Vf
1 dp
a C f ( p pa )
3. 抛物线方程(热扩散、热传导方程):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实际运算时,当
r2 4t
时0.0,1 一般采用近似公式:
p(r, t )
po
Q 4Kh
ln
2.25t
r2
计算井底压力时,由于井半径很小,而 值很大,所以井投产后经过
很短时间就会达到 似公式:
Rw
2
,因0.0此1 在求井底压力变化规律时,一般使用近
4t
pw (t)
第五章 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弹性不稳定渗流理论
单相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
地层压力降传播分两个阶段: ①压力降传播到边界之前
产量的构成及变化:
②压力降传播到边界之后
Q1
Q
Q2
液体的弹性膨胀 岩石固体颗粒的弹性膨胀
外边界补充的能量
Q=Q1+Q2
第一阶段:Q2=0,;随着时间t的增加,Q1下降, Q2增加,当t→∞时,Q1=0, Q=Q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