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哈罗新城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留学院校★ 【英国】-哈罗公学 Harrow School

★留学院校★  【英国】-哈罗公学 Harrow School

1 High Street
Harrow-on-the-Hill
Middlesex
HA1 3HT
United Kingdom
T: +44 (0)20 8872 8007
admissions@
哈罗公学在伊丽莎白一世特批下,建校于1572年,是世界最出名的中学之一,历届的校友包括7位英国首相,印度的第一任总统潘迪特.尼赫鲁,诗人拜伦等。

学校占地400公顷,教学注重于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学校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完成与他们能力想匹配的各种考核。

学校的系部有自己的教案设置,协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

所有的哈罗毕业生都考上大学或者是进入医学院。

他们要么是进入牛津和剑桥,要么是进入美国顶尖的大学,每五名学生中就有一名进入顶尖的大学。

学校的课余活动也很丰富,音乐部每年有60场音乐会,每一年有将近14场戏剧表演和其他的系部,有些戏剧表演是用外语来表演。

院校的课外活动是由学校的院系组织的,用外语来表演。

学校的宗旨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让其学术的进步和在其他领域的进步是一样出色的。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规划方案在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 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 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大伦敦规划体现了20世纪初期以来 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一些主要理论 观点,对控制伦敦市区的不断扩展 和改善环境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实 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
大伦敦规划的交通组织
哈洛新城
哈罗新城,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的卫星城,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地。
意大利罗马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05
在城市总体规划上,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 规划手法,古城部分,全面保护它的古老风貌, 新城建设,尽量发挥其现代化的优势。对地面上 留下的古建筑所采取的保护办法是,在不恢复原 状的前提下,保护现状。在不损坏现状的情况下, 加固维修和制作复原模型。意大利古城市与古建 筑采取区别主次,分级分群保护。如古罗马古城 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外观保护区两部分;意大利 的组群古建筑分为古希腊建筑群、古罗马建筑群、 阿拉伯建筑群、文艺复兴建筑群、巴罗克建筑群、
20世纪50年代的城 市规划与建设
01 瑞典魏林比与英国坎伯诺尔德
02 朝鲜平壤的重建
03 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04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05 意大利罗马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06
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 心室内步行街和地下商业街
瑞典魏林比
01
魏林比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 城。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其 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 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 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 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 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04
整个城市分区明确,保证就近工作、就近居住。 根据当地主导风向是寒冷的西南风特点,由水 库往东北方向,顺序划分出阻挡西南风的林区、 生活居住区、卫生防护带、科研区、市政仓库 区 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交 通安全、车行道与步行道隔开的交通系统 尽量 保存和利用自然风景 建立合乎要求的一整套分 级文化生活设施 建筑物和构筑物布置结合地形 和绿地,建筑物有良好朝向 为远景发展留有余

伦敦:是如何让城市中心区重焕活力和吸引力的?

伦敦:是如何让城市中心区重焕活力和吸引力的?

伦敦:是如何让城市中心区重焕活力和吸引力的?伦敦,别号“雾都”,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

近半个世纪里,伦敦进行了计划色彩浓厚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规划、人口疏解和产业转移。

如今,这座大都市正努力实施“让精英阶层重回城市中央”的复兴计划。

在金丝雀码头,环绕四周的起重机与林立的摩天楼一道组成了伦敦的新金融城,汇丰、花旗、巴克莱等跨国银行已落户于此。

未来几年,伦敦绿地中心、钻石大楼、摩根大通等项目也将渐次登场。

这个曾经没落的港口正发展成为伦敦新地标。

金丝雀码头鸟瞰新金融城西北方向6公里外为肖尔迪奇区,这一区域与伦敦中心金融城仅隔2.5公里,原为重工业区和贫民区。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废弃后,肖尔迪奇区得以“重见天日”,被地方和大伦敦市政府寄予厚望,希望发展成“未来硅谷”,并试图通过加大基础建设、减免税收与租金等多重政策吸引科技企业入驻。

建设中的肖尔迪奇与金丝雀码头和肖尔迪奇区相似,伦敦多地均在推进城市再开发,其中泰晤士河南岸最为集中,起重机与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地标隔河相望,成为南岸区域最常见的城市元素。

伦敦市区大兴土木的背后,是当地政府期待的产业聚集、人才汇聚,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复兴的愿景。

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过去城市发展思路的修正。

1946年至上世纪90年代的几十年间,伦敦进行了计划色彩浓厚的卫星城建设、新城规划、人口疏解和产业转移。

这一被视为世界城市规划经典案例的新城计划,解决了当时困扰伦敦的人口过分集中、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如今,伦敦的方案仍被多个国家及城市借鉴和效仿。

然而,回望当时的城市发展策略,有学者却表示,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新城运动与“英国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解决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战后城市重建和战争带来的失业、疾病、贫困等众多问题,英国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

彼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国家战略,新城建设在英国获得了空前重视。

在1946年后的20多年中,政府颁布了《新城法》和《新城开发法》,组建专门的新城委员会,制定了新城规划的基本原则。

汉普郡Hart成为英国最佳居住地

汉普郡Hart成为英国最佳居住地

汉普郡Hart成为英国最佳居住地根据Halifax公布的最新排名,汉普郡的Hart已成为英国最佳的居住地点。

包括Fleet在内的Hart在包括健康和预期寿命、收入、就业、低犯罪率和相对良好的天气等方面得分很高,因此最终获得了这一殊荣。

在这张榜单中,英格兰南部占据了大多数,占有35席,其中东南部17个,东部9个,西南部5个,大伦敦地区4个。

其中包括第六名的Wokingham、第7的Waverley、第十一的Uttlesford、第十三为的Westminster、第十四为的南牛津郡、第十五的St Albans和第十九的Chiltern。

苏格兰的Orkney Islands排名第二,其次是东米德兰的Rutland、伍斯特郡的Wychavon和去年的冠军温彻斯特。

南方和北方地区之间的关键优势有著明显的区别。

南方地区就业率高、收入高和预期寿命长,而北方人则有较好的住房承受能力、较低的交通拥堵情况和犯罪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也更少。

四个人口最少的地区都在苏格兰,Western Isles和Highlands每平方公里只有九人,共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Argle & Bute(每平方公里13人)、Shetland Islands(16人)和Orkney Islands(22人)。

相比之下,每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的地区都在伦敦,Islington最高,达到15524人/平方公里。

英国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是271人/平方公里。

苏格兰Western Islands的入室盗窃率最低,每万人有2.2人经历过入室盗窃,而英平均水平是29人/万人。

但高收入并不代表生活最宜居,例如伦敦Kensington & Chelsea的居民有最高的平均周薪(1566镑),但在宜居城市榜单上排名不进前二十。

紧随其后的是每周1166镑的Westminister,在宜居榜单上排名第13。

目前,英国平均周薪为655镑。

拥有最高就业率的是苏格兰东北海岸的Orkney Islands(87%),当地经济支柱主要为农业,近年来,Orkney Islands的风能和海洋能源资源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当地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资料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资料

1.3 戈登 卡伦(1914-1994)
英国战后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领导者。 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 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 在体验、感受和场所的特殊性上。 1961《城镇景观》 一座城市的内涵与魅力主要在于构成城市空间 的基本要素(建筑、树木、流水、交通)形成的趣 味性和趣味性;
与功能主义大师不同“十次小组”关心 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的公式是“人+自 然+人对自然的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 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 以替代原有雅典宪章的横向功能结构。
城市环境美学问题上: 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周 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依靠 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住宅、商店、 门面)进行评判并使之统一,城市环境的美 学应能反映出对象恰如其分的循环变化。 作为特定地域标志和象征的某些历史建 筑,或投资巨大、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和开 敞空间,可以看作是相对固定的东 西…………可改变的美学。
除交通功能外,街道还有3项基本变量,它们都 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相关。这3项变量是安全、交往和 同化核子。现代派城市分析理论把城市视为一个整体, 略去了许多具体细节,考虑人行交通通畅的需要,但 却不考虑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人际交往场所的需要,从 而引起人们的不满。 …….
因此,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街道 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而设计必须要满足4个基 本条件,即: (1)街区中要有1个以上的功能,并考虑设施在不 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 (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 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 (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
西特: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 不可能、没必要完全效仿古代的城市建设 但艺术原则完全可以运用于现代城市建设;通过对 “现代体系”的改进,可以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水 准的城市空间。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以及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大伦敦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疏散田园城市组合城市卫星城新城Greater London range covers 6735 km2, involving 134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 so the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a Lond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y, but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s tower in Cardiff, evaluation, this plan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rafael cas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built-up itself in the city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fficulti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need to adopt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outside the finished in a planned way way to integrate the whole area, make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subject to an orderly developing.城市简介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

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

勇气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一一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指气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愿委”,断然拒绝。

高个子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脸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呲牙咧嘴,却并不肯乞怜求饶。

旁观的学生或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嘻笑,或者胆战心惊地一走了之,除了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

他看到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高个子朝着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的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吧。

”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从这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声音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

那两个新生也成了莫逆之交。

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少年,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柔弱一一接受一一恶行一一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以强凌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颐指气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逆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颇负盛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他看到这欺凌弱小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欺凌弱小的一幕”在文中是指(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新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也是新城建设运动的思想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退役军人返回家中迅速激化了住房紧缺矛盾,城市外围区开始出现大量随意布置的住宅,导致城市建成区向外无序蔓延。

1945年,英国政府启动大伦敦地区重建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建设7个新城,以解决伦敦市区住房问题为根本目的,以疏散伦敦市区过分拥挤的人口为主要目标,并依托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和1952年通过的《新城开发法》推动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向新城迁移。

图:英国第一代新城分布图英国第一代新城通过相对较低的住宅价格、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吸引了从伦敦疏解出来的部分人口,对于缓解伦敦中心区的城市拥挤问题和战争导致的城市无需发展问题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用以满足“改善住房条件”的社会急切需求,建设目的较单一;(2)规划规模较小,初始规划人口基本约3-6万,修正后的规划人口规模亦不超过15万;(3)采取低密度发展模式,平均居住密度约75人/公顷,工作时段的工业区人口密度约125人/公顷;(4)居住区和工业区严格分离,居住区以“邻里单位”布局,“邻里单位”之间以大片绿地相隔,且各设中心;(5)道路网络呈“环+射”布局,环路连接各邻里中心,射线道路连接新城中心和各邻里中心。

但随着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第一代新城的缺点也逐渐显露,主要包括:(1)开发密度过低,一方面增加了市政投资负担、不利营造城市生活氛围,另一方面也导致居民出行过度依赖小汽车;(2)人口规模偏小,不利引入优良的医院、学校、影院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利新城维持长久吸引力;(3)工作岗位基本限于工业区,岗位性质单一、就业限制较多,对于急待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的服务面较有限。

图:第一代新城汉莫尔现貌第二代新城针对第一代新城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的问题,1955-1966年,英国于伯明翰地区、利物浦地区开始建设第二代新城,在“疏散中心城区拥挤人口”的主要建设目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英国新城运动

英国新城运动

新城法的意义: 新城法的意义 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 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 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 有了新城法, 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作出建立新城市的决策以及划出 一部分土地来建设这个城市; 有可能成立开发公司来规划和建设新城; 有可能以政府的名义使开发公司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加 上赔偿费用购买(必要时强买)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有可能使政府责贷予开发公司全部资金,分期偿还。
英国新城建设
第二代新城特点
英国第二代新城是指1955年至1966年间建设的新城。第二代新城 的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 密度比第一代高。新城中心有似脊椎串联周围各居住区,交通规 划部第一代新城先进。这个时期的新城也考虑区域经济的平衡, 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通过建设发展点来重新分布区域人口, 组织区域经济。
2、政治、社会背景 、政治、
英国新城运动受大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战 后城市重建、政治角逐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 为了解决二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 失业、疾病、贫困等),并摆脱伦敦“摊大饼”式蔓 延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困扰,也为了尽快治愈战争的创 伤,并在政治上赢得民意,丘吉尔政府在二战尚未结 束之时,就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城乡规划部, 授权其处理那些遭受战争破坏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此外,战后初期伦敦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很快(近 100万人),远远超过了它的容纳能力。在上述因素的 综合作用下,建立新的居民点(新城),从而疏散大 伦敦人口的设想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哈 罗 新 城 平 面
哈罗市中心平面、 哈罗市中心平面、模型
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组织 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的、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包围的市中心,这在当时 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市中心内部有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 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南边市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 教堂、大会堂、市政厅和法院。主要建筑立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 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整个市中心 功能多样、交叉重叠、关系紧凑。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第一代新城建设期为1947年至1950年这段期间,处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期,包括14个新城,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疏解伦敦过份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以斯蒂文里奇(Stevenage)、汉莫尔(Hemel)和哈罗(Harlow)等为代表;一类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新城,以埃克里夫(Aycliffe)、彼得里(Peterlee)、科比(Corby)为代表。

第二代新城一般指从1955年至1966年始建的新城,实际上仅是一个新城,既苏格兰的卡波努得(Cumbernauld)。

这一时期,英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代新城是在1961年到1970年期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发建设的11个新。

除了1967年为了解决威尔士中部地区人口稀少的山区问题所建设的新城外,其他所有的新城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大都市地区人口过多的问题。

以密尔顿凯因斯(Milton Keynes)为代表。

英国第一代新城典型特征的汉莫尔(HEMEL)城。

特点:(1)城市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居住的平均密度约为7500人/平方公里,工业区白天的人口密度约为12500人/平方公里;(2)规划人口相对保守,新城与母城的距离也没有拉开很远;(3)各个功能分区较为明显,用地性质相对单一;(4)新城中的居住区以“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模式建设,每个邻里有自己的社区中心,邻里之间以大片的绿地相隔;(5)道路网一般为环形加放射式,环形路为了联系各邻里组团,放射路为了方便地到达市中心;(6)对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前景考虑不足,普遍缺乏停车车位,道路宽度也相对较窄;(7)第一代新城在功能和空间上较多考虑自足和就地平衡目标,而对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平衡问题考虑较少。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典型代表——密尔顿·凯恩斯 4 密尔顿·凯恩斯距英国两个最大城市伦敦和伯明翰的距离分别为1小时和1小时50分钟汽车路程,还临近牛津和剑桥两个大学城。

外国学校哈罗英国

外国学校哈罗英国

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位于伦敦西北角,是英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公学之一。

它由哈罗当地的一个农民约翰·里昂于1572年创建,最初的目的是为当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哈罗公学是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入读的多为本地区以外的学生。

哈罗公学也因此在1870年另外创办了约翰·里昂学校,专门招收当地学生。

与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一样,哈罗公学也拥有自己的特殊传统。

哈罗最著名的代表是学生的硬草帽,如今哈罗学生在上课时还必须戴这样的帽子。

另一个特殊的传统是校歌,这在其他类似的公学中也很少见。

这些歌曲大多编写于187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四十年来》(Forty Years On)。

主要功能是体现学校的传统与价值,增强凝聚力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期之后,学校理事会开始向国际社会开放,于2005 在中国开办了北京哈罗英国学校,又于2016 年开办了上海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2017 年11 月,哈罗公学再次与中国签约分别落户重庆和广东珠海的横琴。

2018 年5 月,哈罗国际中国·礼德学校唐家湾校区正式签订,同年6 月,哈罗公学入驻深圳前海,未来将建设哈罗公学在中国的第五、第六所学校。

1. 北京哈罗英国学校北京哈罗英国学校成立于2005 年,与伦敦哈罗公学,以及曼谷、香港和上海的哈罗国际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校实施全英教学模式,从教师到教学大纲都与英国本土的哈罗公学一模一样。

2. 上海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一所男女同校的全日及寄宿制国际学校,致力于为2 岁至18 岁的外籍及港澳台籍学童提供优质的英式教育,是哈罗公学在亚洲地区的第四所国际学校。

3. 哈罗重庆礼德学校2017 年11 月哈罗公学落户中国重庆,同时建成哈罗重庆礼德学院及英伦教育小镇。

礼德学院于2019 年正式开学,招收国内学生及具有合法居留手续的外籍及部分港澳台人员的子女。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是在1946年到1970年期间,在英国政府的计划
和指导下兴建的一批全新的城市。

这些新城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英国城市中存在的住房短缺和问题,以及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基
础设施。

第三代新城主要包括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纽波特彻
奇(Newport Pagnell)、史蒂文奇(Stevenage)、苏塞克斯庞德(Crawley)、斯塔福德(Stafford)等城市。

这些新城的特点是整体规划、现代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它们被设
计为拥有自给自足的社区,包括住宅、商业区、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娱乐设施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提供居民所需的各种便利。

除了解决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外,第三代新城还注重环境保护和
社区建设。

这些城市以绿色和公园景观为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节
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同时,它们也致力于打造积极、多元和融入社区
活动的社交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代新城的建设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住房和就业机会,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城镇和村庄现在已成为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一个繁荣和宜居的环境。

英国教育:哈罗公学搬上网贵族学校在家上

英国教育:哈罗公学搬上网贵族学校在家上

英国教育:哈罗公学搬上网贵族学校在家上作者:暂无来源:《海外星云》 2019年第18期“入哈罗、读牛剑”,是不少富豪阶层为子女铺设的教育黄金大道。

哈罗公学,英国私立学校中的佼佼者,“贵族中的贵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的富家子弟。

但是,想把孩子送到哈罗公学的红砖白石的校舍里,家长的腰包要超级的厚实。

2019 年哈罗公学的全日制住宿的年费为4.2 万英镑。

尽管英镑兑人民币、欧元、美元的比率被英国脱欧闹腾得全面下滑,但要拿出这笔学费,而且要一拿好几年,不是真有钱的人是不敢玩的。

哈罗网校对于那些家底不那么殷实,但还是想咬牙把孩子送进英国的私立学校里熏点“贵族气”的家长们,哈罗公学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哈罗公学宣布,即将启动网上sixth form的授课,一年学费为1.5 万英镑,面向全球提供教授A-levels 课程的虚拟课堂。

英国学校的sixth form,对应中国的教育体制的概念就是高中部,读A-levels 相当于中国的读高中准备考大学。

A-levels 学制一共两年。

说到钱,在网上就读哈罗公学比实打实的走进哈罗校园,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正是一个钱字。

哈罗网校1.5 万英镑的年费,虽然普通人家仍不敢奢望,但相比到哈罗公学实地就读的4.5 万英镑年费,只有1/3。

“全面哈罗体验”新的哈罗公学网校从2020 年9 正式开课,面向全球招生。

哈罗网校将提供A-levels 的数学、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和经济学课程,通过视频授课,平均15 名学生配一名老师。

所有课程使用英语教学。

校方称,哈罗网校也将为学生未来的大学申请提供全流程支持以及职业发展规划和机会对接。

哈罗网校不在英国招生,只面对海外学生。

校方预期,网校启动后,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将根据全球时区划分不同授课时间。

哈罗网校也将提供一对一授课,并通过虚拟寄宿系统、为学生提供参加课外活动的选择。

哈罗公学校长罗茨女士保证,虽然网校学费减了一大节,但质量不打折扣,哈罗网校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哈罗体验”。

英国所有城市名称大全

英国所有城市名称大全

英国所有城市名称大全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着众多令人向往的城市。

在英国,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是现代化的都市风情,都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英国所有城市的名称大全,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了解英国的机会。

1. 伦敦(London)。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融合了古老和现代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 曼彻斯特(Manchester)。

作为英国的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以其丰富的工业遗产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而闻名。

这座城市还是足球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世界知名的曼联和曼城足球俱乐部。

3. 利物浦(Liverpool)。

利物浦是一个富有音乐传奇的城市,这里诞生了世界著名的披头士乐队。

此外,利物浦还拥有着悠久的海港历史和壮丽的建筑风格。

4. 伯明翰(Birmingham)。

伯明翰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也是英格兰中部最大的城市。

这座城市以其繁荣的商业和文化活动而闻名,同时也是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5. 爱丁堡(Edinburgh)。

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也是一座充满古老韵味的城市。

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

6. 格拉斯哥(Glasgow)。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也是苏格兰的文化中心。

这座城市以其丰富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而闻名,同时也是苏格兰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7. 布里斯托尔(Bristol)。

布里斯托尔是英格兰西南部的一个城市,拥有着独特的海港风情和丰富的海洋历史。

这里还是世界著名的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的故乡。

8. 切斯特(Chester)。

切斯特是一座拥有着罗马古城墙的古老城市,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前来游览。

9. 牛津(Oxford)。

牛津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这里拥有着众多古老的学院和图书馆,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中心。

城建史题

城建史题

希波丹姆:古希腊建筑师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营寨城:方正城墙,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基本方位。

内城渗透:郊区化过程所产生的中心衰落现象。

建筑十书:罗马工程维特鲁威,在本书中提出了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均衡”关键在于它的局部。

阿尔伯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建筑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比例、柱式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菲拉锐特:《理想的城市》意大利建筑师,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城市,理想的人。

集合城市:(几个邻近的城市因扩建而形成一个)组合城市,集合都市1、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答:1.在埃及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2、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答: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

由于防御的需要,有两重城墙,内城9门。

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古神庙,成一排一列的布局。

其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巴比伦是当时城市中最富丽的一个。

城墙外有深阔的壕沟环绕,甚为壮观。

城市规划整齐,路径明确。

3、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答:三个文化中心:墨西哥地区古代玛雅地区古代印加地区墨西哥地区①特奥蒂瓦坎城【都城、宗教中心】②丹诺奇迪特兰城【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古代玛雅地区①提卡尔城【美洲最古的城市之一,建筑组合非常优美】②奇清依扎城【土著玛雅造】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保有大量印加庙】4、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答:卫城位于城市内高地或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古风时期,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及其它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协调,缺乏生气感。

中外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和大题

中外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和大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5、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

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城垣内用地不够,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辽上京,赤峰,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北京,宣武门西部;辽东京,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大同。

11、九边重镇:,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总兵驻地为镇,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2、邻里单位: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种结构形式,20世纪以来,汽车交通迅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交通安全和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1929年,美国人C.A.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哈罗新城
背景:二战后英、法、北欧等国所掀起
了建设新城的运动。

英国于1946年颁布了
“新城法”,并组织了新城建设公司。

1946年至1950年间英国建设了第一批
新城,较多地体现了原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的
规划思想。

其特点是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
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
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
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
式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
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伦敦的卫星城哈罗是第一代新城的代
表。

概况: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为6万,后改为8万。

规划结构: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河谷,南有丘陵和林地。

河谷、铁路和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

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

城市中心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

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

居住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

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辅助性商业中心。

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

在空地上布置小学和休息体育场地。

道路交通: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

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

自行车路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走同一路线。

这在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

保护了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乔灌木。

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

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

组织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所包围的市中心。

大部分区域可以允许车辆进入,有大型的停车场。

市中心内部有市场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

南边市
民广场周围安排了全城的重点建筑:教堂、大会堂、市政院和法庭。

主要建筑里面朝南,形成城市中心突出的南立面,面向其南的谷地、绿化空间和一个规则式花园。

城市景观: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城市风貌。

巧妙地利用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如利用外围的河谷和丘陵保卫城市的大片绿地,利用一道东西向的冲沟和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伸入城市的锲形农地,把城市分为4个居住区。

利用这些块与块之间的冲沟和低地辟为主要道路和宽阔绿带。

市中心所处地势最高,成为全城的视觉中心。

工业区:哈
罗的两个工业区,
提供14400个就
业岗位。

每个中心
或邻里中心也安
排了一些服务性
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