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1.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8000年可考的历史.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3.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负责音乐教育).4.《诗经》.孔子曾以它作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分三类:①风.②雅.③颂.《风》是《诗经》的精华.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近70种.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7.“乐府”一词的含义: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也有“乐府”之称.8.北方兴起了“相和歌”,最初即“徒歌”,后来是“但歌”,最后成为“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9.象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10.大曲的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中序、破.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12.音乐理论书籍:《乐书要录》、唐·《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13.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14.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15.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16.在两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张炎等人.其中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者唯姜夔艺一人.17.元代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18.北宋说唱,较为重要的有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19.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20.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21.元杂剧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占有重要地位,并称“元曲六大家”.22.《海青拿天鹅》在元代已经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23.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和弋阳腔.24.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25.汤显祖, 《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轲记》、《邯郸记》.26.明清时期作为律学的重要成果,当受托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率”.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27.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量发掘于农村的传统音乐(包括古代已有和近代新生者)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农村音乐流入城市,丰富了城市的音乐文化,同时又使自己在经济、物质、文化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②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③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④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⑤吸收新文化成分.⑥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了不少坏的影响.28.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29.华彦钧,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30.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这就是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31.刘天华《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32.1915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33.黄自的毕业之作——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该曲于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首演.34.中国歌剧可分为三个时期.35.黎锦晖:《吹泡泡》、《努力》、《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36.“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37.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上演.38.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①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②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③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包括简谱、线谱知识、乐器演奏法等)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④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他一定的经验.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39.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0.古琴的发展历程.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音乐小学五年级音乐历史

音乐小学五年级音乐历史

音乐小学五年级音乐历史音乐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还是一种超越国界和语言的交流方式。

在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音乐的历史,从中了解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本文将以音乐史的时间为线索,介绍五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音乐史内容。

古代音乐史古代音乐史包括了从人类最早开始创造音乐到中世纪末期的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的中国和古埃及。

古代音乐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没有标准的乐谱。

在这个时期,音乐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被视为神圣的艺术形式。

中世纪音乐史中世纪音乐史指的是公元476年至大约公元1400年的时期,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欧洲音乐史的鼻祖。

基督教在中世纪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宗教音乐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音乐形式。

修道院和教堂成为音乐的重要中心,诗歌和赋格成为主要的歌曲形式。

文艺复兴音乐史文艺复兴音乐史指的是公元1400年至1600年左右的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在艺术和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音乐理论发展迅速,人们开始使用印刷术出版音乐书籍。

大观乐团和宗教合唱团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兴起,音乐表演逐渐成为一种专业的职业。

巴洛克音乐史巴洛克音乐史指公元1600年至1750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复杂而庄重,强调对比和装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在和声、曲式和演奏技巧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

巴赫和海顿等作曲家在巴洛克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典音乐史古典音乐指的是公元1750年至1820年的时期,此时期也被称为启蒙时代。

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清晰、简洁,并强调对称和比例。

在古典音乐史上,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古典音乐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浪漫音乐史浪漫音乐史指的是公元1820年至1900年之间的音乐时期。

浪漫音乐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人的创作。

作曲家们开始引入更多的情感和性格描写,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

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

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

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

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

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

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音乐教育简史

音乐教育简史
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早在春秋 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进行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等著作。
“历史学”的意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五章 音乐教育简史
《音乐教育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 第三节 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动向
2. 制礼作乐——“礼”与“乐”有机统一 乐者,德之华也 ——《乐记》


第五章 音乐教育简史
《音乐教育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一、先秦时期 (三)宫廷音乐教育机构——大司乐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子庸孝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风渝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
——《周礼 · 春宫宗》
3 .金石之声,礼乐之邦
《音乐教育基础》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 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 仪共同构成了治国的内外支柱
第五章 音乐教育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一、先秦时期 (二)先秦“礼乐”并举的音乐教育
1. 教育体系中的“乐教”
《音乐教育基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 泰伯》
尾足投足以歌八阕。
——《吕氏春秋 .古乐》
《音乐教育基础》
第五章 音乐教育简史
《音乐教育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一、先秦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2. 六代乐舞 — 诗,乐,舞的合一综合艺术形态
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这些乐舞主要用于 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
大司乐
最高宫廷乐官

中国音乐简史考试精髓要点

中国音乐简史考试精髓要点

1、宋元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宋代宫廷已不再是城市的音乐中心,统治者也不再能起到音乐的组织者和集中者的作用,宫廷音乐萎缩,市民音乐兴盛起来,成为宋代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2、宋代音乐形式(体裁)有:杂剧、院本、南戏、傀儡、影戏、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小唱、散乐等。

3、宋代引人注目的词体歌曲即艺术歌曲,90字以上的称长调(或慢曲),90字以下的称为小令(或令曲)。

(注:令,即小曲子。

小曲为艺术歌曲)4、“燕乐”属于宫廷音乐,唐代大曲中的一些片断称为摘遍(篇)。

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著名音乐家,作曲家。

姜夔在音乐上:①、政治上的失意:旅途悲思,《凄凉犯》;触景伤情,《杏花天影》;沉郁情调,《长亭怨慢》;②、留下了17首歌(乐)曲,对唐代残谱的整理;③、对祖国被压迫人民的关怀。

6、早期杂剧的表演形式组成:艳段、正杂剧、散段。

7、戏曲的发展(形成):宋代是戏曲体裁确立的时代;元初是戏曲形式成熟的时代;清朝是戏曲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

8、三个代表性的丝竹乐:福建的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注:江南丝竹,流传于江南,浙江,上海、、、八大名曲有: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9、古琴在宋代普及,出现了浙派,代表人物郭沔,(详情见书本P67);山东出现了诸城派,江苏的广陵派,江宁派,梅庵派;四川的蜀派、、、、、、(注:古琴长3尺6寸5分,七根弦为金、木、水、火、土、文、武,有13个徽,代表13个月)。

10、几个第一:A、宋代《乐书》陈旸(炀)200卷,①、经书记载有关音乐的内容;②、乐律理论;③、乐器图说;《乐书》堪称是我国第一本音乐百科全书。

B、宋代《梦溪笔谈》沈括,用笔记的形式详细的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和自己的见解,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历法,地理,地质,化学,物力,生物,医药,史学,文学,绘画,书,音乐。

在音乐中提到乐律,乐谱,乐器图,乐论。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中国音乐简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简史名词解释

“弘一”法师:即中国早期著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剃度入佛门后的法号。

李叔同在出家前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术教育,以及将欧洲的话剧传入中国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早期相当一批美术、音乐家(如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这是20世纪在上海英租界建立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的职业性管弦乐队。

作为管弦乐队的编制,正式建立于20年代初。

常任指挥是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马里奥•帕契(他的中文名字叫“梅百器”)。

其乐队成员最初一直是由外籍演奏家来担任,其中有些演奏员还同时在国立音专兼任教学(如富华、佘甫磋夫等),至30年代中期逐步吸收一些中国的演奏家加入。

由于它是当时在中国唯一一支有水平的交响乐队,曾对我国许多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影响颇大。

新音乐:“新音乐”一词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多次提到。

最早此概念由曾志忞提出是指“学堂乐歌”中的歌曲;“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提到的“新音乐”是指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方法创作的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相对;30年代黄自提出的“新音乐”是指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之音乐;新音乐社于1940年1月创刊于重庆的音乐期刊名;另外在左翼音乐运动中使用“新音乐”一词,是指无产阶段烦人革命音乐。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中丝竹类的重要乐种。

它原先主要流传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这个乐种有结社合乐的传统,如辛亥革命后成立的“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社团,在传播江南丝竹乐曲、培养演奏人才、发展乐种艺术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工作。

山歌社: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重庆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生所创办、以研究中国民歌为主的学术组织。

由郭乃安、潘名辉、谢功成、王震亚、严良堃、伍雍谊等人为主,并得到了当时作曲系有关领导江定仙、陈田鹤等音乐家的支持。

他们曾为许多当时受欢迎的民歌配以富于艺术性的钢琴伴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有的艺术价值、深得歌唱家的欢迎,还在对中国音调的多声化探索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简史 (2)

中国音乐简史 (2)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摘要:本文仅依托笔者任教的学校,将笔者多年在“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所参与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做一番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欣赏高职高专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建设教学模式“音乐史”和“音乐欣赏”是音乐学院各专业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修的两门课程,具有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故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音乐艺术院校,其课程知识结构和信息容量都是不同的。

对于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学生熟悉掌握系统的音乐学基础理论,故“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的课程知识结构非常完善深厚,信息宽泛而且容量庞大。

而对于非音乐学的其他音乐本科专业,如声乐、器乐、音乐教育等专业,“音乐史”和“音乐欣赏”只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故其课程知识结构相对薄弱、知识信息容量较少。

如果一味照搬音乐学专业这两门课的课程知识结构来教学,是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很快,而且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也不同程度地开设了“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程。

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和生源质量不同于音乐学院和师范本科院校,如果也一味沿用音乐学院和师范本科院校“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的课程知识结构,是非常不实际的。

那么,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建设和改革“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的课程知识结构?教师又是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完成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探索见解和教学改革经验。

笔者也是这“很多教师”中的一员,因此,本文仅依托笔者任教的学校,将笔者多年在“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所参与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做一番梳理和总结。

2004年以前笔者所在的长沙师范学校只是一所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专业单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当时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面对全校学生,采用的教材是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音乐欣赏》,基本满足中专学生的学习需要。

《音乐教学法》课程标准

《音乐教学法》课程标准

《音乐教学法》课程标准开设学期:5总学时:32课时(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音乐教学法》是一门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音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对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

以班级授课为主。

(2)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顺利通过教育实习和踏上教学岗位打下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理论支撑的基础作用。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始终坚持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力求将音乐教育教学法、音乐课程标准与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实际紧密相连,充分体现音乐教与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本课程采用观看教学录像带、分备课组讨论、试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教材和设计教案的能力,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学生应具备善于组织、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等基本教学的能力素质。

2、学生应具有勇于创新、敬业爱业的职业精神素质。

(二)知识目标1、要求学生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科学的音乐教学观。

2、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原则方法等基本知识。

(三)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教材,对教材做出符合实际教学的处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备课、上课、辅导、命题,并能够指导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1、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2、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1、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力提倡,他们纷纷加入乐歌的创作行列,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使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一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3、李叔同:(1880 —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

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

歌词雅致秀丽,旋律优美动听,描绘出了一幅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在万花飞舞中游春的生动画面2、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

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海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校长。

音乐院的建院宗旨是“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其学制和课程主要仿照欧洲音乐学院的建制,培养出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音乐家3、萧友梅:(1884〜1940)音乐家。

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余首歌曲,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石。

他分别参与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等教育机构的创建,并直接加教学活动,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

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音乐学习简单的音乐历史

音乐学习简单的音乐历史

音乐学习简单的音乐历史一、音乐的起源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早期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嘴巴、手拍或者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感情和沟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乐器,如鼓、竖琴等,来增强音乐表演的效果。

在不同的文化中,音乐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但都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古代音乐古代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

古希腊音乐以其宗教和哲学的背景而闻名,它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基础。

古希腊音乐包括合唱、器乐和舞蹈,它们在神庙、剧院和宴会等场合演奏。

古罗马音乐受到古希腊音乐的影响,但也发展出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

古罗马音乐主要通过乐器演奏,如竖琴、古筝等。

三、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音乐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教会音乐,它在宗教仪式和礼拜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世纪音乐以吟唱经文为主,多数是无伴奏合唱。

修道院和大教堂是中世纪音乐的主要场所,这些音乐作品表达了对上帝的敬畏和赞美。

中世纪音乐也有一些流行歌曲和舞曲,被用于民间娱乐活动。

四、文艺复兴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代,音乐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了宫廷和贵族社会的象征。

文艺复兴音乐以多声部合唱为特点,通过对位法和和声创新,创造出富于艺术性的音乐形式。

作曲家们开始写作以歌词为基础的音乐作品,并使用更多的乐器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五、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音乐时期,它以复杂的和声和华丽的音乐装饰性为特点。

巴洛克音乐追求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作品常常充满激情和动力。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开创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奏鸣曲、协奏曲和管弦乐等。

巴洛克音乐是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六、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音乐时期,它以音乐形式的完善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而著称。

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包括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人。

声乐发展简史总结汇报稿

声乐发展简史总结汇报稿

声乐发展简史总结汇报稿声乐发展简史总结声乐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涵盖了歌唱技巧、演唱风格、曲调变化等多个方面。

在演唱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声乐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就声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古代声乐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咏唱,早期的人类通过模仿自然声音、用麻牌敲木块等方式进行咏唱,最早的声乐作品被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这些作品并未有所记录,而通过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早期人类生活中的声乐形式。

在古代,声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祭祀、宴会等场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声乐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是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运用抒情、戏剧、讲故事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古希腊的音乐教育为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提出了重要的音乐理论,如音律和音高的概念,为音乐的表现力增加了新的元素。

中世纪是声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督教的传播使得宗教音乐成为当时重要的声乐形式。

教堂唱诗班的建立和发展,为声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同时,民间音乐也逐渐崛起,民间歌曲和舞蹈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中世纪的声乐注重和声、和音的完美结合,对后世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音乐家们开始在声乐技巧和表演风格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中心,意大利歌剧的诞生成为声乐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歌剧结合了音乐、戏剧和舞台表演,以宏大的场面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歌剧的兴起使得声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19世纪是声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浪漫主义时代。

声乐家们追求个性化的表演风格,提出了更高的演唱要求。

声乐技巧和音域的拓展为歌唱家们创造了更多表现的空间。

音乐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音乐剧中的歌曲成为了重要的声乐作品。

20世纪是声乐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时期。

声乐家们在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和声音特点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一、考古音乐资料1.陶埙是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如没有按音孔的陶埙称无音孔埙。

有:半坡陶埙(仰韶文化)一音孔埙能吹出两个音。

河姆渡陶埙(百越文化)无音孔埙。

反映这是古代先民普遍使用的古乐器。

2..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3.原始乐舞图彩陶盆、古岩画。

二、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吕氏春秋》,其中有一篇“古乐”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各个朝代先民们的音乐活动,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

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从八首歌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三、关于音乐的起源,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

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贾湖骨笛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乐器,新石器时期的初期,至少在九千年前中国音乐已经萌芽。

2、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雅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音乐,大约自孔子以后,“雅乐”就成了礼乐音乐的代称,一直用到清代。

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制订的。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音乐教育学》word版

《音乐教育学》word版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学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结合而成的学科,是教育科学领域内兴起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音乐教育全过程的学科,是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各音乐教育的分支学科的总称,音乐教育学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发展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音乐教育学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音乐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是高等师X学校音乐教育系科重要的专业课程。

音乐教育学与音乐教学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点是:1、研究对象不同2、研究任务不同3、学科功能不同4、理论高度不同研究音乐教育学的原因1、从音乐学科教育发展的历史动态看,学科建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看。

多学科交叉,综合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3、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看。

追求更高的的层次。

三、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历史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设立“唱歌”和“乐歌”课——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X学堂章程》——五四运动后,我国开始重视各学科教学法的研究与建设—— 1939年教育部颁布了《师X学院分系必修选修科目施行要点》——1946年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师X学院规程》,并在其间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的的《师X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50年代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80年代以来,教育得到重视,音乐教学法研究重新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出版了一批音乐教育研究专著。

四、研究音乐教育学的可行性(一|)国外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近年来,在我国音乐教育形势发展的推动下,为建立和发展音乐学科教育学已经逐步形成一支音乐教育学科的研究力量。

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专业音乐院校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学的研究X围1、音乐教育哲学(原理)2、音乐教育史3、比较音乐教育学4、音乐教育心理学 5、音乐教育社会论 6、音乐教学论 7、音乐教育工艺论 8、幼儿音乐教育学 9、特殊音乐教育 10、音乐教育管理学第三节音乐教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哲学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5、实验研究法 6、分析研究法 7、比较研究法 8、统计研究法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那么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二、夏、商时期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

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部分,而且成为青少年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中 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 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我国学校音乐教
育的开端,对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造国 民品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思想起到的积极 的推动作用,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 乐教育家,对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 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的乐教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 断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1、夏朝(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阶级的出现,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使学校 教育的产生,教育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原始乐舞歌颂图腾祖先,夏朝乐舞为帝王歌功颂德,是服
务于政治、娱乐的音乐教育。
2、商代(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 此期为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商代巫术盛行,专司祭祀的巫者参与神权统治,并充当职 业音乐舞蹈家,在大型祭祀仪典上表演。商代乐舞带有神秘的
二、第二时期(1966-1978)文革时期
1、美育和音乐教育价值被否定,正常的音乐教育几 乎处于被取消状态。 2、音乐活动向极端政治化、畸形化方向发展,违背 美育的宗旨和规律。 3、客观上使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推 广“样板戏”,宣传了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了京 剧艺术。
三、第三时期(1978以后)改革开放后 走出低谷、迎来复苏和繁荣
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五、宋元时期的乐教: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与唐代的音乐教育在形式上大致 相同,基本上是唐代音乐教育体制的沿袭,没有突破性的 发展。 宋元时期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于此相应 的乐教行为日益具有民间性。 六、明清时期的乐教(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1、明代科举制度加强,“重技”成为明代乐教的特征。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原始社会的乐教活动
音乐教育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远古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无法准确考证,大概新石器时代可
能产生了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
原始社会大规模的乐舞表演,只有经过严格和规范的传教过 程才能达到。
“成均”为五帝时学校的名称。
原始乐舞作为一种乐教形式,不仅与社会民俗活动联系紧密, 而且对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非 常特殊的地位。原始社会的乐教活动为后世礼乐教育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1、音乐教育地位有很大提高 1979《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8《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2、学校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1986《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初稿)》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育大纲》 1994开设高中音乐欣赏课 2001《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三、秦汉、南北朝时期的乐教
1、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音乐教育机构——乐府: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
教育、体察民情、保存史料等多功能综合性官府附属机构, 西汉最重要的教育研究机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动荡时期) 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少数民族 的乐器被带入中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我国近代第一部音乐教科书;李 叔同的《国学唱歌集初集》、曾志忞《教育唱歌集》等。
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乐歌课上唱歌所 用的歌曲。它由我国留日学生从日本引进,运用 “依曲填词”的方式,即采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写新词,形成新的乐歌,在乐歌课上供学生集 体学唱。
学堂乐歌是音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
1、学堂乐歌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堂乐歌借鉴日本和欧美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 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道路。
3、学堂乐歌引进西洋近现代音乐理论,开阔视野,促进东西方音 乐文化交流。 4、集体歌唱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形式,易于形成团结 一致的精神力量,为我国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也对培养 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音乐教材建设得到发展。
• 第四时期:
抗日救亡运动爆发,众多的爱国题材的优秀歌曲被 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 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
沈心工 李叔同 曾志忞 萧友梅 丰子恺 黄 自 贺绿汀 聂 耳 冼星海
第三节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
一、第一时期(1949-1966)建国初期
1、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迅速使全国的音乐教育步入正轨。
2、清代乐教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与世俗性。宫廷音乐传教大 大减少,乐教被排除在官学教育之外。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
• 第一时期:
1898年,康有为等“公车上书”要求变法,仿效德日,
设学堂,开设乐歌课。
1903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将乐歌列 入学校的科目之内。
学堂乐歌兴起,沿用外国的曲调,填词。
四、隋唐时期的乐教
1、隋朝(南北统一,结束割据) 隋朝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开放的文
化政策,建立了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局面,音乐文化步入辉煌阶段, 为唐代音乐教育的兴盛奠定良好基础。
2、唐朝(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 唐朝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宫廷燕乐反映了当时音乐文化的
最高成就。
音乐教育机构——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等 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
1912年在《中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明确规定乐歌课为 必修课。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组织了“北京大学音乐
研究会”任会长,对开展音乐教育,传播西洋音乐,弘扬 中国国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后来建立专业的音乐教 育机构奠定了基础。
• 第三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 设置纲要》中,将“乐歌课”改名为“音乐课”。 专业音乐教育逐步创建和发展。1927年11月,我国现 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院,成立于上海。
宗教色彩,而且乐器的制作工艺与音阶形态达到较高水平, 乐教已相当发达。
3、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西周统治者把礼乐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地位 的重要手段,有十分严格的礼乐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 具有音乐教育的职能,承担培养贵族子弟音乐教育的任务。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 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主张 儒家音乐美学注重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正统地位,中国文化也由此而获得“乐 教”文化的美称。
(1)颁布音乐教学大纲,设定音乐教学标准
(2)15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音乐系科 创建9所高等音乐学院
2、学习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思想和方法。
3、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紧密联系。
(50年代后期,美育、音乐教育曾受一定程度 的忽视,课时曾被削减) 总体上,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沿着正确健康的 方向迅速发展,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为有的成 就,为以后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6、乐歌关注教材的教育性、思想性,强调音乐教育活动的育人功 能,对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7、学堂乐歌发展需要大批音乐教师,促进我国师范音乐教育的发
展,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教师队伍,为后来 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 第二时期:
辛亥革命(1912)后到191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多次 在文件中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2004《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3、引进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 4、社会音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5、重视儿童音乐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