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篇一: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B、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为什么这么说、原因)(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B、哲学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体现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A、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自然科学基础C、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C、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3)马克思理论的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A、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七大)B、邓小平理论(十五大)C、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D、科学发展观2、本课引入:我们知道了哲学分为两个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的,那么什么是物质?为什么要说世界是物质的呢?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物质本身有哪些属性呢?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什么又是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篇二:2012届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轮复习教案2012届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轮复习教案一、展示本课高考考纲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知识归纳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含义解析:(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他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引导学生回忆在哲学课本中哪些地方讲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真理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共性在于,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物质是客观的)(2)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高三探究世界本质教案
高三《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盐城市第八中学王海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哲学的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五、【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2-3本课高考知识点展示1、世界的物质性学生知识回顾:如何理解物质的概念?幻灯片4【教师归纳】(板书)辨别: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幻灯片5【分组交流讨论】: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师归纳】幻灯片6显示知识点(板书)幻灯片7---10显示同步练习(过渡)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学生回答(略)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知识回顾】: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时什么关系?幻灯片11显示幻灯片12--13【自主学习】指出两种错误倾向的实质【分组探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区别【小结归纳】幻灯片14【知识回顾】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议一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四课 探究世界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2) 运动是有规律的(3)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理解(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 规律和定律、规则的关系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运用运动、规律的观点驳斥一些错误观点。
(3)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强化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教学难点】: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1)运动的含义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学生举例说明: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总结(略)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学生思考: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体现的道理是: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2)特点不同:运动是:静止是: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的统一。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师活动3:精讲物质的本质——客观实在性,并让学生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客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人的意识之外,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之后,请学生思考:人的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呢?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得出简单结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和反映物质,应该树立可知论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顺利引导学生对物质概念的关注。
2.展开新课
(1)物质的概念
教师活动1:在自然界中,既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湖海,也有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事物,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可能会涉及到物质看得见、摸得着、一直存在等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1:复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学生活动1:讨论、回答。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活动2:引出“物质”话题。提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在性于它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4:请同学们找找这一句子的主干,并进一步思考哲学上讲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学生活动3:从语文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活动5:比较二者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
A.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1:介绍教材P28“上帝创世说”。并请同学们讨论:“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所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说课稿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说课稿
主备人:耿秀玲
一、课标要求,内容解读:
二、考点梳理,详细具体
三、考题回顾,把握考向
四、知识整合,核心主干(三个含义、三个关系、一个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
361度教学模式
1、课前自习布置好学习具体任务:
内容及详细知识点;自主检测题;学生课前板书考点;知识点梳理及体系
2、课堂展示,明确考向;在学生梳理的知识点基础上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区分易错易混点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规律与规律的现象)
3、典型例题分析《步步高》P211--215典例
4、课堂小结:(三个含义、三个关系、一个原理)
5、当堂巩固与检测(5分钟)。
【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关键字】教案第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一、本单兀的地位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方法;3.学生团队合作探究世界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2. 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方法有哪些?3.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3. 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世界的本质。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生命、宇宙、人类、自然等等。
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方法,探究自己选择的话题。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探究自己选择的话题。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世界的本质。
4. 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让其他小组成员了解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探究的话题是什么?2.你们运用了哪些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方法?3.你们的探究成果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收集学生的作品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是否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学生是否掌握了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方法;3.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4.学生是否具备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5.学生是否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考纲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本课概览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
提示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提醒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和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________的、______的和______的;而静止是________的、______的和______的。
(2)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统一。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的______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更不能把规律与规则(主观)混同。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再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 物质的含义;(2) 运动的含义;(3) 相对静止的含义;(4) 规律的含义◇理解(1) 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3)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 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哲学上物质的概念及世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3、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板书设计
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本质
1、物质含义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物质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不能随意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
从现实状况看,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的。实践证明,建国初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就不符合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使我国经济停滞不前,人民贫穷落后。这就证明,从资本主义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中间还有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二)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共同点,比如苹果和菠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水果。苹果和狗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生物。苹果和石头的共同点是什么?原子。
读课本29页第一段。
老师: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什么是物质?(列宁下的定义)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由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多元的。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探究世界的本质。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与沟通,共同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学生用品:笔、纸、课堂笔记本等。
3.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物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多样性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世界多元性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探究(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例如:自然界、文化、科技等),并通过观察、讨论和调查等方式,探究这个主题在世界中的表现。
2. 提供一些资源供学生使用,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他们收集信息。
3. 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方法,记录他们的发现和疑惑。
总结(10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结果,并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2. 引导学生总结世界的本质是由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并帮助他们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3. 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你觉得探究世界有什么意义?拓展活动(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社会、文化等特点,并制作展板或海报进行展示。
2. 鼓励学生通过互动问答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和讨论。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世界多样性的短文,包括他们在探究世界的本质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 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世界多样性的例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等。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并分析其客观性,从而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社会事例,分析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然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据此,我们应该反对神创论,自觉坚持无神论思想。
二、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批驳上帝创世说的荒谬性三、教学难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探究活动1】课本第28页●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2、什么是物质?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所讲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属性,都是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一些具体论断,其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这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囊括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探究活动2】课本第29页●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探究活动3】课本第30页●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四、教后感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要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可以结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事例加深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三、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四、教学过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什么是运动?【探究活动1】课本第31页(上)●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课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1、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高二政治教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学案(人教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 物质的含义 (2) 运动的含义(3) 静止的含义(4) 规律的含义◇理解(1) 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性 (2)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1)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重点、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4.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识记物质的定义;2.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难点: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②④⑥都是主观的,①③⑤符合题意。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 解析: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来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答案:1.C 2.B解析: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
四、板书设计4.1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五、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3、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自然现象:水往低处流;宇宙运动不息,展示太阳系模型;四季更替;珠穆朗玛也在运动;举例五中运动方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师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有五种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