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的两个重要特点,二者在语言表达中密切相关。

本文将阐述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之间的相关性。

一、及物性及物性是指动词在句中需要有宾语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特征。

在新闻报道中,及物动词频繁出现,它可以让新闻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并且能够向读者直观地传递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结果。

示例1:英文报道:Police arrest suspect in homicide case中文翻译:警方逮捕杀人案嫌疑人在该新闻标题中,“arrest”是一个及物动词,宾语为“suspect in homicide case”,通过及物动词的使用使得新闻标题更加简洁明了,直接传达了事件的主要情况。

中文报道:交警查获醉驾司机,现场有无证驾驶行为二、名词化名词化是指将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的词转化为名词的语言特征。

在新闻报道中,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使得新闻表达更加简洁、准确,同时也方便读者理解。

中文翻译:新iPhone的上市在全球引起轰动。

在该新闻标题中,“launch”名词化为“上市”,名词化后更加简洁明了,读者可以很快地理解该事件。

中文报道:中国驻美大使发表谈话,就中美关系等问题探讨意见英文翻译: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made a statement, discussing issues such as China-US relations在该新闻标题中,动词“发表”名词化为“statement”,使得新闻表达更加简洁。

三、相关性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在新闻报道中,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常常交替使用,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新闻的准确表达。

有时,同一个动词既可以表达及物动词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名词化使用,更加方便新闻表达。

中文翻译: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措施总之,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的两个重要特点,其相关性非常密切。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1引言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用来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充分”。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

笔者拟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分析阅读新闻语篇,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旨在增强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2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运用根据Halliday 的观点,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是:(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participant )?(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在具体分析时,除了确定过程和参与者外,还要确定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过程(process )、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及其立场观点和意图。

阅读主要是借助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的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及物性分析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

Halli-day (197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这在新闻语篇中尤其如此。

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大众媒体语篇,以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其他偏见。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一、及物性的相关性分析在语言学中,及物性指的是动词的能否带宾语。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西方在及物性上的表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偏好和处理方式。

1.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差异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式和及物动词,通过此种方式使得新闻事件具有紧迫感和生动性。

而在中文新闻语篇中,则更注重使用被动句式和非及物动词,以此来表达客观、审慎的态度。

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像“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a new policy” 这样的句子,动词“announce” 后面直接带宾语,直接说明动作的发出者和行为对象。

而在中文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像“新政策被政府宣布” 这样的句子,动词“宣布” 后面并没有明确的宾语,而是使用了被动结构,使得动作的发出者和行为对象相对模糊。

这种差异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对新闻报道态度的不同。

中西方新闻语篇在及物性上的表现虽然有明显的差异,却也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无论是使用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主动句式和及物动词更能突出报道的主题和要点,使读者更容易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而中文新闻语篇中的被动句式和非及物动词更能凸显报道事件的客观性和客观性,避免过多的主观色彩和情绪化表达。

这种相关性体现了中西方新闻语篇在及物性上的差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新闻报道方式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在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中,名词化的运用更加广泛,报道常常采用名词性词汇来表述事件和行为,以此来突出事实和事件的客观性。

相比之下,在中文新闻报道中,名词化的运用相对较少,更多地使用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来表述事件和行为,以此来使得新闻事件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像“The decision was met with strong criticism” 这样的句子,使用了名词“decision” 和“criticism” 来表述事件和评价。

商务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

商务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

商务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信息的迅速传播也促进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China daily中一篇题为“China pushes market-based reform despite epidemic”的商务新闻为语料,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角度对该新闻进行语篇分析,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类语篇的特点和内涵,同时深入了解及物性系统理论。

关键词:商务新闻;语篇分析;及物性系统1.引言语篇分析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目的,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各类语篇进行了分析。

其中,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学者进行语篇分析的理论指南。

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承担着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又包括及物性系统和语态系统。

系统功能语法为商务新闻语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视角,选取China daily中一篇题为“China pushes market-b ased reform despite epidemic”的商务英语新闻作为语料对其进行语篇分析。

通过统计各及物性过程在语篇中出现的次数和比例,探讨商务新闻语篇中概念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该类语篇的特点和内涵,同时深入了解及物性系统理论。

2.商务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本文选取China daily中一篇题为“China pushes market-based reform despite epidemic”的商务英语新闻报道为语料。

报道中各及物性过程出现的情况如表2所示。

在这篇商务新闻报道中,总共有76个小句和及物性过程。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物质过程,个数为41,占比53.95%。

其次是言语过程,个数为17,占比22.37%。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分别占比19.74%和3.95%。

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以《纽约时报》中的国际新闻报道为例

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以《纽约时报》中的国际新闻报道为例

单位代号10445学号2016020429分类号H030研究生类别全日制(学术学位)论文题目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co-discourses: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portsfrom The New York Times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以《纽约时报》中的国际新闻报道为例学科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申请人姓名赵蓉蓉指导教师杨彬副教授论文提交时间2019年6月6日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co-discourses: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ports from The NewYork TimesByZhao Rongrong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ssociate Professor Yang BinAThesisSubmitted to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In Candidacy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ChinaMay,2019Contents Contents (I)Abstract (I)摘要 (III)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V)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Research Background (1)1.2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5)1.3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5)1.4Layout of the Thesis (7)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9)2.1Previous Studies of Eco-discourse Analysis (9)2.2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itivity (15)2.2.1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vity System (16)2.2.2Previous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itivity (17)2.3Summary (19)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0)3.1Introduction (20)3.2Systemic Grammar (20)3.3Functional Grammar (21)3.4Halliday’s view on transitivity system (26)3.5Summary (29)Chapter Four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31)4.1Introduction (31)4.2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sophy (31)4.2.1The Ecosophy of Harmony in Diversity (33)4.2.2The Ecosophy of Mutual Benefits (35)4.3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nsitivity System (37)4.3.1The Re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nt System (38)4.3.2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cess System (42)4.4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six processes in The New York Times (43)4.4.1Material Process (45)4.4.2Verbal Process (49)4.4.3Relational Process (52)4.4.4Mental Process (55)4.4.5Existential Process (58)4.5Summary (61)Chapter Five Conclusion (63)5.1Major Findings (63)5.2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65)References (66)Publication (71)Acknowledgments (72)AbstractIn the book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Halliday points out that functional gramma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iscourse analysis,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any spoken or written discourses in English.It is proved that the theory 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is much more suitable for discourse analysis than any other theories.Hereinto,transitivity analysis is a basic and powerful analytical tool in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Halliday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transi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for the first time,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ransi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With the aggrava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the term“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has become more clearly and come into our research field.Ecological aesthetics,social ecology,ecological linguistic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come into being.As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approaches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as set off an ec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academia with its unique social perspectives and keen thoughts since its birth.However,at present, most linguists only focus on the natural level of the ecological discourse and pay ver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ecology.In fact,social ecology is as important as natural ecolog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come a highly interdependent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eco-discourses comes into being under this kind of background.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s must base on dynamic properties of context,which must be guided by our ecosoph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contains abundant philosophical concepts for us to learn from.By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of philosophy,this thesis constructs the ecosoph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system.It is the ecosophy of“harmony in diversity”as well asI“mutual benefits”.Based on whether it conforms to the ecosophy we have proposed and whether it is conducive to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we further refine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into beneficial process, neutral process and destructive process.In this thesis,10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in The New York Times,which can reflect the status quo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re selected as samples.Taking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eco-discourses i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thesis are as follows:1)Among all the six processes of transitivity,material,verbal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share a larger proportion,counting for53%,30%and14%respectively.The percentage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process is respectively illustrated as3%and1%. There is no behavioral process in the samples.The reason lies in the essence of transitivity system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news discourses.On the other hand, material,mental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are main types of processes in English transitivity system,and material process is the most common one.On the other hand, news discourses aim to record facts in a true and objective manner.Material process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whole processes,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objectivity of news.2)The proportion of beneficial,neutral and destructive processes is respectively illustrated as33%,39%and28%.This data show that beneficial and neutral processe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international news discourses,while there are still some destructive discourses against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logy.It is hop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can enhance people’s awareness of identifying and resisting destructive discourses.Meanwhile,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 media and academic fields could create more beneficial discourses 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Key words:international eco-discourses;transitivity analysis;ecosophy;news discoursesII摘要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韩礼德明确指出,他构建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的任何口语或书面语篇。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1.新闻的定义及分类英语单词news,从俗词源上来讲源于希腊语,牛津词典的解释为“新鲜报道”。

简单介绍国内外新闻学者和语言学家的比较权威的新闻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国纽约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2)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纽约太阳报》主编C.A.达纳)3)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范长江)语言学家给的定义:新闻是一种实践,是其所报道的社会和政治的产物(Linguistically news is a practice, a product of the social and reports according to Fowler.)在西方媒介新闻常笼统地被分为“硬新闻”(也指现场短新闻或称指直接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hardnews)。

在Reporting for the Print Media一书中,“硬新闻”常指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和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包括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等。

本文拟对“硬新闻”为新闻语篇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新闻语篇的特征。

2.理论框架2.1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介绍在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中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影响重大,该理论最早由伦敦大学的M.A.K Halliday(韩礼德)发展起来的,韩礼德继承了欧洲功能主义语言学传统。

Halliday(该理论的先驱)继承和发展了J.R.Firth的新Firth主义观点及两条基本原则: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系统(system)。

Steiner(1983)对B.K.Malinowski 提出的不同类型的语境分析总结,提出“语境”和“非语境”概念,该思想为Halliday的元功能诞生奠定理论基础,Halliday也受到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和王力方言学和音韵学等理论的影响,建立并发展了系统�D功能语法(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及物系统视角下英汉科技新闻语篇名词化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及物系统视角下英汉科技新闻语篇名词化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及物系统视角下英汉科技新闻语篇名词化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与意义:科技新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之一,而科技新闻的语言特点又与其他新闻形式存在差异。

科技新闻报道受传播范围的限制而有着明显的语言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其新词汇量的多样性和数量。

由于科技新闻报道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往往需要将一些复杂的信息化概念、技术术语和特定名词进行严密定义,以方便读者准确、清晰地理解这些信息。

因此,科技新闻报道具有良好的规范性,且其中的名词语汇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及物系统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英汉科技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差异,希望通过对科技新闻报道文本的剖析,得出科技新闻报道中名词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英汉科技新闻中名词化的现象,丰富对科技新闻的认识,并为翻译和教学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本文将选择英汉两语种中的科技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语言体裁中的名词化现象。

其中,将采用及物系统视角分析英汉科技新闻报道中名词化形式的差异,并比较其特征,以揭示两种语言在该领域的异同。

在分析过程中,将基于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结合翻译学和科技新闻中常用的领域特定语言知识探讨名词化所涉及的语言问题,比如:名词的辨析、复合词的构成、名词性短语的修饰等语言现象。

研究方法:为了完成该项研究,本文将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1. 定量分析:本文将选择一定数量的科技新闻报道样本,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文本统计和分类,以系统性地分析英汉科技新闻报道中名词化的比例和其形态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手段来描述其规律。

2. 定性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语义和翻译需求,采用篇章分析方法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该语种中特定名词的广泛应用,并分析其常见的修饰方式和复杂名词结构的构成方式。

预期结果:通过分析英汉科技新闻中名词化现象的异同及其特点,本文将探讨其对翻译和教学的实际应用。

预期的结果将有助于科技新闻报道的翻译和翻译教学,特别是在中英翻译领域的相关研究方向,从而加强跨文化交流,提升科技领域跨文化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传播信息和观点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方新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而其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更是备受瞩目。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和传播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表达和表达方式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新闻内容,并对中西方新闻传播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和应用,揭示其中存在的异同点。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有望为新闻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中西方新闻传播之间的深度交流和理解。

1.2 研究意义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信息传播的理解和互通。

及物性和名词化作为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

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可以揭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有利于丰富跨文化研究的内容,促进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和交流。

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推动语言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在结构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西方新闻语篇中,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新闻文章开头即可阐明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渐展开细节。

而在中国传统新闻语篇中,则更注重于层层深入,逐渐为读者呈现全貌。

英文灾难性新闻语篇及物性结构的特点研究——以《纽约时报》中地震报道为例

英文灾难性新闻语篇及物性结构的特点研究——以《纽约时报》中地震报道为例

英文灾难性新闻语篇及物性结构的特点研究——以《纽约时报》中地震报道为例裴振霞摘要: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理论为框架,以地震新闻语篇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英文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及物性特点。

认为各种过程在英文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均有出现,其中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的比例最大;环境因素中,时间和地点所占比例最大。

这些特点能很好地说明灾难性新闻客观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地震;及物性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1-0110-04DOI :10.13877/22-1284.2019.01.018收稿日期:2018-10-21作者简介:裴振霞,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安徽合肥230000)学一、引言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学术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将系统功能语法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语篇分析。

早期的运用大部分以文学作品居多,实用性语篇相对较少。

本文则以新闻语篇为出发点,以地震新闻为语料,分析及物性结构在灾难性新闻中的特点。

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是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概念: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以及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1]71人际功能则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联。

语篇功能将语言和语境紧密联系起来。

三个功能相辅相成,在结构上由“小句”来实现。

及物性结构是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该系统将人类的经验世界理解为一套可控的过程,从而研究小句如何表达概念意义,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2]8这套可控的过程包括六种目的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环境成分是指过程中对环境意义的表达。

韩礼德认为一共有九种环境成分,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角度等含义的语言成分。

[3]150-151及物性系统类型从语法角度反映人与外在世界关系,在真正的交际中,不同过程的选取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的立场、动机,同时,也能展现出特定文体和题材中表达观点的方式,以及与读者交流的态度。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在新闻报道中,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决定了信息的传达效果,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中的两种重要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将从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及物性、名词化的定义、特点入手,对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其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点中西方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新闻语言以简洁、清晰、准确著称,注重客观、中立的报道风格,通常使用主动语态,动宾结构和被动语态较多,语句结构简练明了。

而中文新闻语言则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偏重于文字的华丽、辞藻的丰富,通常使用主谓结构为主,动名结构较多,语句结构比较复杂。

中西方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及物性和名词化的定义和特点及物性指的是一种语法现象,即动词带宾语。

及物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动词可以“作用于”一个名词或代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名词化是指把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非名词成分转化为名词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名词短语,名词化的存在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表达力。

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它们的存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灵活表达方式,使得新闻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三、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在西方新闻语言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比较常见。

在英语新闻语言中,例如“attack on”、“express concern”、“call for”等常用的动词短语都是及物性和名词化的体现,这些短语的存在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具体。

在西方新闻语言中,名词化也十分常见,如“development”、“debate”、“consideration”等名词常常被用于新闻报道中,这些名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丰富多样,更有表达力。

中西方新闻语言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丰富表达方式而存在的现象。

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

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

新闻英语语篇修辞研究想象一下,大家站在一片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舞台上,台下是一群专注的听众,他们被大家的思想所吸引,被大家的话语所打动。

大家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情感?如何将大家的观点有效地传达给他们?本文将探讨演讲叙事语篇的修辞功能与结构模式,帮助大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染听众。

演讲叙事语篇是指通过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和辅助工具等多种手段,将信息、故事或观点传达给听众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在演讲中,修辞手法和结构模式的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修辞,演讲者可以丰富语言内涵,增强表达的感染力;而合理的结构模式则能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演讲内容,使信息更具有逻辑性和可接受性。

比喻:通过比喻,演讲者可以将复杂的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听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解释“爱是盲目的”这个概念时,可以使用“爱情就像瞎子摸象”的比喻,形容人们在爱情中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

拟人:通过拟人化,演讲者可以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如,在描述“时间就像流水”时,可以将时间拟人化为一位不紧不慢的老人,告诫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指间流逝。

排比:通过排比,演讲者可以突出重点,增强语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节奏感。

例如,在表达对某事物的强烈情感时,可以使用“我爱……我爱……我爱……”的排比句式,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真挚的情感。

开头:演讲的开头应具有吸引力,能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常用的开头方式包括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出演讲的主题,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中间过渡:在演讲过程中,如何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或者从一个观点转移到另一个观点,是考验演讲者功力的关键。

过渡得好,演讲就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过渡得不好,听众可能会感到迷茫。

例如,可以通过“此外”、“而且”等连接词来连接不同的观点或段落。

结尾:演讲的结尾应起到总结和点题的作用。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
杨轶殊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7(000)022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出发,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句型的英语和汉语版本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对比分析中的作用.
【总页数】2页(P208-209)
【作者】杨轶殊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英汉政治新闻语篇对比分析——评价理论的介入视角 [J], 周岚
2.及物性视角的英汉新闻语篇批评性对比分析 [J], 孙玉梅;孙志祥
3.互文性视角下英汉新闻语篇批评性对比分析 [J], 杨蕊;孙志祥
4.认知视角下英汉语篇照应词的对比分析 [J], 甘时源;刘富华
5.不同视角下的荣国府——“刘姥姥进荣国府”中多视角叙述的及物性对比分析[J], 张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关注文本中体现在及物、语气和主位系统中的语言特征,通过对这些语言特征的细致描写,力求揭示英语新闻语篇中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将这些描写的语言特征纳入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探讨它们如何表征意识形态意义,以及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辩证关系。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增强他们的批评阅读意识和能力。

我们也期望通过解析英语新闻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英语新闻,从而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功能视角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然后详细阐述我们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意识形态。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言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分析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深入的描写与阐释。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回顾并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

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此理论框架下,及物、语气和主位等语言特征被视为反映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

英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媒介,其语言使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过去的研究多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进行意识形态解读,揭示了新闻语言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

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缺乏对社会-功能视角的系统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一、及物性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及物性是指动词在句子中需要接受宾语的特性。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及物性新闻语篇中经常出现动词的及物性表现,例如“报道”、“通报”、“揭露”等动词常常需要接受宾语,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其含义。

“报道一起重大新闻”和“通报了一起重要事件”中的“一起重大新闻”和“一起重要事件”就是动词需要的宾语。

2.动词短语的及物性除了单个动词的及物性外,新闻语篇中也经常出现动词短语的及物性。

“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索”中的“一场大规模的搜索”就是动词短语“展开”所需要的宾语。

3.句子的及物性在新闻报道中,句子的及物性也是非常常见的。

有些句子需要宾语来补充说明完整的信息,比如“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和“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其中的“一项新政策”和“一个新要求”就是句子的宾语。

二、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名词化是指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的现象。

在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名词化在新闻报道中,动词被名词化的现象非常常见。

“批评”、“发表”等动词被转化为名词,“批评”变成了“批评意见”,“发表”变成了“发表言论”。

2.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容词也经常被名词化,“重要”、“紧急”等形容词可以转化为名词,“重要”变成了“重要性”,“紧急”变成了“紧急情况”。

3.其他词类的名词化除了动词和形容词,其他词类也经常被名词化,比如“转化”、“发展”等词可以转化为名词,“转化”变成了“转化过程”,“发展”变成了“发展速度”。

三、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通过对语篇进行分析,来揭示话语,权力与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对《中国日报》中文版和《卫报》中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探索两篇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不同的经验世界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及物性;批评性话语分析;香港回归20周年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因为它构建的不只是周围的现实世界,更是人们当下的一种意识形态。

因此,揭示人们从新闻语篇中获取信息时文章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在“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开创了香港的新纪元。

截至2017年,香港已经在中国政府的管理下走过了20年的风雨之路。

这20年来,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重要时刻,世界各地的报纸特别是中国和英国两国的报纸都对这个热门话题进行了报道和社论。

基于这一大背景下,本文拟对2017年6月26日《卫报》题为“H ong Kong: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handover - Q&A”和2017年6月30日《中国日报》中文版题为“央广评论: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的两篇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中英文新闻报道,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旨在探究这两篇新闻报道背后真正所隐含的意图和意识形态。

一、理论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趋势。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话语分析的是它不仅注重对语言特征的描述,还注重语言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之间的相互呼应。

福勒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于1979年与克莱斯等人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通过分析语言深层结构证明话语实际上是会受意识形态影响的。

费尔克拉夫是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了著名的“三维分析模型”。

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中美贸易战的新闻

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中美贸易战的新闻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通过语篇来分析语言和其他符号表现,剖析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社 会发展和话语的关系。在中美贸易战中,英国和中国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根据及物性视角下的各个 过程对 BBCNews和 ChinaDaily有关对中美贸易战的英文报道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对此次事件不 同的见解以及背后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及物性;中美贸易战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042(2019)07008204
收稿日期:20190323 作者简介:欧 洁(1978),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学法研究。
第 35卷 第 7期
欧 洁: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83·
个,占 1.75%;统计中没有发现行为过பைடு நூலகம்的小句。 (二)及物性过程分析 及物性过程 主 要 包 括 的 因 素 有 过 程、过 程 的 参
例 1:InJanuary,thepresidentannouncednewtar iffson imported washingmachines.Sincethen, the priceoflaundryequipmentisup10percent,according totheBureauofLaborStatistics.(BBCNews2)
一、理论背景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 语 分 析 (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简 称 CDA)产生于 20世纪 70年代,是以 RogerFowler 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辩证关系 的话语分析方法,通过语言分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 语言、权力 和 意 识 形 态 的 关 系。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主 要以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主张 语篇分析不仅是对语言和语言使用进行分析,而且 要联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语篇进行评估。 (二)及物性系统 Halliday认为语 言 有 三 大 元 功 能,即 概 念 功 能、 人际功能和文本功能。及物性系统 (transitivity)是 Halliday三大元功能中“概念功能”的主要体现。及 物性的含义不同于传统语法中动词的及物性,Halli day(2000)将及物性概念延伸到小句层面,认为及物 性系统是把人们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

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作者:郑倩贞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8期摘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语篇对时间性和事实的客观性的要求使它有别于其他的语篇类型。

本文从中国日报网中选取3篇英语新闻语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各类及物性过程所占的比例,研究中国日报网英语新闻的及物性特点以及各类过程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及物性;中国日报网一、引言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是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的传播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它的特点有: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广泛性、开放性、变动性。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提供了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日报网是国家级综合性媒体网站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英文门户网站。

因此它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从中国日报网中随机选取3篇英语新闻报道,依据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各个小句所属的过程类型,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分析中国日报网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及各类过程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更好地理解新闻的语篇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概述韩礼德指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而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两部分组成。

韩礼德(1967:38)认为,及物性系统与小句所表达的过程类型有关,与过程的参与者有关,生物还是非生物,并且与过程和参与者的归属和环境有关。

因此,及物性系统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过程类型,即小句中的动词短语;过程中的参与者,通常为小句中的名词短语;与过程有关的环境成分,通常为小句中的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韩礼德(1994:106)还指出,通过及物性系统可把人类的经验世界分成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是指做某件事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杨倩,(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本文运用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国内英文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探索其深层次的解读意义,并进一步验证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分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概念功能,及物性,新闻语篇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1.引言
批评语言学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力图揭示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意义。

新闻通常会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新闻语篇一直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兴趣所在。

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能够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义,因而自从早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著作开始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揭示
新闻中隐藏的意义的有效工具。

2.及物性理论
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及物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
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姜洁,辜同清,2000)。

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及物性所涉及的上述六个过程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可用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事件。

因此,对语篇中的小句进行分类,并研究过程与其参加者和环境成分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义和目的。

3.新闻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本文所选择的是来自中国日报英文版2011 年11月8 日标题为“obama administration urges softer sanctions on teheran bank:senator”的新闻语篇。

这一语篇(包括标题)由14 个过程构成,这14个过程分别归属四个过程类型:言语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

而其中,言语过程共7 个,物质过程共4 个,关系过程共1 个,心理过程共2 个。

在这14
个过程中有8 个涉及环境成分,分别是时间(5)、空间(1)、伴随(1)、条件(1)。

3.1 言语过程
在这一新闻语篇中言语过程所占的比例最高达50%,而且讲话内容多是直接引用,这一现象表明新闻语篇力求反映其客观性。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都是言语过程,但却用了几个不同的表示言语过程的动词。

新闻标题“obama administration urges softer sanctions on teheran bank:senator”这一言语过程中,讲话者奥巴马行政部,讲话内容是奥巴马政府部门敦促给予德黑兰银行轻微的制裁,受话者是读者。

根据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言语动词“urge”意思是“极力主张;强烈要求”。

该新闻标题给读者传达的意思是美国政府急切要求制裁德黑兰银行。

(2),(7),(9)用的是最常见的“say”,因为这些都是引用别人的话,用这个十分中性的词显得更为客观。

(5)中的言语动词是“argue”,词典上解释为“争论,辩论”。

该词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说明美国政府内部关于制裁伊朗的意见不统一。

(8)用的是“complain”,意为“抱怨”此句中讲话者是kirk,他提出了制裁伊朗的提案,然而由于政府内部意见不合,他对此颇露微词,表示不满。

(12)用的是比较少见的“dissuade ”,《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对“dissuade”的解释是“阻止某人;劝阻”。

说明kirk-menendez 的制裁提议阻止其他国外银行与德黑兰中心银行的合作。

用这个词暗示了美国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霸权意识浓厚。

物质过程往往用来描述客观的动作,给读者以真实可靠的印象,这与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一致。

该新闻语篇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为29%。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四个物质过程。

(6)用的是动词”agree”,说明要将此提议合法化,就必须使两院都同意。

(10)用的是动词“have supported”,现在完成时表事件已完成,这里说明美国和其同盟国早已有意打算制裁伊朗。

(13)中的“bar”和(14)中的“testify”非常正式,表明美国制裁伊朗势在必行,国会已经下令禁止本国银行与伊朗银行做交易并证实会寻求更合
适的方法制裁伊朗。

3.3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常用来表达两个事项之间的关系或表达一个事项的属性、特征等,它往往用来对事项进行描述或判断(任芳,2002)。

在该新闻语篇中关系过程只有一个,而且属于识别类的内包式。

“在识别类中,内包式指一个实体确定另一个实体的具体身份,被确定身份的实体称为‘被识别者’(identified)。

起确定作用的实体称为‘识别者’(identifier)”(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占子,2008,p.80)。

该句中kirk是“identified”而the co-author 是“identifier”。

该句说明kirk作为共和党议员与民主党议员robert menedez提议制裁与伊朗中心银行有经济往来的外国商团。

这两位都是美国政府高层的代表,他们的提议一定程度上体现美国政府的意见。

在该新闻语篇中心理过程所占比例为14%。

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加者。

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觉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p.73)。

(4)用的是“approve”,这句话中的“感觉者”是美国众议员,“现象”是美国众议员仍支持施行此提议。

(12)中“感觉者”是美国政府,“现象”是美国政府怀疑伊朗将民用核计划用到制造武器上。

动词用“suspect”,而非“think”,读者可从该词中感觉出美国政府的盛气凌人,仅仅因怀疑而无确切证据就以此来制裁伊朗。

3.5 其他过程的说明
因为本篇报道的主题不需要表示某些与生理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表示某事物的存在,因此也就不会出现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了。

4.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发现对新闻语篇进行及物性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探索其深层次的解读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占子(2008)。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姜洁,辜同清(2000)。

英语新闻语篇及物性的批评分析[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