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牛仔布是服装面料的重要部分,而靛蓝染色的牛仔布更是全球流行,无人不晓,由于靛蓝染料在棉牛仔布上的流行外观,它可能是惟一被大众所认识的染料。

用于靛蓝染料染色的连续经纱染色机已广泛使用,通过调整染色工艺,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染料渗透,由此而改变了后续摩擦或水洗褪色处理的效果。

pH值对靛蓝染色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靛蓝染料在pH值约为10.5-11.5时是以单离子状态存在,而pH值为12.5以上时是以双离子形式存在。在含有过量保险粉的高碱性浴中,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的亲和力较低,并随着pH值提高,棉纤维表面的负电荷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大了在双离子靛蓝染料与带电荷纤维表面之间的阴离子的排斥作用,降低了染料上染率。

单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在纤维表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高的染色上染率,但这又降低了染料在纱芯内的渗透,在使纱线表面得色量大大增加。当采用高pH值时,以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将具有低的亲和力,并因此在纱芯内有较大的染料渗透和较低的纱线表面得色率。因此在靛蓝染色过程中,pH值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得色量以及后续靛蓝染色纱线的洗净性能。

用于连续棉经纱染色的Denim-Ox工艺,采用科莱恩公司的Diresul RDT染料,其工艺流程为:苛化处理→水洗→湿罩湿染色→固色→淋洗。在60-90℃轧液,进行硫化染料的吸附,这过程包括使染料迁移和扩散的透风时间,再进行固色。固色阶段加入醋酸,以防止染料溶落,为氧化剂(Diresul Oxdant BRI liq)提供所需的pH 值。后者使染料分子内形成蒽醌基团,在被氧化阶段,产生最终色泽。一种阳离子型固色基(Indosol E-50 liq)与染料中的巯基以及纤维发生反应,以离子键使染料固色。工艺中还需加入硫酸钠和分散剂(Ekaline F liq.),硫酸钠可防止染料从纤维上解吸至固色浴中。

靛蓝束状染色

靛蓝染色方法——颜色设计、水洗牢度、时尚效果。 这里给出一些有关靛蓝染色的重要流程—特别是束状染色。 预处理 预处理是在第一个染槽中进行的,通常做的预处理如下: 1.硫化打底 2.NaOH煮练 3.苛化处理或者丝光 预处理:硫化打底 硫化打底的目的: ?一般是为了得到一个深的颜色,使用较少的靛蓝染料从而降低费用。 ?在美国,硫化打底通常使用蓝和黑的混合染料。 ?美国以外的其它牛仔布打底通常使用硫化黑。 预处理:棉煮练 棉纤维含有像蜡质、果胶、矿物质类杂质,这将妨碍靛蓝染色,易产生条痕。低浓度的NaOH(5%)在高温条件下(>85℃)去除杂质和棉花中的天然蜡质。预处理:苛化 ?苛化一般是指用NaOH在低于丝光处理的低碱(<18%)浓度下处理。 ?棉纱的苛化处理可以使纱线在相同的靛蓝浓度下得到更深的颜色,水洗褪色更慢和独特的水洗效果。 ?热碱苛化处理可以提高染色牢度。 预处理:丝光 ?丝光是指使用高浓度的NaOH(18-30%)使纱线膨胀。 注意点: ?使用高浓度氢氧化钠时移除氢氧化钠是很重要的。 ?如果当纱线进入靛蓝染槽时,氢氧化钠还在纱线上,那么纱线颜色将会改变。?氢氧化钠的浓度大于18%时就不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凝胶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去除就会很困难。 ?经过丝光的纱线更容易染色,并且染出的纱线比没丝光的纱线颜色更深。?丝光通常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但是热碱丝光处理在服装水洗后会得到一种刮擦效果。 靛蓝染色 ?靛蓝染色很独特,这是因为它复杂的化学反应,应该被理解成是化学工程。?靛蓝染色只有通过多次染色才能得到深色。 ?在最近的几十年靛蓝染色的一致性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机器的设计没有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染料的混合也不稳定。 ?通常,一条染色线从开始到结束会有8-15种可看得出来的不同色泽,有时一边与另一变颜色也不一样。 靛蓝的染色方法 ?在一个加热的槽中煮练或者打底。 ?水洗槽、染槽、一个加热的套色槽和水洗槽。 ?在不同的地区,相同的颜色基于他们的染色方法而使用1.8%、2.0%或者4%的靛蓝。

第三章 直接染料染色

第三章直接染料染色 3-1 概述 一直接染料应用特点 优点-染色效果对工艺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缺点-日晒牢度、湿处理牢度较差 对象-粘胶、棉、产业纺织品、皮革、纸张、丝绸…二直接染料结构特点 a 较长的共轭双键系统; b 分子量大、较好的同平面性和线状结构; c 含有羟基、氨基等生成氢键的基团; d 在水中可电离呈染料阴离子。 三禁用染料问题 禁用染料涉及直接染料几十种:德1994年法规禁用料约118只,直接占77只,约占65%(其中联苯结构36种)。

3-2 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及性能 1 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较大,对纤维素纤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以及在染液中有较大的聚集倾向。 2 扩散模型-孔道扩散模型 3 吸附等温线-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 4 染色对象-棉、粘胶、天丝、麻(超分子结构)。 5 直接染料的应用分类-

C.I.D yellow 49 40~60℃ C.I.D yellow 39 80℃ C.I.D yellow 64 80~100℃ C.I.D yellow 69 100℃ 3-3 直接染料的一般染色方法 一浸染与卷染 1 浸染与卷染对染料的选择及染色过程 染料的扩散性能、亲和力、拼色效果、染色性能… 2 染浴组成及其作用: 软水剂-多聚磷酸盐、分散螯合剂 脱氯剂-亚硫酸氢钠、大苏打 中性电解质-食盐、无水硫酸钠、元明粉 纯碱-溶解染料、软化水质;注意其负面作用(上染率下降、产生还原性!)

弱氧化剂-硫酸铵、硝基苯磺酸钠 3 工艺条件: 电解质的用量及加入方式取决于染料的亲和力大小; 浴比、升温曲线… 不同直接染料的温度控制及其对上染的影响… 新型染色工艺:退煮染、煮染、染漂;高温染色工艺 二轧染 1 轧染对染料的选择及染色过程 2 染浴组成及其作用:染料、纯碱、润湿剂、增溶剂、防泳移剂… 3 工艺条件及流程:… 4 轧染色差控制 3-4 直接染料的染色后处理 对酸性染料上染蛋白质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具有同样意义。 一湿牢度差的原因 原因-染料的水溶性、缺少染料与纤维间的化学结合。 改善途径-染后降低水溶性;染料或纤维改性、交链染料成膜等。 二固色机理 1 封闭染料的水溶性基团; 2 与染料形成低水溶性的金属离子络合物;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实验

新型酸性染料染色实验 一、实验内容 1、酸性染料染羊毛纤维 2、弱酸性染料染蚕丝 3、毛用活性染料染色 二、实验目的 1、学习酸性染料染蛋白质纤维的工艺方法 2、了解新型毛用染料在蛋白质纺织品中的应用。 三、实验原理 酸性染料分子量小,易溶于水,对纤维的亲和力小。在水溶液中酸性染料的发色团带-SO–3负电荷。酸性染料染羊毛通常在等电点(4.2-4.8)以下的pH=2-4染色,此时羊毛纤维带有大量的-NH3+基团,染料主要通过与纤维间的库仑力作用而上染纤维,并通过库仑力与纤维结合。由于库仑力的作用 ,染料迅速上染,为防止染花,一般加入硫酸钠缓染。 弱酸性染料分子量较大,对纤维的亲和力增加,染色通常在弱酸浴pH=4.5-6.5中进行。染料对纤维的上染主要分子间作用力和部分库仑力。蓝钠塞特是性能优异的弱酸性染料,具有固色率高、皂洗牢度好、超级耐洗功能,所有颜色品种都具有良好的相溶性。 毛用活性染料是近两年来推崇的染料,在羊绒染色中大量应用。其特点是,色泽艳丽;耐日晒牢度好;湿牢度高;吸尽率、

固色率高;符合环保要求。毛用活性染料的活性基团与羊绒中的-SH、-NH2、、-OH等基团反应,并以共价键牢固结合。 四、实验步骤及工艺 1、酸性染料染羊毛纤维 流程:配制染液→纤维润湿→挤干→入染→按升温曲线染色→水洗→晾干 处方:酸性大红G(owf%) 2 硫酸钠(owf%) 5 硫酸调节pH值 2-4 浴比1:100 升温曲线 ’取出 加助剂材料染料 调pH值 2、弱酸性染料染蚕丝 流程:配制染液→纤维润湿→挤干→入染→按升温曲线染色→水洗→酸化→晾干 处方:蓝钠塞特染料(owf%) 2

活性染料染色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 姓名:商倪锋学号:08139126 班级:轻化工程081班 同组者:史千千 摘要:本实验采用活性艳蓝K--GR对全棉植物进行染色,染色后对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和吸尽率的测定。 关键词: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固色率吸尽率 Dyeing of cotton with active dyes Abstracts:in this paper,we use ReactivebrilliantblueK-GR dyeing cotton, after dyeing we use equipment to evaluate the fixation and exhaustion rate. The result show that reactive dyes on cotton fabric has not a higher exhaustion .fixation and low luster . . 前言: 棉织物是目前纺织市场应用最多的纤维之一,染棉织物可以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进行染色,用直接染料染色后水洗牢度较差,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同时在染色的过程中对染料的浪费也比较严重,吸尽率和固色率都比较低,本实验以活性艳蓝K--GR为染料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同时来测定活性染料的吸尽率和固色率。 一、实验目的 1、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色历史 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或其它的工业污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旧石器时代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西周时代 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_杨璧玲概要

第30卷第3期2008年3月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杨璧玲 (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620 摘要:介绍了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分析了工艺的原理,概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 植物靛蓝;传统工艺;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S193.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3-0013-03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杨璧玲(198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纺织复合材料研究 植物靛蓝是我国古代最为常用的天然染料之一,在传统的染织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是我国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技术,独特处方的靛蓝染色工艺及设备已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自2002年1月1日起禁 止出口〔1〕 。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原理,对工艺的研

究与改进都有积极的意义。19世纪80 ̄90年代靛蓝化学结构的确定和化学合成的成功,加之近代酶学观点的发展,为揭示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原理提供了可能。尽管此后合成靛蓝迅速发展并占据了靛蓝染色工业几乎全部的地位,但植物靛蓝在国内外尚有一定的传统应用。在我国江浙一带以及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传统的植物靛蓝染色 工艺一直沿用至今〔2〕 。随着当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 强,天然染料植物靛蓝较之合成靛蓝的优点逐步显示,也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 1 植物靛蓝染色的传统工艺及原理 1.1 传统工艺 靛蓝植物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蓼蓝、 菘蓝、马蓝、木蓝等。通常将这些能制造靛蓝的植物统称为蓝或蓝草。蓝草本身不含有靛蓝,靛蓝在蓝 草中是以配糖体的形式存在的(记为靛质。远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了利用蓝草鲜叶来搓染纺织纤 维制品〔3〕 。直到秦汉之前的主要染色技术,也只是 将蓝草鲜叶中的靛质搓揉浸出,再利用浸液直接染 色,或辅以草木灰助染〔4〕。此法要求必须有就地零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报告【精品】

一、实验目的 (1)自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学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活性染料浸染的上染曲线 由于活性染料在水溶液中要发生水解,从而影响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现在开发出双活性基团甚至三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可以使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达到80%以上。 双活性基染料常见的有:含两个相同的一氯均三嗪型如国内KE型活性染料;含一个一氯均三嗪、一个为乙烯砜型的染料如国内M型活性染料。 (2) 固色原理: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能形成纤维素负离子,能和活性染料发生亲核取代、加成反应,进而形成染料--纤维共价键,二氯均三嗪型较活泼,只需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反应,而一氯均三嗪型则需在温度较高、碱性较强条件下才能反应。影响此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染料与纤维与水的反应为平行反应,因为水也是亲核试剂,反应条件机理相同。染料一经水解即失去与纤维的反应能力,固色率大为降低。从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固着反应比水解反应快40倍左右,染色时PH一般为10~11为宜,X型可用碱性较弱的小苏打,对K型,则采用Na2CO3、Na3po4,甚至NaOH。染色温度具体根据不同染料性能而定。促染用元明粉,加入要掌握一多二早,分批加入的原则。浴比尽可能小些,以提高固色率。水解染料的存在,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但不够大,它会染着于纤维上,皂煮时不能完全煮下来,有时还会污染到其它纤维,特别是KN型染料耐碱牢度不高,易造成污染现象。水解染料的存在也是湿摩牢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 3 ) 加盐促染原理: 三、给定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材料:丝光漂白棉布(各2g、8块) 药品:活性艳蓝K--GR,无水硫酸钠、碳酸钠、净洗剂EL-C

天然染料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1 天然染料的分类 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天然染料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植物染料有茜草、紫草、苏木、靛蓝、红花、石榴、黄栀子、茶等;动物染料有虫(紫)胶、胭脂红虫等;矿物染料有各种无机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据统计天然染料中以黄色和红色品种最多,蓝色、绿色和黑色最少。植物和动物中的色素能溶于水,在性能上与合成染料最接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上染天然纤维。各种植物中所含有的天然染料成分不是单一的,通常是多种化合物。其中有一些色素是基本结构相同而取代基不同的一类化合物,如红花中除含有红色素外,还含有黄色素,其他植物也有类似情况。按天然染料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类胡萝卜素类、蒽醌类、萘醌类、类黄酮类、姜黄素类、靛蓝类、叶绿素类共7种。 2 天然染料的染色机理 天然染料的上染机理因染料和所染纤维类型而异,由于天然染料品种繁多,结构复杂,现在对各类纤维的染色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太充分。印度的Dr.DeeptiGupta研究了5种天然染料对合成纤维的上染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奈醌类染料Juglone、Alkannin和Bixin染尼龙、涤纶织物的吸附等温线属于朗缪尔(Iamagmuir)型,而Berberine与腈纶织物之间可形成离子键。天然小檗类染料上染丙烯腈纤维标准亲合力相当高,70℃和90℃时分别为33.9KJ/mol和43.3KJ/mol,其牢度性能与碱性染料类似,水洗牢度良好,但耐光牢度只有I级。这5种染料与合成纤维的染色焓是正值,说明染色是吸热过程。随染色温度升高。染料上染率会继续增加。此外,染料在水中是部分溶解的,可能是染料发生聚集,因此容易在高浓度时染得深色。莽草宁、苏枋等媒染型天然染料,是通过媒染剂与纤维分子形成络合物上染,但媒染前后色调有些变化。靛蓝等还原型天然染料,是通过染料分子的聚集吸附在纤维上,因而摩擦牢度较低。胭脂红酸等亲水型天然染料,水溶性好,具有阳离子性的化学结构,可以上染蚕丝。李清蓉等研究了天然染料等同体茜素的染色热力学,并对茜素上染丝绸、羊毛、涤纶和尼龙等4种织物进行了染色吸附平衡实验,结果表明,这4种织物对茜素的吸附属于能斯特(Nemst)吸附,符合分配机理,具有分散染料的特性。李辉芹等认为利用紫草、胡桃等萘醌型天然染料对聚酯纤维进行染色时,其吸附机理非常符合分散染料染聚酯时的Nernst吸附;而用胭脂树籽染色时,因其色素为线型离子型分子,可有多种上染机理,但Langmuir机理占优势翻。对小檗碱上染丙烯腈纤维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机理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这表明带正电荷的染料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纤维形成离子键,使染料吸附在纤维上。 3 天然染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天然染料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和可再生等优越特点。纺织品用天然染料染色。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实现了对环境的生态保护,符合新世纪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是开发“生态服装”、“全绿服装”纺织品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天然染料黄檗中所含的小檗碱是目前所知的天然染料中唯一的阳离子染料,它也可以用来染丙烯腈纤维。聚酰胺纤维中含有氨基和羧基,可用离子型染料如酸性和金属络合染料,也可用分散染料染色。天然染料中的紫草、胡桃、胭脂树等适合上染聚酰胺纤维。虫胶、姜黄、洋葱、茜草、紫草和大黄等天然染料都可用于涤纶染色。它们的分子量很小,并具有疏水性,这些天然染料上染聚酯的机理与分散染料类似。 目前印度、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的一些染料公司都在开发生产天然染料。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染料的应用也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中科院已制得用于棉和丝绸染色的天然黄(TR—Y)和天然绿(TR—G);“铜牛牌”系列童装选用纯天然植物染料系列染色;江苏二毛集团已将植物染料用于制备高支天素丽环保型高档面料,效果较好同。除此之外,许多天然色素还因其特殊的成分及结构而应用于新型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例如大黄防紫外线织物,日本青森试验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PH值对靛蓝染料染色的影响 牛仔布是服装面料的重要部分,而靛蓝染色的牛仔布更是全球流行,无人不晓,由于靛蓝染料在棉牛仔布上的流行外观,它可能是惟一被大众所认识的染料。 用于靛蓝染料染色的连续经纱染色机已广泛使用,通过调整染色工艺,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染料渗透,由此而改变了后续摩擦或水洗褪色处理的效果。 pH值对靛蓝染色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靛蓝染料在pH值约为10.5-11.5时是以单离子状态存在,而pH值为12.5以上时是以双离子形式存在。在含有过量保险粉的高碱性浴中,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的亲和力较低,并随着pH值提高,棉纤维表面的负电荷也随之增加,从而加大了在双离子靛蓝染料与带电荷纤维表面之间的阴离子的排斥作用,降低了染料上染率。 单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在纤维表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高的染色上染率,但这又降低了染料在纱芯内的渗透,在使纱线表面得色量大大增加。当采用高pH值时,以双离子形式的靛蓝染料将具有低的亲和力,并因此在纱芯内有较大的染料渗透和较低的纱线表面得色率。因此在靛蓝染色过程中,pH值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得色量以及后续靛蓝染色纱线的洗净性能。 用于连续棉经纱染色的Denim-Ox工艺,采用科莱恩公司的Diresul RDT染料,其工艺流程为:苛化处理→水洗→湿罩湿染色→固色→淋洗。在60-90℃轧液,进行硫化染料的吸附,这过程包括使染料迁移和扩散的透风时间,再进行固色。固色阶段加入醋酸,以防止染料溶落,为氧化剂(Diresul Oxdant BRI liq)提供所需的pH 值。后者使染料分子内形成蒽醌基团,在被氧化阶段,产生最终色泽。一种阳离子型固色基(Indosol E-50 liq)与染料中的巯基以及纤维发生反应,以离子键使染料固色。工艺中还需加入硫酸钠和分散剂(Ekaline F liq.),硫酸钠可防止染料从纤维上解吸至固色浴中。

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收集了几种常见的染料品种的性能,及其它们的染色机理.为染料化学的初学者提供了几种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关键字:酸性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染色机理 染料是一类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使纺织品染成各种颜色.染料必须是能溶解或分散于水中,或者能用化学方法使之溶解,对纤维具有染着力,并具有使用要求的坚牢度.各种类别的染料,使丝织物染色或印花的原理各不相同,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染料品种及其染色机理. 1、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都能溶解于水,因为这类染料最初需要在酸性染浴中进行染色,所以叫酸性染料。酸性染料能染毛、丝、锦纶等纤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色牢度较好。在使用过程中,按染色性能和用酸的强弱,分为强酸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用于蚕丝织物染色的主要是弱酸性染料。 1.1、强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强酸性染料染色时,染液的PH值必定小于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①,此时染料和纤维是借助离子键而结合的。因为当染液的PH值小于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时,蛋白质纤维带弱的正电荷,为了维持电中性,必须相当数量的阴离子。随氢离子进入纤维内部若加入醋酸调节染液的PH值,那么首先进入纤维内部的应该是较染料阴离子小得多 ①等电点:对于二性离子而言,如果改变二性离子溶液的PH值,二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及总电荷等于零(及不带电荷)。那么此状态称为等电状态,此时的PH值即为二性离子的等电点。

的醋酸根离子,但由于醋酸根离子对纤维没有亲和力,所以最后吸附在蛋白质纤维上的还是染料阴离子,整个过程反应可以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HAc→H++Ac- +H N—R—COO-②+H+→+H3N—R—COOH 3 +H N—R—COOH+ Ac-→Ac-?+H3N—R—COOH 3 Ac-?+H3N—R—COOH+DSO3-③→DSO3-?+H3N—R—COOH+Ac- 1.2、弱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弱酸性染料和强酸性燃料的染色条件不同。弱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较强酸性染料复杂,染料分子量大,所以就提高了染料分子和纤维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也相应的增加了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氢键数目,所以不必借助大量的离子键来完成燃料的上染。染液的PH值大都控制在4.5—7之间(蚕丝纤维的等电点以上),虽然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也有一部分染料是通过离子键与纤维结合的,但是由于染液的PH值在丝素的等电点附近,或超过丝素等电点,故染浴中没有足够的氢离子足以使纤维带正电荷,这时纤维呈中性或者是使纤维带负电荷,在它们与染液的结合过程中,范德华力和氢键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性染料 中性染料又称为2 :1金属络合染料,外观都是粉末,均可溶于水,染料分子量大,上色后金属与纤维素分子结合,各项坚牢度都较好,日晒与气候牢度更为良好。 ②+H3N—R—COO-表示蛋白质纤维分子。 ③DSO3-表示染料色素阴离子。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报告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自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学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活性染料浸染的上染曲线

由于活性染料在水溶液中要发生水解,从而影响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现在开发出双活性基团甚至三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可以使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达到80%以上。 双活性基染料常见的有:含两个相同的一氯均三嗪型如国内KE型活性染料;含一个一氯均三嗪、一个为乙烯砜型的染料如国内M型活性染料。 (2) 固色原理: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能形成纤维素负离子,能和活性染料发生亲核取代、加成反应,进而形成染料--纤维共价键,二氯均三嗪型较活泼,只需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反应,而一氯均三嗪型则需在温度较高、碱性较强条件下才能反应。影响此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染料与纤维与水的反应为平行反应,因为水也是亲核试剂,反应条件机理相同。染料一经水解即失去与纤维的反应能力,固色率大为降低。从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固着反应比水解反应快40倍左右,染色时PH一般为10~11为宜,X型可用碱性较弱的小苏打,对K型,则采用Na2CO3、Na3po4,甚至NaOH。染色温度具体根据不同染料性能而定。促染用元明粉,加入要掌握一多二早,分批加入的原则。浴比尽可能小些,以提高固色率。水解染料的存在,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但不够大,它会染着于纤维上,皂煮时不能完全煮下来,有时还会污染到其它纤维,特别是KN型染料耐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2011-11-29 13:42:34 资料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后形成 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色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色、植物染料及颜色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色?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se。 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牛仔染色常用染料

牛仔染色常用染料 4.1 靛蓝染料 靛蓝,一种蓝色,近乎青色的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还原染料。是牛仔布的最常用染料,还常用于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妆品的着色。 靛蓝染料还分为天然靛蓝染料和合成靛蓝染料。其中天然靛蓝从靛蓝草中提取而来。靛蓝草本身是一味中草药,《本草纲目》曰:“淀乃蓝与石灰做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马蓝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制靛蓝草,瑶族还有一支叫“蓝靛瑶”的商人,专以种植马蓝制靛为生。这些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潮湿炎热的大山森林深处,靛蓝染色的衣服是他们抵病疮毒的最好的保健服。 牛仔织物很大一部分都是蓝色的,靛蓝染料成了染牛仔布的首选。与合成靛蓝相比,天然植物靛蓝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功能方面,植物靛蓝本身具有抗菌杀菌的能力;合成靛蓝染料染出的牛仔布一般为深蓝色,而植物靛蓝则可以染出较浅颜色的牛仔布,这不仅弥补了合成靛蓝的不足,更丰富了牛仔服装的魅力。【11】 4.1.1 性质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靛蓝带有明显含铜色光的深蓝-紫罗兰色的针状或棱柱状结晶【1】。当在非极性溶剂中,靛蓝呈紫罗兰色;当在极性溶剂中以及棉织物上,靛蓝呈蓝绿色。靛蓝分子内具有大的π共轭体系,以及存在分子

内和分子间氢键,使得靛蓝稳定性高,熔点高和溶解性差。靛蓝不溶于水,在还原剂和碱剂的作用下,靛蓝在染液中存在四种形态,其中,单酚钠离子态的隐色体是上染棉纱线最佳的形态。靛蓝还具有很好的耐光性,且对生物安全性能高【2】。 4.1.2染色特性 靛蓝在碱性保险粉溶液中为水可溶的隐色体,其隐色酸为微溶于水的白色物。与一般还原染料相比,靛蓝染色速率较慢,会出现染色不足的现象。与蒽醌等还原染料相比,靛蓝的亲和力较低,其亲和力常数仅为3.5(一般染料为200-300)。靛蓝属低温染色型,染色温度在20℃左右最好。属于低碱度染色剂,碱度越高,上色率越低。【3】由靛蓝染料染得的传统牛仔布,由于靛蓝染料渗染性差,所染得的纱表现出环染效果,即纱中心留有明显的白芯区。所制牛仔服经石磨或漂洗后,织物表面露白明晰,风格独特。 4.1.3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靛蓝是一种难还原、易氧化的染料,因此无论是在染色的设备上,还是染色过程的操作上都应尽量避免与氧气接触。 棉纱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染色效果,影响织物的外观和生产效率,由于不同的棉含糖量、含蜡和杂质量不同,纺纱和整经等质量差别的影响,质量不同的纱尽管是相同的染料,同样的染色工艺,染出的纱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靛蓝属低温染色型染料,20摄氏度左右染色为最好,温度高会加速保险粉分解,使染槽三种物料产生较大波动,破坏衡产生色差。[3] 当染液 pH 值为 11 时,棉纱线可获得最大的 K/S 值和明显的环染效果,并且维持染液pH 值稳定是保证染色质量的关键。采用多次室温浸轧、透风氧化可以提高靛蓝得色量。【4】 4.1.4局限性 天然靛蓝染料资源有限,从种植、收集、提取到应用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产率较低,不适合大量用于牛仔布染色;合成靛蓝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4.2 硫化染料 一个世纪以来,靛蓝一直是用于生产标准蓝色牛仔布的主要染料,上世纪80年代硫化染料和靛蓝套染的成功结合,创造了全新的染色效果,大幅度提高了粉状硫化染料的市场需求量。但是由于粉状硫化染料产生的大量粉尘、刺鼻的气味和很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等缺点,使得液体硫化染料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国产化,成为棉型织物染深色的理想染料。

天然染料染色方法研究进展

第36卷第5期 2019年5月印染助剂TEXTILE AUXILIARIES Vol.36 No.5May2019 天黙梁制栾邑方诘 单国华叫赵涛-贾丽霞2,肖远淑,,刘慧敏2,柳疆梅2,张曼宁2 (1.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2.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介绍了近几年天然染料染色方法的研究逬展,指出今后天然染料染色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媒染染色法和改性织物表 面染色法。媒染染色法研究体现在金属媒染剂复配以及新型天然媒染剂开发方面;改性织物表面染色法主要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天 然大分子整理、伽马射线照射、紫外线照射使织物表面改性而达到好的染色效果。 关键词:天然染料;染色;天然媒染剂;织物麦面改性 中图分类号:TS193.2; TS1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39(2019)05-0007-05 Development of dyeing using natural dyes SHAN Guohua 1,2, ZHAO Tao 1, JIA Lixia 2, XIAO Yuanshu 2, LIU Huimin 2, LIU Jiangmei 2, ZHANG Manning (1.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College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yeing methods with natural dyes in recent years was introduc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atural dyeing was mordant dyeing and modified fab -ric surface dyeing. The research of mordant dyeing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mpounding of metal morda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natural mordants. The surface dyeing of modified fabrics was mainly achieved by plasma treatment, natural macromolecule finishing, gamma ray irradiation and ultraviolet ray irradiation, which achieved good dyeing effect. Key words : natural dyes; dyeing; natural mordant; fabric surface modification 天然染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1856年 合成染料出现,因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染色牢度好、 价格低廉等优点逐渐取代了天然染料。然而,合成染 料会造成环境污染,某些合成染料还具有致癌性。在 日益严峻的环境和健康问题面前,天然染料又逐渐 被人们重视。天然染料具有生态相容性好、低毒、可 再生、功能特殊、来源广泛等优点,在纺织品染色和 功能整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OJ o 在天然染料染色过程中,由于染料和纤维间直 接性低,直接染色上染率低,染色牢度差,一般采用 媒染法进行染色,通过在纤维、天然染料和媒染剂间 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改善染色牢度。但媒染法需要使 用重金属媒染剂,比如铭盐,重金属会对人体和环境 产生危害。随着人们对天然染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天 然染料染色除了传统的媒染方法外,还出现了一些 新的染色方法,比如超声波微波助染法、改性染色法 等。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各种染色方法在天然染料染 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期望为天然染料在纺织工业 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帮助’1媒染染色法天然染料染色方法应用较多的是媒染法,当前 收稿日期:2018-04-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562040);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2016YFC0400504);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g (XJU-SRT-17008 ) 作者简介:单国华(1980—),男.陕西淳化人.讲師.东华大学在读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清洁染色与功能纺织品

古代靛蓝染色工艺原理分析

古代靛蓝染色工艺原理分析 2006-12-23 0:13:28 纺织检测航母、承接国内邮寄业务(赵文华) | 来源: 中国纺织检测专家网 [摘要]含靛植物有多种,古代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揉和发酵两大类。前者为缩合染色,后者属还原染色。本文逐一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工艺条件和助剂作用原理,解释了“蓼蓝不堪为淀”的原因。同时指出了多有混淆的“靛红素”概念:系靛红和靛玉红两种不同的副产物。 关键词:植物靛蓝;发酵水解;发酵还原 靛蓝(靛青)是我国古代最为常用的植物染料之一,在传统染织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热潮之下,当前介绍各类植物染料尤其是植物靛蓝的文章不断见诸纺织印染及科技史刊物,然而直述其工艺过程者多而对反应基理探讨者少,特别是缺乏对助剂种类及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笔者试以靛蓝早期浸揉染色及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述制靛还原染色过程为主,逐一讨论各个步奏中的化学反应机理。谬误之处祈请印染解及纺织史解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蓝的种类及色素成份 “青,取之于蓝”,凡可制取靛青的植物皆可称“蓝”。一般熟知的是菘蓝和蓼蓝,其实含有靛质的植物有多种。经考证蓝的科目学名如下表(对蓝的种类及名称,历代本草说法各异,现代中药典籍也不尽相同,本文仅采用其中一说)。[1][2]: 名称性状学名科别 欧洲菘蓝二年生草本Isatis tinctoria L. 十字花科 草大青(菘蓝、茶蓝)二年生草本Isatis indigotica Fort. 十字花科 马蓝多年生灌木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ek. 爵床科 蓼蓝一年生草本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蓼科 木蓝(吴蓝、槐蓝)多年生灌木Indigofera tinctoria L. 豆科 上述植物的茎叶中均含有可以缩合成靛蓝的吲哚酚(吲羟、吲哚醇)。它在植物组织细胞中以糖甙的形式存在:

DNA染色实验

DNA染色实验 1、原理与解析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 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同时甲基绿用二苯胺或龙胆紫代替做平行)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 ①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②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 ①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 ①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②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 主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1.取材 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