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2.6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地理探索》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地理探索》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地理探索》电子课本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第一节中国的地理环境1.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平原和丘陵,西部则是高原、山地和盆地。

1.2 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以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则以高原山地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政治地理2.1 夏商周的政治地理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地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分封制是其主要特征。

2.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地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治地理发生了重大变化。

诸侯国数量增多,疆域面积扩大。

第三节先秦时期的经济地理3.1 农业地理先秦时期,农业是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大农业区,以种植小麦、粟、稻等为主。

3.2 手工业和商业地理先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

手工业主要有纺织、陶瓷、冶金等,商业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初步的市场体系。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地理环境1.1 地理环境特点秦汉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山地高原与平原丘陵交错,气候逐渐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

1.2 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秦汉时期,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出现。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地理2.1 秦朝的政治地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治地理实现了统一。

2.2 汉朝的政治地理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并进一步发展,设立州郡县三级制。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经济地理3.1 农业地理秦汉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南北农业逐渐均衡,形成了以江南地区为特色的农业地理格局。

3.2 手工业和商业地理秦汉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铜、铁、盐、茶等官营手工业逐渐兴起,商业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理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环境1.1 地理环境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理环境特点为战乱频繁,山地高原与平原丘陵交错,气候逐渐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 近 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近现代 代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 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 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 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 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 现 表 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社区很快发展为 近现代 代 现 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 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 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 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一些乡镇也开始采用代议制民主,选举代表组成乡镇代表大 会。乡镇自治是美国民主的策源地和民主体制的基石,但乡 镇的自治权要得到法律许可并受到来自联邦和州的制约。
——摘编自朱汉国、何成刚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 教学指导·高中历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形成的历史背 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地方自治”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 料,简要评价其历史意义。
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 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 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提示:特点:覆盖面广;城乡统筹;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 多层次。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导致美国最 低收入家庭中参加工作的户主所占比例减少,这说明福利制 度存在弊端,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选A项;B项不 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与财政赤字无关,排除C项;D项在题 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版一、古代史概述古代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人类出现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文明古国家,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这些文明古国家的兴起和衰落,为后世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终于明朝(1644年)。

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封建时期、分裂时期和统一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君主和思想家,如夏启、商汤、周武王、孔子等。

三、西方古代史西方古代史是指泛指西欧地区的历史。

西方古代史时间跨度较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

这段历史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的凯撒大帝、奥古斯都等。

四、印度古代史印度古代史是指从古代时期开始到公元1200年左右的印度历史。

在这段历史时期,印度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如佛教、吠陀学、古汉语等。

印度古代历史主要包括三个时期:早期古代时期、中古时期和晚期古代时期。

五、埃及古代史埃及古代史是指埃及文明从建国到公元前30世纪到前30世纪以来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埃及古代历史主要可分为早期王朝时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和撒伯斯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埃及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之一,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以上就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电子版的相关内容介绍。

希望这份简单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代史的发展和重要性。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基础巩固】1.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

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A.恩赐官爵制是其产生的根源B.政党分肥制直接导致了该制度的产生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D.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答案】C【解析】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人们要求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故C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A项;政党分肥制降低了行政效率,刺激了文官制度的产生,而非直接导致其产生,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

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19世纪中后期,西方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故A项正确。

3.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

”这强调了( )A.政治中立利于政策的连续性B.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C.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D.责任内阁制下议会制约力强【答案】C【解析】材料“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强调的是英国文官系统相对独立,受政党政治的影响较小,故C项正确。

4.英国传统的选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这一改革( )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现象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独立于党派之外……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A项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故B项错误;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现象,故C项错误;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文官改革与政党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绝对干货)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绝对干货)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绝对干货)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材对比对比版本:16年12月第12次印刷与17年7月第14印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P9《秦朝疆域图》突出各郡郡名;标注“五岭”位置2.P16 知识链接“腹里”特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

3.P19 《清时期全国(1820年)》标注各水系、省会、南海诸岛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P23 导语第三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日战争发展为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并终于在1945年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P25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P27《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的“势力范围”示意图》标注“京师”、“赤尾屿”、“钓鱼岛”、“台湾岛”、“海南岛”4.P32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更改图名;删去水系;标注“琉球群岛”5.P33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标注“朱红灯率领义和团武装起义的地点和时间”、“井陉”、“吴桥”、“平原”6. P35(1)课前提示◆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经过14年抗战,1945年,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第二段1931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末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期末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期末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在其文章中提道:“《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这反映了当时( )A.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仍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C.形成了中外朝制度D.社会舆论决定君主决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可知,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大事要询问庶民,这反映了当时仍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故选B项。

2.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

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

据此可知,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民意基础B.公民参政的平等性被削弱C.轮番而治原则受到挑战D.贵族垄断了城邦政治事务【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雅典政治领袖们通过捐助,获得必要的政治资本,这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使得普通公民失去了和富裕公民平等竞争的条件,故B项正确。

3.宋朝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都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进行变法,但因为变法内容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选A项。

4.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少有家族的叙述。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书编撰体例的改变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D.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操纵政治;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由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一、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

新课教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分析——新教材与统编教材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试图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从知识体系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传统的统编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两者的优缺点,进而提出相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编写体例教学内容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新教材)进入实验阶段。

与原先的统编教材(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弄清这些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教材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也有助于针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从知识体系与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教材,包括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必修模块的3本必修教材,以及反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的6本选修教材。

该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来说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套教材。

(一)“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人教版”教科书的体例是表述和编排知识内容的组织形式,体例不同,呈现的知识体系也有所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从各模块教材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

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教材严格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构的知识体系编写,它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消极影响 ①扩张战争使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 失,破坏了生存环境。 ②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基督教,为后来的十字军东征埋下了种子。
3.古代希腊海外殖民活动产生的影响 (1)给殖民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移民运动的性质是一种政治、 经济扩张,移民城邦与原有母邦是侵略、奴役和剥削的关系。 (2)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工商业奴隶主 与平民结成同盟,这是希腊城邦政治发展上的一大特点。通过反抗贵族 斗争,奴隶制民主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 (3)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 殖民地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希腊接触并吸收埃及、巴比伦和腓尼 基的文化提供了方便条件。
(2)统治表现 ①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___君__主__专__制___制度。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 方实行__行__省__制____,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 __波__斯__人____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__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 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达到空前繁荣。
(3)基督教的产生:1世纪,__基__督__教____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 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4)危机:__3_世__纪____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 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三、文明的交流 1.技术的交流 (1)农耕技术的传播:西亚的__农__耕____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 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的传播: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 腊等地。 2.艺术的碰撞 (1)神话: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__希__腊__神__话____的重要内容。 (2)雕刻: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 仿___埃__及___。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用“重瓣花朵”加以形容,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

这一说法( )A.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象解读B.旨在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C.开拓了早期国家政治形态研究的视野D.主要基于原始部落分布格局2.我国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简表如下。

据此说明当时我国境内原始文化的特点是( )①分布广泛,多姿多彩②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状态③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④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里,社会贫富与不平等出现,大汶口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也已经产生。

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制度的完善 B.生产力的发展C.思想文化的进步 D.阶级分化明显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4.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

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5.(改编)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

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 ) A.使夏代历史成为信史B.标志部落国家初步建立C.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知识点三商和西周6.如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何尊”。

其内底铸文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意为“我要在国家的中心管理天下”。

下列对何尊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内底文字主要反映了西周奴隶的活动B.当时“中国”的区域大致在长江流域C.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D.为研究东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7.(改编)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

2024年高中历史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4年高中历史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学术文章、历史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6. 历史视野:通过学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将得到拓宽,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提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名词解释题:
(1)民族国家:
答案:民族国家是指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领土。民族国家的形成基于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3. 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历史文献等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发展的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3历史高一上册必修一重点章节

2023历史高一上册必修一重点章节

2023历史高一上册必修一重点章节包括以下内容: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模样。

人类最初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开始种植农作物,逐渐形成部落社会。

2. 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部落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1.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古代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明,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我国文明等。

这些文明各具特色,对人类文明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古代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文明得以互通。

三、我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1. 我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我国古代历史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几个主要阶段。

2. 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社会制度多以封建制为特征。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古代史的学习意义1. 加深对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2. 增进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通联与影响。

3. 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信。

高一上册的必修一内容涵盖了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我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以及古代史的学习意义等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又能够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牢固掌握这些重要内容,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进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提示:史料四: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史料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史料六:强调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史料七: 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方式。
【拓展】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 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 、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 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 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2.老子 (1)地位身世:__道__家__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_楚___国人。其观点 见于《__老__子____ 》一书。 (2)思想主张 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道____”。 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_天__人__合__一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唯__物__论___。
主题二 解释)
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
史料三
探究2:分别提取史料二、三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 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史料二:铁农具的使用;史料三: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 确立。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拓展】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 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 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 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 效的途径。
主题一 列国纷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史料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一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短期而亡 【素养探究】 1.大运河的开通 史料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和中原地区,在 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①平
定陈后,隋廷为了提防陈之旧有势力及将江南的粮食运 送到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地区②,又以洛阳为中心开 凿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 柳树护岸。
温彦博建议: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 其部落,顺其土俗③,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 之善者也。”
上卒用彦博策……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 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 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摘编自《资治通鉴》
思考:根据史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 逐条列出。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唐太宗处 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时期的什么特 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现实意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②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 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2.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1)出现了长期政治稳定的局面,双方的相互交流加强, 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2)加强了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强大、宽容 的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 交融。
结果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 西域的管理
民族
吐 蕃
靺 鞨 族
具体措施
①7 世纪前期,唐太宗 把文成公主嫁给_吐__蕃__ _赞__普__松__赞__干__布__ ②_9_世__纪__中期,吐蕃与 唐会盟 _唐__玄__宗__统治时期,封 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 祚荣为渤海郡王
结果
①促进了汉藏的友好 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蕃会盟后,唐蕃间 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2.藩镇割据: (1)形成原因: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 多年。严 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原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概况: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_黄__巢__ _起__义__军__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 联合镇压黄巢起义。 (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 年,_朱__温__废唐 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4.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_后__梁__、__后__唐__、__后__晋__、__ _后__汉__、__后__周__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 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_北__汉__,称为“十国”。
【情境在线】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又因藩镇的并 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延续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统一时 期更长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你知 道作为这段历史的转折点是什么吗? 提示:安史之乱。
【点拨】由画线①②③进行提炼;处理问题可结合相关 史实,再与史料相联系进行阐释;特点可结合唐太宗善 于纳谏等方面回答。
提示:(1)三种意见: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 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分散各部,在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 政策,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 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隋的统一:_5_8_9_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 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3.隋朝重大建设: (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 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 的义仓,积储丰富。 (2)兴建洛阳: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_大__运__河__: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 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情境在线】
5天、100个、3 500万……“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抖 音视频挑战赛上线短短5天迅速引起热切关注,截至2019 年2月26日,共上传100余个短视频参与挑战,播放量达到 3 500万次。你知道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吗? 提示:沟通南北,巩固大一统国家。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加强了对东北的州,地处青藏高原 东南部,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 300多年历 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文成公主的历史 地位。 提示:文成公主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汉藏民族团结和西藏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
史料二 (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 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 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2)根据史料二,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 施?(史料实证) 【点拨】由画线中信息,再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提示:善于纳谏,重视儒家思想,任用贤能,改革制度,整 顿吏治。
(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各民族 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同点。 (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 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 制和科举制。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 运河。
(4)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 流求和西域。 (5)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 二世而亡。
2.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_轻__徭__薄__赋__,_劝__课__农__桑__,戒奢从简。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主要表现:出现开明政治局面。
3.武周政权:_武__则__天__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_唐__玄__宗__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 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 展,社会空前繁荣。
——《“贞观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启示》
思考:(1)史料一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结 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意图何在?(史料 实证) 【点拨】实质问题可从画线中信息提炼;意图可结合统 治政策进行分析。
提示: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在于 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2.唐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就如何处 理东突厥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 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 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①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 署为君长,不相臣属,……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 度,此安边之长策也②。”
5.民族关系:
民族
东 突 厥
具体措施
贞观初年,唐朝大 败东突厥,俘获_东__ _突__厥__可__汗__,东突厥 汗国灭亡
结果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 为“天可汗”;后来东突 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 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被回 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 退出历史舞台
民族
西 突 厥
具体措施
①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 厥 ②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 山南北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吸取秦亡教 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出现繁荣局 面。
主题二 唐朝的盛世局面和民族关系 【素养探究】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史料一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在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中始终以民本思想为主导,制定 国家的方针政策,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
【史论阐释】 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1)开凿大运河,将中国重要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运输网 络,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如南粮北运。
(2)使南北物产的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带动了运河沿 岸商业都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如著名的 扬州、杭州。 (3)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 成为有机的整体文明。 (4)在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反映了唐太宗决策的开明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 善而从的作风。
【史论阐释】 1.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共同表现 及现实意义。 (1)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
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2.隋朝短期而亡的教训 史料 尽管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十 六年,但它所留下的沉痛教训也为唐朝初年的统治者敲 响了警钟,使得他们时时不忘前车之鉴,从而开创了 “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
——《隋史研究》
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能从隋朝的灭亡中得出 哪些历史教训?(历史解释) 【点拨】可从隋统治政策角度分析。 提示:刚愎自用、滥用民力、不纳谏言、穷兵黩武。
——《隋王朝的历史贡献》
思考:阅读史料,概括隋朝统治者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 的。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举措有何重要历史意义?(历史 解释) 【点拨】主要目的可结合画线中①②进行提炼;历史意 义可从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
提示:主要目的: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便于军事运兵, 平定叛乱;沟通南北交通,南粮北运。意义:沟通了南北 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经济的 发展,出现了众多商业城市;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巩固了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