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婚姻状况的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婚姻状况的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5 年 5 月 20 日我国婚姻状况的多元统计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号*****关键词: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图表分析一、选题背景婚姻统计是社会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分析人们所处的不同婚姻状况, 了解婚姻和家庭的关系, 婚姻和生育状况、死亡率的关系, 婚姻和社会犯罪的关系等等, 对确定各项社会政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对贯彻婚姻法, 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都有近要的参考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2]在改革开放之前,受传统“家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人口的婚姻家庭观念很强。

而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传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和市场转型成为形塑家庭生活和婚姻观念的重要力量,人们的观念日益由保守趋向开放,各种网络社交媒介的兴起和流行使家庭的情感慰藉及性规范作用渐趋弱化。

与家庭功能变迁相伴而生的是婚姻状况呈现愈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未婚人数不断增加、丁克家族的出现和普遍、城市大龄“剩男”“剩女”结婚难的困境、由婚外情导致的中年婚姻危机、由于财产关系等原因而日益受到关注的老年人再婚问题等等。

婚姻关系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大陆婚姻状况总体趋势的变迁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在于考察一段时期内登记结婚对数、离婚率、未婚、已婚人口比例变化等基本信息,并结合性别、文化程度、地域/城乡等人口学变量考查变迁背后的结构性特征;也有学者在思想意识层面对婚姻变迁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包括缔结婚姻基础的变化、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使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改变以及人们对婚姻质量的强调和期望值的提高等。

人口婚姻与家庭状况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ppt课件

人口婚姻与家庭状况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ppt课件


33.00 17.60
27.27 32.69 28.43 16.16 50.66 32.13
26.34 28.09 27.65 21.11 42.98 32.67
28.10 40.50 29.20 10.80 59.30 31.00
离婚人口状况分析
表6 2000年广东省15岁及以上不同性别人口的离婚状况比较 单位:% 年份 1982年 1987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城市 镇 乡村 合计 0.53 0.45 0.44 0.45 0.53 0.68 0.37 0.47 男 0.84 0.74 0.67 0.64 0.66 0.62 0.44 0.79 女 0.20 0.17 0.20 0.27 0.41 0.73 0.31 0.15
• 粗初(结)婚率 • 一般初(结)婚率 • 年龄别初(结)婚率
– 分性别分年龄别初(结)婚 率
• 粗离婚里率 • 一般离婚率 • 分年龄别离婚率
– 分性别分年龄别离婚率
• 总和结婚率
– 总和初婚率
• 婚次别结婚率 • 标准化的结婚率
• 总和离婚率 • 标准化的离婚率 • 已婚者离婚率:在婚比 例 • 再婚率 • 离婚结婚比 • 不婚率
人口婚姻与家庭状况分析(人口 普查分析研究)
主要内容
• 分析意义:
–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 单位,研究婚姻、家庭状况及其变化,对于揭 示人口再生产过程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 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主要内容
– 人口婚姻状况分析 – 人口家庭状况分析 – 婚姻与家庭分析的社会经济意义
全省
2000年不同地区
离婚人口状况分析
表7 2000年东省15岁及以上不同性别、年龄段人口的离婚状况比较 单位:%

中国人口的婚姻取向及其人口学意义——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观察

中国人口的婚姻取向及其人口学意义——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观察
L U Li
( S h a n d o n g A c a d e my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n a n 2 5 0 0 0 2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t i s qu i t e r a r e t h a t t h e s t u d y o f p e o p l e’S ma it r a l s t a t u s i s c o n d u c t e d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ma r i t a l o ie r n t a t i o n i n bo t h Ch i n a a n d a b r o a d . Ba s e d o n p l e n t y o f s t a t i s t i c ma t e ia r l s o f p e o p l e’S ma it r a l s t a t us i n s o me
a n d i n d e x e s o f e v e r y ma r i t a l s t a t u s .Th e r e s u l t i n di c a t e d t h a t t he p r o p o ti r o n o f t h e ma r r i e d o ie r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Chi ne s e wa s c o mpa r a t i v e l y hi g h a t p r e s e n t ,wh i l e t he d i v o r c e d o r i e n t a t i o n a n d t he wi d o we d o ne we r e q u i t e l o w,whi c h we r e a mo n g t h e b o t t o m r a n g e,i n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v i e w. Th e c o n s e q ue n c e a l s o d e mo n s t r a t e d t h a t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we r e

人口结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人口结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的结婚率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结婚率状况,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结婚率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以及各省市统计局等官方机构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婚姻登记数据等。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

(2)数据转换:将部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形式,如将年龄、学历等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变量。

(3)数据汇总: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各年龄段、学历、地区等分组数据的结婚率。

三、结婚率现状分析1. 婚姻登记数量近年来,我国婚姻登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数量为947.1万对,较2018年下降6.5%。

这一趋势在2019年尤为明显,下降幅度达到6.6%。

2. 婚龄结构从婚龄结构来看,我国结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30岁年龄段结婚人数占总结婚人数的58.7%。

这一年龄段结婚人数的占比逐年上升,说明晚婚现象日益普遍。

3. 婚姻登记地区分布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婚姻登记数量呈现东多西少、城乡差异明显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婚姻登记数量较多,而西部地区婚姻登记数量较少。

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结婚率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4. 婚姻登记性别比例从性别比例来看,我国婚姻登记性别比例失衡现象仍然存在。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性别比为102.6,即每100名女性对应102.6名男性。

这一比例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四、结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结婚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上升。

人口婚姻状况的衡量和统计

人口婚姻状况的衡量和统计

7.0
93.0
平均初婚年龄
平均初婚年龄
(各初婚年龄年下内限初值婚 相人应数年龄初婚人数)
年龄组距 2

X
m

X
m
•W
x
/
W

x
1 2
d
式中:X m 为初婚年龄下限值;W x 为x岁之初婚人数;d为年龄组距。
平均初婚年龄 Singulate Mean Age at Marriage
离婚
总离婚率 已婚人口离婚率 一般离婚率 离婚率的计算是离婚人数还是离婚次数 离婚人数和协议理论人数 男性离婚人口和女性离婚人口
离婚率
总离婚率
年年内平离均婚人人数数1000‰,或d

u p
1000‰

一般离婚率
年内年15内岁离以婚上对人数口数1000‰,或Gd


GMR 一般结婚率,一般初婚率
一般结婚率=该年中结婚总数/15岁以上人口数 违法法律,还是违反人权?
对15岁以上,如果婚姻法规定20岁为法律规定的 年龄,计算初婚就应该统一为20岁以上。换言之, 如果女性15岁达到性成熟,有进行性行为的权力, 那么婚姻法中的结婚年龄就应该改为15岁。现在 不少地方性政策规定的晚婚年龄本质上是违反婚 姻法的
2.6
82.9
3.0
85.0
3.3
90.9
3.4
98.1
4.4
105.5
4.7
113.2
5.1
119.8
5.0
119.0
5.4
120.2
6.5
121.3
7.9
125.0
离婚率

人口调查报告(一)2024

人口调查报告(一)2024

人口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本人口调查报告旨在探讨当前人口情况,分析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人口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人口调查结果。

一、人口规模1. 人口总量: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为X亿人。

2. 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X%,农村人口占X%。

城市化进程对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人口结构1. 性别比例:男性占人口总数的X%,女性占X%。

2. 年龄结构:分析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趋势,揭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3. 教育水平: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X%,中等教育比例为X%。

4. 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X%,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5. 婚姻状况:已婚人口占总人口的X%,未婚人口占X%。

三、人口变动趋势1.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

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和原因。

2. 迁徙情况:城乡迁徙、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的分析,评估迁徙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3.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及其对社会养老体系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四、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1. 政策因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及其对人口变动的作用。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环境因素:环境质量对人口分布和流动的影响。

4. 社会文化因素:人口结构和变动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趋势。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提高对人口结构和生育率的影响。

五、问题讨论和建议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影响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2. 怎样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人口均衡发展。

3. 评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可能的优化方向。

4. 如何提高教育水平,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

5. 探讨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总结:通过本次人口调查报告,我们了解到人口规模、结构和变动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和问题存在的挑战。

独居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独居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独居人口数据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分析了当前独居人口的增长趋势、原因、特征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独居人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尽管独居生活方式带来了某些便利和自由,但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社交孤立以及经济挑战等问题。

本报告旨在提醒社会各界关注独居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寻求解决这一群体所面临问题的途径。

1. 独居人口增长趋势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独居人口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0年,独居人口数量约为6500万人,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至约1.2亿人。

这一快速增长的原因涉及到多个因素。

2. 独居人口增长原因独居人口的增长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2.1 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是独居人口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成为独居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婚姻状况变化:单身人口的增加也是独居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婚姻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

2.3 就业压力: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年轻人独居的增加。

在追求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年轻人选择独居以获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3. 独居人口特征分析根据研究,独居人口的一些特征如下:3.1 年龄:独居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较高,这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一致。

然而,近年来青年独居人口比例也在增长。

3.2 性别:独居人口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接近,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3.3 居住地区:独居人口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

4. 独居人口面临的挑战尽管独居生活方式可能带来一些个人自由和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4.1 心理健康问题:独居人口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长期的社交孤立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4.2 社交孤立: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陪伴,独居人口容易在社交方面感到孤立,长期下去可能引发自我封闭和社交障碍。

基于“六普数据对婚姻家庭现状的分析

基于“六普数据对婚姻家庭现状的分析

基于“六普数据对婚姻家庭现状的分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关键词:婚姻;家庭;和谐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故名江门,又称“五邑”。

面积9504平方千米,约占珠三角的1/4,辖蓬江、江海、新会3个市辖区,代管台山、开平、恩平、鹤山4个县级市。

现总人口444万,其中市区人口约180万。

为了更好的了解江门市的婚姻家庭状况,促进幸福和谐家庭的创建,现对江门市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江门市婚姻基本状况和特征(一)未婚人口性别比状况,大龄未婚人口性别比状况(二)结婚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婚姻状况(三)离婚人口比重状况(四)丧偶人口比重状况(五)异地婚姻状况二、江门市家庭基本状况和特征202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江门市家庭类型和家庭规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家庭结构的变动又对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主要状况和特点如下:(一)家庭户规模状况:家庭户数量增加,规模以三人户和四人户为主根据202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门市家庭户为1303988户,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5.63万户,增长19.66%,家庭户人口为407.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72%,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3人,比2000年的减少了0.33人。

从家庭户规模看,3人户比例最高,占家庭户总数的25.79%,其余依次为4人户为20.37%、2人户19.65%、1人户16.83%、5人户10.54%及以上户,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人户、2人户和3人户比重分别提高4.51个百分点、3.92个百分点和2.22个百分点,4人及以上户家庭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4人户和5人户降幅较大,分别为4.96个百分点和3.34个百分点。

2000年江门市4人户比例最高,2人户和三人户只占家庭户的39.30%。

婚姻状况调查报告

婚姻状况调查报告

婚姻状况调查报告关于家庭婚姻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贾康康学号:2011013790指导老师:方建斌时间:2012年8月25日 地点:河南省项城市市区人群密集处 【摘要】胡锦涛曾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

而要想社会更加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个家庭的情况又与夫妻双方的婚姻状况紧密联系、密切相关。

本文对家庭婚姻状况的调研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镇;家庭婚姻状况;调研报告 调查对象: 河南省项城市城镇25-50岁人群。

 调查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婚姻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而在我们的周围,也出现了一些婚姻家庭的不和谐声音。

这些家庭每天都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不仅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创伤,而且也对周围的邻居照成了很大的困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通过对城乡家庭婚姻状况的调查,了解家庭婚姻在城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从而达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调查方法: 通过让市民填写调查问卷的抽样调查方式和对个别成员进行针对性访问来获取相应的信息。

 调查过程: 在调查前,我先用了数天的时间,结合当地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和手里的教材资料,选定了“家庭婚姻状况”这一课题。

随后一天,我制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计划,并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参考了相关的资料及文献。

接着,我分析了预期的结果,并据此提出问题,经过反复的归纳和推敲后,做出了一份关于家庭婚姻状况的调查问卷。

 接下来的几天,因为下雨的缘故,我暂时停止了调查,并打印了多份调查问卷以供发放。

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
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结果,以下是一份人口调查报告:
1. 总人口数量:根据调查,本地区的总人口数量为X人。

2. 性别比例:根据调查,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XX%,女性人
口占总人口的XX%。

3. 年龄结构:根据调查,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如下趋势:年龄在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XX%,年龄在15-64岁的人口占
总人口的XX%,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XX%。

4. 人口迁移:根据调查,近年来人口迁移状况如下:XX%的
人口迁入本地区,而XX%的人口迁出本地区。

5. 教育水平:根据调查,人口的教育水平呈现如下情况:XX%的人口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XX%的人口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

6. 就业情况:根据调查,就业情况如下:XX%的人口从事农业,XX%的人口从事制造业,XX%的人口从事服务业,XX%
的人口从事其他行业。

7. 宗教信仰:根据调查,宗教信仰的分布情况如下:XX%的
人口信仰基督教,XX%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XX%的人口信
仰佛教,XX%的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没有宗教信仰。

8. 婚姻状况:根据调查,婚姻状况如下:XX%的人口已婚,XX%的人口未婚,XX%的人口离婚。

9. 健康状况:根据调查,人口的健康状况如下:XX%的人口自认为健康良好,XX%的人口有慢性疾病,XX%的人口有残疾。

以上是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结果整理的人口调查报告,该报告提供了对本地区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人口迁移、教育水平、就业情况、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概况。

这些数据对于政府、社会机构和研究人员等有关方面的决策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婚姻登记数据分析

婚姻登记数据分析

婚姻登记数据分析婚姻登记数据是反映社会婚姻状况和人口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婚姻现象的规律性,并对未来的婚姻趋势进行预测和研究。

本文将利用近几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婚姻登记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以期为社会婚姻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婚龄分布婚龄是指新婚夫妇在结婚时的年龄差异。

通过对婚姻登记数据中的婚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结婚时的倾向和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近几年结婚的人群中,20-30岁年龄段的人占比最高,约为XX%。

而30岁以上的人群逐年增加,表明晚婚现象逐渐增多。

对于婚龄分布的分析,可以为社会对于婚姻年龄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婚姻观念的变化。

二、结婚人数变化结婚人数的变化是衡量婚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婚姻登记数据显示,近几年结婚人数逐年下降。

其中,20XX年结婚人数较前一年下降X%,而20XX年相对于20XX年的下降幅度更大,达到了XX%。

结婚人数的下降可能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例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应对结婚人数下降的趋势,社会可以加大对于婚姻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开展更多的活动,鼓励人们结婚。

三、婚姻类型分析根据婚姻登记数据进行婚姻类型的分析,可以了解社会婚姻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传统婚姻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占比约为XX%。

而同性婚姻的比例逐年上升,在婚姻类型的多样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占比约为X%。

此外,更多的人也开始选择民事婚姻或非婚伴侣关系,这些新兴的婚姻类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婚姻类型的分析,可以为社会对于婚姻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四、离婚率分析离婚率是衡量婚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近几年的离婚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其中,20XX年离婚率相较于前一年增长了X个百分点,而20XX年相对于20XX年的增长幅度更高,达到了XX个百分点。

离婚率的上升可能与社会变革、个人意识觉醒、对婚姻制度的认知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婚姻家庭问题及思考ppt课件

老年人婚姻家庭问题及思考ppt课件
1、老年人婚姻构成状况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比 例是67.33%,人数为8616.39万人;丧 偶比例是30.36%,人数为3885.58万人 ;未婚和离婚的比例都很小,分别是 1.66%和0.66%,未婚人数有212.17万 人,离婚人数有84.26万人。
老年人口婚姻的构成状况
婚姻状况 男 女 合计 未婚 3.1 0.2 1.6 初婚 再婚 离婚 丧偶 72.6 4.5 1.0 18.7 54.1 3.5 0.4 41.8 63.2 4.0 0.7 30.3
六、“相知相守,为霞满天”还是“龙飞凤舞,空巢蹒跚 ”
美国经营学家德雷尔称: “老龄化社会是无形的革命,这场革命首 先从老年人家庭开始”。 联合国老龄问题大会: “老年人家庭,不论其形式组织方式如何 ,被公认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应设 法按每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家庭老年 成员的需求来资助、保护和加强其家庭 !”
5、同居老年人无奈多
躲避纠纷 成全儿女 保护财产 逃避舆论 恐惧离婚
五、老年婚姻家庭中的弱势群体
1、高龄老人的婚姻状态 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总体已经超过 73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加之过去高 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群也逐步迈入高龄 阶段,造成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大幅度提 高,所以高龄老年人是增长最快的人群
按性别分的高龄老人的婚姻状况分布
婚姻状况 有偶同住 有偶分居 未婚 离婚 丧偶 男性 52.09 2.20 2.69 1.32 41.71 女性 15.39 1.40 0.65 0.17 82.39 合计 29.05 1.69 1.41 0.60 67.25
按性别分的城市高龄老人第二次婚姻质量分布
2、我国老年人口婚姻关系相对较为稳定 我国老年人初婚离婚率比较低
婚姻次别构成: 一次婚姻为主体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其变化趋势近年来,有关婚姻问题的讨论日渐热烈。

一方面,结了婚的人增加了离婚风险,另一方面,青年越来越不急于结婚。

而城市女白领的“结婚难”现象,更是让家庭和社会都为之焦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老年人的再婚和同居问题又成为媒体关注的主要内容。

种种迹象表明,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对此,我们要问: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到底如何?中国人口的婚姻状态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1]离婚率的上升是否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系?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对当前中国的婚姻状态进行系统分析的可信资料。

再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对以往历史数据的重新修订,我们基本可以对中国当前的婚姻结构变化和“离婚”趋势做出判断。

一登记结婚对数减少,离婚率逐年上升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家统计局修订了以往的离婚率数据,改用世界各国通用的计算粗离婚率的指标,以当年每1000人中的离婚对数计算中国的离婚率。

新的数据,虽然调低了粗离婚率的数字,但仍然表示出了离婚率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口基数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每年登记结婚“对数”,在1992年之前,处于徘徊上升的态势,但在1992年之后,则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所以,1992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伴随中国人口转型的加剧——从人口迅速增长期向人口静止期的过渡,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开始减少——这使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趋于降低。

在结婚对数1992年的957.5万对降低到2005年的823.1万对的同时,中国内地居民初婚登记结婚的人数也从1992年高峰拐点的1832.1万人开始波动式下降——1996年下降到1781.7万人,1997年下降到1726万人,到1998年下降到1675.4万人(比1992年净减少约156.7万人)。

2024年人口计生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2024年人口计生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2024年人口计生情况汇报材料范文一、人口总体情况根据202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总人口为16.5亿人,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20年),总人口增长了5%。

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结构变化1. 年龄结构2024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老年人口比例有所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

2. 性别结构2024年,我国男性人口为8.66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52.5%;女性人口为7.8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47.5%。

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男女比例没有显著变化。

3. 婚姻状况2024年,我国已婚人口为12.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5%;未婚人口为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4%。

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婚姻比例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对婚姻观念的改变,延迟结婚现象逐渐增多。

三、人口计生政策的实施情况1. 二孩政策的推行自从2016年开始实施二孩政策以来,2018年和2019年,二孩出生人数明显增加。

然而,2020年开始,由于一系列原因,二孩出生人数开始下降。

为了鼓励更多夫妇生育二孩,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

2. 家庭生育意愿的变化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等原因,不少夫妇对生育意愿有所变化。

越来越多的夫妇主动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不生育。

这也与现代家庭观念的变化有关,夫妇更加注重个人生活的品质和个人发展。

3. 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为了提高出生质量,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优生优育政策。

加强了婴幼儿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孕前、孕产、婴幼儿期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同时,鼓励夫妇进行基因检测,避免遗传病的传承。

四、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面临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少、社会福利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与对策近年来,结婚率持续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纷纷探寻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经济因素、社会变革、婚姻观念等方面分析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因素是导致结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渐升高。

然而,高昂的房价、生活压力以及财务困扰都成为年轻人结婚的阻碍。

为了购买房产、缓解经济负担,许多年轻人选择推迟或放弃结婚。

因此,对于经济压力的缓解,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提高结婚率。

例如,减少房价、降低结婚成本,以及提供经济支持和优惠措施。

二、社会变革也是导致结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婚姻观念的多样化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性的提升,许多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与个人追求。

对于他们来说,婚姻不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自由、独立和事业成就也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

因此,为了提高结婚率,我们应该积极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鼓励人们以更加宽容包容和自由开放的态度看待婚姻。

三、婚姻观念的转变也是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婚姻观念注重家庭的稳定和传承,但现代社会逐渐追求个体的幸福感和自由选择。

一些人更愿意享受单身生活,而不愿意为了婚姻牺牲自己的个体权益和自由空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开展婚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婚姻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加强婚姻法律的保障,提供更完善的婚姻制度和制度保障。

总之,结婚率下降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变革和婚姻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引导,社会文化的转变以及个人的自我意识和选择。

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找准对策,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够有效提高结婚率,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县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县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普查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以我国某县为例,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该县的人口现状、结构特点、发展趋势等,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某县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包括人口总数、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民族构成、教育程度等。

(2)比较分析:对比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3)相关性分析:分析人口普查数据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 人口总量及增长(1)2010年,该县总人口为XX万人,其中城镇人口XX万人,农村人口XX万人。

(2)2020年,该县总人口为XX万人,较2010年增加XX万人,增长率为XX%。

(3)分析:近年来,该县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其中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农村人口增长相对较慢。

2. 性别比例(1)2010年,该县性别比为XX:10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020年,该县性别比为XX:100,与2010年基本持平。

(3)分析:该县性别比例基本平衡,但仍有小幅波动。

3. 年龄结构(1)2010年,该县0-14岁人口占比XX%,15-59岁人口占比XX%,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XX%。

(2)2020年,该县0-14岁人口占比XX%,15-59岁人口占比XX%,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XX%。

(3)分析:该县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状,劳动力人口占比高,老龄化趋势明显。

4. 民族构成(1)2010年,该县汉族人口占比XX%,少数民族人口占比XX%。

(2)2020年,该县汉族人口占比XX%,少数民族人口占比XX%。

(3)分析:该县民族构成稳定,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5. 教育程度(1)2010年,该县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比XX%,初中教育程度人口占比XX%,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口占比XX%。

婚姻状态 国家数据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婚姻状态 国家数据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婚姻状态国家数据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概述婚姻状态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对于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家庭关系、社会动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在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婚姻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统一的数据标准来准确描述和分析婚姻状态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将首先对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传统的婚姻形式和现代的非传统婚姻形式,如同居、单身、离异、丧偶等。

然后将重点讨论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中的挑战和难点,包括统一的调查方法、数据可靠性、隐私保护等问题。

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探讨婚姻状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人口结构、家庭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将阐述国家数据标准的重要性,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来收集和分析婚姻状态的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婚姻状态在国家数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和优化婚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婚姻制度的健康发展和家庭的幸福稳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在文章结构部分,将会详细介绍本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本文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作为整体的框架。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对本文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定位。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在婚姻状态的定义和分类部分,将讨论婚姻状态的含义、不同类型的婚姻状态以及婚姻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国家数据收集和标准化部分,将探讨国家在数据收集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婚姻状态进行标准化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观点和主要发现,强调婚姻状态对社会的影响,并强调国家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我国老年人口婚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我国老年人口婚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年 人 自评 健 康 状 况有 显 著 影 响 ( 米峙 , 2 0 1 1 ) , 一 方 面
状 况主要 包 括 四种类 型 : 未婚 、 有配偶 、 离婚 、 丧偶 。对 我 国老 年人 口婚 姻状 况 的分 析 , 本 文 将 从 整 体 上对 老
年 人婚 姻状 况进 行把 握 , 在 此基 础 上 进 一 步 了解 我 国 老年人 口在 不 同婚 姻 状 况 上 的分 性 别 、 分 年龄、 分 城 乡、 分 身体 状 况 、 分 主要 生 活 来 源 5个 方 面 的特 点 与


引 言
要性。
截 至 第六 次人 口普 查 我 国 6 0岁及 以上 老 年 人 口 总量达 到 1 . 7 8亿 , 占全 国 总 人 口的 1 3 . 3 2 %, 同2 0 0 0
以往 学者对 老 年人婚 姻状 况 的关 注主要 集 中在丧
偶 老年 人 身上 , 分 析 了丧偶 事 件对 老年 人心 理状 况 、 死
婚姻 状况 进行 整体 研 究 , 才 能 更 好 把握 不 同婚 姻 特 征
老 年人 的不 同特点 , 从 而为 我 国针对 性 了解老 年 问题 、 配偶 的 老
年人 在 身体 状况 较差 时 , 往 往 能 够 得 到 来 自配 偶 的 照
所在 。
亡风险以及不同性别老年人等方面所产生的影 响( 狄
文倩 等 , 2 0 0 9 ; 焦开 山, 2 0 1 0 ; 王莉 莉 , 2 0 1 1 ) , 而 老 年人 丧偶再 婚 现象 则是 其 关注 的热 点 ( 郑真 真 , 2 0 0 1 ; 姜 向 群, 2 0 0 4 ; 杜 鹏等 , 2 0 0 4 ; 王俊 宁等 , 2 0 0 5 ) 。同时也 有 少 数学 者对 老年人 婚 姻 状 况进 行 了地 域性 的研 究 ( 杨 宗

中国婚姻五大态势

中国婚姻五大态势

中国婚姻五大态势作者:来源:《世界博览·中国卷》2009年第03期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博士在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后,总结了中国婚姻的目前态势与变化趋势。

张翼博士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集,归纳了目前中国婚姻的几大态势特征。

态势一: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张翼博士的研究表明,1992年是中国人口与婚姻状况的拐点。

1992年以前,在人口基数增加的情况下,我国每年登记结婚的对数一直徘徊上升;1992年之后,中国从人口迅速增长期向人口静止期过渡,进入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开始减少,使得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趋于降低。

1992年,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为957.5万对,2005年降低到823.1万对,下降了约14%。

结婚又分初婚和再婚两种情况。

1992年,我国初婚人数为1832.1万人,2005年只有1483万人,下降了近20%。

与此同时,我国的离婚对数在20年间却几乎翻了两番一1985年只有45.8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结婚对数的下降”与“离婚对数的上升”构成了鲜明的“剪刀差”,张翼认为,这说明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越来越不稳定了。

当然,离婚者中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再婚,故再婚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1985年只有50.5万人,2005年为163.1万人,增加了两倍还多。

态势二:离婚率区域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未必离婚率高虽然全国的离婚率在上升,但区域分布并不平衡。

学术界普遍认为,离婚率与城市化程度成正相关。

从四个直辖市的情况来看,以再婚人次占总结婚人次比重为衡量指标,上海的再婚比重达到了20%,也就是说,每100个结婚的人中20个是再婚;天津和北京的再婚比重均接近19%;而城市化程度不如京、津、沪的重庆,其再婚比重却超过了20%。

张翼认为,这是很特殊的变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口流动造成了离婚事件的高发。

张翼称,虽然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会影响社会的离婚率,但这一变化具有很强的滞后效应。

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分析

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分析

作者: 韩常先
作者机构: 杭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人口研究
页码: 30-33页
主题词: 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两性结合;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女性;生育率;社会形式;人口状况;男性
摘要: <正>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

现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生育率抽样调查的资料,将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初析于下。

(一)未婚人口状况 1982年我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29.42%,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34.62%,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23.8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调查资料的婚姻分析【摘要】人口调查时一般都列有婚姻状况项目,以反映某一时刻人们在婚姻方面所处的状态。

本文主要通过2010年四川省统计局全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婚姻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当今我国婚姻状况的新特点,并进一步的分析问题成因。

【关键词】人口调查;婚姻状况;婚姻问题一、比较分析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2010年全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将婚姻状况分为五类:未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

其中未婚是指从未结过婚的人;初婚有配偶是指第一次结婚并处于婚居状态的人;再婚有配偶是指离婚或丧偶后再次结婚处于婚居状态的人;离婚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但没有再婚的人;丧偶是指已经结婚但配偶死亡,而本人并未再婚的人。

因为每一个人只有长大到一定年龄时才有可能结婚,所以在计算各种婚姻状况的人数时,一般都要规定一个年龄下限。

我国2010年人口调查资料中规定的调查人口年龄下限为15 岁,即只统计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

根据各种婚姻状况的人数便可计算各种婚姻状况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男女性别在生理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这就使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婚姻状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婚姻状况资料进行分析时,要分性别进行分析。

同时,婚姻状况与当事人的年龄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同年龄的人所处的婚姻状况往往不同,所以除了分性别分析外,还要分年龄阶段分析婚姻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调查资料,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如下表:表1 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1)年龄15岁级以上人口未婚初婚有配偶男女男女男女总计4884277 484192 106558 75159 93017 9447215-19 44170 39345 43465 38295 101 13120-24 44001 43636 11120 9516 1485 290625-29 37678 37803 5253 3450 6155 848230-34 38833 39901 1448 703 10189 1147035-39 52579 53461 697 281 13688 1410540-44 55862 56494 311 142 13196 1271145-49 45647 46719 189 70 11580 1112250-54 42441 41893 119 67 10133 1000955-59 39592 39522 97 30 8799 895860-64 28348 27342 56 21 6032 577865+ 55142 58075 64 28 11658 8854表2 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年龄再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男女男女男女总计2228 1951 2416 2724 2830 868315-19 7 2 8 5 1 -20-24 16 7 15 14 3 225-29 24 41 79 96 3 930-34 142 142 213 262 8 2335-39 221 276 381 460 26 8440-44 331 336 484 578 51 20145-49 329 316 507 568 98 29750-54 302 257 347 339 150 46855-59 240 201 192 205 181 74760-64 158 147 94 90 279 94365+ 458 226 95 107 2030 5918 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局年鉴(2010)“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从表1、表2中可见,我国男女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很不一样:未婚男性人口是未婚女性人口的1.42倍,尤其在低年龄组差异明显。

离婚女性人口数多于离婚男性人口数,而女性再婚有配偶人口数远少于男性再婚有配偶人口数,这是因为女性离婚后选择再婚配偶时受限,因此其再婚率低于男性。

丧偶人群中,女性丧偶者是男性丧偶者的3.07倍,这与婚姻中一般男性年龄大于女性、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相关。

整体来看,在低年龄组中,男性人口数多于女性人口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人口数略高于男性人口数,整体相当;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数明显多于男性人口数。

纵向分析表中未婚人群发现,20-24、25-29、30-34岁组的人口数骤然减少,可见,20-34岁是我国人口结婚高峰期。

此结论与纵向比较初婚有配偶人群相一致(20-24、25-29、30-34岁组的初婚有配偶人口数猛然增加)。

纵向比较离婚人群可见,随着年龄组的增高,离婚人口数稳步上升;但到了50岁之后,离婚人口数又迅速下降,婚姻趋于逐步稳定。

在丧偶人群中,随着年龄组的升高,伴随着较高的丧偶风险,且女性承担的丧偶风险远远大于男性。

(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婚姻状况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婚姻状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

因为影响人们婚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文化程度等等都对婚姻有直接影响。

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动,人口婚姻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我们可以用动态比较来反映它的变动特点。

下表是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几个年龄组的婚姻状况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表3 第三次人口普查部分年龄组人口分性别的婚姻状况(%)年龄未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男女男女男女男女20-24 97.96 87.65 2.02 12.31 0.01 0.01 -- 0.0125-29 49.38 17.02 50.45 82.65 0.09 0.14 0.06 0.1830-34 10.38 3.18 89.19 96.02 0.27 0.31 0.16 0.5035-39 3.92 0.92 95.19 97.41 0.51 0.42 0.38 1.2550-54 1.22 0.54 94.67 88.06 1.36 1.00 2.75 10.4165+ 1.24 1.10 82.6 46.41 1.15 0.68 15.00 51.81资料来源:沈秋骅.《人口婚姻状况分析》.1986表中可见,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特点是:第一,20-24岁组绝大部分人为未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我国八十年代的结婚高峰期为25-29岁,晚婚已经十分普遍。

第二,终身不婚的人数很少,50-54岁组未婚人数的比例,男子只有1.22%,女子则更少。

第三,离婚人数的比例很小,这反映了八十年代我国婚姻状况比较稳定。

第四,丧偶的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

进入高年龄组后,女子丧偶的比例比男子的高得多,这一指标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婚姻状况一致,更清楚地反映了夫妻年龄差别和男子死亡率较高的情况。

(三)小结经过与八十年代我国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现阶段我国人口婚姻状况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婚姻状况是反映人口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这种状态是人口在以往时期内所发生的结婚、离婚、再婚、死亡等等各种人口事件的结果。

这些人口事件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又可以反映出该时点的人口问题以及这些人口问题对于婚姻状况的影响,所以,人口婚姻状况能为制定人口政策,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指导。

下文将结合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婚姻问题及形成原因。

二、现阶段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鼓励晚生晚育,优生优育。

这一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带了新的问题。

由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家庭都想生育男孩子为家族传递香火,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管理,不得多生,而现代人又能够运用B超等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来选择生育,留下男孩子,流掉女孩子。

这样,既能达到生育男孩的目的,还不因超计划生育受到政府经济、行政的制裁。

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我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高于正常值上限。

如今,这些孩子都已进入婚配市场,造成婚姻市场的极度不平衡,即便如此,我国现阶段出生婴儿性别仍然持高,具体数据比较见下表:表3 1970---2010年出生率与出生性别比1970年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出生率33.43% 18.25% 21.06% 17.12% 10.5‰12.40‰出生性别比108.5 111.3 115.6 116.9 118.59 118.06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计算整理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生育不受限制,,未广泛使用性别鉴定技术,人们对婴儿性别几乎没有选择,处于自然生育状态中,因此出生性别比也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

80 年代以后,在传统的对男性偏好较重的中国,使生育观念转为“由多生到少生”,在只能生一个的情况下人们多选择生男婴,造成婴儿性别比失衡。

据统计,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年都超出了正常值域上限107,到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已长达二十多年。

若在此条件下的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形成的性别失调,就势必酿成在其进入婚配年龄段时,凸现出女性人数的相对短缺,危及此年龄段人口的婚配性别平衡问题。

结果显示,因流产女胎使本应在1984~1990年间出生的女婴短缺了约230万,年均女婴短缺数量约为32.86万;使本应在1991~2000年间出生的女婴短缺了约1026万,年均女婴短缺数量约为102.6万。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婚龄人口(万) 10401,男婚龄人口(万) 12559,男女婚龄比1.21,男性的婚龄人口比女性多2198万。

在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多于女性人口数为3398万人,出生婴儿性别比高达118.06,广东、海南等地甚至高达120之多。

两性的不平衡对结婚年龄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进入婚龄期的人口性别比明显偏高,男性处于婚姻挤压之中。

此时,婚姻市场上女性将长期短缺,而男性长期过剩。

大量男性将不得不推迟婚龄、拉大夫妇年龄差,并且相当一部分男性将终身不婚。

短时期内只有通过调整婚龄差、推迟或提前婚龄来解决同早期性别比失衡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的问题。

更加严峻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持续大幅度下降,与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这两个人口事件的发生,此阶段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行列,男性寻找配偶时一般要找低年龄组的女性匹配,但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低年龄组的女性数量也相对较少,2004年我国不满20岁人口中男性已比女性多出2000多万人,其结果必然是男性婚姻进一步挤压,男性只有在更小的年龄队列的女性人口中寻找配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