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社区与社区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构与测量
• 社区感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关键成分:
• “成员资格”指社区赋予成员在社区中的权利和 义务, 成员对社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 “影响力”不仅指成员能够影响社区发展, 而且 成员也受到社区的影响; • “需求的整合与满足”反映了人们能够从成员资 格中获得的利益; • “共同的情感联结”强调基于共同的历史、相似 的经历等建立的社会联系。
• 该量表共有四个维度: 社会支持、 社区活动、 安全感、友谊, • 用来测量青少年对所住社区的看法和情感, 并且考虑到了青少 年与成人看待社区的角度差异, 例如青少年倾向于把社区看成 一个用来获得快乐和获得社会化发展的地方
• (2)Rovai等人在课堂社区量表和校园环 境量表基础上开发出了课堂与学校社区调 查表(CSCI)。 • 包含两个分量表: 课堂社区感量表和学校 社区感量表,两个分量表均包括 “学习” 和 “社会” 两个维度, 前者与学生的学 习者角色有关,后者与学生的社会交往有 关。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学校社区感的 强弱。
• 2017年3月,广州首家社区少儿成长中心成立。
• 少儿成长中心主要为患有自闭症、多动症、发育 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提供服务,内容 包括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专业训练、社区宣传、 特殊儿童关爱活动、特殊儿童家长讲座等。
• 4)环境因素
• 社区环境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面对和感受到的一切 客观事物的总和,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体。 • 社区的自然环境包括社区的地理条件和社区的资源条件。 • 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 等。资源条件主要是指:水、土地和矿产。 • 社区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 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社会秩序以及社会风尚等。 • 还有社区人工环境,是指通过人工力量改变自然环境而形成 的,例如道路桥梁、建筑物、通信设施等。
• 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能够转化为对社区的 归属感, 进而有助于防止心理孤独。
• 社区居民满意度与社区意识、居民感知、居民参 与度和社区忠诚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居民社区满 意度与居民的社区感之间联系非常紧密。
• 加拿大7岁连体婴姐妹共用一个大脑 共享视觉与味觉 • 极为罕见的“头颅连胎”连体婴。两人的丘脑连在一起。全 世界“头颅连胎”的婴儿仅有八例,其中三对刚一出生便死 去。 • 这对双胞胎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她们 已经成为当地的小明星,两人经常受到关心她们的市民送来
• 澳大利亚一项公益性老年服务计划比较了有无指导 者对雇员社区感的影响, • 结果:得到指导者支持的被试比未得到指导者支持 的被试与工作场所的联系更紧密,社区感也更强。 • 邻里、学校和兴趣小组三种社区背景下,社区感与 社会认同及团体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认 同、团体特征对社区感整体水平具有较强的预测作 用。
wk.baidu.com
• 社区感通过四个指标来衡量,即认同感、依属感、 凝聚力和满意度(高鉴国,2005),主要表现为对社区 文化的认同,对社区的依恋,对社区环境的喜爱, 对邻里关系的呵护,对社区事务的支持。
• 社区认同:情感上的认同和功能上的认同。 • “情感认同”表现为居民是否在意他人对自己社区 • 的看法、对于社区是否具有特殊情感、社区是否成 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否带来家一样的感觉。 • “功能认同”体现为居民对于社区的便利程度、管 理水平、环境条件以及社区能否满足家庭需求等方 面的认同程度;
• 社区参与分为四种类型:事务性参与、公益性参与、维权性 参与和娱乐性参与。
• 居民的社区参与与互动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最为显著,居 • 民的社区参与度通过对社区归属感显著正向的影响,最终影 响着社区感的形成。
• 邻里关系是社区感最有力的预测因子。 • 智障青少年社区感与邻里支持的关系:智障青少年 的归属感得分与邻里支持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2
责任模型
• 人们基于特定社区背景(教堂、学校等)形成了相应的价值 观、理想和信念; 责任感源于所处社区背景、个体在社区 中的身份以及适宜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交互作用, 人们 开始认知到自己对社区的发展负有责任是社区感建立的标 志
• 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感水平低的原因
•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它是指人们与 • 参照群体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了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 剥夺的内心感受 • 广义上讲是指:社会群体内由于不公平的现象而产生 的不满、怨恨和愤怒等情感。
• 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对剥夺感是较为强烈的。他们 背井离乡,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生活压力 巨大,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是集 群性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诱因。
•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不受 既定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 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 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上访、 集体罢工、非法集会、聚众闹事、游行示威、恐 慌骚乱等”
二)测量
• 大多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 “社区感指数”量表 (SCI) :12个是非题组成、施测简便。
• BSCI: 对SCI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包括 8个项目,被命名为“简明社区感指数” ,由社 会联系,彼此关注和社区价值组成。 • 2004年,Obet和White也对SCI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量表包括10个项目,简称SCI一R
• 但是对于学校社区感而言, 研究结果却恰恰相反, 男生 比女生在学校中更少地体验到归属感和社区感。
• 3.2 自我同一性 •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 青少年产生了 一些心理需要, 包括联系感、 自主性和胜 任感。从儿童到成人的心理社会转变使青 少年积极地探索不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抓 住参与社会的机会。 • 顺利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体验到更高 水平的社区感。另外, 体验权力感、 影响 力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对社区感的形成 也至关重要。
• 2010年Chiessi等人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开发了 青少年社区感问卷简明版,题目从36到20题。
• 3)青少年社区感的影响因素 • 3.1 性别 • 相对于女生, 男生更愿意发展与社区其他居民 (同龄人 和成人) 的社会联系、 更积极地把握参与社区事务的机 会, 其社区感也相对较强。 • 原因也许与社会期望有关。
• SCSS(社会资本调查表) :2002年编制, 它包含简明社区感指数、集体效能量表、 公民参与量表和邻里行为量表四个分量表 组成,测量社区感与不同社会行为之间的 关系。该量表在具体的施测上可以应不同 的研究需要,不同的主题进行施测。 • MTSOC 多维社区感:包含5个分量表: • 成员资格,共同的影响力,需要时帮助的 给予,社会气氛和联结,需要的满足
二、青少年的社区感
• 1)概念: • 从20世纪90年代起, 研究者开始有针对性的把社区感的概念 运用到特定人群 。 • • 青少年社区感主要包含了邻里社区感以及学校社区感。 • 学校社区感是指学校成员对学校、 同学、 教师, 还有对整体教 育系统的认同。
• 2)测量: • (1)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群体的量表: 青少年环境问卷。
社区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有效 地减少集群事件的发生,能够在管理与服务的过程 中渗透到外来务工人员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 成为一种被直接感受到的新的支持力量。
四、社区感的相关因素
• 讨论:社区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 社区感会影响哪些心理变量?
• 1)人口学变量
• 牟丽霞(2009) 发现社区感在教育程度、信仰、房屋 所有权和抚育儿女数上差异显著。 • 家里有孩子可用来预测社区感,居民抚育儿女数与其 社区感水平存在负相关,但孩子是联系家长与邻里交 流的重要桥梁,孩子的存在可以提高家长的社区感。
• 居民活动的参与次数不能直接预测居民的健康水平, 但对社区感的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社区居民参与的活动有哪些,主要可分成哪些类型? •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与客体,自愿参 与到各种社区活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运作当中,以此影 响社区权力的结构和运行,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
• 在学校情境中, 教师常常让男生来扮演与政治有关的角 色, 而女生很少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这些都使得女生难 以构建与他人的社会联系, 限制了女生社区感的发展。 • 女性社区感的快速增长在成年后 (特别是在成为母亲后) 才会产生, 这时候女性才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环境产生 联系。但需要指出的是, 女性即使进入了成年期或抚养 了孩子之后, 社区感仍旧不会高于成年男性。
• (3) • 关于青少年社区感测量工具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由 Cicognani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社区感问卷(SOC-A), 该量表从五个方面测量了青少年在居民区情境下和 在学校情境下的社区感: • • • • • 参与活动的机会和需要的满足、 同伴社会支持和情感联系、 社区的社会支持和情感联系、 社区归属感、 对社区的影响力。
• 2)人格特征
• 社区感与大五人格具有正相关,在中学生 样本中,外向性、宜人性、道德感和神经 质这四个人格因素能解释社区感总变异的 25%;在大学生样本中,这四个因素解释 了社区感总变异的21%
• 3)心理健康
• 社区感与个体生活质量(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生活满意 • 度、孤独等为指标)关系密切。 • David和Cotter(1991)用“主观幸福感”指标(由 “高兴”、“烦恼”与“个人应对”三个维度组成) 取代“心理健康”,发现社区感与“高兴”、“个人 应对”呈显著相关,即社区感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应对 效能感并帮助个体克服困难。
• 4)社区支持
• 通过以下三类来影响人们的心理: • 一是情感支持,即使个体认为自己是被爱护和被关 怀的;
• 二是尊重支持,即个体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受 到尊重的; • 三是成员归属,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属于某一个可以 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群体的。
• 这三点都可以来自于社区支持,其中第三点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等同于社区归属感或者居民的社区感
• 思考:
• 社区感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感水平低?
三、
•1 需要模型
社区感理论
• 社区是一种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资源; 社区感产 生于个体的需要与社区满足个体需要的能力的交互作用; 当 社区满足了人们对归属感、影响力和情感联系等的需要时, 人们实现心理健康; 人们之所以参与社区事务, 是因为人 们期望建立资源更为丰富的社区环境, 最终目的是满足自 身需要。
第三章 社区感
一、概念
• 社区感最早被Sarason定义为 “觉察到与他人 的相似性, 认同与他人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社区 感的保持和发展是社区心理学的 “基本价值”。
• 林瑞钦(1994)认为,社区感是个人对居 住小区,经由感觉和知觉而建构的一套涵 摄情意因子的认知结构系统。此认知系统 具正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