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气候:中低纬(温度)的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防御、旅游
自然资源:矿产
社会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城市的土地利用: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交通通达度很高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②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正中。
③城市的等级与数目之间成反比关系。城市的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等级越低,则数目越多 .
④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实际:不存在完全呈正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但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表现:①城市
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②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2.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①虚假——南美洲;②滞后——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③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3.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
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气温日较差,积温等);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