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研究进展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作者: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韩佳毛开云江洪波陈大明来源:《上海医药》2022年第25期李积宗,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软课题研究等工作,牵头建设运行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熟悉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政策,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经验。
通信作者:陈大明,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情报研究,创新了基于关联索引的情报研究新方法,揭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演进的范式,构建了用于专利价值和成果转化的评估框架,在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分析、产业情报研究等方面带领团队完成了数十项研究课题,有力支撑了多种决策。
摘要:新型抗肿瘤药物已成功用于规避常规策略的某些局限性,同时提供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的综合治疗效果。
本文总结了过去70年的抗肿瘤药物开发里程碑,综述了基于肿瘤标志性特征的14类抗肿瘤药物开发路径,并且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索了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前景。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多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22)S2-0001-o8引用本文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等.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J.上海医药,2022,43(S2):1-8.Noval anti-tumor drugs: global advances and trendsLlJizong' , ZHANG Bowen', FANG Shubei' ,HAN Jia', MAO Kaiyun',JIANG Hongbo , CHEN Daming( 1.Shanghai Center of Biomedicine Development,Shanghai 201203,China; 2. Shanghai lnformation Center for LifeSciences,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 China)ABSTRACT Noval anti-tumor drug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circumvent certain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strategies while providing high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greater bioavailability,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ve effects fortherapeutic outcom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 milestones in the past seven decades,reviewed anti-tumor drug based therapies accroding to 14 different targeting approaches, and discussed the imperativ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es that could drive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s.KEY WORDS anti-tumor ; dru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過去数十年来,全球肿瘤治疗巨大需求的拉动力、多种技术融合创新的驱动力,共同推动了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
巨噬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
其中,巨噬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巨噬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吞噬活性的免疫细胞,能够吞噬并清除组织中的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异常细胞。
巨噬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和杀伤癌细胞来起到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巨噬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巨噬细胞被广泛地存在于肿瘤组织中。
一些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
高密度的巨噬细胞浸润与较好的预后相关,而低密度的巨噬细胞浸润则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这提示巨噬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可以发挥抗肿瘤作用。
研究还发现,巨噬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抗肿瘤作用与其活化状态密切相关。
活化的巨噬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这些细胞因子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到抗肿瘤应答中。
此外,巨噬细胞还表达抗肿瘤效应分子,如线粒体蛋白PINK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巨噬细胞的活化状态可以通过外源性刺激物和内源性分子调节。
外源性刺激物如细菌多糖(LPS)和细胞因子IFN-γ都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抗肿瘤能力。
内源性分子如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活化也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抗肿瘤作用。
总之,巨噬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具有双重作用。
虽然巨噬细胞能够起到抗肿瘤作用,但其活化状态和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调控在该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miRNA-640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miRNA-640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张林;高曰文;陈榕辉;刘国志;于晴;孟令新;徐娟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24(22)8
【摘要】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调控细胞内基因转录和翻译在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变化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640作为一种新的miRN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具有成为恶性肿瘤诊断、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miRNA-640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总页数】4页(P822-825)
【作者】张林;高曰文;陈榕辉;刘国志;于晴;孟令新;徐娟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日照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三病区;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
【相关文献】
1.DNA异常甲基化在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2.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4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MiR-103a-
3p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4.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5.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胞内寄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胞内寄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①田丽吴显伟周伟张惠勇张少言鹿振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0-2086-06[摘要]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宿主后,巨噬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哨兵细胞首先识别并吞噬入侵的病原体,而入侵的病原体可发展多种策略逃避巨噬细胞杀伤,并适应宿主细胞内环境,在胞内复制和存活。
现对胞内感染常见细菌和真菌对巨噬细胞免疫逃逸的策略进行概述。
[关键词]胞内寄生菌;固有免疫;巨噬细胞;免疫逃逸Advances in study of immune escape of macrophages by 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aTIAN Li, WU Xianwei, ZHOU Wei, ZHANG Huiyong, ZHANG Shaoyan, LU Zhenhui.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0, China[Abstract]Following infection of host b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macrophages serve as primary immune sentinel cells to first recognize and engulf invading pathogens, while invading pathogens can develop multiple strategies to escape macrophage killing and adapt to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 of host to replicate and survive intracellularly. Here is a brief overview of immune escape strate‑gies of bacteria and fungi common to intracellular infections against macrophages.[Key words]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a;Intrinsic immunity;Macrophages;Immune escape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后,机体内固有免疫系统首先启动。
植物血凝素-ECM830细胞融合法融合黑色素瘤细胞
植物血凝素-ECM830细胞融合法融合黑色素瘤细胞米蕊芳;刘福生;金贵善【摘要】目的以黑色素瘤细胞为模型,研究高效率肿瘤细胞融合方法.方法慢病毒荧光标记黑色素瘤细胞,ECM830电融合法及改良的植物血凝素(PHA)-ECM830电融合仪细胞融合法融合黑色素瘤细胞,流式分选黑色素瘤融合细胞,碘化亚啶染色法测定DNA含量.结果荧光标记带有绿色和红色荧光的黑色素瘤细胞,通过PHA-ECM830细胞融合法获得黑色素瘤融合细胞,细胞融合效率较ECM830电融合法从0.50%提升到7.18%,流式分选得到单一的黑色素瘤融合细胞,DNA含量分析显示黑色素瘤融合细胞的DNA含量翻倍,体内外实验表明黑色素瘤融合细胞增殖速度降低.结论运用改良的PHA-ECM830细胞融合法成功高效得到黑色素瘤融合细胞,黑色素瘤融合细胞增殖速度降低.【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5)005【总页数】4页(P515-518)【关键词】植物血凝素;ECM830;细胞融合法;黑色素瘤细胞【作者】米蕊芳;刘福生;金贵善【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脑肿瘤研究中心,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学系,北京,1000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脑肿瘤研究中心,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脑肿瘤研究中心,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31+3瘤细胞中常见多倍体及瘤巨细胞的现象,并且与疾病的预后呈负相关,如乳腺癌[1]和黑色素瘤[2]等,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细胞融合所引起的[3]。
细胞融合也是细胞学及肿瘤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在肿瘤恶性度研究方面,多种肿瘤细胞包括黑色素瘤细胞与正常的成纤维细胞融合后会出现瘤细胞恶性度降低的现象[4];在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研究方面,特异性转移到肺脏的瘤细胞以及特异性转移到骨组织的瘤细胞融合后会特异转移到肺组织和骨组织等[5]。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研究新进展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研究新进展陈卫琼ꎬ莫祖艳ꎬ王珊珊ꎬ黄勃ꎬ王晓桃(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ꎬ广西桂林5411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6 0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038)通信作者:王晓桃ꎬEmail:wxttjl@126.com中图分类号:R733.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6 ̄1097 ̄07㊀㊀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克隆为特征的异质性恶性肿瘤ꎬ几乎所有的患者最终都会出现复发或者难治ꎮ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ꎬ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治疗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发展到免疫疗法㊁细胞疗法等治疗方式ꎮ现已逐渐出现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的蛋白酶体抑制剂㊁免疫调节药物㊁单克隆抗体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策略可改善患者的生存期ꎮ在未来ꎬ明确RRMM的发病机制㊁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及细胞治疗可能成为RRMM的研究方向和重点ꎮ关键词: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ꎻ新型药物ꎻ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ꎻ造血干细胞移植NewProgressinTreat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CHENWeiqiongꎬMOZuyanꎬWANGShanshanꎬHUANGBoꎬWANGXiaotaoDepartmentofHematologyꎬ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GuilinMedicalUniversityꎬGuilin5411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WANGXiaotaoꎬEmail:wxttjl@126.comAbstract:Multiplemyelomaisakindofheterogeneousmalignanttumorcharacterizedbyabnormalplasmacellcloneꎬandalmostallofthepatientswillrelapseordevelopintorefractoryconditioneventually.Withthedeepeningresearchinrecentyearsꎬtheclinicaltreat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RRMM)recurrenceprogressesfromtradi ̄tionalcombinedchemotherapytoimmunetherapyandcelltherapy.Atpresentꎬproteasomeinhibitorsꎬimmunomodulatorydrugsꎬmonoclonalantibodiesꎬ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orsandchimericantigenreceptor ̄Tcellimmunotherapyꎬhemato ̄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ndothertherapeuticstrategieshavegraduallyemergedorareinclinicaltrialsꎬwhichmaysignificantlyimprovethesurvivalofpatients.InthefutureꎬidentifyingthepathogenesisofRRMMꎬdevelopingnewtargetedtherapeuticdrugsandcelltherapymaybecometheresearchdirectionandfocusofRRMM.Keywords: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ꎻNewdrugꎻChimericantigenreceptor ̄TcelltherapyꎻHemato ̄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㊀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ꎬ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ꎬ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ꎬ主要发病年龄为63~70岁[1]ꎮMM是一种异质性疾病ꎬ主要通过促进恶性浆细胞的克隆扩增㊁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和激活破骨细胞等共同作用ꎮMM细胞过度表达CD54㊁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和CD56等表面抗原ꎬ使恶性浆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ꎬ促进旁分泌细胞因子的分泌ꎬ从而维持肿瘤细胞存活[2]ꎮ目前MM仍无法治愈ꎬ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疾病进展ꎬ改善总体反应率(overallresponserateꎬORR)㊁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ꎬ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ꎬOS)ꎬ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成为复发性或难治性的MM[3]ꎮ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ꎬRRMM)患者是指疗效达到微小反应及以上后出现的复发并且需进行补救的治疗者ꎬ或距最近一次治疗60d内疾病出现进展者[4]ꎮ客观实验室和放射学标准为:血清M蛋白增加ȡ25%或尿液中的单克隆蛋白绝对增加量必须ȡ200mg/24h及相关和未受影响的血清游离轻链之间的差异ȡ25%ꎬ新裂解性骨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的新生㊁现有骨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的大小显著增加ꎬ在非分泌性疾病患者中ꎬ复发MM定义为骨髓浆细胞百分比的增加(ȡ10%)[5 ̄6]ꎮ近年来ꎬ国内外不少学者对RRMM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ꎮ现就RRMM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ꎮ1㊀药物治疗1.1㊀蛋白酶体抑制剂1.1.1㊀Carfilzomib㊀Carfilzomib是一种四肽环氧酮蛋白酶体抑制剂ꎬ可与蛋白酶体亚基p5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免疫蛋白酶体的亚基(LMP7)不可逆结合ꎬ并且比硼替佐米的亲和力更大ꎬ作为一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ꎬCarfilzomib适用于接受至少两种治疗的RRMM患者[7 ̄10]ꎮCarfilzomib单药治疗RRMM患者的ORR为23.7%ꎬPFS为7.8个月ꎬ中位OS为15.6个月[11]ꎮDimopoulos等[12]的Ⅲ期研究在RRMM患者中进行了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效果比较ꎬ结果显示ꎬ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组ORR优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77%比63%)ꎬ且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组不仅表现出更长的PFS(18.7个月比9.4个月)ꎬ并能显著阻碍疾病进展ꎬ降低死亡风险ꎬ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ꎬ主要表现为贫血㊁血小板减少ꎬ但神经病变低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ꎻ研究还发现ꎬCarfilzomib患者耐受性较硼替佐米好ꎬ其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较低ꎬ治疗效果好ꎬ不受其他药物的影响ꎬ在长期治疗中ꎬ成为治疗方案中的有吸引力的蛋白酶体抑制剂ꎮ在Stewart等[13]进行的一项Ⅲ期研究中ꎬ将复发MM患者随机分为Carfil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与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ꎬ结果ORR分别为87%和67%ꎬPFS分别为26.3个月和17.6个月ꎬ完全缓解分别为31.8%和9.3%ꎬ两组的不良事件相似ꎬCarfil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增加ꎮ由此可见ꎬCar ̄filzomib三联体治疗效果优于双联体联合治疗ꎬ双联体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ꎮ故Carfilzomib三联体治疗未来可考虑作为至少接受一次治疗MM患者的长期临床方案[14]ꎮ1.1.2㊀Ixazomib㊀Ixazomib是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ꎬ并且是第一个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ꎬ相比硼替佐米ꎬIxazomib具有较低的多发性神经病变风险ꎬ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ꎬFDA)已批准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和地塞米松用于治疗RRMM[7 ̄10]ꎮMateos等[15]研究中ꎬ将RRMM患者随机分为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和安慰剂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ꎬ结果显示ꎬ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的PFS㊁ORR㊁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安慰剂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PFS:20.6个月比14.7个月ꎻORR:78%比72%ꎻ完全缓解率:12%比7%)ꎬ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与安慰剂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相比ꎬ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比24%)㊁血小板减少症(19%比9%)及贫血(9%比13%)等ꎮ值得注意的是ꎬIxazomib所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不良反应呈周期性及短暂性[16]ꎮ研究发现ꎬIxazomib在年轻MM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和老年患者标准诱导后的维持治疗中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ꎬ提高生活质量[17]ꎮ1.1.3㊀Marizomib㊀Marizomib是一种正在研究的蛋白酶体抑制剂ꎬ与20S蛋白酶体的3个催化亚基不可逆结合ꎮMarizomib与20S蛋白酶体的不可逆结合是其细胞毒性增加㊁作用时间延长以及在硼替佐米耐药细胞系中保持活性的机制[18]ꎮⅠ期临床试验(NPI ̄0052 ̄107)研究中ꎬ用Marizomib㊁Pomalidomide和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RRMMꎬ纳入38例患者ꎬ所有患者均已接受过Lenalidomide和硼替佐米治疗ꎬ结果显示ꎬORR为53%ꎬ完全缓解率为64%ꎬ最常见3级及以上的血液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9%)㊁贫血(11%)和血小板减少症(11%)[19]ꎮ临床前研究表明ꎬMarizomib通过穿过血脑屏障ꎬ抑制大脑中的蛋白酶体活性ꎬ并在颅内胶质瘤异种移植模型中具有抗肿瘤作用[20]ꎮBadros等[21]报道ꎬMarizomib在RRMM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活性ꎬ在胶质瘤中也有新的临床活性ꎬ因此Mmarizomib成为一种潜在的中枢神经系统MM治疗干预手段ꎮ1.1.4㊀Oprozomib㊀Oprozomib(ONX0912)是一种新型口服不可逆蛋白酶体抑制剂ꎬ其作用机制与Marizomib相似ꎬ主要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活性发挥作用ꎮ目前研究发现ꎬOprozomib在体内和体外表现出类似的抗血管生成作用ꎬ激活胱天蛋白酶(caspase) ̄8㊁caspase ̄9㊁caspase ̄3和poly(ADP)核糖聚合酶ꎬ抑制MM细胞迁移[22]ꎮOprozomib的Ⅰb/Ⅱ期单药开放标签研究ꎬ共有106例患者参与ꎬ其中68例MM患者在多次治疗后复发ꎬ结果显示ꎬcarfilzomib难治性组的反应率为27%ꎬ硼替佐米难治性组的反应率(n=12)为25%[23]ꎮ在临床相关浓度下ꎬOprozomib在体外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促进骨吸收ꎬ同时增强成骨分化和基质矿化[24]ꎮ在MM小鼠模型中ꎬ含环氧酮基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降低小鼠5TGM1和人RPMI ̄8226的肿瘤负荷ꎬ防止骨丢失[25]ꎮ这些数据表明ꎬ除了抗骨髓瘤的特性外ꎬOprozomib可以有效地将骨微环境从分解代谢状态转变为合成代谢状态ꎬ并且与硼替佐米类似ꎬ可以减少MM的骨骼并发症发生ꎮ在临床应用中ꎬOprozomib可提高MM骨病患者生活质量[26]ꎮ1.2㊀免疫调节剂1.2.1㊀Lenalidomide㊀Lenalidomide是一种免疫调节剂ꎬ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肿瘤坏死因子 ̄α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ꎬIL) ̄1β㊁IL ̄6和IL ̄12的产生ꎬ增加IL ̄2和γ干扰素的合成ꎬ增强抗原呈递功效的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摄取ꎬ抑制T调节细胞ꎬ并增强自然杀伤T细胞的活性[27 ̄28]ꎮ在MyelomaXI研究中ꎬ符合移植条件组和不符合移植组RRMM患者接受Lenalidomide单药维持治疗ꎬ结果显示ꎬ符合移植条件组PFS显著优于不符合移植组(60.3个月比25.7个月)[29]ꎮ值得注意的是ꎬ该研究中的一部分患者(包括移植合格和移植不合格)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微小残留(minimalresidualdiseaseꎬMRD)测试ꎬ56%达到MRD阴性ꎬ此外ꎬ32%维持治疗初期MRD阳性患者使用Lenalidomide维持治疗期间MRD转为阴性ꎬLenalidomide为这一人群提供了有价值的维持治疗选择[30]ꎮ目前FDA已批准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㊁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㊁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3种方案治疗RRMM患者[31]ꎮ研究还发现ꎬ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ꎬ自体干细胞移植后Lenalidomide维持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可延长PFS和OS[32]ꎮ此外ꎬvanBeurden等[33]针对RRMM的治疗方案进行荟萃分析ꎬ结果显示ꎬ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最佳(12个月PFS为83.3%ꎻORR为92.9%)ꎮ1.2.2㊀Pomalidomide㊀Pomalidomide是新一代口服免疫调节剂ꎬ具有体外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ꎬ在RRMM患者中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34]ꎮ在随机Ⅲ期试验(MM ̄003)中ꎬRRMM患者随机分为Pomalidomide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组和Pomalidomide联合高剂量地塞米松组ꎬ中位随访10个月后ꎬ低剂量地塞米松组的PFS㊁OS均优于高剂量组(PFS:4个月比1.9个月ꎻOS:12.5个月比8.1个月)[35]ꎮPomalidomide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对硼替佐米和Lenalidomide双重抵抗的患者ꎬ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升高ꎬ大剂量Pomalidomide可能伴随骨髓抑制增加ꎬ但Pomalidomide治疗过程中所伴随的大部分血液学毒性可通过停药得以解决ꎬ而Pomalidomide是如何克服对Lenalidomide及硼替佐米耐药的骨髓瘤细胞基因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4ꎬ36]ꎮ研究还发现ꎬPomalidomide还用于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㊁骨髓纤维化㊁小细胞肺癌及其他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ꎬ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7]ꎮ2013年ꎬ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已批准Pomalidomide单独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至少接受两个以上方案包括Lenalidomide和硼替佐米组合耐药的RRMM患者[35]ꎮ1.3㊀单克隆抗体1.3.1㊀Daratumumab㊀Daratumumab是一种针对CD38的人免疫球蛋白G1的单克隆抗体ꎬCD38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ꎬ作为细胞内钙信号的调节因子ꎬ参与调控细胞凋亡㊁存活和增殖等信号通路[38]ꎮ在SIRIUS研究中ꎬRRMM患者接受16mg/kg的Daratumumab单药治疗ꎬ结果显示ꎬORR为29.2%ꎬPFS为7.4个月ꎬ完全缓解率为2.8%ꎬ非常好部分缓解率为12.2%ꎬ部分缓解率为29.2%ꎬ最常见血液不良事件为贫血(33%)和血小板减少(25%)[39]ꎮDaratumumab联合疗法会产生更强的效果ꎬ在POLLUX试验中ꎬRRMM患者随机分为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和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ꎬ结果显示ꎬ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的PFS㊁ORR均优于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12个月PFS:83.3%比60.1%ꎻORR:92.9%比76.4%)ꎬ常见的血液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9%比43%)等[40]ꎮ此外ꎬ在EQUULEUS研究中ꎬDaratumumab联合Pom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的疗效也较为显著ꎬORR为66%ꎬPFS为9.9个月[41]ꎮCASTOR研究中ꎬDaratumumab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的PFS为26.2个月ꎬORR为85%[42]ꎮ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分析得出ꎬDaratumumab三联用药方案FPS㊁ORR显著优于Daratumumab单药[43]ꎮBlommestein等[44]分析得出ꎬ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RRMM的PFS㊁ORR㊁OS均较显著ꎮ由于这些试验在RRMM治疗环境中具有宝贵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数据ꎬDaratumumab目前正在Ⅲ期随机试验中进行测试ꎬ其中Daratumumab被添加到符合移植条件和不符合移植条件患者的前期治疗方案中ꎬ一旦证明有效ꎬ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前期治疗的标准部分[45]ꎮ1.3.2㊀Elotuzumab㊀Elotuzumab是针对CS1(cell ̄surfaceglycoproteinCD2subset1)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单克隆抗体ꎮ临床前研究表明ꎬElotuzumab与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具有协同作用ꎬⅠ期试验证明了Elotuzumab的安全性ꎬ并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46]ꎮ在RRMM患者中ꎬElotuzumab与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的联合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反应率ꎬELOQUENT2期研究中ꎬ将RRMM患者随机分为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和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ꎬ结果显示ꎬ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的总反应率㊁PFS㊁ORR均优于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总反应率:79%比66%ꎻPFS:19.4个月比14.8个月ꎻORR:79%比66%)[47]ꎮZhang等[48]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ꎬElotuzuma单一疗法在RRMM患者中几乎没有疗效ꎬ三联方案的ORR为73%ꎬ其中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方案的PFS㊁ORR较为显著ꎮ因此ꎬElotuzumab联合方案在RRMM中产生了满意的临床效果ꎬ可作为该类患者连续治疗的适宜选择[48 ̄49]ꎮ1.3.3㊀Indatuximab㊀Indatuximab是一种嵌合抗CD138单克隆抗体ꎮCD138在恶性浆细胞上的过度表达量很大ꎬ是MM中最特异性的靶抗原之一ꎮ抗CD138与美登木素生物碱类药物DM4的联合作用可使细胞毒素靶向传递至骨髓瘤细胞ꎬIndatuximab在细胞表面内化ꎬ将DM4释放到细胞质中ꎬ其抗微管蛋白作用可促进细胞死亡[17]ꎮ目前ꎬIndatuximab已经被批准在体外和临床上开展抗骨髓瘤药物联合研究[50]ꎮJagannath等[51]的研究中ꎬRRMM患者(n=34)接受不同剂量的Indatuximab单药治疗ꎬ结果显示5.9%的患者出现部分缓解(80mg/m2和140mg/m2)ꎬ超过75%的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ꎬ14.7%的患者发生了轻微和部分反应ꎬ中位进展时间为3个月ꎬ中位OS为26.7个月ꎮ临床前研究表明ꎬIndatuximab和Lenalidomide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协同作用ꎬ两者联合治疗可能产生更好的疗效ꎬ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研究中[8]ꎮ1.4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ꎬHDACi)Panobinostat是一种有效的pan ̄HDACiꎬ它通过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ꎬ参与MM细胞基因转录ꎬ诱导氧化应激和DNA损伤ꎬ促进细胞周期停滞ꎬ诱导细胞凋亡ꎬ抑制聚集体及血管形成[45ꎬ52]ꎮLiu等[50]报道ꎬ共有700例RRMM患者接受Panobinostat治疗ꎬ汇总分析显示ꎬORR为45%(31%~59%)ꎬ临床获益率为56%(36%~76%)ꎬ疾病稳定率为29%(18%~41%)ꎬ疾病进展率为8%(4%~12%)ꎬPanobinostat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地塞米松的亚组分析中ꎬORR为52%ꎬ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症(48%)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7%)㊁淋巴细胞减少症(33%)和贫血(16%)ꎬ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4%)㊁疲劳(12%)㊁肺炎(8%)和恶心(4%)等ꎮPanobinostat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似乎对RRMM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53]ꎮHDACis与其他抗骨髓瘤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ꎬ对于既往硼替佐米或Lenalidomide耐药的患者ꎬ联合HDACis为较好的选择ꎬ但是HDACis等多药联合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也相对增加ꎮ鉴于此ꎬ深入探索HDACis在体内的药动学㊁组织分布㊁作用靶点和生物学作用的复杂性ꎬ有助于提高抗肿瘤效应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ꎬ为RRMM的治疗和预后带来更多的可能[45]ꎮ2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疗法是一种快速发展的骨髓瘤治疗方法ꎬ它独特的作用机制具有克服耐药性和有助于长期缓解的潜力[54]ꎮ目前正在研究两种主要的方法ꎬ即非基因修饰策略(依赖于内源性的抗骨髓瘤T细胞库)和基因修饰策略(引入新的T细胞受体或嵌合抗原受体以赋予新的抗原特异性)ꎮ其中B细胞成熟抗原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antigenreceptorT ̄cellimmunotherapyꎬCAR ̄T)㊁CD19㊁CD38㊁CD138和SLAMF7在内的多种抗原靶点正被用于骨髓瘤的研究ꎬ其中B细胞成熟抗原是最有希望的[55]ꎮ来自B细胞成熟抗原CAR ̄T细胞的四项Ⅰ期研究(每项研究使用不同的CAR结构ꎬ涉及90例RRMM患者)的初步数据显示ꎬ在有效剂量(>108CAR阳性细胞)的条件下ꎬ反应率为60%~100%ꎬ包括MRD阴性完全缓解ꎬ而且ꎬ在最近的两项研究中ꎬ中位随访时间为6~10个月ꎬ大多数患者仍无进展[56 ̄57]ꎮCAR ̄T细胞毒性与CD19CAR ̄T细胞相似ꎬ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ꎬ这些毒性是可逆的ꎮ目前B细胞成熟抗原CAR ̄T细胞多项研究正在进行中ꎮ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与免疫调节药物或其他CAR ̄T细胞的联合应用ꎬ以及使用基因编辑的细胞产品来增强CAR ̄T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8]ꎮ3㊀造血干细胞移植3.1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㊀有研究表明ꎬ新型药物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高MM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及PFS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9]ꎬ但新药目前无法完全替代自体干细胞移植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推荐ꎬ对于初治65岁以下的MM患者ꎬ在诱导治疗4个周期后ꎬ若疾病不处于进展阶段ꎬ无明确移植禁忌证ꎬ应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0]ꎮVeltri等[61]回顾性分析中ꎬ将接受首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RRMM患者(n=233)分为双重难治性骨髓瘤组(n=105)和非双重难治性骨髓瘤(n=128)ꎬ结果显示ꎬ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疗效ꎬ并且一部分患者能够达到完全缓解ꎬ在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中ꎬORR为80%ꎬ完全缓解率为22%ꎬ部分缓解率为40%ꎬ非双重难治性骨髓瘤组的PFS㊁OS㊁2年总生存率优于双重难治性骨髓瘤组(PFS:18.2个月比14.4个月ꎻOS:56.6个月比38.9个月ꎻ2年总生存率:76%比71%)ꎮ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显著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完全缓解率㊁非常好部分缓解率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长期生存显著优于传统化疗ꎮ3.2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移植物中无肿瘤细胞污染ꎬ并且移植物有抗骨髓瘤效应ꎬ从而进一步清除患者体内残存肿瘤细胞ꎬ成为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MM的方法[62]ꎮFranssen等[63]将147例MM患者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治疗组(n=58)和RRMM组(n=89)ꎬ中位随访时间为88.8个月中ꎬ结果显示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完全缓解率㊁PFS㊁OS优于RRMM组(完全缓解率:48.3%比30.3%ꎻPFS:30.2个月比8.0个月ꎻOS:NR比28.7个月)ꎬ而RRMM组非常好部分缓解率㊁部分缓解率高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组(非常好部分缓解率:37.1%比31.0%ꎻ部分缓解率:20.2%比8.6%)ꎮGiralt等[64]指出ꎬ对于初次自体移植术后24个月内复发的患者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应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法ꎮ但在复发/难治性情况下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欠佳ꎬ特别是对于自体移植后早期复发的患者ꎮ在这方面ꎬ应探索最佳诱导ꎬ维持治疗和异基因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的价值ꎮ4㊀小㊀结RRM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ꎬ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应针对这些通路的靶向药物开发ꎬ包括Venetoclax(ABT ̄199)㊁单克隆抗体Isatuximab㊁XPO ̄1抑制剂Selinexor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抑制剂Ipilimumab和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抑制剂Pembrolizumab等ꎮ目前RRMM的新型药物联合使用和CAR ̄T细胞疗法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ꎮ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及临床上的不断探索以及对肿瘤干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ꎬ将会给RRMM患者带来新的希望ꎮ参考文献[1]㊀BrennerHꎬGondosAꎬPulteD.Recentmajorimprovementinlong ̄termsurvivalofyounger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08ꎬ111(5):2521 ̄2526.[2]㊀KumarSKꎬRajkumarSVꎬDispenzieriAꎬetal.Improvedsurvivalinmultiplemyelomaandtheimpactofnoveltherapies[J].Bloodꎬ2008ꎬ111(5):2516 ̄2520.[3]㊀KyleRAꎬRajkumarSV.Criteriafordiagnosisꎬstagingꎬriskstratifica ̄tionandresponseassessmentofmultiplemyeloma[J].Leukemiaꎬ2009ꎬ23(1):3 ̄9.[4]㊀SonneveldPꎬBroijlA.Treat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Haematologicaꎬ2016ꎬ101(4):396 ̄406. [5]㊀AndersonKCꎬKyleRAꎬRajkumarSVꎬetal.Clinicallyrelevantendpointsandnewdrugapprovalsformyeloma[J].Leukemiaꎬ2008ꎬ22(2):231 ̄239.[6]㊀RajkumarSVꎬHarousseauJLꎬDurieBꎬetal.Consensusrecom ̄mendationsfortheuniformreportingofclinicaltrials:ReportoftheInternationalMyelomaWorkshopConsensusPanel1[J].Bloodꎬ2011ꎬ117(18):4691 ̄4695.[7]㊀ManasanchEEꎬOrlowskiRZ.Proteasomeinhibitorsincancertherapy[J].NatRevClinOncolꎬ2017ꎬ14(7):417 ̄433. [8]㊀ChhabraS.Novelproteasomeinhibitorsand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ors:Progressinmyelomatherapeutics[J].Pharmaceuticals(Basel)ꎬ2017ꎬ10(2).pii:E40.[9]㊀NaymagonLꎬAbdul ̄HayM.Novelagentsinthetreatmentofmultiplemyeloma:Areviewaboutthefuture[J].JHematolOncolꎬ2016ꎬ9(1):52.[10]㊀DouQPꎬZonderJA.Overviewofproteasomeinhibitor ̄basedanti ̄cancertherapies:Perspectiveonbortezomibandsecondgenerationproteasomeinhibitorsversusfuturegenerationinhibitorsofubiquitin ̄proteasomesystem[J].CurrCancerDrugTargetsꎬ2014ꎬ14(6):517 ̄536.[11]㊀SiegelDSꎬMartinTꎬWangMꎬetal.Aphase2studyofsingle ̄agentcarfilzomib(PX ̄171 ̄003 ̄A1)inpatientswith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2ꎬ120(14):2817 ̄2825.[12]㊀DimopoulosMAꎬMoreauPꎬPalumboAꎬetal.Carfilzomibanddexamethasoneversusbortezomibanddexamethasoneforpatientswith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ENDEAVOR):Arandomisedꎬphase3ꎬopen ̄labelꎬmulticentrestudy[J].LancetOncolꎬ2016ꎬ17(1):27 ̄38.[13]㊀StewartAKꎬRajkumarSVꎬDimopoulosMAꎬetal.Carfilzomibꎬlenalidomideꎬanddexamethasoneforrelapsed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5ꎬ372(2):142 ̄152.[14]㊀LandgrenOꎬSonneveldPꎬJakubowiakAꎬetal.Carfilzomibwithimmunomodulatorydrugsforthetreatmentofnewlydiagnosedmultiplemyeloma[J].Leukemiaꎬ2019ꎬ33(9):2127 ̄2143. [15]㊀MateosMVꎬMassziTꎬGrzaskoNꎬetal.Impactofpriortherapyontheefficacyandsafetyoforalixazomib ̄lenalidomide ̄dexam ̄ethasonevs.placebo ̄lenalidomide ̄dexamethasoneinpatientswith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inTOURMALINE ̄MM1[J].Haematologicaꎬ2017ꎬ102(10):1767 ̄1775.[16]㊀MoreauPꎬMassziTꎬGrzaskoNꎬetal.Oralixazomibꎬlenalido ̄mideꎬanddexamethasonefor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6ꎬ374(17):1621 ̄1634.[17]㊀NijhofISꎬvandeDonkNWCJꎬZweegmanSꎬetal.CurrentandNewTherapeuticStrategiesfor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AnUpdate[J].Drugsꎬ2018ꎬ78(1):19 ̄37. [18]㊀AllegraAꎬAlonciAꎬGeraceDꎬetal.Neworallyactiveproteasomeinhibitorsinmultiplemyeloma[J].LeukResꎬ2014ꎬ38(1):1 ̄9. [19]㊀SpencerAꎬHarrisonSꎬZonderJꎬetal.Aphase1clinicaltrialevaluatingmarizomibꎬpomalidomideandlow ̄dosedexamethasonein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NPI ̄0052 ̄107):Finalstudyresults[J].BrJHaematolꎬ2018ꎬ180(1):41 ̄51. [20]㊀DiKꎬLloydGKꎬAbrahamVꎬetal.Marizomibactivityasasingleagentinmalignantgliomas:Abilitytocrosstheblood ̄brainbarrier[J].NeuroOncolꎬ2016ꎬ18(6):840 ̄848.[21]㊀BadrosAꎬSinghZꎬDhakalBꎬetal.Marizomibforcentralnervoussystem ̄multiplemyeloma[J].BrJHaematolꎬ2017ꎬ177(2):221 ̄225.[22]㊀RajanAMꎬKumarS.Newinvestigationaldrugswithsingle ̄agentactivityinmultiplemyeloma[J].BloodCancerJꎬ2016ꎬ6(7):e451.[23]㊀GelfandETꎬBasualdoCAꎬCallaghanJC.Carcinoidtumorofthethymusassociatedwithrecurrentpericarditis[J].Chestꎬ1981ꎬ79(3):350 ̄351.[24]㊀ZhouHJꎬAujayMAꎬBennettMKꎬetal.Designandsynthesisofanorallybioavailableandselectivepeptideepoxyketoneprotea ̄someinhibitor(PR ̄047)[J].JMedChemꎬ2009ꎬ52(9):3028 ̄3038.[25]㊀SpuntSLꎬGruppSAꎬVikTAꎬetal.PhaseⅠstudyoftemsirolimusinpediatricpatientswithrecurrent/refractorysolidtumors[J].JClinOncolꎬ2011ꎬ29(21):2933 ̄2940.[26]㊀HurchlaMAꎬGarcia ̄GomezAꎬHornickMCꎬetal.Theepoxyketone ̄basedproteasomeinhibitorscarfilzomibandorallybioavailableoprozomibhaveanti ̄resorptiveandbone ̄anabolicactivityinadditiontoanti ̄myelomaeffects[J].Leukemiaꎬ2013ꎬ27(2):430 ̄440. [27]㊀SzalatRꎬMunshiNC.NovelAgentsinMultipleMyeloma[J].CancerJꎬ2019ꎬ25(1):45 ̄53.[28]㊀ChimCSꎬKumarSKꎬOrlowskiRZꎬetal.Correction:Manage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Novelagentsꎬantibodiesꎬimmunotherapiesandbeyond[J].Leukemiaꎬ2019ꎬ33(4):1058 ̄1059.[29]㊀MorganGJꎬGregoryWMꎬDaviesFEꎬetal.Theroleofmainte ̄nancethalidomidetherapyinmultiplemyeloma:MRCMyelomaIXresultsandmeta ̄analysis[J].Bloodꎬ2012ꎬ119(1):7 ̄15. [30]㊀ZagouriFꎬTerposEꎬKastritisEꎬetal.Anupdateontheuseoflenalidomideforthetreatmentofmultiplemyeloma[J].ExpertOpinPharmacotherꎬ2015ꎬ16(12):1865 ̄1877.[31]㊀GormleyNJꎬKoCWꎬDeisserothAꎬetal.FDADrugApproval:ElotuzumabinCombinationwithLenalidomideandDexamethasonefortheTreatmentof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ClinCancerResꎬ2017ꎬ23(22):6759 ̄6763.[32]㊀RichardsonPGꎬHolsteinSAꎬSchlossmanRLꎬetal.Lenalidomideincombinationoraloneasmaintenancetherapyfollowingautolo ̄gousstemcelltransplantin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Areviewofoptionsforandagainst[J].ExpertOpinPharmacotherꎬ2017ꎬ18(18):1975 ̄1985.[33]㊀vanBeurden ̄TanCHYꎬFrankenMGꎬBlommesteinHMꎬetal.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andNetworkMeta ̄AnalysisofTreatmentOutcomesin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JClinOncolꎬ2017ꎬ35(12):1312 ̄1319. [34]㊀EngelhardtMꎬAjayiSꎬReinhardtHꎬetal.Pomalidomide[J].RecentResultsCancerResꎬ2018ꎬ212:169 ̄185.[35]㊀DimopoulosMAꎬPalumboAꎬCorradiniPꎬetal.Safetyandefficacyofpomalidomidepluslow ̄dosedexamethasoneinSTRATUS(MM ̄010):Aphase3bstudyin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6ꎬ128(4):497 ̄503.[36]㊀LudwigHꎬSonneveldP.Diseasecontrolinpatientswith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Whatistheoptimaldurationoftherapy?[J].LeukResꎬ2012ꎬ36(Suppl1):S27 ̄34. [37]㊀LaroccaAꎬMontefuscoVꎬBringhenSꎬetal.Pomalidomideꎬcyclo ̄phosphamideꎬandprednisonefor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 ̄loma:Amulticenterphase1/2open ̄labelstudy[J].Bloodꎬ2013ꎬ122(16):2799 ̄2806.[38]㊀DimopoulosMAꎬOriolAꎬNahiHꎬetal.Daratumumabꎬlenalido ̄mideꎬanddexamethasonefor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6ꎬ375(14):1319 ̄1331.[39]㊀LonialSꎬWeissBMꎬUsmaniSZꎬetal.Daratumumabmonotherapyinpatientswithtreatment ̄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SIRIUS):Anopen ̄labelꎬrandomisedꎬphase2trial[J].Lancetꎬ2016ꎬ387(10027):1551 ̄1560.[40]㊀XuXSꎬDimopoulosMAꎬSonneveldPꎬetal.PharmacokineticsandExposure ̄ResponseAnalysesofDaratumumabinCombinationTherapyRegimensfor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J].AdvTherꎬ2018ꎬ35(11):1859 ̄1872.[41]㊀ChariAꎬSuvannasankhaAꎬFayJWꎬetal.Daratumumabpluspomalidomideanddexamethasonein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7ꎬ130(8):974 ̄981. [42]㊀PalumboAꎬChanan ̄KhanAꎬWeiselKꎬetal.DaratumumabꎬBortezomibꎬandDexamethasonefor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6ꎬ375(8):754 ̄766.[43]㊀BlairHA.Daratumumab:AReviewin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Drugsꎬ2017ꎬ77(18):2013 ̄2024. [44]㊀BlommesteinHMꎬvanBeurden ̄TanCHYꎬFrankenMGꎬetal.Efficacyoffirst ̄linetreatmentsformultiplemyelomapatientsnoteligibleforstemcelltransplantation:Anetworkmeta ̄analysis[J].Haematologicaꎬ2019ꎬ104(5):1026 ̄1035.[45]㊀RoyceSGꎬVerverisKꎬKaragiannisTC.Histonedeacetylaseinhibi ̄tors:Canweconsiderpotentanti ̄neoplasticagentsforthetreatmentofasthma?[J].AnnClinLabSciꎬ2012ꎬ42(3):338 ̄345. [46]㊀LonialSꎬDimopoulosMꎬPalumboAꎬetal.Elotuzumabtherapyfor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5ꎬ373(7):621 ̄631.[47]㊀GrosickiSꎬBarchnickaA.Elotuzumab:Anovelimmune ̄stimula ̄tingtherapytotreatmultiplemyeloma[J].ExpertRevHematolꎬ2016ꎬ9(7):621 ̄628.[48]㊀ZhangTꎬWangSꎬLinTꎬetal.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oftheefficacyandsafetyofnovelmonoclonalantibodiesfortreat ̄mentof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Oncotargetꎬ2017ꎬ8(20):34001 ̄34017.[49]㊀TaiYTꎬDillonMꎬSongWꎬetal.Anti ̄CS1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dyHuLuc63inhibitsmyelomacelladhesionandinducesantibody ̄dependentcellularcytotoxicityinthebonemarrowmilieu[J].Bloodꎬ2008ꎬ112(4):1329 ̄1337.[50]㊀LiuJDꎬSunCYꎬTangLꎬetal.EfficacyandSafetyofPanobinostatinRelapsedor/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MetaAnalysesofClinicalTrialsandSystematicReview[J].SciRepꎬ2016ꎬ6:27361[51]㊀JagannathSꎬHeffnerLTJrꎬAilawadhiSꎬetal.IndatuximabRavtansine(BT062)MonotherapyinPatientsWith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ClinLymphomaMyelomaLeukꎬ2019ꎬ19(6):372 ̄380.[52]㊀AtadjaP.Developmentofthepan ̄DACinhibitorpanobinostat(LBH589):Successesandchallenges[J].CancerLettꎬ2009ꎬ280(2):233 ̄241.[53]㊀RichardsonPGꎬHungriaVTꎬYoonSSꎬetal.Panobinostatplusbortezomibanddexamethasoneinpreviouslytreatedmultiplemyeloma:Outcomesbypriortreatment[J].Bloodꎬ2016ꎬ127(6):713 ̄721.[54]㊀AbbasiJ.AmidFDAapprovalfilingsꎬanotherCAR ̄Ttherapypatientdeath[J].JAMAꎬ2017ꎬ317(22):2271.[55]㊀AliSAꎬShiVꎬMaricIꎬetal.Tcellsexpressingananti ̄B ̄cellmaturationantigenchimericantigenreceptorcauseremissionsof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6ꎬ128(13):1688 ̄1700. [56]㊀BaumeisterSHꎬMuradJꎬWernerLꎬetal.PhaseITrialofAutolo ̄gousCARTCellsTargetingNKG2DLigandsinPatientswithAML/MDSandMultipleMyeloma[J].CancerImmunolResꎬ2019ꎬ7(1):100 ̄112.[57]㊀CohenADꎬGarfallALꎬStadtmauerEAꎬetal.Bcellmaturationantigen ̄specificCARTcellsareclinicallyactiveinmultiplemyeloma[J].JClinInvestꎬ2019ꎬ129(6):2210 ̄2221. [58]㊀XuJꎬWangQꎬXuHꎬetal.Anti ̄BCMACAR ̄Tcellsfortreatmentofplasmacelldyscrasia:CasereportonPOEMSsyndromeandmultiplemyeloma[J].JHematolOncolꎬ2018ꎬ11(1):128. [59]㊀DhakalBꎬSzaboAꎬChhabraSꎬetal.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forNewlyDiagnosedMultipleMyelomaintheEraofNovelAgentInduc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J].JAMAOncolꎬ2018ꎬ4(3):343 ̄350.[60]㊀LemieuxEꎬHulinCꎬCaillotDꎬetal.Autologousstemcelltrans ̄plantation:Aneffectivesalvagetherapyinmultiplemyeloma[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ꎬ2013ꎬ19(3):445 ̄449. [61]㊀VeltriLWꎬMiltonDRꎬDelgadoRꎬetal.Outcomeofautologous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Cancerꎬ2017ꎬ123(18):3568 ̄3575.[62]㊀HtutMꎬDᶄSouzaAꎬKrishnanAꎬetal.Autologous/Allogeneic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versusTandem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forMultipleMyeloma:ComparisonofLong ̄TermPostrelapseSurvival[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ꎬ2018ꎬ24(3):478 ̄485.[63]㊀FranssenLEꎬRaymakersRAꎬBuijsAꎬetal.Outcomeofallogeneictransplantationinnewlydiagnosedand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Long ̄termfollow ̄upinasingleinstitution[J].EurJHaematolꎬ2016ꎬ97(5):479 ̄488.[64]㊀GiraltSꎬGarderetLꎬDurieBꎬetal.AmericanSocietyof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ꎬEuropeanSocietyof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ꎬBloodandMarrowTransplantClinicalTrialsNetworkꎬandInternationalMyelomaWorkingGroupConsensusConferenceonSalvage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RelapsedMultipleMyeloma[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ꎬ2015ꎬ21(12):2039 ̄2051.收稿日期:2019 ̄06 ̄09㊀修回日期:2019 ̄10 ̄26㊀编辑:郑雪。
多瘤病毒资料
多瘤病毒治疗药物的 研究进展
• 多瘤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已有多种多瘤病 毒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 免疫治疗药物:如干扰素、细胞因子等 • 多瘤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药物副作用、药物 耐药性和药物疗效等问题
多瘤病毒研究的未来趋制机制
• 多瘤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感染和复制过程相似,主要包括吸附、穿 透、复制、组装和释放
• 吸附: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 穿透:病毒颗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 复制: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 组装:病毒蛋白质和病毒衣壳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 释放:新产生的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 多瘤病毒在不同宿主中的感染和复制机制可能受到宿主细胞类型、 宿主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多瘤病毒的实验室诊 断方法
• 多瘤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免疫 学检测等
• 病毒分离:从宿主组织中分离出病毒颗粒 • 核酸检测:检测宿主组织中的病毒基因组DNA • 免疫学检测:检测宿主血清中的病毒抗体 • 多瘤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
多瘤病毒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多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多瘤病毒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已有多种多瘤病毒疫 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预防性疫苗:如多瘤病毒B疫苗和多瘤病毒8型疫苗 • 治疗性疫苗:如多瘤病毒J型疫苗 • 多瘤病毒疫苗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疫苗安全性、疫苗有效 性和疫苗覆盖范围等问题
多瘤病毒的宿主范围和宿主适应性
多瘤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包括人类、动物、 昆虫等
• 人类多瘤病毒主要感染肾脏、肝脏、 皮肤、神经系统等组织 • 动物多瘤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鸟 类、鱼类等动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schiff base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2
推荐指数 9 7 3 3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合成 席夫碱 晶体结构 schiff碱 配合物 过渡金属配合物 表征 抑菌活性 hplc-ms 靛红 镍配合物 铜配合物 钴配合物 钴离子选择性电极 金属配合物 重氮树脂 配位自组装 还原希夫碱 过氧化氢酶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西佛碱 茴香醛 苯胺 苯乙烯 肝癌细胞 聚合 笨甲醛 稀土配合物 稀土催化剂 离子选择性电极 硒 电化学性能 甲基三氧化铼 生物活性 环氧化 烷基异氰酸酯 烷基吡啶 烯烃环氧化 烯烃 水杨醛schiff碱 水杨酸根 氧化 微管 往复摩擦磨损 席夫碱还原 席夫碱缩合反应 希夫碱反应 希夫碱 大环化合物 多倍体巨细胞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合成 9 晶体结构 6 席夫碱 5 schiff碱 4 赖氨酸席夫碱 2 西佛碱 2 萘酰亚胺 2 荧光分子开关 2 荧光 2 离子选择性电极 2 磁性 2 硫氰酸根 2 中性载体 2 mn(ⅲ)配合物 2 阴离子识别 1 铜配合物 1 铜(ⅱ)配合物 1 铜 1 钌配合物 1 金属-金属间相互作用 1 酚羟基 1 配合物 1 邻香草醛-2-噻吩甲酰腙 1 还原schiff碱 1 过渡金属配合物 1 表观消化率 1 表征 1 葡萄糖基 1 葡萄糖 1 荧光光谱 1 苯甲醛 1 苯并咪唑 1 胶凝剂 1 绵羊,小肠 1 绵羊 1 稀土 1 硼配合物 1 破乳性能 1 瘤胃 1 电荷转移 1 电化学研究 1 电化学合成 1 生物活性 1 甘氨酸schiff碱三核铜(ⅱ) 1 烯烃氧化 1 激发态 1 溶致变色效应 1 溶致变色 1 游离氨基酸 1 水杨醛缩甘氨酸schiff碱 1 水杨醛席夫碱 1 氨基酸席夫碱 1
人巨细胞病毒UL111A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综述·人巨细胞病毒UL111A 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李修彬,李圣冰,肖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原移植研究室,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北京市器官移植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DOI :10.3969/j.issn.2095-5332.2020.06.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802804);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孵化项目(19QNP060);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课题重点课题(2018ZD-008) 通讯作者:肖漓,Email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 ) 是一种疱疹病毒,属于DNA 病毒,也称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
巨细胞病毒分布广泛,血清阳性率约为40%~10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检测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8190例HCMV 血清标本,发现HCMV 血清学阳性率高达95.4%[2]。
HCMV 感染能够引起以生殖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脏以及肾脏疾患为主的各系统感染,出现轻微症状直到严重缺陷甚至死亡。
HCMV 是与肾移植术后感染关系最密切的病毒,活动性发病率为50%~75%,有10%~30%的患者出现症状,因此,HCMV 已成为造成肾移植受者感染合并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另外,HCMV 还是导致出生缺陷的主要传染性原因,孕妇感染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后果,导致感觉神经缺陷,包括耳聋、失明和精神发育迟滞等[3],在原发感染后,HCMV 即建立终生潜伏感染。
潜伏感染的特征在于静止状态,病毒颗粒无法检测到,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再激活导致病毒复制,病毒存在于尿液、血液和唾液等体液中,从中脱落时会发生病毒传播[4]。
实体器官和干细胞移植受者也易受HCMV 疾病的影响,虽然已有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手段,但抗药性突变株正以惊人的速度出现[5]。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在肿瘤中浸润,是构成肿瘤微环境(TME)的重要免疫细胞,参与调控肿瘤的多种复杂免疫反应,其数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1],所以靶向作用TAM很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1 TAM的来源与募集TAM有两个主要来源,大部分TAM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这些细胞作为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前体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在血液中循环,并迁移到不同的组织中分化[2];还有很少一部分TAM来源于卵黄囊,并在特定组织定植的巨噬细胞(TRM),不同来源的TAM在功能和作用上的差别尚未明确[3]。
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因子可将巨噬细胞募集到肿瘤细胞周围。
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当其被招募迁移至肿瘤间充质中后,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表型,来适应它们所处的微环境。
现已明确起募集作用的主要因子有CC・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1-3、CC14CC1-5、CC1・7、Ce1-8、CC1-9、CC13、CC1-14、CC1-18、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1-4)、I1/O、I1-13、脂多糖、干扰素Y(IFN-γ)、转录生长因子B(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等。
Hamnton[4]的研究说明,起募集作用的M-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1(CSF-1),是将巨噬细胞募集并极化成TAM的主要因子。
李颜君等[5]认为,M-CSF 与其受体(M-CSFR)结合,继而启动RAS、MAPK.PI3K、SATA、JAK等信号通路,发挥募集巨噬细胞的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在多种肿瘤模型中使用针对M-CSF的阻断剂单克隆抗体(MAb)阻断M-CSF/M-CSFR向TAM的信号传递时,TAM 数量显著减少[6]。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研究进展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活化是大多数肿瘤恶化的标志之一。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作为众多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最重要的亚群之一,在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实体肿瘤中大量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在大多数人类肿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严重影响肿瘤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促肿瘤功能、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以及针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促肿瘤功能: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吞噬了凋亡的肿瘤细胞之后,肿瘤细胞DNA 被并入巨噬细胞的细胞核中,这些巨噬细胞会受到肿瘤细胞DNA 的影响,并转变成具有致瘤能力的类似于肿瘤干细胞的细胞,但在这类细胞的表面,仍含有巨噬细胞标记。
研究人员把这类受到肿瘤细胞DNA影响而获得肿瘤干细胞样特性的巨噬细胞,称之为Tumacrophage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大量分泌促血管新生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后者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血源性细胞转移过程,从而可以通过免疫和非免疫过程促进肿瘤的生长。
此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效果。
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产生免疫抑制因子IL-10、TGFβ、PGE2 等,其中 IL-10 通过抑制化疗药物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显著降低抗肿瘤治疗效果。
在前列腺癌中,较高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预测总体生存率较差,但无生化复发或无复发生存;相反,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 1 的水平升高与无复发生存率更高有关。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胰腺癌小鼠模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和胚胎巨噬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型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并无相关性;损伤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并不会影响胰腺癌的进展。
胚胎来源的巨噬细胞在胰腺癌进展过程中不断扩增;这种扩增是在肿瘤间质内进行的,会影响间质重塑的蛋白质,且胰腺癌组织内的 TAM 与胚胎来源的巨噬细胞更为相像。
杂交瘤细胞体外大规模培养研究进展
杂交瘤细胞体外大规模培养研究进展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显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是免疫检验中的新型试剂,是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作为医学检验试剂,单克隆抗体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如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更便于质量控制,利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小鼠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但是近几十年杂交瘤细胞体外大规模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需求,更进一步促进了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生产技术的发展,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已应用到许多方面。
由于杂交瘤细胞的半贴壁性质,无论是悬浮培养还是贴壁培养,均可进行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大规模培养。
针对应用于体外诊断试剂的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制备单克隆抗体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中空纤维细胞培养和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方法,以及不同培养方法优化的进展。
1975 年,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hler发明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开创了多克隆抗体走向单克隆抗体的新时代,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是当代免疫学中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它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生物学的发展。
单克隆抗体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体外诊断和疾病治疗等方面。
人用治疗的抗体药物主要采用基因工程重组抗体,由CHO、SP20、NS0等细胞表达,而基于杂交瘤细胞培养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目前主要应用于诊断试剂及动物治疗。
目前大部分体外诊断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主要采用体内法,将杂交瘤细胞接种于小鼠腹腔内,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生长,并产生腹水,因而可得到大量的且抗体浓度很高腹水单抗。
小鼠体内杂交瘤细胞培养,腹水中抗体含量浓度高,产量大,可持续抽取,不需要培养基等成本,不需要重复无菌操作,快速简便,但腹水中常混有小鼠的各种杂蛋白(包括IgG) 和脂类物质等,在很多情况下必须要提纯后才能使用,还有动物病毒污染的危险,另外由于小鼠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产品批间差较大。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研究进展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9, 9(1), 45-59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wjcrhttps:///10.12677/wjcr.2019.91008Review of 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Juan Yu, Renya Zhang, Wei Wa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Received: Dec. 23rd, 2018; accepted: Jan. 9th, 2019; published: Jan. 16th, 2019Abstract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 (PGCCs) is a special subgroup of cancer cells, often containing a single giant cell nucleus or multiple nuclei, and the nucleus is usually irregular. Compared with normal diploid cancer cells, PGCCs was different in cell cycle, proliferati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morphology, size,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tumorigenicit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PGCCs has not been valued in the past, and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PGCCs is at the edge of mitosis and the edge of apoptosis, which is not divided, so it is considered to be unviable.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GCCs is not only viable but also has embryonic stem cell like cha-racteristics. It produces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s through asymmetric division of the progeny cell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emoresistance, proliferation, epithel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GCCs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and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Chemoresistance,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研究进展于娟,张仁亚,王卫*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山东济宁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6日摘要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细胞亚群,常含有单个巨大的细胞核或多个细胞核,且*通讯作者。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模拟肿瘤体内的微环境,并探究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肿瘤体内,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对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共培养方法及其优缺点共培养方法是将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一起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以模拟肿瘤体内的微环境。
共培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混合培养,另一种是先将巨噬细胞培养后,再加入肿瘤细胞共同培养。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具体情况决定。
优点:1.模拟肿瘤微环境:共培养可以模拟肿瘤体内的微环境,便于研究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共培养可激活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促进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3.促进药物筛选:共培养可用于药物筛选,评价药物对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影响,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1.实验条件较为苛刻:共培养需要保证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比例和密度,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2.难以分离:共培养后,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能互相粘附,分离困难。
3.不适用于其他免疫细胞:共培养主要用于模拟肿瘤体内巨噬细胞的作用,不适用于其他免疫细胞。
二、共培养的应用共培养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下面介绍一些目前较为热门的应用。
1.研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共培养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研究肿瘤细胞如何逃避巨噬细胞攻击的机制。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逃避免疫攻击。
共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这一过程,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认识。
2.评价免疫细胞介导的肿瘤治疗效果共培养可以用于评价免疫细胞介导的肿瘤治疗效果。
近年来,免疫细胞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共培养对于评价免疫细胞是否能有效攻击肿瘤细胞、是否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筛选肿瘤免疫抑制因子共培养可以用于筛选肿瘤免疫抑制因子。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李佳妮;王卓;孙瑞;杨勇【摘要】Macrophage which surrounds tumor cells is termed 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 TAM takes part in tumorinitiation,invasion,metastasis and suppression of anti - tumor immune response. The amount of TAM,to a certain de-gree,can predict the prognosis of cancer patients. So far,some new medicine had been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targeting TAM.%浸润在肿瘤细胞周围的巨噬细胞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肿瘤发生、侵袭与转移、及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等。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实现抗肿瘤作用的新药在临床投入使用。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3页(P237-239)【关键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微环境;分子机制;临床应用【作者】李佳妮;王卓;孙瑞;杨勇【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简称TAM)是泛指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浸润于肿瘤并影响其发展转归的巨噬细胞[1-2]。
抗癌研究的新进展
抗癌研究的新进展癌症是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几种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引起了科学界和医疗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抗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癌症机制的新视角,也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本文将围绕各个方面展开,讨论抗癌研究中的一些新发现和技术应用。
癌症的生物学基础为了理解抗癌研究的发展,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癌症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癌症是一种基因组不稳定性引起的复杂疾病,涉及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和表观遗传变化所导致的细胞行为异常,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基因组学的应用近年来,癌症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通过对肿瘤DNA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出与癌症相关的特定基因。
这一过程包括下一代测序(NGS)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基因数据。
通过对比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基因组差异,研究人员能够抓住关键突变,从而提出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免疫疗法的兴起在实验室研究取得突破之后,免疫疗法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抗癌手段。
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这一方法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副作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免疫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之一,通过干预肿瘤细胞与免疫T细胞之间的负反馈机制,使得T细胞能够更有效地攻击肿瘤。
以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为代表,这类药物已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比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CAR-T细胞疗法另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是CAR-T细胞疗法。
这一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具有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能力,然后再将这些改造后的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进行治疗。
目前,该方法已经被批准用于某些类型的血液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等,效果显著。
靶向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相较于传统化疗强调精准性,通过直接针对肿瘤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分子靶点,以最小化正常细胞受到损伤的问题。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1.遗传学研究:近年来,逐渐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存在一系列的染色体异常,包括例行发生的13号染色体的缺失和双体及14号染色体的转位。
研究还发现了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一些基因突变,例如KRAS、NRAS和BRAF等。
这些遗传异常的进一步研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2.免疫学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免疫相关的疾病,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例如,T细胞的活化和调节失衡,导致不正常的细胞增殖和免疫能力下降。
目前,针对这些异常的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
3.新型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然而,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效果有限。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提出,例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其中,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4.预后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进展的监测。
目前,流式细胞术、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预后评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标志物和遗传变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治疗耐药机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耐药性是治疗失败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多种与治疗耐药相关的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异常信号通路激活和免疫逃逸等。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阐明这些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来克服耐药性。
总的来说,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遗传学、免疫学、新型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治疗耐药机制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9, 9(1), 45-59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wjcrhttps:///10.12677/wjcr.2019.91008Review of 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Juan Yu, Renya Zhang, Wei Wa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Received: Dec. 23rd, 2018; accepted: Jan. 9th, 2019; published: Jan. 16th, 2019Abstract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 (PGCCs) is a special subgroup of cancer cells, often containing a single giant cell nucleus or multiple nuclei, and the nucleus is usually irregular. Compared with normal diploid cancer cells, PGCCs was different in cell cycle, proliferati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morphology, size,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tumorigenicit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PGCCs has not been valued in the past, and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PGCCs is at the edge of mitosis and the edge of apoptosis, which is not divided, so it is considered to be unviable.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GCCs is not only viable but also has embryonic stem cell like cha-racteristics. It produces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s through asymmetric division of the progeny cell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emoresistance, proliferation, epithel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GCCs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and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Chemoresistance,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研究进展于娟,张仁亚,王卫*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山东济宁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6日摘要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细胞亚群,常含有单个巨大的细胞核或多个细胞核,且*通讯作者。
于娟等细胞核通常不规则。
与普通二倍体肿瘤细胞相比,PGCCs细胞周期、增殖方式、分化能力、形态、大小、染色体异常、致瘤性、抵抗放化疗等方面均不相同。
过去常认为PGCCs处于有丝分裂的阻滞期并且处于细胞凋亡的边缘,是无法存活的,因此不被重视。
但是最近研究发现,PGCCs不仅是可生存的,而且具备胚胎干细胞样特性,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子代细胞,进行多向分化,且在肿瘤耐药、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PGCCs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多向分化,耐药,上皮间质转化,侵袭转移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恶性肿瘤是指肿瘤细胞处于去分化状态,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多个基因组DNA拷贝(多倍体)的巨型细胞,被称为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s) [1]。
PGCCs是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癌细胞亚群,主要存在于实体肿瘤中,含单个巨大细胞核或多个细胞核,细胞核通常不规则。
病理学家张诗武等[2]将细胞核体积与二倍体肿瘤细胞核的比例≥3的细胞定义为PGCCs。
PGCCs通常被认为是基因组不稳定性的中间产物。
在形态、大小、染色体异常、致瘤性、抗放疗和抗化疗方面,PGCCs与普通二倍体癌细胞均有显著不同[3]。
这类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常被发现,但是过去不被重视,通常认为PGCCs是处于有丝分裂的阻滞期并且处于细胞凋亡的边缘的细胞,是不分裂且不能生存的。
然而,最近研究发现,这些大的癌细胞不仅是可生存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具有癌症干细胞样特性的子代细胞[1][4]。
研究表明,四倍体细胞促进癌细胞存活并促进转化,在放射治疗、化疗和RAS致癌基因激活后,在衰老的成纤维细胞和癌细胞中观察到,多倍体肿瘤巨细胞出芽产生子代细胞而再生。
多倍体可以促进衰老诱导的复制障碍,促进肿瘤的进展,甚至会导致转移[5]。
多倍体比二倍体有多重优势,例如,与有丝分裂的细胞相比,PGCCs 具有灵活性,对高度结构化的组织破坏性较小。
此外,PGCCs基因组拷贝数增加,它们通常产生基因的相互作用、表观遗传变化、基因表达水平以及DNA重组,这些基因表达变化可能是癌细胞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因素,进行高效的DNA复制,更能适应肿瘤微环境的低氧和其他刺激,产生子代细胞更加高效,所有这些机制都可以协同工作,促进快速的恶性增长[4]。
PGCCs促进了实体瘤的异质性并具有癌症干细胞的特性,PGCCs的数量通常随着病理分级和分期程度增高而增加[1][2][3][4][6][7][8][9][10]。
大多数的PGCCs都存在于坏死区域周围以及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的浸润边界,这些地方的肿瘤细胞处于低氧微环境中[8][9]。
PGCCs通常在高级别癌症、化疗或靶向治疗后被发现,而且通常随着肿瘤分期、分级和治疗而增加[11]。
然而,由于对PGCCs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少,PGCCs只在病理学家阅片的时候经常被发现,并没有引起肿瘤学家的广泛关注[4]。
2. PGCCs形成机制2.1. PGCCs不是细胞衰老状态传统认为多倍体细胞是细胞的衰老状态,而多倍体诱导则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机制,因为多倍体于娟等细胞被认为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S Zhang等对HEY、SKOv3和MDA-MB-23形成的PGCCs进行β-Gal 染色未发现阳性染色,表明PGCCs并不处于衰老状态[7]。
研究已经证明PGCCs通过出芽产生子代细胞,而子细胞出芽则与衰老逃避有关[1]。
PGCCs可以通过形成一个非整倍性的后代来逃离衰老,这种后代具有增殖能力,且对抗癌治疗具有抗性,研究表明,紫杉诱导的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失败可以激活衰老程序并导致衰老PGCCs的形成,同时促进重新编程和基因组重组以产生新的耐药癌症细胞[11]。
2.2. 组蛋白表观遗传调控可能在PGCCs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PGCCs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有多个DNA拷贝,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揭示了单个PGCC 中多个DNA拷贝的存在[2]。
但尚不清楚这些DNA在遇到组蛋白时如何组织成核体的。
卵巢癌细胞系HEY和SKO v3在使用CoCl2处理以后形成PGCCs,通过蛋白质组分析HEY和SKOv3及其PGCCs,PGCCs 中下调最显著的是参与核苷生成的组蛋白H1链蛋白家族。
不同类型的组蛋白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表达在HEY-PGCCs中则显著升高,在SKOv3-PGCCs中,磷酸化的H2AX,三甲基-H3和H1.3的表达比普通SKOv3细胞要高。
这些结果有力地表明,组蛋白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可能在PGCCs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4]。
为了确定PGCCs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N Niu等对二倍体HEY细胞进行H1B、Aurora A 和γ-tubulin染色后使用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观察。
在有丝分裂期间,H1B被高度表达并与染色体共定位在细胞的中间平面上,在中心体的纺锤体极中发现了Aurora A,而且在排列的染色体两端都很容易看到中心体γ-tubulin。
而在PGCCs中,没有发现任何纺锤体样的结构,而α-tubulin形成了一个微管状结构,围绕着伴有出芽的巨大细胞核。
在一些细胞核中,只有零星的H1B阳性颗粒散在,这表明染色体并不是用组蛋白组装的。
此外,没有Aurora A表达。
出芽的细胞在横切面上由红色荧光标示的不连续的α-tubulin 组成的微管网状结构围绕,在纵切面上,由微管状编织结构所围绕,并由纤细的纤维桥连接。
此外,细胞核也分裂成大小不同的子核,它们连接到一个纤细的染色质桥上。
这一过程并不涉及中心体的组装,因为缺乏γ-tubulin染色[5]。
2.3. 常见诱导剂及产生方式PGCCs可以通过失败的细胞周期(核内复制)或细胞融合产生[2][3][4][12]。
核内复制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被称为核内周期,它由交替的DNA合成期(S)和间隙期(G)组成,在有丝分裂期(M)或细胞分裂期间没有染色体分离。
另一种形式被称为核内有丝分裂,在这种情况下,细胞执行一种失败的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不会完全分离或细胞不会完全分裂,然后重新进入S期以产生多核细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