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浅析文学蕴藉
浅析文学中的话语蕴藉摘要: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了可能性。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一下话语蕴藉在文学中体现,从而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到话语蕴藉的含义。
关键字:话语蕴藉;文学活动;文本;含蓄;含混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蕴藉,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的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话语蕴藉贯穿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活动中的话语蕴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归隐之初,陶渊明作为“说话人”,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最终的心灵归宿。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出仕有着一种强烈的憧憬,但当时东晋王朝门阀制度森严,统治腐朽黑暗,造成了诗人心里期待与现实的疏远与背离,诗人不愿屈于现实的黑暗,于是选择从社会中抽身而出,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
如今,我们作为“受话人”,在阅读诗人的作品时,诗人身上那股淡泊之气通过作品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
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片灿然的菊花丛中,一位古铜色皮肤的沧桑老人手采几朵菊花,悠悠然的望着远处的南山,眼神中透露着睿智的光辉。
落日余晖中,一群群鸟儿朝着夕阳的方向飞去,飞向自己的家,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和谐,给人的内心带来一种极其安定的感觉。
现代人在提起陶渊明时,总是会想到这样一些词去评价他:淡泊、悠然、静穆、自得。
而且有许多人被陶渊明的这种品质深深感染,以此指引自己的生活,这正是作品中的思想在读者身上深深沉淀的体现,诗人与读者通过作品实现了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沟通。
谈《阿q正传》中的话语蕴藉
谈《阿q正传》中的话语蕴藉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而含蓄是其典范形态之一.阿Q的形象之所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阐释空间,与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广泛地使用话语蕴藉有很大的关系,其大量地运用含蓄的模糊的手法,使得思想内容蕴蓄深厚而余味深长.本文主要从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性,人名中包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大量虚词的巧妙运用这几个方面探讨《阿Q正传》中的话语蕴藉属性,更好地去理解阿Q所象征的当时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深刻地去分析在这些细微的词和句背后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内涵.。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范文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有其表面意义,在其表面下常含有深刻的话语蕴藉。
比如,经典的《红楼梦》所蕴含的道德教育。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言行透露出社会上种种丑陋的习俗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便可视为作者对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默默倡导,具有较强的话语蕴藉属性。
贾宝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他的堕落经历和冷静的反思,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腐朽,以及庶民对权贵们和道德败坏的呼声。
林黛玉则代表着一个纯洁的灵魂,她的悲剧命运、对名利的不屑和不甘,以及最终的自尽,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些形象既是作者对历史现实的注脚,也暗示出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红楼梦》中,诸如爱情、权力、财富等话题都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虽然文学作品并非是为了教育读者,但是它常常蕴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在文学的层面上释放着作者的哲思,引导着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为解析《红楼梦》中人物经历的道德探究,重点在于凸显小说的话语蕴藉。
同时通过明确小说中两位代表人物的角色意义,下面阐述小说中对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和探究。
用词分析:本文的用词较为正式,且给人以深入解析的感觉,接近于学术的用词方式。
范文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包含着强烈的话语蕴藉,我们可以通过善用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来借助艺术的力量,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班纳特家姐妹与达西夫妇之间的故事。
其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作为一位天性独立、有思想的女性,恰巧遇见了达西先生。
达西先生在伊丽莎白的眼中,是一位傲慢、冷酷的人,伊丽莎白不仅深受其所以然的侮辱,还被其钟情的男友威克姆先生出卖。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Discourse implication)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所隐含的含义和意义,丰富了文本的语义层次和阐释深度。
在文学中,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运用比喻、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传递多重意义和思想。
这些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深藏在语言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解读和思考。
2.行间意味与潜台词:文学作品中的行间意味和潜台词是指作品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但读者可以从语言和情境暗示中捕捉到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作品传达了更加深刻和微妙的观点和情感。
3.话语的外延与内涵: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不仅有表面上字面的意义,还包含了更加深层的内涵和外延。
作品通过一系列词语和造句方式的组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事件、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4.文化价值与社会观念:文学作品承载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通过话语蕴藉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作品中隐含的社会规范、道德评判和文化传统等成为读者理解作品背后意义的重要线索。
举个例子,以《1984》这部小说为例,乔治·奥威尔通过对话、描述和情节描写等语言手法展示了强权政府的恐怖统治和个人权利被粉碎的主题。
小说中,党的控制和操纵被隐含在政治术语、宣传口号和对人性的扭曲的方式中。
通过这种话语蕴藉的方式,作品传递了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自由的探讨。
另一个例子是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对主人公葛列格尔变成甲虫的描写和家庭关系的变化,暗示了现代生活中个体的异化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卡夫卡的语言使用和情节设定中蕴含着深层的心理、社会和人性的意义,使读者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通过隐喻、象征、潜台词等语言手法传达作品更深刻和丰富的意义。
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诗经》看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王君妍 河北大学摘 要: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就《诗经》而言,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关键词:诗经;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语言;意蕴;形象作者简介:王君妍(1998.10-),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73-01“话语蕴藉”是将现代西方“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结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备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语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酝藉”作为评判文学作品成就的标准之一,“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贺贻孙在《诗筏》中说:“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
”以一定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言约旨远,《诗经》的语言表达就体现出这一特征。
通过举例分析《诗经》的语言、意蕴、形象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语言婉转,含蓄蕴藉含蓄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以有言说无言,言约旨远。
《诗经》的语言风格多含蓄,蕴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味,意不浅陋,语不穷尽,曲折情深,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伯兮》中女子起初用极其自豪的口吻描述丈夫,高大威武英勇杰出。
可转入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头发如飞蓬一样凌乱,却无心梳妆,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的思念是含蓄的,丈夫驰骋疆场,妻子有骄傲,有担忧,有孤独,但她深明大义,忠贞不渝。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一直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文学作品就是唐诗宋词。
无论后人怎样努力,几乎都只能够做到模仿,无法实现对其的超越。
唐宋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分发达、澄明和繁荣,先后出现了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全国人民,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十分崇尚诗词,因此唐宋迎来了诗词时代,诗词在这两个时代得到了最鼎盛的发展,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在我国属于最高的诗词水平,真正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我国将唐诗宋词作为珍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家文学领域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一、唐诗意境的审美特质针对唐诗的美学风格来说,其主要具有丰神情韵的特征。
盛唐诗歌肯定、展现和追求的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人间现实。
具有十分深厚的蕴意,体现出了年轻人的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迫切想要为国立功的愿望,这是一种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看起来十分单一,但是却蕴含着多种意蕴。
体现出了含混的特征。
(一)含混形态含混形态即看似并不复杂的话语中蕴藉着许多不确定,可以带给读者无穷的感受。
体现了盛唐李白等诗人的热情豪放,其内容和形式、意境和表象都具有此类特征。
所以,我们根据那些含蓄蕴藉不仅可以联想到朝气蓬勃、大好河山以及秀丽风景等意境。
还可以感受到诗人蔑视世俗、不满现实等思想情感。
(二)以心照境司空曙和韦应物的《江村即事》和《滁州西涧》都具有以心照境的特征,具有深远的意蕴、言外有意等特征,真实地反映出了诗人在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政治理想的生活态度和心境,特备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句,采用客观事物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弦外有音的特征。
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描写了独特的唐诗意境:不仅描写了深远的境界,表达了言外的思乡之情,同时整首诗充斥着怀古伤今的主观情思,因此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在《梦天》这首李贺之的作品中,体现出了更加浓厚的主观色彩,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天上以及人间这两种景观都是自己臆度出来的,体现了诗人曲折的内心世界。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属性强调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挖掘文 学作品潜在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跨学科研究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推动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06
结论
研究总结
话语蕴藉是文学的基本属性,它通过语言的多义、隐 喻、象征等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象征
01 02 03 04
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 意义。
在文学中,象征可以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氛围 或传递深层含义。
象征的运用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发读者 的思考和共鸣。
象征的理解需要读者对作品的主题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体现 了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特点。
使语言具有多义性和含蓄性。
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
03
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 现形式、功能和意义,分析其与文学 创作、接受和批评的关系。
研究意义
话语蕴藉属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读 者的审美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推动 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功能
表达情感和思想
情感表达
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能够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细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思想传达
文学作品通过话语的蕴藉属性,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引导读者思考人 生、社会和世界。
塑造人物形象
个性刻画
话语蕴藉属性有助于刻画出丰满、立 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点。
话语蕴藉名词解释
话语蕴藉名词解释
话语蕴藉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语言表达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手段,传递出隐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话语蕴藉常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和含蓄隐晦的措辞,让读者在表象背后体悟到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话语蕴藉可以在言外寓感,通过诗意的语言和形象细节,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传递给读者。
例如,一首诗中描绘了一片秋天的枫叶,不仅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更是借此隐喻人生的苦痛与无常。
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诗歌传达了一种深情和哲理,激发了读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话语蕴藉还可以通过象征来表达更加深远的意义。
比如在小说中,将一件事物或人物作为象征,代表着更为普遍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作者可以更加抽象和深入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读者通过理解象征的含义,可以超脱个人经历,领会到更广阔的文化价值和共通的人性考量。
话语蕴藉常常利用隐喻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隐含比较,凸显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用“燕子交叉”来形容两人相互游离轻盈的舞姿,寓意优美而动人。
通过隐喻的引用,表达出作者对于舞蹈和人性美感的理解和独特见解。
总之,话语蕴藉是文学中一种重要且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形式,表达出文学作品中更深刻、更丰
富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艺术的体现。
通过话语蕴藉的表现形式,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美学和人性的反思。
文学活动中的话语蕴藉
文学活动中的话语蕴藉09汉教四班张丽娜222009308011225 摘要:文学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活动。
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它的审美特征就蕴藉在不同于日常和科学用语的话语体系中。
文学话语以言约旨远、含蓄凝练,模糊朦胧、含混多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为主要特征,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
关键词:文学活动;语言特征;文本;话语蕴藉;审美空间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清代姚鼐曾经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
”而文学的语言,在具体文学活动中是一种特定的话语活动。
它与日常用语和科学语言有不同和区别,其目的和旨归不仅仅在于传递义学信息,而更重要的是传递美学信息。
语言是文学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其形式本身也是美的。
对读者而言是:“因为自身或者给与朗读者的快乐而受到欣赏。
”所以,文学艺术是语言建构的审美世界,它给人丰富多彩的审美愉悦都蕴含于字里行间,是为一种话语蕴藉的活动。
所谓的话语蕴藉,是指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的一种属性。
文学既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总是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藏中的,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蕴藉”一词,在古代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采自古典诗学。
“蕴”,原意为积聚、收藏,引申而为涵义深奥;“藉”,原意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
语言的含混性、多义性、朦胧性,造成了意境的变化无穷,这便是话语蕴藉给人们带来的艺术美感。
其特征如下: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任何一种语言,从客观上说它的词汇和句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复杂和充满流变性质的,要用这有限的语言表达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语言的困难或者说是言与意的矛盾。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1)含义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是指对文学语言和意义状况的概括,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上。
(2)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含义①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a.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b.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述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c.从阅读和批评来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立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据这种话语蕴藉。
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②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
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文本。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
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措实践中去阐明。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比喻人生境界永远向上继续提升。
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更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浅谈话语蕴藉
随着文学活动及有关对它的认识的演进,文学会显现出新的面貌来,而人们对文学中话语蕴藉的认识也会随之改变,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重印版,第72——73页。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第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把这首诗划为爱情诗,那么“丝”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而“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如果看成是赞美教育工作者的诗,那么就写出了他们像春蚕、像蜡炬一样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自己神圣的使命。赞美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果失去了这些话语系统中的蕴藉,那么这两句诗就失去了意义,就无所谓是文本了。所以,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而且是其意义所在。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属性是相铺相承、不可分离的。整个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举例浅谈文学中的 Nhomakorabea语蕴藉
试论古诗词中的话语蕴藉
试论古诗词中的话语蕴藉摘要:中国古诗词作为独特的文学话语,具有独特的话语蕴藉特征,诗词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美感。
古诗词中的话语蕴藉不仅是诗词内涵和美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评价其成就的重要标准。
话语蕴藉集中体现为含蓄和含混两种典型形态。
古诗词中的话语蕴藉的作用就是通过有限的话语表现出无限的意味,让读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可以让读者自己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去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它以一种凝练的方式呈现一种含蓄、简练而且朦胧的美,而不拘泥于文本中所呈现的具体事物和景物,它可以超乎事物表面从而达到一种更深的境界,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开拓诗词中的意境了,寻找出隐藏在诗词背后的深远意蕴。
关键词:话语蕴藉古诗词含蓄含混一、话语蕴藉的内涵“蕴藉”又写做“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原意为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意为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为含蓄。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他明确把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在《诗筏》中更进一步主张“诗以蕴藉为主”,他把蕴藉提高到文学创作的头等地位。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把蕴藉作为评价诗词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准:“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他把“蕴藉”与“空灵”连用,明显是称赞苏轼的《水调歌头》含蓄有余而且蓄积深厚。
这些都表明了“蕴藉”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语言的内涵应含蓄有余且蓄积深厚,让人回味无穷。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谈《江汉》话语蕴藉
谈《江汉》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 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而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诗 文作者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深刻的含义,其中意蕴值得读者去发掘,下面心杜甫的《江 汉》为例,谈谈其话语蕴藉。
《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
“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
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
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
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
《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
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显然,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是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纵观当今文坛,所谓的严肃文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严肃文学为何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无法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说话人”与“受话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新一代年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严肃文学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食之甚是枯燥。
话语蕴藉与文学作品蕴藉美欣赏
话语蕴藉与文学作品蕴藉美欣赏从古至今,人们对话语和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认可和依赖,因为它们是文明世界中最重要的表达形式。
话语和文学作品都带有一种可以激发人们共鸣的美感,这里指的是可以欣赏的蕴藉美。
为了能够尽可能更好地欣赏其蕴藉美,本文将对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指的是说话者用语言表达的意图,是一种将丰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背景投射到一句话中的能力。
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语义、表达和语用,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语用。
语用具体指某种社会文化以及某个话语者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性和语法层面。
它要求说话者深刻理解语言的特点,并能够把握语言的运用方式。
此外,话语蕴藉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态度,它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一种独特的语言处理方式,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好地传达出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要详细讨论的是文学作品的蕴藉美。
文学作品的蕴藉美是指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和文学情趣等。
欣赏文学作品的蕴藉美,首先要求读者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真正的文学经典之美。
此外,文学作品的蕴藉美还有许多具体的体现,如着力历史事实的描绘、表达文学情愫的抒写以及运用艺术形式来描述现实情景的表现力等等。
最后,要补充的是,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都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艺术欣赏体验,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风韵。
因此,欣赏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既需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识,也需要细心的品味。
只有深入理解它们的精髓,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艺术欣赏体验。
综上所述,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美为文明世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欣赏乐趣。
它们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解来把握其本质,以便更加深入欣赏其所蕴藉的美。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都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发掘出其中更为精彩的涵义。
浅议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解都与作者创造出的话语蕴藉息息相关。在文学 活动中从开始创造话语蕴藉到阅读理解话语蕴藉 这段时间内, 探索话语蕴藉的性质尤为重要 。
高尔基 曾说过“ 文学 的第一要素是语 言” , 指 出了语言在文 学作 品构成 中的重 要性。 儿 脚 语
言是文 学 审美形 象 的符 号 和 载 体 , 文 学艺 术 是 用 语 言建 构 的审美 世 界 , 它 给 人 带 来 的 丰 富多 彩 的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3 No . 5 O c t . 2 0 1 3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浅 议文学 的话语蕴藉性质
张 瑜
( 河南大学 文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在文学艺术领域 , 蕴藉 是指 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 表 明文学作为
藉” 一词 , 在古代 又常常写作“ 酝藉 ” 或 “ 蕴籍 ” , 采自 古典诗学。“ 蕴” 原意 为积聚、 收藏, 引申而 为含义深奥 , “ 藉” 愿意为草甸 , 有依托之意 , 引申 为含蓄。童庆炳在 《 文学理论教程》 里 言: “ 在文 学艺术领域 , 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 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 表 明文学作为社会 话语 实 践 蕴 含 着 丰 富 的意 义 生 成 性 。 J , ’ 作 为 文
作者简介 : 张瑜 ( 1 9 8 7一) , 女, 河南三 门峡人 , 河南大学文学 院硕士研究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 是显 现 在 话语 蕴 藉 中 的审美 意识 形 态 。 话 语 即说 话 语 言 , 文 学 是 一 门语 言 的艺 术 。“ 蕴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属性
怎样理解话语蕴藉属性篇一: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
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
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
谈谈你的文学话语蕴藉的认识
谈谈你的文学话语蕴藉的认识1. 文学话语蕴藉啊,我觉得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
你看那些经典作品,字里行间都藏着深意。
就拿《红楼梦》来说,表面上是一群公子小姐的生活琐事,可细细琢磨,那里面关于家族兴衰、人性复杂的描写,全在那些含蓄的话语里呢。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小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门。
2. 我眼中的文学话语蕴藉,就像一个装满糖果的盒子。
每一颗糖都有独特的味道,每一句话也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比如说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那些话,简单的表述背后是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你能感觉到话语像糖纸一样包裹着苦涩的真相,要慢慢剥开才能尝到里面的真味。
3. 文学话语蕴藉就像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的可不只是表面的东西。
拿《骆驼祥子》来说,祥子说的那些关于拉车的话,看似是在讲他的工作,实际上映照出了那个黑暗社会对人的压迫。
你得仔细看这面镜子,才能发现背后隐藏的整个社会的缩影。
4. 我觉得文学话语蕴藉像一个魔法口袋。
那些作家就像魔法师,把各种思想、情感都装进这口袋里。
像《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的独白,这些话语里既有对命运的迷茫,又有对复仇的纠结。
这口袋里的东西可丰富了,你要伸手进去摸索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5. 文学话语蕴藉就如同是一场捉迷藏游戏。
作家把真正的想法藏在话语后面。
就像简·爱的那些话,看似是在表达对爱情的态度,其实还藏着她对平等、自尊的强烈追求。
你得像个聪明的孩子一样,去找出话语背后隐藏的“小伙伴”。
6. 我看文学话语蕴藉就像一条暗流涌动的河。
表面上平静,底下可藏着不少东西呢。
比如《百年孤独》中的那些描写,初看只是些家族故事,可深入去读,就会发现关于时间、命运、家族诅咒的深刻蕴藉。
你要是只看表面,就像只看到河面的浮草,错过好多精彩。
7. 文学话语蕴藉呀,有点像一个多层的蛋糕。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和内容。
就以《呐喊》中的一些故事来说,那些简短的话语里,既有对旧中国人民麻木的痛心,又有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你得一层一层地品尝,才能尝出这话语里的丰富滋味。
中国古典文学达而不破的话语蕴藉
青花瓷达而不破的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就像屈原香草美人的高洁,是藏在其内,隐动而不外露;芬香泽蕴,醇厚却娓娓道来;充满着意境的浪漫与志节的坚贞,达到一种交相融合,相得益彰的思想矛盾与感观的通化 ......具体来说,诗词歌赋就像一坛陈年佳酿,话语蕴藉就像是这坛佳酿余韵袅袅绕梁的清冽醇香,就是这种舒展自如的感观转化,构造成为祖国古典文学领域丰腴多姿的话语蕴藉;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鉴赏肆段中国风的歌曲青花瓷的歌词,来一窥我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华美与底蕴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风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我们先来看前面这肆句,将素韵淡雅的青花图案与初妆时就已经华美如群芳之冠的梦中明眸皓月,豆蔻芳龄,繁花秋潭碧波模样的姑娘拎在一起,这意蕴浓淡晕开,此美好却如烟,翩翩如缕,繁华永继......前两句化用譬喻,充展浓郁热烈与清新淡雅的对比,后两句则幻用转化,轻描淡写间点出了对心中所属无穷无所绵尽的思念。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 由此可知,若初的美,是清新灵动的,这里一个巧妙的转品手法,一下子将虚无缥缈的幻化美感以不那么虚无缥缈的飘散的形态凝结,跃然在我们眼前的画面,但伴随着美的一缕消散,相恋者心中的一缕苦素聊起沁入心脾的悲凉......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通过对潜跃碗底的锦鲤其极为生动形态的摹写,还有守候千年等待着秘密的无限夸饰,以及最后描摹若细腻如丝的轻缕譬喻,我们不难看出其在意境架构上面的别出心裁,思虑独运,这样的三个叠合而又孤蕴的画面交融碰撞,继而激发出无尽的愁思;然曲终人将散去,留下来的不过是星点斑斓的离别,思念与惆怅......帘外芭蕉若骤雨门环惹铜绿,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当思考想象的际遇变得那样的无边无尽,芭蕉门环也能惹祸上身,殃及池鱼,更波处自己......这里转化用的极为巧妙,无论是铜绿还是骤雨,在精细摹写背后,透露出的总是绵缠的思念;如云端变化的情绪,还有风雨莫测的人生际遇......但是当行人的我在江南水畔路遇娇怜的你,这冰清玉洁的淡雅邂逅,将散落的思恋联结成长长的线,牵连着被孤独地飘零所冻结;正是不经意间流离到这里的类迭重复,伴随着彼思的记忆,隐遁在墨色深处的韵中,无数个辗转反侧无眠无尽的梦里,再次际遇,让快要涸辙的想念如若初晞的春润灵动,炫舞着晕开结局,在青花瓷的纯洁无暇,美若初霜中延续下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摘要: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作,从各方面体现着话语蕴藉的特征。
因此,本文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并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关键词: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品;含蓄和含混;艺术审美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仅满足于运用笼统的语言概念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揭示文
学的丰富性。
然而,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话语蕴藉
“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籍”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些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
他明确地指出“蕴藉”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富,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含其中,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使蕴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蕴藉”的读者阅读“蕴藉”之作而充满欣喜。
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被赋予较为宽泛更具包容性的含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深
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中。
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主要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是特定的,但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总之,整体的社会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炼字,讲究新奇,更注重准确传神,意味深长,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三.《丑奴儿》—辛弃疾
接下来我们从文学古诗词—《丑奴儿》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丑奴儿》
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于词中,说话人是抒发情感的宋代此人辛弃疾,正在阅读文本的我们是受话人,文本则是抒情主人公用以抒发感情的该词主体。
我们通过该词可以体会词人那时的情怀,这便是跨越时空距离的“沟通”。
同时这种沟通并不是孤立的,而依赖于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风格,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等,即“语境”。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
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对于词的赏析,只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符合话语蕴藉的属性,对于同一文学创作,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则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同时根据词的具体内容和语境,意义更是无限。
四《丑奴儿》里面的含蓄和含混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
和含混。
1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2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意义。
3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全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但两者实质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其实,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就是一种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艺术欣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
“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
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具有话语蕴藉的属性,不仅是各种作品的创作、传承、研究活动具有话语蕴藉属性,而且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文本更包含着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