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合集下载

明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明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明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

明代是一个宗教文化多元的时期,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更是为这个多元的宗教文化增添了一抹异域的色彩。

明代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起初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

他们来自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

他们的到来开启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积极传播西方科学和文化。

他们在广东地区建立了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宗教上受到洗礼,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这些传教士与中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西方影响。

除了在宗教教育领域,西方传教士还在医学、农学、天文学等领域有所贡献。

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医学知识和农业技术,不仅使中国的医学和农业水平有所提高,还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知识交流。

他们通过翻译和出版书籍的方式传播西方文化和知识,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官府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明朝的统治者开始对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进行限制,特别是在明神宗时期,对西方传教士的迫害不断加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传教士开始涉足中国的政治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方传教士的到来给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尽管明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有过一段美好的历史,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明感宗时期,一系列针对西方传教士的打压措施使得他们的影响力逐渐削弱。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中国的宗教文化和国家利益,最终选择关闭了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的大学和学院,驱逐了许多传教士。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明神宗时期的中国与西方传教士的交流走到了尽头。

然而,尽管在明神宗时期的交往比较短暂,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带入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明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交流与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参与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明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一、传教士的到来明代时期是欧洲殖民主义发展的初期,欧洲国家开始变得强大,并通过殖民化而控制着全球。

在这个时期,传教士来到了中国。

最早到来的一批传教士是天主教匈牙利会士,他们于1582年来到中国。

而中国也给了他们很大的接待。

传教士将欧洲的现代科学知识传授给中国,为中国在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推动。

传教士还在教育领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传播的经典著作也启发了中国学者的思考。

例如,“思想家”利玛窦曾经和天启皇帝商量要在北京设大学,改善当时整个朝廷的学术现象。

这样的追求使得中国人更关注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发展。

二、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音乐在明代时期也给中国的音乐发展带来了影响。

当时,首尔和北京交流得非常密切,北京的皇家乐队曾受到韩国和日本的影响,也学到了一些西方音乐的元素。

在这个时期,许多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先后进入了中国。

中国音乐家们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例如被称为“明朝四大名曲”的《广陵散》、《梅花三弄》、《阳春白雪》和《高山流水》就加入了许多欧洲不同的节奏,从而创出了独具一格的作品风格。

三、文化相互融合明朝时期,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造就了双方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些特点。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西医学的交流。

在中国明代时,中医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为医家从西方传来的观念中发现了许多自己未曾听闻的医学理论。

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他们带来了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医学知识。

他们与中国医师进行交流后,中国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出了新的疗法和诊疗方法。

例如,刘完素曾提出了“病从口入”的诊断理论,并将其传播给了欧洲。

而这种理论也为西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明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

明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

明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作者:赵洪文摘要: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着久远的历史了。

在我国唐元两代都曾一度兴起,影响颇广。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基督教在华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变化。

对于传教士们来说,他们集“天使”和“恶魔”于一身,因此,较之以前,他们的传教活动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就更加深远了。

他们不但给中国带来过文明,而且也带来过野蛮。

关键词:基督教传教士影响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上层建筑已经日趋腐朽,宋明理学不断受到冲击,佛教和道教也日现枯萎之势。

而此时,基督教在西方却正值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旧教的一些派别在欧洲难于立足,于是便图谋向东方发展。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基督教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下,终于又一次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历经利玛窦和马礼逊两个时期,基督教已经遍及我国广大的城市和乡村,其深入发展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

一、政治上基督教在明末时一入华就以对中国发动一场“精神战争”,以“征服这崇拜偶像的中国”[1]为目的,由此不难看出,它的到来是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

因此,它与对中国进行政治颠覆活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在利玛窦时代,由于大多的传教士都能采取对中国文化适应及认同的态度,其活动还带有较多的宗教性质,基本上属于正常的传教,因此,他们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活动的影响不是很突出,比较明显的就是罗马教廷直接干预中国内政的“礼仪之争”。

然而到了近代,由于一些传教士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勾结,他们“右手拿着宝剑,左手拿着十字架,而在他们的道袍里面却藏着武士的全副盔甲”。

[2]他们直接参与了对华侵略,完全是为本国的侵略势力服务的。

正如马克思1823年总结的那样,近代基督教是“压制殖民地的工具”。

[3]因此,近代基督传教士们的活动几乎都与政治侵略挂上了钩。

第一,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四、五年间,一些英美等国的传教士以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名义,到处游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清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的文化变革

清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的文化变革

清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的文化变革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发生了许多重大政治和社会变革,还迎来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清代初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将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引入中国。

他们教导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宗教、语言、科学和技术,并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例如,传教士们将西方的音乐、绘画和雕塑艺术引进中国,使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这些新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创作方式,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思想和哲学方面,西方的启蒙运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

在清代中后期,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人权思想,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并试图用西方的理论和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思潮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对清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教士们带来了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中国学者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知识,逐渐摆脱了封建迷信和儒家的束缚。

他们开始注重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西方的地理学和地图制作技术对中国的地理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地理学家开始创制更为准确和详细的地图,提升了中国的地理知识水平。

西方的文化影响还体现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西方的进口商品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

例如,咖啡、巧克力和西式面包等西方食品逐渐被引入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中,西方式的家居装饰、服饰和娱乐方式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

然而,西方文化传入也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一些中国学者担心西方文化的冲击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的传入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导致中国的社会道德沦丧。

因此,他们提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开始有了一系列的接触与交流。

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启迪。

在这段历史中,既有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改变。

这些接触与交流,无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

这些传教士以布道为名,实际上传播了西方的宗教和文化。

他们携带着最新的科学书籍和研究成果,介绍了欧洲的地理、天文、数学等课程。

通过传教士们的传授,中国人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并吸收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和天文学等。

这无疑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更新与发展。

其次,西方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领域。

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明代的中国画家便参考了西方的透视法和油画技法,丰富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

另外,即便是传统的文人画,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方面,西方的器乐和乐理也在中国受到了关注和学习。

传教士与中国音乐家的交流促进了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入,产生了许多跨文化的音乐作品。

比如明代道士李之藻在其作品《太音新声谱》中,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了有益的结合。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无疑为中国的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想象和创造力。

此外,西方的科学观念也对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比较弱势,宗教和哲学的色彩更重。

然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引领了科学思维的发展。

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了最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如伽利略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这让中国人意识到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积极拥抱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成果。

这种科学观念的传播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也深深影响了西方。

西方教会在重庆的活动及影响

西方教会在重庆的活动及影响

西方教会在重庆的传教活动及影响秦路华2010035123 管理学院工程管理2010级1班摘要: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最著名的是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而最早进入重庆传教的,据法国传教士古洛东《圣教入川记》记载,为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

他们于明末崇祯年间到重庆开始传教、定居。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为商埠,更多的西方势力进入中国内地,西方教会随之在重庆迅猛发展。

如今,就连重庆的许多乡镇依然可以看到百年前建造的天主教堂。

关键词:重庆天主教堂耶稣会利玛窦利类思一、外国传教士何时进入重庆千百年来,重庆得两江之便,形成一个内陆商埠。

外国人进入以前,中国人自己做买卖,经营着这个封闭市场。

从外国人进入这块土地到重庆开埠,有约200年的发展过程。

重庆这个地方的对外交往,首先是外国传教士的进入,然后才是外国冒险家的“撞关”。

这是开埠的前奏。

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烟台条约》、《烟台条约续增条款》、《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得以实现。

可以说,重庆这个门户,是在威逼与屈辱下被“撞”开的。

外国传教士进入重庆,大约要早于鸦片战争二百年。

明末崇祯年间,意大利籍神父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先到成都。

然后到重庆传教、定居。

1696年(清康熙35年),法国“司铎”(神父)梁宏仁、毕天祥在重庆定远坊杨家十字建天主堂。

1702年(清康熙41年),法国传教士建“光华楼教堂”(1860年重建为天主堂)。

1850年(清道光30年),法国泰神父到江津接管天主教教务。

1856 年(清咸丰6年),法国神父范若瑟在重庆就任“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川东教区”主教。

随即在重庆及川东各州、府、县派驻教士,建立教堂,发展道徒。

1864 年(清同治3年),耶稣教《内地会》进入重庆。

1881年(清光绪7年),《美以美会》在重庆建总堂。

以后《美道会》(1882年)、《复临安息日会》、《圣公会》、《浸礼会》等等相继进入,广为传教。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文化传播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逐渐涌入中国,他们除了宣传天主教信仰之外,还带来了许多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教士的存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传教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数来自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家。

他们主要活动在广州、澳门、福建、河南等地,担任天主教的宣传工作,并与当地的士绅、官员建立了关系。

这些传教士还翻译了一些西方哲学、科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使中国人民有机会认识到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的最新进展。

二、西方文化传播西方传教士将许多西方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

他们通过翻译、出版、演讲等方式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文化、宗教、思想以及药物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最有名的翻译者是利玛窦,他将欧洲文学、哲学、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向中国人传递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这些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西方传教士所传达的知识和文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的和汲取到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形成了独特的交融。

这种交流不仅扩大了中国人的知识面,还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四、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仅传承了天主教信仰,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他们传播的知识包括西方文学、艺术、音乐、药物等,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传教士们不仅带进了新思想,还传授了许多新技术,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当时他们传播的必然有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外国传教士也得以进入中国,进行传教和宣教活动。

他们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积极影响1、传播基督教外国传教士是在中国最早传播基督教的人之一,他们带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积极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

在传播的过程中,他们做了很多善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照顾孤儿和老人,开办医院和学校等。

这些活动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2、推广现代教育和医学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也积极推广现代的教育和医学,带来了现代教育和医学的理念和技术,对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医院,还为中国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外国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观念,使得中国人逐渐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们也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

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负面影响1、侵犯中国主权和尊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曾经对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进行了侵犯,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持批判态度,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干涉,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2、带来了外来宗教和文化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带来了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使得中国的文化受到冲击和侵蚀。

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进行抨击和否定,使得中国的文化传承遭到阻碍和破坏,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和冲击。

3、在中国传播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思想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也传播了一些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思想,损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心,甚至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结语总的来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是一个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他们的活动和影响,既要肯定他们的贡献和努力,也要警惕他们的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

希望未来外国传教士能够更好的融入中国的社会,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学院 1200015464【摘要】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与社会变革研究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与社会变革研究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与社会变革研究明末清初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不仅涌动着各种思想和思潮,还有一场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末清初基督教的传入,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革。

在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基督教传入中国,是西方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徒是由于中西文化交流所带来的。

明朝嘉靖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来了基督教的教义和传统。

利玛窦通过翻译和传教,将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带给了中国人。

基督教的传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历史变革的复杂时期,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

基督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给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导。

在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社会变革中,信仰和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基督教的传入使得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基督教的信仰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这种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比较新颖的。

这给了中国人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督教传入后,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教育活动,建立了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传授了基督教的知识,还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学科。

这使得中国学生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基督教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基督教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意志,这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和忍让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基督教对中国的家庭、性别、婚姻等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使得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但基督教的传入也面临着挑战和阻碍。

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而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教义和价值观则与之有所冲突。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考察20世纪西方汉学的起点,必须谈到清末传教士在这方面的活动。

同时研究在华传教事业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士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近代西方最初是通过传教士来了解中国的。

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和西方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会一再落在传教士们的肩头。

这事实上是和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

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一直是欧洲学术文化的中心。

教会建立和控制各种学校,一直到近代都是欧洲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教育和宗教、科学和宗教经常在同一个机构中成长和发展、冲突和斗争。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这种情况仍然部分地保留下来。

美国直到19世纪末,大部分大学都是由教会创办的。

可见教会与教育学术关系之密切了。

法国学者戴密微(PaulDemieville)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

”⑴欧洲彻底地认识中国是否也对中国有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但至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传教士充当了汉学研究的先驱,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到中国的传教士可以担当起这个历史的任务。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

19世纪开始,随着欧洲和北美工商业的发展,通商贸易、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的潮流,更多的传教士梯山航海赴东洋。

中国再度成为传教士写作的主题。

如果说明清之际传教士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还能数得过来的话,那么晚清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已经多得不计其数了。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统计了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的出版物,其中仅以中文发表的就有787种⑵。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汉学研究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汉学研究

明清时期的西方传教士与汉学研究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引发了中国的文化革命,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将西方文化以及天主教的思想带到了中国。

这些传教士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利玛窦、李之藻、郑成功等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汉学研究得以迅速发展。

一、西方传教士研究汉学的成果西方传教士因其与中国文化的接触,不仅传播了天主教信仰,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成功地掌握了汉语,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传教士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利玛窦的《十三经义疏》和《天主實義》。

利玛窦在家乡荷兰接受加尔文教派的教育,后来前往罗马学习,最终成为耶稣会士。

1623年,他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以汉语传播天主教的传教士。

利玛窦广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攻克了汉语的难关,写出了《十三经义疏》一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同时,他还在书中引入了多种西方思想,如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笛卡尔哲学。

李之藻是利玛窦未亲自见过的最后一位耶稣会士,他在晚清时期来到中国,在历时20年的时间里,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自己的成果整理为《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和《尚書》等五部书。

这些书中既融入了西方思想,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是尊重中西合璧精神的好例子。

二、传教士的影响与启示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思想观念。

传教士引入的课程、教材和方法,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系统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传教士对于中国现代报纸、出版业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引进了西方卫报、商业期刊和宗教书籍,启发了中国人的思想,帮助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发展。

西方传教士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即“中西合璧”,即应当充分尊重中西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内在精髓,吸收中西文化互补的特点,从而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三、传教士研究汉学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互相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趋势的主要方向之一。

明朝的外来文化西方传教士与基督教的影响

明朝的外来文化西方传教士与基督教的影响

明朝的外来文化西方传教士与基督教的影响明朝的外来文化:西方传教士与基督教的影响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

其中,基督教尤为重要。

西方传教士通过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的方面、途径和结果三个角度探讨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与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影响的方面1. 宗教信仰的变革:西方传教士将基督教的教义传入中国,形成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基督教信仰迅速传播,部分明朝士人和士族家庭纷纷皈依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对个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文明、哲学、科学以及人文艺术带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人文观念,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人权。

这种新的价值观对明朝社会传统观念的冲击和改变是巨大的。

3. 科学技术的传播:西方传教士还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到中国。

他们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丰富了中国人的知识体系。

西方传教士的科学知识对明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影响的途径1. 传教与教育: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广泛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他们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和学校,教授基督教的知识,并通过教育方式传播基督教的价值观念。

2. 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并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

3. 文字传播:西方传教士大量使用汉字,将基督教圣经翻译为中文,并出版传教书籍。

这些中文书籍传播了基督教信仰和西方文化的思想,对中国信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影响的结果1. 社会变革:基督教信仰的传播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个人对权威的质疑、价值观观念的转变和法律制度的变革都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2. 文化融合: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3. 教育发展: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学校为中国人提供了现代教育的机会。

[整理版]明清时代中西文明交换取得了哪些成就

[整理版]明清时代中西文明交换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对外来文化予以排斥和不接受,但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历史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得到交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下面是我对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所得到的成就的总结和概述。

一,西学中传明清时期,最早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宣传他们的信仰,同时也把西方的文化送到东方大地。

(一)语文学利玛窦着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

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

当时中国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

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

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

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二)天文历法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

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

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

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逐教土之令。

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回回历都不验。

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主持修订新历法。

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

并起用李之藻,征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布、汤若望等。

开局之后,徐光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

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

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

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

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

后来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士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

元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与中国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与中国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与中国文化随着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产生了交流与融合。

这段历史时期不仅是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也是一个文化思想交流的黄金时期。

本文将重点探讨元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元代的外国传教在元代,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西方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当时的西方文化主要以天主教为主,因此西方传教士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主要传播的就是天主教。

然而,这些传教士并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是地主意式地以强制、排斥的方式传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导致元代社会出现了不少社会动荡和政治纷争。

二、明代的东方式传教随着明朝的建立,中国逐渐走向了一种自主、自立的走向,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东方式的传教。

这些东方式的传教士通常采取表面上的顺从与包容,但实际上却是在推销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督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让传统文化逐渐受到挑战。

同时,与此同时,这些东方式的传教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和元素融入到基督教传统中,开启了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三、清代的文化交流在清朝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交流进一步扩大,外国传教士和宣传员不断涌入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个时期的传教士,大多数都具有高深的学识,同时也接纳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这些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的文化吸纳和发展开启了新的窗户。

四、元明清外国传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元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新型社会制度,让传统的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思想等方面得以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完善,丰富了中国的内涵和深度。

在外国传教士的传播中,不仅使一些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同时也对文艺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强大的中国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然而,元明清时期的外国传教带来的并不完全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传教士也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敌人,并进行强制、排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后遗症和问题。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图书及其影响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图书及其影响

稣会解散 ,传 教士在中国活动 了二百年左 右。 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
教方式 , 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 西方的各种学说 。为此 , 他们带来许多西文 图书 , 并且翻译了其 中的一部分 , 自己创 也
作了一部分 , 中国学者根据传教士的介绍或
翻译 又进行了一些理解性 的解释 , 这三部分
亮与太 阳面对 面时 ,月亮 由于极度 的恐惧 而失去它 的光辉 。也有人认为是 因为太 阳 里面有一个空洞 ,月亮走到那个空洞前面 就得不 到光 。如此等 。西学传来后 , 这些错 误的认识都得 到修正 。 3 . 传播 了新 的科 学。传教 士带来西方 许 多成 体系的科学 , 天文学 、 如 几何学和逻 辑 ,这些新 的学科大大推进 了中 国传统科
说或《 山海经》《 、神异经》 中的神话描写 。利 玛窦 的《 万国舆 图》 南怀仁 的《 、 坤舆全图》 给
中国人带来地 圆说 、 五洲说 、 中国在世界上

传 教 士 传 入 中 国 的 图 书
1 . 图书 。传教士来华之时 , 带有 外文 都 许多西文图书 ,利玛窦来华就带有许多宗 教和科学 著作 , 在他去北京 的行李 中 , 有他 在各地搜集 的天文学的全部书籍 ,这是准 备 当皇帝可能要求他 改正中 国历书的错误 时使用的 。 教皇保禄五世 、 皇都 曾经赠送 法 图书 ,欧洲 的一些学术研究 机关 也与 中国 有联系 , 彼此交换 图书 。 传教士在北京有著 名 的东 、 、 三堂 , 南 北 都有 藏书 丰富 的图书 馆 。南堂 图书馆成立于 10 年 , 6 1 利玛 窦带 来的宗教 和科 学 图书就藏在这 里 ,6 8年 11 金尼阁带来的保禄五世所赠送 的七干部 西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明末清初欧洲许多耶稣会士来华,他们在华传教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这对欧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标签:传教士中国文化16世纪末期,西方天主教中的耶稣会来中国进行传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大,传教士们为了便于在中国立足和开展传教活动,不得不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

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被耶稣会士大量介绍到欧洲。

一、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汉学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关中国语言,历史、地理的研究在语言方面,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著有《汉语初步》和《中国词汇》等书,白晋著有《中法字典》。

法国传教士罗若瑟的《汉语札记》一书,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的性质及其构造的。

此外,乾隆时期的传教士钱德明出版了《满法辞典》和《满洲语文字典》等书。

在历史方面,有曾德昭的《中国通史》,卫匡国的十卷本《中国史初编》介绍到“当西方处于洪荒之时,中国已出现了君主制的国家,而且一直延续下来,从未间断,所以诺亚就不可能为中国人的祖先,当然也就不可是中国人的始祖了。

”此后有冯秉正的《中国通史》,柏应理的《中国史年表》、巴多明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另外,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满蒙地区的史地也有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张诚通过先后八次游鞑靼地区的见闻和心得所编成的《鞑靼记行》一书,以及刘应所著的《鞑靼史》,曾为西方史学家研究鞑靼史的最早著作。

在地理方面,欧洲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旅居多年的耶稣会士,如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雷孝思的《皇舆全图》,冯秉正的《中国概况》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卫匡国强调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而且属于福建行省管辖的。

利玛窦论证了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并用欧洲先进的科学仪器测量了中国的疆域四届,向欧洲介绍了长江,黄河。

二、有关中国典籍及哲学思想的研究耶稣会传教士出于传教的目的,极力将原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用“天”、“神”、“上帝”来附会基督的教理和中国完全相同,将大量的儒家经典介绍到了欧洲。

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为活跃和丰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始流传,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某些外来文化引进中国,更多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基督教传入中国明朝初年,基督教传进中国。

从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相当活跃。

著名的外国传教士有利玛窦、天主教耶稣会的万历布道使崇祯改历、钟山等等。

在传教士的推动下,西方的科学、医学、哲学等知识也开始进入中国。

不过,传教士们并非只是为了传播宗教而来到中国的。

许多传教士把中国作为观察和了解东方文化的场所。

他们在中国研究、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也将自己的知识介绍给了中国人。

因此,传教士与中国士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明清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的产品开始走向世界,同时中国的文化也被带向了外国。

中国文化在葡萄牙和荷兰殖民地的鼓励下大量输出,汉学家、东洋学家迅速崛起。

这些人在研究、翻译中国古籍、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比如著名的“大清一统志”分钟书、杨慎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明清时期输出的著名文化之一。

中国文化的输出不仅仅是指文学作品的传播,还涉及到哲学、历史、美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耶稣会传教士伯约撰写了一本《中国仁学之气》,在其中介绍了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大同社会观念等重要思想。

这一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之一。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流传,西方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科学西方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国的科学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蒙。

中国航海家郑和为了对航行更加精确,特意在板筏上进行了细致的测量,这个方法被印度测量员底格里引进欧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最终形成了欧洲式的科学测量。

2、绘画、服饰和建筑西方文化在绘画、服饰和建筑等方面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清朝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清朝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清朝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但在清朝时期,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究清朝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途径在清朝时期,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海外华人传入,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通过赴欧洲使团、留学以及海外华人交流等方式,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社会制度等引进中国。

另一个途径则是通过传教士传入。

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有着广泛的活动范围,他们传播的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 新思想的传入清朝时期,西方的新思想传入中国,如启蒙思想、民主主义、科学哲学等,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捧。

这些新思想的传入,给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2. 科技的引进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例如,在清朝晚期,西方的机器制造技术、水利工程等许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被引进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3. 古代文化的变革清朝时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古代文化的变革。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引入,使中国艺术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逐渐与西方艺术形式融合发展。

三、清朝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接受和发展在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学习和掌握西方的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很多人对西方文化持有抵触。

尽管如此,在清朝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例如,许多西方的医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并且在学术上得到了诸多重要性的突破。

四、清朝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清朝时期,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化,使得中国文化逐渐步入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播逐渐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态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考察20世纪西方汉学的起点,必须谈到清末传教士在这方面的活动。

同时研究在华传教事业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士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近代西方最初是通过传教士来了解中国的。

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和西方的著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会一再落在传教士们的肩头。

这事实上是和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

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一直是欧洲学术文化的中心。

教会建立和控制各种学校,一直到近代都是欧洲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教育和宗教、科学和宗教经常在同一个机构中成长和发展、冲突和斗争。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这种情况仍然部分地保留下来。

美国直到19世纪末,大部分大学都是由教会创办的。

可见教会与教育学术关系之密切了。

法国学者戴密微(PaulDemieville)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

”⑴欧洲彻底地认识中国是否也对中国有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但至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传教士充当了汉学研究的先驱,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到中国的传教士可以担当起这个历史的任务。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

19世纪开始,随着欧洲和北美工商业的发展,通商贸易、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的潮流,更多的传教士梯山航海赴东洋。

中国再度成为传教士写作的主题。

如果说明清之际传教士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还能数得过来的话,那么晚清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已经多得不计其数了。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统计了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的出版物,其中仅以中文发表的就有787种⑵。

传教士成为多产的写作者,担当了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角色。

毫无疑问,早期传教士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研究,有许多不利的条件。

第一,起初,他们大多数人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所知不多,其中有一些例外,如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被称为当时欧洲最通晓中文的人材。

理雅各(JamesLegge)“深通中国文字”;郭士立(CharlesGutzaff)擅长中文且能讲官话和几种方言。

但是学好中文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时人称他们用中文写的东西“词义不可甚晓”。

马礼逊自己承认中文知识有限。

在这种条件下要完全理解中文资料显然是有困难的。

第二,他们是外国人,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要洞察有几千年历史、包含了儒佛道多种因子的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是不容易的。

第三,他们是在资本主义文化蒸蒸日上的时代来到中国的,心理上强烈的优越感,使他们在观察东方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偏见,把一孔之见夸张为普遍结论。

但是,作为冷眼旁观的外来人,他们的研究也有显然的优势1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

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

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

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

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

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

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

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

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

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

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5 传教士与最早的东学西渐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要是: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以报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册。

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给路易十四。

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括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会会士高毋羡(JuanCobo,?--1529)。

“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童的格言。

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的。

但到了耶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

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适应性”策略之一。

早在利玛窦之前,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

译着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

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

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

有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

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

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

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符。

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

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的方法,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8 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9 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