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对流换热的理论基础文稿演示
第6章-对流换热1PPT课件
一、换热微分方程
由牛顿冷却定律:
q w ,xh x(tw-t ) W m 2
由傅里叶定律与牛顿冷却公式:
对流换热过程
hxtw t y tw ,x
微分方程式
W (m 2C ) (62)
-
22
五、流动边界层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u
y
x
xc
层流底层 缓冲层
五、流动边界层
2. 实验测定 若用仪器测出壁面法向
一、牛顿公式
qht QhAt
15 16
只是对流换热系数 h 的一个定义式,它并没 有揭示 h 与影响它的各物理量间的内在关系
本章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这种联系,即求解表面换 热系数h的表达式。
6.2 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
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h 的因素有以下 5 方面 流体有无相变 流体流动的起因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流体的流动状态 流体的物理性质
6.3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一、能量微分方程
作为一种能量输运过程,对流换热过程必然 遵循能量守恒原理,对流过程中的流体温度场 应是能量守恒原理与对流换热具体的热量输运 形式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其数学描述称为能量 守恒微分方程,简称能量方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 能量守恒原理 —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量输运形式 — 导热+对流。
质量*加速度=体积力+压力+粘滞力
D D u uu u xv u yw u z
(u
uuvu) x y
Fx
px (x2u2
y2u2)
(v
uvvv) x y
Fy
py (x2v2
y2v2)
二、动量守恒微分方程(Navier-Stokes)
稳态下自然对流: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对流传热过程分类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6-0 有关概念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一、实际流体的粘性和运动状态 〔一〕实际流体的粘性 1、粘性 是指流体流动时流体内部产生内摩擦力的性质。 表达流体内摩擦力及粘性作用的实验
度〔流动〕边界层。
• 理想流体:在速度边界层外,速度梯度等于零,粘性力 等于零。这样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二〕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
1、热边界层的形成原因 流体流过壁面时,如果流体与壁面之间存在温差而进
展对流换热,沿壁面法线方向流体的温度从壁面温度变到 主流温度。
近壁流体中温度梯度的存在,说明流体与壁面之间有 热量的传递〔导热〕。
2、层流和湍流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层流:整个流场呈一簇互相平行的流线。 特点:流体具有明显分层流动现象,相邻两层之间不存
在流体微团的混杂,而只有分子间的相互交换。
湍流〔紊流〕:流体质点做复杂无规那么的运动。 特点:流体在流动的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而不规那么的
混杂现象。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3、临界速度 u c
Re的值界于上、下临界雷诺数之间时,流体处于层 流到湍流的过渡状态,这一区域称为过渡区。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5、层流底层〔贴壁流体层〕 流体在做湍流运动时,在管壁附近形成一 层流速很低的极薄的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层流底层的厚度随着流速的增加〔即Re增加〕 而减薄。
湍流核心
层流底层
传热学 / 对流换热
〔2〕层流状态时,以导热为主, dt/dy较大,对流换热较 弱;〔有热边界层和层流速度边界层〕
《传热学》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PPT演示课件
24
求解结果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或可写成:
其中:
——准则方程
——无量纲流速 ——无量纲物性 ——无量纲换热强度
准则方程的意义——
把微分方程所反映的众多因素间的规律用少数几个准则来概括, 从而减少变量个数,以便于进行对流换热问题的分析、实验研究 和数据处理。
将上式在x,y两个方向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得到Navier-Stokes方程: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11
将其代入Navier-Stokes方程,并采用连续方程化简,得到:
对稳态流动:
惯性力
体积力 压强梯度 黏滞力
当只有重力场作用时:
12
四、能量微分方程式
推导依据—— 内能增量=导热热量+对流热量 1.导热热量:
外掠平板全板长平均换热准则方程:
29
第六节 相似理论基础
相似原理的意义——通过实验寻找现象的规律以及指导推广应用实验。
一、物理相似的基本概念
1.几何相似
LA、LB——几何相似准则
30
2.物理现象相似
以管内流动为例,当两管各r之比满足下列 关系时:
若: 则速度场相似。 以外掠平板为例,当x,y坐标满足下列关系时:
《传热学》
1
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
研究对象——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传热过程
研究目的——确定牛顿冷却定律
中的h
对流表面 传热系数
局部对流表面传热系数hx 平均对流表面传热系数
Isaac Newton(1642-1727)
确定对流表面传热系数的四种方法
分析法
类比法 数值法 实验法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
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高等传热学课件对流换热一、概述湍流模型是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将湍流的脉动相关项与时均量联系起来,使时均守恒方程封闭。
自1925年Prandtl提出混合长度理论,各国学者对湍流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模型。
W.C.Regnolds建议按模型中所包含的微分方程数目进行分类,成为目前适用的湍流模型分类方法。
一般将湍流模型分为:z零方程模型(代数方程模型)z一方程模型z二方程模型z多方程模型研究(Morkovin莫尔科文)表明:当M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湍流边界层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在内层区:由相似原理分析得出,Prt近似是一个常数(Prt≈0.9)这样,只要确定了νt,即可容易地得到αt,所以在介绍湍流模型时,只给出νt或t时均量的关系式。
二、零方程模型(代数方程模型)零方程模型中不包含微分方程,而用代数关系式将νt与时均量关联起来。
Prandtl混合长度理论是最早的代数方程模型。
它适用于:充分发展的`湍流剪切流边界层内层,y≤0.2δ。
对外层区,一些学者研究后仍沿用Prandtl混合长度的模型关系式:但,L=λδ(3.7.1)实验常数λ在0.08~0.09之间。
VonKármán、Deissler、VanDriest、Taylor等人先后提出了更完善的代数方程模型。
(1)VonKármán模型VonKármán假设湍流内各点的脉动相似(局部相似),即各点之间只有长度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差别。
对平行流流场,若对某点(y0处)附近的时均速度进行Taylor展开:(a)若流动相似,则必有尺度L与速度u0(u0=u(y0))使上式无量纲后成为通用分布。
u(y0)y令Y=;U(Y)=u0L则有无量纲形式:(b)若上式是相似的通用速度分布,则式中各系数之比应与位置无关,而是一个常数。
则令:得出:其中:K(3.7.2)=0.4~0.41。
传热学(第9章--对流换热)
— —
横向节距 纵向节距
23
9-3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一、凝结换热
1.特点:
——蒸汽和低于饱和温度的冷壁面相接触时会发 生凝结换热,放出凝结潜热。(如电厂中:凝汽 器和回热加热器内,管外蒸汽与管外壁的换热)
➢两种凝结方式:根据凝结液体依附在壁面上的形
态不同分.
tw ts
1)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润湿壁面,
腾换热设备安全经济的工作区为泡态沸腾区。
34
炉内高热负荷区水冷壁沸腾换热的强化
35
各种对流换热比较
液体对流换热比气体强;
对同一种流体,强制对流换热比自然对流换热强;
紊流换热比层流换热强;横向冲刷比纵向冲刷强;
有相变的对流换热比无相变换热强。
表9-5 各种对流换热平均换热系数的大致范围
换热系数 α[w/(m2.K)]
二是在蒸汽中混入油类或脂类物质。对紫铜管进行表面改 性处理,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连续的珠状凝结,但在工 业换热器上应用,尚待时日。
26
2.影响蒸汽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1)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的影响 ➢ 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如空气)时,即使含量极微,
也会对凝结换热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不凝结气体将会在 液膜外侧聚集而形成一层气膜,使热阻大大增加,从而恶 化传热。
21
(1)管束排列方式的影响
s1
s1
s2
顺排
s2
叉排
叉排:换热系数大,但流动阻力大. 顺排:换热系数小,但流动阻力小.
22
s1
s1
s2
s2
顺排
叉排
(2)流动方向上管排数的影响
后排管受前排管尾流的扰动作用对平均换热系 数的影响直到20排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特征数方程中的 几位人物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4) 与 t 之间的关系及 Pr
对于外掠平板的层流流动: uco,n st
动量方u程 u x: v u y y 2u 2
d d
p 0 x
此时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的形式完全一致:
u
t x
v
t y
a
2t y2
表明:此情况下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规律相似
上述理论解与实验值吻合。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在流体力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5.3 流体外掠等温平板传热的理论分析
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 边界层(热边界层, thermal boundary layer )
厚度t 范围 — 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预期解的形式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4. 如何指导实验
• 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 • 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
物理条件
实验中只需测量各特征数所包含的物理量,避免了测量的盲 目性——解决了实验中测量哪些物理量的问题 按特征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整理实验数据,得到实用关联式 ——解决了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何整理的问题 可以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采用模化试验 —— 解决了实物 试验很困难或太昂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试验的问题
Nu — 待定特征数 (含有待求的 h)
Re,Pr,Gr — 已定特征数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的确 定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传热学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课件
关联式中的待定参数需由实验数据确定,通常由图解法 和最小二乘法确定。如通过相似原理或理论分析,预期
传热学-第四章 对流换热的理论分析第一讲-动力工程
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h(x Tw
T)
T y
w, x
与导热中的第三类边界条件有何本质差异?
流体中的温度梯度 流体的热物性
4-2 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
为便于分析,只限于分析二维对流换热
假设:a) 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型流体
4-1 对流换热概述
一、对流换热
1、定义: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且存在相对运 动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Tw T
对流换热与热对流不同 不是基本传热方式
对流 & 对流换热
对流,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相对的 宏观运动而把热量从一处迁移至另一处的过程
流体在作相对宏观运动的同时,分子的微观运动并 没有停止,也就是说流体微团内部还以导热方式传递 热量,这一作用习惯上称为扩散作用
(2)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法 利用湍流时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似规律,由湍 流时的局部表面摩擦系数推知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3)实验法 用相似理论指导
四、对流换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单值性条件:能单值地反映对流换热过程特点的条件 完整数学描述: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 单值性条件 单值性条件包括四项:几何、物理、时间、边界 1、几何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中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速度边界层
在紧靠壁面的流体薄层内,由于分子导热,热量从 壁面传递到流体中
当热量通过导热自壁面传入流体后,一部分以焓的 形式被运动着的流体带向下游-----热对流;另一部分 则以热量的形式通过导热传向离壁面稍远的流体层----热扩散
热扩散
热对流
被加热的流体向前运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从而使 向垂直于壁面方向传递的热量逐渐减少;流体中的温 度变化率也逐渐衰减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优化对流换热过程,提高传热效率是传热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传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优化对流换热过程、提高传热效率对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对流换热的优化方法和技术,为实现高效传热提供理论支 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2 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得到流体温度场和物体 温度场的分布,进而分析对流换热的规律和特性 。
02 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是研究对流换热问题的重要 工具,可以用于预测和分析各种实际工程中的传 热问题。
03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流体物性参数
01 密度
密度越大,流体质量越大,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也 越大,对流传热速率相对较快。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工业炉的热能回收主要涉及对流 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 传热效率、热损失、设备成本等
因素。
通过对流换热技术回收工业炉的 热量,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
环境污染。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利用对流 换热原理,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布 局、窗户位置和大小等,实现自
然通风,降低室内温度。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 课件
目录
•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 对流换热原理 •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 对流换热的实际应用 • 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方法 • 对流换热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对流换热定义
总结词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是传热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当流体与固 体表面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异,会发生热量从固体表面传递到流体的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热传导与对流同时存在,共 02 同作用,两者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热量传递的速
传热学课件第六章--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一、定性分析(基本概念)
1.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2>.对于换热状态 将上述无因次温度对r求导后且令r=R时有: t t t r r R w t t t t r w f w f
由于无因次温度不随x发生变化,仅是r的函数,故对无因次 温度求导后再令r=R,则上式显然应等于一常数。又据傅里叶 定律:q=-(t/r)r=R及牛顿冷却公式:q=h(tw-tf),上 t 式变为: t t r r R h Const w tw t f r tw t f
另外,不同断面具有不同的tf值,即tf随x变化,变化规律 与边界条件有关。
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一、定性分析(基本概念)
2.定性参数 2>.管内流体平均温度 ①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 t tw// tw/
tf /
进口段 充分发展段
tf// x
如图,此时:tw>tf 经分析:充分发展段后: tf呈线性规律变化 tw也呈线性规律变化 此时,管内流体的平均温度为: t f t f tf 2
第三节
自 然 对 流 换 热
一、无限空间自由流动换热(大空间自然对流)
指热(冷)表面的四周没有其它阻得自由对流的物体存在。 一般准则方程式可整理成: Nu=f(Gr· Pr) 一般Gr· Pr>109时为紊流,否则为层流。 对于常壁温的自由流动换热,其准则方程式常可整理成: Num=C(Gr· Pr)mn C、n可参见表6=5,注意使用范围、定型尺寸、定性温度。 令:Ra=Gr· Pr Ra为瑞利准则数。 既适用常壁温也适用常热流边界的实验准则方程式,常见的 为邱吉尔(Churchill)和朱(Chu)总结的式6-19,20。
河海大学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34 18.07.2020 4:47 杨祥花
• 例1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35 18.07.2020 4:47 杨祥花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边界层概念:当粘性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会形成速度梯
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也会产
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边界层(或称热边界层)
综合: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u v 0 x y
( u u u x v u y) F x p x( x 2 u 2 y 2 u 2)
v v v
p 2 v 2 v
( u x v y) F y y( x2 y2)
tu x tv y tcp( x2t2 y2t2)
hx
第五章 对流传热 的理论基础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1 18.07.2020 4:47 杨祥花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8.07.2020 4:47 杨祥花
???xtdyx???ytdxy1单位时间以导热的方式进入流体微元的单位时间以导热的方式进入流体微元的净热流量导热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2018年1月3日5时2分杨祥花???????xdxxxtdxdydxxxx???????ydyyytdydxdyyyy22???xxdxtdxdyx22???yydytdxdyy2222导热????ttdxdyxy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2018年1月3日5时2分杨祥花2单位时间以对流方式进入元体的净热流对流为xpctudyypctvdx?xxdx???xxdxx???pcutdydxx?yydy???yydyy???pcvtdxdyy对流??????ppcutdycvtdxdxdyxy??????pputvtcdxdycdxdyxy???????????????pttuvcuvttdxdyxyxy
对流换热计算——传热学课件PPT
l
2
散热量
1 hAtw t hdltw t
4.483.14 10102 250 10 112.5W
水平部分
Grm
计算已定准则
Grm
gtl 3 2
竖直管部分
Grm
gtl3 2
gtl3
Tm 2
9.81 50 10 23 30 273 16106
2
4.0471010
计算公式
Num
0.11Gr
Pr
1/ 3 m
0.11
4.0471010
0.701 1/3
335.5
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h Numm 335 .5 2.67 102 4.48W/ m2 K
选取公式 Num 0.0266Re0m.805 Prm1/3 0.02661.0607105 0.805 0.702 1/3 262.6
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h
Numm
do
262.6 2.164102 35102
19.6W/
m2 K
计算散热量 hAtw t hdHtw t 19.63.14 0.351.753115 603.55W 5.5106 J
•
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h Nu f f
di
250.8 58.65102 28103
5253.4W/
m2 K
• 根据热平衡计算内壁温度 ' hAl twi t f
twi
' hAl
tf
'
hdil
tf
5253
41.21103 3.14 28103
1.7
15
67.5℃
从管内壁到管外壁进行的热量传递过程为通过圆筒壁的导 热,所以可以根据圆筒壁导热量计算公式计算管外壁温度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课件
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
(1)分析法 (2)实验法 (3)比拟法 (4)数值法
第五章 对流换热
3
5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流动起因; (2)流动状态; (3)流 体有无相变; (4)换热表面的几何条件; (5)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以流体外掠平板为例:
我们所要得到的是:
(1)当地热流密度和总的换热量
u v 0 x y
( u
u
u x
v
u y
)
Fx
p x
(
2u x 2
2u y2 )
( v
u
v x
v
v y
)
Fy
p y
(
2v x 2
2v y 2
)
c
p
t
u
t x
v
t y
2t x2
2t y 2
第五章 对流换热
29
4个方程,4个未知量 —— 可求得速度场(u,v)和 温度场(t)以及压力场(p), 既适用于层流,也适用 于紊流(瞬时值)
dy
c p
(vt) y
dydx
第五章 对流换热
32
Q导热
2t x2
dxdy+
2t y2
dxdy
Q对流
c p
(ut) x
dxdy
c p
(v t) y
dxdy
c
p
u
t x
v
t y
t
u x
t
v y
dxdy
c
p
u
t x
v
t y
dxdy
U
cpdxdy
对流传热原理PPT课件
y
0,u
y ,u
0,v 0,t u,t
热边界层厚度:
tw t
t
Pr1/3
第12页/共27页
§5-4 流体外掠平板传热层流分析解及比拟理论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Nux 0.332 Re1x/2 Pr1/3
(1) 努塞尔数Nux
Nux
hx x
(2) 雷诺数
Rex
u x
(3) 层流流动的判别条件:Re<Rec=5×105
(4)对于长度为l 的平板,其平均努塞尔数:
Nul 0.664 Re1l/2 Pr1/3
第13页/共27页
Rel
ul
Nul
hml
例2:来流温度为20℃、速度为4m/s空气沿着平板
流动,在距离前沿点为2m处的局部切应力为多大?
如果平板温度为60℃,该处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
系数是多少?
定性温度
t
m
=
20
h
0.664
Num
m
l
Re1lm/2
hl
m Prm1/3
0.664
Re
1/ 2 lm
Prm1/ 3
0.664 2.96 102 (4 104 )1/2 0.6941/3 17.4W / (m K ) 0.2
hAt 17.4 0.2第240页./共127页(100 40) 20.88W
=0.008kg
/
(m
s2)
Nux
hx x
0.332 Re1x/2
Pr1/3
hx
0.332
x
Re1x/2
Pr1/3
0.332 2.76 102 4.7 105 0.5 0.6991/3 2
第五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
简化
流动
普朗特 速度边界层
类比
对流换热
波尔豪森 热边界层
38
传热学
一、流动边界层
1、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 定义: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 体粘性的作用,使得在固体壁面附近存 在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流动 边界层或速度边界层。
实际流动 ≈ 边界层区粘性流动+主流区无粘性理想流动
大空间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沸腾换热 有相变
凝结换热
大容器沸腾 管内沸腾
管外凝结 管内凝结
14
传热学
六、研究对流传热的方法(确定h的方法)
四种:1)分析法;2)实验法;3)比拟法;4)数值法
适当介绍
重点介绍 一定介绍
不作介绍
1)分析法
解析:二维、楔形流、平板 边界层积分方程(近似解析)
2)实验法
u∞
y δ
0x xc
粘性底层
掠过平板时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湍流核心 缓冲层
41
传热学
层流: 流体做有秩序的分层流动,各层互不干扰,只有分子扩散,
无大微团掺混
湍流: 流体微团掺混,紊乱的不规则脉动
粘性底层 :速度梯度较大、分子扩散—导热
湍流边界层
缓冲层 :导热+对流 湍流核心 :质点脉动强化动量传递,速度变化
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换热表面与流体运动方向的 相对位置及换热表面的状态(光滑或粗糙)
内部流动对流传热: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传热:外掠平板、圆管、管束
10
传热学
11
传热学
(5)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热导率 [W (m C)] 比热容 c [J (kg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f
对流和导热联合起作用的
u
t
热量传递现象。
平壁表面的 传热机理
tw
Φ
wall
平壁上的对流换热
3. 牛顿冷却公式 (Newton’s law of cooling)
式中:
Ah(twt f ) qh(twtf )ht
流动方向 u∞
tf
u
t
tw
Φ
✓ h —固体表面的平均表面换热系数。wall
平壁上的对流换热
空气 cp1.2k 1/Jm (3C )
导热系数λ:
水的冷却能力强于空气
➢影响流体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和温度分布; ➢λ越大,导热热阻越小,对流换热越强烈。
常温下:水 0 .55 W /1 m (K ) 空气 0 .02 W 5 /m (7 K )
粘度μ:
➢ 影响速度分布与流态(层流,湍流); ➢ μ越大,分子间约束越强,相同流速下不易
定性 用来确定物性参数数值的温度。 温度 例如:流体的平均温度;
流体与壁面温度的算术平均值等。
代表几何因素对换热的影响。
特征 长度
例如:管内换热以内径为特征长度;
沿平板流动以流动方向的尺寸为特征长度等。
对流换热分类
5.1.3 对流传热的研究方法
1. 分析法:
指对描写某一类对流传热问题的偏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进 行数学求解,从而获得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分析解。 可得出精 确解或近似解。适用简单问题。采用数学分析求解的方法,有 指导意义。
学习内容: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旨在揭示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数学描述方法以及进行试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首先从对流传热物理过程的角度,定性的分析对流传热的影 响因素,然后较深入的讨论对流传热的数学描述,在此基础 上导出边界层类型问题的简化方程,简述其积分解法和比拟 理论的概念。
研究目的:
计算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表面传热系数h 1.介绍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确定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的
几种方法及这些方法的介绍,理解物理机制。 2.具体介绍目前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计算中较常用的几种类型情况下确定h的
计算公式。
5.1.2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是流体的导热和热对流两种基本方式 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凡是影响流体导热和对流 的因素都将对对流换热产生影响。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流动的成因(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 流动的流动状态(层流, 紊流) 换热时物体有无相变(沸腾, 凝结) 流体的物性(导热系数, 粘度, 密度, 比热容等)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 tw — 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
✓ tf — 流体温度。
tf
• 外部绕流(外掠平板,圆管) tf 为流体的主流温度。
外部绕流
• 内部流动 (各种形状槽道内的流动) tf 为流体的平均温度。
d
管内流动
4.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与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局部对流换热时局部热流密度:
qxhx(twtf)x
整个换热物体表面的总对流换热量:
发展成湍流状态。 ➢ 高粘度流体(油类)多处于层流状态,h较小。
5.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相对位置, 表面状态(光滑或粗糙)等。
➢ 对对流换热有显著影响; ➢ 影响流态,速度分布,温度分布。 特征长度
热面朝上
d 管内流动
热面朝下
外部绕流
总结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hf(u,l,,,,cp)
传热学对流换热的理论基础文稿演示
5.1 对流传热概说
5.1.1 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1. 对流(Convection): 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冷热
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 。
2. 对流换热(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流体流过另一个物体表面时,流动方向 u∞
1. 流动的起因 —— 强迫对流,自然对流。 流动的起因不同,流体内的速度分布,温度
分布不同,对流换热的规律也不同。 强迫对流:流体在泵,风机或其他外部动力作 用下产生的流动。 自然对流:由于流体内部的密度差产生的流动。
空气h: 自然对流 h52W 5/m (2K) 强迫对流 h1 010 W 0 /m (2K )
2. 流动的流动状态 —— 层流流动,湍流流动。 层流 (Laminar flow):
➢ 流速缓慢; ➢ 沿轴线或平行于壁面作规则分层流动; ➢ 热量传递:主要靠导热(垂直于流动方向)
u∞ tf
u∞ uq
导热
0 层流边界层
x
u∞
u
导热
q
管内层流流动
湍流 (Turbulent flow):
➢ 流体内部存在强烈脉动和旋涡运动; ➢ 各部分流体之间迅速混合; ➢ 热量传递:主要靠对流 。
2. 实验法; 是目前的主要途径。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理论。
3. 数值法:
对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和主要参数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应 用越来越多。
4. 比拟法:
利用流体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相似机理,建立表面传热 系数和阻力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限制多,范围很小。
当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流动时, 由于粘性的作用,在靠近壁面 处流体的流速逐渐减小;在贴 壁处流体将被滞止而处于无滑 移状态(即:y=0, u=0)—— 无滑移边界条件(流体力学)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ur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a cold water pipe
4.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对对流换热的强弱有水非的常换大热能的力影远响高。于空气 密度和比热容:
➢体积热容 c p:单位体积流体热容量的大小。
常温下:水 cp41k8/Jm ( 63C )
湍流边界层 层流底层:导热 湍流核心区:对流
u∞ tf
主流区 对流
u∞
δ
u
q
u∞
u 导热
层流底层
0 层流边界层 过渡区 湍流边界层
x
3. 流体有无相变
有相变 —— 沸腾换热,凝结换热。 流体发生相变时的换热规律及强度和单相流
体不同。
Fluid motion induced by vapour bubbles generated at the bottom of a pan of boiling water
Q A q xd A A h x(tw tf)xdA
tw-tf=Const
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u∞ tf
Q 1
h (twtf
)AAAhxdA
tw
qx twx hx
A
0
对流换热的核心问题
x
x
问题
牛顿冷却公式只是对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h的一个定义式, 它没有揭示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它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 在联系。 对流传热的主要任务: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