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读书笔记
读智慧课程——人与自我心得
读智慧课程——人与自我心得
参加智慧课程后,我对人与自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程中,我们学到了
很多关于自我意识、自省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身体感知和冥想练习,我逐
渐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情绪。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在外界的喧嚣中迷失了
自我,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需要。
通过智慧课程,我学会了重视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
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课程中的自省和反思练习,让我
更加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智慧课程还教会了我如何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共情和倾听
练习,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让我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开放和自信,也更有能力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通过智慧课程,我明白了自我意识和自我提升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我需要时刻保
持警觉,不断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及时进行调适和调整。
我也意识到,与他人
的互动和合作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更多
的成长和进步。
总结起来,参加智慧课程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自己,也让我明白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通过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我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并积极地
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我相信,这些对我个人发展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人与自我》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通过作者的文字,让我明白了自我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存在,我们时常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却又往往被自我的束缚所困扰。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我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分析,揭示了自我对于人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局限,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定。
这让我意识到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我意识的影响下,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选择。
另外,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实现的意义。
作者通过对自我实现的深入探讨,让我明白了自我实现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们应该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
这让我对自我实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自我实现的真正意义。
通过阅读《人与自我》,我也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了自我意识的复杂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出一个健康和积极的自我意识。
总的来说,读完《人与自我》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自我与人生的关系。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更是一本指引人生方向的书,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地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七下人与自我学习心得
七下人与自我学习心得
人与自我学习心得:情商教育是我一直倡导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会让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会思考学习,会自我感悟,会正确地去面对困难和喜悦。
我很开心现在我们外小在传授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孩子们的情商教育了。
通过>孩子们可以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发展自我这两个篇章里面的那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了解到不同的人面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故事结尾思维泡泡给孩子们提出问题,抛砖引玉的方法在智慧提示给予孩子们启发,让孩子们逐渐学会情绪控制、尊重别人的意见、如何和同学建立友好关系,与同学的交往中获得帮助和快乐、学会感恩和付出、孩子学会及如何自信展示自己、甚至于能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
作为大人的我都津津有味的读着这些小故事而且收益匪浅,相信这些具有童真的小故事更能得到孩子们的喜欢。
看故事,思考问题,分析小故事这个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会让孩子他们学会谦让包容。
有于助于使孩子认识他人情绪,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倾听,能体贴关心别人。
合群更懂得合作、分享与互助。
与人交往时更懂得互重。
也有助于孩子认识自身情绪善于缓解压力,自我激励具有正能量阳光向上。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心得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心得人与自我:人生多少不如意,生活多少不开心。
但人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悲喜的经历,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一路走来,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人生感悟,学习上的感悟,生活上的感悟亦或是工作上的感悟。
而每个人的人生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岁月的打磨中得出来的。
十六年的学习生涯,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可谓漫长而艰辛,然而从中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从咿咿呀呀的学习拼音到遨游深奥的知识长河里,我们从懵懂变得成熟,也在此之中塑造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回想来时的路,也曾欢喜,也曾失落,也曾怀疑,也曾徘徊。
但我们始终相信未来充满光明,并在一步一步地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生命的每一站都会遇到不同的风景,不一样的人。
生活在这缤纷繁杂的世界里,总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是过客或是知己,总会有离别的时刻。
相遇无需惊喜,离别无需叹息,生活总在不停地变换着,我们就是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前行。
大多数的时刻我们都会有这样会那样的苦恼和不得已,但事情总会过去,我们就是为塑造那个更好的自己而经历岁月的打磨,去迎接春暖花开。
找工作是踏出社会第一步,也是最为艰难的开始。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也会面临被刷的伤痛,或者工作上的失意。
但生活不能缺少工作,没有了工作,后面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虽说从学校踏出社会是个艰难的开始,但也是磨练的开端。
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伴,我们应以理智的态度来对待。
人与社会: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__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人与自我七年级心得内容
人与自我七年级心得内容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为他知道只有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才能真正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并在这种过程中展示自身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兴趣和爱好。
这些差异决定了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途径不尽相同。
所以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途径。
而这条路通常由自己来选择。
因此,怎样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使之与社会需要保持最佳结合状态,便是问题的关键。
心得体会,也许是千篇一律:我很聪明,只要努力……但这些话语的共性告诉我们一点——盲目努力。
我没见过像一根竹子这样天资平庸却又偏执于自己的看法拼命往上爬的人,他似乎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把别人对他的否定当做是对他的侮辱,他仿佛永远沉浸在自卑里面难以自拔,他永远记着别人的嘲笑。
即使后来,他变得足够强壮到让全世界都惊叹,他还是被埋葬在自卑里面。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这句话你应该听过吧?可是多少人因它而放弃呢?因为害怕失败而逃避困难,这算什么理由啊!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阿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惜,绝大部分人连阿甘都赶不上,甚至连阿甘百分之一的坚韧品质都学不到。
然而我曾经读过一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的故事情节其实跟电影版基本雷同,唯一区别的恐怕就是原型人物罗文上尉没有遇到那位奇迹般的将军,也就是阿甘的伯乐——查理·威尔逊将军。
那么,查理将军究竟是谁呢?下面请看:罗文带领着三名士兵接管了一项任务--护送一批急件去纽约,按照计划时间顺序应该是第二天凌晨两点钟抵达,然而,就在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左右时,却突然收到前方报告,称有几十辆车拦住去路,并且声称罗文等人已经侵犯了美国边境线,要求交纳五万美元罚款或者干脆撕票,否则就派重兵包围,断水断粮,直到饿死渴死为止。
罗文气愤极了,指责手下办事不利,随口骂了一句:“***的”,立刻遭到一顿毒打。
七下人与自我心得
七下人与自我心得人与自我心得:人生难免有所迷茫,有时也会很寂寞。
但千万不要让这些不好的情绪长期积累下去,否则就容易使你产生自卑感,甚至发展到不能承受的地步——轻则影响学习、工作,重则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从现在开始,每天早上起来留给自己1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
可以放松一下绷紧了许久的神经,可以散散步、做点家务,或者只是静坐冥想片刻,使大脑稍微休息一下。
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失败和成功都持达观态度的人,那么即便你的脸色苍白憔悴,嘴唇焦黄干裂,整个身体好像虚脱了一样,你仍然可以面带笑容地迎接朝阳升起的那一刻;而如果你过多地陷入烦恼之中,尽管第二天清晨太阳照常升起,美丽依旧,但你却完全无法享受它光辉灿烂,绚丽夺目的景象了!要知道:“面带笑容”并非永远需要借助药物才能维持,只要把心里的烦闷疏导出去,没什么东西比笑声更具有治疗力量了!何况面带笑容本身就是最好的保健品呢?相反,倘若你总是愁眉苦脸,遇事悲伤叹气,精神颓丧,甚至终日哀声叹气,怀疑前途渺茫,恐惧未来艰险,那就真有点百病缠身的味道了。
如果你沉浸在忧郁痛苦的思想泥潭中拔不出脚来,时间长了,整个人就会消极萎靡,那你岂不成了精神上的侏儒?其实,谁又能说心理的疾患不是肉体疾病呢?假设你真被人欺骗了10元钱,表面看起来确实似乎是“吃亏了”,但扪心自问,你有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呢?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损失已经形成,又怎能说“赚”了10元呢?至少,为此你耽误了睡眠、浪费了时间、损害了心境吧?因此,通向乐观和快活的惟一道路应该是——抛弃忧虑和痛苦,选择乐观和欢欣。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世界,只有两种人,那就是精神饱满的人和精神不振的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缺乏信心,凡事谨小慎微。
精神饱满的人,他们内心充实,愉悦欢畅,正直坦荡,乐于助人,富于幽默感。
他们处处感觉良好,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友善,生机勃勃,洋溢着希望和快乐。
一句话,他们绝对不会陷入“迷惘困惑”的深渊。
当一位记者采访拿破仑时,曾问及其军队的状况。
《人与自我》七年级下册文章
《人与自我》七年级下册文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生而平等且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拥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的个性。
我们要学会去发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用处,充分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
基本权利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人类自发展以来,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是人格的独立。
在人的尊严和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有不同的地位、等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责任。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形成部落,大家都是一起寻找食,每个人的任务都差不多,人与人之间还未怎么形成明显的等级区分。
推行的是公有制,每个人的地位几乎是平等的。
奴隶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地位差别,奴隶制的出现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人的自由受到限制,人的权利也变得不平等。
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很明显,人与人之间更没有平等之说,人的权利差别很大。
人与自我——生活与学习读后感
人与自我——生活与学习读后感## English.As a human being, we all live in our own world, and we all have our own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The world we see is not the same as the world others see. We all have our own experiences, and these experiences shape our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In the book "The Person and the Self", Gordon Allport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He argues that the selfis not a fixed entity, but rather a dynamic process tha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evolving. The self is not something that we are born with, but rather something that we develop over time through 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nd our experiences in the world.Allport identified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elf, including the physical self, the social self, and the ego self. The physical self is our body and our physicalappearance. The social self is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in relation to others. The ego self is the part of us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our self-esteem and our sense of identity.Allport believed that the self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He argued that there is no single definition of the self that can capture all of its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he did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me cor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selv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intentionality, self-awareness, and the capacity for self-reflection.The book "The Person and the Self" is a classic work of psychology tha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ield. Allport's ideas about the self have helped u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中文回答:《人格与自我——生活与学习》读后感。
人与自我英语读后感
人与自我英语读后感
(实用版)
目录
1.人与自我的概念
2.英语读物的选择
3.阅读后的感受
4.收获与反思
正文
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人与自我的英语文章,它让我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解释了人与自我的概念,人指的是我们的外在表现,自我则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在意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这篇英语文章之前,我并没有深入思考过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我一直认为,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无需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要关注我们的外在表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自我和谐相处。
阅读这篇英语文章后,我感受到了许多。
首先,我明白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我意识到了英语读物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篇英语文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收获了许多知识。
此外,阅读这篇英语文章还让我反思了自己的阅读习惯。
以前,我总是选择简单的英语读物,害怕阅读难度大的文章。
但是,这次我选择了一篇较难的英语文章,却发现收获更多。
因此,我决定以后要多读一些难度较大的英语读物,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总之,阅读这篇关于人与自我的英语文章,让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提
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对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人与自我》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福克纳所著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描写而著称。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康普顿的人,他在与自己的内心挣扎中逐渐认识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说中的康普顿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产生了怀疑。
他在与自己的内心挣扎中,逐渐意识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人的内心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世界,我们常常在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我,找到内心的平衡点,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小说中,康普顿通过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只有在不断的奋斗和探索中,我们才能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此外,小说中的康普顿还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逐渐认识到了自我。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中,我们才能不断地反思和完善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通过阅读《人与自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不断地完善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人与自我,如同两个相互交织的实体,彼此依存又相互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我,而更多地关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
然而,真正的成长和幸福,却源自于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
《人与自我》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我的关系,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我的关系。
他指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外部的声音和压力左右,忽略了自我内心的声音。
然而,只有真正了解自我,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干扰,很难找到内心的宁静。
然而,只有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如冥想、反思和自我探索等。
这些方法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我。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中,人与自我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
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理解自我,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我的关系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不断探索自我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阅读《人与自我》这本书,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信息和压力所干扰,很难找到内心的平静。
然而,只有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我的关系,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人与自我》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对自我认识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爱默生试图探索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应该如何面对自我、认识自我,并且如何发挥自我潜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默生对自我认识和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也让我对自我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人与自我》中,爱默生认为,人应该积极地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内在的潜能,并且要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强调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他还提出了“自立自强”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不要轻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同时,他也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逃避和回避自己的问题和挑战,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通过阅读《人与自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默生对自我认识和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他的思想观点深刻而且富有启发性,让我对自我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爱默生的思想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人与自我》,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爱默生的思想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在阅读《人与自我》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默生对自我认识和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也让我对自我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爱默生的思想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我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人与自我夏中义读后感
人与自我夏中义读后感《<人与自我>夏中义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人与自我》,是夏中义写的。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要跟你们分享呢!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书能有意思吗?”没想到,刚翻了几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啦!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就好像是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心里那些以前从来没想过的角落。
比如说吧,书里提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想,可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追求。
这就好像我们站在一条长长的跑道前,明明很想跑,却被自己心里的小怪兽给拦住了,不停地说:“别跑,你会摔倒的!”难道我们就这样被小怪兽吓住,不敢迈出那勇敢的一步吗?还有啊,书里说我们常常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多像我们穿着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走在路上,总担心别人觉得不好看。
可仔细想想,为啥要这么在乎别人的眼光呢?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呀!我读着读着,就想起了我自己的事儿。
那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我心里特别想参加,觉得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可是我又害怕在大家面前出丑,万一忘词了咋办?万一讲得不好被同学笑话咋办?这不就跟书里说的一样嘛,我被自己心里的害怕给困住了。
我把这些想法跟我的好朋友小明说了,他瞪大眼睛看着我说:“哎呀,你怕啥!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我一听,好像有点道理。
我又跑去跟我的同桌小花交流,她笑着说:“你就是想得太多啦,大胆去做,就算没成功,也比不敢尝试强!”听了他们的话,我再想想书里的那些道理,心里突然有了一股劲儿。
我对自己说:“怕什么,冲就完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勇敢地做自己,不要被那些害怕和担忧束缚住手脚。
就像一只小鸟,如果总是害怕天空太高,那它永远也感受不到飞翔的快乐!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咱们可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得大胆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做最真实、最勇敢的自己!。
人与自我七年级心得
人与自我七年级心得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
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
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
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
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
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
当然,即使到了生命结束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穷尽自我,但是时时警惕自我、激励自我仍是十分必要的,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不枉为人,不虚此生。
人类不断成长,是因为能不断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自觉”的起点,人生永恒的主题。
磨练自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提升自我,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善待自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
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人与自我夏中义读后感
人与自我夏中义读后感读夏中义关于“人与自我”的论述,就像是在和一位特别睿智又有点俏皮的老友聊天,他把那些平时我们模模糊糊感觉得到,却又难以说清的关于人和自我的事儿,都给剖析得明明白白。
夏中义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就像一把把小锤子,敲打着我原本对自己那有点混沌的认知。
比如说,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实际上呢?在社会的各种影响下,自我有时候就像是一个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丑,真正的内核被层层包裹着。
就像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总是有意无意地展现自己好的一面,那个精心打造的形象是自我吗?可能只是自我的一小部分,甚至是被外界期待塑造出来的部分。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为了获得别人的点赞,在朋友圈发一些看起来很厉害但其实有点虚的内容,那时候的我好像都快迷失在别人的目光里了,都忘了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书中还谈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是如何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
这就像一场超级漫长的旅行,途中我们会捡到各种各样的“装备”,可能是知识,可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可能是一次痛苦的挫折。
这些东西都会对我们的自我产生影响。
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特别胆小内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但是随着慢慢长大,经历了一些小成功,比如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奖,这就像是给我的自我形象添加了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让我开始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挺有能力的,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这种自我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一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
而且呀,夏中义先生对自我的剖析,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我和自己的关系。
有时候我对自己特别苛刻,就像一个严厉的监工,稍有错误就不停地责备自己。
读了他的书之后,我就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呢?自我应该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才对呀。
就好比我要是看到朋友犯错了,肯定会安慰他,鼓励他下次做好,那对待自己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就好像突然发现了一种对待自己的新态度,让我觉得内心都轻松了不少。
总之呢,读完夏中义关于“人与自我”的内容,我就像是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森林里突然找到了方向一样。
读书让我明白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读书让我明白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话题。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并意识到它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我深入思考了人的本质、意识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从而对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读书让我认识到了人的本质是多样而复杂的。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开始思考每个人的独特性以及他们背后的动机和理由。
我逐渐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情感、经历和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正是这些差异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如此丰富多样。
其次,读书帮助我认识到了自我意识和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了解到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反思和评估。
只有透过自我意识的镜子,我们才能真正对自己的特点、长处和弱点有所认识,并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读书让我明白了自我意识是从内省和反思中获得的,只有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此外,读书还让我认识到情感对于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心理学著作,我深入了解到情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桥梁。
情感使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并通过共情与他人产生共鸣和连接。
从书中我了解到,情感不仅是表达爱和友谊的方式,也是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共情和表达情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并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
最后,读书还让我认识到行为对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行为是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载体,通过行为我们可以向他人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建立联系。
通过阅读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籍,我了解到个体的行为会受到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
读完《人与自我》这本书,让我对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都源于我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书中作者对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给出了许多有启发的观点。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与他人的关系,我们都需要不断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社会中,常常迷失在外界的期望和评价中,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通过深入思考自我,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找到更加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生活方式。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的内心是多变的,我们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
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从而进行自我改变和成长。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在每个人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反思和进步,与自我建立良好的关系。
总之,读完《人与自我》,让我产生了对自我的思考和觉醒。
我相信,只有在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深入了解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人与自我读后感
人与自我读后感《人与自我》是美国作家爱默生的一部著名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人生、自我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自我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爱默生在《人与自我》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自我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观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我价值和独立思考的强调。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盲目追随他人的意见和价值观。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爱默生的观点让我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自我,就必须坚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找到自己的内心声音,并为之努力奋斗。
此外,爱默生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珍视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追求与他人的相似。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因为追求与他人相同而放弃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导致自己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迷茫和焦虑之中。
通过阅读《人与自我》,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发掘并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了新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方向。
此外,爱默生还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因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导致自己与社会脱节,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通过阅读《人与自我》,我意识到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努力寻找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式,找到了新的社会认知和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读完《人与自我》让我对人生和自我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爱默生的思想观点启发了我对自我实现、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找到了新的成长方向和发展动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坚定地追求自我实现,珍视自己的独特性,积极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建构的女性》的读书笔记第二章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我们要追究的目标。
第一章已经讨论过社会性别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跟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关系密切。
社会性别理论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妇女为什么要受到压迫以及这种压迫是如何开始跟延续的?这一章就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性别歧视的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前提就是认为女性在现存的社会性别体制下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是被压迫者。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认为,现在妇女已经不再是被压迫的一方。
所以本届首先要描述的是性别歧视还存在。
目前的性别歧视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显性歧视就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感受到的性别不平等。
一般来说,现行歧视有两种表现形式:把女性视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和把女性看作是“负面”。
把女性视为第二性观点的代表是波伏娃,她指出男人是作为绝对的主题而存在,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和附属体存在,是男人的客体和他者(the Other)。
这种歧视认为女人天生比男人低下,女人的价值不如男人。
第二中把女性视为“负面”,就是将女性视为“不祥”的、坏的,甚至是万恶之首,罪魁祸首。
二、隐性歧视即对所有的人都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和标准,而这个划一实际上是把男人看作是客观的和标准的。
也就是说,男性不但比女性占优势,而且成了人的一般性,这样产生的结果是男性在这种标准体系下的收益被掩盖了。
在现实生活中,中性的法律、传统、历史等都打伤了男权的烙印,因此,消除隐性歧视任重而道远。
三、反向歧视是一种隐藏的更深的歧视,即通过赞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给女性的发展带来制约性因素。
对女性三个角度的赞美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首先,歌颂女性的一些表现和她们的传统角色,并且把这些表现和角色视为是女性天生就有或自然擅长的,使得女性想要跳出原来的社会定位和性别气质变得非常困难,从而不利于女性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礼让女士的绅士风度实际上也把女性置于弱者地位。
再次,夸大女性的能力和作用,甚至杜撰女性的能力,从而使得女性不得不承受沉重的生活负担。
尤其是关于哺乳的问题。
这种对女性的过度赞美表面上看是尊重女性,实际上破坏了现实中女性的生活平衡。
这种歧视对女性心理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和伤害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性别差异论这种理论认为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男性在生理上优越于女性。
两性生理的差异被大众所接受,直到今天还被作为性别歧视的借口。
这一观点遭到了女性主义者的批判,她们认为生理的差异仅仅是个起因,随之而来的文化建构才是两性不平等产生的真正原因。
不管是说明男性的优势根本不存在,还是崇尚女性的特质,重点放在“性别差异”上的平等论归根结底指的是女人不同于男人或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地方。
社会性别的概念对两性差异论进行了建设性的批评。
首先,社会性别理论证明生物特征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
其次,质疑差异与歧视间的因果关系(可能要倒过来)。
最后,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这种基于性别差异的观点进行了颠覆。
社会分工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两性不平等的起源。
许多人认为两性的分工和两性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米德队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打破了这种偏见。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最常用这种社会分工的角度。
三、“交换女人”盖尔·鲁宾采用了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施关于亲属制度交换妇女的见解,从制度层面来论述性别不平等的起源,认为亲属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起源。
她指出亲属制度不仅利用了性别差异,还通过交换女人的结构创造了性别差异。
这一论述开创了从文化层面来寻找妇女被压迫根源的先河。
鲁宾强调,排他的社会性别认同远非自然差异的一种表现,而是对自然相似之处的压制。
两性区分的后果压抑每个人都有的性别特点,包括男人和女人。
按照鲁宾的结论,亲属制度通过交换女人产生了性/性别制度,引出的结论是:并不是男人的统治产生了女人的交换,而是交换女人产生了男人的统治和女人的屈从关系。
很多学者也对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四、优势积累论把默顿的优势积累理论用到分析两性不平等上也有指导意义。
凯特·米利特认为当女性成为被压迫者以后,在妇女身上就存在少数族群地位的特征:群体自我憎恨,对自己和对同伴的鄙视。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对女性卑下观点的反复宣扬,并且女性对此也信以为真。
这是一个劣势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女性文化建构性别观念的过程;而男性则不断的膨胀其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断的积累优势。
女性主义理论家珍妮特·查夫茨对性别不平等以及改变这种性别不平等制度也有深入地分析。
第三节性别平等理论女性主义是一个实践性和政治性都非常强的学派,它一方面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妇女被压迫根源的产生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追求性别间的平等和发展。
但是关于什么是性别平等,在女性主义阵营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派,一被称为本质论,一被称为构成论。
一、本质论本质论将男性和女性看作两个对立的范畴。
本质论又分为等同取向和分化取向(1)等同取向倡导男女都一样,可以做完全相同的事情。
波伏娃就是这样认为的。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是这一趋向的积极拥护和实践者。
(2)分化取向强调男女差异,认为应该各司其职,尤其是女性应该发挥母性的天职。
这种趋向认为两性不同的分工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优化组合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两性平等。
部分激进女性主义者赞美女性特质,进一步肯定并加剧了分化取向的发展。
本质论因为其明显的实践效果和直观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也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但是由于本质论明显的基于两性差异的理论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代表美国黑人女性为主体的有色人种或称第三世界女性的女性主义者,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批评,其二元对立的方法也遭到了质疑。
本质论还经常带来“男性恐慌”,因此对它的批判不断涌现。
二、构成论构成论认为,真理、理性以及人的观念都是男权社会派生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颠覆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体系和话语,而并非改变一半和另一半的关系。
构成论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后现代主义否定宏大叙事,它质疑妇女作为一个普遍范畴的存在。
(2)后现代主义强调界限的模糊性,也就是说不存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界限,同样也不存在非男即女的二元对立。
(3)后现代主义解构了权力的概念。
受后现代理论的影响,构成论认为,性别间的平等并非是简单的男女之间的平等问题。
男性与女性一样,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也被现有的性别文化所压迫,而“妇女”作为一个普遍化的范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代表不了所有人,甚至,它代表不了任何人,女性之间也有许多差异性,不同阶层的女性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是不同的,追求性别间的平等,不仅仅要追求政治权利的平等,而且要追求生活方方面面的平等。
构成论比本质论更有说服力,更全面,但它或多或少的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在生活中失去了可见的“敌人”。
三、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通俗解释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通过一些普遍观察的范例来强调性别差异,事实上,两性之间绝对的差异是很少的,人们头脑中的大部分性别差异是一种平均值的理念。
一方面,平均值的格式化会导致对个体的歧视,另一方面,差异本身是没有歧视和不平等的,只是当我们赋予差异以不同的价值时,不平等才出现了。
关于如何实现平等,一种观点认为性别平等实际上是机会平等,另一种观点认为结果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第三种观点认为真正的平等只能来源于解决情境不平衡的努力和机会平等的共同作用。
另外作者还赞同李小江教授的观点,即真正的性别平等还应该包括“选择权的给予”。
性别平等的实现应该是一个模糊性别的过程,或者说是超越性别界限的过程。
性别平等实际上就是人的平等,它与性别无关,它指涉的其实是“人”的权利。
第四节中国的性别平等历程一、中国因为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是妇女解放跟西方经历了不同的历程。
解放前二、建国和改革开放前三、改革开放以来四、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以来总的来说,本章的写作思路是:现实生活中的确是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即社会性别理论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种歧视有三种表现形式:显性歧视、隐性歧视和反向歧视。
由于性别歧视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所以接着就在第二节讨论了性别不平等为什么会存在。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四种理论解释:性别差异论、社会分工论、“交换女人”和优势积累论,这四种解释分别从生理、社会生产、亲属制度和优势积累的角度,对我们认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很有意义。
女性主义不仅要解释这种不平等,更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对于什么是性别平等,女性主义内部又有本质论和构成论之分,前者基于性别差异,后者给予文化建构。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两性不平等即如何实现性别平等也有很多看法,文中也作了分析。
最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论述了中国的性别平等历程。
《被建构的女性》读书笔记之五理论之源:女性主义第三章理论之源:女性主义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和理论是在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被挖掘和制造出来的,它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普及而被社会所认识和发展,并由于近年来后现代理论的兴起而流行。
因此,在前面介绍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视角后,本章通过回顾女性主义来介绍社会性别的缘起。
第一节女性主义实践一、什么是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主义没有统一的界定,一方面西方学术权威机构认为这个词条还没有被记录和解释的普遍影响力,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自己也避免定义使自身的创造受到限制。
中国学术界的学者对女性主义有各种界定,但也没有统一。
但是,女性主义在以下几点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1)西方女性主义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理论,它在批判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2)西方女性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体,它是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存在;(3)西方女性主义是在西方特定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4)西方女性主义的本土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5)西方女性主义的局限性,并不排斥它的可借鉴性。
女性主义有三种重要的精神传统: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
实践角度看,女性主义是一种政治。
“权力”是一个关键的词,女性主义思考的不仅是谁拥有权力,还思考产生权力的场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提出“Personas Is Political”的口号,把争取权力的运动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出现前,就有零星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现。
受启蒙思想影响,第一次妇女运动在欧洲大陆发起。
它进一步受到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深刻影响,并随之扩展到美洲大陆。
第一次妇女运动中,有三个焦点:第一个焦点是争取妇女选举权的问题;第二个焦点是妇女的教育权利问题;第三个焦点是女性就业问题,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