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中国的政府规模变化统计和分析
ii
计算结果如下表: 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3.50% 14.94% 15.71% 15.99% 16.51% 17.27% 18.29% 19.95% 20.40% 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16.01% 17.24% 18.33% 18.15% 17.82% 18.52% 19.07% 19.35% 20.82% 财政收 入增速 17.0% 22.3% 15.4% 14.9% 21.6% 19.9% 22.5% 32.4% 19.5% 财政支 出增速 20.5% 19.0% 16.7% 11.8% 15.6% 19.1% 19.1% 23.2% 25.7% 10.52% 9.74% 12.87% 17.71% 14.60% 15.67% 21.41% 16.85% 2.12 1.58 1.16 1.22 1.36 1.44 1.51 1.16 1.81 1.71 0.92 0.88 1.31 1.22 1.08 1.53 GDP 增 速 财政收 入弹性 系数 财政支 出弹性 系数
1.3 政府财政规模i
此部分指标以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与 GDP 为基础。 选用 2000——2008 年的数据进行计 算分析。 2000——2008 年国家财政收支总额与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即成立统计处。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着手创建全国统一的统计工作。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里,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摸清了解放初期全国工矿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进行了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两项调查;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开始建立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工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编制“一五”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月,政务院决定加强各级政府及各业务部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并统一制定全国性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建立了统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主要专业统计制度。
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多项普查;1953年首次发布统计公报。
统计工作与计划工作密切配合,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收集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为国家编制和检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跃进”开始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作风被践踏,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在“左”倾错误思想和“全民办统计”、“统计大跃进”的口号指导下,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原则遭到破坏,中央及地方统计机构和人员被精简,一些重要统计数字严重不实,统计工作受到重大挫折。
在此期间,一些统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对浮夸风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
1961年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4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简称“四四决定”);1963年3月,国务院颁发《统计工作试行条例》。
“四四决定”和《条例》的贯彻实施,使统计工作获得很大发展。
在此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核实了“大跃进”期间主要统计数字,为中央进行经济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经济调整进程;加强综合平衡分析研究,为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提供参考;大力精简统计报表,加强统计调查管理;加强统计工作的集中领导,全国县以上统计机构全部单设。
绩效考核新论——_五度_考核国有企业战略绩效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由搞好所有国有企业到搞好国有经济的再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绩效考核作为引导国企改革的“指路牌”和评价国企改革效果的标尺,也经历了由生产经营指标、资产运营指标、对股东贡献指标为核心的几个阶段,其共同点是依据企业“财务绩效”、“追求经济增长”的业绩考核。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国企改革的效果给予了客观的、必要的财务评价。
不过,片面追求增长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调,效率与公平及发展与稳定的不协调,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使人们饱尝了“快增长慢发展”、“恶增长”、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等恶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怎样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国有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试作分析。
——“五度"考核国有企业战略绩效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公司制改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五个阶段,与之相适应,绩效考核的制度也经历了相关转变并逐步完善。
一是生产效率的考核。
1982年,国家经委、计委等六部委制定的总产值、上缴利润等l6项指标及相应的增长率的经济效益指标考核。
计算企业生产效率的动态发展指数,避免了产值单一指标的片面性,这种考核方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为企业提高效率起到了制度性的激励作用。
不过,在执行中为保证持续增长也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
二是生产效率向经济效益过渡的考核。
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发布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8项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过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实现从生产经营列资产经营的转变。
但18口尹凌青是,一些企业为了完成业绩,不惜将大量损失和挂账长期趴在账上,使得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上升,这种只按结果的考核为经营行为短期化造成了制度上的缺陷。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览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
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
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
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新特点许宪春1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在继续采用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入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即SNA体系;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放弃了MPS体系,转入了SNA体系。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包括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投入产出表、机构部门账户和资产负债表。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各产业部门健康发展。
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 SNA体系的GDP指标。
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阐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GDP核算2的必要性。
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GDP核算。
根据这一要求,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开始进行年度GDP生产核算。
根据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1989年,国家1作者工作单位: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电子邮件:xuxc@。
2《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的是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统计学会工作感悟—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50周年
为 , 些 公 开 的 企 业 评 价 资 料 , 提 升 这 对 企 业 的社 会 知 名 度 、 与 国 际合 作 谈 判 参
很有 帮助 , 海 的一些 外 国商 务机 构 , 上
维普资讯
也十分注重 收集这些 企业评价 资料 , 并 把 它 作 为 商 务 合 作 的 重 要 依 据 。 在 早 1 9 年 , 领 导 称 赞 统 计 排 名 工 作 : 检 98 市 “ 阅 上 海 经 济 , 示 优 秀 企 业 风 采 ” 2 0 展 。02
来 , 景美 好 。作 为一 名 新 中国 的统 计 工作 者 , 感 到无 比 自豪 和欣 慰 。我 从 1 6 前 我 92
次服务 向深加工 、 多层 次 服 务 转 变 。基 本 形 成 上海 市统 计 系 统与 用 户 间 的 “ 亲
』 - ,
年调进 上海市统计局工作至今 已近 4 O年 。 19 9 4年 退 休 后 , 责 编 纂 《 海 统 计 负 上 志 》 继 续 参 加 统 计学 会 的 领 导 工 作 , 统 计 事 业 结 下 了 不 解 的 情 缘 。统 计 学 会 和 与
统 计 学 会
年 。 务 副 市 长 蒋 以 任 同 志 再 次 给 予 肯 常
定 , 出上 海 的 确 需 要 对 1 0 或 者 5 0 指 0强 0
强 进 行 有 权 威 的 、 分 量 的 发 布 , 统 有 以 计局发布 为宜。
上 海 市 统 计 局 已 将 传 统 的 统 计 信 息 咨 询 服 务 变 为产 业 、 成 规 模 、 向 建 推 市 场 的 梦想 得 以成 真 , 将 统 计 咨 询 服 并 务 变 为 一 项 方 兴 未 艾 、 勃 发 展 的 事 蓬
当代中国的统计学历史
当代中国的统计学历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统计学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化和完善。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统计学,并开始了解和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但是,由于当时的教育和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统计学的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统计学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机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建立统一的国家统计体系,并制定了统计法规。
国家统计局成立于1952年,负责统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后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中国的统计学开始引入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加强与国际统计组织的合作和交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统计学在经济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的统计学家开始研究和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统计学家开始研究和开展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推动了统计学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统计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的统计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统计学大会、研讨会和期刊的编委工作,与国际统计学界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
同时,中国的统计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统计学人才。
当代中国的统计学历史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坎坷发展。
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现在的成熟发展阶段,中国的统计学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统计学必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
(节选)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及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中英文对照大型统计资料书。
书中汇编了1949-1998年全国和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澳门地区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统计指标的历年数据资料。
二、全书包括人口与就业、国民核算、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物价指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旅游、金融、教育、文化、人民生活16个方面的内容,近300个指标。
三、为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对指标口径进行了统一规范,使资料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都更具有可比性。
四、本书资料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五、书中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小数位的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六、本书B部分各地区资料选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有调整,与C部分各地区资料有出入。
七、本书有关的符号的使用说明:1.“…”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2.“空格”表示无数据;3.“#”表示其中主要项。
八、1998年部分地区工业、企业单位数小于以前年份,是因为使用的是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口径。
九、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衷心感谢!A—1 全国人口状况POPULATION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2 全国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EMPLOYMENT,STAFF AND WORKERS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3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6 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EXPENDITUREAPPROACH OF CHINA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9 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TOTAL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S AND THEIR INCREASE RATE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注:1.1985年及以前,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1985年以后改列财政支出。
第四章 统计管理体制
第四章统计管理体制第一节统计管理体制概述一、统计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及分类统计体制,又称统计管理体制。
是指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
具体地说,它是国家对政府统计组织、统计管理机构中各层次、各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职责范围、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制度化、法律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的统计管理体制的确立,有利于统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有利于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统计监督的客观性、独立性。
目前,国际上的统计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集中型,二是分散型。
集中型的统计体制,是指中央一级的统计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国家统计机构进行,其他主管部门一般不负责统计工作,国家统计机构对全国的统计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其优点是:第一,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调查,节约调查经费,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第二,独立于各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负责统计工作,较易做到客观、公正,能有效避免主管部门的行政干扰;第三,易于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
分散型的统计体制,是指中央一级的统计工作分散在各主管部门进行,各主管部门为实施管理所需的统计资料基本上由其所属的统计机构提供。
分散型统计体制优点在于:统计工作与主管部门结合密切,对客观情况的变化反应及时,主管部门认为必要的统计调查可以及时进行。
二、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设有统计处。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一切统计制度、方法、表式等,各地方、各部门及各公私企业都必须遵照执行。
1958~1976年,我国统计工作和统计管理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冲击。
1962年4月4日,《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1966年开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统计工作遭受到最严重的破坏,政府统计机构被撤销。
1978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家统计局,1979年10月和1984年1月发布《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决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
新中国统计法历史
新中国统计法历史
新中国在1949年5月1日建国时,就立即采用了统计法。
在1953年,中国政府正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并在1954年正式颁布实施。
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数百次修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5年11月25日颁布,有效期至2002年3月31日。
2002年4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开始实施,该统计法的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005年5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至今已生效实践十五年。
自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之日起,统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世界上最先进的统计制度有了非常大的接近。
量化史学视角下中国统计组织史研究
117
统计与信息论坛
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背景分析当时统计组织设 置方式的利弊;或者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于前一 种研究思路,已有学者进行了尝试,例如:刘建平、陈 光慧指出为了维护统计调查的独立性,地方各级统 计局和调查队采取分家管理模式,但不同的管理体 制和隶属关系使得地方统计局和调查队的权、责、利 诉求不同,导 致 了 调 查 资 源 不 足 与 浪 费 并 存 的 局 面[7]。对于后一种研究思路,本文尝试采用量化史 学的方法对中国统计组织史进行研究,以补充和深 化现有的统计史研究成果。
展示了这些时期统计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其中,中国古代
统计组织史参照李惠村和莫曰达编著的《中国统计 史》,中华民国统计组织史参照李惠村和莫曰达编著 的《中国统计史》及王德发主编的《中华民国统计史 (1912—1949)》,新中国统计组织参照王一夫主编的 《新中国统计史稿》和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统计大事记(1949—2009)》。
(二)量化史学的研究综述 量化史学是指以史料的统计数字为基础,运用 计量的方法对历史进行验证,以弥补传统史学定性 研究的不足。传统的史学研究范式是:提出问题和 假说,然后寻找历史案例证明假说的正确性;但并没 有运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 以判断假说里的因果推断是否成立[8]。量化史学被 引入到中国后,由于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统计资料缺 乏,导致中国学者运用量化史学方法研究古代史和近 代史的成果较少;但在中国当代人口史、经济史、社会 史、军事史及政治史等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应用,可 是也出现了计量方法过度使用、研究者主观性影响研 究结果客观性等局限[910]。因此,在利用量化史学方 法对统计史进行研究时,应避免单纯依靠计量方法或 者认为计量结果才是检验统计史料真实与否的唯一 标准,而忽略了对统计史料本身的重视。 目前,经 济 史 是 运 用 量 化 史 学 最 成 功 的 领 域[11]。中国学者 利 用 量 化 方 法 研 究 经 济 史 时 大 多 遵从一个思路———提出问题后,寻找解释变量和被 解释变量或者替代指标的历史统计数据,再使用多 元回归或面板数据分析等传统的计量方法得出结 果,从而对假设进行验证。但是,有些史料是难以量 化的,并且中国古代史料缺乏统计资料,所以为了使 量化方法能够在历史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量化 史学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延伸。本文采用系统结构熵 对统计组织进行信息流有序度的测算,解决了古代史 数据缺乏和统计组织难以量化的问题,可以为运用量 化史学方法研究统计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统计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统计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统计局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统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搞准统计数字、搞好统计服务。
统计数字准确与否、数据质量如何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如何才能降低差错率、误码率,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从统计诞生的第一天起,人们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进行着实践,结绳记事、书契记数、珠算、手摇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等。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统计数据计算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统计同世界统计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按照“微机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任务促建设”的建设方针,顺利完成了“八五”、“九五”、“十五”统计信息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实现了统计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交流网站化,极大地促进了统计改革、创新和发展,信息化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统计信息量膨胀及各种报表分组复杂化,总结回顾统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展望预测未来发展前景,必将有力地促进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1982年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系统配备了首批计算机——apple计算机,1984年配备了ibm计算机,1986年配备了olivetti 公司的m24、m28微机。
随着配机数量的逐年增加,统计数据处理工
第1 页。
浅析我国政府统计制度改革
4 、统计数据 失真 。尤其 是与公众 生活息 息相关 的数据 ,公 众更 加 关 注,感受更 为强烈 。因此 G D P是 最 引人 关注 的数据 。但统计结 果 往
往与人们 的真实感受不符合 , 被平均化 ,被注水放水 。
三 、我 国 政 府 统 计 制 度 改 革 建 议
我国的政府 统 计 制 度改 革 可 以从 体 制 和技 术 两方 面进 行 ,治 标
浅 析 我 国 政 府 统 计 制 度 改 革
王 树 琴
摘 要 :随着我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政府统计 的重要性愈加 凸显 ,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也 更加关 注。我 国 自改革开放 以来 已经对政府 统计制度进行 了一些改革,但是仍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 的需求。本文分析 了我 国政府统计制度 的历 史发展 ,指 出目前存在 的问题 ,并从体 制 和 技 术 两 方 面提 出 改革 政 府 统 计 制 度 的 建议 。
治本 。
、
数 据 出 版 物 的 固 定 交 换 关 系 ,加 强 国际 交 流 。 二 、我 国 统 计 翩 度 存 在 的 问 题
1 、体制方面。体 制因素 是造成统 计制度 问题 的根 本所在 ,是解 决 问题 的重点。第一 ,建立健 全政府统计垂 直管理体制 ,加强部 门之 间的 联系。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地方 政府统计 的领 导和监督 ,增 强地 方统计 的抗 人为干扰性 ,保证统计数据 的质量 。第二 ,改变政绩考核 方 式 ,多种考核方式并行 ,减少政府 领导在 统计数据 上弄虚作 假的机 会 , 增加虚报数据的成本。第 三 , 各 统计部门之间要相互 协调 ,优化统 计资 源合理配置 ,减少统计重复和浪费 ,提高统计 工作效率 。 2 、技术方面 。第一 ,制定统一 的统计 标准 。参 考 国际标 准,制定 科学的标准 ,适应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发展 ,便 于国际项 目的 比较 、交流 与合作 。第二 ,增强统计指标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 ,要 敢于淘汰过时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调查成本过高的调查项 目,根 据新 情况及时完善调查 内容 。第三 ,打造专业统计队伍 ,使用灵 活多变 、科 学合理 的调查方法 。对过 时的方法要 清理 ,吸收先进 的制度 ,把 普查 、 抽样调查 、估算制度等交 叉组合 ,真 实全面反 映调查对 象特征 。第 四, 提高统计数据 的利用率 。改变重报表 、轻利用的工作习惯 ,要 将花费 巨 大财力物力取得的统计结果开发应用 ,指导实践活动和政策 的实施 ,而 不是放在 电脑里 无人 问津 。第 五 ,将 统计 工作透 明化 ,接受 公众 的监 督 ,听取公众 的意见 。除涉及到 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 的,政府 应将统计 信息 向社会公众公布 ,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公开制度和信 息平台 ,利用 网络 、媒体等途径加强与社会公众 的交流 ,拉 近距 离 。 ( 作 者单位 :长 治县统计局 )
统计管理体制
改革取向
1、实行完全垂直的统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实质,是要将地方各级政府管理的县及县以上各级统计局的机 构、编制、行政费和基建投资全部收上来,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
2、实行中央与地方并行的统计体制。这种体制的实质,是采取功能分解的方式,将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 调查区分开来。
3、实行省以下统计部门垂直管理模式。这种体制的实质是地、市、县统计部门作为省级统计局的派驻机构, 其机构、编制、干部、经费由省级统计局实行统一管理;乡镇统计人员作为县统计局的派出人员。
1958--1976年,这一时期我国统计工作和统计体制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1958年,全国出现大跃进局面,浮 夸风蔓延,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冲击;1962年4月4日,针对当时的浮夸现象,为了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即有名的“四四决定”,提出实行“一垂三统”的统计体制,国家 统计系统在统计业务上垂直领导,在编制、干部、经费上统一管理。这一更加集中的统计体制在当时是非常必要 的。但遗憾的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体制刚刚开始实施,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便夭折了。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使我国统计工作遭受到最严重的破坏,绝大多数统计机构被撤销,大批统计人员 被解散,统计工作几乎中断,更不必奢谈统计体制了。
统计管理体制
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
01 分类
03 改革取向
目录
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表现为国家对政府统计组织与管理结构中各层 次、各部分之间隶属关系、职责范围、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规定。
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基础性制度,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统计资源的投入方式、统计活 动的产出质量以及统计工作的总体效益,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统计工作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因此,各国都十 分注意结合本国国情,与本国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从而形成比较切合实际的、各具特点的统计管理体 制,以保证统计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题解析6-1
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考点:一.统计法概述政府统计与统计法:(一)政府统计的概念和特征概念:政府统计是指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特征: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二)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政府统计的功能:信息、咨询、监督政府统计的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3)实行统计监督(三)依法统计的必要性:二个必要性:(1)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
(2)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一)统计法的概念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二)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 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统计法的表现形式:根据法律效力不同,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
(一)统计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统计法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问题。
包括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设置、职责,统计调查管理,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等。
二是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及统计规章均不得与统计法律相抵触。
(二)统计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
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关于统计报表管理的暂行规定》《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等(三)地方性统计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上述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新中国经济统计发展的历史考察
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 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统计局得以正式 恢复。同年底,国家统计局在四川峨眉召开统计 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以这次著名的峨眉会议
为标志,中国经济统计逐渐走向正轨。 1.峨眉会议的新开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峨眉会议与 会代表解放思想,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热烈的 讨论并取得重要成果:(1)编写教材。会议决定 组织全国专家编写13本教材,以提高全国统计 学的教学水平。(2)加强统计教育。会议建议加 快恢复和扩大高校文科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招 生,同时也要委托综合大学培养理科的数理统计
历史条件下,这些著作很快就因其“资产阶级 统计学属性”而遭到批判。
工业的主导作用、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 和企业利润的增加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该决议 还提出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统计学问题 标准目录”,包括对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表、 劳动生产率、生产潜力、生产能力利用、工业成 本降低、农业生产率、农产量、土地开垦、建筑 成本和物质文化生活等一系列计划经济统计
水’’‘2|。
东尖锐地批评了普遍存在的虚报现象,他说: “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 亏的”¨4。。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 时期,许多经济统计工作的职能被经济与计划工 作取代,国家统计局逐渐边缘化,而1966年开 始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原本脆弱的统计工作 受到了更大冲击,到了1969年12月,国家统计 局被正式撤销。同期,绝大部分财经院校被停 办,全国仅存的辽宁财经学院计统系不得不 “开门办学”,但仅限于开设“工业统计学”、 “工业八项指标统计”等培训课程。可以说,在 这一时期,新中国经济统计的理论与实践都遭遇
主义统计学后,才知道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统计学的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但
中国政府统计系统的抽样调查机构-黄朗辉
1中国政府统计系统的抽样调查机构Sampling Survey Organization of Statistical System of China黄朗辉Huang Langhui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Urban Survey Orgnization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Tel:86-10-63810036Fax:86-10-63810036E-mail:huanglh@ 北京2004.6.18~19Beijing . 18~19 June 2004内容概要Ⅰ.中国统计系统简介Ⅱ.抽样调查在中国政府统计系统中的发展Ⅲ.中国政府统计系统的抽样调查机构Ⅳ.改革与发展Ⅰ.中国统计系统简介Ⅰ-1 新中国的统计工作1-1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在财政经济委员会设立了统计处。
1-2 1952年8月,成立了国家统计局。
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随之相继建立了统计机构和统计制度。
1-3 在6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统计工作遭受严重破坏。
1-4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统计工作迅速恢复,并不断发展。
Ⅰ-2 中国统计调查机构2-1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及省、地(市)、县(市)人民政府统计局。
2-2 部门统计机构:各级政府所属部门的统计机构。
2-3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
2-4 民间调查机构。
Ⅰ-3 国家统计调查信息来源3-1 各类企业单位:工业、投资、贸易、价格信息等。
3-2 城乡居民家庭:人口、劳动力、居民收入和支出等。
3-3 政府各部门统计机构:部门统计资料和行政记录,如行业信息、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环保、金融等信息。
Ⅰ-4 调查方法体系4-1 普查4-2 全面调查或全数调查4-3 抽样调查4-4 典型调查或重点调查Ⅰ-5 政府统计系统框架国家统国务院各部门Ⅱ.抽样调查在中国政府统计系统的发展Ⅱ-1 发展历程1-1 1963年,成立农产量抽样调查队,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中国统计改革30年
一
16 99年 l 2月 , 由于众 所 周知 的“ 文化 大革 命” 影 的 响, 国家统 计 局被撤 销 , 国家 计划 委员 会下 设 立统计 在 组 。大批统 计干部下放 到农 村接 受锻炼 , 计工 作奄奄 统
1 .改革政 府 综 合统 计 系 统。18 94年 , 国 务院 批 经
准, 国家统计局成立 了直接 领导 的农村 抽样 调查队 和城 市抽样 调查队 ( 后改为 农村社 会经济 调查队 和城 市社 会
经济调查队 , 简称农村 调查队和 城市 调查队 ) 分别对 重 , 要而又敏感 的农产品产量 、 农村居民收入 、 城镇居 民收入 和全 国 各类价 格指 数 , 立开 展全 国抽 样调 查 , 独 直接 上 报 。18 9 5年 , 国务院批 准 下发 《 关于加 强统 计工 作 的决 定》, 国家统计局据此对全 国县和 县以上各级政府统 计局 的人员编制 、 统计事 业费等 , 实行 了统 一管理 。18 9 6年 , 调整 了农 村 、 城市两支调查队 的管理体 制 , 省级调 查队 的
平, 确保统 计信 息供给 和统计信息质量。
新 中国成立初期 , 中央人 民政 府政 务院就在 其财政 经济委员会 ( 简称 中财 委 ) 划局 内设 立了统计组 , 改 计 后 为统计总处 。政 务院 所辖 各部 ( 、 、 ) 其计 划 或 委 局 办 在 财务部门中设立了统 计机 构和统 计人 员 , 负责搜 集本 部 门管理 需要的统计资料 。各级地方人民政 府也设 立了相 应的统 计机 构。15 9 2年 8月 7日, 中央人民政 府 财政经 济 委员会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 , 全国统 计工作实行“ 一 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即成立统计处。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着手创建全国统一的统计工作。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里,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摸清了解放初期全国工矿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进行了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两项调查;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开始建立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工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编制“一五”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月,政务院决定加强各级政府及各业务部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并统一制定全国性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建立了统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主要专业统计制度。
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多项普查;1953年首次发布统计公报。
统计工作与计划工作密切配合,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收集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为国家编制和检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跃进”开始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作风被践踏,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在“左”倾错误思想和“全民办统计”、“统计大跃进”的口号指导下,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原则遭到破坏,中央及地方统计机构和人员被精简,一些重要统计数字严重不实,统计工作受到重大挫折。
在此期间,一些统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对浮夸风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
1961年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4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简称“四四决定”);1963年3月,国务院颁发《统计工作试行条例》。
“四四决定”和《条例》的
贯彻实施,使统计工作获得很大发展。
在此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核实了“大跃进”期间主要统计数字,为中央进行经济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经济调整进程;加强综合平衡分析研究,为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提供参考;大力精简统计报表,加强统计调查管理;加强统计工作的集中领导,全国县以上统计机构全部单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统计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1967-1969年,政府统计机构被撤销,大批统计人员下放劳动,国家统计几乎陷入停顿。
直到1970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统计工作逐步恢复。
统计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很快地补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的全国重要统计数字,初步恢复基本统计报表制度,为国家制定“四五”计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家统计局,各地统计机构相继重建,全国统计工作重新步入正常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计工作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开展统计调查,高质量地完成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恢复发表统计公报,首次公开出版《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国际交往逐步扩大,统计机构全面恢复,统计力量发展壮大。
党的十二大后,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了统计工作新局面。
1983年12月颁布的《统计法》和198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为新时期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统计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198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大办“开放式”统计,实行“五个转变”,焕发了统计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进入1990年代,国务院批准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改革统计调查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统计法》,中央要求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上的弄
虚作假,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统计活动准则。
统计部门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科学、高效地组织统计调查,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加强信息工程建设、法制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
跨入新的世纪,统计部门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体制创新,努力建设高素质统计队伍,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建立新的周期性普查制度,成功组织实施了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两次全国经济普查和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再次修改《统计法》,国务院先后颁布《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改革国家调查队管理体制,在全国各省(区、市)、市(地、州、盟)和部分县(市、区、旗)设立了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
积极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和联网直报系统等统计四大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统计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完善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统计,改进收入、消费、价格等民生统计,健全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统计,建立并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环比统计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极大地健全并改进了调查统计体系。
完善统计标准,统一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基层统计工作,加强数据质量全面控制,统计工作更加规范统一。
创设“中国统计开放日”,公开统计数据生产过程,加大统计数据诠释力度,丰富数据发布内容和方式,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统计系统紧紧围绕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以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为主线,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召开后,统计部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建设面向统计用户、面向统计基层、面向调查对象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着力巩固提高拓展“四大工程”,切实提高常规统计调查水平,进一步强化统计分析和公开透明,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优质的统计服务。
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我国政府统计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充分借鉴国际统计准则、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体系,包括比较完整配套的统计法律制度、比较完善高效的统计组织体系、比较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统计生产方式、比较高质优效的统计服务体系、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机制。
统计数据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政府统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