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电转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电转染

电转的简介 (1)

电穿孔转染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1)

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 (1)

1 电参数 (1)

2脉冲时程 (2)

3 脉冲次数 (2)

4 细胞因素 (3)

5 质粒因素 (3)

6 温度 (4)

7.缓冲液以及培养液的成 (4)

仪器常用键区介绍 (5)

Neon TM电转染一般流程 (7)

电转的简介

电穿孔转染,作为物理方法的一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将DNA、RNA,还能将抗体、酶及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转入细菌、酵母、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它是一种高效、简便的基因转移系统,具有其它转移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操作简便、快捷,可重复性强,臻染率高,适用谱广等。尤其对目前一般认为难转染的悬浮培养细胞也能获得较高的转染。

电穿孔转染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电穿孔法是通过电场作用于细胞几微秒到几毫秒之后,在细胞膜上暂时形成小孔或开口,把大分子如DNA等导入细胞并最终进入胞核的技术。其过程简述如下:首先在电击过程中,细胞膜上出现穿孔,质粒在电泳力的作用下与细胞膜接触,并与细胞膜上电穿孔的区域形成一种可转移的复合物。再次电击后,质粒脱离复合物并扩散至胞质内,开始瞬转;同时小部分质粒进入核内与染色体整合,开始稳转。一旦DNA扩散进入细胞,细胞膜上的小孔可

自动重新闭合。

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

1 电参数

电场强度E与电压V有以下关系:V=E×d,在电穿孔实验中,d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定值,故本文所指的电场强度的选择即电压的选择。对于动物细胞

来说,电场强度通常选择1~1000V/cm,并遵循低电场长时程的原则。电场强度的大小对DNA摄入量的影响主要有:在阈电场强度Ec (Ec=Uc/1.5R)以下无R)以下无DNA摄入;适中的场强下DNA的摄入呈电场依赖型,随场强的升高而增大;高场强下,DNA的摄入进入平台期,与电场的大小无关。电场强度的大小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主要有:在阈电场强度以下存活率无变化;在适中的场强下,存活率呈电场依赖型,随场强的升高而下降;存活率在高场强下降为0。因此,要保证较高的转染效率,必须综合考虑DNA摄入量以及存活率两个方面。不同的细胞系具有不同的最佳场强值,其确定方式除了实验直接测定比较不同场强下(对悬浮细胞来说,取1~3倍的阈电场强度,对贴壁细胞来说可升至5倍)转染率的高低之外,还可以采取较为简便的间接法。文献显示存活率在50%左右的电场参数为较理想的参数,故可间接测定存活率来确定最佳场强值。

2脉冲时程

时间常数为电容与电阻的乘积,是设定的电压呈指数衰减到37%的时间。电脉冲的时间长短对电转染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太长、太短都会使转染效率下降。最佳时间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细胞的大小,细胞越大,穿透胞膜所需的脉冲时程越长。电转染真核细胞的脉冲时程一般控制在ms级(不小于1 ms)。电脉冲之前,DNA和细胞随机分布于电极之间;电脉冲早期,DNA和细胞向阳极运动;电脉冲后期DNA分子撞向细胞阴极面或末端,并且插入细胞外膜或者进一步进入细胞膜间隙,随后在孵育期间,DNA通过内膜渗透进入胞质。因此电压脉冲有双重效应,即驱使DNA快速向阳极运动以及向受体细胞表面渗透。电脉冲的时间太短,则不能使DNA分子有效进入细胞;而电脉冲时间过长,细胞局部过热可导致不可恢复的损伤,同时电泳所引起的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如Na+/K+浓度差的破坏)都可引起细胞存活率下降,转染效率的提高被抵消。真核细胞基因转染一般遵循低电场长时程的原则。长时程(一般20~60 ms)可使细胞上的穿孔更大,开放时间更长。此外,适当地延长时程也能降低电穿孔的阈电场值,加大电场依赖性吸收的斜率,提高平台期电场值的放大作用。

3 脉冲次数

脉冲次数的选择一般为1~10次,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细胞系较理想的脉冲次数为3~4次。第1次脉冲后,外加的电场开始在细胞膜上穿孔,第2 次脉冲后,

DNA在电泳力以及细胞膜蛋白运输的共同作用下转入细胞,当然脉冲也同样触发电渗透、扩散、内吞等运输方式。理论上,2次脉冲足以使DNA转入绝大多数细胞,再增加脉冲次数,虽仍有助于提高转染效率,但如果次数多于5次,导致细胞损伤直至死亡的负面效应便抵消了对转染效率的提升。两次脉冲之间一般有1 min的间隔时间(稍长也不影响结果),在这段时间内,电穿孔的细胞可再生一些必需的细胞膜成分,以恢复部分功能,同时,细胞在这段恢复时期发生旋转(Brownian运动),基本解除胞膜的同一位置被多次电击的危险。

4 细胞因素

用于电转的细胞一般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15代以内,传代后2 d)。因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裂旺盛,表面结构致密度比稳定期的细胞差,电转后,细胞膜的恢复能力强,而且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更容易接受外源的DNA。因此,处于对数期的细胞转染率和存活率都比衰老的细胞好。当细胞生长到A600为0.72~0.78时,可获得更高的转染效率,故收集细胞的时间十分重要。细胞悬液的密度一般为1×106/ml,当细胞生长密度>3×106/ml(A600>O.85)时,转染效率会骤然下降。原因除了细胞老化之外,细胞过密会使相邻细胞相互作用增大,甚至使细胞相互融合,从而导致电场的局部微扰,使电场环境无法均一化。细胞体积越大对电击越敏感,所需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小。

5 质粒因素

从质粒的浓度看,细胞密度为1×106/ml时,DNA用量在2~5ug/ml转染效率最高。转染率在一定范围内随质粒浓度的上升呈线性增高,但到达一个峰值后,随DNA用量增加而转染率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为细胞吸纳DNA有一个饱和度,过量便会产生毒性,使存活率降低,不利于转染率的提高。从质粒的大小、构象、序列看,一般说来,转染效率随着质粒的碱基对数的增多而上升,同时,线状的DNA比环状DNA的转染效率更高,而且更容易进入核内整合到染色体上,得到稳定表达。所以在电转前一般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将质粒线性化,以期得到较高的转染效率。此外,如CMV、SV40等病毒启动子有助于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高效表达。从质粒的纯度看,用高纯度的DNA才能提高电转的效率,且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DNA/RNA应该超纯(A260/A280>1.8),其次应不含内毒素,同时质粒应溶于双蒸水而不是TE缓冲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