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合集下载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路径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路径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时代,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严峻挑战,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路径显得尤为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环境保护。

这包括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是影响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

水污染不仅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也会通过水循环影响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因此,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监管工业废水排放,保护河流、湖泊和海洋的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往往不易察觉,但却会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我们应当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推进绿色发展是另一项重点任务。

这意味着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同时,加强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任务。

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服务功能的基础。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我们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打击非法捕猎和采集。

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此外,还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合理利用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必须实现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保护耕地,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浪费。

对于矿产资源,要加强勘查和合理开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题,探讨其内涵与实践。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类需要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善待自然、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一套路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发展:发展应以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绿色发展的道路。

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2. 环境治理: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范畴。

通过对生态受损的区域进行经济补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1. 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区建设,通过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管理等方式,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节能减排工作:中国在能源使用和排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农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长远发展。

如何在农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宣传活动、设立环保奖励机制等方式,加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

二、推广绿色种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之一是推广绿色种植。

农民在种植作物时,应该选择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种子,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发放种植补贴、提供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绿色农产品。

三、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路径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居民应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的好习惯,避免随意乱倒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政府可以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站点,推广垃圾分类投放制度,加强农村垃圾清理工作。

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建立生态保护区等方式,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提高农村的生态品质。

五、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发展农村绿色产业。

通过引导农民开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扶贫等绿色产业,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之一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大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环境监管效能,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七、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

农村应该逐步淘汰传统的煤炭燃料,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探讨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强调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了二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关系。

总结指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并强调了共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重要性、现状分析、主要路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共建美丽中国、方向、未来、统一1. 引言1.1 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下,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找准发展方向和重点。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探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也是重要内容,需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本文将全面展现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诸多制度性约束,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消除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障碍,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标签:制度性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日益推进,客观上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中央正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持续、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这也要求现有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约束1.财政“分灶吃饭”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一是容易导致地方政府重经济利益轻生态保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制度使得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与物质生产增产紧密相连。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连维持基本公共产品的支出都有困难,更无力开展生态建设。

而生态环境建设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其目标是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只是次生和附属的东西。

鉴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政府和人民更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自然无暇顾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二是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区协调与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溢出效益(邻近地区受益或受害)非常明显,要求地区协调,部门合作,综合治理。

但是当前财政制度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隔绝,使得各地区、各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难以协调一致。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限于宏观调控实力弱、调控手段落后和调控方法欠缺,这种制约作用更为突出。

2.行政管理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一是干部的任期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它独具的投资额高,投资期长,回收期长且收益外溢性强的特点,需要政府的生态建设政策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
的基本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保
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制定严格的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强调
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大绿色农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等方式来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加强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
的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们可以通过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方式来加强生态修复。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还包括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知识的
普及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加强环境教育,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提高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修复和加强环境
教育和宣传。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成效,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和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政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全体公民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此外,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二部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加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动河湖水源地保护,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第四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发展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村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此外,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部分:国际合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渐严重。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

如何在经济与环保之间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与平衡的一种文明。

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还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 加强环境保护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让环境保护成为社会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

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和制度,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格落实环保责任,让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2.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动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提高,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环保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3.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从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教育和公众宣传,让人们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同时,加强对环保公益事业的支持,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4. 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推广低碳、绿色、环保产品,鼓励和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消费能力。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1. 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主的生态保护政策政府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时,要以经济建设为主,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落实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 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让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事业,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编者按: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文明观的升华。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理念,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约请专家从不同层面对生态文明进行阐述,以期能为生态文明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中国人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根据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举措。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的生态,是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体,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

生态文明,它体现着一个社会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文明状态,内含着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在新世纪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形象概括,它的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方式,在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国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睡上安稳的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经济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世纪成为中国一项全民事业和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也与中国发展的进程紧密相关。

从国际背景看,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在享受自身智慧创造的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面临和经历着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和危及人类家园问题的双重挑战,不可持续的发展的问题尖锐地摆在国际社会和各国领导人面前,伴随发展而生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踵而至。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目标与意义、路径与做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建设一个良好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即在实现经济发展的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还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维护基本国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做法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主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也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根据世界经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点,探讨如何借助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可以构筑以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困境;路径选择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更是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再次指出:"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

" 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对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危机过渡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环境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而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仅仅是为了生存向自然界索取有限的天然资源,对环境和自身的影响不大。

真正的环境问题出现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和新生产关系建立,扩大并强化了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目前环境问题已扩展到整个地球环境,事故范围广、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大,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预测或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以前。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有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大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发展、平衡发展、永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全面建设。

这意味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问题。

只有全面建设,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实践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经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了快速发展和协调发展两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绿色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路径选择。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采用低碳的方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经济形态。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限制和放弃发展,而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举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并着力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

二、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包括工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基础设施、农业等方方面面的努力。

我国绿色发展的势头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先后建立了很多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采取各种方式推进节能环保工作。

此外,我国采取中央环保督察、环保设施治理和节能产业发展等措施,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

共享经济是指基于介入者的互动,采用互联网技术,以物联网和智能物流为支撑,以共同决策、共同承担、共享资源、共享利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它强调的是以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为中心,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最大化社会利益。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共享经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经济形态,通过在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用品等方面逐渐推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青海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就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青海省地处西北高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

然而,由于能源开发、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不断增加,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机,尤其是草地、湖泊等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生态环境危机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青海开始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青海注重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展开草地生态保护、湖泊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

针对青海特殊地形地貌,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加大对草原、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点抓好畜牧业生态安全,以草地、水源为主要生态修复对象,大力开展固沙造林、荒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并将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融为一体。

(二)绿色发展和生态旅游青海鼓励实施绿色发展,推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绿色经济增长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工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绿色能源、低碳出行等生态产品的全面推广。

同时,青海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创建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品牌,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环保意识等加强宣传和推广,实现可持续、智慧、绿色旅游发展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青海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培育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生态畜牧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等优质绿色产品,推广生态科技成果,同时大力推进保护草原、湖泊、车水马龙等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经验和新模式,全面创建绿色生态省份。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选择,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风险。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通过改革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等途径,中国致力于构建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具体的实践措施:1. 绿色发展政策推动:中国通过制定绿色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同时,加大对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2. 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国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推动沙化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修复湿地和草原等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

3. 环境监管体系完善:中国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排污许可制度等,加强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

4.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全球环保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内蒙古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内蒙古建设的路径选择

十八大报告把“ 主体功 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 作为全 面建成小 源 和林 业 生 态 状 况监 测 评 价体 系 , 优化 森 林 草 原 防火 预 防 、 扑救 、
内蒙古要依据本地 区不 同区域 的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 、现有 开发密度 和发 展潜力等 , 努力构建 “ 两 屏三 区” 为主体 的生态安 全 战略格局 。逐步形成 以大兴安岭和阴山为生态屏障 , 以沙地防 状 分布的禁 止开发区域作 为重要组成 的生态安全 战略网 ,为 国
的 省 区 之一 , 生 态恢 复 、 建 设 的 任务 十分 繁 重 。 二、 内蒙 古 生 态 文 明 建设 的路 径 选 择
推进重点区域绿化 。 包括 自治区域 内的公路、 城镇 、 村屯、 矿区 园区 、 黄河两岸 、 大青山前坡等 , 强化质量意识 , 提高建设 水平 . 抓 好落实 , 提高效益。 开展义务植树 、 部 门绿化和社会造林 , 推进身边
家 生 态 安全 提 供 保 障 。
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湿地生态监测和保护管理体系等。
4 . 发展碳 汇经济 建设 “ 两型社会”
自治区 2 0 1 3年《 政 府工作报告》 指 出: 要“ 下大气 力加快 培
资源 充 分 利 用 起来 ” 。
治区 、 沙漠 防治 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 区为主体 , 以点 育 低 碳 经 济 体 系 ,建 设 森 林 草 原 碳 汇 基 地 …把 我 区丰 富 的碳 汇 碳汇 , 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 、 活动 、 机制 ,
世 界 上 沙 漠 最 多 的 地 区之 一 , 截止 2 0 1 2年 底 , 全 区 荒 漠 化 土 地
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好“ 三北” 防护林 、 天然林保护 、 京 津风沙源治理 、退耕还林和森林 生态效益补偿等林 业重点工程 ;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1. 引言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合作共享等。

这些原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遵循。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时,需要考虑国情、地域特点、资源环境状况等因素。

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社会参与等途径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策措施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

2. 正文2.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受到了威胁。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活动就无法持续进行。

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福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实践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性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此,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权利的过程。

其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体系,即生态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2、推进绿色发展,采取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和方式,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3、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保证生态环境安全;4、落实生态文明责任,强化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进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制度完善的生态文明机制。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实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有效的合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引领建设,制定科学规划政府应当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政策引导、投资引导、示范引导的作用,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和落地。

同时制定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各类资源供需和环境承载力,明确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等各项任务,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与指导。

2、企业承担责任,实践绿色发展企业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需要承担起生态和社会责任,推动产业循环、资源节约,提升产品的生态性和品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预测生产、减少行业废弃物、实现智慧工厂管理等,更好地实现绿色生产、低碳生产和环保生产。

3、社会参与合作,强化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类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的共同参与推进。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和责任方,引导广大公民大力开展环保、绿化、科普普及和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增强大众生态意识,提高整体环境素质和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首先应该是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环境问题,提升生态质量。

在加强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推动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三、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

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推行环保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支持力度。

同时,还可以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提供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绿色产业。

四、推动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推动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和使用环保产品、服务的消费行为。

在推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理性消费,购买环保产品。

此外,还可以制定环保标准,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为人们提供更多绿色消费的选择。

五、加强国际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研究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构建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2.环境友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发展。

3.资源节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污染控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5.文化传承: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制保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

2.政策引导:通过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引导和激励各方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

4.科技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5.社会参与: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制保障、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以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接下来,将分别从法制保障、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等角度,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细节和实施策略。

法制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

在立法方面,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生态补偿法等相关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摘要: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南长株潭地区在“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本文对其作了概括和总结,并对如何推广做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1)07-0051-03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项目编号:HB2009G02)。

作者简介:李志勇(1968-),男,山东临沂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南长株潭地区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

一、当代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是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拓展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凋敝,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发展不可持续。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
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印证了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P383)这些问题迫使世人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本质、路径和方式等重大问题。

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反思人类废弃物太多,环境不堪重负引起整个世界生物的死亡。

1972年是罗马俱乐部的出版《增长的极限》。

其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上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

[2](P22)同时,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逐步受到重视,把新发展观从思想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操作层面。

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兴起更是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反思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

[3](P2)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活在荒漠地区以及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人口将近4亿,沙漠化土地每年递增3400平方千米。

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61%,居世界第130位。

人均森林面积0.13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中国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

同时,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物
种灭绝速度高于世界50%以上。

从当代中国实际看,要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建设“两型社会”就成为必行之举。

二、长株潭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创新
长株潭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以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为核心,以发展新型城市群为载体,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以达到“三个率先”的实践目标,一是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二是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三是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

其主要做法是:(一)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路
湖南省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发展,进行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

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

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
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湖南省确定了试验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发展方向),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发展路径),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区域定位),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自身定位)。

这一目标定位,为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指明了方向。

谋划了试验区发展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008―2010年,打好基础,重点突破,目前已完成;2011―2015年,纵深推进,凸显成效,目前正在推进;2016―2020年,基本完成,示范全国。

为确保目标的完成,建立起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新机制,明确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

在省一级,重点抓好全局性工作,涉及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标准和规范、重大区域性项目等方面,以统筹各地改革建设的科学性、协调性;在市一级,重点是按照省里统一规划,落实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各种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投入“两型社会”建设。

(二)注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规划统领试验区各项建设
湖南省把规划统领放在先导地位,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规划在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

要求区域规划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

首先,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
实施细则,为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提供法规依据。

其次,针对建设重点,强化规划制订工作。

以省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编制了15个重要的专项规划;以试验区三个市为主体,编修长株潭城市群总体规划以及各市的分区规划;省市两级共同编制了五大示范区规划,以示范区带动试验区建设。

再次,为保证规划实施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了项目规划审核制度、重大规划衔接制度以及规划动态管理制度等三项规划实施的配套制度。

(三)注重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湖南省高度重视实验区的重大项目建设,提出并初步规划实施了一批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这些领域涉及产业支撑、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城乡统筹以及示范区建设等方面。

每一个领域都明确了重点和方向,譬如,构建产业支撑以“两型”为主导,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为先导、生态修复以湘江治理为重点、实现城乡统筹以城镇为节点、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等。

五大示范区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
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