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不规律间隔构成——这类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 经过大量的实验来累积经验,方能有机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 4.2 线
• 4.2.1 线的定义
•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是面的边缘及面与面的交界。在几何学里,线只具 有位置、长度特性,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特征;而在设计学中,线具有位 置、长度、宽度、虚实及性格特征。
• 1.1 构成的定义
• 构成,含有组织、构造、结构等含 义,它是一种造型活动,更是一种 以理性组合表现感性视觉形象的创 作手法。构成设计是现代造型设计 的基础,研究如何将各种造型元素 依照某种规律或法则进行组合,构 建出符合某种审美及功能诉求的理 想形态。
• 在设计教学中,构成被细分为平面 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即我 们常说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 是三大构成的基础。
• 1.5 平面构成的材料与工具
• 平面构成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材料 和工具并不复杂,基本可在附近 的文具店备齐。材料主要包括纸 张和颜料。纸张以白卡纸、白板 纸为主,拷贝纸为辅。有时为了 增加肌理效果,也使用宣纸、水 彩纸、色卡纸、布、板材等其他 材料。装裱,是一道可使作品增 色的工序,简单的操作方式是将 裁剪整齐的作品贴裱在较厚的底 纸上,黑卡纸、铜版纸均可作为 装裱底纸。
• 2.2 形式美学法则
• 2.2.1 变化与统一
• 变化与统一是美学法则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把握设计作品的基本指标。 变化来自于构成元素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可对比价值,如内容上的 主次、结构上的聚散、形态上的大小、色彩上的冷暖、质感上的平滑与粗 糙等。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 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 色彩的变化,如色相、明度、纯度等都可产生丰富的视觉表现。
2 画面构成与形式美学法则
• [课前训练] 1.查阅欧洲绘画史的相关资料,搜集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图片,归纳整 理画面构图的发展及各时期的特点。 2.结合自己感触较深的1~2个美学法则关键词,寻找相关艺术设计作 品,制作PPT文件,加以分析。
• [本章要点] 1.画面构成的演化过程及特点。 2.形式美学法则在平面构成中的体现。
• 4.2.4 线的构成
• 线的种类很多,加上各种线的相互交叉,使得线与线的组合具有丰富的选 择性。重复、平行、交叉、密集排列等都可创造出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作 品。
• 2.2.5 比例与分割
• 构成中的比例关系反映的是画面中图形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在面 积、长度等方面的量的对比。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可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等数列结构为依据加以表现,也可从黄金分割、人体尺度、九宫格、荷鲁 斯之眼等理论中寻找灵感和依据。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
• [课前训练] 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搜集事物的各种视觉表现形态,并自行对其进行分 类,阐述分类的依据。
• 3.2 理念形态
• 理念形态是由理念思考而来,而非自然形成,通常又被称为抽象形态。几 何抽象形态、有机抽象形态、偶发形态都属于理念形态的范畴。
• 几何抽象形态不属于自然再现或有意义的形态,而属于纯粹的、理性的形 态。
• 3.3 现实形态与理念形态的关系
• 现实形态是指未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形,即自然形态。而凡是将自然状态提炼、 变化出来的形象或形态,不管能不能看得懂,都属理念形态的范畴,只是程 度不同而已。现实形态与理念形态有着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 在设计应用方面,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 [学习目标] 1.熟知形式美学法则的主要内容。 2.能够以美学法则为基础解读常规的构成作品。
• 2.1 画面构成
• 2.1.1 历史沿革
• 第一阶段处于形成远近法的中世纪时期。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绘画阶段, 特点是根据记号、象征意义排列形象和颜色,画面没有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 第二阶段始于15世纪前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阶段绘画的特点是用远 近透视图法将二维空间整理为三维空间的画面,利用明暗对比呈现事物的 真实形态,多采用客观的固有色,画面具有无限的空间感。
• 1.2 构成的发展历程
• 人们对于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足发展。20世纪初建立在量 子力学基础上的微观认识论关注事物的内部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转向微 观认识的研究方法影响了造型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界对于 构成课题的研究。
•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次前卫的艺术设计运动, 即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技术、肌理和构成。技术 代表将设计运用于社会的实用价值,肌理代表对工业材料的深刻认识和理 解,构成代表探究视觉新规律的过程。在这场运动中,崇尚文化改革的构 成主义艺术家提出了艺术与设计要为新社会服务,艺术家与大量工业生产 紧密联系的观点。这些观念被首先运用于建筑和电影领域,进而影响至绘 画、雕塑、工业设计等领域。
• 4.2.3 线的错视
• 线的错视是指线与线或线与其他 形进行构成时,相互对照使线的 性质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 常见的有长短、曲直的错视。
• 和点的错视一样,线的色感、位 置关系和周围形态的影响也可造 成错视。另外,人们在感觉三维 空间时,纵深直线在平面上会表 现为斜线,同等的形有近大远小 的视觉效果。因此当人们看到斜 线的组合及大小渐变的形态组合 时会产生空间感,空间感有时也 会导致错视。
• 统一着眼于各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统一的可能,如形象特征的统一、 色调的统一、质感的统一、方向的统一等。统一,体现了事物的共性,当 变化缺少统一时,构成会显得混乱;变化,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当统一缺 乏变化时,构成就会显得呆板、沉闷。
• 2.2.2 对称与均衡 • 对称是以假定的轴心或轴线配置
同形同量的形象所呈现出的视觉 或心理感受,一般以轴心线、十 字线、对角线、向心线、旋转线 等分割空间,包括上下对称、左 右对称、辐射对称、旋转对称等, 能表达秩序、安静、稳定、庄重、 威严等视觉感受。
• 对称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
• 2.2.3 对比与和谐
• 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体现构 成元素间的矛盾,强调元素间的差 异。通过对比,各种元素能鲜明地 展示各自的特点,获得清晰、强烈、 肯定和突出的视觉效果。从造型来 看,对比主要表现在大小对比、长 短对比、疏密对比、粗细对比、凹 凸对比和曲直对比等;从构图来看, 对比主要体现在实体形象与背景空 间的虚实对比、方向对比、远近高 低及聚散空间的对比等;从色彩方 面来看,对比有明度对比、纯度对 比和色相对比
1 概述
• [课前训练] 1.浏览现代艺术及设计史纲要,了解构成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背景,并 提炼出关键词。 2.以图片及文字形式搜集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优秀作品20幅,制作成 PPT用于课堂讨论。
• [本章要点] 1.构成课程体系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紧密联系。 2.平面构成的设计范畴。
• [学习目标] 1.明确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 2.理解现代艺术与设计对于构成课程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4.1.2 点的视觉特性
• 当画面中出现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在这个点上,形成力的中心,产生 视觉与心理反应,这种视觉或心理反应便是点的视觉特征。
• 4.1.3 点的错视
• (1)同等大小的两点,白底上的黑点感觉比黑底上的白点要小。这是因 为明度高的色较为醒目。
• (2)同等大小的两点,被大形包围的感觉比被小形包围的小。这是因为 在大小对比中处于优势的点更易吸引注意力。
• 2.1.3 平面化三维空间
• 平面化三维空间不是自然空间的完 全再现,它与自然物象的现实空间 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它关注形态的 点、线、面、位置、比例以及重构、 组合等方式,将不同的形或自然物 象转化为抽象图形或具体形象,表 现画面的空间结构、层次与深度。 如果说平面化二维空间的特点在于 图形与色彩的平面性样式表现,那 么平面化三维空间则聚焦于立体感、 空间感的模拟再现,是与自然形式 并行的新艺术表现形式。
• 第三阶段是19世纪塞尚之后的时期。其特点是以画面的独立为目标,运 用力学性质对事物进行合成变形,色彩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方式表现, 画面的设置有所限制,由此产生了平面化的问题,现代构成正是在此基础 上得以形成。
• 2.1.2 平面化二维空间
• 文艺复兴之前,绘画是图像学的产物,画面内容在平面中尽量不产生矛盾 冲突。文艺复兴后,作为错觉表现的远近法得以确立;随之而来的绘画表 现被束缚于再现对象的原则上,失去了二维平面的画面自由。
• 1.3 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
• 平面构成训练的目的是以包豪斯精神发展而来的现代设计教育方法,来培养 二维空间内的造型及表现的基本能力。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之间的 关系,如何体现美的形式规律,设计合目的性的二维图形等都是平面构成所 关注的内容。
• 1.4 学习平面构成的方法
• 平面构成课程是以理论教学、逻 辑分析、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现 代设计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 力和造型能力。通过理论教学, 向学生全面阐述构成的基本规律 及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现代 设计所倡导的造型观念;通过逻 辑性分析,加强学生抽象构思能 力的训练,提高美学法则的应用 能力;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学生以理性设计表现感性创 意的能力,避免落入重概念、重 形式的陷阱里。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要努力开拓视。
• 2.2.4 节奏与韵律
• 节奏是相同因素规律性重复的 形式。构成元素有条理的反复、 交替或排列,在视觉上呈现出 动态的连续性,进而产生节奏, 如形的疏密、大小、虚实等在 统一前提下的变化。韵律是形 态、色彩等视觉元素连续、交 替、反复产生的具有明显规律 的和谐的组合形式。韵律不是 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 的互相交替。
• [本章要点] 1.平面构成的两种基本形态。 2.现实形态与理念形态的关系。
• [学习目标] 1.能对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进行细分,并熟知每种形态的特点和之于设 计表现的优势。 2.在了解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拓宽设计视野,积极发掘创新思维,捕捉 设计灵感。
• 3.1 现实形态
• 现实形态是指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形态,又称为具象形态,它们可通过人 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直接被感知。现实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两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4.2.2 线的类别及视觉特性
• 线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直线 型和曲线型。两点之间最短距离 的线便是直线,直线反映了运动 最简洁的形态。水平方向的直线 具有静止、安定、平和、开阔、 稳定等特征,容易使人联想到辽 阔的平原、无边的海洋。垂直方 向的直线具有严肃、庄重、坚强、 挺拔等特点,能使人联想到高耸 的山峰、雄伟的纪念碑、笔直的 树干等。
• 4.1 点
• 4.1.1 点的定义
• 几何学角度判定的点是具有空间位置 的视觉单位,它没有大小面积,不具 有上下、左右的连接性与方向性,它 是线的开始与结束,或两条线相交及 相接处。而作为设计基本要素的点, 则是被我们所感知到的视觉形象,是 具有一定面积和形状的具体形态。在 人们的视觉经验中,往往将天幕中悬 浮的繁星、冬季里散落的雪花、悬崖 边被侵蚀的石块、森林里盛开的花朵、 海面上航行的船只、街道上穿梭的行 人、沙漠中前行的骆驼等视作“点”。
• (3)角形和边框可缩小点周围的空间,通过反衬减弱点的性质,加强面 的感觉。这是因为在环境中有形态对比的点,其视觉效果较为复杂。
• (4)同等大小的两点,上方的点较下方的点大。这是因为人的视知觉习 惯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的顺序,先看到的点较易吸引注意力。
• 4.1.4 点的构成
• (1)规律间隔构成——把点的位置移动或作大小变化时,点的视觉效果强 烈,且构成方法颇多,各种数列级数关系都可作为构成的逻辑。
4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 [课前训练] 1.搜集平面构成作品20幅,提炼设计元素,并对其进行分类。 2.选择1~2种基本元素,分析它们的视觉特点和表现方式。
• [本章要点] 1.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各自的特点及彼此间的联系。 2.图与底的关系。
• [学习目标] 1.对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各自的特点及彼此间的联系有清晰准确的 判断。 2.能根据图与底的关系特点,设计有趣的平面构成作品。
• 4.2 线
• 4.2.1 线的定义
•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是面的边缘及面与面的交界。在几何学里,线只具 有位置、长度特性,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特征;而在设计学中,线具有位 置、长度、宽度、虚实及性格特征。
• 1.1 构成的定义
• 构成,含有组织、构造、结构等含 义,它是一种造型活动,更是一种 以理性组合表现感性视觉形象的创 作手法。构成设计是现代造型设计 的基础,研究如何将各种造型元素 依照某种规律或法则进行组合,构 建出符合某种审美及功能诉求的理 想形态。
• 在设计教学中,构成被细分为平面 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即我 们常说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 是三大构成的基础。
• 1.5 平面构成的材料与工具
• 平面构成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材料 和工具并不复杂,基本可在附近 的文具店备齐。材料主要包括纸 张和颜料。纸张以白卡纸、白板 纸为主,拷贝纸为辅。有时为了 增加肌理效果,也使用宣纸、水 彩纸、色卡纸、布、板材等其他 材料。装裱,是一道可使作品增 色的工序,简单的操作方式是将 裁剪整齐的作品贴裱在较厚的底 纸上,黑卡纸、铜版纸均可作为 装裱底纸。
• 2.2 形式美学法则
• 2.2.1 变化与统一
• 变化与统一是美学法则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把握设计作品的基本指标。 变化来自于构成元素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可对比价值,如内容上的 主次、结构上的聚散、形态上的大小、色彩上的冷暖、质感上的平滑与粗 糙等。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 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 色彩的变化,如色相、明度、纯度等都可产生丰富的视觉表现。
2 画面构成与形式美学法则
• [课前训练] 1.查阅欧洲绘画史的相关资料,搜集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图片,归纳整 理画面构图的发展及各时期的特点。 2.结合自己感触较深的1~2个美学法则关键词,寻找相关艺术设计作 品,制作PPT文件,加以分析。
• [本章要点] 1.画面构成的演化过程及特点。 2.形式美学法则在平面构成中的体现。
• 4.2.4 线的构成
• 线的种类很多,加上各种线的相互交叉,使得线与线的组合具有丰富的选 择性。重复、平行、交叉、密集排列等都可创造出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作 品。
• 2.2.5 比例与分割
• 构成中的比例关系反映的是画面中图形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在面 积、长度等方面的量的对比。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可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等数列结构为依据加以表现,也可从黄金分割、人体尺度、九宫格、荷鲁 斯之眼等理论中寻找灵感和依据。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
• [课前训练] 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搜集事物的各种视觉表现形态,并自行对其进行分 类,阐述分类的依据。
• 3.2 理念形态
• 理念形态是由理念思考而来,而非自然形成,通常又被称为抽象形态。几 何抽象形态、有机抽象形态、偶发形态都属于理念形态的范畴。
• 几何抽象形态不属于自然再现或有意义的形态,而属于纯粹的、理性的形 态。
• 3.3 现实形态与理念形态的关系
• 现实形态是指未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形,即自然形态。而凡是将自然状态提炼、 变化出来的形象或形态,不管能不能看得懂,都属理念形态的范畴,只是程 度不同而已。现实形态与理念形态有着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是 在设计应用方面,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 [学习目标] 1.熟知形式美学法则的主要内容。 2.能够以美学法则为基础解读常规的构成作品。
• 2.1 画面构成
• 2.1.1 历史沿革
• 第一阶段处于形成远近法的中世纪时期。这一阶段被称为图像学绘画阶段, 特点是根据记号、象征意义排列形象和颜色,画面没有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 第二阶段始于15世纪前后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阶段绘画的特点是用远 近透视图法将二维空间整理为三维空间的画面,利用明暗对比呈现事物的 真实形态,多采用客观的固有色,画面具有无限的空间感。
• 1.2 构成的发展历程
• 人们对于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足发展。20世纪初建立在量 子力学基础上的微观认识论关注事物的内部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转向微 观认识的研究方法影响了造型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界对于 构成课题的研究。
•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次前卫的艺术设计运动, 即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技术、肌理和构成。技术 代表将设计运用于社会的实用价值,肌理代表对工业材料的深刻认识和理 解,构成代表探究视觉新规律的过程。在这场运动中,崇尚文化改革的构 成主义艺术家提出了艺术与设计要为新社会服务,艺术家与大量工业生产 紧密联系的观点。这些观念被首先运用于建筑和电影领域,进而影响至绘 画、雕塑、工业设计等领域。
• 4.2.3 线的错视
• 线的错视是指线与线或线与其他 形进行构成时,相互对照使线的 性质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 常见的有长短、曲直的错视。
• 和点的错视一样,线的色感、位 置关系和周围形态的影响也可造 成错视。另外,人们在感觉三维 空间时,纵深直线在平面上会表 现为斜线,同等的形有近大远小 的视觉效果。因此当人们看到斜 线的组合及大小渐变的形态组合 时会产生空间感,空间感有时也 会导致错视。
• 统一着眼于各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统一的可能,如形象特征的统一、 色调的统一、质感的统一、方向的统一等。统一,体现了事物的共性,当 变化缺少统一时,构成会显得混乱;变化,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当统一缺 乏变化时,构成就会显得呆板、沉闷。
• 2.2.2 对称与均衡 • 对称是以假定的轴心或轴线配置
同形同量的形象所呈现出的视觉 或心理感受,一般以轴心线、十 字线、对角线、向心线、旋转线 等分割空间,包括上下对称、左 右对称、辐射对称、旋转对称等, 能表达秩序、安静、稳定、庄重、 威严等视觉感受。
• 对称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
• 2.2.3 对比与和谐
• 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体现构 成元素间的矛盾,强调元素间的差 异。通过对比,各种元素能鲜明地 展示各自的特点,获得清晰、强烈、 肯定和突出的视觉效果。从造型来 看,对比主要表现在大小对比、长 短对比、疏密对比、粗细对比、凹 凸对比和曲直对比等;从构图来看, 对比主要体现在实体形象与背景空 间的虚实对比、方向对比、远近高 低及聚散空间的对比等;从色彩方 面来看,对比有明度对比、纯度对 比和色相对比
1 概述
• [课前训练] 1.浏览现代艺术及设计史纲要,了解构成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背景,并 提炼出关键词。 2.以图片及文字形式搜集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优秀作品20幅,制作成 PPT用于课堂讨论。
• [本章要点] 1.构成课程体系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紧密联系。 2.平面构成的设计范畴。
• [学习目标] 1.明确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 2.理解现代艺术与设计对于构成课程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4.1.2 点的视觉特性
• 当画面中出现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在这个点上,形成力的中心,产生 视觉与心理反应,这种视觉或心理反应便是点的视觉特征。
• 4.1.3 点的错视
• (1)同等大小的两点,白底上的黑点感觉比黑底上的白点要小。这是因 为明度高的色较为醒目。
• (2)同等大小的两点,被大形包围的感觉比被小形包围的小。这是因为 在大小对比中处于优势的点更易吸引注意力。
• 2.1.3 平面化三维空间
• 平面化三维空间不是自然空间的完 全再现,它与自然物象的现实空间 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它关注形态的 点、线、面、位置、比例以及重构、 组合等方式,将不同的形或自然物 象转化为抽象图形或具体形象,表 现画面的空间结构、层次与深度。 如果说平面化二维空间的特点在于 图形与色彩的平面性样式表现,那 么平面化三维空间则聚焦于立体感、 空间感的模拟再现,是与自然形式 并行的新艺术表现形式。
• 第三阶段是19世纪塞尚之后的时期。其特点是以画面的独立为目标,运 用力学性质对事物进行合成变形,色彩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方式表现, 画面的设置有所限制,由此产生了平面化的问题,现代构成正是在此基础 上得以形成。
• 2.1.2 平面化二维空间
• 文艺复兴之前,绘画是图像学的产物,画面内容在平面中尽量不产生矛盾 冲突。文艺复兴后,作为错觉表现的远近法得以确立;随之而来的绘画表 现被束缚于再现对象的原则上,失去了二维平面的画面自由。
• 1.3 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
• 平面构成训练的目的是以包豪斯精神发展而来的现代设计教育方法,来培养 二维空间内的造型及表现的基本能力。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之间的 关系,如何体现美的形式规律,设计合目的性的二维图形等都是平面构成所 关注的内容。
• 1.4 学习平面构成的方法
• 平面构成课程是以理论教学、逻 辑分析、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现 代设计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 力和造型能力。通过理论教学, 向学生全面阐述构成的基本规律 及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现代 设计所倡导的造型观念;通过逻 辑性分析,加强学生抽象构思能 力的训练,提高美学法则的应用 能力;通过案例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学生以理性设计表现感性创 意的能力,避免落入重概念、重 形式的陷阱里。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要努力开拓视。
• 2.2.4 节奏与韵律
• 节奏是相同因素规律性重复的 形式。构成元素有条理的反复、 交替或排列,在视觉上呈现出 动态的连续性,进而产生节奏, 如形的疏密、大小、虚实等在 统一前提下的变化。韵律是形 态、色彩等视觉元素连续、交 替、反复产生的具有明显规律 的和谐的组合形式。韵律不是 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 的互相交替。
• [本章要点] 1.平面构成的两种基本形态。 2.现实形态与理念形态的关系。
• [学习目标] 1.能对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进行细分,并熟知每种形态的特点和之于设 计表现的优势。 2.在了解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拓宽设计视野,积极发掘创新思维,捕捉 设计灵感。
• 3.1 现实形态
• 现实形态是指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形态,又称为具象形态,它们可通过人 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直接被感知。现实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两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4.2.2 线的类别及视觉特性
• 线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直线 型和曲线型。两点之间最短距离 的线便是直线,直线反映了运动 最简洁的形态。水平方向的直线 具有静止、安定、平和、开阔、 稳定等特征,容易使人联想到辽 阔的平原、无边的海洋。垂直方 向的直线具有严肃、庄重、坚强、 挺拔等特点,能使人联想到高耸 的山峰、雄伟的纪念碑、笔直的 树干等。
• 4.1 点
• 4.1.1 点的定义
• 几何学角度判定的点是具有空间位置 的视觉单位,它没有大小面积,不具 有上下、左右的连接性与方向性,它 是线的开始与结束,或两条线相交及 相接处。而作为设计基本要素的点, 则是被我们所感知到的视觉形象,是 具有一定面积和形状的具体形态。在 人们的视觉经验中,往往将天幕中悬 浮的繁星、冬季里散落的雪花、悬崖 边被侵蚀的石块、森林里盛开的花朵、 海面上航行的船只、街道上穿梭的行 人、沙漠中前行的骆驼等视作“点”。
• (3)角形和边框可缩小点周围的空间,通过反衬减弱点的性质,加强面 的感觉。这是因为在环境中有形态对比的点,其视觉效果较为复杂。
• (4)同等大小的两点,上方的点较下方的点大。这是因为人的视知觉习 惯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的顺序,先看到的点较易吸引注意力。
• 4.1.4 点的构成
• (1)规律间隔构成——把点的位置移动或作大小变化时,点的视觉效果强 烈,且构成方法颇多,各种数列级数关系都可作为构成的逻辑。
4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 [课前训练] 1.搜集平面构成作品20幅,提炼设计元素,并对其进行分类。 2.选择1~2种基本元素,分析它们的视觉特点和表现方式。
• [本章要点] 1.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各自的特点及彼此间的联系。 2.图与底的关系。
• [学习目标] 1.对点、线、面三大基本元素各自的特点及彼此间的联系有清晰准确的 判断。 2.能根据图与底的关系特点,设计有趣的平面构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