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古诗鉴赏
小升初语文考试古诗乐游原赏析
小升初语文考试古诗乐游原赏析
小升初语文考试古诗乐游原赏析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不适:不悦,不快。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文学_小学生小升初语文常考古诗词鉴赏
小学生小升初语文常考古诗词鉴赏小升初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
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鉴赏(二)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小升初古诗赏析教案模板
##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白日”、“依山尽”等。
-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王之涣的壮志豪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层含义。
2. 体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的情感。
##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歌内容、作者背景、诗句分析等。
2. 学生准备《登鹳雀楼》的诗句,准备分享自己的理解。
##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鹳雀楼的美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鹳雀楼。
2. 提问:你们知道鹳雀楼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由朗读《登鹳雀楼》,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
###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 四、诗句赏析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更上一层楼”?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
###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
2. 学生自由发挥,用现代汉语翻译诗句。
###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登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字数不限。
小升初必背古诗70首诗歌+注释
小升初必背古诗70首1、江南(汉乐府)【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
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各北,无拘无束,怡然自得。
2、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3、咏鹅(骆宾王)【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呷哦,呷哦,”——多好看的鹅!曲着脖子仰起头,对着青天唱赞歌。
雪白的毛,碧绿的水,一对鲜红的脚掌,轻轻地,拨弄起两行清清的水波。
4、风(李峤)【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5、咏柳(贺知章)【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
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6、凉州词(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7、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贴着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更壮观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一层楼。
8、春晓(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啼叫。
小升初古诗释义及赏析
译文及注释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2023年文学_学生小升初必背古诗词鉴赏
2023年学生小升初必背古诗词鉴赏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一)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小升初古诗赏析(全国通用) (共24张PPT)
表明消息来得
尽写悲喜交
突然,又极为迅
加,酸甜共
剑外忽速 传收蓟北,初闻涌之涕态
泪满衣裳
两个地名,表明相隔 数千里之远
是刚一听到之意
首联: 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古诗词鉴赏
1、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2、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3、熟悉这首诗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4、掌握鉴赏诗的一些专用术语;
古诗分类: 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寄情山水,寓情于景 咏物诗:借物喻人,表达诗人的品质或理想 怀古诗:历史典故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沧桑变化 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军旅生活,抒发离
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 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 诸葛亮
2、“三英战吕布”的 “三英”指 刘备、张飞、关羽 。
3、空城计, 4、望梅止渴,
诸葛亮 曹操
5、才占八斗、七步之才,
曹植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
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 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被称为 “诗史”,人称“诗圣”本来就知 道源自示 儿 给儿子们看陆游
祖国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
。 王师北定只中。原日,你家的祭父无亲 忘告乃翁。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 人手里的地区。
对祖先的 祭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词语注释:
小升初语文考试出塞古诗赏析
小升初考试试卷语文_小升初语文考试《出塞》古诗赏析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古诗赏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20小题)1.(2023•西乡塘区)同学们在筹备“中华文化阅读角”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请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古诗两首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
②尔:你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树:这里指梅花。
(1)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照样子填写表格。
古诗描写的事物生存的环境特点《竹石》竹子《墨梅》坚贞自守(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竹石》题于郑燮自己的《竹石图》上,王冕的《墨梅》是题在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上。
B.这两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品格,后两句写特点。
C.郑燮的《竹石》中,“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表面看是咏物,实际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称为。
《竹石》表达了诗人。
而《墨梅》则表达了诗人。
(4)你想把哪一首诗的后两句诗送给哪位革命前辈?请简单写出理由:2.(2023•拱墅区)穿越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牧童生活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诗句中表示数字的字词,其作用是什么?选择一项?A.“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B.“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C.“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D.“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解不确切的是哪一项?A.对自然生活的向往B.对乡野牧童的同情C.对乡村景色的赞美D.想远离喧嚣,回归安宁(3)“弄”是“玩耍,把玩”的意思,你认为诗句中的“弄”妙在哪里?3.(2023•增城区)古诗鉴赏。
小升初古诗词赏析
小升初古诗词赏析小升初古诗词赏析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唐·王维【译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①元二:诗人的一个朋友。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时在酉域设置有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古地名,在今陕西成阳东北,渭水北岸,唐代人由京城去西域多在此送别。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这里指设宴送别的地方。
⑦君:你,指元二。
⑨更尽:再饮完。
⑨阳关:汉朝时边关名,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旧址在甘肃敦煌西南。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好天气。
渭城的早晨,飘过一阵春雨,此对,空气特别清新,路上的浮尘都打湿了,正是出门的好天气;旅舍旁边高大的柳树青绿可爱,柔细的柳枝随风飘拂,像是为远行的客人送行。
第一句中的“渭城”,秦代叫咸阳城,汉武帝时才改称此名。
第二句中的“柳”,当时就有种植。
古人送别有折杨柳话别的习惯,表示挽留加惜别的意思。
诗里写柳即喻此意,情和景交融,与主题扣得十分紧密。
诗的后两句写作者殷勤地再三敬酒,表述惜别之情。
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深厚的友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和前路珍重的'祝愿都在这一杯浓酒里了。
这一层里,是一个送别场面,作者略去其他,突出人物的动作语言。
此时,行装上车,驿马待行。
作者与友人驻足执杯,面色凝重,忍住一别天涯的分离感,只是敬酒再三。
“西出阳关无故人”,言简而情深,惜别之情尽在其中。
第三句直接表述以酒告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结尾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说出送行者与被送者的共同心声,话语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全诗格调清朗,情景交融,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深切动人,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又因其末句反复叠唱,音节舒展,风韵超凡,脍炙人口,故成为送别时传唱的名作。
以上就是由语文网为您提供的小升初古诗词:送元二使安西,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
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
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小升初语文常考的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一、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形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字。
其结构简练紧凑,形式规整,可以保证意境的凝练和诗情的抒发。
在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五言绝句的阅读理解题。
对于这类题目,学生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以下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词语和意象,探究诗句的深意,从而做到真正领会和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二、词牌和古诗词在小升初语文常考的古诗词鉴赏题中,还会出现词牌和古诗词的题目。
词牌是指古代词曲的曲调和节奏,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通过对词牌和古诗词内容的分析,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进而选取合适的答案。
例如,以下是一首郑燮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采用了柳体格律,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分析诗句的字数和音律,了解诗句的构成和字音的韵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三、句法和修辞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学生还需要了解句法和修辞手法的应用。
句法是指句子的构成和语法规则,而修辞手法是指诗人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以达到艺术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句法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借代、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小升初必背古诗词75首注释译文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1、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解】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
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解】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⑦百川:大河流。
少:年轻。
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解】1、川: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
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
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这里不读jiàn。
【译文】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20首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20首小升初的语文学习当中,诗歌鉴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是理解题,但是同样需要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感。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202X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202X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的《古诗词赏析》。
一、《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展现了历史的壮丽与风云。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壮丽事物的长时间观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心境的向往和追求。
三、《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和对生活的反思。
四、《静夜思》——李白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春晓》——孟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描绘了春天的宁静和生机,表达了对生命之美的赞颂。
六、《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通过对夜晚江枫和渔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思考。
七、《登山》——黄登福阳关万里道,黄河九曲人扁舟。
山势如刀削,河流似细线。
上山不觉道途险,下山愁又乌云怅。
此时非淡漠,万象有得明。
通过登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八、《汉江临泯》——林则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猿鸟隐荒壑,豺狼窥墟址。
鳌头仰湍津,龙吟如裂石。
江界岸迢遥,出没多人稀。
谷口鸿雁止,断崖日影移。
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江山的磅礴与风采。
以上是《古诗词赏析》的内容,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文表达能力。
语文小升初《望天门山》古诗词赏析
语文小升初《望天门山》古诗词赏析语文小升初《望天门山》古诗词赏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盘旋向北流去。
4.回:盘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风光。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盘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那么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小升初古诗赏析
小升初古诗赏析在小升初的学习阶段,古诗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赏析古诗,孩子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让我们先来谈谈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看到床前的月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短短二十个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游子在深夜里的思乡之情。
对于小升初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这首诗可以从诗人的所见所感入手。
比如,引导孩子们想象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熟悉的月光时会有怎样的心情。
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诗人那种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再来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里,王维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人闲桂花落”,描绘出了在安静的环境中,桂花悄然飘落的情景。
“夜静春山空”,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寂静和春山的空旷。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惊动了鸟儿,它们不时地在山涧中鸣叫,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
孩子们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这样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山谷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还有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
想起昨夜的风雨声,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孩子们可以通过想象春天早晨的景象,来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变化的关注。
王昌龄的《出塞》也是一首经典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互文的手法,展现了历史的悠久和边关的沧桑。
“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希望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边疆,使国家安宁的愿望。
对于这首诗,孩子们可以了解一下古代的边塞战争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技巧与答题模式汇总把握四个重点: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一、诗歌的分类:以故事的题材分类为例,介绍各自的特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其他诗人也有不少描写山水的佳作。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比如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享受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厌弃官场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表达了“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
☆把握“景”与“情”的关系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从分析景与情入手,弄清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色、声等)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以及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从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看,关注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明、暗的变化,关注其绘形、绘声、绘色的方法,关注有没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技巧。
②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看,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等。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解题思路】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答题时,首先要总括景色特点,然后看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再看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景物的具体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从中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问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题思路】首先可以从诗题看情感,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其次可以看抒情字眼。
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余杭四月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问题】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形式上看,“朱”“青”“绿”“白”四种颜色,不仅形成形式上的对仗,也增添了诗歌的诗情画意;从内容上看,诗人选取了余杭四月的朱樱、青豆、绿草、白鹅等几种景象,展示出了余杭四月浓浓的春意,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问题】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要把关键字放到诗歌当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
【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常常借助自然或社会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此类诗常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赏析此类诗要注意两点:一是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二是理解作者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分析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典例展示】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思考:(1)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诗情?a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b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
(2)对菊花的赞美中寄寓作者的什么深意?a诗人借咏物以言志,将菊花的自然特点加以拟人化处理,使之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b表达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是诗人人格的写照。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思考: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即作者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a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b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卜算子·咏梅(词)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考:这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怎样的?试分析。
表现手法:作者托物言志,借梅花的孤傲高洁,表达自己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
分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既写梅花俏不争春的高风亮节,又借以喻人。
“零落成泥碾作尘”,写梅花在风雨摧残下凋落,就算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然!这正是作者饱受群小中伤打击、但依然高洁自持,决不与之为伍的艺术写照.主要书写离情别恨、或者用以激励全面,或者表达深厚友情。
写法上多情景交融,用景色来烘托诗人的感情。
常见意象有杨柳、阳关、酒、长亭来表达惜别之情。
常见的送别之情: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穷厄,乡土之梦都会始终伴随。
相思是苦涩的,也是美好的。
常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烘托、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写法,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情相生。
常见意象: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