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名师教学设计(3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名师教学设计
重庆育才中学段瑞芬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离骚》在形式和语言上独创了“骚体”诗,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
2.《离骚》广泛运用比兴手法,将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
3.《离骚》在形式和语言上,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阅读中想象思维对阅读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离骚》从第32节开始,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诗人自己幻想的世界。屈原的想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空前地展示了人类心灵所具有的那种超越古今、贯通天地、融汇万物的自由本性。他的想象是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交混使用,扑朔迷离。屈原的想象极为丰富,因为受楚国巫术神话的深刻影响,在《离骚》一文中涉及到的神话人物就有:羲和、望舒、飞廉、雷师、丰隆、宓妃、高辛等;涉及的神物有:飞龙、凤皇、蛟龙、鸾皇、玉虬等;涉及的神话地点有:苍梧、昆仑、不周、西海、赤水、流沙等;涉及到的历史实有的人物有:尧、舜、周公、夏桀、商纣、羿等。另外,屈原还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大量的花草、乔木、鸟类、云霓等自然物拟人化,这就为我们构成了一个似真似幻、似实似虚的艺术社会,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
在诗中,诗人那奇艺华美的丰富想象将神话与人事、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广泛运用借代手法与比拟手法,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奇异瑰丽、灵动变幻的艺术境界,正如鲁迅所说:“较之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离骚》较之《诗》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对审美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因素:想象和情感。
屈原“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
创造了“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譬喻的手法,创造出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群,形成了一系列诉之于情感和观照的审美意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运用借代的手法,将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物相互代替,使诗歌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展现了“惊彩绝艳”的想象世界。运用拟人手法,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让一切无知无情的草木鸟兽通过拟人化而具有了生命,充满着情感色彩;把神话中的神灵和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加以复活,叫他们为自己服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而且增添了诗歌的美学趣味,使诗歌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论述的那样,这篇作品把“个人的身世,国家的命运,变成哀怨与愤怒,火浆似的喷向听众,炙灼着、燃烧着千百万人的心。”这也是《离骚》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屈原的审美观得放异彩的原因之所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从《离骚》中的修辞看屈原的审美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以“同乎风雅”四字评论过《离骚》,接着又指出:“故能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矣!”《离骚》能有如此高的艺术评价,这与其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离骚》作为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是屈原个体心灵、情感、愿望的真实写照,诗中流露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价值观。陈怡良教授说过“没有《离骚》,岂识屈原。”屈原的《离骚》体制宏伟,全文93节,每节四句(自朱熹《楚辞集注》以来,即以四句为一节),其中末章“乱辞”为五句,共三百七十三句。朱熹注“赋也”的13节,注“比也”的12节,注“赋而比也”的11节,注“比而赋也”的57节。在诗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譬喻、比拟、借代、双关、复叠、映衬、讽喻、示现、设问、错综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集中反映出了诗人异常丰富的心灵、情感和个性,突出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橘颂傲然,九歌媚妩。长吟离骚,正气滋补。屈子魂魄,时代解诂。后昆垂范,前贤踵武。砺我精神,擎我脊柱! 大写人字,以之撑拄!——周有光
关于人的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所看重的人格美的两个方面是“内美”和“修能”。《离骚》中大量运用的香草意象,都是美好品德和君子的象征。诗人在文中大量的佩芳,既是内在美的表征又是外在美的显示。这些都体现出了屈原关于君子人格修养的美学思想。屈原对于美的看法,吸取了儒家理性主义的美学,屈原在诗中处处强调外在美与内在善的统一,这点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说极为相似。而且屈原更注重的个体内在的品质,
屈原的“内美”与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和“仁义之心”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道德品质的善良和诚实而言,不过指导思想却有所不同。孔孟的道德观是以唯心论的先验论作指导的,认为人的品性是先天就具备了的;屈原的道德观念不同,是以朴素的唯物论作指导的,屈原把这种善和美看作是后天努力修养锻炼的结果,这又与荀子强调的后天“修为”说的思想一致。如“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从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兰芷、荃蕙本性芬芳,但由于“不好修”之故,最后变成了难闻的萧艾。这正是屈原所说的除了“内美”之外,还要“重之以修能”。
二、教学建议:
1. 本文是骚体诗,有些词语晦涩难懂,学生对文本有陌生感,疏通文本是前提。但要注意不能太肢解文章,变成单纯的文言文教学。
2.骚体诗的节奏和韵律要通过大量的诵读来体会,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真正做到因声求气,吟咏性情。
3.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观看屈原的相关视频,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可适当补充《离骚》其他部分的内容进行文本内部的自证,也可引用其他相关作品,如《国殇》《渔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
5.建议读写结合,将屈原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文化名人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资源,还可以此形成关于“爱国”的专题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1.这篇文章选自选择性必修下册2,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由于时代久远,对于这样的作品有距离感、陌生感。
2.就高一学生而言,本文无论从字义、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诵读应是基础。
3.字词、字义理解是基础,需要扎实推进,加强记忆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