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精选
教育生态学原则
教育生态学原则
教育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关注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育生态学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原则:教育生态学将教育系统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系统与更广泛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动态平衡原则:教育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动态平衡原则强调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系统需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以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变化。
3.相互依赖原则:各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学校、家庭、社区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环境适应原则:教育系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这包括调整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育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5.文化敏感原则:教育生态学关注不同文化和社区之间的差异。
这一原则强调在教育中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
6.参与与互动原则:教育生态学鼓励各个教育系统的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参与和互动。
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等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可持续发展原则:教育系统需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以确保对未来的需求和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
这包括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有助于理解和指导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旨在探索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为优化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等)以及教育资源(教材、设施、资金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教育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当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时,教育就能实现高效、优质的发展;反之,如果某些要素出现失衡,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生关系紧张等,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所发挥的特定功能。
在教育生态学中,每个教育主体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教育政策、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等。
这些限制因子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制约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的建筑布局、绿化景观、文化氛围等都属于校园环境的范畴。
一个优美、舒适、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例如,一些学校通过打造花园式校园,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旨在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为优化教育生态、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些子系统包括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以及教育资源(教材、教学设施、课程等)。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于生态平衡的状态。
例如,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师的教学供给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之间、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调和混乱。
(三)限制因子定律在生态学中,限制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起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
在教育生态学中,也存在着各种限制因子,如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等。
这些限制因子会制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优化教育生态,就必须识别和解决这些限制因子,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最适度原则最适度原则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理和生态特性会达到一个最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在教育生态学中,最适度原则要求教育的规模、结构、速度等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滞后。
只有在最适度的范围内,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生态环境的优化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生态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
教育生态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教育生态学观点强调了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和社会角度三个方面,探讨教育生态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
一、教师角度教育生态学观点认为教师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教育生态学观点下,教师需要进行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1.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批判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调整。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3.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教育生态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二、学生角度教育生态学观点认为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革新与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培养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学校、家庭、社会等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就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样,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也彼此影响。
例如,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而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和投入。
(二)生态平衡理论教育生态平衡强调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协调与稳定。
这包括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当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如果出现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就会打破教育生态的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三)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
在教育生态学中,每个学生、教师、学校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
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专业领域也存在差异,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也各有特点。
只有当个体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教育发展的因子,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政策不完善等。
这些限制因子会对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要实现教育的良好发展,就需要识别和解决这些限制因子,为教育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课程设置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念,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一些学校,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如艺术、体育、科技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理论
1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生
态的视角,在持续变化的文化传统,全球科技发展和社会系统中,促
进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与学习成长的有限可能性。
它是一门
研究有关学校,社会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多学科学科,涉及心理学,社
会学,医学,政治等学科。
教育生态学以社会学一类的“系统”或“社会机制”的视角看待
人类社会和生态,它把学校看作场所,受社会精神,文化,社会规范
和文化价值的规定,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扩大个体的生存适应能力。
它强调人类发展与新闻传媒、教育、
医学、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发展和学习的可
能性。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思考套现代学校的新的学科,由几个概念组成
系统:环境,社会资源,文化,教育结构,物质和精神实物,即以孩
子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体的学习维度思考学校空间的设计,提供社会政
治自由的空间,建立人类发展的生态健康。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个孩子和他的家庭生活在可参与、可发现资源、可实现学习目标、可控制情绪感知及心理变化的社会环
境中,实现学习,发展和成长。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活动必须是正确的而不是随意的;它是以发展为核心;以循证为依据;重视参与;专注于评价、诊断和
改善;以扩大成长性可能性为目标。
总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学习发展、对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
的系统性理论,它以儿童发展为主体,以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重视自然、社会、文化经验,也重视个体、团队、社区之间的有
机关系,以及参与者如何建立有效的关系,是学习的关键。
教育生态学.
二、区别
1、“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的组 织包括: (1)两个层带:自养层和异养层;(2)6个成分:无机物、有 机物、气候因素、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 食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3)6个过程:能量流、食物链、 物种多样性格局、水与矿物质循环、发育与进化、调控过程。总 之,生态系统包括着地球上的整个“生命维持与演化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指促进人类每一个体健康成长与进步的所有人际 关系与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系大约包括: (1)两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2)3个阶 段:优生、优育、优教;(3)4种场景:家庭教育、群体影响、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4)5种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职 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独创性和集体创造因素等
恩格斯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 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 。教育生态学是教 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 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 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三、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其特色表现在 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的整体综合观念,注重自然 环境与人的协调,即“天人合一”的辩证观念,强调启发主体内在道 德功能自觉性的观念,有效开发主体力量,使之达到至善之境界。 这些观念强调人同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类主体精神 和客观价值的平衡关系,其中蕴含了极具超前的生态意识。 1、大教育观念中所包容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 教育家也早就认识到教育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把教育置于整 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古 代教育家们倡导并付诸实践的理论。 孔子是最早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 家。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三要素,甚至认为在 不得已时宁可“去食”、“去兵”,也不能失掉“民信”。其理由是“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把教育工作看成是与政治等同重要,甚至 比国家法令、法律更有效的治术手段。
课堂教学的教育生态学诠释-精品文档
课堂教学的教育生态学诠释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 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简言之,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而系统中的各因子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研究教育生态学的意义之一,就是把生态意识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促进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
1 摆脱限制因子的束缚——环境是根本课堂教学是由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对课堂中的因子进行研究和分析,改善和消除主导性限制因子,以摆脱限制因子的束缚。
1.1 限制因子定律及课堂主导性限制因子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
1840年,李比希(Justus Liebig) 研究了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
他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并不受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而是受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当微量元素降低到最小需求量以下时,即使其他营养元素供应量再充足,也不会提高谷类作物产量。
相反,只要稍微加入所缺的微量元素,产量马上就会明显提高,这些微量元素就是使作物增产的“限制因子”。
也就是说,当植物所需营养物质降低到这种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素就会限制这种植物的生长。
人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李比希定律”。
之后,人们对限制因子的认识逐渐形成共识:当生态因素缺乏时,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
李比希定律经过拓宽和完善,介人到教育领域,就成为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
但由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教育系统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而不只是某些因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不仅对限制因子的作用具有适应机制,而且能主动地创造条件,积极地反馈调节,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1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定津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精神因子。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理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当然,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
(2)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即是符合耐度定律的。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3)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
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
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中一直是受重视的,但从生态学的观点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逐渐有可能走向定量化。
(4)教育生态位原理从大系统角度看,教育对社会各方面有促进作用,也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与其它系统共存,彼此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这里就有竞争、排斥的体现。
同样,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诸系统之间,也有彼此竞争、排斥作用。
在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主动进取,起鼓舞斗志、激励向上之作用,但竞争、排斥也会有消极作用,这些影响要及时分析。
(5)教育生态链法则教育生态链不同于自然界的食物链,它与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特点有关,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定量研究,可视为灰色系统,需用现代科技成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地加以研究、探讨。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系统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教育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当其中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在教育生态中,生态平衡意味着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合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要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教育失衡的现象,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限制因子,它们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这些限制因子可能是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政策的不完善、教育观念的落后等。
只有找到并解决这些限制因子,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位理论每个教育主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教育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受教育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如果教育主体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或错位,就会导致教育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教育生态的节律性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如学生的学习周期、学校的学期安排等。
遵循教育的节律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通过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更多的学生。
例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
2、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 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一、引言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探究教育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生态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践应用、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平衡理论则强调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和稳定。
生态位理论则关注教育系统中各个主体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以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竞争合作。
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具体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入剖析,探究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实证研究法则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法,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检验相关理论和假设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教育生态学的实践应用教育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教育生态学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和实施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2.教育改革:教育生态学可以对教育改革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究改革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3.教育评价:教育生态学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改进和完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及其与外部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理论。
教育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多个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就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协调,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生态平衡理论。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平衡关系,如师生比例的平衡、教学资源分配的平衡、课程设置的平衡等。
当这些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会导致教育问题的产生,例如师资短缺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再者是限制因子定律。
在教育中,也存在着限制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政策不完善等。
只有识别并解决这些限制因子,才能推动教育的进步。
还有生态位理论。
每个教育个体和教育机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即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
例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就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在实际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校教育方面,以班级管理为例。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教师需要关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就如同为班级这个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则内向文静,擅长思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共同成长。
如果班级中存在个别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不能仅仅针对问题本身进行处理,而要从整个班级的生态环境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同学关系的紧张。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的构建-精选资料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的构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因此,在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的引导下,如何改变传统的小学应试教育观念和低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寻找构建教学模式的新角度已经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
而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具有教育和生态学交叉特点的学科,为当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运用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全面客观地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因素,遵循教育生态学规律构建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更加完整和谐,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价值观,尤其是小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得小学生的心智都能健康发育。
所以,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已成为一种深化改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方式。
一、教育生态学的含义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E.)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而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作为活动主导要素的人和各种教育环境构成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且该系统内部各种活动符合一定程度的生态规律。
教育生态学的主旨是研究一定社会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力求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
二、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特点1.师生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在小学英语生态课堂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位置,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尊重、赞赏学生,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没有差别,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排斥和轻视的行为。
教师时刻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建设性的交流,这种平等关系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中,也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教育生态学
二、区别
1、“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的组 织包括: (1)两个层带:自养层和异养层;(2)6个成分:无机物、有 机物、气候因素、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 食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3)6个过程:能量流、食物链、 物种多样性格局、水与矿物质循环、发育与进化、调控过程。总 之,生态系统包括着地球上的整个“生命维持与演化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指促进人类每一个体健康成长与进步的所有人际 关系与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系大约包括: (1)两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2)3个阶 段:优生、优育、优教;(3)4种场景:家庭教育、群体影响、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4)5种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职 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独创性和集体创造因素等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 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 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 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 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 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 用。
Sub title
1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3
4
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生态意识
如何实现生态目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 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关于教育生态管理的几个问题(一)——《教育生态管理》读书摘要一段时间以来,阅读了吴林富著《教育生态管理》,对于和工作实际密切关的有关概念和论点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归纳。
本书从生态学角度,审视日常教育管理中的种种活动和现象,运用教育生态理论系统阐述了教育生态主体管理、教育生态环境管理、教育生态信息管理、课堂生态管理和教育生态安全管理等,并从实践层面列举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管理的案例和做法。
本书视角独特,案例丰富,观点新颖,体系结构和内容也有别于一般的教育管理类书籍,是我国目前第一本教育生态管理类书籍。
1.为什么关注生态问题?(P1)答: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经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如生物成长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一样,永远需要某种丰富营养的生态环境。
这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与共生共荣,彼此促进与协同进化,才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每一个系统的协同进化。
生态问题已经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保持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之后的形成的全球共识,生态学讲的是生物与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我们也应该从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那我们就会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
生态学的观点为我们管理教育,认识、实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教育生态危机?(P10)答: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等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于缓慢,因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
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已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显示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
三是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教育不平等。
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
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一、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人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不同群体的关系,还包括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构成的复杂关系。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其特征有哪些?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其基本点在于强调系统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功能上的统一。
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也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
由此可以说,生态系统的原理也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
三、什么是生态平衡?其特征是什么?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每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
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各因子的运动发展变化遵循运动的一般规律,是运动与平衡的统一。
也就是说,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虽不意味着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固不变,但变化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生态平衡不是静止平衡,它总会因系统内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或人为机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并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维持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它合理的结构,发挥更高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生态学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
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
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
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
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
此外,教育生态学还考虑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教育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在此指出,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体育等环境。
二、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
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是生态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实际上这是历来教育研究的重点。
研究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以及应采取的各种对策。
对宏观教育生态进行系统分析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生态环境;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转换过程(弹性调控);输出,出人才,出成果。
教育的微观生态则缩小到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也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也缩小到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提到结构,人们最熟悉的教育系统的教阶结构,从幼教到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这种谱系结构本身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层次,也反映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教育过程,而这种结构与年龄层次密切相关。
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四个层次: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
在教育生态学中,人们把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结合为群体生态。
家庭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关系反映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
大学的一个系科可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落,而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教育系统,一所中学或小学则可视为一个群落,有时也可视为一个小的教育系统。
影响教育群体的生态因素很多,教育群体之间有竞争、合作、中性等多种与生物系统不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现,教育者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群体,群体中个人的发展,这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教育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层次,人们总是把一个国家、一个省等视为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下面还会有许多亚系统。
这些宏观的教育系统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
对教育系统而言,有开发者、被开发者、管理者三个功能团,教育生态系统以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为主体,以这三个功能团为纽带,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围绕几种生态环境的圈层,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我们可以也应当采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以获得对系统动态情况的了解和多种启示。
教育的水平分布表现了教育生态明显的水平结构特征,研究此结构特征有利于把握教育分布的格局。
生态群体的规律性的迁入、迁出,是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的动态结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必经的历程。
当然,其波动将反映教育主导思想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区别于教育功能,但又与教育功能有许多重叠。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即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功能之分)。
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其外在功能主要为其社会功能--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
四、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1)限制因子定津。
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精神因子。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理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当然,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
(2)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即是符合耐度定律的。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3)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
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
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中一直是受重视的,但从生态学的观点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逐渐有可能走向定量化。
(4)教育生态位原理。
从大系统角度看,教育对社会各方面有促进作用,也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与其它系统共存,彼此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这里就有竞争、排斥的体现。
同样,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诸系统之间,也有彼此竞争、排斥作用。
在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主动进取,起鼓舞斗志、激励向上之作用,但竞争、排斥也会有消极作用,这些影响要及时分析。
(5)教育生态链法则。
教育生态链不同于自然界的食物链,它与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特点有关,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定量研究,可视为灰色系统,需用现代科技成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地加以研究、探讨。
(6)教育节律。
预习、听课(或实验)、复习是一种教育节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升级考、毕业考也是教育节律。
教育节律客观存在,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机制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会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人有各种生理节律,如果教育节律不与人的生理节律相适应,就会造成生物钟混乱,教育将收不到预期效果。
(7)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
与生物群聚性一样,在教育生态过程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社会群聚性,有人将它分成四大类,即正式群体、半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参照群体。
生物的群聚程度影响到群体的动态,阿里针对此种情形提出最适密度原则,这就是阿里氏原则。
不论哪一种教育群体也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影响。
如象现在一些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班级为正式群体),人数过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象外语、体育这一类实践性课程,会因实践机会过少,影响更甚。
(8)群体动力与群体间的关系。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反映在群体内有:同等地位人之间的依慕(附)关系;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关系;共生或共栖;中性作用;竞争;侵犯;寄生;社群领袖。
(9)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牵一发,动全身”;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这都是整体效应的体现。
美国70年代提出的生计教育(CareerEducation)观,即为从教育的整体效应着眼而提出的教育工程,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教育与劳动脱节的肘弊。
(10)教育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
对此目前有二种理解:一是按生态学边缘效应含义作分析,如一个科研单位要有所发明、创造,必须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通过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近亲繁殖很难造就一流人才;另一种是指实现存在的薄弱的边缘区,至今不被人们重视者。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钱致榕指出,在中国京、津、沪的教育属第一中国,省会与中心城为第二中国,其它属第三中国,而第三中国中约有2/3的中小学教师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只能培养出不合格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再当教师将导致恶性循环。
五、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教育生态规律是指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
由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有若干教育生态的规律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充分认识,尚有待大力开发。
(1)迁移与潜移律。
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即较明显的迁移,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潜移。
国家财政部门拨款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通过银行转给各学校,这是径流,能量流入学校后分散到系、部,再到教研室以至教职员工个人,逐渐即由径流变为细小的潜流,在此过程中,能量逐渐耗散。
对信息系统的相似分析,尚需借助于关于人脑、神经系统的知识。
(2)富集与降衰律。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学校的资金,可以理解为一种富集作用,这将给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带来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