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精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生态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

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此外,教育生态学还考虑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教育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在此指出,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体育等环境。

二、教育的生态结构

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

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是生态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实际上这是历来教育研究的重点。研究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以及应采取的各种对策。对宏观教育生态进行系统分析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生态环境;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转换过程(弹性调控);输出,出人才,出成果。

教育的微观生态则缩小到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也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也缩小到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提到结构,人们最熟悉的教育系统的教阶结构,从幼教到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这种谱系结构本身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层次,也反映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教育过程,而这种结构与年龄层次密切相关。

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四个层次: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在教育生态学中,人们把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结合为群体生态。家庭的社会环境和

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关系反映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大学的一个系科可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落,而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教育系统,一所中学或小学则可视为一个群落,有时也可视为一个小的教育系统。影响教育群体的生态因素很多,教育群体之间有竞争、合作、中性等多种与生物系统不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现,教育者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群体,群体中个人的发展,这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育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层次,人们总是把一个国家、一个省等视为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下面还会有许多亚系统。这些宏观的教育系统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对教育系统而言,有开发者、被开发者、管理者三个功能团,教育生态系统以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为主体,以这三个功能团为纽带,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围绕几种生态环境的圈层,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我们可以也应当采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以获得对系统动态情况的了解和多种启示。

教育的水平分布表现了教育生态明显的水平结构特征,研究此结构特征有利于把握教育分布的格局。生态群体的规律性的迁入、迁出,是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的动态结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必经的历程。当然,其波动将反映教育主导思想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区别于教育功能,但又与教育功能有许多重叠。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即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功能之分)。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其外在功能主要为其社会功能--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

四、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

(1)限制因子定津。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精神因子。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理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当然,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2)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即是符合耐度定律的。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3)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中一直是受重视的,但从生态学的观点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逐渐有可能走向定量化。

(4)教育生态位原理。从大系统角度看,教育对社会各方面有促进作用,也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与其它系统共存,彼此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这里就有竞争、排斥的体现。同样,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诸系统之间,也有彼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