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1、“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越危险,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你认为是这样吗?请论述之。

2、中国在古代很发达,但是近现代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你认为是那些原因造成这种结果的?请论述之。

1、我认为不会这样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和推动力在人类的始祖掌握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前,猿还是那只猿,石头还是那石头。

当他们用朦胧的科学技术在偶然间制造了第一批工具,从此跨越了被马克思等划定的人与猿的分水岭,人类随之也划时代地诞生了。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昌盛。

纵观近3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使物质生产力大大地向前推进;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而近2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已高达60%-80%。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充分体现了其优势。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包括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与人类社会推入到虚无然而,科学作为人类准确把握外界事物的工具,却永远无法关注人的内心和存在意义。

科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外界,人们能够依靠科学技术走到太空,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看清原子的结构,满足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更为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工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和前提,是人类从外部自然界求得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方式和武器。

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单纯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昭示人生存的意义,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承诺、保证和根基,难以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科学不涉及人的价值领域,因而不会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走向解放人性的最终胜利。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了解自然辩证法,对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理解自然观与科学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创新的一般理念,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科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面对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呼之欲出毋庸置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

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

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

不仅如此,19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

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

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

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相关推荐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1、古代自然观为什么被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常见形式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作为物质的起源,比如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各种实物的要素;古希腊的学者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处物质组成,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形”是万物的本源等等。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自发性、直观性。

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看成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自发地结合了起来②整体性和普遍性。

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③思辨性。

如人的右手、右脚比左手、左脚灵便;但其右耳不如左耳听力好。

④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⑤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但是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古代希腊和中国等的古代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

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可以称古代的自然观为朴素辩证自然观2、试论述近代自然观的形成历程及其特点1、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5世纪下半叶,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1:简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论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3:简述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和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姓名:×××学号:×××××××日期:×××1、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形式,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因此,自然辩证法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一种有效思想武器。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部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唯物论利辩证法的结果。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当他从事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时总是受某种哲学思想支配的。

问题只在于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较快地达到日的,取得成果。

还是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支配,缓慢地做出成绩。

任何一个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时候,首先必须以客观世界为对象。

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则一切研究就失去了立足点。

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职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1.原始的自然崇拜是人类自然观的起源人类右自然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朦胧的自然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几乎只能依靠自然的“给予”才能生存。

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创造活动极其有限,因此人们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

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自然力、自然现象,被人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而其“超人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人们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异己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形成了一种“泛自然的崇拜”。

这种观念首先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而存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崇拜形式和规范。

而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进步,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出现了较为固定的崇拜对象和简单的崇拜仪式。

比如有的以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狼、虎、豹等各种天体、动物、植物等作为直接的崇拜对象。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

它们表现的非常丰富。

自然宗教的出现是人类自然观的一大进步。

当自然崇拜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日益复杂化、仪式化、规范化、特殊化,自然崇拜也就向着宗教的方向发展了。

于是,人们通过集体的偶像、献祭、举行崇拜仪式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定。

所谓“鬼神”观念、巫师、祭祀、祭司、牺牲等一系列的宗教特征的元素,也随着产生出来。

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活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的奴隶制时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2.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发展起来,为科学和哲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从此人类自然观开始以理论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分化出与宗教不同的多种多样的认知观念。

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

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

1.对科学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认识一直以为,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做最真实的自己,应该是每个普普通通的人最基本的准则。

就像是小的时候大家问小朋友,长大要成为什么人的时候,他们会说,我要成为一个好人一样。

也许在那么小的年纪里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好人,或许只是觉得,只要自己不做伤害其他人的事,碰到别人有困难能够主动伸出援手就是朝着好人的道路走下去就是好人。

在10岁的时候有这样的思想,大家会说小孩子就是天真善良,而现在我20岁,依然有这个想法,大家就会觉得我幼稚。

其实我不幼稚,我只是在认识到社会的阴暗面之后依然面朝阳光,在很多人因为不良事件对这个世界失望的时候,我依然满怀希望。

对于科研中的不端行为,我的认识很浅薄,于是为了把这个概念说的更丰满,我去网上搜了一下,竟然发现我国对于科研不端行为有清晰明确的定义,而且还有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

此外,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对科技不端行为有自己的定义。

结合他们各自的定义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副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凡是做出不端行为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搞科研的人,不配称做“搞科研的人”。

不管是他窃取别人成果,或者是自己制造假数据等,都属于自欺欺人的行为,就算是一时迷乱了世人的眼睛,之后被救出来的时候也会被人唾弃,而且自己内心会一直惴惴不安,又怎能安心继续搞科研。

2.科学与技术的异同与关系之我谈科学,就是事物背后蕴含的真理,是要告诉人们“是什么”“为什么”,让人们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其中的规律;而技术是实际的一种操作,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任务和目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

判断题:1、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来源(F)2、分析是综合的基础(T)3、科学抽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而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来源(T)4、系统的结合力与系统的层次高低成正比(F)5、只要自然科学在发展,其发展形势就是科学假说(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势是科学假说)(T)6、在严密的科学体系中,不应有幻想和猜测(F)7、古代社会,技术比科学更发达(发展快)(T)8、科学事实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T)9、现代科学,科学认识的起点不是观察,而是科学问题(现代科学认识的起点只能是观察,而非实验)(F)10、低级与高级运动形式是从属关系(T)11、科学本质是发明而不是发现(F)12、思想实验是理想状态,物质实验是非理想状态(F)13、科学抽象能更好更正确的反映自然(T)14、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技革命的内在动力是矛盾)(T)15、科学符号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的发展。

(科学符号本身的发展反映了科学的发展)(F)简答题1科学事实及基本特征?2复杂性研究的含义及其出发点?3当今科技中国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4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系统自组织的系统?5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论述题1自然观的历史演变特点及其影响?2论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区别和联系?判断题1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来源错2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对3科研中,不存在幻想错4古代科技比现代发达错5科学革命的什么动力。

对6现代科技起点不是科学观测错7只是不蒙从经验中得来对8系统层次结合什么动力成正比错9科学符号发展反应人民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对10科学理论本质是发明错11科学事实内容客观形式主观对12低级运动与高级运动是从属关系对13自然科学发展的形式是。

假说对14思想实验室理想状态,物质实验室非理想错简答题1科学事实的特点作用2科学实验的特点作用3自组织系统4复杂性研究5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评价论述题1自然观的演变2学习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1、古代自然观有哪些局限性?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当时的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

2、现代自然观相对于古代自然观有哪些进步?现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为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科学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宗教的信仰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

宗教则是人类在未知自然及其规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和方式,它束缚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的作业

自然辩证法的作业

1、简述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

2、简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答: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

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

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

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3、分析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与范围,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作业及问卷

自然辩证法作业及问卷

自然辩证法作业及问卷课程大作业一在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1 从萨哈罗夫的呼吁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2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和政治的关系3 从李森科事件谈科学和民主的关系4 从万尼瓦尔·布什的建议谈科学和社会的契约关系5 斯诺命题和两种文化的融合6 默顿的科学规范和现实二大作业按论文格式撰写,包括: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

正文部分不少于4000字。

题名、摘要、关键词不需要译成英文。

文末的参考文献必须严格按规范注写。

三大作业须提交纸版和电子版。

纸版论文在最后一次课(第8周)上课时提交。

各专业推选一位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收齐电子版作业,将压缩后的文件夹以学院专业为文件名,四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正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图、表、数据等均须注明出处,并按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标注,出处在文末参考文献中按同样顺序列出,相同的文献使用相同的文献序号。

五纸版作业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

不需独立的封面页。

首页左上角注明学院、专业、姓名和学号。

六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作业,必须提前将缓交申请发送到上述电子邮箱,说明情况并告知本专业的课代表。

经同意后,作业可缓两周提交。

七请各位同学协助完成一个小问卷调查,附在电子版作业的后面。

感谢各位协助我们改进“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注:1 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 Dmitrievich Sakharov ),苏联核物理学家,在苏联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60年代开始活跃于政坛,反对核武器扩散,呼吁各国停止在地面进行核试验,也参和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在1963年的签署。

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

3 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Trofim Denisovich Lysenko),苏联生物学家。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作业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作业

课后习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具有什么关系?(p5--6)答;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式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的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构成问题。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19)答: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和内容又有了新的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自然观方面,和技术方法论方面,在科学技3.22)答:系。

建国初期:题。

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是指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研究科学第一章—第五章手写在练习薄上第三章(留题)答: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p144)答:灵感在心理学中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表达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从上述课件,灵感、直觉与顿悟是很难分开的,因为灵感、直觉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

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

而科学的思维中的灵感和直觉,不同于宗教的地方在于,尽管他们也带有许多幻想的成分,然而,它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

,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

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科学家通过思想模型方法猜想出理论假说,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猜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物相似物猜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A2.对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如何评价,你认为应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它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

在不断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益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这些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并受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自私狭隘地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于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也是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价值追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彻底转变“人是自然主宰”的自然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坚持走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第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努力建设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三、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B2.如何认识科学的社会规范及越轨行为?近年来,随着一些学术抄袭、造假事件的出现,科学越轨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科学越轨行为一般是指在科研立项,方案实施报道或评议研究结果等过程中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科研程序,数据分析,剽窃或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歪曲报道科研结果,一稿多投,以及其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不端行为。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经典题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经典题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经典题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

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

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010442023 梅朵)1.你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应加强或侧重哪些内容的教学?为什么?1)绪论2)自然观3)科学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社会论答:我认为本课程应该侧重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观的教学。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部分是自然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越来越强,那些本来应该是哲学领域才能解决的问题也愈来愈走进了自然科学领域。

曾经是自然观的一些东西,现在也成为了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中的地位日渐增强,非常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有必要由自然观向科学技术转向。

它的直接研究对象不应该再是自然界而应该是作为人和自然联系中介的科学技术。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自然界的总体认识已没有必要,但是,在大学本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原属于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内容,多半已被哲学课吸取,甚至一些我们为之新鲜的内容也是如此,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哲学课抢了自然辩证法的地盘。

可以看到,教学现实也使以自然观作为重点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显得没有必要了。

2.你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应采用哪些方式或方法教学?为什么?2)启发式2)讨论式3)专题式4)其他(请注明)答: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方法不少,但这些案例多半是就某一基本观点列举事例,来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起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但该方式仍是以老师为主提出观点和论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观点或老师的讲授,缺乏自己的思索和发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一种借鉴和引伸的范例,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长处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从而自觉地把握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1、请思考,什么是科学精神?你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科学精神是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科学价值的核心是科学精神。

默顿提出的科学共同体的四种基本规范或精神气质:①普遍主义(普遍性),②公有主义(公有性),③不谋私利精神,④有条理(有根据)的怀疑精神。

可见,默顿所言的科学精神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如气质、境界、规范、概念等,可将其概括为: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

只有理解了科学精神的内涵所包含的东西,抓住了科学精神的实质,才可以养成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第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想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第三,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由此可见,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养成科学精神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科学探索中不怕犯错误、不怕失败,要力求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个人得失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眼见为实”要坚持怀疑、坚持理性,反对轻信和盲从。

3、对于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敢于科学创新。

4、培养科学协作精神、互相尊重、虚心谦让。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

为此,必须做到5C,即是自信(confidence)、创造欲望(creative desire)、竞争意识(competition)、贡献(contribution)、合作(cooperation)。

自然辨证法作业答案

自然辨证法作业答案

课堂11. 科学理论是DA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B 客观证明了的C 绝对可靠的D 非A非B非C2. 科学知识的生产CA 要拒绝思辩B要彻底排除科学家的个人意见C 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影响D 不允许个人偏见存在3. 哲学家罗素的“归纳主义火鸡”表明AA 对归纳原理的逻辑论证无效B 对归纳原理的经验论证无效C 对归纳原理的其他论证无效D 亦A亦B亦C4. 科学中的偶然发现表明CA科学发现是偶然的 B 观察是独立于理论的C 非A非BD 亦A亦B5 如下文字:“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有B性质。

”BA 正确说明了科学理论的产生B 阐述的是归纳原理C 非A非BD 亦A亦B6.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D(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桥梁)A 辩证唯物主义B 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流派C 指导科学实践的一套原则D 非A非B非C7.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掌握一套D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的原理B 指导科学实践的原则C 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D 非A非B非C课堂21. 千万白天鹅都不能证明“天鹅皆白”而一只黑天鹅便可否证之,说明CA 从逻辑上说,证实科学定律和理论很难但证伪却很容易B证实和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等 C 亦A亦B D 非A非B2. 如果不管事物如何变化都永远驳不倒某一个理论,那么这个理论BA 就是真理B 就是诡辩C 非A非BD 亦A亦B3. 按照证伪主义的观点,越好的科学理论AA 可证伪度越大(越容易被证伪) B可证伪度越小C 非A非BD 亦A亦B4. 拉卡托斯“研究纲领”概念包括向科学家们指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其中“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的内容包括DA “保护带”B “硬核”C 非A非BD 亦A亦B5.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就是CA 有很多范式存在的科学B 没有范式存在的科学C 非A非BD 亦A亦B课堂31.如果实在世界是多元的,那么CA 各种不同理论就应该能够完全统一起来B 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就是唯一的C 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就不是唯一的D 非A非B非C2. 选出错误项:科学要素在各种古代文明中BA 以分散游离的形式存在B 以结构稳定的形式存在C 以不同的丰富程度存在D 以不同的形式存在3. 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把人类文化划分为以下三个亚系统:CA 价值系统、思想意识系统、社会系统B 技术系统、社会系统、价值系统C 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D 技术系统、价值系统、思想意识系统4. 古希腊科学取得了不少对后来的科学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成就,不能归入古希腊科学奠基性成就的选项是DA古希腊自然哲学 B 欧氏几何学 C 阿基米德力学D非A非B非C5.阿基米德CA 只擅长于理论B 只擅长于试验C 是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D 非A非B非C课堂41.指出错误选项:可以看做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后果的有CA西欧封建城堡制瓦解 B 重新发现古希腊C 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D 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兴起2. 可视为孕育现代因素出现的是DA中世纪经院哲学中托马斯·阿奎那用严密的逻辑论证上帝的存在B 新教的兴起C 非A非BD 亦A亦B3. 按照课堂讲授的观点,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应该是DA建立起牛顿力学的科学 B 建立起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C 建立起科学方法的科学D各层面聚合形成指数增长模式的科学4. 不可被视为描述后现代社会的用语是DA“后工业社会” B “第三次浪潮”C “全球化社会”D 非A非B非C5. 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四条原则包括有AA反身性 B 无私利性 C 一致性 D 明确性课堂5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被划分为启蒙期、形成期和现代发展期三个阶段,其中启蒙期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AA利玛窦来到中国B戊戌维新运动C五四运动兴起 D 非A非B非C2.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完成了体制模式的转变,这个阶段是BA启蒙期 B 体制形成期 C 现代发展期 D 非A非B非C3. 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启蒙期、体制形成期、现代发展期三阶段划分中,现代发展期的开始时间是CA 1919年B 1949年C 1956年D 1978年4.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中西外交中的“跪拜礼”事件,说明了DA帝国主义的侵略性 B 帝国主义的野蛮C 亦A亦BD 中华民族当时的封闭愚昧状态5. 洋务运动中科技引进的主要内容在AA器物层面 B 体制层面 C 价值层面 D 亦A亦B亦C课堂六1. “科学”一词在中文里什么时候开始被普遍使用的?C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 B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期C 戊戌维新时期D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 最早认识到现代文化的根本在于“科学”和“民主”的中国人是DA李大钊B陈独秀 C 毛泽东 D 严复3. 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DA批判传统 B 文学革命 C 科学宣传 D 亦A亦B亦C4. 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把中国人从盲目自大的“夷夏”观念中解放出来,表明了CA进化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成就 B 科学成就的伟大力量C 科学成果容易被歪曲利用D 亦A亦B亦C5. 中国科学启蒙中导致现代社会文化“以破代立”倾向的因素有DA救亡为直接指向的启蒙目的限制 B 启蒙方法的急功近利C 偏离本意的科学含义理解D 亦A亦B亦CFrom: 0互动.ppt1.科学知识是A完全客观的 B 包含个人意见的C没有主观成份的 D 非A非B非C2.根据科学作出的判断A都是正确的 B 都是错误的 C 不一定正确D无关对错3.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将整个人类文化系统分为三个亚系统,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这三个亚系统的名称,请选取余下的一个选项。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1、你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应加强或侧重哪些内容的教学?陈诉你的理由。

1)绪论 2)自然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4)科学技术社会观答:学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应加强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观这两方面内容的教学。

如果学来的知识不去用,那当初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学。

身为一名工科研究生,学生比较看重一些实际的东西,希望所学的知识能跟实际应用有所关联。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方法作出概括和总结,从而建立起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它为学生自身知识系统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又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的,它必须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并不断的加以概括和总结,从而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对增加学生自身的科学眼界有很大的帮助。

科学技术社会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

学生是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它来指导学生的研究生工作。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学生希望能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观的学习,对自身辩证唯物主义修养有所提高,对当今科学技术的前沿方向有大体的把握,能够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以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自己对运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预见性。

这对以后的工作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学生认为应该侧重于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观的教学,但并不意味着自然观就不重要。

要辩证联系的看待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观这三者是一体的,不可分的。

2、你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应采用哪些方式或方法教学?陈述你的理由。

1)启发式 2)讨论式 3)专题式 4)其他(请说明)答:学生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应采用讨论式加专题式的模式。

自然辩证法作业-1

自然辩证法作业-1

自然辩证法作业1:简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论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3:简述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和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1、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

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

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观学院:材料学院学号:s2*******姓名:李康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它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领域,以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这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其中,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自然观的历史发展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①古代自然观的基础——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古代科学的萌芽:不是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力学、数学、医学、建筑、航海。

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自发的、朴素的、直观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

古代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在这种知识形态中,自然科学与哲学融合在一起。

古代自然哲学探讨——万物的本原:物质性的元素。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界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力量。

②古代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物质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等。

③古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自发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④古代自然观的缺陷——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蕴含着唯心主义的因素。

⑤古代自然观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古代自然观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的预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自然观①近代自然观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达·芬奇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哥白尼革命——引发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自然科学的“独立运动”: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②近代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因果规律决定着物质的运动;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等。

⑤近代自然观的缺陷——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孤立和静止地研究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①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理论理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阶段。

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1828年,维勒合成人工尿素,元素周期律;1830年,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继维勒之后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三个缺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近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②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等。

③主要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起来,体现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把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统一起来,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④作用—揭示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不可分离的。

⑤缺陷——“经验上的证明”有待充分和深入;“证明在细节上”有待深入和具体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以19世纪自然科学为基础,确立了辩证自然观,它阐明了自然界从天体、地球、生命到人类的辩证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观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20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生物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提出,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形态。

一、系统自然观①基础——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量子论、量子力学、相对论。

②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系统的;系统是开放的、整体的和有层次的,它以进化和退化交替的形式不可逆地演化着,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交替循环的过程。

③主要特征——系统性、演化性、复杂性等。

④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时间的不可逆性,自然界在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与还原分析方法不同。

二、人工自然观①基础——生态科学、系统科学、技术基础(采取、加工、控制、运输、通信、医疗等)。

自然界: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②主要观点——人工自然是系统的、演化的;人工自然不能超出人化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以外存在着无限的天然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相互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

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实践确立起来。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自然界也打上人类烙印。

自然界是“人化自然界”(马恩),是人的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统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

马恩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入人的主体因素,把自然界看成是人参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飞跃。

③主要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④意义——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①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恩的生态思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克服人的需要和认识能力的片面性,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依靠科技解决环境问题;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统一的,人本主义是建设生态环境的最高价值取向。

渊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人和其他有机物共存于自然界系统;古代中国:天人合一。

②生态自然观的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

③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关系;自然资源(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问题:土壤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等问题;环境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雾霾天气、土壤污染、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等。

人类中心主义:人是最高等级的存在;人是价值的原点;只有人具有思维能力,人是认识的主体;人是能动性的存在,能改造对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人的生存的伦理学,但不是人的完善的伦理学。

人所拥有的潜能,并不只够他的生存之用。

生物中心论:敬畏生命,对于保护生物有意义。

生态中心主义: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独立的整体,强调其整体性,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及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和服务业,核心是生态农业。

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和价值观念的生态化。

社会体制层面:在生态化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新兴的社会体制。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1)提高人的认识,确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基础);(2)发展科技,合理使用科技,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关键);(3)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把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4)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由之路);(5)发展低碳经济和开发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思想渊源;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可持续原则: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

同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公平性原则: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公众性原则:法制性原则:《21世纪议程》——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

《中国21世纪议程》科学发展观:在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来看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看待社会发展问题。

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长期指导思想。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迈向生态文明的一条新路:放弃传统增长模式,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形态: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的新热点。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