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合集下载

曾国藩看人八句话

曾国藩看人八句话

曾国藩看人八句话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官僚、将领和思想家,他在治理官场时借助自己独特的人才观,通过对人才的挑选、培养和留用,建立了一支效忠皇室、忠于国家、勤勉实干、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贡献者。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观究竟是怎样的呢?以下就是曾国藩对人才的八句话:一、“观其言行而知其人,闻其言而知其意。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了解他的本质和品质。

一个人做事的方法、态度和风格都会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因此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二、“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这句话说明,曾国藩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并将其置于能力之上。

他认为,无论你有多么出色的才能,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培养干部,首先考虑的是道德,其次才是才能。

三、“知其可为而用之,不知其可为而用之,则为祸。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利用他。

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容易出现错误的选择,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强调了人才与组织之间的价值认同。

曾国藩认为,只有在价值观念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团结战斗的力量。

因此,他会先了解干部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看看是否与自己的组织相符,再考虑是否留用。

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干部充分信任,不要过于担心失误和差错。

只有塑造出这种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励干部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六、“成大事者不为急功近利之事。

”这句话强调的是长期的眼光和深远的思考。

曾国藩认为,真正的英才是有耐心、有毅力、有长远目光的人,他们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原则,而是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奋斗。

七、“善追求者如鲲,义不苟合者如蝼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对人才的细节观察,要看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追求和精神力量,是否有坚定的信仰和原则。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正义、不屈不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

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司就朝,即己留心人物;出事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

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职,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

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才问题的重视,造就人才的途径。

本文拟就两方面论述如次。

一、对人才问题高度重视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复左季高〉、〈曾文正书礼〉以下简称〈书礼〉卷四)。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吏治的败坏,而吏治的败坏主要是因为人才的缺乏。

他在〈应诏陈言疏〉中,指出“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司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预。

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预者,外面完全,中己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曾文正公奏稿)卷一)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其势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席卷东南。

曾国藩无比感慨地说:“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反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

曾国藩用人: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

曾国藩用人: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

曾国藩用人: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武职官员的标准也有四项。

第一要“才堪治民”。

就是你的才能能够服众,能够让下面的人由衷地钦佩你,这与文职官员不一样。

武职官员必须到第一线去,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把山头打下来,这就必须得服众。

第二是不怕死。

第三是不急名利。

第四是耐受辛苦。

之所以如此排列,曾国藩回答说,一个人要治理他的辖地,首先要才堪治民,就是能不能让下属、让所有这个团队心服口服,非常钦佩你。

才堪治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外乎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人肯定不服气,不勤则业务必然荒疏,故第一要务在此。

敢打敢拼就是身先士卒,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样下属才能追随你,因此作为第二个条件。

为名利而出的人提拔稍迟则生怨,稍不如意再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员工争毫厘,因此列为第三个条件。

身体弱过劳则病,精神乏短的人久用则散,因此作为第四个条件。

他还提醒说:下级弁勇对于本营将领,其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是否干净( 清廉),保举是否公道,则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

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已早服弁勇之心,而小款小赏,又常常从宽,使在下者恒得沾润膏泽,则惠足使人矣。

明之一字,第一在临阵之际,看明某弁系冲锋陷阵,某弁系随后助势,某弁回力合堵,某弁见危先避,一一看明,而又证之以平日办事之勤惰虚实,逐细考核,久之,虽一勇一夫之长短贤否,皆有以识其大略,则渐几于明矣。

大抵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决不能选用没有生气的人。

他力求从书生中选拔人才,强调“秀才带兵”,希望借助于他们的知书明理,练习韬略。

以上四条只是一般标准,文官也好,武官也好,这四条标准只是一般性用人标准,而重要的、关键的岗位,仅有这四条标准是不够的。

为此他提出一个最高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用他的话叫“上上之选”。

那么,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曾国藩用了四个字——“忠义血性”。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在儒家的概念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杨涛【摘要】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盛极。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He took it as a great mission to discover and educate talents.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talent has a very broad meaning, everyone could be a talent. Then, he advocated educating the talent accord- ing to his specialty. Zeng Guo-fan' s Theory of Talent is classically Confucia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Zeng Guo-fan' s open mind brought out lots of talents around him.【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儒学特色【作者】杨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1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修养。

他在《孟子读后》中写道:“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鞭辫师傅推出性命要好,难以杜绝;名声口碑推出钱貌貌说亡,日他三大好更怎大好,不必限人论辫。

”他的这种观点表明,领导者如果不能首先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很难言行一致,影响他人。

曾国藩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非常重视人才,在选拔干部时,擅长发现人才的潜能,并且全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他认为,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能力,善于调动和发挥团队的超强能力。

在《曾文正公宴赠自将旅武官文给》中,他写道:“有所刻意者定然有成,以致风雷之士,猛于孤竹之矛。

”这句话传达了曾国藩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和对他们高度期望的信念。

曾国藩提倡务实和创新。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是勇于尝试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人。

在《曾文正公言行录》中,他写道:“吾带兵七年,不问契丹利名,马皮而进者甚多。

”这体现了曾国藩对创新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只要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带来实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应该勇于尝试。

曾国藩强调谦虚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勇于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曾国藩文集》中,他写道:“道也,不长人,长无使人,使人者不其自调。

”这表明曾国藩看重团队协作,认为只有与团队成员和谐合作,才能够达到奇迹般的成就。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不断修身养性,领导者可以成为良好的榜样,影响他人。

培养和选拔人才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只有团结和发挥团队的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创新,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积极修身养性,培养人才,创新思维,以及与他人和谐合作,现代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更好的成果。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构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
付出的成本不菲。
曾国藩用人之道
•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在 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志、有恒、专一、从 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
赵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营。而当年虽然贵为大清朝的总
督大员,而一年的薪水也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曾国藩以两百两 银子向赵烈文表示诚意礼聘,实在是惊世之举。而后来赵追随其
左右,被称为曾国藩身边的小钦差。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关于人才的招引使用与培养,曾国藩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概言之叫做“取之欲广, 用之欲慎”。 •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非常重要 的思想,也是对重要人才、关键岗位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 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湘军开始创建时,国家给政策,地方搞团练,所以要自筹兵饷。太平军进攻湖北
时,当地有钱的士绅都出去避难了,金银等重要资产也转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 曾国藩邀请胡大任帮助湘军筹集军饷。胡受邀后在汉口、新堤等地筹集饷银。后 来曾国藩上述朝廷,举荐胡大任说: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难危险中考验,用人 应当注重实效。现在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外郎胡大任,当烽烟四起之时,居住在 湖北的豪绅大多迁徙殆尽,而只有胡大任能在万难艰险之际,奋不顾身,经营策 划。正因为筹集饷银关系湘军生死存亡,因而,曾国藩保举的东征筹饷局的人员 就有近五百人。

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曾国藩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
实际, 提出了“ 西学为用” 的教育观, 首先设立翻译馆。 培
养翻译人才 。 并翻译外国书籍 ,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并
的科技人员 美国 16 年的“ 82 赠地法案” 孕育了大批赠地
曾国藩重视教育.深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 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吸收创新.培养了大量 任内. 他曾亲为安徽敬敷书院改址, 并为之聘请了云南大 学院. 并由威斯康星大学倡导的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 理人马恩博为山长: 为保证书院办学经费充足. 他还制定
作 者简 介 : 正 发 ( 9 2 ) 男 , 南涟 源人 , 南 人文 科 技 学 院 副 教 授 , 教所 所 长 , 央 教 育科 学 研 究 所 博 士 后 , 盛 17 一 , 湖 湖 高 中 主要 从 事 高 等 教 育管 理 研 究 。

5 4—
第二. 对高级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曾国藩认为, 程度上, 他突破了仅以经书为学习对象的模式. 而注重于
要形成较高的道德修养‘ 成为“ 修齐治平” 的圣者贤士, 离 在实践经验中学以致用 他还告诫 自己的部属和弟子们 不开高等教育。他说: “ 上智者不常, 下愚者亦不常, 扰扰万 要脚踏实地. 不务虚名: 要破除一切陈规陋习 学会因时而
众, 大率皆中材耳。 留 ”而中等之材的特点就是可塑性。“ 导
化的大门. 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级. 从而起到稳定社会、 维护统治的作用。他说: “ 治世之
科技教育理念首先在 1 世纪德国洪堡创建的柏林 道, 9 不外治贤、 养民、 正风气9 9 0可见撤 育培养出来的治世 大学中产生. 82 1 年美国的“ 6 赠地运动” 大力发展赠地学 贤人, 可以治国安邦, 可使国家富强。 同时, 人才培养也有扭 院. 开创了大学以实用技术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 仅隔六 转社会风气之功效。他说: “ 用一方之贤士, 化一方之莠民, 年,曾国藩于 16 年创办的军械学校主要进行军事、 芳草成林, 88 技 荆棘不除而自 莺凤在境鹏 枭不逐而自逃。 [ 悴: ” 1 ]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有横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做人三十六字诀有横断无不成之事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坚持定能胜利。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没有一份耐心,如何过得。 曾国藩将耐字分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遇到难办之事,一定要冷静,沉着,稳打稳扎。 学问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要如愚公移 山。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事缓乃圆,慢工细活。圣人敬小慎微, 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曾国藩办事谨小慎微,治兵也不愿速 进。 事事喜欢从长考虑,稳中求成。
点击翻页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 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 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 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 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 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 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力气用到点子上。 西洋技艺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 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 止。 心越用则越灵,技越推则越巧。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熟源于勤,熟导致精。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治心当以 “广大” 二字为药。 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 气量宏大。一笑即可了之。

2019年2月22日星期 五
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 静坐克己,静坐反思。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成才,宁 静已以致远。 人打第一下, 我打第二下。

曾国藩经典故事

曾国藩经典故事

曾国藩经典故事摘要:一、曾国藩简介二、曾国藩的经典故事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坚守诚信,为民谋福3.重视教育,培育人才4.善于纳谏,勇于自省5.抗击外敌,保家卫国三、曾国藩思想的影响和启示正文:曾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家族,其代表人物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后世景仰的楷模。

曾国藩的经典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本人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家族成员相互扶持,家族事业蒸蒸日上。

他秉持着“坚守诚信,为民谋福”的信念,竭尽全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在曾国藩任职期间,他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曾国藩高度重视教育,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之基”。

在他的推动下,创立了湖南师范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同时,他还强调家庭教育,提倡“子孝父慈,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军事生涯中,曾国藩始终坚持“善于纳谏,勇于自省”。

他提倡实事求是,要求部下如实报告战况,以便他能作出正确决策。

这种勇于自省、不断进步的精神,使他在清朝末年的烽火岁月中屡立奇功。

面对外敌入侵,曾国藩坚定表示“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在他的领导下,清军成功击败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他曾说:“敌军一日不除,百姓一日不得安宁。

”这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立场和为国家安危担忧的情怀。

曾国藩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事迹不仅激发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也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曾国藩的故事中,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

学习曾国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曾国藩的经典故事传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的一生充满了诚信、为民、教育、自省和抗击外敌等闪光点。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

用人原则
有操守而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
“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 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 推崇“乡气”,任用久困场屋,沉沦 下僚,有用世心肠而无从致用的人。 这种人守着一个“拙”字,遇事能身 到、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日程表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 吏事----勤见僚属、多问外事下手 军事----教训将领、屡阅操练 饷事----慎择卡员、比较入数 文事 ----恬吟声调、广征古训。 ----每日午前于吏事、军事加意;午后于饷事加 意,灯后于文事加意 上半日: 见客,审貌听言 作折 核保单 点名看操 写亲笔信 看书 习字 下半日:阅本日文件 改信稿 核批札稿 查记银钱 帐目 夜间:温诗、古文 核批札稿 查应奏事目

二是让李鸿章切记,即数十年办事之难 ,难在人心不正,世风不淳,而要正人 心,淳世风,委实有赖一二人在前面倡 导,后来者有所遵循。他说自己与李鸿 章的关系就是这样,自己先正己身,同 时培养后人,把这些人作为“种子”, 期待他日开花结果。他希望李鸿章要早 些下手,以一身为天下表率,多多培养 “种子”,种子绵延不断,天下应和, 世风自然改变。
7、破格举荐英才
沈葆桢: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 目中罕见其匹。次年授江西巡抚。 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按兵请旨 左宗棠:虽其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 之时;措辞过峻,不无令人难堪之处。 而思力精专,识量宏远,于军事实属确 有心得。素知大局,勇敢任事
胡林翼致书曾国藩说:左季高, 谋人忠,用情挚而专一,其性情偏 激处,如朝有争臣,室有烈妇,平 时当小拂意,临危难,乃知其可靠, 且依仗季公,其功可成。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常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曾?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 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术:为人处世,熟记这二条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

曾国藩识人术:为人处世,熟记这二条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

曾国藩识人术:为人处世,熟记这二条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俗话说:“宁可不识字,也要会识人。

”一个人就算不识字,只要勤奋努力,生存依然没有问题。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识人,弄不清俗世的尔虞我诈,看不透小人的别有用心,自己一定会吃大亏。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就非常善于识人,并且凭借识人术,在风波诡谲的仕途平步青云。

有下属恭维他看人很准,曾国藩却谦虚地说:“识人不算什么,一是观貌,二是鉴心,把握好这二条,识人无有不准。

”普通人谁都想在位卑时找到贵人相助,在遇难时得到朋友相扶,所以会识人很重要。

我们不妨借鉴曾国藩的识人术:为人处世,熟记这二条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

一、以貌识人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都免不了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在第一次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可靠?说实话这真的很难。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没有长时间的接触,没有对别人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本不可能把一个人看透。

但是我们记住一句话,至少不会把人看错,那就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仅凭一个人样子长得美丑,展现出的气质好坏,是不可能把人看准确的,因为人的内在和外表往往会不相符,在生活中千万不要犯以貌取人的错误。

但是为什么曾国藩又说要以貌识人呢?其实,曾国藩所说的貌,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貌,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等外在表现。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为,一个人的言行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从这点出发,就能把人看清楚。

曾国藩喜欢广纳贤才,有一次他手下的将领给他举荐了三个人才,因为曾国藩外出未归,这三个人就站在花园里静候。

等到曾国藩回家后,下属向他请示,能不能安排时间见一下这三个人。

曾国藩却说:“不用见了,高个子的人可以用,小个子的人可用可不用,中等个子的人一定不能用。

”下属对此非常不解,曾国藩就解释到:“我回府时看到了这三个人,高个子的人敢与我对视,此人心胸坦荡,所以可用;小个子的看到我后低下了头,此人谨慎有余,勇气不足,用不用都可以。

中等个子的人,一直偷偷观察我,此人心术不正,不能重用。

论曾国藩“陶铸人才”的思想与实践

论曾国藩“陶铸人才”的思想与实践

曾国藩步人翰林后 . 对于“ 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 榆修 先哲; 有一二人好仁, 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这样“ , 以下之 袂而养妁步 . 昌为一种不白不黑 、 不痛不痒之风” 的现象 效之者速而且广”而且不过数年, , 一定“ 有体用兼备之才, “ 痛恨次骨” 道光三十年(80三月初二, 。 15 ) 曾国藩呈奏《 应 彬蔚而四出. 泉涌而云兴[ 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 S l 。”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 曾国藩呼吁封建地主阶级重视 诏陈言疏》大胆陈述其“ , 为政在人” 的政治主张:用人、 “ 行 后 .
政. 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 ……今日所当讲求者, 惟在用人 人才问题。他曾对胡林翼说: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 “ 引用


端耳”并且提出了“ . 转移之道”“ 、培养之方” 考察之 和“

班正人. 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 如果能“ 引出一班正
法”。 [ 4 1
人. 倡成一时风气”可以说是以图报国了。 , 曾国藩首先“ 自 所谓“ 转移之道”他主要针对京官办事之“ . 退缩” 立准绳 , 和 自为守之”并约胡林翼、 , 罗泽南等同志者“ 共守
事业所在也” 【 3 】 “ 以身 作则 ” 转移 之道 的
及首府数人. 此外官绅皆随风气为转移者也f 政治上居 7 】 。”
高位者若要使人才当路在势, 则必须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担负起培养提拔人才的重任: 具有封建道德的“ 贤人”更 , 要感化乡里, 扭转风俗,有一二人好学, “ 则数辈皆思力追
p; 3另一方面“ ] 百长并集, 一短难容” 的人才又难以存在。 因 此要衡才不拘一格 , 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 “ 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 在人才的发现和造就上, 曾国藩概括为“ 广收、 慎用、 勤教、 严绳” 八个字和“ 访察、 教化、 督责” 三条, 内容大同小

曾国藩识人四法

曾国藩识人四法

曾国藩识人四法曾国藩,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其执政严明、勤政爱民、开创新政而著称于世。

在他长达44年的官场生涯中,曾国藩通过对人才的挖掘、选拔和培养,为清朝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识人四法”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曾国藩在《曾国藩全集》中详细论述了自己识人四法,这四法是:格物致知、明辨诚伪、知人善任、作为范例。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曾国藩的识人四法。

首先是“格物致知”。

曾国藩提出,要想识人任用,首先要明了世事规律,了解人性原理,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才能深刻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本性。

只有掌握了实质性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以德服人,取信于人,从而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其次是“明辨诚伪”。

曾国藩认为,识人任用首要的是诚信。

只有明辨诚伪,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蒙蔽,从而看清一个人的实质和品行。

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真假、善恶,要把握住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品行,避免被表面的虚伪所迷惑,要以真正的优秀和踏实的品德为标准。

第三是“知人善任”。

曾国藩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才能准确判断其人才和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任用对的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发现和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合适地把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其所长,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事事顺利。

最后是“作为范例”。

曾国藩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只有自己率先垂范,才能树立榜样,让他人心服口服,努力跟随,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曾国藩自己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廉洁正直、勤政爱民的原则,深得人民拥戴和尊敬,成为整个官场的楷模。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识人四法”是对人才选拔和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套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体系,其实质是倡导诚信做人、用人唯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后人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型 的儒 学 思 想 特 征 , 同时 又 与 其 开放 的 思 想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关 系 , 者 结 合 , 同促 成 了 曾 氏 幕 府 的 一 时 二 共
盛极。
关 键 词 : 曾 国藩 ; 才 思 想 ; 学特 色 人 儒
中 图 分 类 号 : D 2 91
文 献标 识 码 : A
以能够 产 生如 此众 多杰 出人才 的原 因 。
和任 用层 面 , 以此 来 教 导 曾 国荃 , : 带 勇 之 法 , 并 说 “ 以体 察人 才 为 第 一 。 [ ‘书 > ”。家 一‘ ] 在 与 太 平 军 作 战 的军 旅 途 中 , 曾国藩 也是 处 处 留心搜 罗 人才 , 说 当 据 时其 幕 府 中 的 “ 僚 总数 超 过 四百 ” ", 中 为 幕 儿 其 我们 所 熟知 的如 左 宗棠 、 鸿章 、 葆 桢 、 嵩焘 、 李 沈 郭 黎 庶 昌、 福 成 、 善 兰 、 蘅 芳 、 汝 纶 、 闽 运 等 。 薛 李 华 吴 王 甚 至直 到 曾 国藩 去 世 的前 一 年 , 还 奏请 朝 廷 派 出 他


重 视 人 才
曾 国藩 的人 才 思 想 首 先 表 现 在 他 十 分 重 视 人
才 , 终将 人 才 的得失 视 为 国家盛 衰 、 始 政事 兴废 的根 本 。当他 在京 城 任 职 的 时候 便 上疏 咸 丰 帝 , 出人 提 才 的重要 性 , : 当今 所 当讲 求 者 , 在 用 人 一 端 说 “ 惟 耳 。 ] 稿 之后 , 接 办湖南 团练 后 , ” 一 奏 在 曾国藩 根 据 当 时 的情 形 , 为 “ 难 于 募 勇 , 难 于 带 勇 之 认 不 而
人 , 在乎 得 地 。 … …大 抵 有 忧 勤 之 君 , 劳之 臣 , 不 贤

曾国潘的人生哲学

曾国潘的人生哲学

第一部分:立志前言第一部分:立志开宗明义挺为第一(2)第一部分:立志欲变化气质须先立坚卓之志(3)第二部分:明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3)第二部分:明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3)第三部分:坚忍不怨不忧勿忘勿助(5)第三部分:坚忍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第三部分:坚忍周室衰微礼乐废坏第三部分:坚忍建大事者不忌小怨第三部分:坚忍文武各官尽出伊门第三部分:坚忍忠诚素著兼有胆识第三部分:坚忍将在勇在将死勇死第三部分:坚忍戒惧惕厉以挽回时事(3)第三部分:坚忍恭敬厚藏身为鼎镇(2)第一部分:立志前言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社会,旧秩序行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茫无头绪。

国内,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十余省,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

国外,列强环伺,极尽威迫讹诈之能事,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领土。

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

而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崛起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

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

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

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晚清还是一个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课堂经典诗歌精编一、生平经历一个农家子弟,如何挽救即将覆灭的王朝;一个文弱书生,怎样训练出彪悍的军队?皇帝宝座离他近在咫尺,生死之间他究竟会如何袂择?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一个儒家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他就是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

1、初入仕途曾国藩的父亲一连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为了让曾国藩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几乎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

在当时那个封闭的山村,这种举动十分罕见。

但是小曾国藩并不领情,他不愿意枯燥地念书,而是热衷于跟着祖父做农活。

这让祖父十分着急,就编造了一个梦来教育曾国藩。

说自己梦里得了一个砚池,百思不解,后来蒋字街长寿庵有个老道给他圆梦,解释说“玄武有紫砚。

”祖孙二人就沿着涓水河北上,就寻到了溪口。

在溪水中找到一块奇石,就把它琢成了一块砚台。

领悟到家人的期望后,曾国藩开始发奋读书。

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涤生,含义是洗涤过去、获得新生,并从此立志要闯出一番名堂。

潜心学问的曾国藩终于在28岁那年中了进士,考场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被钦定为一等第二名。

当曾国藩要进京城做官的消息传回老家时,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悦,对于几代没有做过官的曾家人来说,这是无尚的光荣。

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种设计,一条辉煌灿烂的仕途似乎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

但他没有想到,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写的工作,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施展才华更无从谈起。

但曾国藩终究没有意志消沉;他不但利用这些时间遍览群书、精进学问、还凭着过人的见识结交了很多文人学者。

并拜唐鉴、倭仁两位理学大家为师,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励而让他受益终身。

很快,这个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内阁学士。

之后,在中央的6个部门中,曾国藩担任了5个部门的副职: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

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官场上的奇迹。

十年之内7次升迁。

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浅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简 择人 才 , 可蒸 蒸 日上” 因 为“ 庶 。 治世 之 道 , 以致 专 贤 养 民为本 , 风 气 之 正 与 否 , 丝 毫 皆 推本 于 一 其 则
维 护封 建 统 治实 践 中 , 知人 善 任 , 才 录用 的做 法 , 量 却 不无 可 资 借 鉴之 处 。

己之 身与 心 。一 举 一 动 , 语 一默 , 皆仕 之 , 一 人 以成 风 气 。故 为人 上 者 , 重修 身 , 专 以下效 之 者 , 且 广 速 也 ” 因此 , 告诫 同僚 :默 观 天下 大 局 , 难挽 回 , 。 他 “ 万
关键 词 : 曾国藩; 人才思想; 知人善任; 量才录用
中 图分 类 号 : 26 1 K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03(020—050 17-5320 )203—2 苟 非其 人 , 则前 贤 良法或 易 启弊 端 ” 四是 认 为 社 虽 。 会 风气 在 于 为官 者 一 己之 身 与心 。 才 标 准 以封 建 人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2期
淮南 工业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OURNA1 OF HU AI NAN I TI NS TUTE OF TECHNOI((Y )
Vo . 14
№ . 2
20 0 2年 6月
J uN. 0 2 20
意 。 才 至难 。 可见 , 国藩对 人 才 的认 识 之 高 , 人 ” 曾 渴
是 认 为 只有 任 贤选 能 才 能更 新吏 治 , 腐 败 将
吏 治 、 废 黑 暗 的官 场 风 气 与人 才 问题 联 系 起 来 。 颓
批 评“ 官之 办 事通 病 有 二 , 京 日敷 衍 , 日颟 预… …此 四 者 习俗 相 沿 , 但求 苟 安 无过 , 求 振 作有 为 , 不 将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任用层面,并以此来教导曾国荃,说: “带勇之法,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1]《家书一》( P359) 在与太平军作战 的军旅途中,曾国藩也是处处留心搜罗人才,据说当 时其幕府中的“幕僚总数超过四百”[3]( P15) ,其中为 我们所熟知的如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黎 庶昌、薛 福 成、李 善 兰、华 蘅 芳、吴 汝 纶、王 闿 运 等。 甚至直到曾国藩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奏请朝廷派出 了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 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 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但从另外一 个角度来看,曾国藩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其一人之功, 而是“集 体 智 慧 的 结 晶 ”。 曾 国 藩 在 与 太 平 军 作 战 的过程中,其幕府聚集了大批的人才谋士,他们出谋 划策、各尽其能,最终帮助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取得 了最后的成功。不仅如此,曾氏幕府中的许多人后 来凭借自身的能力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成 为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人数之众、领域之广, 不仅在当时社会无人能出其右,就是放眼整个中国 历史,这样的人才盛况也十分罕见。因此,笔者拟就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做一番简要论述,以期了解曾国 藩的人才培养及任用标准,进而探究曾氏幕府之所 以能够产生如此众多杰出人才的原因。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杨涛
(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欈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 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
想; 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 在“广收博取”的前提
四、结语 以上论述了曾国藩基本的人才思想。首先,重 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曾国藩将为 国家多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 其次,对于人 才 应 该 采 取“广 收 博 取 ”的 原 则,要 使 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而不能随意将其拒之 于门外; 第三,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 “慎用”的 原 则,所 以 还 应 该 重 视 人 才 的 培 养,要 按 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最终的目 的,则是“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倡成一时风气”,并“藉以图报国”[1]《书信二》( P1546) 。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对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有 一个大概的了解。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典型的 儒学士大夫,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带有明显的儒家文 化特征。由于脱胎于西周的宗法制,儒家思想带有 十分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 及社会的伦理秩序。这个特质贯穿于整个儒学发展 史,从某种 程 度 可 以 说 这 是 儒 学 的 一 个 本 质 特 征。 同时,这种思想体系预设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圣王”
一、重视人才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十分重视人 才,始终将人才的得失视为国家盛衰、政事兴废的根 本。当他在京城任职的时候便上疏咸丰帝,提出人 才的重要性,说: “当今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 耳。”[1]《奏稿一》( P6) 之后,在接办湖南团练后,曾国藩根 据当 时 的 情 形,认 为“不 难 于 募 勇,而 难 于 带 勇 之 人”[2]( P30) ,一开始就将团练的重点放在将官的培养
68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2012 年 2 月
“造之不力,歧 出 无 范,虽 有 瑰 质,终 亦 无 用。 孟 子 曰: ‘ 五 谷 不 熟, 不 如 荑 稗。’ 诚 哉 斯 言 也! ”[1]《诗文》( P156) 所以,曾国藩对于人才始终坚持严 格的培养标准。在他看来,人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 类: “高明者好顾体面,耻居人后……卑琐者,本无 远志,但计锱铢。”[1]《书信二》( P1574 - 1575) 据此,曾 国 藩 提 出了培养人 才 的 基 本 手 段,即“赏 罚 ”二 柄。 他 说: “圣 人 赏 一 人 而 天 下 善,刑 一 人 而 天 下 恶。”[1]《诗文》( P743) 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应坚持赏 罚的原则,“人才何常? 褒之则若甘雨之兴苗,贬之 则若严霜之 凋 物。”[1]《书信一》兴 苗,即 鼓 励 其 优 秀 品 德; 凋物,即翦除其缺点和毛病。通过这一赏一罚, 即可起到鼓励和惩戒的作用,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 28 卷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Vol. 28 No. 1 Feb. 2012
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
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
盛极。
关键词: 曾国藩; 人才思想; 儒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D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12)01—0066—03
三、人才培养方法 首先,有了人才选取的标准后,更重要的还在于 如何按此标准进行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 曾国藩继承了儒家的教化思想,认为关键的一点在 于在位者以身作则,克己修身,这样必然形成上行下 效的良好气氛,整个社会风俗也就归于醇厚,于是自 然会人才辈出。“故为人上者,专重修身,以下之效 之者速而且广也。”[1]《日记一》( P681) 这里所谓的“为人上 者”,从整 个 国 家 来 看 是 指 当 朝 皇 帝,从 地 方 来 看, 则是指地方的督抚、县官以至士绅。他说: “今日所 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 而激扬 之,端 赖 我 皇 上 之 妙 用。”[1]《奏稿一》( P6) 又 说: “风 俗 之 美 恶,主 持 在 县 官, 转 移 则 在 绅士。”[1]《诗文》( P451) 其次,曾国藩认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还与整 个士风 环 境 有 关。他 说: “人 才 随 士 风 为 转 移,信 乎? 曰: 是不尽然,然大较莫能外也。”并进一步阐 述道: “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 有一 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倡者启其绪,和者 衍其波; 倡者可传诸同志,和者又可襢诸无穷; 倡者 如有本之 泉 放 乎 川 渎,和 者 如 支 河 沟 浍 交 汇 旁 流。 先 觉 后 觉,互 相 劝 诱,譬 之 大 水 小 水,互 相 灌注。”[1]《诗文》( P443 - 444) 再次,具体 来 看,施 教 者 还 应 该“勤 教、严 绳 ”。 曾国藩满怀报效朝廷的热情,凭借其深厚的理学功 底,不仅致力于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且将为国家培养 人才视为自己的重要责任。曾国藩曾说过: “君子 有三 乐 ”,其 中 之 一 便 是“宏 奖 人 才,诱 人 日 进”[1]《日记一》( P421) 。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曾国藩 认为: 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1]《诗文》( P441) ,如 果不严 加 管 教,即 使 再 有 天 分 也 不 会 成 才。 他 说:
收稿日期: 2011 - 10 - 20 作者简介: 杨 涛( 1971—) ,男,辽宁沈阳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 28 卷第 1 期
杨 涛: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67
赞扬: “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 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二、人才选用标准 曾国藩的学生薛福成在谈到曾国藩选用人才的 秘诀时总结道: “致力延揽,广包兼容,持之有恒,而 御之 有 本。”[5]卷四 而 用 曾 国 藩 自 己 的 话 来 说 便 是: “为政之 道,得 人、治 事 二 者 并 重。 得 人 不 外 四 事: 曰广 收、慎 用、勤 教、严 绳。”[1]《日记二》( P740) 其 中,“广 收”和“慎用”说的是取人标准,即薛福成所谓的“致 力延揽,广包兼容”; 而“勤教”和“严绳”则是讲育人 方法,即薛福成所谓的“御之有本”。关于后者我们 将在后文详加论述,在此先看前两者———“广收”和 “慎用”。 曾国藩的幕僚,来源十分广泛,有至亲好友,如 刘蓉、郭嵩焘; 有亲朋子弟,如李鸿章; 有门生故吏, 如陈士杰、梅启照; 有慕名来投的,如李元度、薛福 成; 有他人推荐的,如吴汝纶、赵烈文; 还有曾国藩自 己物色的,如朱孙诒; 除此之外还有降服人员以及朝 廷分发的候补人员等。从籍贯来看,更是包括湖南、 江苏、安徽、浙江、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 曾氏幕府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复杂的人员构成, 与曾国藩的用人标准分不开。或许受其学术上不存 汉宋门户之见的影响,曾国藩在用人方面也始终存 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张对于有才之人,不管其身份 如何,历史如何,都会给予机会,用他自己的话说便 是: “用人之道,官绅并重,江楚并用。”[1]《书信二》( P1520) 关于这一点,薛福成的总结更加详尽: “自昔多事之 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 之 鉴,超 轶 古 今。 或 邂 逅 于 风 尘 之 中,一 见 以 为 伟 器; 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巍异材。平日持议, 常谓天下至 大,事 变 至 殷,决 非 一 手 一 足 之 所 能 维 持。故 其 振 拔 幽 滞,宏 奖 人 杰,尤 属 不 遗 馀 力。”[5]卷一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四处网 罗人才,为其所用。这种开放的心态,是曾氏幕府盛 极一时的前提保证。 曾国藩的选用人才虽然不存在地域、出身等外 在限制,但这并不表明曾国藩对人才没有取舍标准、 一概收容,而是在“广收”的前提下做到“慎用”。在 他看来,如果没有取舍的滥收人才,反而会造成不好 的后果。他曾对曾国荃说: “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 阘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 方也。”[1]《书信一》( P382) 如果一味地广收博取,而不分良 莠好坏,只会造成真正的人才因不甘与不贤者为伍 而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