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教材课件一本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2626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d.png)
导入新课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 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两篇 游记。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 是一次“中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 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这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
4. 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 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5.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需要哪些条件?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 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第二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 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有洞、有泉,洞穴曲 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泉水清洌, 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 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 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损坏。 四周山势突兀,风景秀丽。
慧空禅院
褒禅山华阳洞
洞内风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因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 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 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 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 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 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 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50394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c.png)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d221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6.png)
有穴xué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
•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解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题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 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朗读课文
•游褒禅山记
正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è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荒谬miù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 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 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 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
• 2 语气副词 •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怎么” • 例:“其孰能讥之乎?” •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 例:“其皆出于此乎?” •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 例:“吾其还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课件(共53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27c8fd9b89680203d825dd.png)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翻译第三段:
重点字词
• 于是: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 非常: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度副词,很,十分。
每段主要内容:
•1 •2 •3 •4 •5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记游洞经过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翻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
文学常识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唐宋八大家” 之一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 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 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 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 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 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 “王文公”。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课件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件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9a38c97eaf45b307e87197b5.png)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本课学习目标
★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 思慎取”的重要性。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 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 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 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 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 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十六年后,王安石拜相,他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 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段: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深昏暗、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难能道讥,之副乎词,表反问语气
第二段: 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作者:王安石
本课学习目标
★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 思慎取”的重要性。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 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 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 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 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 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十六年后,王安石拜相,他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 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段: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深昏暗、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难能道讥,之副乎词,表反问语气
第二段: 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a3962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b.png)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句
③省略句
式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cf131816fc700aba68fc15.png)
记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 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 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 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 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 . . . 皆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 古义: 不平凡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2.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 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 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 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 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 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 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 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 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 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 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本文是 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四 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 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①有碑仆道 . 也哉 2.道②何可胜道 .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33张)](https://img.taocdn.com/s3/m/0171f1f948d7c1c708a145b1.png)
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 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说出禅院、仆碑、 前洞、后洞的方位。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者”
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 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 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 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无物以相之”。②宰 相、丞相,读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 战》)③互相,读xiāng。“卒相与欢。“(《廉颇商 相如列传》)
特殊句式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句)
2、不随( )以止也(省略句) 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Hale Waihona Puke 有志 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3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第二自然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 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 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 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 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 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 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游褒禅山记PPT课件人教版
![10游褒禅山记PPT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fd59b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a.png)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 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可识,曰“花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 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 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 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 谁还能讥笑吗?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卒.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文漫.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8f94db195f312b3169a5a4.png)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正确
名词,车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动,筑舍定居
首页
下页
知识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 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 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首页 下页
课堂小结
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因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主谓之间 使动:弄错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动:识其本名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的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首页
下页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fǔ 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 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 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 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 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 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 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 成功。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首页
下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6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6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0e6438763231126edb11f5.png)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1.介绍褒禅山概况 山 → 略 碑 → 详 前洞和后洞概况
→
略 详
第一部分 记游
前洞 → 略
后洞 → 详
→
略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经过 →
略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议力 议物 略
↑
补叙经过、 详 写心情
→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
问题探究:
前洞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记游洞经过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名→动,命名,起名。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 断 句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寺 、山之___ 碑。 名 、山之___ 洞 、山之___ 山之___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140人教课标版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140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a12047650e52ea5418983e.png)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解析:A 项,是褒禅山名字的来历;B 项,是慧空禅院名字的
来历;C 项,是华山洞名字的来历;D 项,是介绍褒禅山的本名。
答案:A
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3.学习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尽吾志”
和做学问“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突破词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评价 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
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二)人物轶事 白吃饭需要智慧
王安石小时候, 经常在离家不远的街口面馆 吃面。一天,老板有心考考他,就让他自己去厨房 端面。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 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说: “这 碗面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如果你能把它端 到堂前去,并保证不泼一滴汤,我就免费让你吃。”王安石灵机 一动,用筷子轻轻地把面条挑起来,碗内就只剩下半碗汤了。就 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汤碗,右手拿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 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
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
《游褒禅山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游褒禅山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9316e1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8.png)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 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 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照?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 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 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 一罗汉诞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 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文学常识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 恤。
位于褒禅山华阳洞,华阳洞自1999年春节对外开放以 来,吸引了上海(上海新闻,上海说吧)、南京、合肥、马鞍 山、滁州图库、巢湖等大中城市游客,同时还接待了美国、 德国、日本等外国游客。褒禅山风景区已被定为省级旅游 名胜,列入巢湖大旅游重点开发景区之一。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 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 的发展。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重点梳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照?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照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 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 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 一罗汉诞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 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文学常识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 恤。
位于褒禅山华阳洞,华阳洞自1999年春节对外开放以 来,吸引了上海(上海新闻,上海说吧)、南京、合肥、马鞍 山、滁州图库、巢湖等大中城市游客,同时还接待了美国、 德国、日本等外国游客。褒禅山风景区已被定为省级旅游 名胜,列入巢湖大旅游重点开发景区之一。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用课件(PPT)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用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2b8f406c85ec3a87c2c56d.png)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
东行5里
碑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慧空禅院
前洞
北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华阳洞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华阳洞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华阳洞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乐少
悔:不得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来自——补叙同游者(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新)人教版必修游褒禅山记上课实 用课件 (PPT)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荆公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 休得吝教!”东坡道:”求老太师命题平易。”荆公道:“考别件事,又道 老夫作难。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 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以观子赡妙才。”命童儿取 纸笔过来。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东坡 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荆公问 道:“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 荆公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 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 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游览?”东坡答应道:“是。”荆公道: “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求于瞻对之。苏州对云:‘七里山塘,行 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云,‘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 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荆公晓得东坡受了些腌赞,终惜其 才。明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义:指__在__学__术__上___有__一__定__成__就__的__人__。___________
7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__于__”__,_介__词__,对__;_“_是__”__,代__词__,_这__件__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合__用__为__一__个__词__,表__示__后___一__事__紧__接__着__前__一__事__,后__一__事__往__往__是__由__前__一__事__引__起__的__。__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_弄__错__、__使__…__…__错___________________
19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五)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判__断__句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
@《创新设计》
9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三)一词多义
1.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 名__词__,__文__字____________ 文.理有疏密 名__词__,__同__“__纹__”________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__词__,__文__章____________ 文.过饰非 动__词__,__掩__饰____________
14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6.然 有穴窈然. 形__容__词__词___尾__,_…__…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__而__,_但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如__此__,_这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广以为然. _对__,_正__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7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什么?
答案 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 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 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_分__之_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__目__,__表__确__数__“__十__一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__平__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__词__,__很__,__十__分______________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创新设计》
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读王安石 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 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王安石当 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 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 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其实这种结局已 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 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 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 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
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二)古今异义
_通__“__甫__”__,__古__代__男__子__名__字__下__加__的__美__称_____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__指__求__学__的___人__,指__读__书__人__。_______________
2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 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 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 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 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 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
13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5.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__词__,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__词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__词__,_他__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孰能讥之乎 语__气__副__词__,_难__道__,表__反__问__语__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为其.然也 代__词__,这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其.还也 语__气___副__词__,表__商__量__或__希__望__语__气__,_还__是_________________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语__气__副__词__,_表__祈__使__语__气__,相__当__于__“__应__当__”__“__一__定__”______
1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5.形容词作动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__到__…__…__尽__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尚足以明.也 _照__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尽__,_这__里__有__尽__兴__的__意__思______________
4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二、背景探寻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
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 文。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 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 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15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始舍.于其址 _筑__舍__定__居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 命__名__________________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名词作状语
_识__其__本__名__________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__,_到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表__示__另__提__一__件__事__或__表__示__达__到__某__种__程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设计》
10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2.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动__词___,__观__察__、__看__________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_名__词__,__景__观______________ 大王见臣列观. 名__词__,__建__筑__物__的__一__种_______ 玄都观.里桃千树 g_u_à_n_,__名__词__,__道___教__庙__宇____ 予观.夫巴陵胜状 _动__词__,__观__赏______________
有泉侧.出 _从__旁__边_______________
1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3.动词作名词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到__达__的__人_______ (2)而其见.愈奇 见__到__的__景__象______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流___传__的__文__字_____
20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六)文白对译
@《创新设计》
2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7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__于__”__,_介__词__,对__;_“_是__”__,代__词__,_这__件__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合__用__为__一__个__词__,表__示__后___一__事__紧__接__着__前__一__事__,后__一__事__往__往__是__由__前__一__事__引__起__的__。__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_弄__错__、__使__…__…__错___________________
19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五)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判__断__句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
@《创新设计》
9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三)一词多义
1.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 名__词__,__文__字____________ 文.理有疏密 名__词__,__同__“__纹__”________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__词__,__文__章____________ 文.过饰非 动__词__,__掩__饰____________
14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6.然 有穴窈然. 形__容__词__词___尾__,_…__…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__而__,_但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如__此__,_这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广以为然. _对__,_正__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7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2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什么?
答案 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 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 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_分__之_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__目__,__表__确__数__“__十__一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__平__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__词__,__很__,__十__分______________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创新设计》
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读王安石 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 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王安石当 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 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 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其实这种结局已 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 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 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 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
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二)古今异义
_通__“__甫__”__,__古__代__男__子__名__字__下__加__的__美__称_____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__指__求__学__的___人__,指__读__书__人__。_______________
2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 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 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 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 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 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
13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5.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__词__,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__词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__词__,_他__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孰能讥之乎 语__气__副__词__,_难__道__,表__反__问__语__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为其.然也 代__词__,这_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其.还也 语__气___副__词__,表__商__量__或__希__望__语__气__,_还__是_________________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语__气__副__词__,_表__祈__使__语__气__,相__当__于__“__应__当__”__“__一__定__”______
1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5.形容词作动词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__到__…__…__尽__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尚足以明.也 _照__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尽__,_这__里__有__尽__兴__的__意__思______________
4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二、背景探寻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
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 文。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 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 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15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始舍.于其址 _筑__舍__定__居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 命__名__________________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名词作状语
_识__其__本__名__________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__,_到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表__示__另__提__一__件__事__或__表__示__达__到__某__种__程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设计》
10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2.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动__词___,__观__察__、__看__________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_名__词__,__景__观______________ 大王见臣列观. 名__词__,__建__筑__物__的__一__种_______ 玄都观.里桃千树 g_u_à_n_,__名__词__,__道___教__庙__宇____ 予观.夫巴陵胜状 _动__词__,__观__赏______________
有泉侧.出 _从__旁__边_______________
1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3.动词作名词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到__达__的__人_______ (2)而其见.愈奇 见__到__的__景__象______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流___传__的__文__字_____
20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六)文白对译
@《创新设计》
2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