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土壤化学性质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可编辑)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物理性质1.3 土壤的化学性质1.4 土壤的生物性质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2.2 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2.3 土壤样品的保存方法2.4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3.2 土壤氮素的测定3.3 土壤磷素的测定3.4 土壤钾素的测定第四章:土壤肥力的评价与调控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4.2 土壤肥力的调控措施4.3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4.4 土壤有机肥料的使用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5.1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5.2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规律5.3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5.4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第六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6.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与作用6.2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6.3 微量元素缺乏与过量的诊断与调控6.4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第七章:土壤粒径分布与渗透性测定7.1 土壤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7.2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7.3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7.4 土壤结构改良与水肥管理第八章: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多样性8.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作用8.2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8.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8.4 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的调控第九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代谢9.1 土壤酶的种类与作用9.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9.3 土壤代谢产物的测定方法9.4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调控第十章: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10.2 土壤质量保护的措施与政策10.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管理10.4 土壤农化分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土壤的组成与性质难点解析:土壤生物性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难点解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下,采样方法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土壤的性质》课件

《土壤的性质》课件
颗粒适中、保水性适中、肥力适中
详细描述
壤土是一种理想的土壤类型,其颗粒大小适中,既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又能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同时肥 力适中,适合大多数作物的生长。
06
土壤的保护与改良
土壤退化的原因
01
02
03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地质结构、水 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可能导 致土壤退化。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 利用、污染等人为因素是 导致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 。
氧化条件下,这些元素易被固定。
04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受气候、水分、植被等多种因素影 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
土壤盐分
01 02 03 04
土壤盐分是指土壤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和,通常以离子状态存在。
土壤盐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活动以及植物生长都有重要影响。
土壤盐分受气候、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 类型之间存在差异。
况、盐分等。
04
土壤的生物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 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转化养分等过程,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 响。
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
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侵蚀
风蚀、水蚀等侵蚀作用导 致土壤流失,破坏土壤结 构。
土壤改良的方法
物理改良
通过增加有机肥、客土改 良、深耕松土等物理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
化学改良
通过施用化学肥料、调节 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改善土 壤养分状况。
生物改良
利用微生物、蚯蚓等生物 活动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养 分状况。

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成土要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 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B.B.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有名的土壤学家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方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八章 土壤因子

第八章 土壤因子

• * 细菌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细菌以pH 为中 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为宜。 • * 放线菌多为异养,可在细菌不宜活动的干 旱 条件下生长良好,对土温要求较高,属 好气 性微生物。 放线菌和细菌都不适于在 酸性土壤中生活。 • *真菌适于酸性土壤。在北方和高寒带森林 中, 土壤冷凉潮湿,呈酸性,微生物以真 菌为主。
3.树木对养分元素的适应: 耐瘠薄:马尾松、油松、樟子松、侧柏、蒙 古 栎、刺槐; 不耐瘠薄:白蜡、榆、槭、杉木; 中等:落叶松、山杨等。
四、土壤有机质
• *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体、 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组成 的。 • *森林中植物的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 来 源。 • *凋落物的积累形成死地被物层。
• 2.土壤结构 •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状况,如团粒 状、片 状、柱状、块状、核状等。 • *团粒结构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土壤结构形态。 思考:为什么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 生长?
(三)土壤水分和空气
• 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幼苗的存活和树木高、径生 长; • 土壤水分过多,尤其是地下水位过高,会导致 土 壤缺乏O2,阻碍根呼吸和吸收养分。 • 土壤中,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 有机质的分解不断消耗O2,放出CO2,使土壤空 气中O2少,CO2多。 • (四)土壤温度 • 1.影响根系的生长 温带植物,2~5℃之间; 温暖地区,10℃ 以上才能生长。 2.影响根系对矿物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2.树种对酸碱度的适应 • 酸性土:马尾松、映山红、赤扬、油茶、 铁芒 萁; • 钙质土:柏树、南天竺、蜈蚣草、铁线蕨; • 盐碱土:柽柳、盐角草、盐节木、胡杨。
• • • • •
(二)土壤养分元素 1.土壤养分元素的来源: 矿物的风化;土壤有机质;生物固氮。 2.养分元素的保持和释放 土壤养分元素主要保持在有机碎屑物、腐 殖质 和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中。 • 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是由土壤胶粒吸附的 养分 元素和土壤溶液中的盐类。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

第八章土壤胶体表面化学
A. 质地一般来说,土壤的质地越粘,土粒越细, 其电荷总量也越多。所以粘土的电荷数量要比壤 土类和砂土类高得多。
B. 土壤胶体的种类 土壤质地完全相同的两种土壤, 它们所带的电荷数量可以完全不同。这是有胶体 类型不同所致。 C. pH值 主要影响可变电荷的数量。
三、土壤胶体表面电位
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 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 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 结构,称为双电层。
双电层模型
胶核 胶体微粒
胶粒
决定电位离子层(内) 双电层 非活性离子层 补偿离子层(外) 扩散层
Boltzmann方程
Cx=Coexp( )
Gouy(1910)和Chapman(1913)提出的双电层模型
x=o exp(-Kx)
式中o为表面电位,k是与离子浓度、价数、 介电常数和温度有关的常数。在室温下:k =3×107 Z Co 1/K称为扩散双电层的厚度 。 离子价数越高,离子浓度越大,K值越大,双电层 的厚度越小,因此,增加离子的价数和浓度,可使 双电层压缩 。
***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
(1)质地 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的土壤, 其阳离子交换量也越大。
质地 CEC 砂土 1~5 砂壤土 7~8 壤土 15~18 粘土 25~30
(2)有机质 OM % CEC
(3)胶体的性质及构造
蒙脱石 > 高岭石
(4)pH值 在一般情况下,随着pH的升高,土壤 的可变电荷增加,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
(三)土壤电荷数量
土壤电荷的数量一般用每千克物质吸附离 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EC即为pH7时土壤净负电 荷的数量。
土壤电荷主要集中在胶体部分。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

全文电子教材土壤与土壤资源学(上篇:土壤学)林学专业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第一节土壤酸碱性一、土壤酸度类型及来源1、活性酸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引起的,常用pH值表示,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土壤中的水分含有各种可溶的有机、无机成分,有离子态、分子态,还有胶体态的,因此土壤中的水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稀薄的溶液。

盐碱土中土壤溶液的浓度比较高。

土壤酸碱性主要根据活性酸划分:pH在6.6~7.4之间为中性。

我国土壤pH一般在4-9之间,在地理分布上由南向北pH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为界。

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和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少数为强碱性。

2、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进入溶液后才会显示出酸性,称之为潜性酸,常用1000克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潜性酸可分为两类:(1)代换性酸:用过量中性盐(氯化钾、氯化钙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被侵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

测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得交换性酸的数量。

(2)水解性酸: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CH3COONa水解产生NaOH,pH值可达8.5,Na+可以把绝大部分的代换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下来,从而形成醋酸,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得水解性酸度。

要改变土壤的酸性程度,就必须中和溶液中和胶体上的全部交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

在酸性土壤改良时,可根据水解性酸来计算所要施用的石灰的量。

3、土壤酸的来源(1)土壤中H+的来源由 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的施用。

(2)气候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在多雨潮湿地带,盐基离子被淋失,溶液中的氢离子进入胶体取代盐基离子,导致氢离子积累在土壤胶体上。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课件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课件
第8页,共56页。
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微粒核droplet core、决定电位离子层electric potential ion layer和补偿离子层compensation ion layer三部分组成。
第9页,共56页。
• (1)微粒核droplet core : 主要由腐殖质、无定形的
第21页,共56页。
• b 、可变电荷variable charge: 胶核表面分子或 原子团的解离所产生的电荷,没有永久性质,它的 数量和性质随着介质的pH值而改变。所以称为可变 电荷。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的电荷。
第22页,共56页。
• c 、土壤的pH0值是表征其可变电荷特点的 一个重要指标,它被定义为土壤的可变正、 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的pH值,或称为可变电 荷零点、等电点pH ( isoelectric pH ]。
第37页,共56页。
1.4 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 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有能力。各种阳 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
第38页,共56页。
• 1.5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 a. 电荷的数量 charge number b. 离子半径ionic radius和离子水化半径ion
adsorption后者称为负吸附negative adsorption。 负吸附:是指土粒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浓度低于整体溶液
中该离子或分子的浓度的现象。
第28页,共56页。
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是由于固体颗粒界面上的表面自由 能的作用。
气态物质(水气、CO2、NH3等)和细菌的吸附也是物 理吸附。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微团粒 微团粒 微团粒
团 粒 结 构
(2)块状结构 结构体呈不规则形状,长、宽、高大 致相近,边面不明显,内部较紧实,俗称“ 坷垃”。 在有机质含量较低或黏重的土壤中, 由于土壤过干、过湿耕作,易在表层 形成块状结构;另外由于受到土体的 压力,在心土、底土中也会出现。 (3)核状结构 外形与块状结构体相似,但棱角、边、 面比较明显,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 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黏土而缺乏 有机质的心土和底土层中。
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土壤水吸 力 通气孔隙 >0.02mm <15kPa 毛管孔隙 0.02~0.002mm 15~150kPa 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 <0.002mm >150kPa
此孔隙内水分受 此孔隙起通 毛管力影响,能够 此孔隙内水分移动困 主要作用 气透水作用, 移动,可被植物吸 难,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常被空气占据 收利用,起到保水 ,空气及根系不能进入 蓄水作用
土壤孔隙性
3.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
生产实践表明,适宜于植物生长 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 (1)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 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 更好 (2)对于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 的耕作层土壤容重宜在1.1~ 1.3g/cm3 之间;水田土壤的容重(称为 浸水容重)宜在0.5~0.6g/cm3之间。
土壤耕性
(3)土壤塑性
土壤塑性指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以被塑造成任 意形状,并且在干燥或者外力解除后仍能保持所获 得形状的能力。 干燥的土壤不具有塑性。
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土壤 质地、有机质含水量、交换 性阳离子组成、含盐量等。 塑性强的土壤耕性往往不好
土壤耕性
(4)土壤胀缩性
土壤胀缩性是指土壤含水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或者在含有水分情况下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土壤体 积变化 影响胀缩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质地、黏土矿物类型、 有机质含量、交换性阳离子 种类及土壤结构等。一般具 有胀缩性的土壤均是黏重而 贫瘠的土壤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土壤是大气、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对其化学性质的研究对科学和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总有机物含量: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营养状况和生物活性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它指土壤灰分中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总含量。

二、全氮含量:全氮含量可反映土壤有机质营养状态,全氮含量的高低反映了土壤的肥力水平。

三、速效钾含量:速效钾的含量可反映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比例,速效钾的含量也是土壤健康生长的指标。

四、离子交换能力:离子交换能力指的是土壤里承载的各种离子的可交换性,代表着土壤的营养态情况和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情况。

五、PH值:PH值可以从土壤中表现出离子之间吸引力和离子活动度的变化,是衡量土壤酸碱性程度的指标,能够反映出植物生长需要的一系列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

总结而言,土壤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是能够准确反映土壤营养状态和生物活性能力的关键指标,是科学家和农业从业者对土壤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八章 黄棕壤和黄褐土

第八章 黄棕壤和黄褐土
南京紫金山黄棕壤森林景观
四、黄褐土
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 缘以及暖温带南缘。以河南和 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是陕南、 湖北的北部、江苏和山东东北, 在江西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 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总面积 380.97万hm2。
年平均气温15~17℃、降水量800~1200mm,但年内温度变幅 较大,如冬季常出现-5℃的低温天气,而≥10℃的积温则可 达5500℃,这说明其气候的大陆性有所增加。
(三)基本理化性质
1.颗粒组成:一般为壤土—粉沙粘壤土, 但粘化层则多为壤质粘土—粉沙质粘土。 2.矿物分析:粘粒指示矿物为水云母、蛭 石、高岭石等。 3.pH、盐基饱和度:pH5.0~6.7,盐基饱和 度30%~75%。 4.微形态特征:土壤B层一般都具有光性 定向粘粒胶膜,分布于孔隙壁上,表明淋 移粘化明显。 5. 腐殖质和养分
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复杂,主要是花岗岩、片麻岩、安 山岩、页岩、千枚岩、石英岩和玄 武岩的残、坡积物,第四纪晚更新 世下蜀系黄土
丘陵、阶地等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
1、有机质积累过程
2、弱富铝化过程:钾矿物的快速风化,
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 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 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 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
亚类及其特征
1. 普通黄棕壤(781hm2; 43.30%)
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两岸(包括上海、南京)以及湖北北 部、河南的南部和陕南的低山丘陵区。年降雨量从1000 mm-1200 mm(大巴山)至1500 mm(大别山)
O
Ah
2. 粘盘黄棕壤
Bts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理化性质就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物理是指土壤的物理状况,如含砂量,松、软程度,红色或黑色等等。

化学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各种元素的含量,酸碱性(PH值)等等。

知道土壤的理化性质,就能知道适宜栽种什么作物。

1、土壤ph的测定方法(电位法)称取10g通过1mm筛孔风干土样置25ml烧杯中,提蒸馏水10ml搅匀,静置30min,用校正过的ph计测量悬液的ph值。

测量时将玻璃电极球部(或底部)灌入悬液泥层中,并将甘汞电极侧孔上的塞子忽回去,甘汞电极泡在悬液上部清液中,读ph值。

2、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将器皿新鲜土样的大型铝盒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精确至0.g。

掀开盒盖,放到瓶底下,放在已预演至±2℃的烘箱中蒸煮12h。

抽出,砌不好,迁入干燥器内加热至室温(约须要30min),立即称量。

新鲜土样水分的测量搞三份平行测定。

结果的计算:①计算公式:水分(分析基),%=(m1-m2)/(m1-m0)× (e1)水分(干活基),%=(m1-m2)/(m2-m0)× (e2)式中:mo-烘干空铝盒质量(g);m1-研磨前铝盒及土样质量(g);m2-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g)。

②平行测定的结果用算术平均值则表示,留存小数点后一位。

3、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环刀法)将环路刀塞放到未知重量的环刀上,环刀内壁稍擦拭上凡士林,将环路刀刃口向上横向甩排钱中,直到环刀筒中充满著土样年才。

用修土刀切开环周围的土样,抽出已充满著土的环刀,细心撤去和刮除环刀两端及外面多余的土。

同时在同层采样处,用铝盒取样,测量土壤含水量。

把装有土样的环刀两端立即盖章,以免水分冷却。

随即称量(准确至0.01g),并记录。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4. 形态特征、诊断依据和理化性质
(一)形态特征 (二)诊断依据 (三)理化性质
图8-27 变性土的剖面构型(据龚子同,2007)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5. 主要土类
2 简育潮湿变性土 4 简育干润变性土 6 钙积湿润变性土
1 钙积潮湿变性土 3 钙积干润变性土 5 腐殖湿润变性土 7 简育湿润变性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19 世界干旱区和盐成土分布区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60;柯夫达补充,1973) 1-干旱区; 2-盐成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图8-20 中国盐成土分布示意图(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三节 盐成土纲

2. 成土条件
(一)气候(二)地形(三)水文地质
(四)母质(五)植被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二、荒漠土壤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图8-11 中国草原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朱鹤健等,1992)
一、草原土壤系列

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土壤剖面分化清楚,具有明显的“两层性”,即腐殖质层和钙积 层(黑土除外);
(1)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二、淋溶土土纲

5. 主要土类
⑴ 白浆土 ⑶ 褐土 ⑸ 黄褐土 ⑵ 棕壤 ⑷ 黄棕壤 ⑹ 黄壤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6 中国富铁土纲分布示意图 (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

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
硝酸。
(2)腐殖质化过程
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比原物质组成结构极为复杂、更为稳定的
暗色的腐殖质的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2、腐殖质的类型和性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 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85-90 %。它是 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 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 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1)腐殖质的类型 土壤腐殖
质可为: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棕腐酸。
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其分离过程图式
(2)腐殖质的性质
带电性:两性胶体,以带负电为主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H —OH —NH2 —COOH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 O—NH3+ —COO-
+ H+
可与Fe、Al、Ca、Zn等高价金属离子络合。
土壤矿物质脱盐基,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可表明 其分解迁移的强度。土壤学中采用土体中某些化学元 素被淋溶的程度来表示风化强度。 硅铁铝率:即土壤或黏粒中SiO2/R2O3摩尔数比率。该
值小,表明脱硅富铝化过程强。
以 AI2O3 为标准是因其为土壤中最为稳定的化合物。
(3)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
土粒分级标准
2、土壤质地的概念 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 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
地。
3、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世界各国不一,当今
国际土壤学界常用的是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砂土、壤土、黏土。

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

 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

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对于提高农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详细论述。

一、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酸性土壤的pH值低于7,碱性土壤的pH值高于7,而中性土壤的pH值在6.5-7.5之间。

土壤的酸碱性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酸性土壤中的铝、锰、钓等微量元素溶解度较高,对于植物生长不利。

碱性土壤中的钠、钙、镁等盐分含量过高则会影响作物的营养吸收。

二、土壤中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分,对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土壤的肥力越好。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能提供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并且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三、土壤养分的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之一,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对植物的根系发育和花果质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钾是促进作物充实、增产的必需元素,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虽然所需量较小,但也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四、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对于土壤的保水和透气性有着直接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壤、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不同的土壤质地对于作物根系的渗透和透气能力有所不同。

土壤的结构包括颗粒结构和团聚体结构,结构良好的土壤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根系的扎根。

五、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是土壤保持养分供应和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

离子交换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土壤对于肥料的保留能力和养分的释放速度。

土壤中的离子交换能力高,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

综上所述,农田土壤的化学性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质地和结构以及离子交换能力等方面的特性,有助于农民科学施肥、合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二、土壤胶体的比表面
4、测定方法 1)仪器法:用电子显微镜或X射线衍射仪测定颗粒大小、形状,计算出理 论比表面积。 适用于:结晶良好,组成一定的纯矿物,不适用于土壤。 2)吸附法:用分子大小已知的指示吸附物质,在土粒表面形成单分子层, 计算出比表面,常用吸附物质有:(N2、H2O、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甘油、 乙二醇乙醚)。
第二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
4、盐基饱和度(BS)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致酸离子H+、Al3+,其它为盐基 离子。 盐基饱和度: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盐基饱和度%
交换性盐基 100% CEC 代换性H 、Al3+ 盐基不饱和度% 100% CEC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三、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5、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 土壤胶体分散状态为溶胶,发生凝聚作用,形成凝胶。 原理:当电动电位大时,两个胶粒之间电荷斥力大,胶体处于分散状态。 当扩散层变薄,电动电位降电,两胶粒碰撞,其分子间引力大于静电斥力时, 胶体发生凝聚。电动电位减小,胶体发生凝聚。 1)补偿离子改变:土壤中Na+多,分散; 土壤中Ca2+多,结构好。 2)溶液中电解质增加,阳离子浓度大,扩散层薄,发生凝聚作用。 一价离子Na+ H+ K+引起胶体凝聚是可逆的。水分增加,阳离子浓度下 降,凝胶—溶胶。 二、三价离子产生凝聚不可逆,形成水稳性团聚体。 3)带相反电荷胶体,相遇发生凝聚作用。
第二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
三、阳离子交换作用
3、阳离子交换量(CEC) 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 数。Cmol(+)/kg 影响因素: 1)胶体种类:有>蒙>伊>高 2)土壤质地:细,有机质多,粘土矿物多 3) pH: pH下降,CEC降低 反映土壤的保肥能力: >20 Cmol(+)/kg高 20-10 Cmol(+)/kg中 <10 Cmol(+)/kg低

第八章 黄棕壤和黄褐土

第八章 黄棕壤和黄褐土
而且以淋移粘化过程为主。
(二)剖面形态特征
O层 Ah层:呈红棕色或亮棕色。质地多壤 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结构,疏松,根 系多向下逐渐过渡。 Bts层:棕色, 该层虽因母质不同而 色泽不一,但一般棱块状块状结构, 结构面上覆盖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 或有铁锰结核,由于粘粒的聚集, 质地一般较粘重,有的甚至形粘磐 层。 C层: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其母质 仍带基岩本身的色泽。
四、黄褐土
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 缘以及暖温带南缘。以河南和 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是陕南、 湖北的北部、江苏和山东东北, 在江西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 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总面积 380.97万hm2。
年平均气温15~17℃、降水量800~1200mm,但年内温度变幅 较大,如冬季常出现-5℃的低温天气,而≥10℃的积温则可 达5500℃,这说明其气候的大陆性有所增加。 自然植被的组成上则是干旱的成分增加,常绿阔叶林和落叶 阔叶林为主 第四纪晚更新世的粘质黄土(下蜀系黄土)及黄土状物质。 土壤的淋溶程度有所下降,母质中可以有残存的沙姜结核。 低山、丘陵或岗地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
1、有机质积累过程 2、弱富铝化过程:钾矿物的快速风化,
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 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 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 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
3、粘化过程: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
(三)基本理化性状
1.颗粒组成与主要水分物理特性。黄褐土全剖面质地层间变化 不大。由下蜀黄土发育的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粘 粒在B层淀积,含量增高。 2.主要化学性质。黄褐土全剖面无游离碳酸钙,含少量氧化钙。 土壤呈中性,PH6.5-7.5,盐基饱和度≥80%,以交换性钙和 镁为主,自上而下增高,这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同一地带的黄 棕壤。 3.矿物分析:粘土矿物组成以2∶1型水云母为主,相对含量在 40%以上,1∶1型高岭石一般为15%~25%,还有一定量的蛭 石及少量蒙脱石,粘粒部分硅铝率>3.0。 4.养分状况 黄褐土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偏低,钾素较丰富,磷 素贫缺。 5. 微形态特征 诊断B层孔隙壁上存在光性定向粘粒胶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层状铝硅酸盐产生可变电荷
1:1型粘土矿物的晶面特点是一面为硅氧烷型表 面,另一面则为羟基化表面,后者在介质pH值发生 变化时,吸附或释放一个H+,使表面带电。
土壤学
C、氧化物带可变电荷 介质pH>ZPC时氧化物带负电;
氧化物不带电时的pH值称为电荷零点,简称ZPC。 pH<ZPC时,氧化物带正电
CEC
土壤学
交换性盐基总量
我国土壤盐基饱和度大致以北纬33为界,以北 盐基饱和度较高,一般达80%~100%,以南盐基饱 和度均较低,只有20%~30%,有的甚至少于10%。 盐基饱和度高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以Ca2+为 主,其次是Mg2+,分别占80%和15%。盐基饱和度低 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以H+和Al3+为主 。
1/κ(κ的倒数)为扩散双电层的厚度,主要受离 子价Z和离子浓度CO的影响。
κ值大,双电层压缩,动电位(ξ)=0
土壤学
第二节
一、基本概念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 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互换位置。 交换性阳离子: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能被 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所交换的阳离子。 阳离子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 胶体表面,为土壤胶体所吸附。
BS≥80%
肥沃土壤
BS 50~80%
中等肥力土壤
BS<50%
低肥力土壤
(四)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
交换性阳离子对植物都是有效性的,但有效程度 不一样。
土壤学
1、离子饱和度
土壤吸咐某种交换性阳离子数量占土壤交换性 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称该种离子饱和度。离子饱 和度愈高,其有效性愈高。
表10-1 A B 8 30 土壤阳离子交换与离子饱和度 交换性钙[Cmol(+)/kg] 饱和度(%) 6 10 75 33 土壤 CEC[Cmol(+)/kg]
Fe—OH,硅醇Si—OH等。水铝(镁)片,铁、铝
氧化物及硅片边角断键。
土壤学
极性亲水表面。电荷来源为表面—OH基质子
的缔合—OH2+或离解—OH→—O- + H+。可变电荷。
林 学 院
3、有机物表面
腐质物质为主的表面,表面羧基、酚羟基、氨
基等活性基团。离解H+或缔合H+产生表面电荷。可
变电荷。
以上3类表面往往相互交织。
子或补偿(阳)离子层。 静电引力使反离子靠近表面,热运动又使其脱离表面
而形成具有扩散特征的反离子层,又称扩散层。其中 反离子呈不均匀分布,如同地球的大气层。
两者电荷数相等,符号相反,维持体系的电中性。
扩散层反离子分布和表面电位变化特征。
扩散层中反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可用Boltzmann方
程表示:
土壤学
(2)有机质含量
砂土 1-5
砂壤土 7-8
壤土 7-18
粘土 25-30
有机胶体所带负电荷量平均为350Cmol/kg,较无 机胶体大得多,因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阳子交换量 高,保肥力强。
(3)无机胶体类型
土壤学
一般粘土矿物CEC 2:1型>1:1型,1:1型>氧化 物,2:1型中蒙脱石类>水云母类。 (4)土壤酸碱性 带可变电荷的土壤胶体,酸碱性是影响其电荷 数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土壤保肥能力。 例如:砖红壤pH值由自然条件下的5左右提高 到7左右时,其负电荷量约增加70%。 (三)土壤盐基饱和度(Base Saturation Percentage) 盐基离子占吸附阳离子总量(CEC)的百分数。 土壤盐基饱和度(BS)(%)= —————— 100
氧化物的电荷零点,与金属的价数有关。 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一般为M2O3形态,其 ZPC大于6.电。 2、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 (1)土壤质地 土壤所带电荷数量,80%集中在粒径小于2微 米的部分,故粘粒数量愈多的粘质土,带电愈多。
土壤学
(2)胶体类型
① 有机胶体带负电荷的量为150~450cmol/kg,平均
为350cmol/kg;无机胶体为5~100 cmol/kg,平均为
10~80cmol/kg。
② 2:1型粘土矿物带负电量大于1:1型粘土矿物;2:1
型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类粘土矿物带负电量又大于水
云母类粘土矿物带负电荷量。 ③ 土壤中氧化物类胶体,由于电荷零点较高,因此 一般带负电荷很少。甚至带正电荷。
因素。
表面负电荷愈多,吸附的阳离子数量就愈多;表 面电荷密度愈大,阳离子价数愈高,就吸附愈牢固。
土壤学
不同价的阳离子与胶体表面亲合力的顺序:
M3+>M2+>M+
红壤、砖红壤和膨润土对阳离子吸附力的顺序:
Al3+>Mn2+>Ca2+>K+
林 学 院
胶体对同价阳离子的吸附力主要决定于离子的水 合半径,水合半径较小的离子,与胶体表面的距离较 近,彼此的作用较强。
致酸离子:包括氢离子和铝离子两种 交换性阳离子 盐基离子:除铝以外的金属离子 土壤学
阳离子解吸: 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转移
到土壤溶液中。
二、阳离子吸附
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通过静电力(库仑力)
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胶体表面形成扩散双电层。
阳离子静电吸附的速度、数量和强度,取决于胶
体表面电位 ( 电荷数和电荷密度 ) 、离子价数和半径等
一价离子
离子真实半径(nm) 离子水合半径(nm) 离子在胶体的吸附力
土壤学
Li+
0.078 1.008 弱
Na+
0.098 0.790
K+
0.133 0.537
NH4+
0.143 0.532
Rb+
0.149 0.509 强
同价阳离子的吸附力:
NH4+>K+>Na+(随离子水合半径增大而减小)
三、阳离子交换
按表面的化学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类表面
1、硅氧烷型表面——硅氧片的表面
林 学 院
硅氧烷 Si—O—Si。2∶1型粘粒的上、下两面,
1∶1型粘粒1/2面。非极性的疏水表面。主要电荷来
源为同晶置换(Al3+→Si4+),少部分是边角断键。
2、羟基化表面(R-OH)
M (金属离子) — OH ,铝醇 Al — OH ,铁醇
土壤中常见阳离子交换能力:
Fe3+、Al3+>H+>Ca2+>Mg2+>K+>Na+ H+例外,半径小,水合度低,运动快,交换能力强。
土壤学
(二)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1、概念
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 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阳离子交换量可作为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标 CEC (Cmol/kg) 保肥力 10 弱 10~20 中等 20 强
近的能障降低,有利于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土壤学
若过渡金属呈M2+离子态被专性吸附,形成单配
位基表面络合物(-O-M),反应后释放1个H+,并引
起1个电荷变化。
若呈MOH+离子态被吸附,形成双配位基表面络
合物(-O-M-OH),反应后释放2个H+ ,但表面电荷 不变化。 反应结果使体系pH下降。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边面裸露的Al-OH基和SiOH基与氧化物表面羟基相似,有一定专性吸附能力。
小麦幼苗吸钙量 (mg) 11.15 7.83 4.36
土壤 交换性阳离子组 小麦幼苗干重(g) 成 A 40%Ca+60%H 2.80 B 40%Ca+60%Mg 2.79 C 40%Ca+60%Na 2.34
土壤学
3、粘土矿物类型
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外表面而无内表面,阳离 子吸着于外表面上,容易解吸,有效性高; 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既有强大的外表面,又有内表 面,吸着阳离子的有效性低于高岭石。
三、土壤表面电荷
1、电荷种类和来源
(1)永久电荷
来源于粘土矿物晶层中核心离子的同晶替代。
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也不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土壤学
(2)可变电荷
在介质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 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A、腐殖质产生可变电荷
腐殖质具有很多含氧功能团,这些功能团在介质 pH值发生变化时,可解离而带电。 羟基、酚羟基解离使腐殖质带负电,氨基质子化 使腐殖质带正电荷。
水云母类粘土矿物由于硅层晶穴对阳离子K+或 NH4+产生固定作用,降低其有效性。 氧化物类胶体对阳离子产生专性吸收,使阳离子
失去有效性。
四、阳离子专性吸附
1、阳离子专性吸附的机理
土壤学
土壤铁、铝、锰等氧化物胶体,其表面阳离子不
饱和而水合(化),产生可离解的水合基(-OH2)或羟基
( —OH) ,它们与溶液中过渡金属离子(M2+ 、 MOH+ )
①带负电荷的有机胶体与铁(铝)胶体结合后,消 耗了有机胶体带负电荷的交换点 ;
②有机胶体沉淀在无机胶体上,掩盖了无机胶体的 交换点。
土壤学
(5)非交换性阳离子的影响
同晶替代所产生的永久电荷可能被粘土矿物晶层 如:伊利石单位晶胞的负电荷比蒙脱石高,但由
于伊利石硅层晶穴中所固定的钾离子(非交换性)补
间所吸附的非交换性阳离子所补偿,使其带电量降低。
四川紫色丘陵区由紫色砂页岩风化而形成的石灰 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CEC一般均大于20cmol/kg; 酸性紫色土CEC为15cmol/kg,红壤、黄壤CEC 一般在13cmol/kg,甚至更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